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于丹莊子心得觀後感感想體會

觀後感2.71W

莊子諸子百家之“神人”,一生窮困潦倒卻能超越貧苦,樂在其中。他的文章天馬行空,充滿了尖酸刻薄的挖苦和諷刺,他能看破功名,不屑利祿,即便是面對死亡也有着獨到的見解。他的心境遠超於世俗萬事對他的束縛,不爲鬥米、權利所牽絆,唯有內心的安寧才能提升生活的幸福感。本文是本站小編精心收集的于丹莊子心得觀後感,僅供參考!

于丹莊子心得觀後感感想體會

于丹莊子心得觀後感感想體會

在本週的培訓中,我們觀看了《于丹--莊子心得》,短短的時間內我們細細咀嚼、慢慢品讀,通過於丹的講解,讓我們領悟莊子的心境,並與實結合給我們以啓迪。

莊子諸子百家之“神人”,一生窮困潦倒卻能超越貧苦,樂在其中。他的文章天馬行空,充滿了尖酸刻薄的挖苦和諷刺,他能看破功名,不屑利祿,即便是面對死亡也有着獨到的見解。他的心境遠超於世俗萬事對他的束縛,不爲鬥米、權利所牽絆,唯有內心的安寧才能提升生活的幸福感。

就像于丹列舉的例子:生活在快節奏的當今社會,生活、工作難免會遇到磕絆,從而由生一股“無名火”,不斷地抱怨、發泄、循環反覆形成鏈條。而適當的自我調節或者心態的調整就可以避免此類事情的發生。所以,人的心界大小決定了其對事物的判斷,也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

每個人的內心境界的大小,決定了他的思維方式。人們常以世俗的眼光去看待事物、以金錢或者權利的標尺去衡量事物的價值,給自己畫地爲牢,用世俗凡事束縛、牽絆自己。而只有大境界的人,才能看到事物的真正價值從而提升自己的幸福感。

順應外界,內心又有所堅持,才能在複雜的社會中不迷失自己!我們的眼睛總是看向了外界,卻忽視了內心!

于丹莊子心得觀後感感想體會

人生自古誰無死,生死,是每一個都要面對的人生課題。那麼莊子是如何看待生死的?

對於生死,莊子有很多很多相似的'故事,比如說他妻子去世的時候鼓盆而歌,這都是大家熟知的故事了,那麼莊子說,古之真人不悅生也不畏死,沒有覺得說生命在擁有的時候有多麼多麼可喜,他也不覺得死亡來臨的時候有多麼多麼可怕,他說真正的君子對生死的態度從來是不刻意的,不追問自己從哪裏來,也不擔憂自己往哪裏去,因爲生和死只不過是一個形態的變化,這樣的態度說起來瀟灑,但是貫穿到每一個凡人的生命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所以,莊子裏面講了很多這樣的故事,他說呢,有這樣幾個人,大家活着的時候是好朋友,子桑戶、孟子反,子琴張,三個人結伴在一起,後來,這裏面子桑戶就先死了,孔子聽說了,就派自己的學生子貢去幫忙處理喪事,子貢去的時候看見子琴張和孟子反這哥倆,一個在那兒織草簾子要收拾這個靈柩,另外一個在那兒敲着琴,倆人都對着子桑戶的屍體唱歌呢,說挺好啊!

你現在已經回到本真了,你看我們還是人,子貢就非常不理解,回去跟他老師說,你看這兩個人他們對着好友的屍體這樣唱歌,他們到底什麼心思啊?孔子當時就說,他們這些人已經沒有生和死的邊界了,他們完成的是心神跟天地的共同遨遊,有沒有這個身體形骸對他們來講是不重要的,所以一個朋友走了,兩個朋友就像是送一個人遠行那樣是一種坦坦然然的相送,其實在這裏面他講了一個道理,就是在這個生命之中,每一個人可以以不同的形態活下去。

以莊子的這種豁達去穿越生死大限,也許在今天是比莊子那個時候更重要的命題,因爲莊子那個時候物質太貧瘠了,人的選擇太少了,所以活下去會變成一個單純的願望,而今天人可能擁有太多的富足,但是在抉擇的迷惑中反而會不堪重負,也就是說抉擇過多,人生之累相對也多,所以在當下,不僅是抉擇生與死,外在的這麼一種選擇,更重要的是在自己的心靈中讓多少有價值的生命能夠真正活下去。

其實我們是可以在有生之年真正做到樂生,做到順應,做到當下的快樂,活好每分每秒,真正到生死大限來臨的時候,有一份微笑的坦然,可以面對死亡說,我此生無憾,其實這是我們每一個凡人可以企及的境界,這也就是莊子在今天的一個解讀。

于丹莊子心得觀後感感想體會

《莊子》中講了許多寓言故事,于丹教授認爲,這些寓言故事無論是尖酸刻薄,還是諷刺挖苦,其中的奧祕只有一個,那就是“大道合乎自然”。也就是說,人與人之間,事情與事情之間的比較,沒有單純的技巧高下之分,而只有境界優劣之辨,那麼這種境界的標準就取自於“大道合乎自然”。

那麼什麼是真正的天地大道呢?于丹教授認爲,大道無非是一種規則,每一個人年齡不同、境遇不同、學養不同、出身不同,每一個人走過的歷練不同、滄桑各異,所以每個人貼合大道之法,只有你自己的,而不能去看別人。莊子最終要提醒人的,是叫做“喪己於物,失性於俗,謂之倒置之民”。

一個人如果把自己迷失在物質世界中,一個人如果把自己的性情流失在世俗之中,那麼這個人就徹底找不到自己內心真正的價值與力量。當我們爲了一個輝煌的目標,或者爲了一個誘惑的物質利益,一頭扎進去,到最後我們會發現沒有退路了。在這個時候,我們纔想到,來的時候爲什麼憑着一種激情,憑着一個目標的吸引,而忘記給自己的退路做一點記號呢?其實這就是我們在大千世界中真正的迷失。

那麼人怎麼樣不喪失?怎麼樣才能不迷惑?怎麼樣才能讓自己有限的流光真正進入不廢大道的自然呢?莊子的看法認爲這個世界返璞歸真,也就是說要把外在提倡的道德先都少一點。作爲道家的代表人物,莊子認爲世間所有的道理法規,都應該是人們心中最自然的本真,而用不着任何外在的形式,而代表儒家的孔子卻告訴我們,禮儀是非常重要的。于丹教授認爲,儒道相生相濟,孕育中國人格,儒家教給我們在世間的進入,一個人的自我實現,在土地上紮根,道家教我們在世間的出世,也就是說人格的超越,讓我們在天空上有飛翔的翅膀。

那麼我們怎麼樣才能讓自己有限的生命,真正進入莊子所說的自然的大道之中呢? 莊子說,虛無恬淡,乃何天德。一個人自己的行爲做到虛無恬淡了,讓心靜下來,不慌亂,這就合乎天德。于丹教授認爲,無論是西方的哲言,還是東方的智人,都告訴我們一個道理,那就是:生命有限,流光苦短,而在天地之間我們每一個人的心或儒或道合乎自然大法,最終每一個生命的成全就是這一句話,每一個人的生命在我們自己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