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活着讀後感7篇【精華】

觀後感3.15W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活着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活着讀後感7篇【精華】

活着讀後感 篇1

“我比現在年輕十歲的時候,獲得了一個遊手好閒的職業,去鄉間收集民間歌謠。那一年的整個夏天,我如同一隻亂飛的麻雀,遊蕩在知了和陽光充斥的村舍田野。我喜歡喝農民那種帶有苦味的茶水,他們的茶桶就放在田埂的樹下,我毫無顧忌地拿起漆滿茶垢的茶碗舀水喝,還把自己的水壺灌滿,與田裏幹活的男人說上幾句廢話,在姑娘因我而起的竊竊私笑中揚長而去。我曾經和一位守着瓜田的老人聊了整整一個下午,這是我有生以來瓜吃得最多的一次……”

“我最喜歡的是傍晚來到時,坐在農民的屋前,看着他們將提上的井水潑在地上,壓住蒸騰的塵土,夕陽的光芒在樹梢上照射下來……”

我本來只想摘錄原文,但是摘來摘去,整本書都畫上了線。因爲文字永遠是讀書的第一動力,這就是爲什麼很多譯本沒有對我沒有吸引力的原因。

再苦再土的生活,加上文字這層濾鏡,竟然可以產生讓人嚮往的力量。

活着,就是這本書最大的力量。

這與我之前所信任的價值觀有相當衝突。人不能爲了活着而活着,而應該爲夢想,爲改變世界,爲奔向更高的精神世界和更富有的小康社會而活着。有目標的人生,才足夠豐滿,纔不虛度年華。雞湯灌了很多,打嗝都帶着哲理的味道。

但是,餘華說,人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爲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序裏洋洋灑灑幾千字,我只被這一句屏住呼吸。接下來兩個小時內快速通讀全書,想找出那些可笑的論據,來一篇暢快的反駁,人怎麼可以只爲了活着而活着。

沒想到,到頭來,兩個小時掃過全文,我又用幾倍時間,一字一字,膜拜着讀完。到最後,雖未青衫盡溼,卻也眼眶溼潤。

——人究竟爲什麼而活?

遇見福貴的時候,只有一個人,一頭牛,一片田。牛是老牛,耕田很費力,福貴也不再是年輕的少爺,只唱着舊日的歌謠,哄老牛犁地。“兩個進入垂暮的生命將那塊古板的田地耕得嘩嘩翻動,猶如水面上掀起的波浪。”

福貴的人生也如土地一般平常,最轟轟烈烈的算是年輕時是富二代,一手敗光家產後,越混越沒出息。生活是各種味道摻雜在一起的醬湯,到最後發現,甜的滋味只有短暫的幾瞬,下一口,總是濃烈的鹹苦,到最後,醬湯稀釋成水,總以爲到頭的日子,又過了一年又一年。

“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年少時以爲及時行樂就是最好的活法。家有良田百畝,僕人環繞。有書讀的日子,不知尊敬師長。而吃喝嫖賭樣樣不落,無師自通,特別是掉入賭博的泥潭中,越陷越深卻不自知。可能輸光祖祖輩輩積累下來的產業是邁入不幸的第一步,其實這裏也不算完全不幸,至少闖下大禍後,讀後感福貴終於認識到自己的荒唐,終於懂得愧疚,也終於能收手不再去賭,甚至想要努力一下改善父母妻兒的生活。可是盡孝的念頭還沒生根發芽,父親就在搬家時猝死村口。就像被收走的家產,一代人,一種富貴生活,永遠離開了福貴。這纔是真正不幸的開始,每每是意想不到的親人的離去。

母親身體越發不好,福貴成爲家裏唯一的男人,我很欣慰他能否很快適應粗布衣服與破舊茅屋,並且主動低下頭,成爲新地主的佃戶,從來沒有幹過農活的少爺,過上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

有親人,有家在,活着依然是美好而奢侈的事情。福貴應該感恩妻子的不離不棄,不論是懷孕時走十幾里路來青樓勸他回家,還是家道中落後堅持揹着兒子從孃家回來,這個傻姑娘從來沒有埋怨過,彷彿她生來就是福貴的附屬品,總是要承擔福貴釀成的惡果。

到這裏,雖然上有老下有小,生活艱辛,但起碼家人一同勞作,互相扶持,總是溫馨和睦的。

可是苦海從不平靜。小船逃過一波風浪,孤燈在大海里尤爲顯眼,只是陰影裏,有另一片望不到邊際的大浪正虎視眈眈。

母親眼睛已經將近看不見,福貴焦急得去城裏買藥,藥沒買到,卻和店小二一遭,被國民黨官兵抓了壯丁,部隊走了三個月,福貴離家三個月。直到越走越遠,遠到他失去了逃的希望。緊接着就是戰爭,沒有一塊完好的土地,只有大片大片傷兵在哀嚎。那時對於所在坑道里的福貴來說,活着,才能吃到大餅;活着,纔有機會再見家人。

我甚至以爲福貴不可能再回家,就在這場他還沒搞明白的戰役裏,成爲炮灰或者白骨。沒有一將功成的傳奇故事,福貴只是歷史中最普通的衆人,卻因爲時代,一次又一次面臨人生的臨界點。活過了一段,卻不知道下一段更爲折磨。

戰役也是在福貴沒搞明白的情況下就結束了,不用再去等空投的大餅,成爲俘虜的福貴不僅有了更香的饅頭,還有了回家的盤纏。邊走邊乞討,跌跌撞撞,在女兒鳳霞已經八歲的`時候,終於回到了心心念唸的茅草屋。

“我回家了。”

“這下可要好好活了。”

有家,纔有活着的意義。

雖然母親也撒手而去,雖然鳳霞也失去聽力,但至少,還有家。

……

我有點寫不下去了。接下來的冒進時期,加上三年自然災害,天災人禍,我有點不忍回顧他們是如何活下來的。熬過了饑荒,卻沒熬走政治的左傾,雖然福貴一家基本無事,可目睹了衆多慘劇,饑荒只能摧殘胃,卻擊垮人的意志。活着無望,那便不活了吧。沒人知道這場運動有沒有尾聲,只有活着的人,才能看到。只是,再多勸慰,也喊不回在黑夜裏走向遠方的人。

普通人奮起一搏抵不過歷史的洪荒之力,只是那種無法把握命運的感覺,那種被歷史的洪流衝散只能隨波起起伏伏的感覺,未免太過無奈。但是這本書從來沒有對時代的怨憤。哪一種時代,都可以有福貴這樣的人走出來。重要的是人,是活着。

福貴在如此波浪之後,依舊能在田埂上平靜得講述這個故事,這也是一種強大的力量。可以被命運擊垮,但是嚥下一口口苦水之後,還能夠帶着家人的溫暖,獨自安然得活着,沒有歇斯底里,沒有哭天喊地,把痛苦都留在身後,把溫暖捧在懷裏,這就是值得敬佩的地方。

讀這本書的過程是殘忍的。

但也不是沒有短暫的快樂。譬如鳳霞嫁得如意郎君,那段日子只佔很短篇章,卻讓我覺得,這是困在冰下的人唯一可以呼吸的縫隙。那種困久了突然而來的氧氣,讓人感覺很奢侈,也愈加貪婪,希望往後的日子都能這麼順風順水。可惜只是下一段苦難的銜接石,在不斷墜落的懸崖裏,一根搖搖欲墜的枝椏而已。

窮,苦,災難,傷痛,生離,死別。阻止活下去的理由,想找一個太容易。可是想要活着的理由,卻那麼難找,到最後,一個人輕微的生命,帶着幾代人沉重的記憶,在田地裏,也可以安然甩着牛鞭,等它在時間裏慢慢流逝。

這本書特別適合在困難中的人閱讀。每一次死去,隨之而來的悲愴,可以讓人異常平靜,從而做決定前,再多想一點點。那種麻木的力量折磨着,也鼓舞着人。作者近乎冷酷,卻又用隨和的筆,讓悲愴一點一點從書本流淌到人心,溫水煮青蛙,渾然不覺。

當然,沒有人會拿這本書作爲藉口,只爲活着而活着。活着是底線,進而教育,進而個人自尊自立。金字塔需求論從下而上是必要條件,從上而下呢,應當把握底線,畢竟,活着本身就意味着存在的意義。

你看,晨起有朝陽在東,日暮有晚霞在西。春和景明,六月西湖,風清露白,雪擁藍關。即便黑夜,也有熠熠星輝。倘若不在人世間暢快走一遭,豈不糟蹋了春風與月光?

活着讀後感 篇2

人越懼怕死亡,人就活的越怯懦。而堅強樂觀是對死亡的超越。人因爲孤獨而痛苦,又因痛苦而孤獨,在冥冥中兩者相輔相成,互爲補充,互爲因果。看了餘華的《活着》,纔開始覺得自己從未真正的活着。

《活着》講述了福貴一生的悲歡,表達了福貴一生的起落盛衰,讀它,我們會頓悟活着的更深層次的意義。

人要靠記憶來慰藉,要靠傾訴來釋然,要靠平靜來概括,要靠回首來徹悟。

悲愴的殘陽微弱的呼吸着,無意感染了那一個午後的黃昏,帶着些許的惆悵,帶着些許的悔悟,帶着些許的淡然,福貴講述了自己的一生。

枯草衰楊,曾爲歌舞場。“曾經”像一部經典被縮成了記憶。年少的福貴是富少,有着劉村人所不能及的生活,享受着他人所不能享的尊寵。人往往在滿足和擁有中墮落,福貴也變得焦躁不安了,煙花柳巷像無形的磁場,福貴一步步陷進其中,當他讓青樓女子揹着穿梭在大街上之時,他不顧一切,包括他妻子的父親。他也許從未想到此刻的逍遙只是曇花一現,也許他從未感覺到煙花易冷時的淒涼。他不顧嬌妻,他忘懷於紙醉金迷的世界。人總是忘乎所以,放浪形骸,當一切浮華都成爲過去時,繁華也就悄無聲息了,福貴不知道自己正在給自己挖陷阱,這一陷,福貴再也沒有出來過。

煙花柳巷太柔情,而金牌賭場纔是富少揮手灑金的地方。福貴比鍾愛他的妻子還要鍾愛於賭場,天下人熙熙攘攘皆爲利,而金錢就是利的實體。賭場上的輸贏就像夢一般若真若幻,福貴不知道他正在輸掉自己的人生。嘆息之餘,我感嘆人生換位的易,福貴不再是富少了,他的前半生充滿了奇幻。當他把家財輸地一無所有之時,父親並沒有大打出手,相反他的父親很平靜。其實,人表面的平靜是虛僞的,人內心的驚濤駭浪纔是真實,福貴父親的死恰恰給了我們這樣的啓示。

人一旦被上帝關注,那麼他得到的不是垂青,就是遺棄。那一抹悲傷的氣氛還未退卻,又增加了一份妻離之痛,家珍之父羅鼓聲張的接走了女兒,帶着福貴未出生的孩子。福貴木訥了,啞然了,沒有說一句話。男人一旦犯錯就難以讓人原諒,男人一旦傾家蕩產就少了擁有時的霸氣,福貴看着妻子走了,默默耕種着租來的五畝地,他要養活一家人。人往往在容易活的時候不安分地活,而在難以活下去的時候又要竭力地活下去,福貴學會了耕地,看着年邁的老母蹣跚在旁福貴心中也許很痛;看着伶俐的女兒鳳霞,福貴也許在狠狠地咒罵自己。我一直認爲:親情是人內心中無形的線,看着親人爲自己所累時,人的自責會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福貴也如此。福貴的人生軌跡從圓滑優美的弧線變的曲曲折折、顛簸不平了,而他在一直竭力的想要好好的活。此時的福貴叫“富貴”,帶有點諷刺性的悲涼,但此時的福貴很真實,很認真的在活着。

人一旦真實得活着,那不真實也變的真實了。

當福貴的妻子家珍帶着兒子有慶回來時,他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昔日裏被自己痛打痛罵的妻子竟好端端的站在門前,帶着那份執着的微笑,福貴終於明白了自己有多麼的淺薄。女人是水做的,有着太多的柔情和牽絆,而女人又是堅強執着的,有着太多的深情。在人擁有時,人就會很容易忽略她的存在,在他失去時,他纔想起她的好,但此時的福貴再也不會不顧妻子了,他開始變的疼愛自己的妻子了。他們的愛情不再是奢侈的形式,而是情深似海的患難夫妻,爲了一家人活着,他們真實的在勞作。

而人生總是悲喜雜劇,沒有純粹的喜,也沒有純粹的悲。

他們的`母親因勞累過度臥病在牀,請醫治療是必須。福貴進城了,沒請到醫生卻被拉去當壯丁,這就是人生必然中的偶然,福貴欲逃不能 ,看着離家越來越遠,福貴越來越感傷,這也許是上帝故意搞的一處鬧劇,活生生的讓一個人經歷些許的生離死別,爾後徹悟人生。

在戰火紛飛時,福貴更想活。之後遇到解放軍,他倖免回家,看着那依舊的茅草屋,福貴也許感到從未有過的親切;看着眼前的一雙兒女,福貴也許才真正體會到活着有多麼的重要。眼淚是思念的載體,是歡欣的背面,是情意綿綿的流淌,夫妻兩人劫後餘生相逢是讓人感動的人生場景。福貴在死亡中的掙扎是有價值的,是對生的期盼,是超越了孤獨和痛苦的勇敢。

但命運似乎並不讚賞他的堅強和勇敢,無情的奪取了有慶年輕的生命,福貴心中那升起的希望之火又被澆滅了,看着靜靜躺在病牀上的兒子,福貴的堅強被失子之痛衝磨的所剩無幾了,他也許自責自己給兒子起的“有慶”這樣帶着嘲弄的名字吧,但福貴還在活着,因爲還有家人。隨後女兒、妻子、女婿、小外孫相繼離去,留下了他孤獨一人,懷揣着思念,忍受着寂寞,經歷着孤獨。但這些並未將他打倒,因爲他還有老牛,在悽清的歲月中,他和老牛有着十分的默契,他把思念全都寄託在牛身上。人就是這樣,在沒有任何人可傾訴、可理解的情況下,他往往將感情轉移到他物,人是情感動物,再怎麼受打擊,也磨滅不了他真實的性情。福貴經歷了太多的不幸、悲傷和痛苦,我想,他已經超脫了那樣苦楚的生活,他在真正的活,不帶半點掩飾痛苦的虛假。

經歷的越多,徹悟的就越深。人明白了死亡必然中的偶然,懂得了死其實是另一種的生,那麼人就活的真實、寧靜、淡然,就像福貴在靜靜的午後向別人講述自己的一生。其實,福貴一生的悲摧不是他一個人的,而是一個不成熟時代的,20世紀50-60年代的中國,有着太多的躁動與不安,個人的命運在時代的潮流中顯得搖搖擺擺,難以把握。那是一個不成熟、不理性、不民主的時代,而人總是被動的接受那個時代,人權也許遭到了上天都難以容忍的程度,福貴就是那個時代的不幸兒。個人雖然超越了生死。但卻難以超越時代,而福貴卻在那個悲摧的時代裏好好地活着,帶着份別人看不懂的釋然。

《活着》用最樸實無華、最平鋪直述的語言向我們展示了人生的真諦。書中,生命在不斷的接踵而至的死亡中變得異常詭異,死亡之中冥冥不可臆測的成分也就越來越大,越能體會生命的可貴和活着的不易。那層出不窮、一波接着一波的苦難象風一樣襲向人的生命旅程之時,才讓人更加深刻的體會到堅韌不屈這種難能可貴的品質。生命雖是脆弱而無常的,但在書中,卻讓生命的堅強得到了最充分的體現。命運,可以感激,也可以仇恨,但是它不可違抗。帶着與生俱來的印記。生活的意義與幸福的標準,永遠沒有答案。《活着》向我們昭示了平靜從容生活的可能,絕望的不存在。

“人爲什麼而活着?”這是一個永恆的話題,更是一個衆說紛紜而沒有結論的話題,餘華這樣說:活着是生命本身的要求,也是活着的人的最基本的目的,而不是爲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活着就是這樣一種自然而然的過程。

我想起了身殘志堅的作家史鐵生,年輕時因一次意外,雙腿殘疾,之後又頻發重病,生活坎坷,然而他在《我與地壇》中曾說: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它還說:活着是自己的一種選擇,既然選擇了活着,爲什麼還要痛苦的活着!

活着是艱難的,生存是充滿苦難的,正是這些許許多多偉大的、平凡的人物,使我們透過淚水觀察到了微笑,通過苦難體會到了生存。

福貴一生的悲劇是自身命運與社會變遷的交織,活着,爲了什麼,爲了這讓人撕心裂肺的痛楚嗎?不!正是這種痛楚才使活着的感覺更加強烈。希望破碎後的痛楚使下一個希望更加真摯,使得來的幸福更加珍貴。人生來就註定要伴隨悲傷,但正是悲傷使我們更清醒地活着。正如餘華自己說的:“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着。”只要活着就有希望,是他帶給我們最重要的信息,堅持活着,再苦再難也要活着,因爲只要活着就有希望。

《活着》像一支古老的歌謠,在向我們講述着一個生命中脆弱與頑強、歡喜與哀傷的真相,讓我們懂得卑微生命中蘊藏着些微的卻如金子般閃亮的光芒,讓我們懂得人性的溫情能夠一步步把無邊的苦難變成繼續前進的力量。

其實,自己的生活別人難以懂,別人的生活自己也不會刻意去懂,在這個時代中,我們都要好好地活着,無需懼怕死亡和時代的侷限,只需真實的活在當下。

活着讀後感 篇3

人生在世,總是離不開生老病死,或者是悲歡離合。既然要經歷如此多的坎坷,那麼人到底爲了什麼而活着呢?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可是當你要說出個道理來卻也是頗不容易啊!之所以會想到這個問題,還得從一本小說說起。

記得還是師範三年級時,在一次班會課上,班主任老師開門見山地問了全班同學一個問題:你爲了什麼而活着?當時聽到這個問題時,所有同學包括我在內都覺得這個問題很好笑。爲了什麼而活着?有的同學說;“爲了父母而活着。”有的同學說:“爲了自己而活着。”還有更多的同學不約而同地都說:“因爲活着所以活着。”其實當時說這句話的時候大家都沒有考慮過什麼,只是覺得我活着,所以我就要活着!面對着同學們的各種回答,班主任也不反駁什麼,他只是拿出一本餘華的小說,對我們說道:“請同學去好好地品味一下這本小說,你就會有答案了。”於是在班主任的推薦下,我懷着好奇心第一次讀了餘華的小說《活着》。

第一次看這本書時,給我的印象就是一個字“慘”。作者餘華在小說的前言中留有這樣一段文字:《活着》講述了一個人和他的命運之間的友情,這是最爲感人的友情,因爲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他們活着時一起走在塵土飛揚的道路上,死去時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與此同時,《活着》還講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難,就像中國的一句成語:千鈞一髮。讓一根頭髮去承受三萬斤的重壓,它沒有斷。我相信,《活着》還講述了眼淚的廣闊和豐富;講述了絕望的不存在;講述了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小說從主人公福貴還是一位遊手好閒的地主少爺寫起。年輕時的福貴吃喝嫖賭,放蕩墮落,最終敗光家產,一夜之間從大地主淪爲了窮人。如此慘重的禍患導致福貴的父親鬱悶而故。這雙重打擊猶如當頭棒喝,猶如一瓢冷水,徹底地使福貴清醒過來,決定重新做人。從此,福貴便帶着妻母成爲了拿着農具,穿着粗布衣衫的下層農民。然而命運並未對他仁慈。由於母親生病,福貴便帶着家中僅有的兩塊銀圓去城裏請大夫,誰知被國命黨抓去充了壯丁。兩年的俘虜生活在解放軍的解救下結束。然而再次進入家門時,母親早已故去。臨死前的母親還一遍遍地對他的妻子說:“福貴不會是去賭錢的。……”女兒鳳霞也因一次高燒成了聾啞人。幾年後所生的兒子因爲被一個不負責任的醫生抽血過量而致死。女兒成年後嫁了個好女婿,可不久便死於產後大出血。兩個孩子去後,妻子家珍因得軟骨病也撒手人寰,剩下了他和女婿二喜和外孫苦根祖孫三代相依爲命。命運繼續捉弄着這個可憐人。幾年後,二喜在依次事故之中慘死。福貴便將外孫街道鄉下同住。可是好日子沒紀念,唯一的親人小苦根竟因一碗豆子而失去了幼小的生命。最後,福貴買了一頭要被宰殺的老水牛,也給它去名爲“福貴”,一個人一頭牛,孤孤單單地生活下去。

整本書就是圍繞着福貴悲慘的一生展開了敘述。平凡的文字,平凡的人,卻有着不平凡的人生經歷。人生之中,最悲慘的事莫過於看着自己身邊的親人死去。而主人公福貴卻是獨自一人承受了這巨大的悲劇,這怎不讓人潸然淚下呢?第一次讀這本書在一片淚光之中結束。

而後,今年3月,一部名爲《福貴》的電視連續劇帶着我再次重溫了《活着》之中的悲劇,也使我再次品味了這本讓人覺得無比沉重的小說。這一次,對於這本書我有了新的體會。這不僅來源於電視劇的直觀感受,更來自於爸爸的一番講述。

據爸爸說《福貴》是一部真實地描寫解放後五六十年代農民生活的電視劇。福貴的一生經歷了中國歷史的變遷、社會的動盪,如解放後的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制度、大鍊鋼鐵、三年自然災害等等。這些畫面都真實地反映了那個時代的農民生活。這也勾起了爸爸的童年回憶。聽爸爸說,在他只有七八歲時,家裏窮人卻多,經常都吃不飽,有時餓得厲害只能啃樹皮吃。在那個年代,一年到頭也沒有新衣服穿。僅有的衣服就如“傳家寶”,老大穿小了便往下傳,破了再補,補了再穿。當時窮苦的日子在爸爸口中說得那麼平淡,但在我心裏卻是那麼地心酸。的確,社會的動盪就會帶給農民無限的苦難。正如小說主人公福貴的悲慘命運,誰能說這與當時的社會環境無關呢?但是也正是在這悲慘之中讓我們這些80後的年輕人看到了什麼是真正的苦難。無數的苦難造就了福貴逆來順受,泰然處事的性格,然而女主人公家珍的人生態度也同樣讓我印象深刻。

家珍生於富貴之家,知書答禮,面對丈夫的可恥行徑,她不嫌棄反而獨自一人撐起這一片苦難的天空,沒有怨言地挽回丈夫迷途知返的新。而後面對生活的艱苦,她並不退縮。女兒兒子的意外死亡,她都默默地忍受着。眼淚成了她唯一可以表達自己內心痛苦的方式。淚水流過之後她還是毅然地選擇堅強的面對。這對於任何一個女人來說都是很難面對的痛苦,可是這個幾乎一無所有的女人卻在如此沉重的打擊下站起來,勇敢地活下來。這種堅強不屈的性格,這種開闊的心胸實在讓人敬畏啊!

品味書中的點點滴滴,我總是不由地想問:他們是爲了什麼而活着?答案卻是那麼地簡單:“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是啊,因爲我們還活着,所以我們就該活着。這曾是別人問我爲什麼而活的答案。現在面對同樣的問題,我有了一番新的理解。

當我還是個小丫頭的時候,做任何事情都沒有強烈的目的,也許只是一時的好奇或一時的氛圍讓自己有了瞬間的衝動,衝動着會很積極地做某件事。但是當時間一過也就不再堅持。於是,那時的我總會和“半途而廢”做伴。現在看來,小時侯的那種行爲是那麼的脆弱,因爲背後支撐自己這種行爲的只有興趣而已。那時的生命,簡單而又平淡,但那卻是最有韌性的生命——活着,僅僅是爲了活着。隨着時間的推移,我開始長大,開始成熟,開始學會了思考,開始有了追求,開始有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於是,我便開始明白,原來活着應該是有理想有信念的,只有擁有理想和信念,你的生活纔會充滿絢麗的色彩。

記得還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師範生時,因爲自己的興趣我出現在學校各種晚會的舞臺上,出現在學校舉辦的各次書畫比賽中,在自己的世界中飛舞、狂奔。逐漸地習慣了在舞臺上無數注視的眼神和在運動場上瘋狂衝刺的感覺,從此這種感覺深深地埋進了我的心裏。此時的我不再僅僅擁有兒時的那種衝動,更多的是擁有了自己的追求和理想。“我要發光,我要飛舞狂奔!”這句話成了我的理想。懷抱着這個理想,我更加努力了。用自己的熱情,用自己的努力,更用自己的毅力積極地出現在大家的視線中,向所有人展示自己的才藝,展示着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於是,五年大學生活,我過得豐富多彩,我活得有滋有味!

當我面臨就業時,我找到了新的理想,那就是成爲太陽底下最光輝的人——教師。爲了這個夢想,我經歷了從未體驗過的殘酷競爭。其中的緊張激烈真是讓人難以忘懷。如今,我如願以償地走上了那三尺講臺,成爲了孩子們心中的天使。然而現實沒有我想象中的簡單,作爲一個教師,不僅要精於教書育人,也要善於與人溝通,包括學生,家長,同事和領導,更要具備一顆包容的心,細膩的心,充滿愛的心和博大的胸襟。福貴家珍面對着更爲慘烈的命運都不曾低頭,我又有什麼理由選擇逃避?成爲一名人民教師,是我的理想;而成爲一名學生敬愛的好老師更是我理想之後的又一個理想。有了這個理想我相信可以使我成長,使我更快地融入到教師這個行業之中,使我更好地接近我的學生,使我更好地走進孩子的心靈。因爲活着所以活着;更因爲有理想,活着纔會更精彩!

活着讀後感 篇4

人越懼怕死亡,人就活的越怯懦。而堅強樂觀是對死亡的超越。人因爲孤獨而痛苦,又因痛苦而孤獨,在冥冥中兩者相輔相成,互爲補充,互爲因果。看了餘華的《活着》,纔開始覺得自我從未真正的活着。

《活着》講述了福貴一生的悲歡,表達了福貴一生的起落盛衰,讀它,我們會頓悟活着的更深層次的好處。

人要靠記憶來慰藉,要靠傾訴來釋然,要靠平靜來概括,要靠回首來徹悟。

悲愴的殘陽微弱的呼吸着,無意感染了那一個午後的黃昏,帶着些許的惆悵,帶着些許的悔悟,帶着些許的淡然,福貴講述了自我的一生。

枯草衰楊,曾爲歌舞場。“以前”像一部經典被縮成了記憶。年少的福貴是富少,有着劉村人所不能及的生活,享受着他人所不能享的尊寵。人往往在滿足和擁有中墮落,福貴也變得焦躁不安了,煙花柳巷像無形的磁場,福貴一步步陷進其中,當他讓青樓女子揹着穿梭在大街上之時,他不顧一切,包括他妻子的父親。他也許從未想到此刻的逍遙只是曇花一現,也許他從未感覺到煙花易冷時的淒涼。他不顧嬌妻,他忘懷於紙醉金迷的世界。人總是忘乎所以,放浪形骸,當一切浮華都成爲過去時,繁華也就悄無聲息了,福貴不明白自我正在給自我挖陷阱,這一陷,福貴再也沒有出來過。

煙花柳巷太柔情,而金牌賭場纔是富少揮手灑金的地方。福貴比鍾愛他的妻子還要鍾愛於賭場,天下人熙熙攘攘皆爲利,而金錢就是利的實體。賭場上的輸贏就像夢一般若真若幻,福貴不明白他正在輸掉自我的人生。嘆息之餘,我感嘆人生換位的易,福貴不再是富少了,他的前半生充滿了奇幻。當他把家財輸地一無所有之時,父親並沒有大打出手,相反他的父親很平靜。其實,人表面的平靜是虛僞的,人內心的驚濤駭浪纔是真實,福貴父親的死恰恰給了我們這樣的啓示。

人一旦被上帝關注,那麼他得到的不是垂青,就是遺棄。那一抹悲傷的氣氛還未退卻,又增加了一份妻離之痛,家珍之父羅鼓聲張的接走了女兒,帶着福貴未出生的孩子。福貴木訥了,啞然了,沒有說一句話。男人一旦犯錯就難以讓人原諒,男人一旦傾家蕩產就少了擁有時的霸氣,福貴看着妻子走了,默默耕種着租來的五畝地,他要養活一家人。人往往在容易活的時候不安分地活,而在難以活下去的時候又要竭力地活下去,福貴學會了耕地,看着年邁的老母蹣跚在旁福貴心中也許很痛;看着伶俐的女兒鳳霞,福貴也許在狠狠地咒罵自我。我一向認爲:親情是人內心中無形的線,看着親人爲自我所累時,人的自責會到達前所未有的高度,福貴也如此。福貴的人生軌跡從圓滑優美的弧線變的曲曲折折、顛簸不平了,而他在一向竭力的想要好好的活。此時的福貴叫“富貴”,帶有點諷刺性的悲涼,但此時的福貴很真實,很認真的在活着。

人一旦真實得活着,那不真實也變的真實了。

當福貴的妻子家珍帶着兒子有慶回來時,他簡直不敢相信自我的眼睛,昔日裏被自我痛打痛罵的妻子竟好端端的站在門前,帶着那份執着的微笑,福貴最後明白了自我有多麼的淺薄。女人是水做的,有着太多的柔情和牽絆,而女人又是堅強執着的,有着太多的深情。在人擁有時,人就會很容易忽略她的存在,在他失去時,他纔想起她的好,但此時的福貴再也不會不顧妻子了,他開始變的疼愛自我的妻子了。他們的感情不再是奢侈的形式,而是情深似海的患難夫妻,爲了一家人活着,他們真實的在勞作。 而人生總是悲喜雜劇,沒有純粹的喜,也沒有純粹的悲。

他們的母親因勞累過度臥病在牀,請醫治療是務必。福貴進城了,沒請到醫生卻被拉去當壯丁,這就是人生必然中的偶然,福貴欲逃不能,看着離家越來越遠,福貴越來越感傷,這也許是上帝故意搞的一處鬧劇,活生生的讓一個人經歷些許的生離死別,爾後徹悟人生。

在戰火紛飛時,福貴更想活。之後遇到解放軍,他倖免回家,看着那依舊的茅草屋,福貴也許感到從未有過的親切;看着眼前的一雙兒女,福貴也許才真正體會到活着有多麼的重要。眼淚是思念的載體,是歡欣的背面,是情意綿綿的流淌,夫妻兩人劫後餘生相逢是讓人感動的人生場景。福貴在死亡中的`掙扎是有價值的,是對生的期盼,是超越了孤獨和痛苦的勇敢。

但命運似乎並不讚賞他的堅強和勇敢,無情的奪取了有慶年輕的生命,福貴心中那升起的期望之火又被澆滅了,看着靜靜躺在病牀上的兒子,福貴的堅強被失子之痛衝磨的所剩無幾了,他也許自責自我給兒子起的“有慶”這樣帶着嘲弄的名字吧,但福貴還在活着,因爲還有家人。隨後女兒、妻子、女婿、小外孫相繼離去,留下了他孤獨一人,懷揣着思念,忍受着寂寞,經歷着孤獨。

但這些並未將他打倒,因爲他還有老牛,在悽清的歲月中,他和老牛有着十分的默契,他把思念全都寄託在牛身上。人就是這樣,在沒有任何人可傾訴、可理解的狀況下,他往往將感情轉移到他物,人是情感動物,再怎樣受打擊,也磨滅不了他真實的性情。福貴經歷了太多的不幸、悲傷和痛苦,我想,他已經超脫了那樣苦楚的生活,他在真正的活,不帶半點掩飾痛苦的虛假。

經歷的越多,徹悟的就越深。人明白了死亡必然中的偶然,懂得了死其實是另一種的生,那麼人就活的真實、寧靜、淡然,就像福貴在靜靜的午後向別人講述自我的一生。其實,福貴一生的悲摧不是他一個人的,而是一個不成熟時代的,20世紀50-60年代的中國,有着太多的躁動與不安,個人的命運在時代的潮流中顯得搖搖擺擺,難以把握。那是一個不成熟、不理性、不民主的時代,而人總是被動的理解那個時代,人權也許遭到了上天都難以容忍的程度,福貴就是那個時代的不幸兒。個人雖然超越了生死。但卻難以超越時代,而福貴卻在那個悲摧的時代裏好好地活着,帶着份別人看不懂的釋然。

《活着》用最樸實無華、最平鋪直述的語言向我們展示了人生的真諦。書中,生命在不斷的接踵而至的死亡中變得異常詭異,死亡之中冥冥不可臆測的成分也就越來越大,越能體會生命的可貴和活着的不易。那層出不窮、一波之後一波的苦難象風一樣襲向人的生命旅程之時,才讓人更加深刻的體會到堅韌不屈這種難能可貴的品質。生命雖是脆弱而無常的,但在書中,卻讓生命的堅強得到了最充分的體現。命運,能夠感激,也能夠仇恨,但是它不可違抗。帶着與生俱來的印記。生活的好處與幸福的標準,永遠沒有答案。《活着》向我們昭示了平靜從容生活的可能,絕望的不存在。

“人爲什麼而活着?”這是一個永恆的話題,更是一個衆說紛紜而沒有結論的話題,餘華這樣說:活着是生命本身的要求,也是活着的人的最基本的目的,而不是爲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活着就是這樣一種自然而然的過程。

我想起了身殘志堅的作家史鐵生,年輕時因一次意外,雙腿殘疾,之後又頻發重病,生活坎坷,然而他在《我與地壇》中曾說: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能夠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它還說:活着是自我的一種選取,既然選取了活着,爲什麼還要痛苦的活着!

活着是艱難的,生存是充滿苦難的,正是這些許許多多偉大的、平凡的人物,使我們透過淚水觀察到了微笑,透過苦難體會到了生存。

福貴一生的杯具是自身命運與社會變遷的交織,活着,爲了什麼,爲了這讓人撕心裂肺的痛楚嗎?不!正是這種痛楚才使活着的感覺更加強烈。期望破碎後的痛楚使下一個期望更加真摯,使得來的幸福更加珍貴。人生來就註定要伴隨悲傷,但正是悲傷使我們更清醒地活着。正如餘華自我說的:“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着。”只要活着就有期望,是他帶給我們最重要的信息,堅持活着,再苦再難也要活着,因爲只要活着就有期望。

《活着》像一支古老的歌謠,在向我們講述着一個生命中脆弱與頑強、歡喜與哀傷的真相,讓我們懂得卑微生命中蘊藏着些微的卻如金子般閃亮的光芒,讓我們懂得人性的溫情能夠一步步把無邊的苦難變成繼續前進的力量。

其實,自我的生活別人難以懂,別人的生活自我也不會刻意去懂,在這個時代中,我們都要好好地活着,無需懼怕死亡和時代的侷限,只需真實的活在當下。

活着讀後感 篇5

——讀餘華小說《活着》

也許你不熟悉作家餘華,也許你沒看過小說《活着》,但相信你一定聽說過電視劇《福貴》,一定對劇中福貴跌宕起伏的一生唏噓不已。

而在其原著《活着》中,讀者能夠感懷更多的卻是那種“含淚的笑”。

餘華,一直以一種先鋒者的姿態叱吒於當代文壇。

然而,九十年代初其長篇小說《活着》的誕生,對作家來說,無疑意味着一種精神的蛻變。

且讓我們在餘華的這部心靈之作中,一起來探詢一下生命的意義和存在的本質吧。

生命是一個簡單的詞,但其意義的實現過程,卻是血淚雜糅,充滿艱辛,《活着》中主人公福貴亦終生在苦難的枷鎖中穿行。

餘華將他的故事的背景設置在中國的鄉村,那是個最具有普遍意義的地方。

作爲整個社會的底層,那片土地以及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民無疑承載着巨大的苦難。

從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長達半個世紀間,農民福貴在種種紛至沓來的苦難的蹂躪之後,已近暮年,卻仍然以一顆動態的心堅持着對生活的一往情深。

在“死亡”這種無比殘忍的力量面前,他的超然,他的達觀,都讓我們讀到兩個字“堅韌”。

當福貴的親人一個個離開人世,對他來說,活着本身就意味着一種煎熬,就是對自身生命承載力的摧殘。

回首他逐步惡化的命運,由於把家產輸光,父親被氣死,隨之母親的死亡,兒子被醫院抽血過多而亡,賢惠的妻子積勞成疾離開了他,聾啞的女兒因難產而死,女婿因工傷而死,最後一個親人小外孫又因飢餓脹食豆子而失去幼小的生命……這裏,死亡彷彿已成爲一種繁複的慣性存在。

生命的被掠奪正如它的被給予一樣沒有任何理由。

歲月的殘酷,生命的無常以及人生無窮無盡的苦難,都在這位名叫福貴的老人身上鋪衍着。

然而,他卻始終以一種屹立的姿態爲我們深沉且又深刻地詮釋了“活着”的內涵——它不是聲嘶力竭地吶喊或是呼天搶地的咒罵,它不是怨天尤人的自暴自棄或是在災難的旋渦裏自甘墮落,而是需要忍受,去忍受生命中種種無常,去忍受生存環境的沉重悲哀,去忍受命運肆虐的打擊與不公,去構築起一座心淚的祭壇。

於是,執着於探索生命存在意義和精神的作家,通過福貴對於生命本身執着的熱愛和尊重的表達,進行着一種哲學層次上的思考,從而提出一個莊嚴而神聖的命題:“人是爲活着而活着。

”福貴不是一個英雄,他並不具有一顆高尚的靈魂和任何驚世駭俗的豐功偉績,但他那種直面現實的坦蕩和勇氣,無形中滲透出的堅忍精神卻將他塑造成一個英雄。

他的那種執着的生存態度讓讀者在震動之餘長久地經受着一種心靈的衝擊,感受着靈魂對於生命的呼喚。

是的,生,相對於死而言,永遠是一種更強大的力量。

死,可以輕易地解脫,而生,卻意味着一種忍受。

且讓我們看看福貴在知命之年向“我”講述他經歷時的神態,“老人黝黑的臉在陽光裏笑得十分生動,臉上的皺紋歡樂地遊動着,裏面鑲滿了泥土,猶如佈滿田間的小道。

”這裏,所有對死亡的畏懼恐怖都被對生的渴念所消解。

如果我們思維的觸角再向縱深開掘,福貴,作爲一名終日勞作的普通的老農,他身上何以蘊涵着如此震撼人心的生命力,他又如何憑藉着堅忍、樂觀戰勝苦難?也許,因其普通,他的樸素的哲學人生觀裏,生命本來就是一種接受苦難的過程,註定是一種痛苦的存在,永遠無法擺脫貧苦和災難。

我們不難發現,植根於福貴頭腦中的生命觀便是“做牛耕田,做狗看家,做和尚化緣,做雞報曉,做女人織布。

”每個人生來便有自己的命定,人只能守着自己的命運,無論生或死,幸或不幸。

所有外在的物質條件的滿足,世俗感覺中的快樂或痛苦,都只是一種虛幻,都不是讓你選擇生或死的理由。

真實的生活只把握在自己手中,腳踏泥土,就能獲得踏實、喜悅和平安。

也許正是緣於這種對待生命的態度,對生命本身的尊重,緣於“活着”本身的真實淳樸,福貴在遭受種種慘烈而痛苦的不幸之後達到人性的至境—一通脫和溫情,以至於那些死去的親人對他來說彷彿從未遠離,這正是福貴形象從容而寬容,堅定而堅韌的人格精神打動讀者的原因。

你也許可以把它理解爲一種宿命觀,一種虔誠的宗教情結,但它確實又是一種緣於生命本原的固執嚮往。

關於死亡的敘述,除了福貴的遭遇,作爲一種陪襯,春生的死無疑也是一記重錘,敲擊在讀者心頭,令人在扼腕嘆息之餘,不禁反思。

春生自己所選擇的死亡之徑正與福貴對待苦難的豁達樂觀背道而馳。

儘管我們無法否認這其中蘊涵的種種歷史、政治、文化的深層原因,從生命的本質層面上來講,他的死與曾經患難與共、歷盡滄桑卻仍頑強、執着地扣擊生命之門的朋友福貴相比,無疑屬於生命的敗筆。

他是一名深受現代文明洗禮的軍隊幹部,終日面朝黃土的福貴與之相比,生命方式無疑要遲緩得多,沉滯得多。

自然,春生關於生命的終極意義,關於國家、政治、氏族命運的思索要比福貢深刻得多。

作爲一名革命者,他追求生命存在的價值,追求人作爲一個獨立個體應有的位置與尊嚴,這無可厚非。

他無法承受生命的被踐踏,寧可自己選擇毀滅。

也許正因爲此,相較於福貴以及福貴單純的思維,面對生存的坦蕩,質樸的生命觀,他的生命才失去了那種韌性,儘管也曾槍林彈雨,身經百仗。

正是他的沉重使得他的生命變得脆弱,不堪一擊。

也許作家無意在此刻意構築諸如文明人與鄉人對待生命的態度與認知、生命力的強盛與委頓相互對立的模式,我們更沒有太多的理由嘲笑春生的怯懦,畢竟,春生的悲劇是一個時代的畸形的產物,畢竟“生存還是毀滅”的問題,已從哈姆雷特的身上鋪衍至今,畢竟信奉“寧可五碎不爲瓦全”的春生與信奉“好死不如賴活”的福貴有着太多的差異,然而,我們體悟到的是,“堅韌”真的不是一個可以簡單表述的詞,只有活着纔是所有價值實現的.基礎啊!某種意義上來說,正因爲普通大衆所信奉的簡單的生活,使得他們儘管卑微貧窮卻永不喪失對生命的執着與熱愛。

活着的意義在於活着本身,儘管這會遭到種種進步哲學觀的嘲笑,但你能說,他們是以一種自欺欺人的方式使自己的不幸轉化爲精神上的愉悅嗎?你不認爲任何一種對他們的“活着”淺薄地冠以“麻木”或是“愚昧”的批判都是一種殘忍嗎?這裏,我們顯然已不能用自己的眼睛和思想去簡單的思索或是評價,人生已屬不易,爲何不能對這片土地上辛苦跋涉的普通大衆,對他們與生命搏鬥的勇氣與力量,對他們的痛苦、歡躍、蒼涼、悲傷,對他們的樂觀、頑強、執着、豁達致以最崇高的禮讚呢?正基於此,《活着》中滲透的那股渴望生存的樸素意志,那股穿透人生本質的精神力量,才達到了對苦難的“理解”和“超然”。

也許終日與土地做伴的福貴難免消極庸俗,永遠無法解答“生存還是毀滅”這一深奧的哲學命題,可他同樣以一種曠達超然的態度塑造了生命的豐滿,詮釋了活着的意義,這是他用行動向世界作出的回答。

《活着》,不僅表現了一個人物堅韌地活着的歷史,同時也內蘊着一個民族頑強的客觀歷史進程。

正如餘華所言:“《活着》也講述了我們中國這幾十年是如何熬過來的。

” “熬”或是“忍受”,正是大多數中國人採取的應付苦難的方式。

這裏的福貴無疑已不僅僅是他自己,而是一個民族歷盡風雨坎坷頑強屹立的縮影。

他的痛苦樂觀執着正代表着民族偉大堅韌的求生精神。

一個人,即使遭遇重重挫折和打擊,精神上也永遠不會成爲奴隸。

生命的終極旨歸應該是而且必須是執着地活着。

一個民族,無論怎麼風雨飄搖,終將在頑強的屹立中接受歷史的致敬。

這些,所依憑的正是一種韌性,一種源自民族底層的生生不息的力量。

“人是爲活着而活着”這句簡單的話卻包含着人生重重酸澀、艱辛,喻指着人不可迴避的生命悲劇,也概括着人活着這一過程的全部意義和終極追求。

或許福貴這一人物不是一個真實的存在,只是一個價值隱喻的符號,一個能指。

他的所指是讓人們不要在痛苦的旋渦中頹廢沉淪,而要以一種寧靜超然的態度對待生活,對待世界。

不論何時,對生命的尊重,對生存的希望和熱愛總是最重要的,只因爲生命的被賜予。

相信這種真實淳樸的表達也正是餘華想要說明的哲理。

活着讀後感 篇6

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題記

最近拜讀了餘華的小說《活着》,故事以主人公“福貴”講述自己的一生爲主線,貫穿時代大背景爲附線,刻畫了一個在動盪的時代背景下,小人物的隨波逐流,悲歡離合。

福貴年輕時可以說是典型的紈絝少爺,早年就已經閱歷人生繁華,肆意縱享富貴榮華,然而也許和那個畸形的時代一樣,繁華總是猶如鏡月水花,經不起現實一點殘酷的風吹草動,“富貴”的福貴那麼弱不禁風,轉瞬即逝。想必,餘華也是通過福貴命運的離奇改變,狠狠的譏諷了那個時代的荒唐可笑。

繁華落盡,接踵而來的便是一個紈絝子弟難以適應時代的不堪命運。福貴的人生第一次出現懸崖式的下跌,從一個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富貴”人生轉變爲自食其力,必須面對人生一個殘酷而不可逆轉的真實命運。想必這時候的福貴,活着,並不是真正的活着,而是對生的不捨,對死的恐懼,甚至可說,對往日“富貴”逝去的不甘不捨和迷離眷戀。面對着不可逆轉的過去和未來,福貴可說“膽小”,他沒捨得自己接下來的“生”以死來解決,他很“勇敢”的去順應了命運的轉變,去適應新的社會角色,去迎合時代的波浪,可說,這時候的活着,簡單卻真實,僅僅就是爲了眼前的一家老小,爲了那一口氣。

故事的發展正如我們所想的一樣,努力總會有改變,福貴在顛簸中,開始摸索到了活着的一點真正滋味,人生這個時候,纔算是開始真正的“活着”,爲時不晚,福貴的生活開始漸漸的走向了正軌,想必這就是活着的一個意義,只要努力,就會有新的.驚喜。

但餘華很殘忍,他並沒有給福貴所認定的“活着”一個賞賜,也沒給一個迎來驚喜而喘息的機會,他告訴我們,生活是一個真實的劊子手,它不會賞賜努力,不憐憫努力,該來的還是要來,時代的變遷是迅速的,完全不會顧及人生的適應性,可說,時代給了福貴新生活一記重拳,“稀裏糊塗”“莫名其妙”的被拉去打仗,這個改變,真真切切的映射着那個時代,一切都是“稀裏糊塗”的,一切都是“莫名其妙”的。

面對着戰場上那些“莫名其妙”的死亡,面對着真正擺在眼前廉價的生死,福貴不僅僅開始明白自己要活着爲了什麼,並且將這種精神傳達給了身邊的人,他這時候開始明白了自己活着的意義,那就是再次面對親人,面對家的溫暖,憧憬新的目標。這時候的福貴,對“活着”算是有了自己的再次詮釋,活着,也許還就是爲了愛,也許是,那一口氣,但是,不再是那麼“簡單”了。

福貴算是幸運的,他想要有目標的活着,生活則給了他機會,從戰場上“稀裏糊塗”的回來,兒子都可以叫爹了,對福貴來說,算是“當兵”生涯那種動盪中惶恐不安,生離死別的一聲寬慰賞賜。

隨着新的時代到來,腐朽的東西總是會被淘汰,也包括舊式的“活着”,小說中,餘華巧妙運用了槍斃龍二這個橋段對此做了很準確的詮釋,在槍斃龍二的時候,福貴被“嚇尿了褲子”,並且他準確的聽到了“五聲槍響”,認定“死的透透的”“要不死的就是我了,”想必,這五槍,不僅僅是對當時腐朽的封建社會的猛烈抨擊,也是對福貴先前奢望迷戀生活的徹底粉碎,他對活着有了新的認定,即是,人只要“一個老百姓足矣。”

生活總有喜有悲,媳婦因爲過於勞累突然病倒,女兒重病變啞,無奈只能將自己女兒被迫送出去,本來一家子這樣貧寒生活也罷,但命運總給福貴以不容喘息。自己兒子小小年紀,被醫院活活抽血抽死了,福貴抱着自己冰涼的兒子,可算說,失去了自己活着的一個理由,甚至殘忍的說,對他先前“活着”的至高信仰是一個徹底的粉碎和譏諷,生活“羞辱”了他,“譏諷”了他,並且“挑戰”了他。然而這個時候的福貴卻變得異常堅強,想必他不再是不捨和恐懼,而是開始忍耐和頑抗,他此時明白了再一次活着的意義,那就是挑戰生活,對抗命運。

兒子不在了,女兒總得有個好歸宿,命運在旁人看來出現了轉機,但好景不長,女兒難產離世,媳婦隨後跟着也去了,生命中只剩下一個小外甥和女婿,可以說相依爲命,這樣活着也是知足,但是老天又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餘華總是那麼的“作”,那麼的“矯情”,讀書筆記他繼續給我們講了最後的現實重擊,女婿出事了,兒子,女兒,女婿戲劇性的死在了同一個醫院,命運再次譏諷了福貴的堅持和信仰,對活着的期許,變得如此絕望和灰暗。

可是,“該死”的福貴,卻依然堅挺的活着,因爲,他必須活着,不再爲任何事,僅僅就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在整個閱讀過程中,我希望雖然福貴一生跌宕,但總得迎來完美的結局,起碼,小小的恩惠,福貴老年可以享受天倫之樂,但是造化弄人,親人相繼離去,留下福貴苟活於世,命運太悲哀,生活還有值得留戀呢?好多人會以爲福貴可能堅持不住,以後的生活一蹶不振,會以一種更好的方式來表達對生命的態度。但餘華卻以一個簡單的畫面做了一個總結,福貴反而買了一頭“福貴”的老牛,每天正常生活,過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好像生活不曾對他如此殘忍過。對福貴而已,活着是福貴生命的意義,他不再糾結在任何理由和信仰上了。想必,平淡的黑白素寫,纔是活着的最終塵埃落定。

看到這,我禁不住震驚餘華對待生活的態度,活着的真諦,不屈不饒,堅韌不拔,對生活的不服輸和不斷挑戰,對其樂此不疲,纔是最好的一個總結。想必沒有詞語能夠準確的表達這部作品對我的震撼程度。唯一能更好理解作品的內容就是,讓我可以重新對生活有新的認識,對活在這個時代,有不同的認知,無論哪個時代,活着有着不同的方式,但卻有一個共同的意義。

小說中,一個人,從少爺,跌落到了敗家子,從戰場的逃兵,上升爲父親,從父親又跌宕到爺爺,規矩的一生中飽含着不規矩的跌宕,卻依然活着,那麼,小說之外,我們的“活着”到底是爲了什麼?

我想,張藝謀後來根據餘華的《活着》改編的同名電影,算是給了其中一個詮釋,活着,就是爲了那一家圍在餐桌上吃飯的理由,可以不富不貴,可以不溫不飽,一家人在一起,就是活着的意義,簡單且奢望。

活着,不是自私的,活着是偉大的,選擇了活着,即是選擇了偉大。

近期的《朗讀者》中,演員胡歌再次提及自己當年的車禍,提到了第二次生命的彌足珍貴,這時候的活着,就是要有社會責任感,使命感,活着,有了新的定義和詮釋。多年來,胡歌的熒屏生涯以及生活狀態,都以積極向上的方式展現給大家。節目胡歌朗誦了哈姆雷特的經典對白,“生存與毀滅,給予迷途的人,驚訝於生命的可貴。”可嘆,一個人對再次活着的理解,能夠對他的未來做到多大的改變。

之所以活着,就是要與生活抗爭,去掙扎,去爭取幸福,直到有一天,能夠泰然自若,活得順氣順神,舒舒坦坦,問心無愧,那想必就是,活着。

那麼我的活着呢?我的活着就是服務好每一位過往的司乘人員,堅持爲人民服務的理念,秉持良好的服務態度,讓每一次的微笑傳播的更遠,更有價值,這就是把青春的活着做最合適的詮釋。我想,隨着時光的流逝,我會對工作上的活着有更積極更健康的理解,每一次的轉身點頭,真情微笑,都是新鮮的面孔,都是新鮮的不一樣的感覺,不僅僅是一次心靈的指引,更是一次靈魂的砥礪前行。

正如蘇軾曾說“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人生匆匆數十載,哪有那麼多的時間去浪費。活在當下,不念過去,不畏將來,活着,就是爲了活着,活着,即是一場修行。

活着讀後感 篇7

s  人越懼怕死亡,人就活的越怯懦。而堅強樂觀是對死亡的超越。人正因孤獨而痛苦,又因痛苦而孤獨,在冥冥中兩者相輔相成,互爲補充,互爲因果。看了餘華的《活着》,纔開始覺得自己從未真正的活着。

《活着》講述了福貴一生的悲歡,表達了福貴一生的起落盛衰,讀它,我們會頓悟活着的更深層次的好處。

人要靠記憶來慰藉,要靠傾訴來釋然,要靠平靜來概括,要靠回首來徹悟。

悲愴的殘陽微弱的呼吸着,無意感染了那一個午後的黃昏,帶着些許的惆悵,帶着些許的悔悟,帶着些許的淡然,福貴講述了自己的一生。

枯草衰楊,曾爲歌舞場。“以前”像一部經典被縮成了記憶。年少的福貴是富少,有着劉村人所不能及的生活,享受着他人所不能享的尊寵。人往往在滿足和擁有中墮落,福貴也變得焦躁不安了,煙花柳巷像無形的磁場,福貴一步步陷進其中,當他讓青樓女子揹着穿梭在大街上之時,他不顧一切,包括他妻子的父親。他也許從未想到此刻的逍遙只是曇花一現,也許他從未感覺到煙花易冷時的淒涼。他不顧嬌妻,他忘懷於紙醉金迷的世界。人總是忘乎因此,放浪形骸,當一切浮華都成爲過去時,繁華也就悄無聲息了,福貴不知道自己正在給自己挖陷阱,這一陷,福貴再也沒有出來過。

煙花柳巷太柔情,而金牌賭場纔是富少揮手灑金的地方。福貴比鍾愛他的妻子還要鍾愛於賭場,天下人熙熙攘攘皆爲利,而金錢就是利的實體。賭場上的輸贏就像夢一般若真若幻,福貴不知道他正在輸掉自己的人生。嘆息之餘,我感嘆人生換位的易,福貴不再是富少了,他的前半生充滿了奇幻。當他把家財輸地一無所有之時,父親並沒有大打出手,相反他的父親很平靜。其實,人表面的平靜是虛僞的,人內心的驚濤駭浪纔是真實,福貴父親的死恰恰給了我們這樣的啓示。

人一旦被上帝關注,那麼他得到的不是垂青,就是遺棄。那一抹悲傷的氣氛還未退卻,又增加了一份妻離之痛,家珍之父羅鼓聲張的接走了女兒,帶着福貴未出生的孩子。福貴木訥了,啞然了,沒有說一句話。男生一旦犯錯就難以讓人原諒,男生一旦傾家蕩產就少了擁有時的霸氣,福貴看着妻子走了,默默耕種着租來的五畝地,他要養活一家人。人往往在容易活的時候不安分地活,而在難以活下去的時候又要竭力地活下去,福貴學會了耕地,看着年邁的老母蹣跚在旁福貴心中也許很痛;看着伶俐的女兒鳳霞,福貴也許在狠狠地咒罵自己。我一向認爲:親情是人內心中無形的線,看着親人爲自己所累時,人的自責會到達前所未有的高度,福貴也如此。福貴的人生軌跡從圓滑優美的弧線變的曲曲折折、顛簸不平了,而他在一向竭力的想要好好的活。此時的福貴叫“富貴”,帶有點諷刺性的悲涼,但此時的福貴很真實,很認真的在活着。

人一旦真實得活着,那不真實也變的真實了。

當福貴的妻子家珍帶着兒子有慶回來時,他簡直不敢堅信自己的眼睛,昔日裏被自己痛打痛罵的妻子竟好端端的站在門前,帶着那份執着的微笑,福貴最後明白了自己有多麼的淺薄。女生是水做的,有着太多的柔情和牽絆,而女生又是堅強執着的,有着太多的深情。在人擁有時,人就會很容易忽略她的存在,在他失去時,他纔想起她的好,但此時的福貴再也不會不顧妻子了,他開始變的疼愛自己的妻子了。他們的感情不再是奢侈的形式,而是情深似海的患難夫妻,爲了一家人活着,他們真實的在勞作。

而人生總是悲喜雜劇,沒有純粹的喜,也沒有純粹的悲。

他們的母親因勞累過度臥病在牀,請醫治療是務必。福貴進城了,沒請到醫生卻被拉去當壯丁,這就是人生必然中的偶然,福貴欲逃不能,看着離家越來越遠,福貴越來越感傷,這也許是上帝故意搞的一處鬧劇,活生生的'讓一個人經歷些許的生離死別,爾後徹悟人生。

在戰火紛飛時,福貴更想活。之後遇到解放軍,他倖免回家,看着那依舊的茅草屋,福貴也許感到從未有過的親切;看着眼前的一雙兒女,福貴也許才真正體會到活着有多麼的重要。眼淚是思念的載體,是歡欣的背面,是情意綿綿的流淌,夫妻兩人劫後餘生相逢是讓人感動的人生場景。福貴在死亡中的掙扎是有價值的,是對生的期盼,是超越了孤獨和痛苦的勇敢。

但命運似乎並不讚賞他的堅強和勇敢,無情的奪取了有慶年輕的生命,福貴心中那升起的期望之火又被澆滅了,看着靜靜躺在病牀上的兒子,福貴的堅強被失子之痛衝磨的所剩無幾了,他也許自責自己給兒子起的“有慶”這樣帶着嘲弄的名字吧,但福貴還在活着,正因還有家人。隨後女兒、妻子、女婿、小外孫相繼離去,留下了他孤獨一人,懷揣着思念,忍受着寂寞,經歷着孤獨。但這些並未將他打倒,正因他還有老牛,在悽清的歲月中,他和老牛有着十分的默契,他把思念全都寄託在牛身上。人就是這樣,在沒有任何人可傾訴、可明白的狀況下,他往往將感情轉移到他物,人是情感動物,再怎樣受打擊,也磨滅不了他真實的性情。福貴經歷了太多的不幸、悲傷和痛苦,我想,他已經超脫了那樣苦楚的生活,他在真正的活,不帶半點掩飾痛苦的虛假。

經歷的越多,徹悟的就越深。人明白了死亡必然中的偶然,懂得了死其實是另一種的生,那麼人就活的真實、寧靜、淡然,就像福貴在靜靜的午後向別人講述自己的一生。其實,福貴一生的悲摧不是他一個人的,而是一個不成熟時代的,20世紀50-60年代的中國,有着太多的躁動與不安,個人的命運在時代的潮流中顯得搖搖擺擺,難以把握。那是一個不成熟、不理性、不民主的時代,而人總是被動的理解那個時代,人權也許遭到了上天都難以容忍的程度,福貴就是那個時代的不幸兒。個人雖然超越了生死。但卻難以超越時代,而福貴卻在那個悲摧的時代裏好好地活着,帶着份別人看不懂的釋然。

《活着》用最樸實無華、最平鋪直述的語言向我們展示了人生的真諦。書中,生命在不斷的接踵而至的死亡中變得異常詭異,死亡之中冥冥不可臆測的成分也就越來越大,越能體會生命的可貴和活着的不易。那層出不窮、一波之後一波的苦難象風一樣襲向人的生命旅程之時,才讓人更加深刻的體會到堅韌不屈這種難能可貴的品質。生命雖是脆弱而無常的,但在書中,卻讓生命的堅強得到了最充分的體現。命運,能夠感激,也能夠仇恨,但是它不可違抗。帶着與生俱來的印記。生活的好處與幸福的標準,永遠沒有答案。《活着》向我們昭示了平靜從容生活的可能,絕望的不存在。

“人爲什麼而活着?”這是一個永恆的話題,更是一個衆說紛紜而沒有結論的話題,餘華這樣說:活着是生命本身的要求,也是活着的人的最基本的目的,而不是爲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活着就是這樣一種自然而然的過程。

我想起了身殘志堅的作家史鐵生,年輕時因一次意外,雙腿殘疾,之後又頻發重病,生活坎坷,然而他在《我與地壇》中曾說: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能夠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因此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它還說:活着是自己的一種選取,既然選取了活着,爲什麼還要痛苦的活着!

活着是艱難的,生存是充滿苦難的,正是這些許許多多偉大的、平凡的人物,使我們透過淚水觀察到了微笑,透過苦難體會到了生存。

福貴一生的杯具是自身命運與社會變遷的交織,活着,爲了什麼,爲了這讓人撕心裂肺的痛楚嗎?不!正是這種痛楚才使活着的感覺更加強烈。期望破碎後的痛楚使下一個期望更加真摯,使得來的幸福更加珍重。人生來就註定要伴隨悲傷,但正是悲傷使我們更清醒地活着。正如餘華自己說的:“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着。”只要活着就有期望,是他帶給我們最重要的信息,堅持活着,再苦再難也要活着,正因只要活着就有期望。

《活着》像一支古老的歌謠,在向我們講述着一個生命中脆弱與頑強、歡喜與哀傷的真相,讓我們懂得卑微生命中蘊藏着些微的卻如金子般閃亮的光芒,讓我們懂得人性的溫情能夠一步步把無邊的苦難變成繼續前進的力量。

其實,自己的生活別人難以懂,別人的生活自己也不會刻意去懂,在這個時代中,我們都要好好地活着,無需懼怕死亡和時代的侷限,只需真實的活在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