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後感

呼蘭河傳篇讀後感

讀後感2.57W
呼蘭河傳篇讀後感1

讀了《呼蘭河傳》這本書,我百感交集,心裏久久不能平靜,真爲被殘忍的宗法社會折磨死的人們而感到憤憤不平!

呼蘭河傳篇讀後感

20世紀20年代,中國東北呼蘭河畔一個小縣城裏的故事。生活猶如河水一樣平靜地流淌,但是宗法社會本質是殘忍的。這不,書中的老胡家小團圓媳婦被愚昧的人們折磨死了。當然不止小團圓媳婦,還有王大姐,也在愚昧的冷眼中難免一死。這大約又是宗法社會的波瀾吧。書中還記敘了馮歪嘴子的一些生活經歷,使我悟出了平靜是堅韌的生活。

作者的童年是寂寞的,並沒有什麼幽美的故事,但卻讓作者難以忘懷。是呀,童年的美好時光誰能忘卻得了呢?它是我們成長的背影,我們應該牢記這些童年的美好時光。不知不覺,我陷入了沉思……在記憶的心扉中,童年時代的生活好似一幅流光溢彩的畫頁。在我很小的時候,十分地快樂。

在春天,我可以無憂無慮地在公園裏玩耍;在夏天,我可以在樹下快樂地乘涼;在秋天,我可以在田地裏自由自在地嬉戲;在冬天,我可以盡情地打雪仗、堆雪人。確實,童年生活十分的無拘無束、快樂。但是,作者的童年是寂寞的,而且那時的宗法社會是殘酷的,爲此許多人被折磨死了,這是多麼不公平!

現在,我們的童年時代是幸福的。童年是一本好書,你要去閱讀,去發現,這樣,你就會發現童年的無窮樂趣。

呼蘭河傳篇讀後感2

今天我讀了一本叫《呼蘭河傳》的書,書裏講了好多我和祖父有趣的故事,如果想知道就往下看吧。

我記得有一段特別有趣,講了我在後園裏摘了一束玫瑰,給祖父戴在草帽上,而祖父不知道,還說:今年春水大,花香二里都能聞見。從這能看出祖父非常幽默,非常疼愛我。

作者出生時祖父都已經六十多少了,作者三、四歲時,祖父快七十了,七十歲的祖父非常愛作者,他們爺倆在後園笑個不停。祖父的後園就是小作者的天堂,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想怎麼樣,就怎麼樣,一切都是自由的。

書裏講到在東二道街上有個大泥坑,六、七尺深,在那個大坑裏淹死過人、豬、狗、貓、馬,那個大坑家家戶戶都知道,有的人說拆牆,有的人說種樹,就是沒有說把這個坑填平。

在作者的描述中,她的童年是快樂的,也是寂寞的。她從小在後園裏長大的,作者和祖父在後園裏一起玩,一起幹活,作者和祖父時時刻刻在一起,童年充滿了快樂。

文章中寫到團圓媳婦是一個美麗可愛的小姑娘,才十二,本該是有一個無憂無慮的童年,而她卻早早的賣給了一戶人家做童養媳,是多麼的可憐!這不由得讓我想起了我們的新社會,人們用知識變得智慧,用自己的雙手去創造自己美好的生活,沒有男女的不平等,沒有可怕的戰爭。

啊!我真想永久地停留在童年,可是時光總是要走的。那就用一顆善良、熱情的心好好珍惜,感受這美好的時光吧!

《呼蘭河傳》我讀完了,可我的思想還停在那灰色的境界裏。

呼蘭河傳篇讀後感3

最近,我學了一篇課文《祖父的園子》,這篇文章選自《呼蘭河傳》,是文學洛神——蕭紅的代表作,出於對作者童年的好奇,我詳細的閱讀了《呼蘭河傳》。

這本書是一部“回憶性”的小說。該書主要講述了作者在自己的故鄉東北小城的童年生活。其中,我感悟最深的是小團圓媳婦的死。小團圓媳婦其實還是一位少女,只有12歲,由於自己的家人在他只有12歲時就把她給賣了,送給他們做童養媳,胡家老太堅信只有在棍棒底下,她纔會聽話。孝順。可是,這位小團圓媳婦不服管家教,要回家去,結果胡家老太惱羞成怒,變本加厲。狠狠的打了她一個星期,折磨的得了病,出於良心,她婆婆捨得出大把錢給她治病(跳大神,各種偏方),但都無事於補,死已成定局。

蕭紅的童年是寂寞的。清早學老祖父的唐詩,白天纏着祖父講那些早已聽厭的故事或看一看那些街坊們刻板的生活,後花園,書房只是他消遣的地方。初夏秋冬不斷的輪迴,單調而又刻板的生活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上演着。相反,我的生活卻是有趣的,新鮮事物不斷的出現,這些東西是那麼的好玩。一樣是童年,兩種截然相反的樣子,恐怕是時代的變遷所導致的後果吧!

有的童年是美好的,有的童年卻是充滿悲劇的,我們要以樂觀積極的態度面對生活,悲劇的會變成美好的,美好的會變得更加美好!

呼蘭河傳篇讀後感4

今天,我閱讀了《呼蘭河傳》中的《朦朧的期待》這一章。

文章講述了一位叫做李媽的人。她原本十分快活,這一天她卻變得有些憂鬱。以往的那響亮的廚房,現在卻變得死氣沉沉,而這一切都與一個叫金立之的人有關。不久,金立之回來了,李媽是憂鬱的情緒也大爲好轉。趁着金立之與太太說話的功夫,她跑出了廚房,打算給金立之買幾包煙。可等她回來時,金立之已經走了。她停下了腳步,熱度離開了她,跳躍和翻騰的情緒也離開了她。

爲什麼金立之一來,李媽就心花怒放,而金立之一走,李媽就憂鬱不絕呢?聯繫上下文才知道,金立之是李媽的未婚夫。金立之對李媽說:只要他抗戰勝利了,他就會回來娶她,到時候一切就好了。李媽盼着抗戰勝利,盼着金立之回來,她幾年前在家鄉時也曾送過一個年輕的紅軍走,走時紅軍說等她當完了紅軍就回來娶她,還送了她一匹印花布。可是那個紅軍永遠回不來了。所以,李媽一看到印花布就想哭。現在金立之也說抗戰勝利就回來,所以李媽就熱切得盼望着抗戰的勝利,她的未婚夫趕快回家。晚上,李媽做了一個夢,夢見金立之從前線回來了。他說;“我們一定得勝利的,我們爲什麼不勝利呢,沒道理!”李媽在夢中溫順的笑了。

呼蘭河傳篇讀後感5

今天一大早,我就拿起本書坐在陽臺上津津有味的'讀着。這本書的名字叫《呼蘭河傳》。

我本以爲這本書一點也不好看,可看着看着還挺好看,我將第一篇的第一章看完了,這裏寫的是作者的家鄉——呼蘭河。作者的家鄉最有名的是十字街,十字街上有金銀首飾店,布莊,油鹽店、藥店等。那裏的藥店的招牌是以醫生的名字爲題的,而且那裏的人們不用看招牌,也很清楚的知道這家是誰開的店。

還有東二街、西二道街。東二道街有一個泥坑,只要一下雨就變成了河,出太陽就成了泥坑。

這讓我想起了自己的家鄉——株洲。那裏有我最愛的地方就是沿江風光帶,那裏風景優美,一個個小的沙坑,就像一座座連綿不斷的小山。仰頭一看,夜空像無比寬大的毯子,一輪明月掛在天空皎潔的月光中,河面上披上了一層薄薄的銀沙。

家鄉就像是一個蛋,將我們放在裏面成長,當我們長大,我們就飛向更美好的世界,所以我們一定要愛護自己的家園。

呼蘭河傳篇讀後感6

自從我讀了《呼蘭河傳》後,這本書勾起了我對未來的無限遐想。

本文介紹了作者居住的北方小鎮,以及小鎮的風土人情,令讀者在欣賞美文的同時勾畫出家鄉的鄉情畫卷,也感受到了作者的悲歡離合。

這篇散文給讀者一股天然去雕飾的味道,寫作風格別具一格。它雖然沒有華麗的詞語,但是語言十分樸實,自然,絲毫不矯揉造作,讓我感到猶如在緩緩溪水中游走,在山花爛漫中漫步。

這本書也是我們文學史上不朽的作品,它的出現使人感受到了優美,它的存在使人進步。它猶如一幅多彩的風土畫,又如一首悽婉的歌,令人回味無窮,愛不釋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呼蘭河傳篇讀後感7

這個寒假,我看了一本蕭紅寫的《呼蘭河傳》,便沉醉在這本書中了,它把我帶到了二十世紀初的小城------呼蘭河。

這個小城並不繁華,一年四季有非常多的事。在蕭何的筆下,卻寫得如此生動獨特。 其中,這個小城的東二街道的六七尺深的大泥坑讓我印象特別深刻。不下雨那泥漿好像粥一樣,下了雨,這泥坑就變成河了。在連續三個月不下雨的時候,車伕和馬翻過好幾次車,而翻了之後,過路的人看着他們似乎也起不來,便來幫幫忙。有時因爲拖不出馬,而準備走人。但看看馬快被泥坑憋死了,只好又過來再次幫忙,還不時的喝彩噢!噢!。鬧得非常熱鬧,也使居民說長道短,得以消遣。當這個坑淹死了豬後,有些人會把死豬拿去賣,並且是非常便宜的。有些小孩就說這是 瘟豬肉,並且是在許多家長面前說的,便會被家長打。我看後,覺得蕭紅是在諷刺這些貧苦的勞動人民,讓人感到淒涼、悽苦。許多人說過一些不會掉進坑裏的辦法,如:有的說拆牆,有的說種樹,但從來沒有任何一個人想過把泥坑填平。它讓我感慨:多麼愚昧的人民呀!在他們的腦海裏就要順應社會,順應天意,人是不能違抗天命。

茅盾曾經說過:要點不在《呼蘭河傳》不像是一部嚴格意義的小說,而在於它於這不像之外,還有些別的東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說更爲誘人些的東西:它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

這本經典的小說生動、形象地諷刺了人們的無知、愚昧,同時,蕭紅用了幽默的語言,描繪瞭如此讓人同情、痛恨的一件件事。《呼蘭河傳》這部作品是蕭紅後期的代表作,她通過這部作品,描述了一個灰色的天空,灰色的道路,灰色的城市,灰色的社會。在那個動盪不安的年代,人們再善良,也拋不開那些有百害而無一利的舊思想,土辦法。文章的開頭覺得還是非常輕鬆的,但是,讀到後面,會覺得非常沉重。在尾聲的時候,蕭紅寫了她的祖父已經死了,而後花園的主人也不見了,讓我讀了,覺得更加悽慘、悲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