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後感

讀《風箏》有感15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爲了讓您不再爲寫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讀《風箏》有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讀《風箏》有感15篇

讀《風箏》有感1

翻開《追風箏的人》,一個個字符散發着迷人的光,匯成那一幅飄雪日子裏的優美的畫。每當我閉上眼,腦海裏總會浮現這樣的畫面:一個瘦弱的男孩,用盡全身的力氣,追逐着天空中的藍色風箏。這時我不禁會問:追風箏的人,苦苦追求的只是浮在空中的風箏嗎?

也許,小小的哈桑拼命追逐的是他的人生。

追逐人生的真。哈桑真誠待阿米爾,單純率真的他從不懷疑阿米爾說的任何一句話,他坦率的承認自己是低賤的哈扎拉族人,即使飽受歧視,難過之後的他依舊不忘露出天真的笑。他不斷地追求人生的真,也許,像他這樣窮苦善良的`人,才能永遠擁有真,擁有一顆赤子之心。可現實中,依舊懷揣赤子之心的人無處可尋,不少人爲了金錢利益拋棄了僅存的真,他們一個個帶上美麗的面具,卻再也無法直面自己的內心。於是哈桑不停追逐,留下了彌足珍貴的真。

追逐人生的情。哈桑最重友情,在那個他們蹣跚學步的日子裏,哈桑說出了人生的第一句話——“阿米爾”,顫巍巍的發音,見證了哈桑內心最深的情誼。這個將朋友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人,一次次地被阿米爾背叛,卻一次一次地原諒他,一次一次地幫助他,一次又一次地試圖挽回這份友誼,一次一次,終究再難挽回。也許,因爲他知道友情不易,才如此珍惜這份情誼。誰不祈求這樣的朋友呢,永遠不會背叛自己。可就像人們常說的,人在未曾擁有時渴望,當渴望變成現實後卻又毫不在乎。也許正因爲如此,哈桑,這個重情的人,才失掉了這份情。但是哈桑依舊不停地追逐,將這份情誼化爲永久的回憶。只有這樣,他才覺得沒有遺忘。

追逐人生的過往。時光荏苒,多年後的哈桑親眼目睹妻子捱打,卻無法上前制止,他明白,只有默默忍受,才能更好地守護自己的家庭。也在這時他才懂得,他所信任的阿米爾也未曾背叛過他。他放下了自己被毒打的過往,只是因爲他永遠相信阿米爾,相信他們之間的友誼沒有背叛,有的也只是無奈。也許,一生中有許多過往,要不停追逐,才能將往事澄清,體會曾經堅不可摧的情誼。正因爲哈桑相信,他才從不放棄追逐過往。

是哈桑讓我明白,人生需要追逐,追逐真,追逐情,追逐過往,就如同他在陽光下,雪地裏,拼命追逐藍色風箏一樣,因爲他相信,只有不停追逐,才能真正擁有。

而我也是。

讀《風箏》有感2

也許故事的結局不算完美,甚至帶有苦澀與酸楚。但人生既是如此,犯錯,或許只能用一生來挽回,和救贖······

“爲你,千千萬萬遍。”每次讀到這幾個字,都感覺心情甚是沉重。讀完《追風箏的人》,我思緒萬千。對身邊的人,我是否盡心盡力?是否不經意間傷害着身邊的人?我想,我不要後悔,對身邊的人和事都要盡心盡力。一個背叛與救贖的故事,人一生中難免犯錯,或許無法挽回,亦可能無法彌補!

十二歲的阿米爾與僕人的兒子哈桑情同手足,是從小一起長大的朋友。只是因身份的不同,他們分別被命運貼上不同的標籤,有着不同的人生之路。哈桑爲幫阿米爾追回風箏的途中遭到阿賽夫的圍堵,阿米爾雖目睹一切卻未挺身而出,阿米爾的懦弱與膽怯最終逼走哈桑父子。哈桑的離開一直折磨着阿米爾,他也爲此一直苦惱和痛苦。他失去了那個朋友,那個一直站在他身邊保護着自己那個人。後來父親的好友告知他,哈桑其實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兄弟時,踏上了救贖之路。去尋找哈桑,救出哈桑的兒子索拉博。阿米爾最終邁出了這一步,戰勝了自己膽怯的心理。哈桑的忠誠與重情義,阿米爾最後的勇敢,都令我感動,爲之動容。

"時間很貪婪,有時候,它會獨自吞噬所有的細節。“”我很高興終於有人識破我的真面目,我裝的太累了。“阿米爾大概是我們每個人的縮影。我亦曾無數次在自己還小,無知懵懂的狀態下,不自知的傷害到了身邊的人。一次次違背了自己的內心,犯過荒唐的錯。對最最親近的人,時有產生言語上的偏激。後來,慢慢長大,漸漸董事,我也去追逐那隻名爲救贖的.風箏,希望從此以後不再需要這樣的風箏。

追逐的,不僅僅是風箏。斷了線的風箏畢竟太脆弱,離了手中的線就漸漸遠去,無法追逐。風箏無法承擔什麼,而作爲高中生的我們,在成長曆程中總該有所承擔。學會長大,學會經歷,學會在錯誤中反思。學會包容與理解,反思過去的自己,找回自己的本真,找回那份美好純粹的情感。時時帶有正能量,忘卻曾經的一切陰影。讓一切歸零,知道錯了,就勇於承認,敢於承擔·······不要靜待那個隨時都會懊悔的自己!

這隻風箏象徵着阿米爾的救贖,是哈桑的真誠,代表着親情,友情,是善良,正直和成熟。對阿米爾來說,只有追到這隻風箏了,內心才能得到真正的救贖。我們或許曾傷害過他人,也曾被他人傷害。留在心裏的烙印和傷疤,等待着被治癒和救贖······

這本書以背叛與救贖,失去與成長爲主線,讓我們展示了真正的救贖之路。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總是有風雨,有晴天。再親近的朋友,也有最後遠離的一天,此後大家再無聯繫,看着自己曾經的好友與自己漸行漸遠。

這本書教會我的,還有那份勇氣。敢於面對自己曾經所犯下的錯,我們缺乏從頭再來,改過自新的勇氣,這時的我們需要的是那份不懼前路艱辛的勇敢······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風箏,不管那意味着什麼,讓我們勇敢的去追!

讀《風箏》有感3

讀過《五猖會》與《風箏》後,對着同一個作者的兩篇文章,和這兩篇文章所表現的不同的思想感情,頗有一番見解。

《 五猖會》記述的是魯迅兒時在鄉間迎賽神會的急切,興奮的心情,和被父親強迫背誦《鑑略》的掃興而痛苦的感受。表現的是強制的封建教育對兒童天性的壓制和摧殘。

《風箏》這篇文章寫的是魯迅自己小時,不願意讓弟弟玩風箏,甚至踩掉弟弟的風箏,晚年又明白了“遊戲是兒童的正常行爲,玩具是兒童的天使”這一道理,從而,寫下這篇文章來懺悔。揭露的是封建沉浮思想對兒童自由,活潑天性的扼殺,也表達了魯迅先生對這種封建社會的憎恨。

“我”小時候“所盼望的',過年過節之外,大改要數賽神會的時候了”可“我”家住的“偏僻”,等到“賽神會行列經過時”已經是下午了,能看到的新奇人物也就“極其寥寥”了。

當“我”興致勃勃的等着賽會的行列來的時候,儘管只能看到寥寥幾個人,可是依然感到高興。看不到隆重的隊伍,買一個便宜的紀念品,也是不錯的,花一文錢,買一個“吹嘟嘟”,也能高興的玩上玩兩三天。

這表現的是“我”純真的童年,和我那極易滿足的好奇心。比起我們現在簡簡單單的童年,和永遠也不滿足的渴望,這真是天壤之別啊!現在孩子的童年,無非是高科技和數碼,他們不知道什麼是“無常”,卻也知道什麼是遊戲中的“怪物”。這就是時代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當今的青少年,大部分都缺少一個純真、有趣的童年,有的都是現代社會教育,卻忘了用傳統文化來薰陶心靈,當今傳統文化較八十年前的舊社會相比,相差甚遠,很少有人能看到迎賽神會的景觀,也沒有當時的文化氛圍。傳統文化也就面臨很大的威脅。

“我”想到關東去看五猖會,可父親卻讓我拿起了《鑑略》,“我”高興的心情,瞬間也就湮滅了。當“我”將無趣的書兒背完了。起初的高興也不能恢復,雖然去了,可五猖會的熱鬧,對“我”似乎“沒什麼大意思”。“我”至今“還詫異我父親何以要在那時候叫我來背書。”

這是作者對於“封建教育,是對兒童天性的壓制和摧殘”的親身感受。試想一下我們當今的社會,是很和諧。但對於孩子的教育還是有所欠缺的,當今中國,很少有明智的家長,能讓孩子自由、健康的成長,青少年以學習爲己任,客人們還沒發覺,青少年在幾年至幾十年的學習中,慢慢抹掉了自己與生俱來的純真,被繁重的學業壓得直不起腰。

《風箏》與這篇文章,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風箏》是以另一種形式來闡明這些道理的,只要是以“我”對弟弟玩風箏的態度和做法來體現的。當我看到弟弟做風箏時,氣急敗壞的將風箏踩爛,因爲“我”認爲風箏是一種低俗玩物。

“我”的想法,可謂是荒謬至極。玩具並沒有低俗高雅之分,當每個孩子玩起玩具時,所表現的都是他們最純真、最可愛的面貌。人們也會在玩玩具的同時,釋放自己內心深處的童真,也會忘卻身邊煩惱。

好在魯迅晚年才明白了這一點,對自己曾經的做法,發出了最真摯的懺悔。想和弟弟再一同放風箏,可弟弟卻“和我一樣,早已長滿了鬍子”。

童年一去是不會再回來的,只有抓住童年,在童年中體會童真,人生的第一階段,纔算過的值。

讀《風箏》有感4

在一個星期天,我看好一本叫《紙船和風箏》這本書,我突然受益無窮。

這本書講的是什麼呢?講的是有一座山,山上住了一隻可愛的松鼠,山下呢,住了一隻強壯的小熊,它們倆是一對好朋友,小松鼠每天都會折一隻小船通過小河流到小熊家小熊也會每天做一隻風箏讓風箏飄到松鼠家。有一天它們倆吵架了,從此小河裏再也沒有小船,天空再也沒有風箏,終於有一天小松鼠給小熊發了一隻小船,上面還寫着:你願意和我做朋友嗎?”過了一會兒小松鼠看到那個風箏,通過這件事我想到了我的.朋友小紫,在那一次我跟他開了一個小玩笑,可是他居然還跟我絕交,過了幾天,我終於還是和那位朋友和好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呢?告訴了我們和朋友之間要好好的相處才行。

不僅在故事中是這樣,在我們生活中也是這樣,所以我們一定要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友誼纔可以,不然的話,以後你不僅會失去一個朋友,而且還會因爲你的壞脾氣而失去更多的好朋友,到那時你纔會知道沒有朋友是一件多麼不好,多麼孤單的事情呢!

讀《風箏》有感5

每一個人都是有理想,這兒啲一位老師少了只腿,可他不氣餒,把理想系在風箏上,越飛越高。他一個瘸男生,比躺在醫院病牀上抱怨着自身的腿的人強多了。作爲老師,瘸了是十分不便的。或許,他的理想是好好地當一位老師,那麼,他的'理想系在了風箏上,每一次都非常的高,飛得非常的好,他的理想離他壓根就很近了。

圓木仗是他的好助手,沒有它,劉老師不太可能那麼那麼的傑出,或許沒有了它,劉老師就仍在病牀上呻吟呢!那在實際中,這根柺杖便是大家精神的支撐。劉老師瘸了還能那麼的精神,大家呢,四肢齊備,可對自身的理想壓根就沒邁過一步,對不對?

也曾用過把理想系在風箏上,讓它飛高飛遠,讓自身的理想依靠自己走,自身向理想走去,可卻沒有做到:

我寫過一封書信,上邊的內容是懺悔,要自身努力學習,等同於計劃表,可當我想做這件事情時,卻身不由己,情不自禁地把它給撕了。

我確實無法釋懷,劉老師的理想率早已少了一大半,他卻能挺過去,可是我,懶散得連自身標準充裕了還不知足,還跟自身的理想慪氣,我真不應該呀!

只願自己理想啲風箏越飛越高,越飛越遠,擁有坎坷挺胸仰頭;自豪了,自身改過;飛高了,絕不滿足!朝自身的理想飛吧!!

讀《風箏》有感6

前幾天讀完了《追風箏的人》,就覺得這是具有吸引力的一本著作。裏面包含着愛、獨白、戰爭等。當讀到哈桑悲慘的遭遇,然後想起他去追藍風箏時對阿米爾少爺說:“爲你千千萬萬遍。我的眼眶溼潤了,一種心碎的感覺佔據了整個身體。

其實一部好的作品,總能夠讓讀者從不同的角度去品味。現在我想談談救贖。

當讀到阿米爾在面對哈桑的遭遇選擇逃避和誣陷的時候,我的確對此做法嗤之以鼻,但是時間的確未能讓此事隨風而去。困擾阿米爾的夢魘,若其不選擇救贖,他將不能安度此生。但是,文章並沒有讓阿米爾也同樣遭受不幸,而是用拉辛汗式的寬容,鼓勵阿米爾重回好人之路。

救贖之路並不好走,阿米爾身體遭受迫害,但是心靈卻告別膽怯,從以往迷失的迷陣中跳脫了出來。最後收養了哈桑的兒子索拉博。

對於錯誤這個問題,有些人不願意承認,把錯誤都歸於他人身上,不知道改正。而有些人則過分自責,一件事情失敗的`話,都會把責任和過錯歸於自己,這樣的話,總是給與自己過多的負擔,也大有壞處。我深刻的記得:書中拉辛汗對於阿米爾的錯誤,沒有呵斥和指責。他應該是猜到這麼多年以來,阿米爾也總是被這件事情折磨着。他說:“你應該對自己寬容些”。這樣的態度是包容,也是一種適度,既幫助別人找回正確的路,也解脫了他人的心靈。

過去的錯誤,我們是無法再回去改正的,唯有得到找正確道路的能力,讓我們在是非判斷前,做最正確的決定。還是當下的路最重要,從現在開始,做正確的自己,真的還來得及。

讀《風箏》有感7

明明是三伏天,卻感覺像數九天一樣冷,只能從一堆舊物裏尋找一絲溫暖。閒暇時翻出一些老物件,每每一端詳就是半天,每一件舊物都印刻一段故事,甚至還殘留着往事的溫度。翻到這本書的時候,帶着第一次讀他時的感動與惋惜又重溫了這個故事。

第一次接觸這本書,感受最深的是戰爭的殘酷與和平的珍貴。對阿富汗的印象只有從電視上看到的炮火紛飛和殘垣斷壁。而這本書詳盡地向我們展現了一幅七十年代阿富汗的民生畫卷:那裏有湛藍的天空,澄澈的湖水,綠色的草坪,翠綠的棕樹,每逢週五人們聚集在公園或者湖邊野餐,開齋節人們會穿上最新最好的衣服相互拜訪、擁抱親吻,每年冬天孩子們會參加放風箏追風箏比賽。然而戰爭的爆發打破了這裏的`美好與平靜。戰爭帶來的不只是山河破碎,更是阿富汗人民的命運飄搖、民不聊生:“在阿富汗,有很多兒童,卻沒有童年”、“戰爭把父親變成阿富汗的稀缺物品”、“一個爲了餵飽孩子的男人在市場上出售他的義腿”。簡單普通的文字,讀來卻讓人壓抑和顫抖。

近來再讀,想談一談關於背叛與救贖。當哈桑爲了幫阿米爾追回風箏贏得比賽,而遭到阿塞夫及其同夥的欺負甚至猥褻時,阿米爾選擇了袖手旁觀,“一個哈扎拉僕人理應爲主人盡忠,而高貴的普什圖少爺不值得爲一個卑賤的哈扎拉僕人冒任何風險”,也許這時阿米爾的做法可以試着理解爲社會地位賦予他根深蒂固的思想。可當阿米爾爲了逃避內心的罪責和不安,用誣陷栽贓的手段迫使哈桑離開時,哈桑內心受到的傷害絕對是身體所受凌辱的十倍百倍,阿米爾纔是導致哈桑悲劇命運的罪魁禍首。當然,善良忠誠的哈桑最終原諒了阿米爾,而作爲讀者的我卻無法釋然。

“我寧願吃泥巴也不騙你。”

“真的嗎?你會那樣做?”

“做什麼?”

“如果我讓你吃泥巴,你會吃嗎?”

“如果你要求,我會的。你是否會讓我這麼做。你會嗎,阿米爾少爺?”

“別傻了,哈桑,你知道我不會的。”

昨日的誓言,美好的友情,被現實狠狠打了一個耳光。眼見朋友被他人欺負而袖手旁觀不可原諒,得知朋友被別人凌辱而無動於衷不可原諒,最不可原諒的是他對這段“友情”的放棄和背叛。人們說陳年舊事可以被埋葬,但往事會自己爬上來。有些傷口是不會癒合的,有些傷害是難以磨滅的。人格與品質的污點並不會因爲愧疚和懺悔而抹滅,而懺悔和補救也不能成爲被原諒的理由,因爲並不是所有的痛苦和傷害都能被救贖。

做人,最重要的是乾淨。願你出走半生,歸來無愧無疚。

讀《風箏》有感8

我讀了《追趕風箏的孩子》後,讓我受益扉淺,並懂得了許許多多的道理。

在萊特兄弟小的時候,他們在草地上追趕着一隻斷線的風箏,卻被過路人嘲笑。但是,他們卻從路人的嘲笑中萌發出一個飛向天空的幻想。從此,他們每天觀察鳥類飛翔和滑翔的變化,研究飛翔的原理,最終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架螺旋槳飛機。

人的夢想都是美好的。無論多麼渺小,還是多麼偉大,都應該努力實現它們。幻想是美好的,行動是實在的,我們不能因爲別人的一點點挖苦而放棄。萊特兄弟知道,爲了自己的夢想而堅持不懈。要不然,自己努力的結晶就會被破滅,夢想也不會實現。從“科學的幻想經過勤奮的努力,終於變成了現實”中,我想:萊特兄弟真是偉大,因爲他們爲了自己的夢想堅持不懈,這種精神真值得我們學習!

這篇文章讓我想到了自己,我幹事情經常半途而廢,就像爸爸經常告誡我做事千萬不要三分鐘的熱情。美國著名的NBA球星科比是一個很厲害的人,他的.籃球技術精湛,本來是一個“跑腿”,現在卻衆人皆知。這又讓我想起了《愛的教育》裏的斯代地,他本來是一個差生,不過他勤奮努力,最終成爲班上的尖子生。“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我想:能在成功的人有很多,就是看你有沒有付出。“沒有大膽的猜測,就做不出偉大的發現”只有你大膽猜測,就可以發現其中的奧妙。

萊特兄弟不顧別人嘲笑的精神是可貴,讓我們爲自己夢想而堅持不懈地努力吧!

讀《風箏》有感9

後極盡的自我救贖!作者通過一波三折的故事向我們傳達了一個思想:要敢於面對人性的陰暗,更要鼓足勇氣行動起來自我救贖。

現實中的`我們,都非聖明賢達,生活中,都會不經意的犯這樣那樣的錯,就像文中主人公阿米爾一樣,犯下許多錯誤,或大或小。假如從小你就是個勇敢的孩子,敢作敢當,勇於承認錯誤,就會避免或減少很多悲劇。但如果那時的我們不夠勇敢,並因此致使很多悲劇發生,請記住,不能就此放棄自我的人性光輝,遲做總比不做好,自我救贖永遠都不會太晚。

慶幸的是,年僅不惑的我,身爲人子,父母始終以正直,善良,誠實,勇敢的品質教育我,使我不致像主人公那樣,年僅不惑方纔鼓起勇氣,以人性的光輝自我救贖。作爲人父,我秉承父母對我的教育之道,教育犬子,但願愛子能夠不斷從生活中獲取勇氣,見義勇爲,長大後也能成爲一個正直,誠實,勇敢,博愛的人。

讀完此書後,再反過來縱覽全書才發現,風箏不僅僅在書中起到了牽針引線的作用,還是主人公自我救贖的癥結所在。主人公爲了從愧疚中解脫,爲故人之子追逐風箏,只爲從:“爲你,千千萬萬遍”的魔咒中解脫出來。

其實大千世界,各色人等,每個人心中都有那麼一隻風箏,無論它意味着什麼!讓我們鼓起勇氣,勇敢的去追!

讀《風箏》有感10

最近在閒暇時間看完了這本《追風箏的人》,從第一頁開始讀整個人周圍就被一種憂傷的氣氛籠罩着,直到讀完一直保持着。文中以第一人稱進行講述,猶如在聽主人公阿米爾回憶着述說他的人生經歷,聽完之後久久不能忘懷,思緒依舊在阿米爾的回憶裏,跟隨着他一起思考過去生活發生的點點滴滴,尤其是阿米爾家的僕人的兒子哈桑。哈桑,現在只要想起這個名字,心裏總會浮出一絲絲感動與憂傷……

小說以第一人稱講述了身在美國的阿富汗移民阿米爾童年時與哈桑之間的往事以及後來移居美國的生活往事以及在這期間,阿米爾對兒時的過錯的一種救贖。哈桑是富家少爺阿米爾家的僕人的兒子,而且是屬於當地地位最低的種族哈扎拉族的一員。但是當阿米爾重回阿富汗對自己的過錯進行救贖時,才知道哈桑是他同父異母的兄弟,這又給哈桑這個人物增添悲劇色彩,也給阿米爾內心多增添份內疚感。因爲小時候哈桑一直把阿米爾看成自己世界的中心,爲了阿米爾他可以付出一切。不過阿米爾卻從未把哈桑當成朋友對待,似乎只是當成無聊時的玩伴。而且小時候父親對他十分嚴苛,但是對哈桑卻充滿愛憐之意,有一次哈桑生日,阿米爾的父親約了一位醫生給哈桑治癒的兔脣。這些都對一個渴望得到父親的認可與讚美的少年增添了份嫉妒。直到有一天,將嫉妒化爲了愧疚。哈桑是風箏的大賽的能手,他爲了追到阿米爾的風箏遭遇了壞人的施暴,而阿米爾卻因爲懦弱躲在角落裏,最後逃走了。從此以後,阿米爾不敢見到哈桑最後還製造了一個陰謀,欺騙父親,趕走了哈桑一家。在美國生活的日子裏,阿米爾一直無法忘懷兒時的過錯,最後回到阿富汗救回哈桑的兒子才使得自己有所解脫。

小說講述了阿米爾的心靈救贖過程,同時也展現了阿富汗少年哈桑純潔心靈,“爲你,千千萬萬遍”是哈桑對友誼的詮釋。每看到這句話,心裏總會有一絲震撼。哈桑對阿米爾的信任與付出,卻沒能換來回報,而且對於阿米爾的袖手旁觀也沒有揭發,只能說哈桑對阿米爾所做的一切是不求回報的,只希望能與阿米爾一直快樂的生活在一起。這樣的矢志不渝的付出怎能不叫人感動流淚?

哈桑是阿米爾同父異母的兄弟,本來應該得到跟阿米爾一樣的地位。阿米爾父親爲了維護自身社會地位與尊嚴,隱瞞了這個事實,也可以說是欺騙,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把哈桑以僕人身份留在家裏,關照他。但是這樣卻使他成爲被人看不起的'對象。“沒有比盜竊更十惡不赦的事情了”,“當你說謊,你偷走別人知道真相的權利。當你詐騙,你偷走公平的權利”,這些都是小說中阿米爾父親說的話,但實際上他已經做過這種事了,或許是在爲自己做過的後悔,告誡兒子不能重蹈覆轍,不過他對哈桑表現出的關愛似乎是對自己過錯的救贖。展現出了阿富汗當時的人們所處地位與種族的不同而造成的不同命運以及人們內心的善良。

聽着阿米爾在講述,讓我對上世紀中的阿富汗有了另一方面的瞭解,戰亂、槍聲已不是僅有的代言詞,更多的看到了阿富汗孩子的童年,看到了真誠,純潔,寬恕,贖罪,愛情與友情在人性當中的重要性。在看的過程中,無論景物還是人物、情節,都給人一種心靈上的衝擊力。()感受到人性中的善良、包容、關愛、責任對人、對社會的重要性,這也是這本小說做觸動人心的地方。而這些高尚的信仰在如今這個社會也越來越成爲稀缺資源,例如前兩年社會上出現的尋找“最美”系列活動,讓人感覺到似乎在呼喚着美麗心靈的迴歸。而小說中的整個氛圍雖然有些淡淡的憂傷,卻能讓人感受到純真善良世界的美好。

讀完不僅被阿米爾與哈桑之間發生的故事所感動,還有反思對於來之不易的友誼,應該要好好珍惜;要學會試着成長,勇於承擔生活中應該面對的責任,纔不會在人生路上留下遺憾。

讀完《駱駝王子》,心情久久不能平復。作者作爲一名野生動物家不禁對駱駝王子最後的歸順感到可惜,也最終悟道:也許正是野駱駝這種“種族照顧小駱駝方式”導致野駱駝近年來數量急劇減少。自然生存環境越來越惡劣,野駱駝這種整個族羣照顧小駱駝的方式導致小駱駝長大後在惡劣環境下難以自己生存,這正是野駱駝走向滅亡的根源。

我不禁聯想到我們人類,尤其是我們中華民族。由於某種原因,我們國家實行獨生子女制度,獨生子女制度導致最大的後果就是我們的孩子嬌弱,被照顧的太精細,這不正是野駱駝撫養後代的方式嗎?通過野駱駝我們似乎能預見我們中華民族若干年後的情景!不敢深想,後怕!打了個激靈我轉頭問丁寶:“《駱駝王子》讀完了你啥感想?”丁寶倒是很認真地回答我:“不能像駱駝王子那樣軟弱無能!”聽此話,我甚感欣慰。

讀《風箏》有感11

翻到尾頁,如鯁在喉。

一隻無影的風箏在一片支離破碎的天空中“遊蕩”,纖細的風箏線蕩在空中,看不見起點。

“我追,一個成年人在一羣尖叫的孩子間奔跑。但我不在乎。我追,風拂過我的臉龐,我脣上掛着一個像傑希爾峽谷那樣大大的微笑。我追。”

戛然而止的結尾;

永不停歇的追逐;

靈魂深處的救贖……

那片天空,是友情的真摯,有現實的干涉,也有無情的背叛,還有阿朱爾最後得知事實的贖罪,還有哈桑,那個兔脣的'哈桑,那個追風箏的人。

本書很長,需要心讀,之所以能震撼人心,大概是因爲人們的內心產生了共鳴,我們都會遇到類似阿米爾的困境:在生命某個成長的階段,總會有過那麼一次深刻的錯誤,缺陷,遺憾,甚至難堪,以致於耿耿於懷,痛心疾首。即使有過千百回的反思,痛悟,自責也難說出口。

或許我們不會像主人公阿米爾那樣長久的受其折磨,或許我們也會偶爾假裝遺忘,但只要我們願意選擇繼續保持清醒,那麼這此記憶還是會像夢魔一樣,隱藏在內心深處,伺機發作,或在無人的夜晚,洶涌澎湃。

沒有人願意因爲一次的錯誤就甘心承認自己是墮落的,醜惡的,所以,我們也會像主人公阿米爾一樣,在苦苦地追尋那個打開自己的心結的鑰匙。

對於阿米爾來說,對哈桑的愧疚使他承受着心靈的不安,而多年後得知哈桑是他同父異母的兄弟時,哈桑已不在,於是阿米爾找到哈桑的兒子,繼續未完成的救贖。

這是一場心靈的長途跋涉。

每一個孩子都應該是天使,但並不等同於他們完美到無懈可擊,而且事實往往大相徑庭。童年可能並不完美,每個孩子都有極度要逃脫的童年回憶。

所以,對於阿米爾的逃避,我們無權指責。

然而,阿米爾最後的執着令我感動,使我震撼。

阿米爾的風箏承載太多太多,親情、友情、愛情、正直、善良、誠實……風箏是他人生中不可少的一部分,而最後,他也如願以償了吧。

“但我會迎接它,張開雙臂。因爲每逢春天到來,它總是每次融化一片雪花;而也許我剛剛看到的,正是第一片雪花的融化。”

心中的風箏,讓我們勇敢去追。

爲你,千千萬萬遍。

讀《風箏》有感12

暑假買了一批書以供閱讀,可惜大多都只看了一半就放下了,唯獨這本《追風箏的人》,我從頭至尾讀完了。

我要說這並不是一本拿到就讓人愛不釋手的書——在剛開始讀的時候會被陌生的人名和地名弄的暈頭轉向,要是心有一點浮躁可能就讀不下去。事實就是這樣:在一個雨天,被清涼的雨水帶走了所有浮躁的我纔拿起這本手邊的,在之前只草草翻了幾頁就放下的書,靜靜讀了下去。

懷着對故事情節的期待,夾雜着對主人公的哀怨和對僕人哈桑以及像他一樣的奴隸們的同情,我讀了下去。

正本書給我印象最深的,當然也是故事的轉折點——全喀布爾的風箏比賽以及之後的故事。這本該是個高興的日子,他們贏了!成功的一霎那阿米爾的父親也站起來歡呼,也“終於以我爲榮”了。但也就是這天,這美好的就像童話故事結局的一天,阿米爾因爲他的懦弱和逃避使哈桑遭受了巨大的不幸,更讓自己背上了巨大的負罪感。

這篇小說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耐人尋味的歷史。阿米爾在那之後所受的煎熬卻是讓我深深愛上這本書的'原因,畢竟這種做錯事以後的愧疚和心底的那份不安是每個人都會有的吧,作者把這樣的心理描寫的惟妙惟肖,讓人忍不住惋惜和悲哀的同時也產生強烈的共鳴。

有句話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讀了這本書之後我對這句話有了更深的瞭解。作爲一個讀者,一個置身事外卻又能看清全局的人。我是多麼希望在有些時刻,阿米爾能挺身而出。在事情發生過後,我又多想他能做些什麼去補救。可是一切恰巧相反,他沒有站出來,他做的每件事和說的每句話都將裂縫越撕越大。但這又何嘗不是在現實生活,我們作爲當事人時的做法呢。可我們不知道這樣做有多愚蠢,會帶來什麼樣的結局。

但生活就是如此,從來不缺少悲劇。總是在猶豫不決間失去了勇敢的機會,而犯錯過後的補救就更顯得艱難。我也經常會犯一些錯誤亦或是沒有做好該做的而感到愧疚。雖然過後可能會有挽回或彌補的機會,但都因爲一些莫名的原因(想想大多都是因爲內疚而產生的畏懼),我不能很好的抓住它們。

可那是從前的我了。現在我不會像以前那樣得過且過,奢望時間來沖淡這種負罪感。因爲通過這本書我知道,正如拉辛汗所說的“那兒有再次成爲好人的路”,我也願意相信有這樣一條路。但這條路絕不平坦,甚至有些人壓根就不想踏上這條路。因爲踏上它不僅意味着你能解開心中的鬱結,更表明了你要面對過去有些你不是太想面對的東西,並且以接受它爲前提。

我想,當阿米爾得知哈桑——一個卑微的哈拉扎人,竟是他同父異母的兄弟,心裏絕不平靜。他反覆掙扎,甚至想要退縮,他憤怒下隱藏着深深的悲傷可他還是要面對這個現實。最後他決定了,毅然決然的踏上了這條路,這條救贖的路。這次他的選擇無疑是正確的。戰火紛飛,動盪不安的年月裏的種種不易:命運安排的宿敵,甚至死亡的威脅。但他最後成功了,在他追風箏的那一刻,在他喊出那句“爲你,千千萬萬遍”的時候一切都是值得的。他的心靈得到了解放,沉積多年的一切煙消雲散。他成功了!

我想自己是否也該踏上這樣一條心靈救贖的路。去追屬於自己的那隻風箏,去獲得自己的那份幸福。讓生活不再被遺憾羈絆,無論代價幾何,“但我不在乎”。

我追。

讀《風箏》有感13

《追風等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胡塞尼的第一部小說。書中的主人公阿米爾出生在一個福裕的家庭。雖然他的媽媽在他出生時去世了、但他的爸爸十分寵愛他。阿米爾還有一個忠實的僕人,同時也是他的玩伴架哈桑,故事就是繞着阿米爾和哈桑懸展開了關於人性的背叛和救贖。

看完這部小說,我的心不能久久平靜下來首先主人公阿來爾的懦弱讓我感到憤怒。他親眼目睹他的僕人被*暴卻沒有挺身而出,有到這一幕我的心都哪寒了,哈桑不僅是他的僕人,也是他的玩伴。他不僅沒有在哈桑遭到強*時挺身而出還因爲無法再面對哈桑而請求爸爸把哈桑和哈桑爸爸解僱。

因爲無理的要求而被爸爸拒絕後,他以哈桑偷竊了他的`生日禮物來陷害他,哈桑也知道是阿爾米要陷害他但是他沒有解釋,而是承認偷竊。哈桑受到了肉體上的傷害,他不僅沒有安慰哈桑,還讓哈桑失去了工作,簡直是雪上加霜。

後來蘇聯入侵阿富汗阿米爾的爸爸帶着阿米爾逃到了巴基斯坦,把家留給拉辛汗管理,再之後阿米爾去了美國並和一個女生組成家庭,在這時拉辛汗打電話給阿米爾,希望他回到巴基斯坦,因爲哈桑和他的妻子在照看阿米爾的房子時,被入侵者槍斃,而他們的兒子也因此進了孫孤兒院,但阿米爾仍不想回去,拉辛汗沒有辦法只好告速阿米爾,哈桑就是他爸爸的私生子,阿米爾纔回去。

對阿來爾來說,僕人身份的哈桑就不值得他去珍惜、同情嗎?先不說哈桑在他小時候盡心盡力,把哈桑解僱後,哈桑一家還在不求回報的幫他照看房子,在得知哈桑被槍殺後,他依然無動於衷。但他知道哈桑是他同父異母的兄弟後態度纔有所轉變。

當我知道哈桑是阿米爾同父異母的兄妹後,我就更加同情起這個一生坎坷的悲催人物。明明都是同一個父親,他的兄弟是光鮮亮麗的少爺,而自己卻是見不得光的私生子,雖更諷刺的是還要當自己兄弟的僕人,而這個兄弟在自己遭到傷害不僅沒有伸出援手反而還雪上加霜,回憶起阿米爾對哈桑做過的事之後,我的憤怒顯然已到達了頂點。

也難怪當初阿米爾的爸爸那麼偏愛哈桑,原來一切早有了鋪墊。明明都是他的兒子,他帶着阿米爾到外國生活卻把另一個兒子置至不理,甚至被人槍殺,他怎麼可以這麼偏心呢?這讓我不僅想起電影《唐山大地震》的片段,當姐姐和弟弟只能二選一的時,媽媽最終選擇救出了弟弟,這姐姐來說,被媽媽拋棄,那是麼殘忍的事。

而哈桑的身世和遭遇都令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下來。

讀《風箏》有感14

“爲你千千萬萬遍”一句如此簡單的話語,在我腦海中一遍遍回放。哈桑,我爲你的忠誠致敬!小巷中的一回頭,牽引着整部小說走向高潮。

本書描述的是阿米爾和哈桑這兩個小男孩的故事。在一個冬天裏,雪花紛飛,卻沒有人感覺到冷。因爲在這個日子裏,放風箏比賽正在激烈地進行。當最後一隻翱翔的風箏的線在你的手中時、當最後一隻被你割斷線的風箏也被你緊緊握在手裏時,你就成功了。你的勝利,會爲冬天的火焰增一把柴,讓它燃起更耀眼的光。阿米爾就是這樣一個小男孩,他燃起的是濃濃的父愛,燃掉的是友誼與真誠。他永遠都沒有忘記哈桑握着風箏、滴着血的樣子!

那之後的一個夜裏,下着大雨,水珠模糊了車窗、淚水沾滿了眼眶。他們離去的.身影,漸漸地從阿米爾的視線裏消失。拉辛汗曾說,罪過並不可怕。因爲只有罪過,才能讓人去贖罪。讀這樣的文章,總能讓人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利益如同一把刀子,砍斷了你與友誼的連線。阿米爾是爲了父愛,然而,我又是爲了什麼呢?虛榮、報復,還是仇恨?我與她們的分割,也許只是得到100分時的驕傲、被弄傷了的抱怨,或其他兩人不與自己玩的悲傷。我們這是何必呢?

這些年來,我如此地期盼得到外界的認可,但到最後才發現,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正因爲如此,我要抓緊屬於自己的友誼——美好!其餘的人,我何必去刻意地爭取他們的認可呢!我要創造自己的友誼,抓緊自己的風箏,去完成自己的夢想。

讀《風箏》有感15

傍晚,空曠的黑色的土地,籠罩在橘黃的夕陽染紅了的天空下。一隻風箏,一根長線,一個人影,一幅讓人捉摸不透的畫面,那長長的風箏線後面到底是什麼呢?

我翻開華麗的封面,開始走進那一片火紅的晚霞,頭上風箏獵獵作響,耳畔傳來了那句真摯的諾言:爲你,千千萬萬遍。書的開頭,作者那溫和輕巧的筆調,描寫出了阿米爾記憶中阿富汗,展示了一個少爲人知溫馨幸福的喀布爾。平日裏,我們聽到關於阿富汗的,都是跟恐怖主義扯上關係,總以爲那是一個人們從出生到死亡都活在槍聲中的地方。那份和諧美好,與今日的落魄戰亂的鮮明對比,令人震撼!

當然,令人震撼的'不僅僅於此。書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兩個人,是主人公阿米爾的父親,一個在別人眼中魁梧正直的勇士,還有阿米爾同父異母、從小一起長大的哈桑。

哈桑善良、重情重義,他毫無保留地爲阿米爾付出,這種從血液裏自然流露出來的對親人無私的愛,讓我們感動、震撼。爲你,千千萬萬遍。而如今我所能想到能毫不猶豫地說出這句話的人,那就是我們至親至愛的父母。親情這份深沉的愛,從我們出生開始,就默默地再滋潤、保護着我們,你可感覺到了?還是像少年的阿米爾一樣,習慣到麻木了?哈桑的勇敢無畏,從小時候時時爲阿米爾挺身而出,到臨死還保護着阿米爾的家園。這份情誼至深至重,讓我們看到他遇害時,心像灌了鉛一樣沉重難受。

阿米爾的父親,無論在在阿米爾童年、少年還是成年的眼中,他都是一個鐵骨錚錚的硬漢。在阿富汗時,生意上,他千辛萬苦的投入獲得了富裕的生活,在公益事業上的嘔心瀝血,讓他成爲了衆人景仰的人物。在逃往美國的途中,他冒死反對俄國士兵侮辱同行的一位阿富汗婦女;在美國生活,他拒絕救濟金,靠自己辛苦掙來的錢,養家餬口……父親無疑成爲了阿米爾心目中的標兵,但是,也許正因爲父親的強勢,成爲阿米爾一直的依靠,使得他性格柔弱。父母把溫室營造得太舒適,也是會讓兒女長得太過嬌氣。而後來阿辛汗揭祕哈桑是阿米爾的父親與僕人阿里的妻子所生時,我們又會大吃一驚。雖然這樣的設計不是無跡可尋,因爲阿里提醒過,阿米爾和哈桑吃過同一個奶媽的奶,這就是兄弟……但也許是阿米爾父親的形象太過光輝,以至於我們想小說中的人一樣,難以置信一個把盜竊作爲一切罪過源泉的人,也會做出這中事情來。但是,阿米爾的父親也是人,人沒有十全十美的,人總是會有弱點的。他變現出來的硬漢形象,與不敢承認自己的親骨肉,又成爲一個引人深思的對比……在社會中,我們總是爲了聲譽、利益或者爲了生存,而有很多很多的無奈。即使是錯,也不敢承認。

標籤:有感 風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