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面紗讀後感

觀後感9.3K

讀完一本書以後,你有什麼體會呢?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面紗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面紗讀後感

面紗讀後感1

談起外國文學名著的女性,腦海裏浮現的就是《亂世佳人》裏的斯嘉麗,她和《面紗》中的凱蒂一樣,不滿當下,沒有辦法接受平凡的日子如流水般逝去,於是做了一系列掙扎,總是有意無意地去傷害那些愛我們的人,斯嘉麗是我在所有小說、影視當中最喜歡的一個女性角色,她自私、任性、庸俗,她有着我們普通人擁有的一切缺點,但是又那麼獨立、勇敢、嚮往自由。影片中有一幕鏡頭讓我非常動容,父親對斯嘉麗說:“終有一天你會感受到對這片土地的熱愛。”斯嘉麗仰着頭,眼神中充滿不解,此時電影的氛圍已經非常寂靜,四周的黯淡將影片切換到了下一個鏡頭,但是背影卻讓我久久不能遺忘。

凱蒂和斯嘉麗的共同之處,在於不管她們的人格有多惡劣,內心有多醜陋,總會有那麼個人去欣賞她們的一切。

沃特·費恩 對凱蒂說:“ 我對你根本沒抱幻想。我知道你愚蠢,輕佻,頭腦空虛,然而我愛你。我知道你的企圖、你的理想,你的勢利,庸俗,然而我愛你。我知道你是個二流貨色,然而我愛你。 ”瑞德也對斯嘉麗說:“ 我愛你即使你是魔鬼,我愛你願意和你一起下地獄,但我希望你也有那麼點愛我 。”我想,愛在開始是喜歡,是單純地想對對方好,想把自己擁有的都給你,而到後來,愛變成了猜忌,愛不再純碎,愛摻雜了太多不甘,於是變成了計較與不值,但是越過種種矛盾 之後,才明白愛是不受控制的,即便控制得了感情也控制不了思念。人和人的相處總有一個層層遞進的過程,從開始到後來也免不了內心的掙扎,以前上課的時候,文學老師樂此不疲地給我們介紹紅樓夢,他對我們分析黛玉與寶玉的情感變化,大意是這樣的:“人類情感的發展在於矛盾的一步步衝擊。”確實,我們常常抱怨對方,抱怨帶來了矛盾,但是越過矛盾之後,總會對自我更加清晰。

《面紗》和《亂世佳人》的結局如出一轍,沃特·費恩的離去讓凱蒂真真明白了生活的意義,在霍亂中,總有一些偉大而溫暖的人,他們放棄了一切在凱蒂看來難以割捨的東西,而讓他們爲之投入的是什麼?生活像一個他們情願揹負的.十字架,在他們心裏始終期待最終的死亡將他們引向永恆。唯一能使他們從這個嫌惡的世界中解脫出來的就是縱使世事紛亂,人們依舊不斷創造出來美的事物,其中最爲豐饒的美,就是人們美麗的生活。所以,《面紗》表面上是沃特·費恩與凱蒂的情感線,實際上是凱蒂的自我救贖。

而《亂世佳人》的結尾,德瑞下定決心離開斯嘉麗,斯嘉麗苦苦挽留,但還是改變不了既定的事實。愛斯嘉麗是一件非常累的事情,他愛斯嘉麗,可是卻在斯嘉麗身上得不到任何的迴應,所以他後來把所有的愛都傾注在女兒身上,在女兒死後,德瑞的精神支柱也倒塌了。離開成了必然,斯嘉麗的覺悟來得太晚,在德瑞決定離開後斯嘉麗纔對他表達自己的愛意。影片的最後一個畫面定格在斯嘉麗身上,她失去了一切,但她還沒有放棄,她知道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小說雖然高於生活卻源於生活,不管是《面紗》還是《亂世佳人》,女性對情感的追求是亙古不變的話題,所以,保持自我,勇敢去愛值得我們愛的人。

面紗讀後感2

在生活的舞臺,每個人戴着面紗,它彷彿帷幕,裏面上演着這衆生或執着於面紗,或渴望掀開面紗,或困死於面紗的劇幕。

第一幕在觥籌交錯,輕歌曼舞中緩緩拉開。十九世紀英國貴族舞會上,女主角凱蒂戴着華麗面紗徐徐登場,她美麗面容動人,她燦燦星眸尋覓着進入上層貴族的鑰匙。她自信於自己的幽默談吐和翩然舞姿,因爲這是其母,一個野心勃勃,善於經營的女人,一個戴着冰冷強勢面紗的女人的十幾年苦苦訓練投資的結果。然,底層貴族的身份使凱蒂虛榮的心沒能得到滿足,她姣好面容並沒有使她覓得心儀歸宿。當二十五歲的凱蒂面對要成爲十八歲妹妹的女儐相,而感到分外羞恥苦惱時,男主角費恩,一個缺乏魅力,極度靦腆的細菌學家,戴着自我禁錮的面紗,出現在舞臺上。一往情深的費恩成功牽手凱蒂走向婚姻殿堂,從此開始了凱蒂枯燥的生活第二幕在紙醉金迷,頹唐炫目中緩緩拉開。費恩夫婦來到了英殖民地香港,香港輔政司助理戴着面紗,掩蓋着自己追求官亨,自私自利驕傲自大的本質,他用他精心保養的挺拔身姿和健談的品質成功吸引並安慰了孤寂中的凱蒂。然,當事情敗露,戴着面紗生活的他們在命運的羅網中苦苦掙扎。

第三幕在恐怖殘酷,瘟疫橫行中緩緩拉開。費恩強迫凱蒂和他一起前往梅潭府,在這裏費恩一心報復凱蒂卻自錮於面紗無法掙脫,凱蒂面對中國這個異域城市,面對可愛無私的修女,威嚴的院長嬤嬤,還有妖孽橫行的瘟疫,以及幽靈般籠罩着的死亡氣息,她極力掙脫面紗尋找自由。

她意識到生活本身就戴着面紗,所以舞臺上的沒個人都沒能豁免。院長嬤嬤與她隔着上帝的信仰,那種無意識地揹負十字架的狂熱贖罪心理帶給凱蒂疏離。凱蒂的母親從出生便爲她戴上了那華麗面紗,這虛榮的面紗阻隔了她看向更廣闊世界的目光,也阻隔了外界認識欣賞她的目光。這面紗使她愚蠢,使她毫無保留地愛上自私的查理,這面紗使她被丈夫看低,被他人稱作二流貨色。當她踏進瘟疫地,日日噩夢,日日流淚。當她看到城牆上寺廟,當她習慣死亡無處不在,當她主動進入修道院志願服務,她意識到夜空很大,人生很長,她終於獲得了自由。

自由!這便是一直縈繞在她心中的念頭。儘管未來仍舊模糊,這一念頭卻像河上的薄霧,在清晨陽光的照耀下煥發虹彩。自由!不僅僅是掙脫煩惱的束縛,解除那讓她消沉的伴侶關係的自由。自由!不僅是逃離死亡威脅的自由,更是逃離讓她降低人格的愛情,逃脫所有精神束縛的自由,一種抽離出肉體的精神的自由。與自由相伴的,還有勇氣,以及無論發生什麼都毫不在乎的堅強氣質。

她掙脫了面紗。而,費恩,卻極度地自我禁錮,他對她的妻子隱藏起真實的.自己,他用他的面紗隔絕他人的世界,在面對虛幻破裂時,他更加躲避真實,他報復她的妻子,也厭惡自己,他自我剋制不泄露感情,卻不得不歇斯底里地投入奪命的實驗以平衡心理。終於,他走向死亡,留下謎一樣的遺言:死的那個是狗。這句話出自英國作家奧利弗·哥德史密斯發表於1766年的一首詩《一隻瘋狗之死的輓歌》,費恩的遺言不僅是自嘲,更像是幽憤的控訴。這表明了他的死亡也沒能使他解脫。

費恩緩慢的死亡便是面紗剝離、與命運妥協的過程。

在其母賈斯汀太太身上,那庸常的面紗如膚包裹着疲憊不堪的她,使她對此毫無意識,那面紗嘲弄般讓她臨死時擺着令她無法忍受的柔順姿態。

……

《面紗》這場劇緩緩落幕。

面紗讀後感3

面紗這一本書的作者是毛姆,裏面對於心理活動的描寫非常豐富,就像本書的名字一樣,給人蒙着面紗的感覺,也能夠要給讀者一種感悟,這一本書你們看過嗎?下面是小編帶來的面紗讀後感1000字書評,快來讀一讀吧,希望你們會喜歡。多次穿梭在書架前,前天終於找到了毛姆的《面紗》。書不厚,我快速地在兩個小時時間裏瀏覽了整本書。小說如同它的名字一樣,也蒙着一層面紗般,同外國人看中國透過的面紗一樣。

整個小說對心理活動和對話的描寫非常豐富,作爲從來都覺得除了描寫說話外,其他都是干擾信息的人,我第一次看到人物心理活動是多麼重要。

從小說字面上看,我第一感覺是:女主凱蒂真的太無情無義了,太傻了。即使對於女性的解放我一直持有無條件支持的態度,而面對書中爲了地位爲了慾望而嫁給丈夫又背叛丈夫的她,我感到深深的厭惡,但又不得不想,這不就是許許多多婚姻的現狀嗎?

第二眼的感覺,爲何男主會愛上女主,爲什麼女主又無比確定自己愛查理而不愛丈夫。我不知道愛情是什麼,顯然主人翁的愛情觀讓我找到了最極致的愛的模樣。

“我從來都無法得知,人們是究竟爲什麼會愛上另一個人,我猜也許我們的心上都有一個缺口,它是個空洞,呼呼的往靈魂裏灌着刺骨的寒風,所以我們急切的.需要一個正好形狀的心來填上它,就算你是太陽一樣完美的正圓形,可是我心裏的缺口,或許卻恰恰是個歪歪扭扭的鋸齒形,所以你填不了。”對啊,愛就是緣分,是幾百世的回眸才換來的今生相守。我如今纔想起,曾經我對朋友是多麼殘忍,程度不比凱蒂的低。我因爲自己不想繼續對一位好朋友帶過去傷害,主動寫紙條提出要做普通朋友,而那位朋友卻在一個大雨傾盆的日子在操場上頂着於奔跑。我不知道怎麼形容自己在宿舍見到她蜷縮在牀上的心情,我的心異常冷靜,像是雨下在了我的心底裏。她在不久後的聖誕節遞給我一張明信片,上面寫着一句話“每一個朋友都是不可替代的。”如今想起來,覺得,喜歡一個人就如同這樣,沒有選擇,一個人彌補的是心靈的一個空缺,而心裏的每一個空缺都各不相同,所以心裏的空缺,不能有另一個代替,那麼愛就成了獨特的,奇妙的和神奇的。

“你會因爲受到無情的傷害而停止愛一個人嗎?”人之所以爲人,也許就是這點愛吧!因爲一個人,我們永遠不會停止我們愛的腳步。我所能想到男主執意要去霍亂村的原因只有一個吧:即使我死了,我也要證明我愛你,我也要讓你感受到我愛你,永遠讓你記得我愛你。

而凱蒂呢?在最貧乏的時期,凱蒂的母愛本性開始展現,而對查理的愛,卻是如此固執。不論對凱蒂還是男主來說,這句話――“你會因爲受到無情的傷害而停止愛一個人嗎?”都非常準確地展現他們共同的特徵。

兩個都深愛的人,結爲夫妻,可深愛的卻不是彼此,這個事實永遠無法改變。

我想,愛,不僅僅只是有情人終成眷屬,還有的是芸芸衆生他們所無法擁抱的愛。愛不是成全,而是不顧一切;愛不是順從,而是包容;愛不是合適,而是命中註定;愛不是道德,而是本能。

最後想起了,父親對女兒說的話“結婚,不是因爲年齡大了,社會壓力,周圍人壓力大,才努力去找對象過日子,而是真的愛到不得不結婚,結婚在彼此間呼之欲出,那纔是最幸福的,也是我最想看到的。”

面紗讀後感4

最開始想看這本書是因爲之前看過同名的電影。細節已經有些遺忘了,但依稀還記得:電影裏面說的是出軌的妻子在被丈夫帶到中國的霍亂地區後,找到自我,當夫妻倆在這場災難中逐漸原諒對方的時候,丈夫卻死於瘟疫的悲情故事。本以爲電影和書的內容是差不多的,但是在看完書之後,如果說電影給人的感覺是感動的話,那麼書中的故事只能用震撼來形容了。

文學的魅力在於真實,同時,文學的可怕也在於它的真實。虛構的故事對於真實的揭露可能就體現在細節給予讀者的共鳴。在這本書中,有太多虛構的真實。電影裏面,凱蒂與瓦爾特最終原諒了彼此,重歸於好,儘管瓦爾特最後死了,可是畢竟凱蒂愛上他了不是嗎?迷途知返的happyending可謂是衆望所歸,儘管男主死去了,但是兩個人相愛也是我們希望看到的結局啊,這也算是對於觀衆的一種安慰吧。我們希望生活處處皆喜劇,但是,別忘了,只有悲劇纔是永恆。

書裏在結尾處並明顯沒有顧及讀者的感受。凱蒂在照顧霍亂病人的過程中逐漸找到了自我,找到了精神的歸宿,她如我們所望的忘卻了渣男唐生,但是可她最終也沒能愛上瓦爾特。也許有人會爲此感到遺憾,也有人會因此痛罵女主不懂得珍惜,可是我想說的是,不管真相多麼醜陋,可是那就是真相。有的人因爲長相愛上一個人,有的'人因爲學識愛上一個人,有的人因爲錢愛上一個人,一個人愛上另一個人有千萬種理由,我從未覺得哪一種理由會比另一種理由更高貴,但是,在聽過的那些理由中,始終沒有辦法接受的是因爲他愛我所以我愛他。想必凱蒂也是如此吧,瓦爾特愛她,愛她愛到了塵埃裏,凱蒂欣賞他,讚揚他,可是就是沒有辦法因爲他愛她就愛上他。

在凱蒂回到香港之後,儘管已經不愛唐生,但卻依然貪戀他的懷抱與安慰。看到這裏的時候,對於凱蒂,真的是有一點怒其不爭的感覺。可是轉念想想,如果是自己,又會怎麼樣。

印象裏,書中兩次提到"死的是狗",尤其是在瓦爾特死的時候,只是直直的說了一句"死的是狗"。想了很久,還是沒能明白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有的人說,瓦爾特將凱蒂帶到湄潭府是爲了報復,而在凱蒂和他的婚姻中,凱蒂扮演的是那個收留了狗的好心人,而瓦爾特自嘲是那個在報復中咬傷了人的狗。可我並不這麼覺得,儘管書中沒有直接說明,但是我們隱約可以確定瓦爾特的死是自殺。我認爲瓦爾特在將凱蒂帶走的時候從沒有想過要報復她,反而他認爲,這是兩個人重新開始的機會,因爲如果凱蒂留在香港,她永遠沒辦法認清楚唐生的嘴臉,她會不顧一切和唐生糾纏在一起,會成爲衆矢之的。相反,只有離開那裏,凱蒂纔有可能忘記唐生。

有人將他們來到湄潭府之後,瓦爾特的冷漠作爲其報復凱蒂的論據,但是我們不能忽略的是雖然瓦爾特富有智慧,聰明過人,可是同時他可不善溝通,在如此情景下,他的冷漠只不過是因爲他不知道如何面對凱蒂,如何面對自己。同時,我覺得凱蒂懷孕纔是瓦爾特自殺的導火索。

他愛凱蒂,儘管他知道凱蒂愚蠢,虛榮,只是個二流貨色,但他絲毫不在乎,他問凱蒂孩子是誰的,以他對凱蒂的瞭解,他覺得凱蒂會撒謊說孩子是他的,但是凱蒂沒有,他不知道此時的凱蒂已經變了,變得堅強,變得不在依靠誰,也變得不愛唐生了。我認爲,此時的瓦爾特誤會凱蒂還愛着唐生,因此,爲了凱蒂和她的孩子,他選擇離開,但是不能選擇離婚的方式,只能選擇死來成全他們。

面紗讀後感5

名門出身的大家閨秀凱蒂有着上流人士身上的愛慕虛榮,太過挑剔而成了“剩女”,只好嫁給了不善言辭、善良的細菌學家瓦爾特,但是沉默的丈夫滿足不了生性活潑的她,她就與唐生廝混在一起。

即便被瓦爾特發現,凱蒂依然相信她的愛情能夠爲她抵擋一切,只要有查理在,什麼都無所謂,這就是她的愛,她的命。當查理說出“男人愛你時說的話不能字字較真啊。一個人可能深深愛着一個女人,但並不想跟她共度餘生”時,凱蒂絕望了。

只能隨丈夫來到霍亂肆意的中國小鎮湄潭府。在這裏她從查理和他的無情,霍亂和那些垂死的人們,修女們,還有那個滑稽的酒鬼沃丁頓身上體會到了人生,體會到了除了愛情之外生命的意義。她在這裏“徹底”地放下了對查理——這個道貌岸然、冠冕堂皇的男人的感情。

她懷孕,卻不願意告訴丈夫這孩子是他的,這成爲了壓倒駱駝最後的稻草,丈夫死於霍亂,沒有人知道是不是他拿自己做實驗的自殺行爲。

所以他在死的時候沒有說一句溫暖的彌留之言,而是說了句“死的卻是一隻狗”(哥爾德斯密斯《輓歌》的最後一行詩句),而凱蒂也知道,他是心碎而死。沒有人知道凱蒂算不算是兇手。

後來,凱蒂回到自己的家,母親已去世,父親終於可以不再受妻子的掌控,去追尋自己喜歡的事物。這時的凱蒂也已經成熟許多,我相信她會是一個優秀的母親。

題目的面紗的寓意:

1、親情之間的面紗。兢兢業業工作的父親對於妻子和女兒來說只是一個搖錢樹,供給一家人的生活開支。他們之前的愛幾乎爲零,只是爲了各自的生活。這一家四口之後隔了面紗。

2、愛情之間的面紗。凱蒂不愛瓦爾特,只是爲了不落後於妹妹多麗絲,瓦爾特是愛凱蒂的。但是之後發現了美麗活潑的'妻子對她不忠,敗絮其中,這讓他憤怒和怨恨。他們之間隔了一層面紗。

3、凱蒂和唐生之間稱不上愛情,只是可悲的凱蒂的自作多情,唐生只把她看作可有可無的情人罷了,他們直接終究是有面紗在的。

文中的幾句話,印象深刻,摘抄:

你知道,我的好孩子,人無法從勞作或愉悅中得到安寧,也無法在現實世界或修道院裏得到安寧,只能在自己的靈魂中找到安寧。

美貌是上帝賜予的禮物,最稀少最珍貴的禮物,如果我們有幸能夠擁有美貌,那就應當感恩,如果我們沒有美貌,那就應當感恩擁有美貌的人給我們帶來的愉悅。”

贏得人心的方法只有一種,那就是讓自己變成值得別人愛的人。

“道,就是路和行路人。那是一條永恆之路,萬物都行走在其間,但道生於無,因爲道本身也是物。道是有也是無。道生萬物,萬物皆循其道,萬物復歸於道。道是形卻無棱角,是聲音但不爲耳朵聽見,有形象但無形狀。道是一張巨大的網,網眼如海洋,卻恢恢不漏。道是萬物的避難所。道不在任何地方,可是你不用探窗戶就能看見它。不管它願意與否,它都教會你萬事行事的法則,然後任它們自由發展。依循道,謙卑的人能保全自己,駝背的人可以變得挺拔。失敗是成功的奠基石,而成功潛藏着失敗。但是有誰能知道兩者何時交替。追尋和善的人會平順如孩童。平和能使攻者獲勝,防者安身。征服自己的人是最強大的人。

標籤:讀後感 面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