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後感

《永生的眼睛》讀後感15篇

讀後感2.59W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永生的眼睛》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永生的眼睛》讀後感15篇

《永生的眼睛》讀後感1

語文書中有很多感人的故事,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永生的眼睛》這一課。我佩服他們那種無私奉獻的精神,深深地把我感動了。

琳達十四歲那年,母親被一場疾病奪去了生命。下午,一位警官來到琳達家。問父親可否取用母親的眼角膜。父親神情自然地說:“當然可以。”琳達不解,爲什麼要用母親的眼角膜,母親完整的來到這個世上也應該完整的離去。父親教育琳達:一個人能給予他人最珍貴的東西,莫過於自己身體的`一部分。現在的父親已經年邁了,他告訴琳達死後要捐獻自己所有完好的器官。琳達的女兒溫迪知道了外公的願望,並承諾她死後也要向外公一樣捐獻自己的器官。琳達這才明白父親留下的不僅僅是一副角膜,還有那可無私奉獻的心。天有不測風雲,兩週後,年幼的溫迪在一場交通事故中喪生了。琳達再一次捐獻了家人的器官。

記得有一次,我上了一輛公交車。看見了一個空座位。心裏就想:今天運氣怎麼着好啊,不坐白不坐。剛坐下來,只見一位七十有餘的老爺爺,手杵着一根柺杖,一瘸一拐地走上車來。一邊走,一邊還喘着粗氣。但是我沒有主動去讓座,而是繼續坐在自己的位子上。我其實準備把座位讓給老爺爺,但是一想,自己又沒位子,還有好幾站。過了一會兒,我該下車了。沒想到那位老爺爺是和我在同一站下的。老爺爺剛準備過馬路卻又猶豫了一下。爲了彌補剛纔的過失,便跑到老爺爺身旁,說:“我來扶您過去。”不一會,我把老爺爺送過了馬路。心裏別提多高興了,連老爺爺都誇我是個好學生。

我從《永生的眼睛》中知道了一個道理。幫助別人,自己也會快樂。我們可以在生活中關心別人,關愛他人。讓愛的光芒照耀大地,將愛的接力棒一代一代的傳遞下去。

《永生的眼睛》讀後感2

《永生的眼睛》寫的是琳達一家爲了讓盲人重見光明,而寫的感人故事,我對這篇課文有了終身的感受:一個人所能給予他人最珍貴的東西莫過於自己身體的一部分。

我對這篇課文的感受是:一個人如果死去能把身體捐獻出去,讓自己身體裏的某一部分能幫助別人,那這個人死的就是有意義的。

我的生活中也有這樣一件事情出現。一天,我放學回家寫完作業拿着手機出去玩,我走在路上點開手機裏的遊戲想找一款從來沒玩過的'遊戲,有一種遊戲是我從沒玩過但一直想玩的吸引了我,可遊戲是付費的只要8元,我猶豫了一下就付了費玩了起來,我邊玩邊慢慢的走着,來到了十字中心的小路上,一個小女孩的哭聲吸引了我,只見她穿了一身粉紅色衣服紮了一個小馬尾,我上去問她怎麼了,她說:“我今天沒去上輔導班",我說:“你怎麼在這”,她又說:“我今天沒上輔導班,爸爸媽媽不知道”,我說:“那你快回家呀”,小女孩說:“我家離這遠,等爸爸媽媽來接,可他們不知道我沒去上學,所以到現在也沒來接我,”我一想我有手機,可以幫她,可我又不想,因爲這要付費5角,於是我說:“小妹妹你可要坐好,等你媽媽來接你”,小女孩說:“不用擔心我,大哥哥你快回家吧!”我就走了,可我回到家還是擔心她,心裏想我那時候爲什麼不幫她,我付的起遊戲裏的8元,但爲什麼連一個要愛心的小女孩的5角都不付。

學過《永生的眼睛》,我終於明白了,一個人所能給予他人最珍貴的東西,莫過於他需要你時,你能及時伸出援手。我真是悔不當初。

《永生的眼睛》讀後感3

以前,我最喜歡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但這個學期,當我學了《永生的眼睛》後,我就更喜歡《永生的眼睛》了。

故事說的是琳達的母親死後,父親捐贈了母親的眼角膜,而父親死後,我也捐贈了他的眼角膜,琳達的`女兒知道後,及其感動,告訴琳達她死後,也要捐贈眼角膜。

特別是看到琳達和父親捐贈自己親人的眼角膜時心裏不由的想:他們真的捨得捐贈親人的眼角膜嗎?他們身上還有情感嗎?當我看了下文後,這個問題就被打消了。文中父親說了一句令人永遠記在心中的一句話:“一個人能給予他人的最珍貴的東西莫過於自己身體的一部分!”我深深地感到父親身上有一股無私奉獻,樂於助人的精神在他的話中體現出來。如果是我,我是絕對不會捐贈父母的器官,就是給我一百萬,我也不會讓別人動我父母的一根毫毛。而琳達和她的父母卻毫不猶豫地捐贈了親人的器官,這說明了什麼?這說明了她們不爲自己,只爲別人。你聽過這樣一句名言嗎?“有的人死了,卻還活着;有的人活着,卻已經死了”。如果你死了,但你在生前幫助了別人,奉獻了什麼,那你的這種精神卻還在永遠留在我們的生活中,你那高大的形像依然昂首挺胸地屹立在他人的心中。如果你在生活中不去幫助他人,只知道得到些什麼,那你即使活着,但你在別人心中的形像卻已經死了。

讀了這篇簡短的文章,我知道了一個不可改變的真理:一個人的價值,應該看他在生活中貢獻出了什麼,而不應該看他得到了什麼。

《永生的眼睛》讀後感4

我讀過很多文章,其中有很多文章讓我感觸很深,《永生的眼睛》就是其中的一篇。

這篇文章是琳達。裏弗斯寫的。故事的情節非常感人,現在我給大家講述一下故事的內容:

琳達14歲那年,她的母親因病失去了生命,她的父親卻同意醫院取用媽媽的眼睛角膜,琳達不理解父親,覺得很痛苦,但經過父親的教育之後,琳達才懂得了父母的用意。

琳達長大後,父親老了,父親愉快地告訴她,他去世後要捐獻身上所有完好的器官。琳達告訴了她的女兒溫迪,溫迪十分感動,她爲外公和媽媽而驕傲,她也想學習外公,死後捐贈器官,幫助別人。琳達爲她14歲的溫迪有這樣的想法感到欣慰。

語文課本上故事只節選到這裏。我想,也許,琳達一家只是一個普通的家庭,但他們有愛心,懂得一個人所能給予他人最珍貴的東西,是自己身上的一部分。

今天上課時,朱老師把故事的結尾講給我們聽:

三個星期後,琳達的女兒溫迪不幸遇到了車禍去世了,她把自己全身完好的'器官都捐獻給了病人。聽到這裏,我感動得流下了眼淚,因爲溫迪才14歲啊!生命之花還沒完全綻放就悄然凋謝,她死得太可惜了!

溫迪真是一個無私、勇敢、善良的女孩,她雖然去世了,但是,使很多人獲得了新生,看到了光明。我們也要學習溫迪一家無私奉獻的精神,永遠做一個有愛心的人!

《永生的眼睛》讀後感5

今天,我在家裏閱讀了一篇文章,這篇文章的題目是永生的眼睛。文章說了作者14歲那年,母親去世,爸爸捐獻母親的眼角膜,作者不理解;父親告訴作者,他和媽媽早已決定捐贈器官。作者有了自己的家庭後,一天父親愉快地告訴作者,他去世後要捐贈所有完好的器官,尤其是眼角膜,因爲一個盲童能在我們的幫助下重見光明,並像作者的女兒溫迪一樣能畫出栩栩如生的馬兒,那是多麼美妙!女兒知道後熱淚盈眶,緊緊地擁抱作者的父親。作者的父親去世後,作者遵從父親遺願捐贈了他的眼角膜;溫迪告訴作者:媽媽,我真爲你、爲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驕傲。作者又爲14歲的女兒溫迪而驕傲。

讀完後,我很有啓發。我認爲文章中的人物都擁有高尚的品德。他們每人都想死後捐贈完好的器官。例如完好無損的眼膜能讓盲童重見光明;耳膜能讓失去聽覺的.人恢復聽覺,重新聽到美妙的聲音。這種高尚的品德一直影響了一家三代人。他們都不像起初作者的想法:一個完整地來到世上,也應該完整地離去。他們希望死後捐贈其器官是因爲這樣子死得有意義,不是白白地死去。這讓我懂得了要關愛他人、幫助他人和無私奉獻。我被文章中的人物的優秀品質所感動,因此我希望除了特殊原因外,我們死後也要捐贈一切完好的器官。

《永生的眼睛》讀後感6

當我滿懷激情的讀完《永生的眼睛》這篇課文,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因爲它帶給了我一種前所未有的全新認識,一種穿越心靈的強烈震憾,也讓我懂得了——生命,只要你充分利用,它便是長久的這個道理。

照理說,一個人完整的來到這個世上,就應該完整的離去,這是天經地義的事,可隨着現代社會的進步,醫學技術的不斷提高,人們的思想觀念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前人死後就要完好無損地放進棺材進行下葬,現在早已擺脫了舊觀念實行火葬了。要是以前你說要把自己的遺體捐獻出來供別人研究,大家一定以爲你是個瘋子。而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已經接受並且主動參與到捐獻中來。他們有的捐獻眼角膜、讓生活在黑暗中的盲人重見光明。有的捐獻遺體,用於醫學研究或解剖教學。他們勇於奉獻自己、造福他人,他們是打破傳統觀念的先行者。

他們的舉動無疑是一種開明、進步、無私的表現,這難道不值得我們尊敬嗎?一個人所能給予他人的最珍貴的東西,莫過於自己身體的一部分,如果我們死後,身體的.某個器官有助於他人恢復健康,那麼我們的死就是有意義的。是啊,誰也逃不開生老病死,要是我們的某些器官還能在別人身上繼續延續下去,那麼我想這不是生命的結束,應該是又一次生命的重生。

《永生的眼睛》讀後感7

我們曾學過《永生的眼睛》這一課。課文講述了作者的父親死後捐器官的事情,影響了後代。他那無私奉獻,一心爲他人着想的精神這得我們學習。

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例子很常見,例如葉欣。20xx年3月25日凌晨,47歲的葉欣——廣東省中醫院二沙分院急診科護士長葉欣閉上了美麗的雙眼。

20xx年春節前後,一種病因未明的非典型肝炎開始在廣州一些地區流行。隨着非典患者越來越多,廣東省中醫院當機立斷,緊急抽調二沙分院急診科部分護士增援市中心的院本部。二沙急診科護士力量出現了明顯的不足。身爲護士長的.葉欣身先士卒,從20xx年2月8日開始加班。這是一場艱難的阻止戰,當一批批患者從死亡線拉回時,持續作戰的葉欣卻倒在了她最熱愛的崗位上。在她的辦公桌上,有一本厚厚的工作記錄,那是葉欣用廢棄的化驗單寫的。點點滴滴,記載着她在這次沒有硝煙的戰鬥中拼搏的足跡,凝聚着她一生對護士職業永恆的熱愛與最求。她還說過一句感人的話:“這裏有危險,讓我來。”表示了她不畏艱險的精神,這種精神值得我們欽佩!

這些人的行爲是多麼的偉大啊!我長大以後,也要像《永生的眼睛》的作者的父親和葉欣一樣,做一個無私奉獻、一心爲他人着想的人。

《永生的眼睛》讀後感8

《永生的眼睛》的作者是美國人琳達。講的是裏弗斯一家三個人捐獻角膜的感人故事。文中的偉大的父親說:"你所能給予他人的最珍貴的東西莫過於你自身的一部分。"

因爲自身的器官確確實實是屬於自己的,而不是身外之物。這位父親把自己和家人的角膜捐獻給他人,讓盲人再次看到這個大千世界。他們的這種奉獻精神一直激勵和感動着後人,這裏的"珍貴"之處不僅是"物"更是"人品"。

我不禁想起了一件往事,在公共汽車上人很多,一位老奶奶氣喘吁吁的站在走道上,看到她這樣我好想給她讓座,但是我卻因爲自己的`私心而沒有讓給她。我快到站了我對她說:"老奶奶你坐吧."“這個姑娘真好"我很吃驚,我到了最後纔給她讓座她卻向我道謝。

讀了《永生的眼睛》,我明白了"多幫助別人並不是壞事。"真的,雖然在幫助別人時會有付出或者損失甚至犧牲,但當被你幫助的人對你由衷地綻放笑臉說聲"謝謝"的時候,你收穫了多少幸福!我現在深深地認識到了幫助別人的快樂,懂得了奉獻精神,我會在今後盡我所能去幫助一切需要幫助的人。

雖然你不認識他,但是你卻會因爲這一個人或者一些人而改變。當你幫助了別人時,別人的一句話可能你不愛聽,但你要帶着另一種心情去看待他,你就會有另一種感受。用你的眼睛去觀察吧,你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永生的眼睛》讀後感9

“如果我們死後的身體能有助於他人恢復健康,那麼我們的死是有意義的。”這句話是語文《永生的眼睛》裏的,它讓我知道:應該關愛他人,無私奉獻。

課文內容是這樣的:作者琳達·裏弗斯的媽媽死後,父親把她的眼睛捐給了他人,琳達很生氣,不明白父親爲什麼同意。後來父親告訴琳達,“一個人所能給予他人的最珍貴的東西莫過於自己身體的一部分。”從此琳達改變了態度,先後爲父親,女兒捐了眼睛角膜。

學了這篇課文,我覺得母親、父親和溫迪的'精神都很寶貴,我們要繼承這種關愛他人,無私奉獻的精神。溫迪這麼小就這麼懂事。其實,我們身邊也有這麼一個人,那就是何玥。

何玥是捐了兩個腎和一個肝。有一次,何玥的爸爸剛從廣東打工回來,一進家門,何玥就說:“爸爸,我死後想捐出完好的器官。”可是何玥的爸爸上來就罵了何玥。最後,終於何玥徵得了全家的同意……回想起初,何玥是受到課文《永生的眼睛》的啓發。

看到這些無私奉獻的人,我也想到一件事。有一次,我跟着同學去玩,在路上,我們看見一位瞎了的老人,我不禁同情起他,我把我的想法告訴了同學都是這麼想的。我們去報亭換了零錢,然後走到那位已經失明的老人面前,往那個破了好幾個洞的碗裏放了十元錢。雖然不多,但能帶表我的心意。在我準備走的時候,老人笑了,想必他是聽到我們的談話吧……

“關愛他人,無私奉獻”這句話,永遠在我心裏……

《永生的眼睛》讀後感10

"我忍不住摘下一片又圓又綠的荷葉,打起了"荷葉傘",立馬我的頭上被荷葉撐起了一個小涼棚,我笑嘻嘻地說:"好涼快呀;"我不敢看媽媽,眼睛盯着地上,小聲地說:"我想做個實驗,看看油在水裏會不會漂起來。又讓多少過往成爲,落英繽紛,在噠噠馬蹄聲中飛起,又緩緩落下擁抱最終的幻滅. 昨天消逝的,不等於消失的.在這裏,或許在那裏,總會留下深深淺淺的痕跡,已然看不清晰,但等她去聽,去看.在這裏,或許在那裏,總會有那些讓她引以爲傲的回憶,面帶微笑,等着行走中的她去擁抱,去讚美. 她說,失去的,或者得不到的,總是最值得讚美的.。

我剛剛學過了一篇課文.名叫《永生的眼睛》裏面敘述了作者的父母在與世長辭了之後,無償的捐獻了眼角膜.在作者的母親離開了之後,父親的舉動令作者很不解.於是父親向她解釋到:你所能給予他人的最珍貴的東西莫過於你身體的一部分,如果我們的死亡之軀能有助於他人健康的恢復.我們的死就是有意義的.作者聽了爸爸的'解釋,深受感動.在爸爸和女兒相繼去世後,她已經能夠坦然的面對.並且捐獻了眼角膜.

通過讀這篇課文,我明白了:捐獻器官是一個延續生命的很好的途徑,不僅可以使我們的生命得到了延續,更重要的是能使那些深處病患的人們獲得重生的機會.所以我認爲這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永生的眼睛》讀後感11

今天,我們學了一篇課文,名叫《永生的眼睛》故事內容是:作者14歲時,母親就突然去世了,作者傷心欲絕,這時幾位警官進來問爸爸:“您同意醫院取走尊夫人的眼睛嗎?爸爸不假思索的同意了,這讓作者感到氣憤,對爸爸大吼道:“爸爸!媽媽完整地來一了這個世界上,也應該讓她完整的離開!”爸爸向作者解釋了一番,原來,爸爸和媽媽生前早已約定好了,待他們死後,一定要把所有完善的器官,由其是眼角膜。一定要捐獻給他人!作者漸漸長大了,父親也面臨着疾病。父親對作者說,待他死後也要和母親一樣把器官和眼角膜捐獻出去,得知此事的小溫迪——作者的'女兒,熱淚盈眶地說:“我爲你們感到驕傲!”

我覺得作者的母親和父親是多麼的無私奉獻,是多麼的爲他人着想,是多麼的助人爲樂呀!

老師說:“這還不是課文的結尾。”說着把兩段文字出示在了黑板上。同學們看了都呆若木雞。沒想到,作者又簽了一次同意捐獻眼角膜的協議,才華橫溢的小溫迪,在一次交通意外中喪失了生命!這是一件多麼令人悲傷的事呀!一朵最鮮豔,最芬芳,最美麗的花朵,竟然在她是花骨朵兒時就已經凋謝了。小溫迪是多麼的善解人意,多麼的助人爲樂,多麼的處身設地的爲他人着想呀!可是她卻這樣的離我們遠去了。不過她也把自己的眼角膜捐獻給那些看不見的盲人。她肯定會想!如果我死後都能爲那些看不見的盲人做出一點兒貢獻,那麼我的死就是有意義的。

這一家人都有着無比高貴的品質,他們無私奉獻,他們善於幫助他人,他們時時刻刻都在爲別人着想,我非常贊焦志偉同學的發言:“如果你將眼睛捐獻給盲人們,讓他們重見天日,也相當於換了一種方式讓你的眼睛繼續生存在這個世界上,繼續用眼睛欣賞着這大千世界。

《永生的眼睛》讀後感12

一塊綠油油的草地,一片深藍色的天空,一羣嬉戲的小朋友,一位關懷的親人……這一切是多麼美妙!無法想象,一位盲人的黑暗生活將會如何……

《永生的眼睛》是由美國琳達·裏弗斯寫的,文章講述了琳達一家關愛他人,無私奉獻的故事.看完文章,我心潮澎湃,思緒萬千。永生的眼睛,永生的不僅僅是在他人身上得到延續的眼睛,更是一種爲他人奉獻的精神,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眼裏折射出來的是人性的美好.

琳達的父母親是一個普通人,但做爲一個普通人,他們的死變得有價值多了.爲什麼?因爲他們的死幫助了別人回覆健康.他們可能讓盲童重見天日,可能讓腎病之人重新生活,可能讓肝病之人健康成長……太多的好處,只凝縮成一個簡單的行動,一個充滿愛的行動!

琳達一開始不肯同意父親的做法,可能他多多少少有一點“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觀點,但能讓本已衰老的器官在別人的身上得到延續,這無疑是一件好事.溫迪就是這樣的,故事的結尾,琳達的女兒溫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喪生了,但她手中的畫筆仍舊不停地揮動,金髮碧眼,體現的是生命的價值!

巴金曾說過,“我的一生始終保持着這樣一個信念,生命的意義在於付出,在於給予,而不是接受,也不是在於爭取。”給予是快樂的,是美好的.我們也要像琳達一家那樣,學會給予,學會關愛.讓“永生的眼睛”世代相傳!

《永生的眼睛》讀後感13

文章主要寫了三個人捐獻角膜的事。琳達的母親被疾病奪去生命後,將角膜捐獻給了別人,琳達認爲母親完整地來到世上,也應該完整地離去,因此痛苦難忍。但父親語重心長的一席話給琳達上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課。多少年後,父親與世長辭了,琳達尊重他的遺願捐贈了他的眼睛,這一舉動讓琳達14歲的女兒溫迪感到驕傲與自豪,並鄭重地立下了學習外公、捐獻角膜的志願。兩週之後,善良的小溫迪竟因交通事故而喪生,琳達強忍着悲痛,又一次爲器官捐獻組織簽署了同意書。

讀完故事,我彷彿能看到那雙美麗的'碧眼,閃動着熱愛生命的光芒,更閃動着永不熄滅的愛的光芒。“你想過什麼也看不見會有多痛苦嗎?”溫迪的話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腦海裏。

確實,我們的身邊有太多處境困難和遭遇不幸的人,他們需要我們伸出援助的手,獻出關愛的心。如果能以自己微薄的力量,帶給不幸的人希望,並讓愛心之花在大地上越開越美,是一件多麼有意義的事啊!我又想起了以前讀過的一些文章:許多年輕的志願者主動捐獻了骨髓;叢飛叔叔在臨終前將自己的器官都捐了出去;姜達敖伯伯用愛心扶助了多少貧困的孩子;李嘉誠爺爺捐鉅款使數百萬白內障患者重見光明……他們都用無私的奉獻讓愛的光芒熠熠閃耀,讓愛之光照亮了更多人的眼睛,照進了大家的心!

在和諧的社會裏,我們看到許許多多這樣無私而崇高的人,他們將愛心的接力棒一程一程地傳下來。我也要做個愛心的傳遞者,愛父母,愛親人,愛老師同學,愛身邊的每一個人,讓愛之光永不熄滅,讓世界因爲有愛而更美麗!

《永生的眼睛》讀後感14

一個人所能給予他人最珍貴的東西,莫過於自己身體的一部分,看完這句話,我的心靈被深深的震撼了。

這句話是昨天我們剛學的課文《永生的眼睛》中看到的。課文的作者是美國的.琳達。作者十四歲時,一場突如其來的疾病毫不留情的奪走了作者的母親的生命,當天下午,父親將母親的眼角膜給予他人,那時作者還小,誤認爲父親這樣做是爲了不讓母親完整的離去,但是,一年年過去了,作者有了自己的家庭,有了自己的女兒。他明白了:父親這樣做並不是爲了不讓母親完整的離去,而是爲了讓其他的盲人重見天日。

父親與世長辭後,作者按照他的意願將他的眼睛角膜也捐贈給了他人,作者的孩子溫迪並沒有反抗,而是說了一句話:媽媽,我真爲你,爲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驕傲!正是這句話使作者緊緊的抱住孩子,併爲有這樣的孩子感到驕傲。另外,我還上網查了資料,原來這篇課文省略了兩段,看到了這兩段,我再一次被震驚了,原來,過了兩個星期後,溫迪被一輛汽車撞了,作者再一次接受了失去親人的痛苦,但是,作者並沒有傷心,她把溫迪的眼睛捐贈給了別人,當看到了那個人的眼睛,就覺得溫迪在自己的身邊。

看完了這篇文章,我不禁想起我在一年級發生的事情,那一天同桌向我借筆,我無情的拒絕了,學完了這篇課文,我真感到羞愧,以後,我要學習溫迪做一個樂於助人的人。

《永生的眼睛》讀後感15

今天我讀了這篇文章,被溫迪那幫助別人的精神所感動。

溫迪14歲第一次聽說器官捐贈--是她的外公死後決定捐獻自己的眼角膜。溫迪爲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驕傲。

她媽媽當時問:“這令你感到驕傲嗎?”

“當然,你想過什麼也看不見會多麼痛苦嗎?我死後,也要學外公將眼睛送給失明的人。”她的反應並不是痛苦的,但恰恰相反她是快樂的,因爲她知道一個盲人要看到光明瞭、要看到這個世界了,這是一件多麼令人高興的事呀。

當媽媽簽署了同意書,她也很快樂,爲媽媽遵守了外公的遺願而感到快樂。溫迪也許下了死後要捐眼角膜的'願望,從這裏,我們可以看以看出溫迪愛幫助別人的優點。一看到這裏,我就想起了我以前不愛幫助別人,所以朋友很少,媽媽後來告訴我:同學之間應該互相幫助,不要只看別人的缺點,要看別人的優點,這樣你才能交更多的朋友。我按照媽媽的話去做,很快就交了許多朋友,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幫助別人的習慣只要養成了,什麼困難都可以克服。

是呀,我們也應該向溫迪一樣,爲他人着想,這樣纔會有更多的人恢復健康。雖然我們有時也可能向琳達一樣--只想着自己,沒有想着別人。那我們就應該努力克服它,如果我們每個人死後都願意捐獻自己的器官,那我們的國家的殘疾人就會越來越少了。我希望有更多的人死後捐獻器官,讓世界上所有的人看到的都是五彩繽紛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