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後感

慢慢來讀後感

讀後感1.62W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你有什麼總結呢?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慢慢來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慢慢來讀後感

慢慢來讀後感1

讀完了《天長地久—給美君的信》,接着看龍應臺的人生三書—《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目送》。龍應臺34歲開始做母親,自稱從此開始上“人生課”,且至今未畢業,人生三書是這堂“人生課”中的三本“作業”。

《孩子,你慢慢來》這本書裏的龍應檯面對孩子從出生,到開始說話、識字、逐漸感受這個世界的過程,書中有忍俊不禁的童真,有無法抑制的愛憐,也有母子的無奈和迷惑。是對生命成長的的實景寫生,兒童成長中的語言和行爲引導有很強的借鑑意義和實操價值,如:面對孩子牙牙學語時候對外界的好奇,性意識的啓蒙教育,青少年時期的叛逆,成長時期的“偷東西”遊戲,第一次去見二胎家庭時候的做法和說法......

《親愛的安德烈》通過書信的方式展示了兩代人三觀的碰撞與交流。平等的讓人驚訝,坦率的讓人痛楚。直面青春期男孩子好奇的“性,愛,搖搖樂”,一個睿智的父母大至如此,和孩子一起再成長一次。有足夠多的知識儲備和探索經歷陪孩子經歷。“我的媽媽是一個很厲害的媽媽,她總是能把我們不知道的事物和知識解釋的有趣又明白”,爲人父母,這是多麼值得驕傲的一件事兒了啊。當然,裏面也有一些涉及到中西文化差異的辯論,如,對待研究的態度,對父母離婚後孩子的心理塑造和影響......每一個方面都會引起我很多深思,如果此情此景是我該怎麼做?作爲一個從事教育行業的工作者,也依然有很大的學習和參考能力。

《目送》74篇散文,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捨和絕然的虛無。她寫盡了幽微,如燭光冷照山壁,深邃,憂傷,美麗。

她筆觸細膩,世間一絲一物彷佛都有了生命,溫柔婉轉,彷彿微風吹過麥田;寫世界各地的貧窮,落後,愚昧無知時候,她的筆觸刀光劍影,寒氣逼人。她是有智慧的,這個智慧再經過近70年歲月的打磨,你就感覺那是一把鋒利的劍,點出你隨意暴露的破綻。

我想我還會多讀幾次這幾本書的。

慢慢來讀後感2

這本讀物對我來說簡直就是黑暗中的火炬。因爲生活的鉅變讓我一度沉浸在極度的不安和焦慮之中,原本還可以一年就大學畢業的我,又一次重新開始了我的大一生活,在一個完全陌生的國度,從來沒設想過的城市。與我前兩年大學生活來比較一切都是那麼倉促與衆不同,大城市的競爭力,年齡的無力感,還有周遭同齡朋友們的成功將我陷入泥潭深淵無法自拔。從二零一七年二月腳踏上大洋洲唯一的大陸,世界上最有名城市之一,我一直沒有意識到這個巨大的變化會在接下來的三個月裏慢慢將我推向我自己世界的邊緣。痛苦過,曾拿唯一可以依靠的`情感寄託對象發泄我內心的不安和躁動。哭過,痛徹心扉,因爲一些過度的擔心和憂慮。

清清涼涼的的語句是治癒我燥熱內心的良藥。關於文字,作者寫出了自己的體驗和獨立思想,字字句句寫到了現在這個社會最平常的現象,似乎作者是看透了這些並且給它們給予了她的世界觀。而恰恰這些思想與我的想法有共同之處。因爲我本愛寫作,是個情感豐富敏感注意細節的人,傷風動情亦是我優點也是我缺點。已經好幾年沒有認真的讀下一本書,大多數都是看了前幾頁就再以難以下嚥的讀下去了。而這本慢慢來,一切都來的及,不知怎的就讓我繼續讀了下去。真真正正的靜下了心,品略一下屬於另一個人對這個世界和社會的想法。突然發現讀起來是可以放輕鬆身心的,是可以學到那些我曾經有想過但沒有真切理解的思想和想法。

這本書激起了我對文字的激情,養成以良好的習慣,讀書,是一個可以逃避現實的工具。看美劇韓劇和電影原來是我唯一的愛好,因爲這些短小精悍的影視作品是人類生活的精髓。在有視覺效果之前,書是唯一的選擇。人之所以可以有豐富的經驗,知識和品味,都是需要靜下心來思考的,而讀書卻是一個可以使獨立思考的行爲。

曾經爲了重新讀大學而其他同齡人都畢業着急和傷心,這本書讓我理解到其實一切都來得及。換了個角度去想這個問題,一切就解決了。在苦痛中成長,在時間裏蛻變。希望自己可以慢慢體驗到這個世界給我的禮物,慢慢來,一切都來得及。

慢慢來讀後感3

凡是做母親的,都應該讀一讀龍應臺的書,那是作者作爲一個母親的真實心聲,真實地表達了她當時的心境,熱切地傳達出她對生命起步最質樸的愛,她不是傳統的歌頌,而是對生命的實景寫生,也許正是這樣的語言,更顯得真實,更容易讓人產生共鳴。

對於做媽媽的我來說,文中這段話深深地震撼了我:孩子本來是天上的小天使,是上帝特別送給天下母親做女人的禮物。

在這本書中作者偏重於孩子能否在精神和思想上順其自然的不受傷害不被扭曲的成長,如:安安和彎腿的昂弟在搶一輛小卡車,昂弟搶贏了,把東西緊緊抱在懷裏,死命抵抗敵人的攻擊。媽媽看見安安突然鬆了手,退後一步。她正要安撫他,卻見這兩歲小娃兒端起兩隻小手臂,做出獵人射擊的`姿勢,對準昂弟,口裏發出“碰碰”的槍聲,然後滿意地說:“死了!”媽媽覺得驚心動魄,只有她知道安安“殺人”的靈感來自哪裏。孩子愛聽故事,媽媽給孩子講過《小紅帽》,他就是模仿故事中獵人的動作,有了“殺人”的動機。媽媽爲了不讓孩子看到某些童話裏的殘酷和暴力,她用心去爲兒子選擇,哪些書該讓兩歲的孩子讀?哪些不能讀?她看了《白雪公主》、《阿里巴巴四十大盜》後,就自言自語起來:我怎麼能跟兩歲的孩子講這種故事?在他往後成長的歲月裏,他會見到無數的人間醜惡事,沒有必要從兩歲就開始知道人與人之間的仇恨。人的快樂童年何其短促,何其珍貴!她很謹慎地把這些有殘酷和暴力的書移到書架上最高一格,保證她的兒子即使搬來小椅子也夠不到的地方,把對孩子有益的書放到下一格讓孩子看。從她的言行中,我們能看到,母愛,讓她理性思考。

在我們現在的社會,看看我們的孩子,週末、暑假有補不完的課、上不完的興趣班,根本沒有時間自己休閒,根本沒有時間慢慢來。每個家長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總以爲給孩子的是最好的教育,但事實上呢?我們的孩子並不快樂,他們小小的年紀真的能接受這些額外的知識嗎?孩子宛如植物,生長有個體之別,有時令之分,我們現在做的就是現代版的“拔苗助長”。曾經我思考過這樣一個問題:幼兒園的孩子真的有必要學英語嗎?在我看來根本沒必要,有很多家長跟我交流過,孩子上了國小後經常把英語和拼音混在一起,弄得孩子非常辛苦,其實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他自然而然的就會接受很多事情,不論是作爲家長還是教師,我們都要謹記:教育不是賽跑,人生更不是,請多點耐心,給點時間,等待孩子的成長,教育是慢的藝術,教育孩子,請慢慢來。

慢慢來讀後感4

我用了一個月的時間把龍應臺的《孩子你慢慢來》看完了,躺在沙發上看着書,嘴角禁不住一次次上揚。這樣美好的感情,這樣溫柔的成長,讓我心亦變得如斯溫柔。

龍應臺一貫以尖利敏捷的文風著稱,但這對孩子成長的點滴記錄,每一個字都是那麼的柔軟,是一個母親從心裏流出來的潺潺溪流,兩岸風景無有突兀,但美如畫卷。故事講的是龍應臺經歷兩個兒子幼年的成長中以及過程中的所感所思。文字裏的“媽媽”是那樣可愛的一箇中國女子,她在自己的異鄉、兒子的故鄉,用愛與理智撫育上天送給自己“作爲女人的禮物”,用心地感受生命與這個世界最初的接觸,感受他們在成長中的喜悅與淚水。文中沒有跌宕的故事情節,沒有峯迴路轉的曲折,但有無數的忍俊不禁,無數的低迴溫柔。成長,是如此可愛的`過程;母親,是這樣一個溫暖的字眼;孩子,是這樣的讓人心生溫柔……

所有的育兒書都告訴我們,在孩子的成長中出現了這樣那樣讓你無奈的事必須控制自己的情緒,但在面對孩子時,所有的定力似乎都要打個折扣。我們忍不住要拿自己的孩子去和別人家的孩子進行對比,認爲他樣樣都不應該落後,我們希望他有出乎意料的進步,卻不能容忍他有任何形式意義上的退步。

是的,我們在潛意識裏把自己對生活的期許都加在了孩子身上,希望他強大,希望他優秀,希望他不要惹麻煩。卻忘記了,他纔是自己生命的主人,一切進步與成就都有發生的時間和規律。

看過龍應臺的《孩子,你慢慢來》,深刻地感悟到應當學會寬容與等待,慢慢地,等待那些生命的必然的到來,等待生命的慢慢成長,這需要溫柔的堅持。是的,我們不要做強人,就讓我們恢復溫柔的本性,讓生命恢復它本來的美麗面目。

現在中國的家長,爲了不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說白了其實是爲了自己的面子,就讓孩子早早地進入早教班。以至於現在的幼兒園提早變成了國小,孩子們要上認字課、美術、音樂、體育、算術,還有英文……過早學會識字的孩子便在入學後坐在教室裏發呆,因爲他們都已經學過了。而其他沒學過的小夥伴們卻嘰嘰喳喳興奮地發現字的世界,“那種快樂,確實像一個盲人突然看見了世界,用張開的眼睛。”或許幼兒園裏不教認字是對的,急什麼呢?童年那麼短,那麼珍貴!

慢慢來讀後感5

女兒下半年讀一年級了,對於幼兒園什麼輔導班都沒有上過的她,進入一年級後,適應環境一下沒反應過來,還要消化課本上的知識,得到的讀書效果不是很理想。爲此,老師找我談話不下幾次。我也特別的焦慮,往往在找不同的方法幫助孩子來適應“國小之旅”。偶來一次,讀到這本《孩子,你慢慢來》。對於做媽媽的我來說,文中這段話深深地震撼了我:孩子本來是天上的小天使,是上帝特別送給天下母親做女人的禮物。

在這本書中作者偏重於孩子能否在精神和思想上順其自然的不受傷害不被扭曲的成長,如:安安和彎腿的昂弟在搶一輛小卡車,昂弟搶贏了,把東西緊緊抱在懷裏,死命抵抗敵人的攻擊。媽媽看見安安突然鬆了手,退後一步。

她正要安撫他,卻見這兩歲小娃兒端起兩隻小手臂,做出獵人射擊的姿勢,對準昂弟,口裏發出“碰碰”的槍聲,然後滿意地說:“死了!”媽媽覺得驚心動魄,只有她知道安安“殺人”的靈感來自哪裏。孩子愛聽故事,媽媽給孩子講過《小紅帽》,他就是模仿故事中獵人的動作,有了“殺人”的動機。

媽媽爲了不讓孩子看到某些童話裏的殘酷和暴力,她用心去爲兒子選擇,哪些書該讓兩歲的孩子讀?哪些不能讀?她看了《白雪公主》、《阿里巴巴四十大盜》後,就自言自語起來:我怎麼能跟兩歲的孩子講這種故事?在他往後成長的歲月裏,他會見到無數的人間醜惡事,沒有必要從兩歲就開始知道人與人之間的'仇恨。

人的快樂童年何其短促,何其珍貴!她很謹慎地把這些有殘酷和暴力的書移到書架上最高一格,保證她的兒子即使搬來小椅子也夠不到的地方,把對孩子有益的書放到下一格讓孩子看。從她的言行中,我們能看到,母愛,讓她理性思考。

每個家長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總以爲孩子還未適應新的讀書環境,讓孩子馬上接受課本上的知識,但事實上呢?我們的孩子並不快樂,他們小小的年紀真的能接受這些知識嗎?孩子宛如植物,生長有個體之別,有時令之分,我們現在做的就是現代版的“拔苗助長”。

曾經我思考過這樣一個問題:我這麼迫切想孩子馬上就能適應國小生活,孩子能接受嗎?答案很明顯,我嘗試了那麼多的方法,收到的效果也不是特別理想。我也在反思,我這麼急切弄得孩子非常辛苦,其實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他自然而然的就會接受很多事情,不論是作爲家長還是教師,我們都要謹記:教育不是賽跑,人生更不是,請多點耐心,給點時間,等待孩子的成長,教育是慢的藝術,教育孩子,請慢慢來。

慢慢來讀後感6

在去掉“在”一方面極其嚴格,要求認真做事,努力學習;另一方面講究自由尊重和理性思考。這是龍應臺的教子方法。龍應臺的文字,讓我發現了另一種母愛。在德國的開放與臺灣的封建下,她將兩個混血兒子培養成了“如小樹般正直”“思想舉止特別成熟”的人。

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一個母親最願意的做的,便是用一輩子的時間望着眼中只有純真的孩子,讓他從容的紮好一個蝴蝶結。每個孩子都是父母一生的傑作,他們總想讓自己的孩子獲得最好,最後卻又在我們我們?他們?的身上學會了很多。我總是渴望母親能夠明白我內心的所求,總是覺得這個要求無法被實現。卻是龍應臺讓我淺顯這個詞不恰當的瞭解,母愛是由瑣碎組成的,你孩子的每一個變化都能讓她母親興奮不已。

華安華安是誰,應該交待清楚第一次踏入世界是因爲Bird,當媽媽聽到幾聲急促的啵時,不住的親吻着兒子――一個即將開啓生命新旅程的孩子。這句話好像沒有交待清楚,文章的讀後感,應該讓沒讀過文章的`人能看懂而所有的母親何嘗不是如此,家裏那幾本厚厚的相冊,詳詳細細的記錄着我的每一個階段:站立,邁步,翻書……不論多麼得不起眼,作爲母親,總將這視爲她最寶貴的財富,時不時的拿出來看看,看看便笑了,那是發自內心的笑,沒有理由的愛。這幾句話寫得不錯,寫出了自己細緻入微的母愛。

在中國式的壓力下,每一位母親總想讓自己的孩子在繁重的壓力下汲取精華。我家的車裏,總是放着那些經典的歌曲,沒有技巧卻又樸實的歌喉,簡單而又深層次的歌詞,媽媽說:“在不經意間,你就會慢慢地接受它,成爲你自己的東西,讓你的心智更加成熟。”而家裏那滿滿幾櫥櫃的書,媽媽一點點的引導我去閱讀,去思考,去了解人物的言行舉止,去感悟作者語言的特色和主題的深刻,《笑傲江湖》《妞妞》《我是人間惆悵客》……這兩句互換位置這又何嘗不是理性的教育。?而龍應臺發現故事書的扭曲?故事書的扭曲是什麼意思?故事思想的扭曲?會潛移默化改變孩子的思想,用通俗的語言爲孩子講述名著,用開放性的思維滿足孩子的好奇心……龍應臺的母愛也亦重複,“也是”或者只用任何一個如此。

漸漸地發現,我並不是發現了另一種母愛,而是因爲《孩子你慢慢來》讓我感受到了母親身上本有的另一種母愛:對於文化的貫徹與孩子改變的從容不迫。

慢慢來讀後感7

我,坐在斜陽淺照的陽臺上,望着這個眼睛漂亮的小孩專心地做着一件事;是的,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孩子慢慢來,慢慢來。

這是龍應臺的文章,表達了細細柔柔的母愛,我反覆地讀,感動不已。

父母對我們的愛,是由心而生,沒有要求回報的愛。這世上還有誰,會傻傻地愛着你,不求回報?確實,只有父母。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中,武漢的暴走媽媽是現實的母愛。汶川地震中,一位母親被發現時,身體已被壓得變形,懷裏的孩子卻在熟睡;爲了孩子有好的學習環境,孟母三遷。如果在現代,因爲地段問題,那要付多少房款啊!

母愛是偉大的,父愛是深沉的。在一個娛樂節目中,父親被主持人問到,如果地震了怎麼辦。父親答:“快跑……”現場一片唏噓。父親繼續答道:“孩子,快跑,快跑,不要回頭。”現場一片寂靜,隨後雷鳴般的掌聲響起。在最危險的時候,父親還是第一時間想到孩子,我們在父母的眼裏永遠長不大。所以有了父母親的嘮叨,不要嫌煩,那全是愛你。

記得有天早上,父親瞞着母親和我一起吃泡麪,然後“毀屍滅跡”。看着母親一臉疑惑的樣子,我們在旁哈哈大笑。這是父愛。而當我偷懶厭學時,他會揮起強有力的手打我,那種嚴肅的.表情讓我疑惑,這是愛我的父親嗎?多少年後我才明白,父母是永遠愛我們的。在《我這樣長大中》這篇文章裏,龍應臺仔細描寫了孩子過馬路的情形。它讓我明白,哪怕是長大過程中一點點的經歷,父母也會記得,因爲那是父母對我們最珍貴的愛。

慢慢地,我們長大一點。慢慢地,我們想要出去外面闖闖,不想在父母的保護下。《放手》中寫道:“你可以說,孩子你慢慢來,可是有時候,快快的放手或許是必要的。但這很難,很難。”父親頭上有了白髮,母親也有點斑白的鬢角,他們嘴裏仍然是十幾年如一日地對我們的擔心和嘮叨。

我們想要長大,也不得不長大。當我們背起行囊,請不要忘記,身後還有雙親爲我們的擔心。無論你走多遠,在外面受傷了,父母永遠會是你最強大的後盾。

慢慢來讀後感8

“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望着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

“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

難以想象寫下這段如水般輕柔的文字的龍應臺與筆觸犀利並有着萬丈豪情的《野火集》的作者竟是同一人,這不禁讓人感嘆孩子對父母的改變有多麼巨大!那麼,讓我們一同隨着她的筆尖,以一個母親的視角去看看華安、華飛兄弟倆的成長曆程。

在母親溫和的注視下,兄弟倆一點一點地慢慢長大,有着初識的喜悅,有着懵懂的困惑,有着傻傻的嫉妒……細膩而樸實無華的筆觸似和風拂過,讓人看着看着就逐漸安靜下來。細細品讀,靈魂似乎也得到了昇華,變得像稚氣未脫的孩童一般純淨。

龍應臺稱得上是一位大作家,但我認爲“好母親”這個稱謂更加適合她。做母親是一門很偉大很深奧的學問,這門學問包括了許多職業的精髓所在,你需要像老師一樣耐心地去教孩子,像保姆一相悉心地照顧孩子,像保鏢一樣小心地呵護孩子……做一個母親很難,但是做好一個母親更難!現今許多年輕人不願有自己的孩子,正是這個原因。但是龍應臺卻真正做到了!她像是呵護嬌弱的小花一樣,細心地爲兩個孩子遮擋住一切會傷害到他們幼小心靈的利劍。現在,許多所謂“兒童讀物“並不一定適合小孩子閱讀,生死、暴力、荒誕……諸如此類的`負面因子使得多少原本純淨、沒有一絲瑕疵的心靈扭曲!龍應臺選擇將它們放置於兒子們觸摸不到的地方,以防止他們接觸到這一方面的東西。但我們有多少人會注意到這種細節?而這種愛又絕非溺愛,是一種理性的感情,在該嚴肅的時候,她絕不會含糊過去,在罪惡還未在孩子心中紮根時眼疾手快地將其清除。當自已的孩子安安無意識地與好朋友弗瑞第“分髒”時,龍應臺毫不留情地認真地分析了他的過錯並給予了適當的懲罰。但她絕對不會逼迫孩子去做不想做的事,正如書名一樣——“孩子你慢慢來”,恬淡輕柔,不緊不慢,這不正是人生最理想的方式嗎?

讓我們也慢慢來吧,不再急去求成,不再焦慮功利,慢慢地走過人生之路,去欣賞那些不停奔跑的人們所忽視掉的沿途美景吧!這樣,我們的收穫將會更多!

慢慢來讀後感9

剛剛讀過meiya的新書《慢慢來,一切都來得及》。看到這個名字總會想起一句話:慢下來,讓靈魂跟上來,激起心中許多共鳴。Meiya是一個來自農村的女生,一路從農村,走向城鎮,再走進大城市上海,並在此定居和發展起來。出身農村,曾經靠打豬草、擺夜攤勤工儉學,大學聯考時,比她只低一分的上海同學進了同濟,她卻只能去讀專科。憑藉自己的努力考過了自考,拿到了廣告學本科的學士學位。工作後,她和五個女孩子擠在40平米的小屋裏生活,整整五年都在大冬天用冷水洗牀單和厚厚的大衣。但meiya的文字卻透露着一種來自自身和內心的正能量,她不悲情,也不精英,她有很多我不曾有過的經歷,路邊擺攤賣衣服,小時候在家裏做農活,努力地自考。她和我們每個人一樣也有過困惑、壞習慣、面對人生時困境時的奮鬥。它像一碗溫熱又好喝的湯,在這個寒冷的冬天讓人慢慢的暖起胃來。

讀她的文字最大的震撼在於,她對生活始終如一的熱愛,無論生活給予她怎樣的艱難困苦,她都欣然接受下來,並改變能夠改變的。她的文字可以說很平實,並不華麗,卻處處洋溢着發自內心的關懷和體察。一個自信輕盈的'心本該熱愛這豐富多彩的生活。

人們的焦慮往往來源於“來不及”,總是害怕會來不及賺到足夠錢的退休;總是害怕來不及還沒周遊世界就老了;總是害怕來不及實現夢想就被世俗生活打敗了;總是害怕各種來不及。

從焦慮中解脫出來,問自己:來不及又怎樣?我還是會認真的生活,認真的工作,認真的愛身邊的親人和朋友。只要腳踏實地每一天,無論什麼時候實現夢想的生活都是來得及的。或者永遠不會實現,但畢竟是每天快樂充實地朝這個方向一步步努力的。人生是一段旅程,沒有一個終極的目標。與其焦慮於未來的不確定,不如踏踏實實認認真真地過每一天。 有那麼多美好的願望,每天朝這個方向努力,每前進一步都欣慰快樂,甚至遠遠超過得到它的快樂。多麼美好呀! 一個自信輕盈的心本該熱愛這豐富多彩的生活。

因爲經歷,所以懂得。該做些什麼、走怎樣的路,應該遵循着內心的聲音一步步摸索出來,試探出來。摔倒了,爬起來;撞個頭破血流,往後退;走岔了路,就退回來;走得太急,就慢一些;迷路了,停下來想想,再繼續走。你要做的就是不要給自己的人生設限,傾聽內心的聲音,遵從自己內心的意願,慢慢來,一切都來得及。

慢慢來讀後感10

“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望着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

剛見到這本書,映入眼簾的是一個長得很精神的小孩,穿着棉襖,低着頭,慢慢地踩在鋪滿楓葉的小路上。我迫不及待地打開書,津津有味地讀了起來。這本書主要講述了作爲母親和獨立的龍應臺,有着豐富、激烈的內心衝突,通過內心衝突的訴說,表現出她內心深處的`母愛。

讀完這本書,我感覺作者龍應臺的文字溫潤樸實,情感深邃厚重。我最喜歡書中的一句話——“孩子本來是天上的小天使,是上帝特別送給天下母親做女人的禮物”。每天,龍應臺細心地照顧自己的兒子。去接華安的路上,龍應臺一邊給華安做導遊,耐心地介紹這個世界,因爲他是新來的。書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華安把所有長長的東西都比作了龍。我覺得安安是多麼的可愛,天真無邪。我也真希望回到安安那個年齡,整天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地生活着。

記得有一次,我去外婆家玩,看見弟弟妹妹們在溜冰,我也想試試。剛穿上溜冰鞋,我一下子就滑倒了。我有些垂頭喪氣,無奈地嘆了一口氣。媽媽把我扶了起來,對我說:“一步一步慢慢來,不要着急,心急吃不了熱豆腐。”我站起來繼續慢慢練習:首先,我用手扶着欄杆一步一步向前滑動,漸漸地我嘗試着放開欄杆,自己往前慢慢滑,我邁出左腳,接着又邁出右腳。突然我失去平衡,腳下的輪子往前滑,幸好我穿了護具,沒受什麼大傷。我站起來,拍拍身上的灰塵,這時,媽媽走來說;“南南,怎麼樣啦,會溜了嗎?”我搖搖頭,於是媽媽說:“來,我來幫你,我拉着你的手慢慢溜。”我愉快地答應了。我拉着媽媽的手,她一步一步後退,我也慢慢溜上去。溜了幾分鐘,媽媽看時間不早了,該吃晚飯了,她讓我回去,明天再練。可我毅然堅持着自己的想法,讓媽媽先回去,我再練練。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幾天下來我竟然學會了,我慢慢滑,心情樂開了花一樣。

“長長的路,慢慢地走。”——我想:做事都應該慢慢來,不能着急,一步一個腳印。

慢慢來讀後感11

龍應臺是個聰明的媽媽,她的孩子們是幸運的,她也是幸運的,在孩子的問題上選擇了這樣一個理智的做法,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孩子你慢慢來》,是的,慢一點,我們可以感受上天給我們安排的是多麼豐盛的禮物。更真切地感受愛,我們纔會生出更多溫柔的情懷,更多的愛。

所有的育兒書都告訴我們,在孩子的成長中出現了這樣那樣讓你無奈的事必須控制自己的情緒,但在面對孩子時,所有的定力似乎都要打個折扣。我們忍不住要拿自己的孩子去和別人家的.孩子進行對比,認爲他樣樣都不應該落後,我們希望他有出乎意料的進步,卻不能容忍他有任何形式意義上的退步。

是的,我們在潛意識裏把自己對生活的期許都加在了孩子身上,希望他強大,希望他優秀,希望他不要惹麻煩。卻忘記了,他纔是自己生命的主人,一切進步與成就都有發生的時間和規律。看過龍應臺的《孩子,你慢慢來》,深刻地感悟到應當學會寬容與等待,慢慢地,等待那些生命的必然的到來,等待生命的慢慢成長,這需要溫柔的堅持。是的,我們不要做強人,就讓我們恢復溫柔的本性,讓生命恢復它本來的美麗面目。

想起龍應臺《孩子,你慢慢來》中的卷首語:“我在石階上坐下來,看着這個五歲的小男孩,還在很努力地打那個蝴蝶結:繩子穿來穿去,剛好可以拉的一刻,又鬆了開來,於是重新再來;小小的手慎重地捏着細細的草繩。淡水的街頭,陽光斜照着窄巷裏這間零亂的花鋪。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這個孩子從從容容地把那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

龍應臺看着那個五歲的孩子,用草繩打個蝴蝶結,她願用一生的時間去等,等他五歲的手指把這個蝴蝶結紮好。捫心自問,我有她那樣用一生去等的耐心與勇氣嗎?看着自己漸已長大的兒子,我越來越覺得做母親是一門學問,一門很偉大很深奧的學問,遠遠難於做一位老師的角色!有時候很茫然,有時候很疑惑,有時候又沾沾自喜。看着學習上不優秀的兒子,缺忽略了他身上很多的閃光點:他陽光,他自信,他對未來充滿自信,也有很多自己的想法,他待人處事從容文雅,他生活上不用你操心,還會倒過來勸解你、安慰你,他堅持自己的愛好,在音樂上有天賦、肯努力……呵呵,一個健康的孩子,我爲什麼僅僅因爲他不適應應試教育而責備他?給自己一個信念:做像龍應臺一樣的母親!只想對兒子說,人生的路很長,你美好的人生剛剛開啓,讓我們慢慢地、美美地、堅強地一起走!

慢慢來讀後感12

在《孩子你慢慢來》這本書中我沒有看見,像往日龍應臺的萬丈豪氣,看到的更多的是作爲一個母親的溫情。這個時間我很震撼,原來龍應臺的文字也可以很溫情,像一個母親一樣慈柔。

龍應臺在淡水的小街上,買花,五歲的男孩想要用絲帶在花束上系一個蝴蝶結,慢吞吞,小孩子的手指在絲帶上滾來滾去,系不好。阿婆開罵,龍應臺說,讓伊慢慢來。

我讀到這裏積壓已久舊、深存我心的情感全部迸發出來,也讓我想起來我的年少往事。年幼的時間,我的爸爸媽媽爲了補貼家用,就外出打工,一年的時間只會在農忙和春節的時間纔會在家,其他的時間我都是跟着爺爺奶奶生活,冬天我是喜歡懶牀的,假期的時間還是不上學就喜歡鑽在溫暖的被窩裏面不起來,但是我的奶奶就是一直叫我起牀,還附帶着一句:起牀這麼慢,上學了你可咋辦!然後到吃飯了,我又是喜歡細嚼慢嚥,奶奶接着就會說:全家就屬你吃飯最慢,也可能是奶奶忙着刷鍋,忙活田地裏面的事情的緣故吧。

這種催促性的語言經常出現,洗衣服、吃飯、起牀等等,彷彿往往都會少不了奶奶的催促。但是往往在催促之下我是真的沒有任何的長進,這倒也不是我不長記性,反倒是在奶奶的催促之下我變得手忙腳亂,不知所措,往往就很容易把事情辦得很糟糕。把事情辦得很糟糕的'這種挫敗感深深的刺痛了我年少時間驕傲的心,最後我就想索性就慢慢來好了,現在也是漸漸的放慢自己的生活節奏,享受生活。

看到龍應臺說“讓伊慢慢來”,我才意識到我的內心是多麼的渴望年少的時間奶奶也能夠如此溫情般的給我說,孩子慢慢來。

但是,我理解奶奶,奶奶的教育觀念來自於她所處的那個時代大環境。貧困、飢餓等不安的因素時刻的威脅着生命,不快?你就沒有飯吃。不快?家裏面嗷嗷待哺的孩子就不能健康成長。

快有快的好處,慢有慢的好處。縱使生活很艱難,我們也不妨的放慢腳步,擡頭,看看我們所處的這一隅天空。

將來我會對我的孩子說,孩子你慢慢來,爸爸媽媽陪你長大。就像龍應臺寫下的: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望着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

慢慢來讀後感13

這本書是龍應臺所寫的,說到龍應臺,相信大衆印象最深的應該是她那篇流傳久遠的小文《兒子,我爲什麼要求你讀書》,她的一些育兒理念深受家長認同,但在當前這個略顯浮躁的社會背景下,“慢慢來”明顯讓一些望子成龍的家長做不到。

在《孩子你慢慢來》裏,她寫兒子對身體與性別最初的探索,比如自己和年幼的兒子在浴缸共浴,兒子問她胸前是什麼,她笑着說,是“奶奶”。甚至,會在書中放一張給兒子餵奶的照片,小嘴吮着乳頭的那一瞬。

她似乎不迴避任何問題,並以此展示生命的全貌。大便失禁和父親的權威不構成衝突,講雞雞和月經也不會消解母子間的純真感情。也許就是這些在通常意義上的親情文學裏看不到的內容,讓她這些文章與那些濫情、矯情、虛情的文章區別開來。

以至於,即使是向來不屑於渲染親情的人看了,也會忍不住想:爲什麼我小時候不能和父母這樣坦誠相待,不能這樣被當成一個平等的人來教育?

這本書後面有安德烈和飛利普兩兄弟的文字。15歲的飛利普文字輕鬆隨意,可19歲的安德烈竟在文中以“母親”稱呼媽媽。我就想到我曾經認識的一個人,跟我聊天時經常提到他“母親”怎樣怎樣,讓我非常不解。和父母精神上比較親近的孩子,對外人卻以顯得疏遠的尊稱提起;和父母精神比較疏遠的孩子,卻又在言語上時時要顯得親暱。這大概是因爲,父母和子女根本不可能達到徹底的溝通,越是試圖溝通,只會越發看到其間的溝壑吧。

我很羨慕那些和父母溝通就好像是跟自己同輩交往一樣,能夠直呼姓名,交流心事。作爲一名幼師,平等也是我們對待“小大人”的必備條件。《孩子你慢慢來》像是一把鑰匙,打開了我對於傳統長幼關係理解的那扇狹小的窗戶,見到了不一樣的.東西。龍應臺說:“人生,其實像一條從寬闊的平原走進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可以結夥而行,歡樂地前推後擠、相濡以沫;一旦進入森林,草叢和荊棘擋路,情形就變了,各人走各人的路,尋找各人的方向。路其實可能會越走越孤獨。”如今,我們到了而立不立、進退兩難的尷尬年齡段,或許這也正是由平原進入森林的時候了。僥倖地想:也許,平原有平原的闊美,森林有森林的俊秀。

慢慢來讀後感14

養育孩子是一件漫長而偉大的工程,這過程中的艱辛是難以斗量的。所謂“養兒方知父母恩”,真的不知道要花費多少心血纔可以把孩子培養成才。龍應臺則以一種安靜的,潛移默化的方式把孩子教育成一個正直有愛心的人。

“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望着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從這就能看出她的育兒態度。這在生活節奏如此之快的現代,是多麼的難得。現在的人都崇尚“早”“快”,都擔心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又怎麼會讓孩子慢慢來、慢慢來呢?

但是,實際上,孩子成爲一個獨立的個體真的需要一個過程,每個人學習一項技能其實都要時間,我們不能因爲自己掌握這項技能卻不能容許他人犯錯和給予學習的時間吧!我們有事情忙的時候,經常對孩子說“等一等”,“學會等待”,可是,我們作爲父母,爲什麼不能等一等孩子的成長步伐呢?父母慢一點,懶一點,孩子就有多一點的學習和鍛鍊的機會,孩子便能成長得快一點。

“生命的來處和去處,我突然明白了,不透過書本和思考,透過那正在爬的孩子。”成爲母親後,我對人生的許多思考都有了不少改變。孩子不僅僅是生命的延續,在某種程度上,孩子還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從孩子身上可以看到很多自身的問題。從最初生命的孕育,到幼兒的成長,一路走來,我似乎對生命的意義有了重新的認識。

剛知道自己懷孕的時候,心裏是何等的驚喜,雖然腹部依然平坦,然而自己已經不再是一個人。做產檢的時候孩子的心跳聲,四個月後孩子的胎動,就連每個月增長的體重,似乎都是生命的音符,最後的最後,這些音符組成一首美妙的華章。如果要給它取一個名字,或許,可以叫做《來處》。

倘若沒有這些經歷,我可能依然是一個沒心沒肺,肆意揮霍青春的任性孩子。

忽然想起大學上課時教授問的一個問題:大家認爲人的童年應該是什麼時候結束的呢?幾歲纔不是一個孩子?

我的回答是:當我自己成爲別人的母親,當我有了自己的孩子的時候!

慢慢來讀後感15

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望着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

孩子慢慢來,慢慢來。

這是龍應臺的人生三書中的第一本《孩子,你慢慢來》,這本書記錄了龍應臺初爲人母時的心境,與兩個孩子的童年,思考生命的本質,書中有忍俊不禁的童真,不假思索的疼愛,也有母子之間的趣事。書一到手便迫不及待的讀了起來。

合上書,閉上眼睛,書中那一幕幕的`場景即刻呈現在眼前,八個月大的華安,和父母一起旅遊,爸爸第一次教華安用英語說bird,華安第一次認識各種各樣的車車,華安第一次認識龍許許多多的第一次,作者用一種彷彿跟你說話似的語氣,和一個個的小故事,描述了一個叫華安的中外混血兒的成長記。

書,很薄,內容很簡單。可是,當看到如此簡單的文字,在我面前流淌時,我卻感覺到了滿滿的愛,一種無處不在的淡,卻又異常香厚的母愛。時間沒有讓這愛停留,反而使她越來越濃厚。

我想但凡是有孩子的媽媽或者爸爸,都會感嘆一個小生命的成長,從小小的他,慢慢的長大,高大到可以爲他的父母遮風擋雨;從第一次會爬會走,讀書筆記m到最後穩健的攙扶着他年邁的父母走路;從第一次開口叫媽媽,到後來站在臺上流利演講;從第一次自己拿筷子吃飯,到廚房裏給家人做飯......曾經的第一次,到後來的無數次,曾經的手把手,到後來他帶着曾經那個年輕的你,走過一段又一段屬於他的人生。

是的,孩子,的確需要慢慢來,慢慢的長大,慢慢的成爲那個我們所想的他,或者他希望的人生。看着他第一次慢慢的繫鞋帶,看着他那慢慢的動作,還真擔心他會做不好,但是心理的那種成就感,可能要遠遠的超於他本人。

孩子,需要我們用一種慢慢的心去陪伴,陪伴他的成長,陪伴他的所有。當時間一點點慢下來,我們靜靜的和孩子一起,用慢慢的等待,等他長大的那刻。

如書中所言“從媽媽的角度看孩子的世界,不難;難得的是媽媽會蹲下來,保持和孩子一樣的高度看世界——我們是一樣的生命,我們彼此尊重,我們一起成長。”

標籤:讀後感 慢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