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必備[15篇]

觀後感1.4W

看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必備[15篇]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

今天我讀了《給教師的建議》第17條,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必須教會學生:要思考,不要死記!我們偉大的教育家孔子曾明確說過:學而不思則罔。的確,要思考,不要死記!多年的教學使我對這一點深有體會:平時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經常會遇到一些難以解決、疑惑的問題。

作爲教師就應該適時地引導學生如何面對問題,如何思考,如何更好地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我們可以通過各種渠道來培養學生思考能力,使學生從被動學習變爲主動學習,從被動接受變爲主動探索,從而達到發展思維學會思考的目的`。

托爾斯泰曾說:“知識,只有當它靠積極的思維得來,而不是憑記憶得來的時候,纔是真正的知識。”是的,只有當學生經過自己思考找到解決問題的措施,他纔會面對問題暢所欲言,無拘無束地發表自己見解,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地參與課堂,纔是真正的學習。

在教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有這樣的困惑:爲什麼孩子們要記住學過的教材這麼困難呢?在不斷的觀察與思考中,我發現,學生對於沒有充分思考過的知識進行死記,只能獲得表面的知識,而表面的知識是很難在記憶中保持的。不懂的東西像雪球一樣,一節課接着一節課,越滾越大。是啊!如果我們沒有讓學生自主的探索,真正的理解知識,學生就會很快的把我們教過的知識“還給我們”。 因此,讓學生經歷思考,教會學生一些思考的方法,能促使學生會學、會思、也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

有人說:“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以後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我也會重視把思考方法滲透在自己教學中,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學會思考,逐漸養成善於思考的習慣。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2

未讀這本書前,我是抱着“啃”硬骨頭的心態,打算去“啃”這本書的。因爲,一直覺得蘇霍姆林斯基是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貌似所有的“家”們的學術著作都滿紙理論,很難讀懂。打開書,卻發現其實不然。開始幾篇就深深吸引了我的視線,說到了我的心裏。

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剖析了爲什麼早在一年級就會出現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二、三年級有時候還會遇到落伍到無可救藥,因而老師對他放棄不管的'學生,強調了教師要善於確定每一個學生在此刻能夠做到什麼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得到進一步的發展,並在文章的最後,分享了他如何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小祕訣,就是設法讓每一個學生在課堂上都能進行腦力勞動!

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本篇讓我產生了很大的共鳴。一晝夜只有24小時啊!確實,做教師的都知道,每天必須做的幾件事:備課、上課、改作業、課外輔導,完成學校各項任務。帶着這個問題,我閱讀到書中所寫:怎樣進行呢?這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爲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文中那位用一輩子來備課的歷史老師,彷彿給我打開了一扇窗,使我窺見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奧祕。

蘇霍姆林斯基不愧是一位具有三十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本書中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 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他能結合兒童學習的規律,舉出實際的例子,深入淺出地指導老師們在每一個學習細節上應該如何處理,關於本書的閱讀還在進行,關於教學的思考還將繼續。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3

在一個班級中總會有幾個作業速度慢,成績落後的孩子,理解、接受知識緩慢、艱難一樣東西還沒弄懂,另一樣東西就該到要學了;剛剛學會這一樣,另一樣就已經忘記了。所以,我們老師往往讓孩子只專教科書,不鼓勵去讀其他的書,以免分心,而這些孩子卻一直沒有進步,一直落在後面,吃力地跟着。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100條建議裏明確提出這樣的做法是錯誤的。他說:“學生學習越感到困難,他在腦力勞動中遇到的困難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閱讀,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較長時間的曝光一樣,學習成績差的學生的頭腦也需要科學知識之光給以更鮮明、更長久的照耀。不要靠補課,也不要靠沒完沒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閱讀、閱讀、再閱讀——正是這一點在學習困難的學生的腦力勞動中起着決定性的作用。”

確實是這樣,沒有其他書的閱讀,就沒有活水,就像在死水潭中一樣,即便弄懂了教材中的'全部內容,也無法迎接新知識的挑戰。像這些學習困難的孩子,老師講過的會做了,但是稍微改變一下他們又不行了,只有通過閱讀,提高閱讀能力,閱讀能力強了,那這些孩子就會有進步,學習就會變輕鬆。

所以,雖然現在已進入複習階段,但還是不放鬆孩子的課外閱讀,每天保證半小時。但願有所進步。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4

”在閱讀的同時能夠思考,在思考的同時能夠閱讀。”蘇霍姆林斯基的這句話道出了學習的真諦。我始終認爲,學習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閱讀能力,有思考的閱讀。

國小中高年級開始,很多學生的學習障礙首先就出現在閱讀上。讀不懂課本,讀不懂材料,讀不懂新聞,讀不懂評論。用他們的話來說就是:“我每個字都懂,但就是不知道這句話在講什麼。”此時,一般我都會問一句:“你具體哪個地方不理解呢?”大部分學生都會說:“都不懂!”

“都不懂”三個字正正說明了他們在閱讀的過程中沒有思考。或懶於思考,或不懂思考。懶於思考的,是學習習慣的問題,改掉習慣即能提高學習效果。不懂思考的,則是學習能力問題。可能就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言,這是從國小就拉下的問題,從小就沒有鍛鍊好理解能力。也有可能是知識面太窄、視野不夠開闊的緣故。古語云:“見多識廣”。見得多了,纔會識得廣,想得深。見都沒見過,談何思考?!

在學習上,有一個理論叫“最近發展區理論”,由維果斯基提出。他認爲,學生的.學習水平,分爲現有的水平和可能達到的水平兩個方面。兩者之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展區。

學習的過程就是不斷讓最近發展區成爲現有水平,進而不斷提高可能達到的水平的過程。

如果有兩位同學,一位同學從小大量閱讀,他的現有水平是5,;另一位同學從小閱讀量不大,他的現有水平是1。那麼,要想這兩位同學都達到10的可能達到水平,顯然前者的“最近發展區”要小一點。前者比後者將更容易實現10的水平。

最後,如何有效地做到有思考的閱讀?寫讀書筆記是個不錯的方法。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5

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讓我感觸頗多,尤其是第46條關於教育日記的建議讓我感受到在教學實踐中寫教育日記的作用和意義。作爲教師,我們把自己在教學過程中有所觸動的瞬間和教育故事變成文字記錄在案,不僅是對流逝歲月的美好回憶,更是進行教育反思從而提升自己的寶貴財富。

教育日記可以幫助我們學會觀察。因爲記錄的基礎是觀察,要想有事可寫,就必須做個用心觀察的人,在孩子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中捕捉到細微的教育現象。寫教育日記就可以讓我們更有目的更細緻地去觀察。

教育日記可以幫助我們學會思考。教育日記既可以記錄教學反思,也可以記錄教學活動、班級管理中的問題、和家長溝通的過程等,把觀察和記錄的情況進行總結、分析,使我們在思考中學會改變和創新,從而指導我們以後更好地進行教育教學活動。

教育日記可以幫助我們學會堅持。很佩服蘇霍姆林斯基能夠從當教師的第一天起就開始記教育日記,並做到一輩子都在堅持。他重視對學生表象資料的記錄,特別重視對後進生的記錄,這種持之以恆的精神,令人敬佩。

其實,我們上完課後,也經常和同年級同辦公室的老師探討一堂課下來的得與失,有時交流得也挺熱烈,只是都沒有記錄下來。常常也會發現學生一句真誠的話語、一個有趣的舉動、一個燦爛的笑容時不時地撥動我們的心絃,引發我們的一些感慨,但因爲沒能及時記錄下來而隨着時間的流逝被逐漸淡忘。

作爲老師,我們要學習蘇霍姆林斯基,做教育生活的.有心人,記錄教育現象、自己的在工作中的感受和思考,把教育生活中一顆顆散落的“珍珠”穿起來,爲自己的教育事業編一串美麗的項鍊。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6

今天,讀了《給教師的建議》第20條,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不要讓能力和知識關係失調。其中再一次談到了“閱讀的重要性”。後進生的問題不是在知識上,而是在能力上存在着問題,說到家,就是他們還沒有學會流暢地、有理解地閱讀。這種建立在沒有理解基礎上的知識就自然成了空中樓閣,自然也不會轉化爲應用的能力,要想學以致用,得先從閱讀開始。

怎樣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了呢?蘇氏說:所謂流利地閱讀,就是一下子能用眼睛和思想把握住句子的一部分或整個的較短的句子,然後使眼光離開書本,念出所記住的東西,並且同時進行思考——不僅思考眼前所讀的東西,而且思考到與所讀材料有聯繫的某些畫面、形象、表象、事實和現象,做到 “有理解的.閱讀”。

而要做到這一點,必須有一系列練習。我們語文課,“讀”行天下, “讀”佔鰲頭,“讀”是理解的基礎,讀書百遍,其義自現,語文課堂就應該是書聲琅琅的。

很慚愧,我的語文課有時被要考覈的知識點佔去了一大半,課堂上的朗讀有時也是蜻蜓點水,點到爲止。功利性太強,今後,還是我會把眼光放得長遠一點,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學會“有理解地閱讀”, 從而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閱讀纔是一把最實用的“金鑰匙”,讓我們銘記“培養學以致用的能力,從閱讀開始”。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7

對普通的健全人出來在其特別脆弱的時候給予關懷之外,還要針對人性的弱點去關懷。人性最大的弱點是什麼?就是渴望快樂。所謂最大的關懷就是要設法爲周圍普通人帶去歡樂,至少不要爲他們增添痛苦。

最大的'關懷就是要設法爲周圍普通人帶去歡樂,讓周圍的人由衷地感到“因你而感到幸福”,至少不要爲他們增添痛苦。尤其是對於老師這個職業,承擔着教育青少年的重擔,更是要懂得教育的意義。

週日,參加了同學女兒的十二歲生日慶典,當漂亮的小公主輪桌敬酒時,來到我跟前,另一位同學介紹說:這是校長。我立馬叫停了他的介紹,並說:在這個快樂的日子裏,千萬別跟小壽星添堵。祝小公主快樂成長!

鄭傑老師在第61條建議《應設法讓知識本身吸引學生》一文中寫道:我敢斷言,並沒有多少學生真心實意地願意到學校來。再根據我近二十年來對教育的思考和對學生們學習狀態的觀察,大多數學生是不喜歡老師的,其箇中原因說來話長。現如今這個教育的冬天,孩子與大人之間沒有代溝是萬里無一的,想法上不相佐是不正常的,老師與學生之間沒有代溝同樣是不可能的。在不瞭解當日的小壽星的真正喜好之前,給他介紹正在爲她慶祝生日的是一名教師,就有爲她添堵的可能,至少,我們不應該冒這個險。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8

蘇霍姆林斯基在第一個推薦中提到,我們作用於學生精神世界的最重要的工具是教師的話語、周圍世界的美和藝術的美因此,我覺得世界上沒有最好的教育方法,只有適合的教育方式。

古人有一種說法:樂人易,動人難。也就是說,讓人開心容易,要想感動人很難。其實我覺得,樂人和動人是語言的兩種不一樣風格,幽默的極致也能動人。雖然,我們達不到如此境界,但是我們就應朝着這個方向發奮。

我想,一個語言貧乏單調、枯燥無味的教師吸引的學生恐怕也很有限。作爲一年級的`語文教師,我覺得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就應是我們發奮的方向,無論我們採用的是哪一種風格,只要能吸引學生就是成功的語言。一年級的剛從幼兒園充滿童真童趣的生活中過渡到一年級,難免會有很多的不適應,尤其是拼音教學枯燥乏味,知識點碎而且冗雜。作爲教師就應採用多種多樣的方式讓他們慢慢適應慢慢習慣。教育方法在這時就顯得尤其重要。說到這個問題,就又回到了什麼樣的教學方法纔是真正有效的,我想這就應是教師共同關注的問題吧。我覺得要想成爲真正的教學能工巧匠,只有自己在其中傾注了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活的思想的教學方法,就應纔是最好最有效的方法。

此刻各種各樣的教學方法、教學模式充斥耳目,別人好的東西就應吸收借鑑,但決不能生搬硬套。一年級的教學更就應如此,只有在教學時想方設法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千方百計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纔有可能會爲孩子的求學之旅鋪一條大道。纔有可能真正成爲學生的引路人。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9

讀完《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給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話是:教師走進課堂不僅帶着"智力"、"體力"去,還得帶着"心"去,盡力忘"我",忘了我的身份,忘了我的年齡。

讀了這些,我恍然大悟,我才意識到我們平時上課也正是缺少這些呀,新課程給師生雙方提出了新的挑戰,一方面,它要求孩子要改變學習方式,由被動接受、記憶、模仿的過程變爲主動探究,自主發現,合作交流的過程;另一方面,要求教師的教學方式也發生變化,教師不再告訴,不再包辦代替,教師成爲孩子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

作者認爲幸福分三層,第一層樓是物質"生活保障",第二層是"藝術生活",而第三層則是"獨立思想"。而這三層分別代表三種教師類型,第一類將教師工作僅僅當作應付的`工作,不得已混口飯吃,這類教師不大可能有很大長進,他們平時表現出來的就是有錢的多幹點,不給錢的少幹些,甚至不幹;上班最好晚點來,下班最好早點走。因爲他們的精神生活這二、三層還沒建起來,所以他們活着未必真正幸福。第二類教師以教師工作爲樂趣,他們覺得教書就是藝術。這類教師會把課儘量上得生動些、新穎些,他們和孩子有着影子般的感情,因爲愛而無比幸福。第三類教師將教育工作當作思想的起點,在一生的教育活動中,不斷探索,不停地追問自己,非常理性而充滿智慧地安排自己的工作,經常會有一些心得,經常會求教於書本和理論,若干年後他們會成爲專家,教書對他們而言簡直就是對生命的一次次體驗,他會很幸福和滿足。

願每一位教師朋友都能擁有幸福人生。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0

最近真正有幸拜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100條建議》這本書,書中有很多的貼近我們學習生活的事例,讀了這本書令我深受啓發!

首先,必須要有一顆熱愛學生的心。育人之道,愛心爲先。愛是包容!我們面對的幾十個長相不同,性格不同,家庭不同的孩子,這些孩子有成績好的學生,有成績不好的學生;有懂事乖巧的學生,也有調皮搗蛋的學生,他們也許這一刻讓你開懷大笑,下一刻就使你怒髮衝冠,但他們都是孩子,是他們的天性。

老師,請把美好的笑容帶給孩子,像孩子一樣瞪着好奇的眼睛觀察他們理解他們。走進他們的心靈世界,成爲他們的良師益友。

其次,平等地對待每個孩子,尊重人格。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人,都是具有獨特個性的人。不要期待每個孩子成爲你眼中的乖孩子,也許他們的閃光點只是你還沒用發現。真正的教育應該是保持尊重和賞識,保護學生的自尊心。讓孩子感受到你是一顆大樹,把綠蔭播撒在每個人的心中。

第三,要有豐富的學識和幽默的`態度。讓學生喜歡你,豐富的學識是必要的條件,人都是有好奇心的,現代的學生不會僅僅滿足有限的知識。

讀書!是人類精神的糧食,教師更要把讀書當成生活的一部分,時時勤讀之,方能在教育上收到更大的啓發!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1

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100條建議》,我深受啓發:我的學生有喜歡做的事嗎?我瞭解他們的興趣愛好嗎?恐怕答案不會令人滿意。

現在,我們的國家正處於社會轉型期,不僅成人感到浮躁,這種氣氛也間接影響到孩子,常常不止一次聽到老師們抱怨,現在的 孩子太難教了太貪玩,而又玩不出什麼名堂來!這裏面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固,但我們老師有責任給予適當的引導,畢竟孩子們的思想還不夠成熟。蘇氏在這裏給我們提了兩點建議:

一是閱讀。他說,閱讀應當成爲吸引學生學好的重要發源地。二是應當引導每個學生去接近他特別喜歡一門學科。然後由這門學科引申開去,去參加與此學科有關的各種活動,思考與此有關的各種問題,確立起自己的愛好。

我所教的是體育學科,我拿什麼吸引他們呢?

每次備課我都會想:孩子們喜歡幹什麼?我應該設計怎樣的體育遊戲?我的體育遊戲能培養孩子什麼能力?我的.目的,就是要讓我的學生真正在快樂中學習,在遊戲中成長!

確實,包含技能體育遊戲對於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會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有時候做完一個遊戲,我還會讓同學想一想用同樣的材料,我們還能玩其他的遊戲嗎?那時候,孩子們的思維很活躍,興趣很大,想出來的花樣千奇百怪。

很慶幸,我的教學方法與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100條建議》的建議不謀而合,更增加我讓學生在玩中成長的做法的信心。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2

讀了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100條建議》一書。作爲一線教師,書中許多的經驗都很值得我去學習和反思。下面談談我的一些心得體會:

書中提到:“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 “學習的願望是一種精細而淘氣的東西。形象地說,它是一枝嬌嫩的花朵,有千萬朵細小的根鬚在潮溼的土壤裏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給它提供滋養。我們看不見這些根鬚,但是我們悉心地保護它們,因爲我們知道,沒有它們,生命和美就會凋謝。” “愛,是一種責任”。

反思一下自己七年的'教學,自己又做到了哪些呢?每次寫論文絞盡腦汁,真是書到用時方恨少呀!在平時教學中我也往往不自覺地有偏愛一些成績好的學生;對一些學習成績差、平時又經常搗蛋的學生則總是認爲"孺子不可教也",經常大發脾氣。其實靜下心來想想,每個學生都擁有自己的天空,每個人身上都有潛能,只是我們把學習成績看的太重,沒有發現而已。要善於發現,這就需要我們對他們同樣的傾注一份愛、一份尊重。

在教學中,善於讚美學生,愛護和尊重學生的人格和自尊心。教師只有不斷地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多讀書,才能冷靜地、設身處地處理好師生關係。用全面的眼光來看我們的學生,從內心來熱愛他們,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世界上最樸素的形象是土地,他不需要任何裝飾,永遠是那麼渾厚博大,那麼質樸自然,默默地哺育着一切,不思回報的奉獻着一切。教師,何嘗不需要這樣的胸懷呢?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3

讀到第二十八條《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喜歡做的事》,發表一下感想吧。

讓我們來想一下,你教的學生有他喜歡做的事嗎?你瞭解他們的興趣愛好嗎?恐怕答案不會令人滿意。現在,我們的國家正處於社會轉型期,不僅成人感到浮躁,這種氣氛也影響到我們的孩子,常常不止一次聽到老師們抱怨,現在的孩子太難教了,不愛學習,太貪玩,而又玩不出什麼名堂來?

這裏面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我們的老師有無責任呢?你的心情平靜嗎?除了每天面對教科書和那一班學生外,你有什麼愛好嗎?一個人喜歡做什麼事,只要他不影響別人,不違反法律,都是無可非議的,但是作爲學生,我們當老師的還是應該給以適當的引導,畢竟他們的思維還不夠深刻,思想還不夠成熟。

應該培養學生喜歡做哪些事呢?蘇氏在這裏給我們提了兩點建議:

一是閱讀。

(我們可以看出,在他的這麼多的建議裏,不止一次提到閱讀,他將閱讀放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上)他說,閱讀應當成爲吸引學生學好的重要發源地。他還說,你應當記住,無論哪一種愛好,如果它不能觸動學生的思想和打動他的心,那就不會帶來益處。我想強調指出,學生的第一件愛好就應當是喜愛讀書。這種愛好應當終生保持下去。他的這一番話,可以看出他對學生喜歡上閱讀是何等的重要。

二是應當引導每個學生去接近的學好的發源地,那就是使他特別喜歡一門學科。

然後由這門學科引申開去,去參加與此學科有關的各種活動,思考與此有關的各種問題。從而確立起自己的愛好,在這一方面,我們教師還是大有可爲的。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4

現任班級中一名學生馬劍豪,上課不參與學習,回家不做作業,熱衷電腦,思維能力較好,自稱很懶,不想學習。我與他經過一段時間的細緻入微的觀察、耐心地一對一地陪做作業,溝通對一些事件的想法等,教育產生了一定的效果。能主動要求老師放學後留下來教他學習,改變以往對待學習的冷漠的態度。作爲教師我們應該要關注每一個個體,賞識每個孩子,特別是弱勢羣體。

因爲學生再幼稚也有他個人的思想,有他獨特的思維和心靈。我們應該摒棄冷眼和偏見,用真情去澆灌,用愛心去培育。真正的愛是不必聲張的,我們只要給他們多一份關愛,給他們多一些陽光,多一個笑臉。平時及時發現,準確把握每個後進生的優點,使他的優點得以昇華、特長得到發展,使他們感到“我也有比別人強的地方”“我也有自己的.優勢”從而正確地認識自己。我們還要善於給他創設充分發揮聰明才智的舞臺和空間,正確地加以引導,讓他獲得成功,只要有一次成功就有改變後進面貌的可能。正如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所告誡我們的那樣:“請記住: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的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於事的。”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5

音樂是幼兒園教育不可缺少的內容,它可以陶冶人的性格和情感,音樂教育對幼兒來說又是非常重要的,幼兒園開展音樂教育活動的目的在於"初步萌發幼兒感受美、表現美的情趣"。在音樂教育活動中,要讓幼兒理解音樂作品,就應該讓他們聽聽、講講、動動,通過他們的聽覺及身體的動作來感受音樂,從而把他們帶進優美的音樂境界中。

音樂活動是幼兒最基本的生命活動、是幼兒把握世界的一種方式、是他們進行情感表達與交流的`工具……輕輕的翻開《給幼兒園教師的101條建議》這本書,書中豐富的內容深深的吸引了我。該書分爲“目的與價值篇”、“程序與方法篇”、“情景與對策篇”、“問題與研究篇”、“學習與成長篇”五個篇目,在每一個篇目中詳盡地記錄着我們在活動設計、教學中的實際問題與解決策略,是一本真正實用的“小寶典”。

在看了這本書之後,其中怎樣教授新歌這一節給我印象最深,它從導入這一環節詳細的闡述了導入的一些方式,不同的歌曲不同的年齡段更適合怎樣的導入給了我很大的啓發。適合表演的歌曲可以運用動作導入的方法、歌詞內容簡單的歌曲適合運用歌詞創編的導入方法等等。其中有一項副歌前置的導入方法在歌曲《小鼓手》中得到了很好的實踐,在這首歌中採用的副歌前置的導入方式能很好的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同時抓住了孩子的興趣點,把這首歌的難點解決,會讓活動效果能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