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散步讀後感(集錦15篇)

觀後感1.78W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散步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散步讀後感(集錦15篇)

散步讀後感1

美學散步,是一本宗白華先生的美學思想的精要篇章的集合。

一開始就被這書名吸引,如此詩情畫意的名字,但,美學與散步如何揉合?

當我隨便翻翻,發現這與別的美學著作很不同:一般的美學著作,總是晦澀艱深,但這本書卻用詩一般的語言,寫出了中國美學的精髓。就像書名一樣,這本書用散步的感覺寫美學,文字自由自在,風格無拘無束。

書裏的文章相當準確地把握住了那屬於藝術本質的東西,特別是有關中國藝術的特徵。因此,閱讀這部書本身,就是一種藝術的享受。

這本書確實讓我有所收穫,作者用抒情化的語言,引領我進行藝術的欣賞,令這個美學門外漢的我,很形象生動了解關於美學的冰山一角。

我便以書中的“中國藝術意境之誕生”這章中關於意境境界的部分,來說說我的'看法。

正如這章的引言所說,世界是無窮盡的,生命是無窮盡的,藝術的境界也是無窮盡的。就中國藝術方面——這中國文化史上最中心最有世界貢獻的一方面——意境。

那首被譽爲意境中經典詩篇,元人馬致遠的那首《天淨沙》小令:“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前四句完全寫景,着了末一句寫情,全篇點化成一片哀愁寂寞,宇宙荒寒,棖觸無邊的詩境。

在一個藝術表現裏情和景交融互滲,因而發掘出最深的情,一層比一層更深的情,同時也透入了最深的景,一層比一層更晶瑩的景。景中是情,情從景生。

意境,是“情”與“景”的結晶品。意境,會因人因地因情因景的不同,而出現種種色相,如摩尼珠,幻出多樣的美。

在書中提及到,那麼意境的境界有什麼呢?作者給我們分析到,人與世界接觸,因關係層次不同,可有五種境界:

(1)爲滿足生理的物質的需要,而有功利境界;

(2)因人羣共存互愛的關係,而有倫理境界;

(3)因人羣組合互制的關係,而有政治境界;

(4)因窮研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學術境界;

(5)因欲返本歸真,冥合天人,而有宗教境界。

功利境界主於利,倫理境界主於愛,政治境界主於權,學術境界主於真,宗教境界主於神。

但介乎後二者的中間,以宇宙人生的具體爲對象,賞玩它的色相、秩序、節奏、和諧,藉以窺見自我的最深心靈的反映;化實景而爲虛境,創形象以爲象徵,使人類最高的心靈具體化、肉身化,這就是“藝術境界”。藝術境界主於美。

所以一切美的光是來自心靈的源泉,沒有心靈的折射是無所謂美的。所以說一片自然風景是一個心靈的境界。

所以中國藝術家不滿足於純客觀的機械式的模寫,而總是要在對對象的反映中折射出人格的高尚格調。

正是中國意境藝術區別於其他民族,才顯出中國藝術精神的最精采、最動人的篇章。

而在這部書裏其他部分,宗白華用他細膩的筆觸與心靈,帶領讀者與中國及西方那些偉大藝術家一同散步,等歸來,便發覺自己的心靈亦得到了昇華與淨化。

散步讀後感2

《牽一隻蝸牛去散步》這是作家張文亮寫的一首散文詩。這篇文章充滿了哲理性,同時有一股溫暖的力量,讀完後感受頗深,現把自己的感受與大家分享。

現在我從事的是特殊教育,面對的是一羣智力障礙的孩子們,我們的學生們在肢體上,心智上或多或少都有些障礙,他們就像是文章中說的蝸牛一樣脆弱,行動慢,這就決定了我們教師要有一顆愛心和耐心,用愛心呵護我們的“小蝸牛們”,就像母親一樣關心他們的學習生活,多和他們親近,讓他們感受到你的愛。同時,愛也是包容,在他們的日常生活和學習中,有些時候孩子們可能會達不到你的要求和標準,我們有時可能會急躁,失去耐性,還有時會大聲地向孩子們抱怨:“怎麼還是不會?”也有時會因爲孩子們的一個小小的錯誤向他們大聲呵斥,可是,我們在發完火後是否會想一想:他們都還只是孩子,還是個智障孩子,他們也許已經盡力了,可是仍達不到標準,不妨彎下腰來,說一句:“孩子,沒關係,加油!老師相信你能做到。”然後耐下心來,用適合他們的方式,放慢進度,反覆訓練,讓他們掌握知識技能

生命的意義在於心態,一個人的心態決定了你快樂還是痛苦、積極還是消極、感恩還是抱怨。一句話說得好:“生活是一面鏡子,原封不動地反映你的心態。你對生活怎樣,生活就怎樣回饋你。”當你微笑地面對生活,生活會示予你燦爛的微笑;當你哭對生活,生活也還你一樣哭喪的臉。如果你能經常保持良好的心情,你就會擁有生命的.陽光。在我們的生活中,常常會因爲一些小事而抱怨,抱怨工作的辛勞、待遇的不公、生活的不順心,因爲這些使得我們產生了倦怠感,但不管你的心情怎樣,客觀事實總是存在的,與其經常抱怨,說生活的不如意,不如用微笑積極地面對,也許換個角度,會發現許多美好的一面。也許你總在抱怨學生多麼地難教,多麼地不守紀律或是習慣有多麼不好,但你有沒有靜下心來去觀察他們,他們身上有什麼閃光點是值得肯定的,或是有什麼事情是讓你感動的,也許孩子們的一個眼光、一句問候、一個舉動不知不覺的想我們展示了生命中最樸實而最美好的一面。我們不妨回過頭看一看,看“小蝸牛”們已經前進了多少,而不是去計較他們到底有多慢,對於你來說也許這不算什麼,但是對於他們來說,已經是很大的進步了,這時,你就應該很認真地表揚他們。

教育是師生共同成長的過程,有句話叫做“教學相長”,在你教學生的過程中,自己的業務水平也在提高,就如文中所說:“是上帝叫一隻蝸牛牽我去散步”,正是因爲有了我們的這羣“小蝸牛們”,纔有了我們這個羣體“特教教師”,正是因爲他們,我們纔會努力的去開發教材、鑽研教材、研究教法,也是因爲教他們,讓我們獲得了種種的成就,“論文獲獎、公開課獲獎、榮譽稱號”等等,所以,雖然“小蝸牛們”是弱勢羣體,卻給了我們很多很多。我們還是用一種感恩的心去對待他們吧!

散步讀後感3

作爲母親的兒子,我認爲孝,纔是對母親培養我多年辛苦的回。像文中提到的,“多年來母親如散步一般,一步一步的把他養大,也一步一步的變老,而他是一步一步的長大成人。如今,母親老了,需要有人替代她的位置,那就是兒子。他必須要向母親當初對他那樣對待母親,甚至還好。作者在這一點做得很好。他盼望母親能多活一個春天、盼望母親開心的笑、盼望母子幸福、快樂…… ”

當孫子要走小路,母親要走大路時,作者毅然決定委屈兒子,意志堅定地說:“走大路。”如果換作我,我也會這樣說。因爲母親對我的愛多過任何人,我當然想母親在有生之年按照自己的'意願做,讓她多一些選擇、快樂、欣慰。但似乎微不足道,但在我與母親心中,就像很深很深的無底洞。可母親卻照着孫的話做了,這很令我們思考。因母親依然還是那樣仁慈。

最後,送給大家一句話:家庭幸福等於孝!

散步讀後感4

任何一個愛美的中國人,任何一個熱愛中國藝術的人,都應該讀這部書——《美學散步》。

在現代中國美學史上,有兩位泰山北斗式的人物,朱光潛與宗白華。兩人年歲相仿,是同時代人,都是學貫中西、造詣極高的,但朱光潛著述甚多,宗白華卻極少寫作;朱光潛的文章和思維方式是推理的,宗白華卻是抒情的;朱光潛偏於文學,宗白華偏於藝術;朱光潛更是近代的,西方的,科學的;宗白華更是古典的,中國的,藝術的;朱光潛是學者,宗白華是詩人。這部書是宗白華美學論文的第一次結集出版。宗白華是五四新文化大潮衝出的新一代學人,早年曾留學歐洲,足跡踏及藝術之都巴黎。20年代他出版過詩集,他本來是個詩人。青年時期對生命活力的傾慕讚美,對宇宙人生的哲理沉思,一直伴他前行,也構成了他美學篇章的特色。這個集子裏的文章,最早寫於1920年,最晚作於1979年,實在是宗白華一生關於藝術論述的較爲詳備的文集。

他沒有構建什麼美學體系,只是教我們如何欣賞藝術作品,教我們如何建立一種審美的態度,直至形成藝術的`人格。而這正是中國藝術美的精神所在。宗白華曾在《蒙娜麗莎》原作前默坐領略了一小時,他常常興致勃勃地參觀國內的各種藝術品展覽會,即使高齡仍不辭勞苦。他更是一位欣賞家。集子裏這些文章相當準確地把握住了那屬於藝術本質的東西,特別是有關中國藝術的特徵。

因此,閱讀這部書本身,就是一種藝術的享受,作者用抒情化的語言引領我們進行藝術的欣賞,書名叫《美學散步》,我們且到這個大花園裏走走,看作者給我們營造了怎樣的亭臺樓榭、花樹池石。

藝術欣賞就是對美的發現與感悟,那麼美在哪裏呢?美就在你自己心裏。畫家詩人創造的美,就是他們的心靈創造的意象,獨闢的靈境,那麼什麼是意境呢?作者給我們分析到,人與世界接觸,因關係層次不同,可有五種境界:

(1)爲滿足生理的物質的需要,而有功利境界;

(2)因人羣共存互愛的關係,而有倫理境界;

(3)因人羣組合互制的關係,而有政治境界;

(4)因究研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學術境界;

(5)因欲返本歸真,冥合天人,而有宗教境界。

功利境界主於利,倫理境界主於愛,政治境界主於權,學術境界主於真,宗教境界主於神。但界乎後二者的中間,以宇宙人生的具體爲對象,賞玩它的色相、秩序、節奏、和諧,藉以窺見自我的最深心靈的反映;化實景而爲虛境,創形象而爲象徵,使人類最高的心靈具體化、肉身化,這就是“藝術境界”。藝術境界主於美。

散步讀後感5

每個家庭中都有親情的存在,無論是母親與兒子,還是母親與女兒,還是父親和女兒,父親和兒子,他們之間往往都有着一股發自內心的愛,那份愛,是一個歸屬。

就像《散步》這篇文章中所說的,雖然自己已經到了晚年,呆在世界上的日子已經不多了,陪伴着孩子的.時間也已經不多了,但是她爲了下一代孫兒的快樂,犧牲自己的意願儘量滿足孫兒的需要,這份親情是無價之寶,有錢也未必能買得到,所以我們一定要珍惜,不要爲了之間的一點兒矛盾而從此產生誤會,家庭和睦,家庭幸福便是最大的幸福。希望大家能和諧相處,一起牽手陪伴完整個人生!

散步讀後感6

今天晚修的時候看了龍應臺的散步。不得不說,寫的真是好,凡是能夠引發多方面思考的都是好文章。這篇散步很有趣的地方在於題目是散步,但卻用很少的篇幅描寫了和母親一同散步的情景,但卻用了散步這個題目。不得不說,是因爲她自己本身說過抒情的文章不單單是把感情發之於外,其深刻性表現在思想和感情上。我認爲,這篇散步的命名是因爲感情足夠的'深。像出題人犯二,說之所以要這樣命名,是爲了做鋪墊。受不了這種鑑賞能力比死海還低的水平。

這文章我看完後一直在想,現在普遍的421家庭,未來萬一父母得了病,獨生子女來不及轉換角色,一邊要工作,一邊要照顧老人直到病好。如果時間短還好,時間長就會出問題了。這個問題我愣是想了好久都想不出個計策。呀,實在是棘手啊。

散步讀後感7

《母雞蘿絲去散步》是一本外國經典圖畫書,它包括兩個故事,簡單的文字講述母雞蘿絲去散步的平淡無奇的故事,圖畫則講述狐狸追逐獵物的迭宕起伏的故事。它的文字與畫面形成一種非常滑稽的對比,蘿絲和狐狸一前一後處於同一個畫面,一個邁着碎步神閒氣定,一個張牙舞爪卻又總是醜態百出,讓人捧腹。本書色彩明麗,構圖精美,它的文字極其簡單,但足以讓幼兒笑得前仰後合的一本圖畫書。

《母雞蘿絲去散步》這個故事內容非常有趣並令人發笑。當釘耙砸扁狐狸的鼻子時,你會笑!當狐狸一頭栽進池塘裏時,你會笑!當狐狸扎進乾草垛裏時,你會笑!當狐狸被面粉埋住時,你會笑……這麼有趣的故事,怎能不吸引孩子呢?孩子們沐浴在閱讀帶來的身心愉悅。

讓孩子看繪本,主要鍛鍊幼兒的各種能力:一是能鍛鍊孩子的觀察能力,讓孩子養成仔細認真的習慣;再就是讓孩子通過觀察,提高審美能力;三就是觀察可以鍛鍊孩子的思維能力,想像能力。

《母雞蘿絲去散步》繪本書也是孩子最愛讀的書了。一到閱讀時間,孩子們都會快速拿到這本書,然後看上好幾遍,每次看時總會自言自語講述邊哈哈大笑着。這本書對大班幼兒來說,已經能夠看着圖片猜出背後發生的故事,還有個別認字多的孩子,邊看書邊讀出那些簡短的文字,與其他小朋友共享。放到圖書區這本書的原因是這樣的:幼兒識字的最佳期在4—6歲,因爲這時可以充分利用孩子的超強的模糊記憶能力,以及剛剛形成的邏輯記憶能力,而且通過識字,及相應的閱讀進一步促進孩子邏輯能力的發展。具有閱讀能力的孩子,比同齡的孩子理解能力要強很多。當孩子想識字的時候,我們就要抓住時機教孩子識字。

大班的孩子已經有了一定的理解力,在繪本的閱讀中,如果只給孩子讀讀文字,那就沒有什麼可講的.,也會給孩子造成對閱讀不感興趣的後果。我們不能讓孩子只停留在對文字和內容的理解上。許多東西,還需要孩子自己去發現。只有她們自己發現和理解的東西,記憶纔會深刻。讓孩子隨着自己的興趣,發表自己的觀點。

繪本是通過圖畫與文字這兩種媒介的交織、互動來講述故事的,符合兒童早期閱讀的特點和習慣。因此,活動的設計力求引導孩子們在笑聲中理解畫面內容,能講述出隱藏在圖畫背後的故事,體會閱讀繪本的基本方法,在閱讀中識字,積累語言,並讓幼兒由此愛上閱讀,在豐富的圖畫中展開想象,提高認知能力。於是,老師又適時推薦其他繪本,此時的孩子們早已迫不及待地想閱讀。這種閱讀引領,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散步讀後感8

讀着莫懷戚的《散步》,充滿了對作者的敬佩之情。

試作兩個假設。第一個假設,如果把母親冷落在家裏,散步就帶老婆孩子,那會怎麼樣呢?不少人往往是這樣做的,在他們看來,沒有老人的拖累,更自在,更開心。殊不知,老人在家多麼孤獨、淒涼、寒心。不勸母親一起散步,似乎也沒有良心的譴責。“母親本不願出來的。她老了,身體不好,走遠一點就覺得很累。”既然如此,好像也有理由不去招呼了。作此假設,更可以感知“我”對母親的孝敬。

第二個假設,母親要走大路,兒子要走小路,如果“我”依從兒子,那會怎麼樣?兒子如願,自然興高采烈,久而久之,就會變得驕縱。母親呢,老年人有涵養,自然不至於老大的不高興,但是,心裏總不大暢快。年紀大了,自己說話還不及小孫孫。走小路也有理由,小路有意思,“那裏有金色的菜花,兩行整齊的桑樹,盡頭一口水波粼粼的魚塘”,散步就是看景的,走小路實在也算不得錯。而“我”唯母命是從,沒有把兒子當小太陽寵着,更可以感知“我”對母親的孝敬。

孝敬,出於良心。我們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我”的善良。這一家人如此和美,敬老,是一個決定的因素。

試想,人間怎敵時間?在匆匆的日子裏,我們總企及抓住這個,又企及抓住那個,終究什麼纔是值得我們抓住的呢?

在我看來,那就是愛!

如果說,愛是維繫一個家庭的凝聚力與向心力,那麼,維繫一個上有老下有小家庭的凝聚力與向心力莫過於尊老愛幼了。這既是一種能力,又是一種藝術。

行年漸長,把我一寸一寸養大的父母漸漸老了。而我卻常常因爲這樣或那樣的藉口,不能常回家看看,更不能“扇枕溫衾”,“爲親負米”。父母的生養之恩,養育之情,哪是一個電話,一條短信,一聲問候……就能報答了的呢?

於是,我好生敬佩莫懷戚,敬佩他可以扶老攜幼出去“散步”,敬佩他能夠“背起母親”,走在陽光下,走在春天裏,“報得三春暉”!

一次,比爾·蓋茨在飛機上接受意大利《機會》雜誌記者採訪。記者問他:“最不能等待的事情是什麼?”比爾·蓋茨沒有回答記者希望聽到的“商機”二字。他說:天下最不能等待的事情莫過於孝敬父母!

前些日子,一位同事多年的朋友終於擁有了自己的新房,本打算裝修好之後,把母親接來享享清福。遺憾的`是,“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一場大病,他的母親沒能“熬”到那一天……

噩耗傳來,朋友悲慟萬分,飲泣不已……此“憾”綿綿無絕期!

是啊!正如周國平所說:“一個人無論多大年齡上沒有了父母,他都成了孤兒。父母在,他的來路是眉目清楚的,他的去路被遮掩着。父母不在了,他的來路就變得模糊,他的去路反而敞開了。”

好好愛我們的父母吧!趁他們健在!

好好愛我們的父母吧!愛他們是我們的福氣!

散步讀後感9

夜幕降臨,我一看時間,晚上六點半了。嘿我提議道,大家到樓頂看圓月,如何?接着,我們便到了樓頂,只見明亮的月光灑向大地,皎潔的月亮還在慢慢地爬上來,偶爾被幾縷輕紗似的.微雲遮住最終,它終於高高懸掛在了夜空之中,而此時它夜變爲了銀白色,夜空中的幾顆星星也俏皮地眨着眼睛,好一派月朗星稀的景象,或許,月亮和星星本來就是一家吧!

我們在夜空下站了很久,也聊了很久很久現在回想起來我似乎突然明白了什麼:這不正是《散步》中那濃濃的溫情嘛!朋友,請讓我們一起珍惜我們自己遮風擋雨的港灣,珍惜我們的家人吧!

散步讀後感10

夜深人靜時,開始做這份家庭作業。

《散步》是莫懷戚的一篇小文,寫夫妻倆帶着兒子和母親一起外出散步的故事,很尋常,很恬淡,也沒有什麼波瀾起伏的情節。但是靜靜地看完,還真是有些感觸。成人的世界實在是太嘈雜了,整天忙忙碌碌的,心情也磨礪得很粗糙,沒有時間,可能更多是沒有心境來作這樣柔軟細膩的內心體驗。人有來處,是自己的父母;人有去往,是自己的子女。人生匆忙來去,其實這樣的關愛,並不一定是孝敬爸媽腦白金,寬房大屋伺候,只需在每一個細微末節之處用心,就能夠見到一分暖意。多年來母親如散步一般,一步一步的把我養大,也一步一步的變老,而我也一步一步的長大成人。人到我們這個年紀,已經是人到中年了,看看自己父親母親還健在,孩子活潑、茁壯成長,這就是幸福。

一件平凡的小事,一家三代人散步——兒子背母親,母親背兒子……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以小見大,不經意間,寫出了一家三代人之間的濃濃親情,語言樸實真摯,道出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美好品德,讓人回味無窮。作者不是僅僅要告訴我們這些,而是要把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尊老愛幼”就這樣從一代傳到下一代。我深深感受作者在文字裏的心意。

課文讓我們這些爲人父母的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每個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用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正確的言行教育引導孩子。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位教師,英國教育家巴特勒認爲,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長期的根深蒂固的,其成人後的種種習性,80%來自父母早期的影響和教育。課文從初春陪母親、攜妻子散步,到決定“走大路”,“背起母親”等,無不表現出一個父親對自己母親的關愛呵護,以及對兒子無言的教育和引導。

課文還揭示了另一個問題:社會和諧的動因。人是組成家庭、社會及人類世界具體的表現形式,人間的親情,家庭的和睦,社會的完美和諧,都離不開人的責任——對生命,對家庭,對社會的責任。每個人都是要老的,而老人是需要贍養的,是需要情感與安慰的,但更需要對生命的珍重和人格的尊重。但這一任務需有誰來承擔?他的兒女們。孩子是家庭的成員,是未來和希望,他們需要呵護,需要教育引導和健康成長,而父母就是鏡子,就是導師。因此可以說,尊敬長者,愛護子女,同時有責任心地完成社會所賦予的使命——如果每個家庭都若此,社會就會和諧,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會融洽,世界就會變成美好的人間。

我的父母把我扶養成人,我來養育我的孩子,教育他成長成人,把愛的接力棒一棒棒傳下去,我就是他的模範。只要有親情在,只要多盡一些責任,我們的生命就是幸福的,生活就是美好的。

呼籲每個家庭,都常常和家人一起散散步吧。

散步讀後感11

我看了《和爸爸一起散步》這一本書,看到一個小朋友他爸爸很愛他,只有星期天他爸爸才能帶他去旅遊,他們穿過小屋和樹林走到了石巖下,小朋友絆倒了,就說:“爸爸,等等我。”他爸爸就扶他,他走不動了,爸爸就揹着他,他說:“爸爸,是不是我太重了。”他爸爸說:“是的',親愛的。”

他長大了經常和女友一起回家,他女友不和他交朋友了,他就一個人回家看爸爸媽媽,爸爸媽媽都老了,他爸爸問他:“你還想陪陪我麼,親愛的?”他說:“當然。”他就和爸爸一起上路去玩,他爸爸一點兒力氣也沒有了,他就說:“我來背您吧。”他們就一起坐在石巖上看太陽。

我看了這個故事非常感動,他爸爸非常愛他,他長大了也愛爸爸媽媽,我感覺他做的非常好。等我爸爸媽媽老了的時候,我也象他那樣照顧爸爸媽媽。

散步讀後感12

一個人一輩子會認識很多人,也會和很多人在一起散步,因各種緣由、在各種場景。但最值得珍視的,是與家人一起散步的美好。

在中秋佳節,有幸讀到了莫懷戚的散文《散步》,平實的語言,蘊含着深厚的感情,更勾起了我無限的思緒。

早上打電話給父母問候,第一次電話響了很久沒有接聽;換了另一個號碼打過去,很快就接上了。聽到電話那頭父親好像在埋怨母親,“你那個新式手機,接電話要用手指劃的,不是摁的,你摁來摁去有啥用啊。”我莫名的一陣傷感。想起媽媽的這個智能手機,我的姐姐幫她買的,都快一年了,還是沒有學會使用。年初父母在杭州和我們一起生活的時候,我也曾動過教媽媽使用智能手機的念頭,但媽媽總說:“你工作忙,不着急,我笨手笨腳的,一時半會也學不會。再說真的有事,你爸爸的老人機就很好用。”

父母真的老了!有些事總是覺得今後還有很多的日子可以做,但真的是這樣嗎?孩子從出生以後,父母爲了減輕我們的`負擔,來杭州幫我們照顧孩子。在杭州一起生活的這幾年,仔細回想一下,有幾次陪伴父母一起在小區散散步,說說家常話?現在想起來真的很愧疚。

今年孩子讀國中開始住校了,恍然間發現,孩子也長大了,慢慢地也要學會獨立生活;終有一天,也會離父母而去了。以前每天放學回家陪伴的日子,也要一去不復返了。

孩子小的時候,我忙於事業,有幾年時間在上海工作,過着雙城記的生活,對家庭投入的時間太少了。總想着以後的日子還長着呢,等事業穩定了,再抽空多陪陪孩子吧。靜夜細思,真的是錯過很多!

“在陽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樹和魚塘走去……背上的母親、孩子,彷彿就是整個世界!”讀着這些文字,我想起了孩子小的時候,那還是牙牙學語、蹣跚學步的時候,和文中一樣,我、母親、妻子、孩子四個人,在公園散步。途徑一條路,中間是由鵝卵石鋪成的高低不平的小徑。母親說:“前面路不平,寶寶不要走,要摔跤的。”妻子把孩子抱過了小徑。沒想到寶寶就地打滾,非要自己走那條鵝卵石小徑。後來無法,只好屈服,把孩子重新抱回去再走一遍,但寶寶依然不肯,嚷嚷着“重新抱回去和剛纔不一樣,要回到剛纔那樣。”現在回想起來,既是忍俊不禁,又是哭笑不得。

月圓之夜,一遍遍地聽陳百強的老歌《念親恩》:

長夜空虛使我懷舊事,

明月朗相對念母親;

父母親愛心柔善像碧月;

懷念怎不悲莫禁!

長夜空虛枕冷夜半泣,

路遙遠碧海示我心;

父母親愛心柔善像碧月,

常在心裏問何日報。

父母對孩子的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感情,付出的時候何嘗想着回報。對父母、對孩子的陪伴是世界上最緊要的事。還好,我今天讀到了《散步》;還好,現在去做還來得及!

散步讀後感13

其實,我認爲《散步》的情是淡的,但它讓人品味到的,是最讓人動情的。

有時候人並不明白,爲什麼一次散步,一束鮮花,一個微笑能帶給父母或長輩那麼多的愉快。只有一個人人都爲他人的家庭,才真正幸福。,就不會有家庭糾紛,離婚等慘劇。人應該是能將心比心的,只有這樣,人們才能不吵架。但我又何嘗不應該如此呢?唉,我曾帶給父母多少喜,多少憂啊!

但就算我不這樣,又能如何呢?老實說,真的',我有些叛逆。我爲此苦惱不已,只有挫敗才能帶個人經驗,我是不懂的,就算我能講出個道道來。也許我要經過十幾年才能真正懂啊!人生無常,父母又能陪伴我們多少時候呢?我一定要珍惜這時日了!

人生苦短,我的生命有限,但我要讓它更有意義!

散步讀後感14

這篇文章講的是一家人散步的事,內容好比較淺,但仔細品味,會感覺到正是這平常生活中流淌着的親情,滋潤着家人的心靈,承托起一個溫暖的家。

文中多次提到我背起我的母親,然後我的妻子背起我的兒子,這兩種情況都是母子倆,寫小時候媽媽揹我、照顧我,等我長大後該我背媽媽、照顧媽媽了。也體現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尊老愛幼”。

從今天的春天來得太遲了和以後,我能體會到在這個冬天,很多老人都沒有挺住,就去世了。然後,我的.母親又熬過了一個嚴冬,就是我的母親在度過冬天時,忍受到了痛苦,受盡了折磨。沒有人能預知未來,作者的母親有可能在這個寒冬挺不住了,也有可能在下下個寒冬挺不住了。母親很有可能隨時離開我們身邊,所以我們要去多陪她。

讀完這篇文章後,我感受到了親情的偉大,也被文中那個溫馨的家庭所打動!我希望在生活中能擁有更多更多這樣的例子!

散步讀後感15

《散步》確實是一篇感人至深的佳作,尤其是這一段“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表達了母子之間親人之間濃濃的親情和愛意。

讀完這篇散文,感慨沉思之餘,不由得回想起家中2年前發生的類似的情景。

那是春節過後開學的第一天,我們搬了新家,孩子也是轉學後上學的第一天,前一天的晚上孩子以肯定的語氣表示她認識回家的路並能獨自乘車回家。但到了放學時間已過很久的傍晚,孩子還沒回家,在家等待中的外公外婆焦慮萬分並電話通知了我和妻子說孩子還沒回來。

我仍記得那是個昏黑寒冷的初春傍晚,華燈初上,滿街的車輛和人流,我丟下手頭的工作壓抑心中的焦慮和慌亂順着孩子放學回家的道路搜尋着孩子的身影,感到就要失去自己至親至愛的孩子的巨大恐慌讓我窒息,這一幕都是發生在電視中發生在別人的家庭中,爲何會降臨在我的家中,我鼓起勇氣繼續尋找,目光穿過川流不息的大街,穿過一羣羣揹着書包歡快地從後身邊涌過歸家的孩子們,但我沒有找尋到我的孩子,伴隨着我的是種種不詳的預感。

走到路的一半我跳上一輛出租車趕到了學校,向站在學校門口的門衛和下班的校長打聽,都說學校已經關門了,校園裏的孩子早就已經回家了。我只能再順着孩子放學回家的道路繼續尋找,天越發的黑了,迎面而來的是刺眼的車燈和喧囂的人流,路旁人家的窗口不時傳來央視《新聞聯播》熟悉的聲音,可我的孩子在哪裏?她是遇到什麼不幸還是僅僅是迷路了?

我茫然地在路上繼續搜尋着,在轉彎的.路口我遇到了同樣焦慮同樣找尋中的妻子,我們商量着種種可能發生的情形並不時和家裏用電話聯繫,商討着是否要向派出所報警並詢問孩子的老師,一切彷彿是停滯了,時間一分一分地過去,過去的是那麼匆忙又那麼緩慢,那一段過程至今在我的腦海裏仍是定格着的,昏黑的夜空,刺眼的車燈和呼嘯而過的車輛,匆匆而過的行人……我的心彷彿沉到了心底,內心的壓抑和焦慮讓我呼吸困難。

走到我們家樓下不遠的路口,我們仍只能站在路邊仔細地張望着內心祈禱着孩子能平安歸來,或許是一種預感或許是一種召喚,一瞬間,我的目光穿過無數飛馳而過的車輛和匆匆閃過的人流,在馬路對面遠遠的人行道上,我看到一個熟悉的孩子的身影,揹着沉重的書包,忽隱忽現在人流中,我脫口而出“在對面!”話音未落,妻子已經衝到了疾馳的車流中向對面的人流跑去,我緊跟着她無視一輛輛從身邊衝過的車輛閃爍的車燈和鳴叫的喇叭,當我來到她們身邊時,妻子已經緊緊抱着孩子,孩子睜大天真的眼睛只是簡單地說:“媽媽我迷路了,我自己能回家”。

那一刻,我感到萬分緊張過後的虛脫,無言地體會着巨大危機過後生活的美好,感謝上蒼給了我將會陪伴我走完一生的妻子和孩子的平安與幸福,滿眼的萬家燈火又變得是那樣的溫馨和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