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書筆記

故鄉讀書筆記範文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書筆記了!但是讀書筆記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故鄉讀書筆記範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故鄉讀書筆記範文

故鄉讀書筆記範文1

提起故鄉,立即會想起童年諸多的故事,無論當時故鄉給予了多少苦痛,回味時更多的是笑與淚。對“故鄉”的情感不單單是人與人之間一般的感情,更多是沾染着個人色彩的精神感觸。《故鄉》一文中,重回故鄉的種種感受都是建立在故鄉在少年時留下的記憶基礎上產生的,而那種記憶是美好的,難以磨滅的。就如同閏土的形象始終是可愛的少年,但現實卻總會打碎原有的美好,前後截然不同的人事帶來出乎意料的情感體驗,造成不同情感的矛盾。這樣的感情不是簡單純粹的,是繁雜的,“剪不斷、理還亂”,卻又無從逃避,帶着不言而喻的惆悵。需要慢慢地品、慢慢地讀,慢慢在腦海中將情絲織成一幅畫。

故鄉並沒有那般夢幻的風景,卻總被描摹成一幅畫,只是色彩的濃淡不同,都始終是藝術。魯迅用《故鄉》這篇小說紀念他的故鄉,但故鄉實則沒有什麼可紀念的,終究是過去的夢幻被現實的碎成齏粉,留有悲傷和懷念。魯迅的文字並非只是哀傷的嘆息,往往對未來也殘存着夢想和希望,希望後輩能夠擺脫歷史的禁錮,在一個美好的新天地中生活。正如文末寫道:“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美好,前後截然不同的人事帶來出乎意料的情感體驗,造成不同情感的矛盾。這樣的感情不是簡單純粹的,是繁雜的,“剪不斷、理還亂”,卻又無從逃避,帶着不言而喻的惆悵。需要慢慢地品、慢慢地讀,慢慢在腦海中將情絲織成一幅畫。

故鄉並沒有那般夢幻的風景,卻總被描摹成一幅畫,只是色彩的濃淡不同,都始終是藝術。魯迅用《故鄉》這篇小說紀念他的故鄉,但故鄉實則沒有什麼可紀念的,終究是過去的夢幻被現實的碎成齏粉,留有悲傷和懷念。魯迅的'文字並非只是哀傷的嘆息,往往對未來也殘存着夢想和希望,希望後輩能夠擺脫歷史的禁錮,在一個美好的新天地中生活。正如文末寫道:“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小說中的故鄉,一個是少時記憶中的,一個是現在的,也是極其現實的。記憶中的故鄉以少年閏土的形象爲中心,描繪了令少年神往的境地:深藍的天空中掛着一輪金黃的圓月,月下是海邊的沙地,種着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少年閏土有一副“紫色”的圓臉,脖子上帶着“明晃晃”的“銀白”色項圈,海邊有五色貝殼,“紅的綠的”都有,鬼見怕也有,觀音手也有,還有各種顏色的鳥類:稻雞、角雞、鵓鴣、藍背??在這

裏,沒有一種色彩不是鮮豔的,明麗的,任何兩種色彩之間的對比都是鮮明的,它們構成的是一幅“神異”的圖畫,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的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月亮底下,你聽,啦啦的響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輕輕地走去??”它幽靜而不沉悶,活潑而不雜亂。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和諧自然,是一個令人心曠神怡的世界。回憶中的“故鄉”並不僅僅是一個現實的世界,同時更是一個想像中的世界,是“我”在與少年閏土的接觸和情感交流中想像出來的一幅美麗的圖畫。它更是“我”少年心靈狀態的一種折射。這顆心靈是純真的、自然的、活潑的、敏感的,同時又是充滿美麗的幻想和豐富的想像力的。它沒有被“院子裏高牆上的四角的天空”所束縛,而是在與少年閏土的情感交流中舒展開了想像的翅膀,給自己展開了一個廣闊而又美麗的世界。

少年的“我”是純粹的,少年閏土也是純粹的。他們之間的關係不是用封建禮法關係組織起來的,是平等相處的玩伴,是一種友誼,而非主僕。少年閏土的概念裏“我”不是一個身份高貴的“少爺”,少年的“我”也不會意識到將閏土當作奴僕。他們之間的情感交流是暢通無阻的,是沒有任何顧忌和猶豫的。重讀他們之間的對話,便可以感到他們之間的交流是無拘無束的,並沒有太多的利益思考。少年閏土來到城裏,“見了許多沒有見過的東西”;少年“我”通過與少年閏土的談話,也像看到了過去自己從來沒有看到過的世界。

總之,回憶中的“故鄉”是一個美好的世界,這個世界實際是少年“我”美好心靈的反映,是少年“我”與少年閏土和諧心靈關係的產物。但這種心靈狀態不是固定的,那種美好的幼時友誼也無法得到永恆的維繫。生活讓閏土變了,“我”自然也變了,之間的情感一下子複雜起來,相處也變得越發困難、沉重起來。回到故鄉,但卻失去了曾經記憶裏的故鄉,失去了當年的玩伴,失去了幼時的美好記憶。

故鄉讀書筆記範文2

從魯迅的《故鄉》中,我們可以看到魯迅的童年是一座被塵封的大院。童年的魯迅,彷彿是一個生活在天堂的魔鬼,豐衣足食卻寸步難行;而閏土則是生活在地獄的天使,生活艱辛但充滿快樂。閏土的童年必須要看瓜田,但他自由、快樂。魯迅的`童年雖豐衣足食,但他只能悲哀地念着“之乎者也”。

閏土還可以去做無窮無盡的新鮮事,看無邊無際的海洋;而魯迅只能看到那“四角的天空”。沒有了自由,多少財富都是破銅爛鐵。自由纔是真正的金子!可那畢竟是幾十年前的封建社會,離現在已經有那麼漫長而浩瀚的一段歷史。可是,到了現在的社會,大人們還是大同小異、異曲同工地爲我們打造一個標準童年:束縛。

我覺得束縛再加上比較再加上無窮無盡的學習,與監獄相比也已經只有毫釐之差了。作爲社會未來的新動力,我們的生存狀態難道沒有理由受到關注嗎?大人們總是以爲吃飽穿暖學習好,就是一個孩子的全部,可這些卻恰恰是我們這些孩子最忽略的。我們需要自由,我們要親身經歷,我們也要知道許多新鮮事,我們要一個快樂的童年,我們要逃離束縛!

《吶喊》是魯迅先生自《狂人日記》後的第二本經典小說集,是世界的名著,這本書中有些文章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例如有《故鄉》,《藥》,《孔乙己》。在《藤野先生》中魯迅先生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在日本的首都東京留學時,看到和聽到當時中國人民的麻木不仁從而使魯迅先生強烈的愛國意識甦醒。當然,在《吶喊》這本書中,像這樣的文章還有許許多多,魯迅先生寫這些文章是爲了讓當時的中國人民看了以後,能夠清醒過來。

故鄉讀書筆記範文3

每次重讀魯迅的《故鄉》,幾乎都有一些相同的感受,強烈而又無從言說;這次再讀《故鄉》,也許能夠稍微理清其中的感受了。

魯迅在《吶喊》的自序中說道,他當時做小說不過是“吶喊幾聲,聊以慰藉那在寂寞裏奔馳的猛士,使他不憚於前驅”,而自己“也並不願將自以爲苦的寂寞,再來傳染給也如我那年青時候似的正做着好夢的青年”。《故鄉》同樣體現了魯迅的這種意圖。

悲哀是幾乎貫穿《故鄉》全篇的感情基調(回憶中與閏土相處的情景雖然色彩明麗、感情真摯動人,但也不過作爲“現在”的對比而更顯其悲涼;即使略帶喜劇色彩的“圓規”——楊二嫂,也不免顯出故鄉之人的勢利、卑微而讓人心生對故鄉的失望之情),正如作者所說,“這次回鄉,本沒有什麼好心緒”。而這種悲哀,無疑在魯迅見了閏土、在閏土“終於恭敬起來”“分明的叫道:‘老爺!’”時達到了頂點。至此,魯迅所感到的一層“厚障壁”硬生生地隔開了他和閏土,兒時美好的記憶成爲一種祭奠。對此,魯迅“打了一個寒噤”,“說不出話”,他的默然,飽含了對閏土一聲“老爺”的無聲責備以及對此無可奈何的矛盾心理。

到了魯迅再次離開故鄉時,他對閏土的印象“本來十分清楚,現在卻忽地模糊了”時,又“非常悲哀”,而當他幻想着宏兒和水生能過上“新的生活”時,卻又不免覺得“願望茫遠”了。可見,魯迅終不能有足夠的信心來面對這嚴酷的現實。

然而,小說卻未到此爲止,魯迅不願將失望乃至絕望的情緒傳染給青年,他寧可自己揹負着渺茫與虛無的痛苦,也要給青年們希望: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小說中有一個不起眼的人物——宏兒,他並不對小說情節、內容的表達有所影響,但在反覆的閱讀中,我們會發現,他的價值卻滲透在《故鄉》文末所要帶給人們的希望之中。這樣的安排,到了文末,甚至對開篇以來的感情基調也產生了影響,顯出若干“亮色”,而使小說終不至於陷入無盡的灰色的憂鬱之中。

然而說到宏兒,卻不能不將他與水生並舉,他們在小說中似乎沒有獨立存在的價值,有的是共同所起的一種對照相映的關係。正如作者所說,水生“正是一個二十年前的閏土”,那麼相應的`,宏兒則是“二十年前的魯迅”。如此,他們(宏兒和水生)則形成了和少年魯迅與少年閏土的正襯、對照,和中年魯迅與中年閏土的反襯、對比的一對巧妙的關係。而這一種關係,是深深地隱含着作者渺茫希望的。

當時的魯迅是信仰進化論的,他相信將來總會勝於現在,“希望是在將來的”。但當魯迅站在兩對關係(魯迅與閏土、宏兒與水生)之外觀察時,不免生出悲涼的感慨及唯恐後輩重蹈覆轍的擔憂,他不願他們過着“辛苦展轉”“辛苦麻木”“辛苦恣睢”的生活(而這卻是當時所能抉擇的幾乎所有的生活道路)。

魯迅創造出宏兒的形象,其實也是將自己未必真正感覺到的渺茫希望(“進化”的思想)透露給讀者;然而,他自己內心所面對的或許只有黑暗的重擔吧。

再讀《故鄉》,我想我讀出了魯迅忍受絕望而給予希望、承擔黑暗而透露光明、“自己揹着因襲的重擔,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的形象。

故鄉讀書筆記範文4

故鄉是是每個人快樂的回憶地,但魯迅寫的《故鄉》這篇x中的閏土,許多人都是知道的,以前也學過一篇叫做少年閏土的課文。他小時候與長大後那是截然不同的。

小時候的魯迅,因爲家境不錯,是個小少爺。他雖然吃不愁穿也不愁,但卻不快樂的,童年的閏土家境不太好,所以必須要去看瓜田。他生活雖然艱辛,但充滿快樂。魯迅與閏土的童年是相反的。

在《故鄉》這本書中,魯迅的童年沒有自由。我覺得沒有自由和無窮無盡的學習的生活,就跟機器人差不多。大人總覺得吃得好,穿得暖,學習好就是一個最好的人,而這些想法我們不敢苟同。書裏講的和現在的我們體會相仿,我們與父母之間代溝是一樣的。

《故鄉》,這是一部令我回味無窮的書。魯迅先生把他一生所經歷的那些讓他一輩子都不可能忘記的'人、事、物全部都記錄到了這本書中,讓我們一起去感受他的人生經歷。這本書非常好看,希望大家也去看一看,瞭解瞭解,裏面的一些哲理到了現在可能還有用。

人活在世上就一定要有自己獨立的思想,人沒有了思想就相當於一個植物人,他的思想會慢僵化。拿魯迅和閏土小時候來說,小時候他們一起捉角雞,一起看跳魚兒,還有很多有趣的事兒。從中可以看出他們的關係很好,但後來呢?從魯迅的筆中,在我眼前彷彿出現了一面當時農村生活的鏡子,讓我從中看到了一少年閏土與中年閏土的變化之大:從一個開朗、樂觀的孩子,變成了一個與魯迅生疏起來,臉上看出了頹廢的人,不再有小時候的開朗。

我們也有可能像閏土一樣,被環境、社會影響着,變化着……

故鄉讀書筆記範文5

《故鄉》講述了魯迅先生回故鄉的故事。在寒冷的冬季裏,魯迅回到別了二十餘年的故鄉,只爲告別自己的老屋。而作者所見的故鄉已經不是記憶里美麗的故鄉,x描述了魯迅先生與故鄉難以割捨的鄉情,對少年閏土的美好回憶,楊二嫂的刻薄冷漠,到魯迅先生再見到分別三十多年的`閏土的感慨,最後描述了魯迅先生遠離故鄉,內心的悲哀和希望。

魯迅先生對閏土的描寫用了很多的筆墨,先是詳盡的回憶作者少年時與閏土在一起的快樂,天真的少年不會因爲身份的不同影響他們純真的友誼。再講述作者三十年後見到閏土時的情景,魯迅涌在心頭的那些快樂的事兒還未連珠炮的吐出來,就被閏土的一聲“老爺”給生生壓回去了,從驚喜到悲哀,他知道,他和閏土的心靈已經隔上了一層可悲的厚壁。我相信,這一聲畢恭畢敬的稱謂對魯迅的打擊是巨大的,從少年無話不說的好朋友到低下頭來叫“老爺”,再到爲了生計在草灰裏埋盤子,機智勇敢的少年變成了辛苦麻木的閏土,這讓魯迅倍覺世態的炎涼,和底層人民的無奈。這是人性的悲哀,是時代的悲哀。

x還描寫了二十年前賣豆腐的楊二孃,從“豆腐西施”到現在的高顴骨薄嘴脣,圓規式的站姿,尤其是刻薄的語言,自私的行爲,無不讓作者感到悲涼,故鄉對他再也沒有了什麼留戀。在當時那種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和官紳的社會背景和壓力下,人們的心靈都被摧殘成什麼樣子了啊?作者內心氣悶,但又從後輩身上看到了希望,希望他們的將來能真正好起來。

在任何時候人都不能失去希望,倘若失去了希望,一切就都沒有意義了,正如魯迅先生說的:“希望本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有了希望,並不懈的爲之努力,成功就會在不遠處。

故鄉讀書筆記範文6

放下書,擡起頭,望着窗外唧唧喳喳叫着的鳥雀,落在電線杆上,心中也爲魯迅惋惜那段友誼。想着:我會和我的朋友像這樣疏遠嗎?淡淡的,心中一鬆,不會的,現在可不是那墮落時代,連故鄉也不會離我遠去,朋友我更會永遠記住。

“和我一起去我那撿貝殼……”“那猹可狡猾了,它……”“潮汛來到的時候,魚都像青蛙似的有兩隻腳……”“老爺……”“這就是水生,我家現在困難,我……”

閏土那經過三十年磨損而相差巨大的話語,久久迴盪。三十年後,因爲那封建社會的帝國主義,使兒時天真活潑,健康快樂,見多識廣的閏土,不見了;帶來的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手也不像當初那麼細嫩,而是滿手褶皺,口子;眼深陷進去,看起來似乎有什麼煩惱令他睡不着覺。在他的家裏,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了。一棵苗子,就這麼被泯滅了。

那時,魯迅第二次見到閏土的時候,閏土叫了魯迅一聲老爺,讓魯迅好不驚訝。

當魯迅母親說:“不要叫他老爺了,還是照舊,叫迅哥兒。”他卻搖了搖頭,說:“老太太說什麼呢,這不和規矩,不行。”魯迅的心也頓時涼了,心中的那些話語也漸漸消失了,一時竟不知說什麼好。一顆主僕關係的種子,已在閏土心中深深紮根。那一夜,再說什麼也覺得陌生。

這就是封建社會的帝國主義造的孽。

在篇小說中,魯迅主要表現了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對客觀現實的反映,作品通過記憶中的故鄉和現實目睹的故鄉對比,揭露帝國主義的.侵略,封建主義的壓榨給人民造成的苦難,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後農村破產,農民痛苦生活的現實。

另一方面,集中體現了魯迅先生對“人性”探索的意義。作品深刻指出了由於受封建社會傳統觀念的影響,勞苦大衆精神上受到極大束縛,古訓築成的高牆,使人與人隔膜起來。突出反映了魯迅對“國民性”的拯救。

我們改變不了環境,於是只有隨着環境所變。而閏土就是這樣,有事我也想,他是長大了,還是變傻了,友誼畢竟不是用身份地位與金錢可以衡量的啊。

我們也會嗎?不,不會的,我們有最好的朋友,永遠都是朋友。我們不會忘記,我們的關係不會有隔膜。

故鄉讀書筆記範文7

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期間的中國,日本的入侵,大革命的失敗,新軍閥的成立,把當時者處於動盪之中的中國,拽入了黑暗的深淵,而在這種黑暗之中,有的人在黑暗中沉淪,而有的人則想在黑暗之中找出一絲的光明,但這種人往往是徒勞無功的。小橋,流水,人家,故時的好友,充斥着魯迅對故鄉的美好記憶,可是,當魯迅再次回到故鄉的時候,發現一切都變了,社會變得無情了,人與人之間也多了太多的規矩、疑惑、膽怯,富與窮的不同。使得人與人之間產生了太多的阻礙,太多的差距。太多的差距,讓人拒之千里。哎,人們的內心的變化人讓魯迅的那份對故鄉的美好記憶破碎了。世界在變,人也在變。人們的內心中,少了份童真,多了份貪婪;少了份善良,多了份狡詐。

那樸實、勇敢的兒時好友——閏土,也消失了,那機智勇敢,見多識廣的少年形象,被一個臉色灰黃,眼睛通紅,上是一頂破氈帽,身上只一件極薄的棉衣的中年人所代替。一句恭恭敬敬的“老爺”被封建禮教牢牢束縛,麻木不仁。那當時的閏土早已經在社會的冷酷之中淡淡,消亡了。在他的家裏,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了。一棵苗子,就這麼被泯滅了。

20年前的楊二嫂年輕美麗,因此她的豆腐店異常紅火,人稱“豆腐西施”;20年後,她成了“凸顴骨,薄嘴脣”的'“細腳伶仃的圓規”,變成了自私、尖刻、貪婪、勢利,愛搬弄是非,愛嘮叨的小市民形象。並想方設法從“我”的搬家中撈點東西,虛僞地吹捧、尖酸地嘲諷,還從中期騙我說閏土偷碗碟。書中的魯迅,從嚴冬中來,帶來的是期待,帶走的,則是悲涼。古往今來,人事滄桑,故鄉在每一個遊子的心底都是種最深的隱痛。而魯迅先生心中這是一個“沒有春天的故鄉”故事的結尾,魯迅離開了,對於這樣的故鄉,他難以再有美好的期待。

故鄉讀書筆記範文8

在今年暑假,我讀了一本名家著作精選集——《故鄉》。它主要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講述的是魯迅對童年往事的回憶,作者用純樸的語句、不多的筆墨深刻的刻畫了自己難以忘卻的人物形象及其特點。第二部分講魯迅的著名小說,其中便有家喻戶曉的《阿Q正傳》,更有婦孺皆知的《孔乙己》。

我花了約一個星期時間來閱讀這本書,讀完以後,最大的收穫便是學到了寫文章要寫得真實,要寫得感人。像魯迅這樣的大文豪的文章雖然沒有什麼優美的修飾,華麗的詞藻,但也讓人讀起來有一種名家的味道,而且能夠讓人以一種欣賞的`態度來細細品味這文章。每一個有上進心的人無一不想擁有象魯迅先生那樣絕佳的文采,所以我們必須要寫出真情實感。光說不練是沒有用的,需要時間來證明,需要行動來實現。書的封面上說:“這觸動靈魂的優美文字,源自文學大師的心靈深處,在歲月的長河裏,如寶石般熠熠生輝,陪伴着我們一路遠行。”所以,要想寫觸動人心靈深處的文章,不是用萬般華而不實的美麗詞藻或修飾得不成樣子的句子,而是要出自內心深處的“寶石般”的文字。

另外一個令我十分佩服魯迅先生的一點是,他寫得大部分的文字帶有一種批判的味道,而且柔中帶鋼。看似是一篇普普通通的文章,倘若給被諷刺者看,他們便會覺得毛骨悚然、不寒而慄;而與魯迅“統一戰線”的人看了便會情不自禁地拍手叫好。這也是他爲什麼會成爲一個優秀的、用筆桿子與敵人奮鬥一生的革命作家的原因。同樣,現在社會也正需要這樣的一股力量,以一支支鋼筆,結合一篇篇言辭犀利的文章向官場上的惡勢力予重重一擊。

魯迅先生之所以在文壇被人尊爲大師的原因,是因爲他源自內心的語言和革命無形的批判,而我們想要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懼怕寫作,就同樣需要這樣的法寶。

故鄉讀書筆記範文9

前幾天,我讀了魯迅先生的《故鄉》這本書,裏面的內容讓我深深地感受到魯迅先生對家鄉的眷戀之情。

魯迅在這篇小說描寫了兩個故鄉,一個是過去的故鄉,一個是現在的故鄉。過去的故鄉是一個美好和諧、以及快樂的世界,那裏有迅哥先生童年美好的回憶。那裏有“深藍的天空中掛着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着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有天真可愛的少年閏土,他有一副“紫色”的圓臉,脖子上帶着“明晃晃”的“銀白”色項圈,還有海邊那“五彩貝殼,“紅的綠的”都有,鬼見怕也有,觀音手也有,還有各種顏色的鳥類:稻雞、角雞、鵓鴣、藍背……”那是一個令人嚮往的五彩世界的。然而現在的故鄉已經變得衰敗、淒涼而且是毫無生氣和活力的,而以前充滿活力的閏土也變得麻木。他辛苦麻木的生活着,而且變成“講道德、守規矩”的人。

通過閱讀這本書使我更深刻的體會到在魯迅先生回憶中的`“故鄉”是一個美好的世界,這個世界實際是少年迅哥兒美好心靈的反映,是少年的他與少年閏土和諧心靈關係的產物。然而成年後的閏土在見到魯迅先生後,對魯迅的態度轉變得很大,他的那句“老爺”更是讓他們之間的已經不能像以前那樣親密,使他們之間變得陌生,將他們以前親密的關係活生生的撕裂了。因爲在那個年代,人與人之間那種不平等的關係,那個“現實的故鄉”是一個精神分離,喪失生命活力,喪失人與人之間溫暖情感的世界。他們遵循一種傳統的道德,它壓抑人的生命力的,使人在封建道德的束縛下喪失了生命的活力,精神變得麻木了,也使魯迅先生和閏土無法繼續他們純潔的友誼。讀完本書後,我很爲他們逝去的友誼感到惋惜,同時也很慶幸,我們生活在新社會裏,我們有最好的朋友,也不用身份地位與金錢來衡量友誼,人與人之間擁有着真摯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