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論語讀後感集合15篇

觀後感1.72W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論語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論語讀後感集合15篇

論語讀後感1

我們總說,教書育人,教書,就是傳授知識技能,但人怎麼育?學生的品德培養,應從哪裏做起?《論語》給了我們答案,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短短二十餘字,卻告訴我們,要做一個有道德的人。首先要從孝敬父母,尊敬兄長做起,孝是爲人之本,其次要言行謹慎,講誠信,其次要關愛他人,親近有仁德的人。做到這些以後,如果還有時間和精力,那麼就可以學習其它知識了。反思我們的教育,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道德教育嚴重缺失,學生只要考個高分,就能一俊遮百醜,這是多麼的本末倒置啊。

孔子認爲,要想快樂,就得學習,《論語》開篇就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他自己也認爲,“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孔子一生,好學不倦,以至“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正因如此,才成就了萬世師表,一代聖人孔子。

每個人都在社會的大海中,沉沉浮浮,每個人都在人生的旅途中,艱難行走,如何在社會上立足,如何與人相處,如何結交朋友,如何讓生活快樂無憂,這張人生的答卷擺在所有人的案頭,要想找到正確答案,請你翻開《論語》這本書,讓聖人幫助你,爲你迷茫、困惑的人生指路。宋代宰相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我們,平凡的普通人,不用說半部,哪怕只記住其中的幾句話,比如,“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並踐行它,就是一個謙謙君子,就是一個有德行的人。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意思是:一個人如果不講信用,不知道他能幹什麼,就像牛車沒輗 ,馬車沒軏一樣,那車怎麼能走呢?這真是至理名言,振聾發聵,二千五百年前的孔子,把誠信擺到了極其重要的地位,是啊,生活在塵世,總要和人打交道,若不講誠信,就沒人相信,他就會寸步難行,一事無成,這是無數事實證明了的,失信的後果多麼可怕。一個人是如此,但如果一個社會出現信任危機,欺詐成風,那會變成什麼樣子呢?真是不敢想象了。

論語讀後感2

在這天這個日新月異,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現實生活中的處處不合時宜,讓每個人都難免會感到有缺憾和不如意感,也許我們無力去改變事實,而透過於丹對《論語》的解讀,能夠改變我們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難,如何在工作中把這種缺憾轉化爲動力和力量,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實。我們每個人都想要建立一個大的座標,讓我們從自知之明去建立心靈的智慧,在我們每一天忙碌的間歇裏面,給自己一點點心靈的儀式,而不至於像個人格分裂的演員一樣不敢應對自己的內心,其實在這天這樣一個後工業禮貌的社會裏,于丹的論語讀後感所想傳遞出的是這樣一種溫柔的思想力量,淡定的、清明的理念,它鼓勵了我們對內心的關照,讓我們有理由堅信我們的理想是有根的。

人們常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社會環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從你的朋友身上能夠照見自己的影子,其實物以類聚,人以羣分,朋友也如此,從身邊朋友的身上也能夠直接的反映出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好的朋友如一本好書,他能夠打開整個你的世界,讓你接觸到外面的精彩。對方是什麼樣的人,你只要觀察他的社交圈子,就能夠看到他自己的價值取向,朋友的好壞能夠影響到你的人生。

無論是孔子的《論語》還是于丹的讀後感,都說做人的境界,君子是大家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標準,君子的力量始於人格與內心。如果一個人在當今的社會中,反省自己的行爲,而能夠不後悔、不愧疚,要使自己做過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實在是極不容易的事情。我們無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讓自己的內心選取潛質強大,明白如何取捨,一個人內心對自己要求嚴格一點,對別人就會厚道一點,平時大家老說做人要厚道,厚道並不是窩囊,而是他能夠包容和悲憫別人的過錯,能夠設身處地站在別人的立場上想問題,因此只有給予纔會帶給你最終的歡愉,不是說:贈人玫瑰,手有餘香嘛!做人無論成功與否,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纔是君子之度。做一個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會定位,從身邊做起,讓自己成爲內心完善的人。

論語讀後感3

《論語》是孔子爲記錄儒家的言行舉止所寫的,裏面寫的大多數是名言警句。此書與《大學》《中庸》《孟子》一起被稱爲儒家文化的四大經典作品。此書共二十篇,其中充滿人生真諦與擁有積極意義的名言警句。富含哲理的文字,有的點到爲止,直衝中心;有的曲折蜿蜒,娓娓動人,是學子啓蒙教育的必讀之書。

在我很小的時候,就在長輩們的教導下讀唐詩、吟宋詞,聽他們講、論、敘、談四大名著,教我很多做人的道理,生活的真知。可是,儘管反覆解釋,我也完全看不懂。大腦中的空白都是囫圇吞棗的學習造成的結果。總是左耳朵進,右耳朵出。但隨着年齡的增長和經驗的積累,我逐漸發現,自己已可以慢慢體味書中的要義,才發現“書中自有黃金屋”。

許多古書上都是有“黃金”存在的,就好比《論語》,即使有衆多翻譯了的現代文、白話文,我還是鍾情於孔子原話中的深刻哲理。“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只學不思便迷惑而無所得。只空想不學習便精神疲倦而無所得。“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謙遜是中華民族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優良傳統,孔子將這一點通過自己的言行向人們證明着這一點。當然,在這本名爲《論語》的好書中,能夠影響我們的生活態度和學習態度的名句遠遠不止這一句、兩句,一段、兩段而已,它是領導我們成長的良師益友,是爲我們指點光明的希望。

擇善從之,不恥下問,溫故知新……字字句句鐫刻在我心間,留下一道道深深的印記;點點滴滴淌在我心裏,彷彿是一道陽光照耀着我的心坎。經典,讓我在日月不停的積累中成長起來,汲取着知識與經驗,正所謂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難以成江海。我想經典,或許就是要告訴我們這個意思吧。

酒越釀越純,歷久彌香。一本好書就像一罈陳年佳釀,無時無刻不在散發着幽香。《海底兩萬裏》、《十萬個爲什麼》、《希臘神話》……經典的好書一本接一本。伴隨我走過一個接一個艱辛與坎坷。

論語讀後感4

于丹教授在講論語時,談及交友就有非常明確的標準,謂之,益者三友損者三友。也就是說,好朋友有三種,壞朋友也有三種: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偏闢、友善柔、友便妄,損矣。友直就是說要爲人正直,要坦蕩要剛正不阿,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時候給你勇氣,他可以在你猶豫不決的時候給你一種果斷,這是一種好朋友。友諒,也就是寬容的朋友,寬容是這個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們會發現,當我們不小心犯了過錯或者對他人造成傷害的時候,有時候過分的苛責還有一種批評,都不如寬容的力量來得恆久。所以有一個寬容的好朋友,他會給我們內心增加一種自省的力量。友多聞,就是見多識廣,學識淵博的朋友,當你在這個社會上感到猶豫彷徨有所躊躇的時候,到朋友那裏以他的廣見博識爲你做一個參考,來幫助自己作出選擇。

知道了三種好朋友,同時,還有三種壞朋友,叫做友偏闢、友善柔、友便妄,這是三種什麼人呢?《論語》告訴我們,第一種壞朋友,友偏闢,就是指性情暴躁的朋友。我們在生活中可能會遇到一些情況,當你還需要理智判斷的時候,你的朋友卻先自盲目下定了結論,這種暴躁的朋友往往因爲盲目的激情影響你的判斷,讓你做出可能永遠無法挽回的後果。第二種叫做友善柔。跟第一種相反,是說那種脾氣特別優柔寡斷的朋友。要知道,現在的生活節奏很快,競爭激烈,很多時候,機遇在我們面前只是一晃而過,你必須果斷地去把握它,而善柔的朋友往往干擾了你的思維,使你猶豫不決,這種朋友總是讓你錯失良機。第三種,也是最壞的一種朋友,友便妄,就是那種不擇手段來牟取個人利益的小人。他們往往會打扮出來一副善良的面孔,來博取你的信任,直到你發現被他利用,而這時往往你已經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其實,交什麼樣的朋友,怎樣與朋友相處,考驗的是我們的眼光和智慧,我們讀《論語》,聽於丹講《論語》,從中學習到的是一種審視、明辨的能力,是寬容的態度。《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它是一個循循善誘的老師,又是一個正直、坦率、寬容的朋友,它是一個映射着我們道德情操、品性修養的鏡子,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方向,多一份藝術和智慧,多一份清醒與閒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饋贈的心情。

論語讀後感5

悠悠華夏五千載,璀璨文化的源頭是《論語》。

於歷史的今天,瞻仰《論語》的演說者——孔子。

這一位文化的傳承者,這一位永遠無法被歲月所磨滅的精神巨人,他用最銳利的智慧開啓了那一道爲時光所塵封的門,於是陽光從錯開的門縫間射進,溫暖充溢天地;他用最深刻的言語鋪展起了一條充滿哲理芳香的坦途,於是子子孫孫踏響了成功的凱歌;他用最樸實的教誨鑄造成了一把堅韌的利斧,於是廣袤的文化大地上留下了一道道深深的斫痕。

讀《論語》,是一種享受。彷彿靜心獨坐於清泉碧水畔,在煙燻繚繞間,細細品茗。《論語》的字字精華便沉澱在綠葉清茶之中,咀一口,它們就順着舌尖流入體內,純化了身心,頓覺一陣清香滌盪胸懷。

讀《論語》,是一次旅行———漫長卻不苦悶。彌留在充滿油墨清香的字裏行間,感受着儒學思想的魅力:是那“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的踏實與求是,是那“己所不欲,勿施爲人”的仁愛與正直,是那“人不知而不慍”的包容與豁達,是那“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的明達與誠懇……道不盡,言不窮,《論語》所充盈的儒家氣息是如此的濃厚,如此的莊重而深邃!沿途的每一處風景,都足以令我爲之心神嚮往,難以忘懷。

讀《論語》,是一種學習。在品讀間,學習爲人處事之道,在“仁”的思維薰陶下,感悟人心之偉岸,讓“自愛”與“愛人”這兩朵人性最美好的芳花,盛開在每一位賢士的心中,“仁”,以最高的道德原則的地位,統率起忠、恕、恭、信、敏、惠、智、勇、剛、毅,作爲一位賢士,難道不該以“仁”爲終身所追求的目標麼?於感悟中,學習修身治學之法,那是“溫故而知新“,是”學而時習之“,那是“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是“君子欲納於言,而敏於行”……

讀《論語》,是一場洗禮。讓原本枯槁的心靈得儒學的甘霖以滋養,讓原本疲乏的思維得精妙的哲語以啓迪;那一句句精奇犀利的言語,那一則則平實卻韻味深遠的文字震醒了你我昏昏欲睡的文化修養的心,澆溼了你我被快步驟的生活烤乾的的世界。

讀《論語》,感受到的是文化的芳香馥郁,品味到的是精神的點滴精華,領悟到的是思想的深刻。

讀《論語》,於心靈間,盪漾起一片純淨。

論語讀後感6

我平時最喜歡喜劇,對於四大名著和歷史書,瞄都不想瞄一眼,可以說是一竅不通,更何況去品味其中的奧祕。今年暑假,在老師的要求,我極不情願的買了一本《論語》,草草地看了一眼,完全是應付。可是中間的某些語句,是那麼的吸收我,把我引進《論語》的天堂。其中的一些文章是那麼的值得我去欣賞、品味,能給人頻頻的聯想,暢遊在知識的海洋。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意思是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爲別人做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的學業是不是複習了呢?我當時品完後,覺得孔子和他的學生能力是那麼的高超,技能是那麼的爐火沌青。於是我的品味生活從這裏啓航:人們在當今的社會上,十分重視個人的道德休養,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古今中外,有多少有成就的人,不是每日反省自己的過錯,不斷走向改正的道路嗎?與朋友和平相處,彼此信任對方,難道不是一種能力嗎?婁別人把一件重要的事託咐給你時,那不是對你的信任嗎?你是否應該去珍惜?老師乃辛勤的園丁,毫不留情的把“水”傳授給你,你不應該認真的聽,一心一意地去做嗎?忠的特點爲是一個“盡”字,辦事盡力,死而後已。我被這深深的哲理所感受,以上就是我品的感受,而我在反省錯誤上做的並不好,有一次,三姨給我的.作文上提一些建議,我卻竭力的開拓自己的錯誤,以後我會改正,做認真標兵,我堅信,在漫長的品書道路上,會繼續掀開嶄新的一頁頁。第二個是很短,卻又很長,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意思是: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大家不瞭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道的君子嗎?”

看來學習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我暗下決心,決定認真努力的學習,我相信《論語》會讓你、我、他受益無窮,讓好書悅伴我們的一生。

論語讀後感7

《論語別裁》是南懷瑾大師的著作。

南懷瑾先生,海內外享有盛譽的著名學者。他畢生講學無數,著作豐富。著有《論語別裁》等近六十部作品,他用“經史合參”的方法,講解儒釋道三教名典,旁徵博引,拈提古今,蘊意深邃,生動幽默,在普及中國傳統文化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深受海內外讀者的喜愛,半世紀以來影響無數中外人士。

一、二月份,我們共讀的書目是《論語別裁》,當我讀了這本書後,我對做學問、做人有了新的認識。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南懷瑾先生這樣解釋這句話,“君子不重則不威”中的“重”是自重,現在講來是自尊心,也就是說每個人要自重。“君子不重則不威”,那現代化來講,也可說是自己沒有信心。他舉了一個例子,一位在國外學哲學的青年,由他父母陪着來找南懷瑾先生,這青年說,他覺得自己不存在。南懷瑾先生說,你怎麼不存在?這位青年說,他覺得沒有他。南懷瑾先生說,現在他講話你能聽到了吧?既然聽到了怎麼會不存在呢?“我思故我在”,你能夠思想,你就存在,你怎麼沒有?南懷瑾先生覺得這個青年喪失了自信心,要恢復他自信心就好了。

一個人“見危授命”,若喪失了自信心,就會非常空虛,在這地方,就需要真正的學問,這個學問不是在書本上,這就是自重。一個人沒有自信也不重視自己,不自尊,“學則不固”,這個學問是不穩固的,所以,我們必須建立起自己的人格,自己的信心來。

那麼“無友不如己者”,是講什麼?是說不要看不起任何一個人,不要認爲任何一個人不如自己。人與人相交,各有各的長處,他這一點不對,另一點會是對的。我們應該用其長而舍其短,所以,“過則勿憚改”,發現自己的缺點,不要怕改過,要勇於改過,這纔是真學問、真道德。

讀了《論語別裁》,感覺《論語》不再是那麼生澀難懂了,南懷瑾先生通過講故事、講來源等方式讓我進一步走進了歷史,對《論語》有了更親切的瞭解。

《論語別裁》有助於大家理解《論語》和孔子的爲人之道,只是我讀得還不深入,以後的日子,我還要繼續捧讀它,因爲每讀一遍,我都會有新的收穫。

論語讀後感8

【原文】子曰:“賜也!女以予爲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

【譯文】孔子說:“賜啊!你以爲我是學習得多了才一一記住的嗎?”子貢答道:“是啊,難道不是這樣嗎?”孔子說:“不是的。我是用一個根本的東西把它們貫徹始終的。”

【感悟】這裏,孔子講到“一以貫之”,這是他學問淵博的根本所在。一般認爲,“一以貫之”,就是在學習的基礎上,認真思考,從而悟出其中內在的東西。孔子在這裏告訴子貢和其他學生,要學與思相結合,認真學習,深切領悟。

我目前擔任班主任的班級兩極分化比較明顯,每次找後進生談話,他們都會很苦惱的跟我講“老師,我真的很認真在學習了。”我問“你怎麼認真的,說來我聽聽。”答“上課老師講的我都認真記下,我都聽得懂,作業遇到不會做的我都會去看答案解析,我都搞懂了。”這些學生的苦惱都是一樣的,覺得聽懂了、看解析懂了自己就真的懂了,其實不然。聽來的、看來的,都是老師的、書上的,他們缺乏自己的獨立思考,這纔是學習的根本方法。獨立思考能夠把別人的思路慢慢轉化成自己的,這些學生缺乏這種轉化,表面看起來是懂了,但是,實際解題思路並不是他自己的,他以爲懂了實際是藉助老師、書本作爲“柺杖”實現的,當考試時他們失去了那根“柺杖”,很多問題就暴露出來了。我決定,下次再遇到這樣的學生,就拿孔子跟學生說的這番話來教育他們,可能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時,這也告訴我們,在日常學習或工作中,應該樹立一種科學的態度,掌握科學的方法,要學會用聯繫的、發展的、辯證的方法看問題,透過現象看本質,要善於舉一反三,融會貫通。我們在處理日常工作中,要善於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去處理各方面的問題。

論語讀後感9

在這一個月的時間裏,老師帶我們一起學習《論語》,體會《論語》,使我感受頗深。

孔子曰:“非其鬼而祭侄,諂也。”愛國是任何人的責任,我們的國家之所以這麼強大了,是因爲我們每一個炎黃子孫都有濃濃的愛國心。在抗日期間,大批日軍進攻中國,他們以爲有着精良裝備,就可以佔領中國,但是他們錯了,中國人的愛國情令他們沒有投降,而是與日軍展開了搏鬥,雖然有些漢奸投靠日軍,而且我軍的裝備極差,但是我們中國人有着前赴後繼的精神,倒下一批,又衝上一批,終於那狂妄的日軍被我們那“愛國情“打敗了。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讓我懂得了時光像流水一樣日夜不停的流去。我們要珍惜時間,因爲時間是永不停留的,如果你每浪費一分鐘,你的生命就會減少一分鐘,因爲生命是用時間組成的,珍惜時間就相當於珍惜生命,浪費時間就相當於浪費生命。我在一本書上讀了這樣一個科幻故事,它講的是在一個小村莊,來了一個人,開了一個時光屋,在裏面可以用時光來換錢,村子裏的人都換錢,有的用了10年換了30萬,有的用15年換了50萬,有的人甚至用50年換了180萬。不到幾個月的時間村子裏的年輕人都沒有了,只有一個青年沒有變自己的時間,不到幾年的時間,就擁有了幾百萬元的家產,而那些變賣自己時間的人悔也來不及了。我知道了背叛時間的人,時間也會背叛他。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令我懂得了我們要時常反省自己,不要總說別人的不是,我有時候就犯這樣的錯誤。一次,我弟弟抄了一篇作文,我沒在意,媽媽發現後說了我,爲什麼不制止弟弟。我說他的事我爲啥管,事後我很後悔,我是哥哥要幫助弟弟的。

《論語》讓我懂得了許多做人的道理,讓我們一塊體會《論語》吧!

論語讀後感10

文中提到了交友的原則,于丹教授就列出了《論語》中從來不主張你去結交那些富豪、有權勢的人。她教育我們要去多想一想那些快樂的事情,去放大快樂的光芒,去抑制心底的不快,這就是一個朋友能夠爲你做的最好的事情。在那個時代,物質文化生活都是極度匱乏的,但是陶淵明所倡導的田園山水詩派依然擁有着自己的快樂,這樣看來生活中真正心靈的快樂跟外在的物質生活真的不見得有緊密相關的聯繫。真正的快樂正如於丹教授說的那樣,來自於一種心靈,來自於一種教養,來自於一種憧憬。

當然了,交友之中的尊敬和尺度也是同等的重要的,“過猶不及”的重要性被強調了出來。這出自於一個典故,說春秋時期,孔子的學生子貢問孔子他的同學子張和子夏哪個更賢明一些。孔子說子張常常超過周禮的要求,子夏則常常達不到周禮的要求。子貢又問,子張能超過是不是好一些,孔子回答說超過和達不到的效果是一樣的。這裏就提到了三個原則,第一,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話還沒說到那兒你就出來說話了,這叫毛毛躁躁,這是反映一個人的急躁,這不好。還有另外一個極端,第二種情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就是話題已經說到這了,你要自然而然的往下說,反而你吞吞吐吐、遮遮掩掩、意猶未盡,不跟大家說心裏話,這種朋友讓大家心裏也會存有隔膜。然後第三種情況,就是今天我們老百姓所說的沒眼色。拿捏好了這三個原則是很不容易的,這就像我們常說的一樣,對待友誼要我們像對待自己的眼睛一樣。我們會羨慕伯牙與鍾子期那樣知心,高山流水,碎絕琴緣的友情,也會羨慕李白與杜甫那樣的忘年好友,以及馬克思與恩格斯在事業上有所幫助,志同道合的朋友。

讀罷於丹教授的朋友之道令我對朋友的含義又有了更高層次的認識,使我體會很多,使我明白了要認真面對生活,持有一個樂觀的生活態度,對他人真誠,心胸寬闊,做一個善待朋友,善待生活的人。

論語讀後感11

《學而篇》爲《論語》的第一篇,朱子的注描述"此篇爲《論語》首篇,所記多務本之意。"此篇由"學而時習之"至"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主要是在講一個"學"字,此處之"學"並非通常所講學問學習,而是說爲人之學,強調成爲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這是我在聽老師講解後最大的一個感受,儒家所講爲人、成德意義豐富,雖然我尚不能十分理解但是也窺得其中一二趣處。從古至今,看似科技的進步和商品經濟的發展改善了人類社會,但是若從思想精神上來看,我們並沒有超越古人,關於生命價值、人生意義的思考,古聖人看得十分明白與透徹,而我作爲一個所謂現代文明社會的大學生卻很少思考或者說從未有過清晰的認識,如此說來,人活着,究竟是爲了什麼呢?如果這個問題無法有所思考,那麼我們今天所做的一切無非是在機械重複人類社會的運轉,如果我們連自己都沒對自己的存在有過相關的思考,那麼我們所做的,對這個社會將無法產生真正的作用。這樣一種無知的狀態無法改變,我們活着又有什麼意義呢?

《論語·學而》首字爲"學",即講爲人之學。人生之爲人,生來與飛禽走獸是有本質區別的,人在本性上是具有人本來的美德的,人性中具有一種自然存在的善的情感,但是這種善經常被外物所矇蔽導致我們沒有成爲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沒有認識到自己人性中本來存在的真善美,於是便出現了社會中或"善"或"惡"的人。讀聖賢書的目的就在於讓我們的靈魂和古聖先賢對話交流,從而清除矇蔽我們內心的塵埃雜質,成爲一個真正的人。讀經典,潔淨我們的靈魂使之回到本真的清明純淨。

論語讀後感12

在龍舒淨土文第九卷助修上品中有一篇說到這一句,全文如下:

孔子化三千之徒,其要旨不出一部論語。而首以學而時習之一句。則此一句之義,豈不爲急先務哉。蓋學者,學其爲君子,爲聖人。習者,如習射習儀之習。學君子聖人者,不可驟爾而至。故必以時而漸習之。若學寬大,則於褊隘時習之。若學溫和,則於忿怒時習之。若學恭敬,則於傲慢時習之。若學良善,則於狠戾時習之。若學辭讓,則於忿爭時習之。若學勤敏,則於懈怠時習之。然則所謂時習者,當其事之時而習,則不虛習矣。其習必成,成則自有可喜,故曰不亦悅乎。能悟此理,則盡論語中所言之善,皆可以進。是知以此一句,冠於一書之首者,深有意也。修西方而進乎道者,尤貴乎習。故此不可不知。

這一篇說的很好,我認爲合乎情理的講出了夫子的原意:學到的知識能在實踐中得到驗證,不是很高興的一件事嗎?

在這裏我不討論此句“時”具體作何意講,不管它作是“時時”、“處處”,還是作“隨時”、“某時”,我認爲都能講通。我重點說“學”、“習”。何謂“學習”。

有人說:學習之道,猶如游泳潛水,要不斷練習實踐。什麼時候下潛入水,什麼時候上升換氣,我們要在聽教練講授之後去練習,只聽不練,肯定是學不會的。如果某人在學游泳時僅僅只聽不練就說自己會了,他不過在說大話、假話而已,如若真的去遊只怕一下水就會悶個半死。我們現在的很多學生就是在學習時被悶死的,老師、家長盲目跟風佈置海量的學業讓孩子去學,他家的孩子會三門外語,我家孩子就得會四門,不管你能不能用得着,先學了再說,藝不壓身、有備無患嘛。唔、此話很是有理,旁人聽後想再去辯,也不得不仔細思量下會否讓他人誤會別有用心了。社會、家庭的大環境如此,就讓我們很多人從小到大唸了十幾年的書,悶的多,“說"的少。做某件事情做的不痛快,自然就不想做了,學習亦是如此。

論語讀後感13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所整理的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語錄體著作,所反映的只是孔子思想的碎片,並非系統地闡述孔子思想理論,但是卻成爲儒家經典著作,流傳千年而不衰,這與《論語》之內涵包羅萬象,博大精深是離不開的。

學而篇是《論語》開篇之作,其所反映的思想是《論語》核心思想仁之前提,也是學習之真諦。學習並非只是單純地學習科學文化知識,而是學習知識造福於人,其最關鍵的是要懂得做人的道理,擁有做人最基本的美德,所以學習首先要懂得倫理道德。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凡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首先,他強調了孝悌是爲人的基礎,父母和兄弟是最先面對的也是最基本的一個生活圈;其次,是面對他人的關係:要謹慎、講誠信、儘量去愛身邊的每一個人;最後,在家能做一個好子弟,在外是一個善良誠信的人,這時候就需要去讀書學習聖賢之道,進一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了。反觀當今,我們過度重視單純的學習而忘記道德修養的提升纔是關鍵。生活中爲人處世的原則是我們需要遵守的,不要忘記做人的初衷,我們學習的目的是爲了提升自己的素養。作爲一個社會人,我們最先接觸的是家人,所以從身邊的開始做起,孝悌、愛衆、親仁,按照這些規則去辦事,我想古聖先賢的智慧便在於此。

爲政篇,初步看去,好像比較亂,好像並不是在說爲政,而是在講孝,講君子,將信用。其實,都是在圍繞爲政這個主題展開的,第一句是主旨,起着提綱挈領的作用——“爲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衆星共之。”接着,孔子從思無邪,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從十五有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從孝無違、孝敬,從君子不器,先行言後從之,周而不比??以上這些說都是在圍繞一個字展開——德,德代表着禮,代表着孝,代表着君子。曾國藩曾說過,德者,若水之源,樹之本;才者,若水之流,樹之葉,大概是這個意思,大概也是受我們偉大孔子的思想影響。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這篇有兩句關於談論學習的經典名言,“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可能很多人會以爲這兩句。

論語讀後感14

這一學期,我們學校老師的共讀書目是《論語》,對於論語,可能最現認識及熟的時候,就是上學的時候學習過,論語的一些精華,到目前最會背的幾句也就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等等,都是在學校時語文課堂上學過的幾句。不過在看過三字經之後覺得,不管是《三字經》還是《論語》還是《道德經》的相同之處,都是圍繞我們中華民族最注重的禮儀、道德、仁義,誠信之事所寫。

論語的學而篇第一中共有十六章,我最喜歡的就屬裏面的第四章孔子的弟子曾子的所說的。原文是: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翻譯過來是: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爲別人出主意做事是否盡心盡力了呢?與朋友交往有沒有做到以誠相待了呢?老師傳授的學業有沒有經常複習了呢?”

從這章裏面我知道,一個人的要想提高自身條件,自身修養,就必須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吾日三省吾身”,書中說的是我每天都多次反省自己,對,一個人如果每天都從多次反省自己,你的修養一定會逐步提高。“爲人謀忠乎?”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反思的事情,做人不管對什麼人都應該盡心經力的去幫助她。“與朋友交而不信乎”,這是我們現代社會每個人讀最需要反省的。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就是誠信待人,以誠信爲主,而這一句就是教我們做人一定要誠實,誠實是金嘛!誠實的同時還要守信用,就應該應那句信者,誠也嘛;“傳不習乎”。這句話翻譯過來是老師傳授的學業有沒有經常複習呢!我覺得我做的有點欠佳,因爲我不是一個自覺地人,對待什麼事情都不能做到持之以恆。

看完這一章我的感悟就是,不管一個人的先天條件有多好,一定要做到每天反省自己,要誠信待人,要學以致用,要溫故而知新,纔會讓你的先天與後天條件更加完美。繼續堅持讀這本書,相信自己一定受益匪淺,一定會懂得更多做人的道理。

論語讀後感15

我聽到過一首歌中這樣唱到:“人字的結構就是相互支撐”。在七年級學過論語以後,我用我簡單而幼稚的大腦思考,用我懵懂的心去體會生活,發現這句歌詞很有道理。是論語讓我明白了:做人要謙虛好學,不能見利忘義。

曾聽說“半部論語治天下”,沒錯,的確是。論語的奧妙博大精深。區區幾句,就讓我明白了一些人生的感悟。

在七年級,我學會了兩句論語:“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和“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是說:幾個人一起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師的人。我選擇他好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說明了在日常生活中自己要有主見,善於“擇其善者”、去“其不善者”,從別人身上學到自己需要的東西。

我們就應該這樣,人無完人,金無足赤。我們自身有很多不足,我們卻注意不到。看到別人這方面做得好,再看自己,自己不如別人,再來改正自己的不足。看到別人做的不好,再來看自己,如果自己做得比他好,那還要讓自己做得更好。

如果自己做的比他人好,那就不但要讓自己做得更好,而且要謙虛。因爲只有謙虛才能讓自己做得更好。如果驕傲了,就只會被別人遠遠地拉在後面。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的意思爲:到一年中最冷的季節是,才知道松柏是最後凋謝的。用松柏比喻品德高尚的人能經受住考驗,不隨流俗,保持節操和堅韌不拔的精神,不同於一些見利忘義的小人。

有一些人見利忘義,從來不認爲與別人的情誼是最重要的,一遇到利益,就把情誼都忘了,甚至做出一些爲了自己的利益而損害朋友利益的事。像牆頭草一樣,風往哪裏吹就往哪裏倒,不但沒有主見,而且沒有道德。這樣的人只會搖尾乞憐,等人施捨,不會自食其力。這種人經不住任何考驗,其他人不值得與他交朋友。同時,我們在憎恨這種人的時候,我們不要做這種人,他們只是過街老鼠而已。

有這樣一句廣告詞:“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做人亦無止境。通過學習這兩則論語,我明白了做人要謙虛好學,而且不能見利忘義,人字的結構就是:虛心和忠義的相互支撐。讓我們一起爭取做“完人”!

標籤:讀後感 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