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教師

《給教師建議》讀後感彙編15篇

教師3.13W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給教師建議》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給教師建議》讀後感彙編15篇

《給教師建議》讀後感1

我閱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蘇霍姆林斯基是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是一位具有三十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我認爲他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一書與其它教育類的書有着很大的不同,書中有很多實例,並不是枯燥的純理論,通俗易懂,他的每一句話是那麼實在又那麼在理,列舉的每個事例是那麼熟悉,有些就好像是小時候的自己經歷過或者看到過, 他的思維方式和工作態度不得不讓人欽佩。讀完《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讓我這還未初出茅廬的師範生提前瞭解中國小生成長、學習中的問題,讓我對於今後成爲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信心倍增。

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教育名著。儘管蘇霍姆林斯基已逝去近四十年了,但其中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對於當今的我們仍有着非常大的指導意義和啓示。下面我就其中印象深刻的幾點建議談談自己的體會。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第七十五條中寫到:“請你任何時候都不要忘記,你面對的是兒童的極易受到傷害的、極其脆弱的心靈,學校裏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裏裝進另一個頭腦裏,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心靈的接觸。”這要求作爲教師要尊重每一個學生,相信每一個學生,要讓學生體驗到尊嚴感,用心靈去塑造心靈,這就需要教師對孩子付出愛。

愛,是通向學生心靈的路徑,是教育的基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奇就提出愛的教育的思想,曾在書上看到過這樣一句話 “教師不能沒有愛,猶如池塘不能沒有水,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可見對於教師來說,第一要素就是愛,教師僅有淵博的知識、精湛的教學技能還不夠,還得有慈善的愛心,能愛、會愛,藉助愛的力量往往會事半功倍,心靈的塑造藉助愛的感染會水到渠成。“愛”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無形的情感紐帶,沒有愛就沒有心靈相通,沒有情感融洽。學生再不成熟、不懂事,都有着自己的感情與尊嚴,有着獨特的思維和心靈,他們不是我們施恩或者顯示個人魅力的對象,更不是被動等待我們去塑造的蒼白魂靈,教師應該多一份關愛,多灑一份陽光。

書中有這樣一句話,給我留下深刻印象:“請記住: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的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於事的。”這就集中體現了蘇霍姆林斯基賞識教育的思想,他認爲教師的賞識是實現成功教育的核心所在。

作爲一名教師尤其要刷新自己的賞識思想,懂得適時地讚許每一個學生,關注每一個個體,摒棄冷眼和偏見,用真情去澆灌,用親情去呵護。在澆灌、培育與呵護中觀察、發現並準確把握每個孩子的閃光點,使他們的閃光點得以昇華。公平對待每一個學生,讓每個孩子都獲得不同程度的成功體驗,教師的一句話讚揚常常能使學生信心倍增,讓他們有種成就感。而成功能讓孩子建立自信,能讓孩子有主動參與一切活動的願望。教師的賞識讓學生體驗了成功的快樂,有了學習的興趣,同時它在師生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樑——信任度,師生之間,彼此信任,有好感,那麼他們之間的交流溝通就會顯得更加自然,教師的教學更有效果,學生的學習更有激情。

作爲教師當然要具備良好的教育素養,蘇霍姆林斯基認爲:教師的教育素養首先是指對自己所教的學科要有深刻的知識。這就要求教師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作飢餓者的食物。教師是授教者,同時更是一名學習者,要有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羣書,要能在書本面前坐下來,深入地思考。蘇霍姆林斯基還告誡我們:沒有個人的思考,沒有對自己的勞動的尋根究底的研究精神,那麼任何提高教學法的工作都是不可思議的。這就要求教師應該帶着問題去學習,在學習過程中認識到自己教育教學活動的不足,懂得反思,通過反思,自覺地探索教育教學過程,在學中教,在教中學,從而實現教師自我提高。

書中有很多實例讓我受益匪淺,印象深刻,其中有一個故事,讓我記憶猶新:一位有三十年教齡的歷史教師上了一節公開課,來聽課的人很多,他們本來都打算在課堂教學進行中間寫點記錄,以便像往常一樣聽完課後提些意見的,可是他們聽的入了迷,竟連記錄都忘記了。他們坐在那裏,屏息靜氣地聽,完全被這位歷史老師的課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變成學生一樣。課後有聽課的老師請教他:“您花了多少時間來背這節課?”他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說,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說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十五分鐘。”

初看到這句話,我十分詫異,覺得他有點誇大,因爲作爲一名大三的學生,已經在微格教室試講過多次了,準備的時間,可能是幾天,幾個星期,但肯定不需要所謂的一輩子的時間。後來細想,如果匆匆忙忙,課堂完全按照預設的過程有條不紊地進行,那麼就忽視了課堂是一個生成的過程。而這個故事讓我完全瞭解到,教師應該時時刻刻懂得反思,教育技巧是從每次教學實踐中獲得的,教師應該不斷改善自己的教學技能和教學思路,不斷完善每一節課的教學。這不就是需要教師用終生時間去備好每節課嗎?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蘊涵着很深的教育理論,我只是粗糙地讀了一遍,我想它很值得我們在去細細品味。作爲一名即將真正走上講臺成爲人民教師的大三學生,我們還有很多的不足,但我相信只要我們不斷地學習來充實自己,努力提高自己,那麼一定會邁着紮實、堅定的步伐走進教師的禮堂。

《給教師建議》讀後感2

如果說世界上有兩種職業最爲重要,那我一定會選擇教師和醫生。因爲醫生能夠維護機體的健康,拯救人類的生命,使人生存;而教師,在心靈的花園裏播撒希望的種子,塑造人的靈魂,使生命更有價值。

暑假期間,讀了學校推薦的《給教師一生的建議》一書,感觸頗多。我再一次深深體會到做一個合格教師的不易。教師職業的特殊性,決定了教師要比其他職業具備更高的道德品質,具有終其一生不斷學習的熱情,具有敏銳的觀察力、準確的判斷力以及積極靈活的外交技巧等等。

首先,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質。其底線是善良,然後是博大的胸懷,悲憫和慈愛。只有如此,才能讓下列品質水到渠成。

  1、尊重職業,恪盡職守。

書中這樣寫到:“教師,是一個崗位、一種職業,但更重要的是一種責任,一種爲人師表的責任,一份以教師的理想、智慧、激情和魅力影響學生一生的責任。”責任驅使教師去思考,去奮鬥,勤奮耕耘,責任心促使教師熱忱、自覺地投入工作,他們將教書育人內化爲自身需要,把職業的責任昇華爲博大的愛,於細微處發現豐富,於瑣碎中尋找歡樂,於平凡中創造奇蹟。於是,有了那麼多敬業的老師每天找後進生談心,有了披星戴月、廢寢忘食的感動。

  2、關愛和信任,讓教育充滿希望。

用博大的胸懷去包容,用慈悲的心去感動,用悲憫的心去教化。讓絕望的家長因爲教育而充滿希望,而不是讓家長更加絕望。

每個班級都有很多學生,每個個體,對老師來說,他是幾十分之一、幾百分之一,折掉一個兩個,似乎無關大局。可這每一個個體對於一個家庭來說,則是百分之百,在每一個個體身上,都寄予着一個家庭的厚望。所以,善待每一個學生,不因富貴或貧賤、不因聰明或愚笨、不因乖巧或頑皮,一視同仁。

身兼家長和老師的雙重角色,我們更理解每一個家長擇校、選擇老師的迫切的心情。所以,我希望我的孩子遇到什麼樣的老師,我就做一個什麼樣的老師;我希望孩子的老師在哪些方面能給予我幫助,那麼我就在哪些方面幫助家長;我因哪些事情而心生絕望,那麼我就會在這些地方讓家長重新燃起希望。推己及人,讓教育更具有人性色彩。

  3、爲人師表,用人格影響學生。

因爲善良、因爲寬容、因爲愛,所以我們更具有責任心,更具有包容性、更具有耐心,更懂得尊重。所以,也就具有更高的人格魅力。

關於人格魅力,書上是這樣描寫的:“人格影響力是人最重要的、最本質的影響力,它蘊涵着難以估量的強大力量,猶如無聲的命令,潤物的春雨和撥開雲霧的燈塔。”教育學生是個過程,不管教師自覺不自覺,對學生都在起作用,產生影響,教師的一言一行影響學生成長、成人、成才,而教師自身高尚的道德品質,讓自己的人格充滿魅力,無論什麼樣的學生,都不願將不堪展現在一個高尚的教師面前。

其次,要善於把握教育的契機,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和準確的判斷力。

作爲一個合格的教師,必須有敏銳的觀察力和準確的判斷力,善於把握教育的契機,捕捉最能觸動學生思想深處的一個事件、一次對話、一個行動甚至是一個表情,需要經常擦亮一雙慧眼,細心觀察,把握準確,以便創造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記得在藍纓的時候,學生都住校,要在校十天,才能回家一次,大部分又是第一次離開家門住校的學生,因此很多人都會想家。在新學期的第一個月,他們在學校一連住了21天,於是開始散漫,懈怠,班級裏瀰漫的動盪和不安。恰逢9月下旬班級裏有3個學生過生日,於是,我把握這個時機,精心策劃了一個增強集體凝聚力的活動方案。在班會課上,我串通一位老師,把這三名過生日的學生請出教師,然後拿出三張賀卡,讓班級的每個學生寫上祝賀的話,並簽名,然後在這三個學生走進教室的時刻,我們打開燈,大家一起唱生日快樂。然後許心願,切蛋糕,等等,當時三個過生日的學生眼淚汪汪,他們感受到的是老師和同學對他們的關心和友愛,全班學生也都很感動,他們發現自己很重要,自己對同學的一句短短的祝詞,竟然能讓平淡的關係變得脈脈溫情,這個班級也因此而溫暖。在接下來的日子裏,我們班級成爲最穩定、最團結、最溫暖的集體。

所謂把握教育契機,並不神祕。“本是平常一段歌”,關鍵是如何讓這首平常的歌唱得動人心絃。教師要具備敏銳的觀察力,在教育工作中應該致力於尋找這種最佳的教育契機,把它逐漸變成自發自覺行爲。當教育學生的“契機”未到,要善於等待;當“契機”來臨,要立即抓住;當“契機”已過,應善於迂迴並創設新的契機。

最後,教師要不斷學習,具有勇於探索和創新的精神。

隨着時代的進步,科技的發展,信息傳播的速度越來越快,學生和我們在同一時間、用同一媒介更新知識,接受新消息,甚至比教師的速度更快。因此,新時代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必須不斷學習,才能適應社會、學生和家長對老師不斷更新的要求,包括知識的提升,教學方法的升級,和學生、家長溝通、交流的技巧等等。

路漫漫其修遠兮,在通往合格教師的道路上,我們上下求索。

《給教師建議》讀後感3

按學校的要求,本學期我精讀了《給教師的建議》,對其中的前三十三條進行了精讀。

不愧是一部教育學的經典,字裏行間流露的教育智慧,一個個生動的教育案例中滲透着對教師內心世界的深度剖析,每讀完一個章節,都感覺經歷一場精神的洗禮。

這本書一開始,便反覆教導我們“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這讓我瞭解到,每個孩子都是獨立不同的個體,在學校裏,切忌“一刀切”,對孩子要個別對待。 這一觀點貫徹整本書,是一切教育教學的基調。

對這一點,我深有感觸。本學期開學伊始,爲了增加孩子們的文化底蘊,我制訂了一份誦讀計劃,本想這個學期,讓所有孩子熟練背誦掌握二十四首古詩、三十首晨誦詩、一百句增廣賢文的。對於古詩和晨誦詩,多數孩子背誦很順利,在課堂上,隨時講完隨時就掌握了,可是關於賢文卻完全不是那麼回事,可能是因爲孩子第一次接觸古文句式,在講解意思時興致勃勃,聽得很認真,可真正背誦起來,遠遠沒有晨誦詩容易,有的孩子反覆背誦,痛苦不堪。開始時,我很着急,逼着孩子被,覺得不肯用心,不努力...就這樣,本來是一件老師學生都受益的事,本該是高高興興地積累,積極地接受的事,卻因爲這樣的逼迫,變得緊張和不安起來。

當我讀了,這本書中的第一個建議:“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中一段話:“學習上的成就這個概念本身就是一種相對的東西,對一個學生來說,五分是成就的標誌,而對另一個學生來說,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我們要善於確定:每個學生此刻能做到什麼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和才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這是教育的技巧。”

我把這句話,抄錄在自己的學習筆記上,反覆讀着,漸漸感覺到自己的果斷。對一部分孩子來說,能背誦晨誦和古詩就是了不起的成就,至於賢文,他能跟着享受賢文故事中的樂趣,能流讀下來,在別人說起這句賢文時,他能夠會心一笑,這就是了不起的成就了。而對於那些記憶力好,願意背誦的孩子來說,可以作爲一項挑戰,在背誦中獲得成就感。於是,在本學期後半部分,我改變了觀點,只是大力表揚背誦好的,至於背不下來的,能讀就行,這樣的規定,讓部分孩子如釋重負,我的心裏也輕鬆了許多。

沒有抽象的學生,這是前輩的經驗之談。若運用到教學中,課堂任務能夠分層次地佈置與驗收,相信孩子們會受益更多。只是孩子較多的現狀,使這一措施操作起來稍有難度。

在這本書中,我印象最深的還有第六條建議“談談對後進生的工作”。

素和姆林斯基始終主張,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呵護孩子的心靈

所謂的後進生,只是在行爲習慣和知識掌握方面稍微欠缺的孩子,而對於他們的額轉化,則是我多年來頭疼的問題。如何能讓孩子們在健康成長的同時學到更多的知識與技能?素和姆林斯基以自己三十年的教學經驗告訴我:首先要賞識每一個學生,讓他們在自信與關愛中成長。

渴望被別人信任和重視,是每個人來自內心的需要。哪怕是再理智的人在聽到讚美和賞識時都會喜上眉梢,心裏會爲之一動。而對於孩子來說,這種渴望更加強烈,希望得到他人的羨慕、好感與讚揚,渴望得到老師和其它成人的尊重與賞識。

關於這一點,我曾嘗試着運用這個教育規律,成功轉化過幾個所謂的後進生,可是這些孩子往往會出現反覆,這段時間表現很好,可是不能堅持,這就是對我耐心和毅力的挑戰,始終相信孩子的本質是好的,再美的璞玉在雕刻的過程中也是要經歷刀刻的苦楚的,因此,當看到費盡苦心有所進步的孩子,又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調皮和刁蠻時,我也學會了冷靜,你再調皮,你還是有可可以讓我抓住的小優點,你記憶力好,就讓你檢查別人背誦,當這位孩子覺得自己被重視,被需要時,他的心思,也許會慢慢轉變。

蘇霍姆林斯基的這本書,讓我困惑許久的問題在這裏找到答案,提醒我正在做的是一項高尚的工作,不斷的結合理論加以實踐,不把工作當成一種負擔,用心去愛每一個孩子,去教每一個孩子,讓他們充分感覺到 的愛心、耐心和關懷。我相信教師鼓勵的眼神會使每一個對書本、對自己失望的孩子重拾信心,重燃渴望學習的火焰。畢竟每個孩子最初都是想學、好學的,只是因爲方方面面的原因使他們對學習產生了恐懼,這個時候老師就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耐心的去引導,千萬不能對他們有任何表示厭棄的態度,這樣無疑是給他們幼小的心靈再一次沉重的傷害!

這讓我想起一個寓言故事,能夠爬到金字塔頂的只有兩種動物,一種是鷹而另一種卻出乎意料的是蝸牛。看來只要堅持努力,沒有不成功的事情,看來“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句話說得也不爲過,如果老師能吸引學生不斷堅持,萬事就能成功。

我想:《給教師的建議》這樣的經典教育書籍大概是讀一輩子也讀不夠的。

《給教師建議》讀後感4

《蘇霍姆林斯基的100個推薦》這本書裏面,談了關於教育的方方面面的問題,有很多閃光的東西,當然不是金子,雖然存在國家、社會、民情、地域等種種因素的差異,但書中許多寶貴的經驗仍然能夠爲我們所借鑑。看這樣的書,領人感悟到了很多東西,作爲一名剛剛參加教育工作的年輕教師,我讀這本書的時候,被深深的觸動了。下方我就根據自己讀到的資料,談談自己的感受:人的一生應該這樣度過。

一、世界上沒有好的教育方法,只有適合的教育方式

蘇霍姆林斯基在第一個推薦中提到,“我們作用於學生精神世界的'最重要的工具是教師的話語、周圍世界的美和藝術的美……”

古人有一種說法:“樂人易,動人難。”也就是說,讓人開心容易,要想感動人很難。其實我覺得,樂人和動人是語言的兩種不一樣風格,幽默的極致也能動人,例如馬克吐溫的《競選州長》,當你讀到:“9個剛剛在學走路的包括各種不一樣膚色、穿着各種各樣的破爛衣服的小孩,衝到一次民衆大會的講臺上來,緊緊抱住我的雙腿,叫我做爸爸!”在捧腹大笑的同時,你的心裏能不一陣波瀾起伏嗎?

我想,一個語言貧乏單調、枯燥無味的教師吸引的學生恐怕也很有限。作爲教師,我覺得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就應是我們發奮的方向,無論我們採用的是哪一種風格,只要能吸引學生就是成功的語言,教育的方法我不敢妄言,只是感覺如果這種教學方式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就是好的方法。

二、課堂質量是我要誅求的目標

在蘇霍姆林斯基的這本書中,我還讀到這樣一段話“‘批改作業本佔去了全部業餘時刻。’……應對着一疊疊作業本要批改,不止一個教師會不寒而慄,這不僅僅是正因要耗費許多小時的勞動——令人苦惱的是,這是一種單調的非創造性勞動。”

這讓我想起一則黑色幽默,說有一位中學語文老師英年早逝,死後在人們辦喪事的時候,突然詐屍,從棺材中坐了起來,邊上的人都嚇呆了,兩股顫顫,手足無措,幸好,這位老師一個熟悉的朋友較爲鎮靜,扯起了嗓子喊道:“那個,某某某老師,快來改作文。”話音剛落,屍體應聲而倒,再沒反應。這當然只是一個虛構的故事,但從中能夠看到許多老師在作業堆中疲憊不堪的影子。

蘇霍姆林斯基提出了減輕老師負擔的三個方法:第一、在每堂語法課上抽出必須時刻,讓學生書寫和記住可能犯語法錯誤的詞語;第二,爲家庭作業的完成做細緻、周密的準備工作,以防出錯;第三,定期抽查:教師有時收幾個學生的作業本批改,只有測驗時才全面批改所有學生的作業。

前兩個方法是避免學生作業出現超多錯誤,教師批改起來才能健筆如飛,節省時刻。我覺得,這是向我們課堂要質量的另一種說法,課堂質量上去了,批改作業的時刻少了,等同於我們教師的生命就延長了。因此,能夠這樣說:“課堂質量是教師生命的延長線。”後一個方法的提出,我覺得能夠稍作修改,採取平時分層次、不定期抽樣檢查,測驗時候進行全面批改的形式。

三、使自己的教學更加有效

在探討“什麼樣的教學方法纔是真正有效的”這個問題時,書中還有這樣一段話,十分詼諧搞笑:“我不由得想起波蘭的著名教育家亞努什·科爾恰克的話:‘指望別人給你拿出現成的思想,無異於讓別的女生替你生產你懷胎的孩子。有些思想是要你自己在陣痛中去生產出來的,這樣的思想才最寶貴。’如果你們想成爲真正的能工巧匠,那就不好等待‘別的女生替你生產你懷胎的孩子’。只有你在其中傾注了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活的思想的教學方法,纔是最好最有效的方法。”?

比喻生動形象,很能發人深省。確實,此刻各種各樣的教學方法、教學模式充斥耳目,令人眼花繚亂,我們不能盲目地跟從,一味模仿不是明智地選取,我想說:“克隆永遠到達不了藝術的高峯。”別人好的東西就應吸收借鑑,但決不能生搬硬套。

那什麼纔是真正有效的教學方法呢?我個人認爲,除了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傾注自己的智慧、自己活的思想的教學方法之外”,還就應有一個基本準則,那就是能最大程度發展學生潛質、挖掘學生潛力的教學方法。這樣的方法才就應是我們追求的目標,追求的終點,但這個終點不像是高山,我們爬一輩子、幾輩子也不必須能到達頂峯,而且,個人的頂峯又不等同於全社會的頂峯。我覺得,在教學這條路上,只要你遵循上方提到的這兩個原則,纔可事半功倍。

《給教師建議》讀後感5

“不妨一讀此書,這是一本無害的書”。這是鄭傑在《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中的第一句話,它深深地吸引着我。俗話說:“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在心靈對話”。讀着這本書,我感受到了“另類校長”鄭傑深邃的教育思想,它讀起來非常親切,並不像其他的教育專著那樣處處都是大道理、空理論,而是從教師的身邊出發,總結出問題癥結的所在,並提出了切實可行的解決辦法。

鄭傑校長的一百條建議中,其中的幾個部分帶給我這樣的啓示。

一、教師應設法讓知識本身吸引學生

吸引學生自願到學校來,這只是第一步,我們需要設法讓學生到校之後,能勤奮努力地學習。然而實際情況是,我們往往通過“逼”的手段讓學生讀書。這種逼的手段或包括批評、教育、幫助、指導、訓練、體罰,或包括表揚、獎勵、哄騙、引誘等能用上的、能想到的。這些手段都只是暫時的,我們需要的是長效的手段。教育不是讓學生將書本上枯燥無味的知識、概念簡單的複製到學生的大腦中。教師應設法讓知識本身吸引學生,這應該成爲每一個教師努力的方向。在進行每一節的教學活動前,教師應該精心設計教學過程的每一個環節,做到既能夠深入淺出地講解難懂的知識,又能夠讓學生體會其中的樂趣,進而激發學生自己來找知識,探究知識的形成過程。在探索的過程中,學生有了對知識的親和力,明白了知識的意義、學習的樂趣,讓學生真正愛上我們所教的學科,而且實現自己幼小的生命價值。

二、教師要有自我認同感,切不可妄自菲薄

。眼下,“一級校”、“示範校”很流行,很多的學校紛紛創建,我校也不例外。我想,王校長在給我們學校確定這個辦學目標時,應該思索了很久。這只是個目標,其真正用意是“以評促建、以評促改”,踏踏實實幹好學校的工作,使學校的各項工作走上正軌。

坦率地講,海南省農墾加來高級中學,在外界心目中的學校形象並不怎麼好。今天總結起來,我想原因在於:學校教職工並未真正調整好自己的心態,老感覺自己低人一等,顯得底氣不足。這一點在教研活動時,與海南中學等外校教師接觸中自然會流露出來,不敢發言,不敢講話。老朋友或新朋友見面,相互之間往往會問,第一句,最近忙嗎?你回答,忙呀,學生太差,教也教不會,現在的學生越來越不求上進不要學習,真不知教師怎麼當好了。這樣一回答,其實你是無心,人家拿着你的話稍加分析,就知道,你們學校學生很差,學生都不行,你們學校教師很苦很累,自然對你的學校印像不佳。接着他們第二問,工資待遇怎麼樣?你回答,好什麼?跟你們完全不能比。這時你的回答也是無心,但別人就想,這學校創收那麼差,條件很艱苦,這學校不行,學生又差,收人又低,不是薄弱學校是什麼呢?學校品位肯定也差。第三句問,學校還可以嗎?你回答:就那樣,人那麼多,亂七八糟。如果你再向別人抱怨幾句領導怎麼怎麼無能,同事關係怎麼怎麼複雜,那行了,學校在外人心目中簡直就一無是處了。朋友碰面,僅僅三句話,你已經爲海南省農墾加來高級中學打好了廣告,一百多人每年碰到十個朋友,就是一千多條廣告,這樣子下去,學校真的不行了。

我們中國人喜歡謙虛。明明你的衣服很漂亮,總要謙虛一下,說:不行,便宜貨。我們習慣於“謙虛”,殊不知,如果在外人面前說起自己的工作單位時,這種謙虛卻漸漸地損毀着學校形象。鄭傑校長認爲:“謙虛是一種美德,而大謙虛恰恰是一種毛病。毛病的根子有兩條,一是習慣性自嘲,人生態度不夠積極,閒聊中十句話有七句是抱怨,抱怨環境不好,領導不英明,懷才不遇,生不逢時,二是不知感恩,對美好的事物不知掛在心上。”

其實,海南省農墾加來高級中學美好的事物很多,爲什麼不說說美好事物呢?我們正在學習寬容和、賞識、讚美別人,可爲什麼不試着讚美一下自己,爲自己打氣呢?

三、教師要愛惜自己的每一根羽毛

“金盃銀盃不如別人的口碑”,聽到這句話時總覺得有些荒誕,我們不是講“事實勝於雄辯”嗎?但讀完鄭校長的一段話,靜心思考,確實如此,一位教師是否優秀怎麼能夠憑几節演練千遍、反覆作秀的公開課或“一把剪刀走天下”的論文來蓋棺論定呢!如果你的上司、你的同事、你的學生、你的學生家長都口口相傳地讚美你、敬重你,那麼你就有了好的口碑,你的工作肯定也很出色。而要想做一個口碑很好的教師,更有甚者,想在別人心中樹起一道豐碑的教師,鄭傑校長認爲,辦法有很多,道理卻只有兩條,一是要有豐富的知識,二是要做受人歡迎的人。那麼如何做一個受人歡迎的人呢?具備四個特點:一是熱情,二是真誠,三是善良,四是寬容。一個熱情的人、真誠的人、善良的人,寬容的人,一定是受人歡迎的人,受學生歡迎,受同事歡迎,自然也就受領導歡迎。你到處受歡迎,就會有一身漂亮的羽毛,就有了好口碑,也就成了名碑。我覺得,在教師這個行業,也許“金盃銀盃”真就不那麼重要,更重要的是“口碑”。看來,今後的生活應把學習放在第一位,“愛惜自己的每一根羽毛”,讓自己活的美麗而開心。

掩卷長思,這本書充滿了精氣神,使它充滿了善意,充滿了真誠,充滿了生命的靈氣,到處閃現着鄭傑校長的深邃思想,值得我們細細地去品味,領悟它精髓所在,指導我們的教育教學。

《給教師建議》讀後感6

看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老師的建議》,我從中受益匪淺,要想做一個好老師,不但是知識上的給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熱情,來感化每一個學生,挖掘他們的巨大潛能。

首先,我要樹立一個信念——天下沒有笨的學生,學生的心靈都是美好的、善良的。我要毫不猶豫地愛我的學生,不管這個學生是誰,不管這個學生成績如何,不管這個學生長相如何、性格如何,我都要公平地,全心全意地愛他們。爲什麼呢?當我自己是一個學生的時候,我深知這種愛的力量對一個學生來說是多麼的重要。我總是不願意自己被老師忽視、遺忘,希望自己在班上、在老師面前表現一下自己,證明給大家看,我是多麼的優秀。其實這種需要是每個學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作爲老師,是不能忽視這一點的。

我要毫不猶豫地愛我的工作,愛我的教學,如何去愛,這還是一個很值得我去思索探究學習的一個問題。當我是學生的時候,我常常會有討厭上課的經歷,這往往是因爲我討厭老師。爲什麼會討厭呢?——上課枯燥呆板,佈置大量作業、知識含量低、知識範圍窄、知識老化、不懂裝懂、架子大、單純的知識灌輸、教學方法單一、學生學習積極性低等,往往是這一類老師的共同特徵。現代的老師,顯然不能這樣下去,作爲受過現代教育的新一代老師,我要有現代的教學。首先,我要學會研究教學——怎樣讓自己在課堂四十分鐘內最有效的發揮——我的學生能有最大的收穫——不僅僅是知識的接受,還要有學習的熱情、有主動學習的渴望、有探究學習的能力以及有提升內心世界的願望。

課堂的四十五鍾之前,我應該怎樣做呢?以下這些問題——“這節課我要教給學生什麼?最重要的是什麼?最難教的是什麼?學生最易接受的是什麼?最難接受的是什麼?”“我應該如何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最大限度地激起學生求知的渴望?”“我的數學設計是否合理、完善,還有沒有更好的設計方案呢?其他老師又是怎樣設計的呢?哪一點是值得借鑑的呢?別人的爲什麼好呢?好在哪裏?”“在課堂上如何有效地滲透積極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讓學生有一個美味的精神享受?”“如果發生突發事件,我有什麼應變措施呢?”我都應該認有效地真對待,作好充分的思考與準備,顯然這一步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努力,但是這一步做的如何也直接關係到我的教學質量、教學效果。作好這一步,是至關重要的,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課堂的四十分鐘之間,是我開始展示自己才識的時候了。所以我首先要在精神面貌上作好文章。當一個良好的精神面貌展現在學生面前,不僅給自己帶來信心,也可以鼓舞士氣。當我開始進入角色時,依據教學設計進行講學,那是必須的,但我不能死抱設計而不知靈活應變。我還要仔細的觀察我的學生,從他們的眼神、表情、聲音和動作,來判斷自己的講課情況和學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快速評價這是否與預期效果吻合。經過大腦的快速運轉之後,及時適當地調整我的教學設計。學生是否專心上課,精神狀態是否良好,直接影響到我的教學效果,所以,當學生士氣低迷時,我應怎樣鼓勵他們;當課堂氣氛沉悶時,我又應怎樣調動氣氛,讓大家活躍起來;當學生情緒高漲時,我又應怎樣正確引導他們;當學生提出了奇怪的問題,我又難以解答時,我又應該怎樣做;當我的教學設計與學生實際不吻合時,我又該如何改進;當個別同學故意搗亂時,我又應該怎樣做呢;當學生犯錯時,我又能否輕鬆有效地教育好這一學生;我應該怎樣提升我的人格魅力呢?總之,我的課堂應該有一種協調、融洽、輕鬆、互動的氣氛,在這種氛圍下,給我自己、我的學生最大的空間——教學的、學習的、思考的、創造的、自由的——以達到一種共同的進步。我要愛我的同事們,我要虛心地向他們學習,我要主動地與他們交流探討合作,我要始終有團隊精神。集體的力量與智慧是偉大的。課堂的四十五分鐘之後,我還要適時的從學生那裏得到反饋,而且,我自己還要不斷地反省思索課堂上遇到的問題。教學當中,遇到的事件很多,但可以分爲常發事件和偶發事件,常發事件的解決,更多的是依靠一種經驗積累;偶發事件的解決,更多的是取決於我的智慧、機智、應變能力的高低。所以,在不斷總結經驗之後,還要進行教學的研究。教學水平的提高,是在不斷的問題解決中提高。圍繞問題的解決而進行研究,,把普遍的問題、個別的問題進行分類總結,並且把一些值得研究的問題上升爲課題,把問題做大、做細、做真,眼光高遠、與時俱進地看待問題。在一邊教學的同時,一邊搞教研,不斷的學習,堅持不懈地鑽研。

《給教師建議》讀後感7

“我認爲真正的影響就是在偶然的不經意間的閱讀過程中自動產生的,尤其是我們當教師的在聽慣了各種各樣講臺上、主席臺上滔滔不絕的說教之後,在難得的清閒之中,對不經意間的一點心靈的萌動,會覺得是那麼珍貴。”也許正是這段話打動了我,讓我迫切地想見識一下這位“另類校長”的新銳而獨特的真誠建議。

讀着這些看似平淡無奇卻意蘊深遠的文字,一種強烈的共鳴感染着我,一口氣就讀完了全書,這才發現我真正地被這位“另類校長”的“另類”思想深深地“影響”了。可以說,這本書爲我打開了一扇心門,彷彿一位素未謀面的好友與自己促膝談心,沒有板着面孔的故作高深的說教,有的只是時而會心的一笑,掩卷沉思,滿口餘香,受益匪淺,尤其是以下兩條建議讓我感觸頗深:

教師要有靜氣

教師要的是靜氣。就是要靜下心來備每一堂課,靜下心來批每一本作業,靜下心來與每個孩子對話,靜下心來研究學問,靜下心來讀幾本書,靜下心來總結規律,靜下心來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靜下心來細細的品位與學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品嚐其中的樂趣,品味其中的意義。

我想鄭傑所說的這種靜氣就是在拒絕了匠氣、俗氣和躁氣之後能靜下心來感悟生活,潛心工作。

我們往往有這樣的體驗:只在孤獨的時候纔會想通一些東西,只有沉靜下來,才能清晰的思考,才能沉澱自己的感情與思緒。而一切與教育相關的事情如果沒有一個沉靜的心態,沒有一種平穩的心緒,是無法有較縝密而全面的思考的,當然也就不可能把教育工作做好,做精。教育是長期投資的事業,教師的工作需要紮紮實實的態度,任何熱鬧的包裝、宣傳、炒作,都不能代替實實在在的一天天的薰陶,一本本的作業,一句句的話語。

記得在我剛工作幾年內,因爲長期不充電,確實懶得捧起書本,習慣了每天浮躁的生活狀態,也就麻木地混着日子。後來看着別的同事都忙着學習進修,自己也才幡然醒悟,然後強迫自己靜下心來,重新一頭鑽進書本,才體會到原來徜徉在書本中也別是一番滋味。現在我一直保持着這樣的學習習慣,無論面對怎樣的學習進修都不覺得可怕,而且能夠把學到的理論努力貫徹到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中,不能不說是靜氣帶給我的收穫。

靜氣才能平心,心一平,生活會是另外一種景緻,工作也會是另外一種景緻。

靜下心來,受益的是學生,受益的是你身邊的每一個人,而最終受益的是你自己。

不培養乖孩子

不培養乖孩子,並不是說我們都要把孩子培養成“壞孩子”、“搗蛋鬼”、“破壞狂”。“乖孩子”這三個字是中國長輩對兒童的“最高獎賞”,用於讚美孩子的服從和滿足成人心意的行爲。如果我們讚美兒童“乖”,一般都因爲他(她)聽話,我們一次次讚美,培養了孩子們的乖,他們開始學會放棄,學會依賴。

“乖”是一種文化,滲透在每個中國人的血脈之中,成爲我們的行爲方式和思維方式,影響到我們孩子言行和品格的價值判斷,這不啻是父母們的專利,同時也是做老師的“武器”,只要“靜思”一下我們自己的喜怒哀樂,就知道,聽話的孩子是如何增添了我們的“職業歡樂”,而痛楚則來自於他們的“叛逆”和“搗蛋”。我們從來不會欣賞他們的“不聽話”,你只要回想一下我們心目中的好孩子,想想他們的名字,再想想他們的行爲和品質,原來他們大多是“聽話”“乖巧”“懂事”的,再想想我們評出的“三好生”等,有幾個男生,有幾個“特立獨行”?原來教育中有那麼大的偏見,原來我們理應公正的教育其實並不公正。

而如果,我們做老師的自己都在傾一生之力學着做“乖老師”,我們就只有將一個個乖孩子樹爲學生學習的楷模。而必然的報應就是,我們發現這個多元化、個性化的時代中,調皮搗蛋的孩子越來越多,而那些當初的乖孩子,將來他們也許就是“弱勢羣體”,匯入茫茫的失業大軍中。

這絕非危言聳聽。君不見,多少高分低能的孩子在社會的競爭中被無情淘汰。君不聞,現代職場上,很多曾經的“乖孩子”不會交往同事,不善融入團隊,最後在職如坐鍼氈!難道十幾年寒窗的苦讀就學到這種程度?難道天之驕子竟如此之“驕”?太多的例子提醒我們,我們作爲教育工作者難道不應該深思嗎?

其實很多教師閒談的時候都有這樣的感慨:某某品學兼優的“乖孩子”雖然考上了某某重點高校,但是最終卻沒能真正在事業上出人頭地,結果只是“泯然衆人矣”;而某某調皮的不是很循規蹈矩的卻很有個性的孩子,雖沒能考上讓老師驕傲的學校,但是在工作後的短短几年時間內卻脫穎而出,事業有成。這不能不讓我們想想我們的教育究竟該培養什麼樣的孩子這個問題。

全書值得深思的地方當然遠遠不止於這兩點,透過這兩個方面我們已經可以真切地感受到這些“另類”的觀點確實豐富了“另類校長”的“另類形象”,讓我們彷彿觸摸到了鄭傑那顆真誠的“赤子之心”。鄭傑說:本書無害,不妨一讀。而我要鄭重地告訴你:此書不僅是一本無害的書,而且一定是一本對每個教育工作者都大有裨益的書。

《給教師建議》讀後感8

作爲一個剛剛參加工作的年輕教師,在教育工作中存在很多的困惑。由於經驗的缺乏,使我在開展教育工作中經常碰壁。前不久,我閱讀了學校發給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覺得受益匪淺,調解開了我心中很多的困惑。對於我這個個新教師來說,猶如是我在前進道路中的指明燈,給我指明瞭前進的方向。

作爲一個新教師,在平日的教學中,最擔心出亂的環節就是課堂教學以及怎麼樣應付後進生的問題。由於班級差異比較大,所以在課堂上如何針對不同班級的特點,制定有效的教學方式,是我在教學過程中經常遇到的大問題。同時,如何應對後進生,也是一個大問題。因爲我所教學科是生物,在學生眼中是門“次科”,所以在絕大部分學生都會重視的情況下,後進生的問題更加突出。這兩個困惑一直都纏繞着,使我在教學中只能在黑暗中摸索前進。當我讀完《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之後,覺得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一年來深深困惑着我的問題終於找到了方向。

從《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中,我在第一個建議——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和第六個建議——談談對“後進生”的工作這兩個建議中得到很大的啓發:我覺得給我啓發最大的就是要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問題,而且要因材施教,讓孩子在最初的小成功中滿足他的虛榮心自豪感,從而培養他的興趣。

在我們的創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對“後進生”的工作是“最難啃的硬骨頭”之一,這樣說恐怕沒有哪一位教師是不肯贊同的。有那麼一些學生,他們理解和記住教材所花的時間,比大多數的普通學生多幾倍;但絕大部分“後進生”都是由於好動,無心向學,課堂非常不認真所造成。

所以對於這些學生來說,我們首先是要改變我們的看法了,對“後進生” 的教育工作不能急於求成,更不能簡單地認爲轉變"後進生"就是爲其補課,提高成績。把學習僅僅侷限於背誦必修的教材是特別有害的,——這種做法會使他們養成死記硬背的習慣,變得更加遲鈍。我們應該知道,每位學生都是不同的個體,他們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我們不要向學生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否則只會適得其反。那麼該如何做呢?

對於學生我們應採更多的是要發現他們的的優點,哪怕是肯定平常學習生活中一個小小的閃光點也能極大地提高他們的自信心,得到教師的肯定是對他們一種莫大的鼓舞。我們每個人都是喜歡被肯定,更何況是未成年的中學生。例如,在一次的公開課的課堂中,我發現一個平時成績不太理想的,平時課堂好動的學生勇敢地舉起了手,並在大家的鼓勵下正確地回答了問題。當場我就讓全班同學表揚了他,課後,我又單獨以進步獎獎勵了他。從此,他上課的積極性高漲了,學習生物的興趣也越來越濃厚。

其次,藉助集體的力感染後進生 ,因爲學生生活在班級羣體當中,環境的感染力是最大的。那麼我們應該怎樣使後進生在環境中獲得進步呢。首先要把學生按照成績分成小組,要以好帶差;讓學生養成互助互學的良好風氣。自然他們就願意交了。要讓學生們意識到自己是在一個大家庭中,互幫互助,共同進步。這樣整個班級的學期氛圍也會越來越高漲,後進生也能得到充分的幫助。

在第十六個建議——學科教學中地學生積極活動地內容和第六十四個建議——在課堂上怎樣指導學生地腦力勞動中,使我明白如何更好地控制好每一個課堂。

在課堂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學會積極思考。當課堂教學只以教師爲主體,許多學生似乎在下面認真聽講,不停的做筆記,似乎課堂效果不錯。但當教師讓學生複述剛講述的內容的時候,他們都回答得前言不搭後語,根本講不出個所以然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常常氣憤學生的不懂裝懂。可是,在讀了《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之後,我不得不承認,其實在當時那種情況下,學生們根本無法判斷他們對新內容是理解了還是沒有理解,他們只能先聽,先抄。在講課之初,我們並沒有明確告訴學生,在學習這一新內容時,他們應該理解什麼,在思考過程中應達到什麼目的。思索﹑思考,只有當它的目的十分明確,也就是說,思考的過程是解決問題的過程的時候,才能成爲名副其實的腦力勞動。教師越是善於把學生的思維活動賦予解決問題的性質,學生的智力也就能越加積極地參與到這項活動中來,學習中的阻力和困難也就越加清楚,因而腦力勞動的過程也就在某種程度上成了克服困難的過程。

讀了這本書後,讓我覺得作爲一名教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得積累自己的教學經驗,並且更應該吸取別人寶貴的經驗。讓我們能夠在經驗中總結出一套有效率的教學方法,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他們的熱情,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成爲有用的人才。

不可能一種方法用到老。我們在善於總結自己經驗的同時,更應該閱讀和借鑑其它老師好的,適合自己的教學方法,使自己的教學方法多樣化,堂課效率高。教無定法,讓我們在總結和借鑑中不斷提升自己。

《給教師建議》讀後感9

通過幾天的閱讀之後,我覺得這本由B.A.蘇霍姆林斯基著作,杜殿坤編譯的《給教師的建議》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書中這100條樸實但充滿現實意義的建議,是每一個教師都必須聆聽的,因爲在這裏你可以看到許多對你提高教學質量,減輕工作負擔十分有效的建議,我看了此書之後,學習並感悟了很多很多。

總體來說這本書是專門面對教師的實用教科書,書中提到了教師怎麼處理跟學生的關係、怎麼安排自己的教學時間以及怎麼提高自己的教學質量等等一系列問題的解決方法,書中所安排的場景跟面對的角色都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時常在碰到的,所以在當作者每提一條建議的時候我就能回想我平時在生活中所碰到的類似的情況及自己的解決方法,在看了整篇的解釋之後我又時常在想自己的解決方法到底跟作者的差距在那,我看了之後有什麼感悟,我現在要做的又是哪些。書中還提列了許多跟教師的個人習慣有關的話題,比如:教師應當寫哪些計劃、關於寫教師日記的建議等等,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教師應該嚴格的把握自己的課餘時間,儘量別浪費自己寶貴的私人時間,以求在教學上能有個全新的突破,書中許多建議都是根據作者的親身經歷而來的,所以很適合對我們這些年輕教師的教育,因爲我們剛踏入這個行業,要走的路還能長,要學習東西還有很多很多,所以個人覺得這樣的好書就好比一本人生的指導書,在漫長的教育路上當我迷失方向的時候我能用他來做我的指明燈,給我正確的解決方法,使自己少走彎路,給自己跟學生一條永遠只有前進的路可以走。

具體的來說我感覺這書中的三條建議給我留下了最最深刻的印象,我想在這裏提提我的感受和對書中良好建議的領悟,

1、書中的第33條給剛參加學校工作的教師的幾點建議,書中講到:“在年紀尚輕的時候,應當做些什麼,纔不至於在老之將至的時候而悔恨呢?”其實要做的事情很多,但首先像書中所說的必須點滴地積累作爲一個教育者的智力財富和教育的明智,我覺得書中給出看3種類型的書的建議是非常的有效,那具體哪3種書呢?

(1)關於你所學的那門學科方面的科學問題的書;

(2)關於可以作爲青年們的學習榜樣的那些人物的生活和鬥爭的書;

(3)關於人(特別是兒童、少年、男女青年)的心靈的書(即心理學方面的書)。

俗話說:讀一本好書能讓自己一輩子受用,我覺得在教書的生涯上這種類型的書都是好書,因爲這三種書無論在心理上還是技能和思想上都有了提高,這正是年輕教師最欠缺的,作者在這點上可謂眼光獨特,很有可建性。

2、書中的第50條學生負擔過重的奧祕在哪裏,我們感到許多學生一種不好的做法(我們時常在看到),對於那些作爲概括性的東西的本源的材料,本應當加以深入思考的,學生卻在背誦它,結果使自己的記憶負擔加重,以至在學生的頭腦裏,連那些爲了進一步順利學習而必須記住的材料,也無法保持,這樣必然有事倍功半的結果。那問題出在什麼地方了呢?

書中講的很明白,那就是正確理解教科書內容的重要性,而不是死記硬背,有些東西理解了效果就遠遠要好於背的,因爲一個從意思上進行了理解,一個只是對文字的理解,所以我們應該怎麼做,我覺的我們應該像書中所指的(我對這點很贊同)讓學生知道“理解”的重要性,因爲理解了,在碰到相關問題的時候,你的大腦就會很快出現你所想要的一切,所以請教師跟學生們注意在解決問題上理解問題纔是關鍵。3。書中的第77條怎樣教會頭腦遲鈍的學生解應用題,其實像我這樣的數學教師時刻都會碰到這樣的問題,在一道數學題面前,有些學生能很快的把題目做出來,有些學生卻不知所措。在這些解不了數學題的學生裏我想大概就存在着像這本書中所說的兩種情況,一是他沒有學會思考,周圍世界裏的各種事物、現象、依存關係和相互關係,沒有成爲他的思考源泉。另一種是在他的記憶裏一些基本的算式公式、轉算關係他都沒記住,針對這樣的情況,我們要對各個不同的學生採用不同的方法,在第一條存在問題的學生,我們就要進行碰到的事情來舉列說明,而不是一味的叫他背公式,死記公式;對第二條有問題的學生,我們就要對他細緻的進行公式的講解,讓他在理解公式的基礎上去記住它,這樣學生就能靈活的使用公式了。在這樣相對性的解決問題辦法上,我們學生的成績肯定能夠更上一個臺階,而需要教師做的是給學生更多自己領悟的空間,在一段時間之後你就能看到學生有了質的飛躍。

書中科學的教學方法還有很多,在各種建議下作者的目的很明確就是想讓每一個教師成爲好教師。教師作爲學生的啓明星還有很多很多事情要做,書中的條條框框就是一個很好的規範,讓我們記住它,理解它,讓它成爲我們前進的祕訣。

《給教師建議》讀後感10

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感受樸素的文字中透出無比高明的教育智慧,感受簡單的文字中蘊藏無比睿智的教育思想,在和教育大師的心靈對話中,我找到了重新出發的理由。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是一本看時“愛不釋手”,看後“百讀不厭”的好書。書中用大量的教育實踐闡述出了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靈去塑造心靈的教育思想,主張個性和諧發展的教育建議。通讀一遍後,最令我震驚和佩服的不是蘇霍姆林斯基所寫的那些有價值的教育原則和方法,而是蘇霍姆林斯基對教育事業持之以恆的追求,幾十年如一日的工作熱情。這種“力所能及,耕耘不息”的工作熱情和“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的堅韌品質纔是走向成功不可或缺的瑰寶。所以我認爲,要想教育出好學生,就必須先錘鍊自己的素質。教育學生要從改變自己開始!

在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有一條建議——《談談教師的教育素養》,關於“教師的教育素養”在這裏談到了多個方面,其中談到每一位教師要懂得一點教學的常識,而且要深知所教學科的知識。那麼如何獲得這些知識?蘇氏建議要“讀書,讀書,再讀書”、“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作飢餓者的食物,要有讀書的興趣,要能在書本面前坐下來,深入地思考”。

書中還有另一條建議——《給剛參加學校工作的教師的幾點建議》,他說年輕人要建立起自己的藏書,讓書成爲自己的老師,每天去向他們請教。蘇氏建議我們每個月買三本書:(1)關於你所教的那門學科方面的科學問題的書;(2)關於可以作爲青年們的學習榜樣的那些人物的生活和鬥爭事蹟的書;(3)關於人(特別是兒童、少年、男女青年)的心靈的書(即心理學方面的書)。

作爲一名教師,很可能會平庸一世,但是如果我們能努力追求,也照樣能夠成爲名師和專家,創造自己的事業。很多優秀教師或教育專家,他們成功的經驗就是成爲了一個真正的讀書人。這裏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讓自己成爲真正的讀書愛好者。

蘇霍姆林斯基之所以成功,正源於他廣泛地閱讀,淵博的知識,他說:“我私人的圖書館裏,在幾間房子和走廊裏,從地板知道天花板都擺上了書架,有成千上萬冊書,我每天不讀上幾頁,有時不讀上幾行,我是無法活下去的。”所以纔有了他的四十多本理論專著和幾百篇論文,纔有了“學校生活的百科全書”。因此,只要我們對教育工作感興趣,只要我們堅持讀書學習,勤奮實踐,我們一定可以走出平庸,走向成功。

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讓它像潺潺小溪,充實着我們思想的江河。愛好讀書應該是教師的職業素養和習慣,就像軍人喜愛武器,孩子喜歡玩具一樣,教師的至愛應該是書籍,但只喜歡教材和教學參考書兩本書的教師是無論如何不能稱之爲優秀教師的。我們讀書,要讀教育名著,與大師對話,和名家交流,學習他們的理論精髓和實踐經驗,更要學習他們的創新精神,他們對事業的執着追求和獻身精神,這些人格力量的學習將會積澱成爲自己的綜合素養和能力,能夠提升我們的理想和信念。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成爲學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導師和道德的引路人,對一個教師來說最危險的是自己在智力上的空虛,缺乏精神財富的儲備。”因此,《給》這部書中曾多次寫到教師們爲了給孩子更多的啓迪,自己做的大量繁雜的準備工作。如,爲了讓孩子加強對詞的敏感性,開設“思維課”。帶孩子到大自然中去的時候,教師先自己多次去觀察感受,買相關的書籍研究,努力做到用準確生動豐富的語言更好的描述自然的細微變化。寫口頭作文千餘篇。再如,爲了給各種類型的學生提供適合的閱讀書籍,教師們自己大量閱讀、寫讀書筆記,編排習題集,設置讀書角,創辦各類“特長小組”。每個教師都擁有屬於自己的一羣孩子。……所謂“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這些看似簡單,說來容易的教育方法要實施非常困難,要長期堅持不懈的落實更是難上加難。但是他們做到了,而且做得非常好。書中提到的每一個教師都是一把萬能的鑰匙,用自己豐富的精神寶庫,偉大的人格魅力,教育出一批批優秀的有用的快樂的人!

他們能做到的,我也能!我對自己說:我的學生就是我的孩子。我現在帶給他們的是什麼呢?安常習故,抱殘守缺!我想給他們什麼呢?健康快樂,聰明伶俐,寬容豁達,樂觀向上。那麼,《給》這部書中已經有了這麼多好的教育方法,就從現在開始去實踐吧!讓學生讀書,我多讀!讀教育名著,讀文藝作品,讀唐詩宋詞。讓學生寫作,我多寫!寫讀書心得,寫已背詩詞和成語。讓學生行動,我多行!看中央十臺的節目,看新聞報紙。讓學生思考,我多思考!讓學生表達,我多表達!讓學生觀察,我多觀察!總之,讓學生做到的我先做到,對自己的要求永遠高於對學生的。

“行是知之始,行是知已成。”有了好方法就要堅持實施,有了目標就要不懈進取。今天的我將會以更激情飛揚的精神面貌去面對工作和生活,象蘇霍姆林斯基那樣對自己的教育事業永遠力所能及,耕耘不息!

讀書與實踐緊密結合這纔是學以致用,才能真正成爲學習的典範,我將以教育家爲榜樣反思自己的言行,激勵自己今後的工作。將教育家的思想、精神與現行的新課程改革結合起來,爲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謝謝!!

《給教師建議》讀後感11

每一個教師都希望在自己的課堂上學生對學習感興趣。怎樣才能把課上得有趣呢?所謂課上得有趣,就是說:學生帶着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對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驚奇甚至震驚;學生在學習中意識和感覺到自己的智慧力量,體驗到創造的歡樂,爲人的智慧和意志的偉大而感到驕傲。

“興趣的祕密何在”是談興趣的,關於興趣,我們當老師的,有太多的話要說,誰都知道,興趣是成就一切事業的基礎,是學生掌握知識的動力。而看看我們現在實際的教學生活,恐怕抱怨最多的就是,學生對學習失去了興趣,自己教課也提不起興趣。那麼如何解決這個現實的根本問題。在這裏,蘇霍姆林斯基主要從上課的角度向我們提出了幾點建議,首先我們要將課上得有趣,何爲有趣?就是:學生帶着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對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驚奇甚至震驚;學生在學習中意識和感覺到自己的智慧力量,體驗到創造的歡樂,爲人的智慧和意志的偉大而感到驕傲。這種對課的描述很令人嚮往,說實話,要想使每一節課上得讓學生感興趣,也是不可能的。那麼,這樣說有什麼意義呢,我覺得蘇霍姆林斯基在這裏還提出了很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對知識的興趣的第一個源泉、第一顆火星,就在於教師對上課時要講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實所抱的態度。學生沒有興趣,我想作爲老師我們首先要自問一下,你自己對所講的知識有興趣嗎,你有沒有想辦法去創設情景去激發學生的興趣?

把握和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是上好一堂課的關鍵,只有深入學生的主體,瞭解學生所想,所需,所愛,針對孩子們的興趣特點把握主教材,才能真正“寓教於樂”,讓學生在快樂的體驗中學到新知識。那麼就讓我們在實踐中不斷反思,不斷學習,再不斷實踐,用有效的教學喚醒學生沉睡的潛能,激活他們封存的記憶,開啓他們幽閉的心智。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我以前就聽說過,但從來沒有靜下心來真正去閱讀過,最近有幸拜讀了這本教育書籍,這裏的每一篇文章都深深地振撼着我。

其中 “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 這篇文章使我感觸頗深:在蘇霍姆林斯基看來,只有學生喜歡上了某一學科,這些學生的天賦素質纔會得到發展,他們的愛好、稟賦、能力、志向才能自願地建立起來。作爲老師,最希望的就是學生熱愛你的學科,只有這樣,學生纔有興趣學,纔可能學好!

蘇霍姆林斯基就說:“如果學校裏沒有一種各科教師都來爭取學生的思想和心靈的氣氛,那麼許多學生的興趣就永遠得不到開發”。在這裏,他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議。他說:“我希望你去爭取自己學生的思想和心靈”。我們常常希望學生有高昂的學習熱情和端正的學習態度,常常把課堂效果不好的原因歸結到學生身上。讀了這本書後,我真正意識到,其實解決問題的根源應在教師自身,那麼,如何才能點燃起這些學生“興趣”的火花、“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呢?我認爲應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

第一:充分備課

充分備課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是我們必須要做好的一件事。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有經驗的教師都在努力做到這樣一點:在他的學生熱愛的那門學科方面,教師制度的東西要比教學大綱要求的多十倍至二十倍。”通過充分、精心的備課,才能在課堂上旁徵博引,妙語連珠,調動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

第二:精心設計課堂語言

蘇霍姆林斯基特別指出了教師的語言素養是上好一堂課的關鍵,他說:“教育的藝術首先包括談話的藝術。”教師的教學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的語言表達能力,這就給教師的語言修養提出很高的要求。如果教師的語言素養好,那麼他上起課來會非常輕鬆,學生聽的也非常明白,課堂效率怎能不高呢?相反,語言能力差,不僅會影響課堂效率,而且也會讓學生不喜歡這個老師和這門學科。所以,我們要精心設計課堂語言,爭取用準確、輕鬆、易懂、風趣的語言吸引學生。

第三:把學生當成朋友

1.把微笑帶進課堂,讓學生親其師

教師一個友好的微笑,一句體貼的話語,一個會意的眼神和一個輕微的觸摸,都會使這些十來歲左右的學生感到格外的親切。若能把微笑帶進課堂,把歡樂帶給學生,學生就會格外親近你,格外喜歡你。

2.尊重愛護每一個學生,讓學生信其師

教師不要以教育者自居,不以強制的手段——訓斥、羞辱、向家長告狀等強迫學生服從教師的意志。強制性的教育,很容易傷害學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引起學生對教師的反感甚至恐懼,也容易扼殺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應通過自己的言行、表情傳遞給學生親切、鼓勵、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同時教師的尊重、愛護,有利於保持學生良好的心境,保護學生的自信心、自尊心,有利於取得學生的信任,這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很大的作用。

3.參與學生的活動,做學生的朋友,讓學生愛其師

教師除了在課堂上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外,還要重視與學生課堂外的情感交流。若能參與學生的課外活動,更能引起學生的感情共鳴。

第四:用賞識的眼光看待學生

人需要賞識,作爲課堂主體的學生更不例外。他們常常把教師的賞識看成是對自己的評價,當他們得到賞識時,就覺得自己有進步,能學好,有發展前途,以爲自己在教師心目中是好學生,因而產生自身增值感,增強學習的內部動力。幫助學生體驗成功和快樂,成功感是一個人保持對於某一活動的興趣的原動力。

蘇霍姆林斯基的這本《給教師的建議》猶如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又彷彿一面鏡子,時刻映照着自己;又象慈祥師長,不斷地給我們以指引,很多經驗都值得我去一一聆聽和反思!這些都將成爲我一生享用不盡的財富!

《給教師建議》讀後感12

在這個學期中,我認真拜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100條建議》這本著作。讀完以後覺得這真是一本值得我們每一位教師要用心去品讀的好書。書中的建議和勸告看似淺顯,實際上是蘇霍姆林斯基完整的教育思想體系 ,涉及教師經常遇到的棘手問題。書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體會,把枯燥的教育學、心理學的基本觀點闡述得生動、明白,讀後令人倍感親切、深受啓發。而書中的每一條建議都有益於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它可以作爲一面如何做人的鏡子,給人以啓迪,值得我們一遍又一遍地閱讀、品味、反思。

在這本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關於如何轉化“後進生”問題的深入剖析。衆所周知,“後進生”,一般是指那些學習差、紀律差、行爲習慣差的學生。所以在教學中,對後進生的教學工作無非是教學中最難又最重要的一塊,就好比蘇霍姆林斯基所描述的“最難啃的硬骨頭”。這部分學生理解和記住教材所花的時間,比大多數的普通學生多2、3倍;頭一天學過的東西,第二天就忘但,而且這樣的孩子識字量幾乎爲零,根本不能正常閱讀,因此學習上就會越落越遠。

說起後進生,我真的是深有感觸。今年我接任了新一年級的班主任,班級中就有四、五名同學像書中所寫的這樣,不但所學的知識不能掌握,就連最常用的漢字都不認識幾個。而且這幾個孩子還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不愛與同學交流,比較自閉,性格十分內向。在與家長溝通後,發現他們從小就是在老人身邊長大,由於老人沒有什麼文化,又不經常接觸外人,孩子們每天就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中,久而久之,養成了內向的性格。於是我開始耐心地去引導他們,想與他們多多溝通,可是每次交流都是我一個人在唱雙簧,這幾個孩子根本不會與人正常交流。後來我又想辦法,讓班級裏優秀的同學利用課下時間來輔導他們,幫助他們多讀,多記,但到最後,還是一點用沒有。前一節課教他們識的幾個字,轉眼間下節課就又不認識了,所以就更不用提正確地書寫這些字了。所以在學習上,真是十分吃力,甚至有時自己都認爲,在他們的身上是不會見到光明瞭,爲此我真是十分苦惱,究竟如何才能充分調動這部分孩子學習的興趣,使他們能愉快地進行學習,正常地與人交流呢?

帶着疑問,我又繼續品讀了《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這本書中所有關於改變後進生的部分,讀着讀着,自己便被這本書深深地吸引了。書中的每一條建議彷彿都是爲自己量身定做的一般,讓我如飢似渴,深受啓發。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他用畢生的精力在研究學生,研究教育教學工作。在他的眼裏,這世界上沒有永遠的後進生,每位學生都有他獨特的地方,都有他可塑造的一面。所以他對後進生從來不放棄,而是竭盡全力、想方設法地研究學生特點,進而尋找到幫助學生的方法,最終讓他們“人盡其才,物盡其用”。

讀到這裏,我突然想到班裏的一個孩子,在語文課上,所有要學習的知識他幾乎是聽不懂的,但是在一次數學課上,他出奇地回答上了一道計算題,當時我心裏也爲之一震,這個孩子雖然在語文學習上比較吃力,但在數學方面還是有一定發展的,於是便大大地表揚了他,自那以後,每節數學課上總少不了他高舉的小手,當然也會聽到他準確的回答。現在回想起來,就像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要想方設法尋找到孩子們獨特的地方,因爲每個孩子都有可塑造的一面。我們的驚奇、讚歎可以治療大腦兩半球神經細胞的萎縮、惰性和虛弱,正像用體育鍛煉可以治療肌肉的萎縮一樣。國小生伴隨的智力、個性、思維、認知、知識結構、價值觀等表現出幼稚、多變的特點。當他們面前出現某種使他驚奇和讚歎的東西時,他們的頭腦裏好像有某種強有力的刺激在發生作用,喚醒着大腦,迫使它加強工作。所以我們就要從他們的心裏觸發到他們真正的靈魂。

在如今的應試教育下,我們許多老師失去了等待後進生轉變的耐心,再加上平時忽視了閱讀的重要性,教育理論和教育方法掌握的寥寥無幾,研究學生更無從談起。這樣又怎能幫助後進生提高呢?作爲一名教師要用愛心去開啓學生心靈的窗戶,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成爲他們的良師益友的重要性。 其實後進生同優秀生一樣他們都是祖國的希望。對於那些尚未開放的花朵,我們就應該傾注更多的耐心,傾注更多的溫暖,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他們,百花齊放才能迎來滿園的春色!

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猶如黑暗裏的光明,給我們指明瞭方向:如何切實提高我們的教育教學質量,如何讓每位孩子聰明健康的成長。更開闊了我們的眼界,我們將爲提高自己的水平、轉變自己的態度而努力!教育工作是任重而道遠的,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我要把這些理論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克服自己以前思想上的不合理觀念,堅持在上課時積極運用這些知識,充實和豐富自我,勤勤懇懇、踏踏實實的工作,呵護與珍愛孩子幸福的童年。

《給教師建議》讀後感13

第一次知道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還是因爲招聘考試中涉及到了相關的考點,想着這些偉大的教育家寫的書應該是長篇大論、晦澀難懂的書籍。

但是當我真正翻開這本書的時候,我發現事實並不是我以爲的那樣,裏面所列的每個標題都是他的分享,看文章就像是在跟他對話一樣。雖然是初讀,但是體會很多,很多內容都給了我很大的啓發。以下我結合自己這段時間教學的一些粗淺體會來談讀書心得:

我的指導老師說過:每上一節課之前,首先必須弄清楚我們這節課到底要教什麼,要怎麼教。教學目的必須非常明確,教師應教會孩子什麼內容,他們應掌握到什麼程度,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提到:“學生學習落後和成績不佳的根源之一,是對教材的首次學習學的不夠好。學生的意識中模糊不清和含混膚淺的觀念越少,他感到落後壓力就越小,他思想上對首次學習新材料就越有準備,課堂上的腦力勞動就會越有成效。”

因此,學習教材的第一堂課,應成爲特別的一課。這堂課必須進行得特別明確,我在教學到《10加幾、十幾加幾及相應減法》這一課時,首先我很明確要教給孩子一個規律的結論,我給出一部分關於十加幾的習題,讓學生去做,做完之後認真去觀察,做過的這些題目有什麼共同的地方,讓學生通過討論,自己去經歷發現規律的這個過程,最後教師再對規律進行一個總結。第一次孩子們發現規律可能比較慢,說得不夠完整,需要老師的引導。但是當我繼續出示一些關於幾加十的算式來讓他們找規律時,孩子們的速度明顯就加快了。他們在發現規律的這個過程中,不僅感受到了收穫的喜悅,也感受到了數學的樂趣,同時也讓他們在這個過程中更加加深了對這個規律的理解,對這個規律有清晰明瞭和更深刻的認識。

蘇霍姆林斯基在第14條建議中還提到:“成績不良的學生腦力勞動的效率,首先依賴於首次學習教材時他在課堂上當場有邏輯和有條理地工作到何種程度;不可只讓他聽同學們的正確回答和抄寫板書;一定要促使他自己動腦筋,耐心而有分寸地激勵他在每堂課上多獲得一點腦力勞動的成果。”這個建議給了我很多啓發。原來我在講評練習題時經常會讓孩子們一起回答,有幾次我就觀察到,我們班級有個女生總是在大家回答的時候不停地在寫,後來發現她其實很多題目並不會做,也不提問,於是在回答問題時“渾水摸魚”,等大家回答正確答案的時候趕緊寫上去。這樣交上來的練習是寫得不錯,但是等到考試還是不會做。所以每節課之前都儘量多去預設一下在哪個概念上、哪個算式上或者哪種題型中孩子可能會出錯,具體誰可能會出錯,儘量先解釋清楚,一旦出現錯誤馬上糾正,那麼接下來的練習孩子花的時間相對就少一些了。上課的時候提問,儘量讓每個孩子都主動去思考,去動腦筋,不能在一開始就請會的孩子直接說出正確答案,應該讓他們去思考別人的對錯,去判斷別人的對錯。當一個孩子說出自己的答案之後可以讓其他孩子對他提問,發揮孩子的自主性和鑽研力,讓他們在思維的碰撞中獲得更多的知識,產生更多的見解。

這一學期,我面對的是一羣7、8歲的孩子,他們剛剛從幼兒園升上來,對一切都充滿了好奇,他們彷彿渾身充滿了力量,沒有一刻能夠停止。怎樣才能把這羣坐立不安的、好奇心強的、隨時準備出去玩耍的學生都吸引在自己的身邊呢?這令我非常苦惱!當你在上面講得口乾舌燥,然而他們的腦子裏卻在想着那些有趣的、令人神往和動人心絃的東西,不由得捫心自問:“怎麼樣才能吸引住他們呢?”

我在書中第35條建議中得到了啓發。“要掌握學生的注意力,就應深刻地瞭解兒童的心理和他們的年齡特點。”一年級的孩子剛進入國小校園,對國小生活充滿新鮮感,但又不習慣;對學習有好奇感,卻難以專心聽講;活潑好動,自制力差,注意力保持時間短。這一系列特徵決定了他們不可能整堂課都能認真聽老師講。剛開始我在上課的時候總是不能充滿感情地去上,感覺自己上課就像沒有感情的大學老教授,學生聽着聽着就走神了,結果一節課下來花了好多時間整頓紀律。後來看書所得的啓發加上不斷去聽課的感悟和學習,我才知道,一節課中,教師可以結合相關知識設計有趣的環節和遊戲,利用直觀教具,讓孩子發自內心對教師所講的內容產生興趣,再加上生動有趣的語言,把無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結合起來,激起學生們的興趣,讓他們自發想要去探究知識,邊聽邊思考,這樣他們就不會感到疲勞和倦怠。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結合他自身30多年的教育實踐經驗,給我帶來啓迪,提供方法,使我不斷頓悟,獲得指導學生健康成長和正確學習的“靈泉”,同時也鼓舞了許許多多像我這樣的新教師,爲我們在教育道路上指明方向,科學導航。

《給教師建議》讀後感14

讀了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使我收益匪淺,他把教育教學中大部分出現的情況和問題都一一指出,針對他文章的建議,結合自己這幾年的教學情況,談一下自己的感受。

他在第84條建議《我們的“家長學校”》中寫道:家庭要有高度的教育學素養,這是在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思想方面,現實生活所提出的又一重要問題。教育的完善,它的社會性的深化,並不意味着家庭作用的削弱,而是意味着家庭作用的加強。只有在這樣的條件下才能實現和諧的全面的發展,家庭和學校不僅要行動一致,向兒童提出同樣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終從同樣的原則出發,無論在教育的目的上、過程上還是在手段上,都不要發生分歧。如果沒有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學素養,那麼不管教師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滿的效果。學校裏的一切問題都會在家庭裏折射地反映出來,而學校的複雜的教育過程中產生的一切困難的根源也都可以追溯到家庭。人的全面發展取決於父母親在兒童面前是怎樣的人,取決於兒童從父母親的榜樣中怎樣認識人與人的關係和社會環境。

家庭教育在整個人生的教育階段是最爲重要和基礎的,它就是一幢樓房的地基,地基的深度決定樓房的高度。當前的家庭教育,可以說是參差不齊。在我從教這幾年中,自己也帶過了一些學生,其中絕大部分學生的行爲習慣都是不錯的,但也有個別學生是讓老師頭痛的。在我所接觸到的學生和所瞭解到的家庭教育情況,一般來說,有以下幾種:

①一種是對孩子的期望值非常高,各方面都要求嚴格,自己沒有實現的理想要通過孩子去實現,一定要遵照家長的意願,兒童如果做得不好,達不到家長的標準,就會受到訓斥和責備。在這種環境下生活的兒童,要麼處處唯命是從,做事沒有主見,在大衆場合不敢表現自我;要麼會有強烈的逆反心理,你叫他朝東,他偏要朝西,處處與人作對。在我剛剛參加工作的第一年,班級裏就出現了這樣一位學生,他經常違反學校的紀律,老師找他談話,其收效甚微,哪位老師如果對他的錯誤行爲進行批評,他就有表現出很強的牴觸情緒,經常和老師頂撞,師生關係僵化;在家裏根本不聽父母親的教誨,有一次甚至和他父親打起架來。通過後來了解到的情況,該學生在小時侯比較調皮,父母親經常批評,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這種局面;

②一種是對兒童放任自由,不管不問,兒童提出的要求都儘量滿足,即使兒童出現了問題,也不重視。等到孩子大了,想管理也來不及了。我帶的上一屆學生中,有一位學生在班級裏的各方面的表現都可以,就是說話和行動缺少些陽剛之氣,以及早晨經常遲到。我找其談話,一問才知道他早晨起來也很早,但就是動作太慢引起的。他都能向我保證以後不再遲到,可是過了一段時間之後,他的老毛病又犯了。與他的母親聯繫後知道了他的一些情況:他的父母親常年都在外面做事情,從小到大很多時間都在他的爺爺奶奶身邊,家裏人都寵愛他,對他的小毛病都視而不見,行動慢可能就是小時候養成的習慣。尤其是父母親對他百依百順,作爲對孩子的一種補償。等到上國中時發現孩子身上的一些缺點要求其改正時,已經爲時已晚。他上高中時他的母親就過來陪讀,他還嫌他母親燒得飯菜不好吃,經常與他母親吵架;

③一種是對兒童進行引導教育,注重孩子的習慣養成,對於好的行爲加以表揚;對孩子出現的錯誤行爲,不是用訓斥等簡單粗暴的方式處理,而是耐心地告訴他爲什麼不能做。這樣的兒童知書答理,能適應各種場合,在各方面都表現出很強的自信心。這樣的學生在生活中不佔多數。現在學校和家長的聯繫主要是一學期的家長會以及剛剛開通的短信平臺。通過這樣的方式,對一些好的學生而言是可以的,對於問題學生來說是遠遠不夠的,因爲他們正是利用了學校和家長之間的空隙,作一些違反紀律的事情。例如現在學生的帶手機問題,學生對家長和老師說平時和家裏聯繫,但實際上,大部分學生都是和同學聊天,有的則是在談戀愛。他們有些則在課堂上發送短信。老師把收上來的手機或小靈通還給家長後,不久又回到學生手裏。而這些有問題的學生的家長,有些是工作太忙,無暇顧及自己的孩子;有的是管不住孩子,認爲把孩子交給學校,學校會教好的,這完全是一種推卸責任的做法,加重了學校和教師的負擔。蘇霍姆林斯基所在的帕夫雷什中學的“家長學校”的做法值得借鑑和思考,他們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與家長進行相應階段學生心理特徵方面的談話,讓家長知道現在與學校要共同作好哪些方面的工作。一些西方國家對於在學校犯錯的學生,明確規定必須到自己所在的社區進行義務勞動。

“沒有家長學校,我們就不會設想會有完滿的家庭—學校教育”。我認爲我們的“家長學校”勢在必行,因爲現在每個家庭基本上是獨生子女,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值很高,但在教育子女上需要做哪些事情,有些父母可能不太清楚。通過家長學校使父母知道兒童在不同階段的心理特徵,對於出現的問題如何有效地化解,不會引起分歧和隔閡。讓每一個孩子在快樂地成長,身心都健康,做一個自信、積極樂觀的人。

《給教師建議》讀後感15

今天我繼續閱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仔細學習了其中的四、五、六條。通過學習,我進一步瞭解到這位教育大師爲何能有如此強大的教育影響力。這主要源自他熱愛閱讀、用心發現、潛心研究、勇於探索、善於總結,也因此成就了他是這樣一個知識淵博、想法超羣、教法獨特、手段新穎的世界著名教育家。

下面我還是從三方面談談今天的學習心得體會。

 一、把基礎知識保持在學生的記憶裏。

蘇霍姆林斯基認爲:“學生出現學業落後、成績不良的現象,這主要是因爲學生在國小階段沒有把基礎知識牢固地保持在記憶裏,達到牢記終生的程度。”這就像蓋一座樓房,牆基打在很不牢固的混凝土上,灰漿不斷地剝離,磚頭也在脫落。不管怎麼消除工程中的毛病也無濟於事,因爲樓房始終處於由根基不牢而隨時倒塌的威脅之下。

作爲國小教師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幫學生構築一個牢固的知識地基。教師不管教哪個年級,尤其是低年級教師,必須瞭解其他年級的本學科教學大綱,注意整個國小階段的知識銜接、貫通。還需與其他學科緊密聯繫,知曉課本里有關歷史、自然、地理等學科的教材,再瞭解這些學科的教學大綱,把這些東西放在一起比較,明白要使學生以後能順利地學習,那麼在自己任教的年級學生應當知道些什麼。

教師還要注意培養學生基本讀寫能力。在國小階段要求學生2500個字會寫,它們是知識、讀寫能力的“骨架”。如果學生在國小裏牢牢地記住這些字,他就成了一個有讀寫能力的人。

蘇霍姆林斯基建議我們教師充分利用2500字的詞彙表,按日分配,每天只佔學生幾分鐘熟記、思考,把好學生基本讀寫關。

  二、“兩套教學大綱”,發展學生思維。

蘇霍姆林斯基在自己的實際工作中始終把握住兩套教學大綱:第一套大綱是指學生必須熟記和保持在記憶裏的材料;第二套大綱是指課外閱讀和其他的資料來源。這個做法非常值得我們借鑑。

他教物理學科教了6年,總是儘量設法讓課外閱讀跟新學的每一個新概括相配合。推薦學生閱讀有趣、有吸引力的書籍。在教電流定則時,他蒐集了一個專題的圖書架,供學生們個人在課外時間閱讀。這個圖書架有55種圖書,都是講自然現象的,而這些自然現象的原理都跟物質的各種電的性能有關係。學生們的思維積極性特別高漲,有許多不懂的東西。學生不懂的東西越多,他們求知的願望就表現得越鮮明,他們對知識的感受性就越敏銳。不得不說,這位大教育家知識素養極高、教材研究十分透徹,如果自己不熱愛學習,潛心鑽研,何來淵博的知識,又怎麼能給學生推薦那麼豐富、有趣的書籍呢?

  三、對“學困生”的工作。

在我們教育工作中,“學困生”的工作是“最難啃的硬骨頭”之一。這樣說應該沒有哪一位教師不認同的。有些學生理解和記住教材所花的時間,比普通學生多出幾倍;頭一天學過的東西,第二天就忘,是司空見慣地。蘇霍姆林斯基認爲,解決這個問題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擴大他們的閱讀範圍,必須使這些學生儘可能地多讀些書。他建議給每一個“學困生”挑選一些用最鮮明、最有趣、最引人入勝的形式來揭示各種概念、概括和科學定義的書籍和文章,讓這些學生的頭腦裏產生儘可能多的關於周圍世界各種事物和現象的疑問。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教過名叫費佳的學生5年,這是一個對算術應用題和乘法表一竅不通的學生。他首先親自給這孩子精心編了一本特別的習題集。習題集里約有200道應用題,主要是從民間蒐集來的。其中的每一道題就是一個引人入勝的小故事。它們絕大多數並不需要進行算術運算,而是要求動腦筋思考。後來他還給費佳蒐集了一套專門供他閱讀的書籍,大約有100本書和小冊子,可供這孩子從三年級讀到七年級。後來又給費佳配備了另一套圖書(約有200本)。到了五年級,費佳的學業成績就趕上來了。這孩子突然對物理髮生了興趣。成了“少年設計家小組”的積極成員之一。畢業後,費佳進了中等技術學校,後來成了一名高度熟練的專家——機牀調整技師。

讓我震撼的是,蘇霍姆林斯基說他從來沒有、一次也沒有給學困生補過課。平時我們每個教師都在忙於補差,花費了大量的時間。現在我才明白我們補課的目的只是讓學生學會在課堂上沒有掌握的教材,是治標不治本。而真正應該讓學困生閱讀和思考。學生的學習越困難,在學習中遇到的障礙越多,就應當更多地閱讀。閱讀能教給他思考,而思考會變成一種激發智力的刺激。學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圍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東西越多,他對知識的感受性就越敏銳,而教師工作起來就越容易了。

通過《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的學習,我發現了自己工作中存在的諸多問題。今後我一定不斷學習,努力提升自己文化、業務素養,做一個教育有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