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教師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15篇)

教師2.16W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爲了讓您不再爲寫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15篇)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1

讀了《給教師的一百個建議》這本書,我對怎樣才能更好地當好一名合格教師,怎樣處理好工作與生活的關係以及一些教育技巧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特別是建議第五十七條:讓孩子們心裏的詩的琴絃響起來。蘇蘇霍姆林斯基說,每一個孩子就其天性來說都是詩人。可問題是,這些詩人爲什麼年齡越大越沒有詩情了,逐漸喪失了想象力與表達能力呢?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關鍵是沒有足夠的智力訓練,學生沒有會如何思考和說話。他整天都在重複着別人的話語,而沒有自己的思想。因此,要打開學生思維的創作的源泉。而這個源泉在哪裏呢?在大自然裏。要讓語言詞句成爲他們觀察自然、表達情感的一種工具,要讓書中的故事觸動孩子那稚嫩的心靈,使他們從書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學會表達與思考。“讓鮮明的思想、生動的詞語和兒童的創造精神來統治學校的王國吧。學生的精神生活和智力發展的全部內容和全部性質,都應當建立在這三要支柱上。”

教育家從實際問題入手,爲我們指點迷津。使得我對自身的工作有了更深的體會,感覺自己工作起來也更加有方向感了。我想,如果把培養學生看承建造一座漂亮的大廈的話,我們國小教師的的工作就好比爲這座大廈打地基。“萬丈高樓平地”,擔負如此重任的我們更應該好好對待自己的工作。

現如今很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家長們把孩子交到我們手中,就是把對未來的希望放在了我們的手中。家長們對我們寄予如此厚望,我們更是不能出差錯。要知道一時的疏忽缺漏對我們也許是一轉身就忘了,但是對於一個獨生子女家庭來說,教師的不負責也許會使得一個孩子沒有學會學習,從而造成他的人生旅程中有更多的挫折與失敗。

而在工作中,除了要儘量避免失誤的同時,對一些出現的不足要多作些反思,對如何更好地完成今後的工作多做計劃,這些思考,肯定都是大有益處的。作爲一線老師,我們和孩子接觸的時間很長,更應該時時刻刻處處用心,不能有一絲一毫的不負責任,工作中首要的就是去教會學生學習,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教會他們學習的方法等等。這些我們平時也都在做,如果能做好,是對每個學生負責,也對每個家長的負責;是對學校的負責,也是對整個社會負責;是對工作的負責,更是對自己的負責。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2

這學期,我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編著的《給教師的建議》,沒有讀完整,但感受很多。

作者的這個觀點:“對於學習上的差生,把學習僅僅侷限於背誦必修的教材是特別有害的,----這種做法會使他們養成死記硬背的習慣,變得更加遲鈍。”個人覺得有道理。蘇霍姆林斯基覺得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擴大他們的閱讀範圍,應當讓這些兒童的頭腦中儘可能多產生關於周圍世界和現象的疑問,讓他們帶着問題來問爲什麼,在他們所讀的書籍裏,在他從周圍世界裏所遇到的事物中,應當經常發現某些使他感到驚奇和讚歎的東西。用驚奇、讚歎可以治療大腦兩半球神經細胞的萎縮、惰性和虛弱,正像用體育鍛煉可以治療肌肉的萎縮一樣。對照我的做法。有一點以前絕沒有想到和採用過的手段就是:讓學生多閱讀。而做得最多的方法就是一遍一遍地讓學生學會在課堂上沒有掌握的知識,這種做法和蘇霍姆林斯基所建議的方法恰好是背道而馳的!認爲他們連課本上的知識都沒掌握,更沒說是課外閱讀了。我永遠會記住:兒童的學習越困難,他在學習中遇到的似乎無法克服的障礙越多,他就應當更多地閱讀。閱讀能教給他思考,是防止死記硬背的最有力的手段。

這本書是提升自身素養的好教材。面對信息社會把傳統的“教給學生一碗水,教師需要有一桶水”的標準提高到至少是一口不斷滲出新水的“井”的要求,已經成了人們的共識。那麼,如何在完成自己比較繁重的教育教學任務的同時,來提高教師自身的素養呢?我們也可以從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中找到答案:

“如果教師引導最有才能的學生超出教學大綱的範圍,那麼集體的智力生活就會變得豐富多樣,從而影響到最差的學生也不甘落後。”在根據自己的實踐和體會建議老師們,爲了學生的健康發展,不能墨守成規,密切注意“每一個兒童的思維發展都有其獨特的道路,每一個兒童的聰明和才智都各有各的特點”,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孩子們的學習主動性,根據自己的特點建構起有自己特色的知識和能力體系。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3

讀了《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的第二條,讓我對時間的概念有了更富新意的瞭解,《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

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啊!是的,“沒有時間啊!”幾乎是我們每位教師的口頭禪,現在的我們任務重,壓力大,總是忙得不可開交,焦頭爛額。備課、上課、批改作業、輔導學生、寫心得、交論文、發帖子、開展校本教研、組織活動……這件事還沒處理完,那件事又接踵而至……簡直喘不過一口氣來。這裏面除了沒有很好地安排自己的時間而覺得時間不夠用外,恐怕問題還是出在疲於應付上,整天被迫着去做這些事,整天是事情在後面追着自己,而沒有主動去做。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建議,那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爲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擁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

比照自己,不應該總是抱怨沒有時間,抱怨事情太多,而應當在自己所教學的學科中,使教材裏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成爲入門的常識,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裏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之一粟。明白了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拋到了一邊。也只有養成了自覺讀書的好習慣,不斷增加自己的教育教學儲備,我的工作起來纔會真正地輕鬆快樂。

一位不讀書的教師,難以以身作則教導學生熱愛讀書。如果教師長年不摸書本,如果從學校走出的學生們除了會做練習題,所有的好書與他們無關,這是多危險的事啊。遏制這種危險的蔓延,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老師們先捧起書本。可見,教師讀書問題已不是教師個人的問題,小處來說是教師本身工作的需要,大處來說是教育發展的需要,是民族生存與發展的需要。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讓我們都抽出適當的時間捧起書本讀書吧,這樣你的視野會更廣闊,思維更豐富,學習時間更充足,你的文采也會更廣博。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4

閱讀是對“學習困難的”學生進行智育的重要手段,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四)。經過周密考慮地,有預見地,有組織地讓學習較差的學生閱讀一些科普讀物,這是教師要關心的一件大事。

學成於思,反思我的教學之路,這三年來,我總是在想:我要用什麼樣的方法教會我的學生。通過學習,現在更多的思考是,學生用什麼樣的方法學會這些知識。原來總是將學生當作容器,拼命地往裏灌,照顧得是如此的精心,考慮得如此地細緻,教學的效果是:費力不討好。現在,在學生的學習方法上指導更多,遇到問題,先讓學生思考,讓學生學會自己解決問題。在國小英語教學中,如何教會學生預習,複習,做筆記,是下一個階段我需要研究的問題,讀後感《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四)》。教會學生思考,展示思維的軌跡是有必要的。

第二十個建議提到“不要讓能力和知識關係失調”。所謂能力和知識之間的關係失調,表現爲學生還沒有具備作爲掌握知識的工具的那些能力,可是教師已經把源源不斷的新知識硬塞給他。

許多學生之所以不能掌握知識,乃是因爲他們還沒有學會流暢地,有理解地閱讀,還沒有學會在閱讀的同時進行思考。

教了兩年多的六年級畢業班,在教學中,對於自己有如一種煎熬。一直將學生視爲瓶子,拼命地往裏面放東西。學生不會流暢地閱讀,閱讀就是會做選擇題。閱讀中沒有自己的思考,不會蒐集知識,更不會對知識進行系統整理,對比和分析。呼籲所有國小的老師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掌握閱讀的技能,閱讀需要的是思維的碰撞。作爲國小的教師,如果發現學生缺乏這樣的能力,少抱怨,從低年級就要花力氣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到高年級再培養學生的這種能力遲了,六年級才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猶如龜兔賽跑,追得太累,壓得人喘不過氣。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5

數學課上的腦力勞動是思維的試金石。孩子們數學題做不會,大多是因爲他還沒真正地學會思考。學生只有真實地感受習題就是生活中運用的,再通過不斷觀察、思考到最終的理解,他也就成功了。

蘇氏在本條講述了他的一個學生彼特里克的故事。一個“頭腦遲鈍”的學生,在很長時間裏都無法理解算術應用題的題意。蘇氏通過帶領他到自然界裏去注意人們在勞動過程中解決的許許多多的應用題,使他通過自身的智慧努力去理解各種事物和現象之間的實質。他依次教給孩子去觀察和對比各種事物、各種屬性和各種現象——即教給他們看出事物的相互作用,努力使孩子理解數的依存關係,使他相信這些依存性並不是憑空想象出來的,而是現實存在的。重要的是,在這一過程中,並不是要求孩子馬上就學會計算和運用數字,而首先是應當讓他理解各種依存性的實質。最後,通過這一過程的努力,這個孩子終於能夠獨立地解出應用題,他興奮地跑回家告訴媽媽和奶奶,爲自己的進步感到自豪。

在現實的工作中,我們也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學生。比如三年級的學生在做求四邊形周長相關的數學題,通過練習學生們大多都學會求周長方法時,題目發生轉變:出現了一塊菜地圍籬笆,它有一面是靠牆的。學生做這樣的習題,通常是按照長方形的周長直接就求了,不管你怎麼提醒他總能把那一面牆不需要圍籬笆給忘記了。這時候,你並不能就此判定孩子在數學知識學習方面不會有大的進步了。畢竟孩子的思維不只是停留在這道題上,我們應該充分地去相信他們,讓孩子多加的練習,亦或是帶領他們走到自然中多觀察。當然,這個過程是需要足夠的耐心的,一年不行,那再一年呢!你要堅信終有一天,他們能夠解決這個問題,相信他們是能行的。

正如書中所說,思維就是一顆花,它是逐漸的積累生命的汁液。只要我們用這種汁液,細心而耐心地澆灌它的根,讓它受到陽光的滋潤,終於一日,它的花朵就會絢爛綻放。讓我們充滿期待,教會兒童思考,在他們面前展開思維的最初源泉---周圍的世界。讓我們把這種認知的歡樂給予兒童吧!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6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對於我們教師來說,要學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唯一的'辦法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這是蘇霍姆林斯基給我的一條最好建議。但是,同時我也要做到一點:"讀書不是爲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不應該找出各種理由爲自己不讀書辯解。

要成爲一個優秀的教師,還要懂得賞識教育的重要性。在《給教師的100條建議》一書中,賞識教育是其精華,貫穿全書始終。如何讓學生在學習時象追逐蝴蝶那樣快樂呢?這本書告訴我:要學會賞識自己的學生。充分肯定學生,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樹立學生的信心,促進學生進取。我們要時時刻刻讓學生體味到學習的樂趣。

我也嘗試着用賞識的眼光來看待我的學生,不用分數的高低來作爲衡量一個學生的唯一的標準。我試着從課堂的點滴中來發現學生點滴的進步,併爲他的進步欣喜。當然,我會將我的欣喜化爲語言、化爲動作來讓他知道,使他明白:"別人能行,我也能行。"我試着讓我的學生始終能看到自己的進步,"不要有任何一天使學生花費了力氣而看不到成果"。我要時時刻刻讓學生眼中所謂的"差生"體會到成功的快樂,並讓快樂延續着。

不過,我們在賞識教育過程中不應該忽視孩子的缺點和退步,該指出的問題應當及時指出,該批評的問題應當及時批評,該制止的問題應當及時制止,這是不能含糊的。否則,會導致孩子在自我意識的建立過程中產生偏差;稍遇不順就可能一蹶不振;同時,也會導致他們過於自私、驕橫,在集體中很難與別人相處,進而產生一系列問題。這就違背了我們"賞識教育"的初衷啦!

蘇霍姆林斯基的這本《給教師的100條建議》真是一本好書,越讀越使人景仰敬重,越讀越覺得韻味無窮。它是我的慈祥師長,不斷地給我以指引。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7

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是一本教育名著,我仔細閱讀了《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的前十章後,覺得這本書的內容對教師的工作和生活大有裨益。書中文字深入淺出,通順流暢。生動的實際事例和精闢的理論分析讓我受益匪淺。

在第二條建議“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晝夜只有二十四小時”中,蘇霍姆林斯基建議我們要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如果你還要擁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這樣做的目的,是要使你所從事的這種工作所需要的知識成爲你所具備的知識海洋的滄海之一粟,這樣在教學生活中你才能面對一切而左右逢源,遊刃有餘,你不會將你的工作當成一種負擔。看到這條建議,我回想一下自身,畢業後參加工作到現在,自己真正讀過幾本書呢?除了教學必備的幾本教材和教學參考書外,其他的書可以說是屈指可數......

在第三條建議裏,蘇霍姆林斯基反覆強調學會觀察對學生學習的重要性。他說,觀察對學生來說的重要就像空氣、陽光、水分對於植物生長一樣不可或缺,他說觀察是智慧的重要源泉,他還形象的將觀察比作是思考知識和識記知識之母。

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也往往發現,個別學生之所以學習跟不上別人,就是缺乏觀察或者不會觀察的緣故。比如我們的語文,很多語言環境就來源於生活實際,如果每個學生都學會留心觀察,注意思考,閱讀就會更通達,而恰恰在這方面,許多學生過不了關。這裏面固然有學生自身的原因,但恐怕更多地還是教師缺乏有效的引導。

實際上樂於觀察世界是每個孩子的天性,我們可以看到那些未成年的孩子他們往往會在不經意間發現我們許多成年人沒有看到的細節,他們會爲花的無聲開放而欣喜,會爲雨後躺在地上的一條蚯蚓而擔憂。可隨着年齡的慢慢長大,卻逐漸失去了這種興趣。所以我們老師必須善於觀察,注意引導,在教學過程中多組織一些活動,讓學生去觀察,去思考。

《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給了我教育好學生的方法和信心,我也會讓我的學生們從知識的海洋中獲得力量,幫助他們揚起未來理想風帆。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8

問渠哪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我讀了前蘇聯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在閱讀的過程中,令我受益匪淺。要想做一個好老師,不但是知識上的給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熱情,來感化每一個學生,挖掘他們的巨大潛能。

只要智力正常,天下沒有笨的學生,學生的心靈都是美好的、善良的。要毫不猶豫地愛自己的學生,不管這個學生是誰,不管這個學生成績如何,不管這個學生性格如何,都要公平地,全心全意地愛他們。爲什麼呢?當我們自己是一個學生的時候,就深知這種愛的力量對一個學生來說是多麼的重要。每個人總是不願意自己被老師忽視、遺忘,希望自己在班上、在老師面前表現一下自己,證明給大家看,我是多麼的優秀。其實這種需要是每個學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作爲老師,是不能忽視這一點的。班裏最近開展讀書分享,樑華同學是一個平時不愛發言,成績又不好的後進生。但是在老師的鼓勵下,她站在講臺上一口氣分享了3分鐘讀《西遊記》讀後感,讓我感到非常吃驚,那一刻我感受到天下沒有笨學生,只要多鼓勵多培養孩子自信心加上認真準備,每一個孩子都能把自己優秀的一面展現出來。我也深深地感受到了孩子的想象力是無窮的,讀完《西遊記》,學生們開始自創《西遊記》後續。孩子們寫得是生動有趣,形象逼真,想象豐富,充分體現了孩子的創新能力。

教師要想獲得學生尊重和愛戴,教師就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最好的方法就是要讀書。教師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必須要有一桶水。隨着時代的進步,小孩子獲取知識的途徑越來越多樣化,他們再也不“安分守紀”,課堂上與教師唱反調的學生大有人在,教師說答案應該是這樣的,學生卻爭論不休,仔細想想,學生也是有理有據。如果教師能退一步,放下面子,在和學生一起探討的過程中,自己也會學到許多。課堂上,當教師在傳授知識出現錯誤時,要勇於承認,及時改正,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蘇霍姆林斯基用真誠的筆調向我們闡述了許多偉大的真理,雖然他來自於不同的年代,但他閃光的思想對我們來說,一點也不顯過時。我想教育的問題是具有共性的,它不會因爲時間的推移而改變或消失。所以我們教師要不斷讀書,不斷成長,這樣才能適應現代教育。才能成爲學生的良師益友。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9

讀了這本書,也讓我再次感受到,做一個好老師不容易,需要從很多方面修煉,概括起來就是三個詞:愛心、勤奮、創新。

做教師要有愛心,要愛教育事業,要愛每個孩子;做數學教師,要愛數學,愛數學教育。愛工作,才能感受到工作給自己帶來無比的快樂;愛學生,才能體會到教育中的幸福。作爲教師,我們只有真心地愛事業、愛身邊的每個學生,才能使自己的內心永遠充滿激情,才能使工作的每一天陽光燦爛。今年帶畢業班,畢業班的孩子學習壓力大,面對小升中的競爭孩子們在情緒上波動也很大,有時亢奮,有時低落,相對來說也很敏感,這個時候作爲老師更應該理解孩子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我常常與他們談心聊天,關心他們的學習和生活各方面,在他們遇到困難時給他們幫助,也幫他們寬心。正是這種友愛的管理方式,讓我們班的孩子能夠更心平氣和地面對學習的困難和壓力,班集體也始終籠罩在和諧的氛圍中。

作爲教師,還要講勤奮,首先勤於學習,向書本學習,向專家學習,向身邊的優秀教師學習,向學生學習。其次,在教學中要勤于思考,因爲學生、教材是變化的,課堂是動態的,勤於反思是教師不斷向上前進的階梯。

“創新”——創就是做好教育的工作目標。教師在創造過程中學會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造能力,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體驗,在體驗中思考,在思考中創造,把“空間”留給學生去探索、思考。如何讓學生喜歡數學?吳正憲老師有很多方法值得我們學習,如:體驗數學挺有趣、發現數學真神奇、感受數學有價值、享受數學美極了、聽懂了,纔會喜歡、把數學變的容易些、滿腔熱情的保護“火種”。吳老師從趣、奇、用、美、喜歡、容易等多個方面爲我們介紹了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熱情的方法策略,值得我們進行嘗試和探索。

這是一本值得教師閱讀的好書,向吳老師學習,滿懷激情和憧憬追逐教育夢想。我將會在教育之路上慢慢地尋找自己教學中的幸福,行動吧!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10

在課餘時間拜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一書,書中“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這條建議帶給我深深的觸動。

文中這樣說:“有些學生很長時間都沒有對任何事情表現出特別的興趣,如果學校裏沒有一種各科教師都來爭取學生的思想和心靈的氣氛,那麼許多學生的興趣就永遠得不到開發,學校裏這種對學習無動於衷、沒有爲自己找到感興趣的學生越多,那麼教師們就不可能有自己的學生,那很難把酷愛知識的火花從自己心裏移植到學生心裏。在學生對待知識的態度上,最令人苦惱和感到擔憂的,就是這種無動於衷的精神狀態。學生在某一門學科上學業落後,考不及格,這倒並不可怕,而可怕的是他冷淡的態度。”

每一位老師在工作中都會遇到這樣的學生,都會感到都非常頭痛。書中提到,對待這樣的學生,教師要做到“因材施教”。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對這樣的孩子進行細緻的瞭解。孩子們來自不同家庭,具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智力水平、不同的身體狀況、不同的興趣愛好、學習方式、思維特點等,就拿學習外語來說,有些學生採用“聽”的方式更有效果,有些通過“看”能過目不忘,甚至能成爲同學中的“活字典”。教師面對不同的孩子,首先要對他們的各個方面有比較全面的瞭解,這樣在課堂上才能“使每一個孩子的力量和可能性發揮出來,使他享受到腦力勞動中的成功的樂趣”。

可仔細想來,在很多時候,我們大多是按照學習目標,對學生提出同一個學習要求、要求他們完成同樣的作業,自然也會用同一個標準去衡量他們。一些基礎差、智力水平又一般的學生,他們很難體會到學習的樂趣,久而久之,對學習也就失去了興趣,不注意聽講、思想開小差的情況不斷出現。很多時候我們抱怨這些孩子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愛說話、愛做小動作、無精打采等,其實也應該反思一下自己,面對不同的學生應該設計多種活動,以適合他們不同的學習方式。通過不同的活動,讓每一個孩子都有事可做,讓每一個孩子的思維都活動起來,讓每一個孩子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

讓學生熱愛你的學科不是件容易的事,它要求教師不斷學習,不斷完善自己,在自己的課堂使所有的孩子都能得到發展。讓自己爲“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而努力吧!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11

假期裏閱讀了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給教師的建議》一本書。書中每條建議談一個問題,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文字也深入淺出,通順流暢。讀着這本書,我不禁感嘆蘇霍姆林期基的時代雖距今甚遠,但他精煉的語言,閃光的思想,深入淺出的講述,對我來說,仍像一場及時雨,觸動了我的靈魂。書中針對我們在教學中的苦惱與困惑娓娓道來,給我們很多新的收穫與體驗。而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閱讀”二字。在他的這麼多的建議裏,不止一次提到閱讀,他將閱讀放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上。蘇霍姆林斯基說“閱讀應當成爲吸引學生學好的重要發源地。”“無論哪一種愛好,如果它不能觸動學生的思想和打動他的心,那就不會帶來益處。”“學生的第一件愛好就應當是喜愛讀書。這種愛好應當終生保持下去。”從他的這些話語中,足以看出他對學生閱讀的重視。

其實,不僅學生要閱讀,我們教師同樣需要閱讀。人們常言:教師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已要備一桶水,而教師的這桶水必須是不斷更新的水。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地閱讀,不斷地更新的知識。可我們都在說着“教師的時間哪裏來?教師和所有人一樣,要做家務,要教育自己的孩子。”有的即使讀書也是疲於應付,以至自己在教學中筋疲力盡,工作自然也就成了一種負擔。但書中給我們指明瞭方向:讀書不是爲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

回顧自己踏入教師行列十幾年,感到很慚愧。這不禁讓我想起那些教育大師,每每看到他們在點評課上滔滔不絕、句句精闢的點評,對他們更是羨慕和敬佩。他們都是如何成功的?是靠他們平時不斷的積累,不是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扣教科書,而是不間斷的讀學術著作。讀書與我們教師的專業成長是分不開的,我想我要把讀書當成一種習慣——熱愛讀書,持久行動。每天去閱讀有益的書籍,努力使自己成爲一個有文化、底蘊深厚的教師。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言:如果有一天,你連閱讀的時間也沒有了,那麼,離你無東西教給學生的時間也就不遠了。我想,這將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

因此,從現在起我們要不間斷的讀書,讓讀書成爲一種習慣!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12

看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發現,雖然現在教育形勢發生了很大改變,但蘇霍姆林斯基那光輝的教育思想對現在的教育工作者來說,絲毫不顯過時。蘇霍姆林斯基不愧爲偉大的教育理論大師,針對教師的困惑和不解,好象與教師面對面地交流一樣,讀完後,有豁然開朗的感覺。本書一開始就提出了值得教師深思的問題:爲什麼在一年級就開始出現落伍的,考試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了二、三年級甚至有落伍得無可救藥的學生呢?是這些學生太笨,是他們上課不專心聽講,還是從教師自身尋找原因?因爲曾經遇到過這樣的學生,所以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作爲教育者,我們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個學生?特別是弱勢羣體。學生再幼稚,也有他個人的思想和情操,有他獨特的思維和心靈。他們不是我們恩賜或施展個人魅力的對象,更不是等待我們塑造的蒼白魂靈。我們應該多一份關愛,多灑一些陽光給那些落伍得無藥可救的後勁生。蘇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對那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要走到他們跟前,看看他們有什麼困難,提出專門爲他們準備的習題。學習差的學生腦力勞動的效果如何,不能要他們光聽別的學生流利的回答,記黑板上的內容,而要設法使他們獨立思考,因爲思考的過程已經包含對知識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們在每一節課上,在腦力勞動中哪怕獲得一點點進步也好。

說說容易做做難。我覺得我做得就不是很好,因爲我給學生上着同樣的課,提着同樣的問題,做着同樣的作業,考着同樣的試卷。我想,我做得不是很好,是我缺少教育素養的原因吧。而蘇霍姆林斯基在《教師的教育素養》中恰恰提到,提高教師教育素養的主要途徑是讀書,讀書,再讀書,讀書是教師的精神需要。而我呢,大部分時間忙於上課,批改作業,管理班級,教育孩子,有多少時間煞有其事地捧着教育名著或教育雜誌閱讀呢?所以今後,我要象要求學生那樣要求自己: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13

讀了《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讓我感覺到就像一個老者再向我娓娓道來他的工作,他的點滴經歷。讓我覺得他在他平凡的工作中那種育好人的執着和用心。我覺得在前面幾條建議中,把閱讀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在第19條建議中,他說:“閱讀是對“學習困難”的學生進行智育的重要手段。”書上作了這樣一個比喻,學習困難的學生更需要閱讀,就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較長時間的曝光一樣,學習成績差的學生的頭腦也需要科學知識之光給以更鮮明、更長久的照耀。不要靠沒完沒了的補課,而要靠閱讀、閱讀、再閱讀,閱讀優秀的文學作品。因爲閱讀能教給學生思考,而思考會變成一種激發智力的刺激,學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圍世界上看到的不懂的東西越多,他對知識的感受性就越敏銳,而我們當教師的工作起來也就更容易。這不禁讓我想到我們身邊有不少家長竭力反對自己的孩子閱讀課外書籍,而讓他們死摳書本。認爲書上的學會了,學習成績自然會好起來,其實不然。學生死記硬背也不可取,因爲今天會默,明天就忘,就是記住了不知道怎麼去用,也只能成爲一種“死”知識。更嚴重的長此以往,學生就會慢慢失去學習興趣,產生逆反心理,最後真正淪落爲後進生。而且他這章節中,他講述了一個數學老師培養學生閱讀。這讓我更有感觸,閱讀不再是語文學科功利性的東西,而是一種培養思維的方法,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由此看來,我們教師轉變觀念是當務之急,理解素質教育的實質,爲這些孩子推薦合適的讀物,讓優秀的文學作品來充實他們的頭腦,陶冶他們的情操,使他們真正成爲有文化、有修養的現代文明人。

可是在我們日常的工作中發現,有許多同學他們整天都在忙於補作業,忙於訂正,根本也抽不出多少時間來進行閱讀,他們的閱讀量少,閱讀速度慢,由此循環下去,閱讀對他們來說就越來越困難,也失去了閱讀的興趣。如何保證孩子充足的閱讀時間,這也是我們老師當思考的。以後在工作中,不再認爲閱讀是課外的份,可以適當對作業慢的同學少一些抄寫背誦的作業,讓他們抽出時間來閱讀,培養他們閱讀的習慣和興趣。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14

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給教師的建議》,我受到了深深感觸。的確,這些建議使作爲教師的我們有了更明確的方向,給了我們極大的幫助,它就象一盞指路明燈一樣。

儘管今天的教育形勢比之蘇霍姆林斯基所寫書的年代有了很大的變化,但他的閃光的思想、精練的語言,對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來說,絲毫不顯過時,它仍像一場及時雨,滋潤着一顆顆乾渴的靈魂。它像與教師面對面一樣,針對着教師的苦。

《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建議:那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他還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師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開課,她的風采吸引了在場的所有老師。當別人問她:“你花了多少時間來準備這節課”時,這位老教師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的!”感動之餘,我也豁然開朗。我們總在抱怨着時間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總是最公平的,它給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天24小時,問題還是出在疲於應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後面追着自己而沒有主動去做是事。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於“抱佛腳”。有時爲了一節公開課,花了大量的時間在網上和雜誌上搜索着相關的圖片和知識;有時爲了寫一片論文也是絞盡腦汁,趴在電腦前浪費時間。想起來真是可悲!我想這就是平時不學習,急來“抱佛腳”的後果。書中提到:“讀書是節約老師時間有效的方法之一。讀書不是爲了應付,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試問,從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呢?俗話說:“活到了,學到老”,作爲一名新時期的教師,我更應當主動地學習。因爲只有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才能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贏得自身的發展,這是作一個‘真正的教師’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蘇霍姆林斯基也說:“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我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書呢?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15

讓孩子利用自由支配時間

寒假到了,可愛的孩子們走了,午後小女正熟睡,閒來無事,就從書櫥裏,隨手翻開了一本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共100條。他是當代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著名教育。當我讀至“要教會孩子利用自由支配的時間”時,我發現,雖然現在教育形勢發生了很大改變,但這位教育家光輝的教育思想對現在的教育工作者來說,絲毫不顯過時。蘇霍姆林斯基不愧爲偉大的教育理論大師,針對教師的困惑和不解,好像與教師面對面地交流一樣,有豁然開朗的感覺。他所提到的問題,猶如我平常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通過領會後,讓我對問題有了新的認識。

正如“要教會孩子利用自由支配的時間”,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對孩子如何來發揮其求智的慾望。對孩子來說,時間是怎麼度過的,這和成年人的情況完全不同,——我們永遠不要忘記這一點。誰不考慮童年的這一特點,他就很難理解孩子的心情,經常會碰壁。在樹林裏度過一個充滿陽光的夏季的日子,那就好像過了一輩子。不要用硬性規定的計劃來束縛孩子,讓他們去仔細地看看各種事,並且看個夠。也許,你還可以把孩子放掉整整一個小時,讓他們各自去幹自己要乾的事。這是孩子的天性使然,不如此就不可能有孩子的感知和思維。

請記住,在每一步路上,孩子的面前都可能展現出某種新的、未知的東西,這東西使他入了迷,佔據了他的全身心,他不僅顧不得想別的事,就連時間的流逝也感覺不到了。就這樣,孩子沉浸在童年的這種平穩的、緩慢的、但又不可阻擋的河流裏,他會忘記了老師要求或父母要求做的事,但這一點又是毫不足奇的事。

從上面的描述中,我知道了:不要違背孩子的天性,教給孩子利用自己自由支配的時間。這就意味着:儘量做到讓有趣的、使孩子感到驚奇的東西,同時成爲孩子的智慧、情感和全面發展所需要的,必不可少的東西。

標籤:讀後感 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