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後感

愛心與教育讀書心得(精品)

讀後感3.04W

當我們經過反思,有了新的啓發時,應該馬上記錄下來,寫一篇心得體會,從而不斷地豐富我們的思想。很多人都十分頭疼怎麼寫一篇精彩的心得體會,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愛心與教育讀書心得,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愛心與教育讀書心得(精品)

愛心與教育讀書心得1

“教育彷彿是行駛的列車,老師就好似是乘務員,不同的時段迎來不同的乘客,這一批乘客我們還沒等充分了解,也許在下一站他們就要離開這列火車,同時上來另一批乘客。這些乘客也許來自同一個省份,也許來自全國各地,但是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就是搭乘這列火車到達心中的目的地。不管道路有多坎坷,不管沿途的風景有多美妙,不管天氣有多惡劣,將這批乘客平安送達,將是我們最根本的責任。珍惜上來的每一批乘客,關心每一位乘客,爲他們送上最貼心的效勞,最真誠的問候,最美好的祝願,讓每一位乘客在乘車的過程中都得到心靈的享受,這樣的旅途纔算愉快。〞——題記

花了一些時間,終於把愛心與教育讀完了,良久無言。我想,自己內心的感受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不是“感動〞,而是“震撼〞 !這不是坐在書齋裏的玄妙之思,不是講席上的高聲佈道,而是從血管裏流出來的文字,是被汗水浸泡過的文字,是蘸着淚水與歡笑的文字,每一頁都寫着這樣的字眼:“愛心〞、“良知〞、“思考〞、“責任〞、“憂患〞。

這是我一直在尋找的文字:沒有屠龍的玄虛,沒有弄巧的文筆,沒有油滑的高調,沒有剪切的痕跡這是我所熟悉的文筆:樸素中閃爍着華美,流暢中滲透着憂慮,峻急中深藏着思考,舒展中流動着智慧這樣的文字是生活之樹上最大的果,實踐的枝頭最美的花!一個教師,能夠做到書裏面所寫的這些已經相當不易了,在做到這些的同時,又能夠有豐厚的理論素養,能夠以一種高度的自覺意識來從事教育教學工作,就更屬鳳毛麟角! 愛心與教育應該怎麼讀我以爲,應該帶着自己的心去讀,帶着自己的夢去讀,帶着自己的實踐去讀,帶着自己的思考去讀。時時反觀自身,反觀自己與鎮西師之間的差距,我們才能走出淺薄,走出自滿,走近學生,走進教育!感受很多,難以一一述及,這裏選一那麼印象最深的故事和一點思考,算是給自己交上的一份沉重羞愧的答卷。

愛心與教育最能打動人的故事是什麼是每天煮給汪斌的雞蛋,還是特別感人的生日祝福是寧瑋帶給我們的感慨,還是對伍建的那份愛傳遞給我們的感動都是,但是最能打動我的,毫無疑問,是萬同的故事。在我眼裏,一個教師“製造〞一個感人的場面並不難,師道中不乏煽情高手,但一個教師,能夠長期地像李鎮西老師對待萬同這樣地對待一個學生,難!這份長達五十頁的轉化一個學生的教育手記,是我迄今爲止見到過的最翔實最感人的後進生轉化手記。在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地被感動,不斷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來對待萬同這樣的學生,來對待他身上的這些讓人難以預料的反覆這麼一問,羞愧無比!在萬同的身上,我看到了轉化一個差生到底有多難,更看到了一個爲人師者的愛心、耐心、信心。萬同的每一點變化,無論是朝哪個方向,都牽動着老師的心,而萬同身上所表達出的反覆,足以考驗最有耐心的教師。

李鎮西老師不管是對“後進學生〞的轉化,還是對“優秀學生〞的培養,李老師的愛無不滲透其中。他到底有怎樣的魔力,緣何讓學生們對他終生難忘。是高深的思想,是非凡的能力還是獨特的個性這是值得讓我認真思索的問題。是啊,一個專業知識紮實,人格魅力不同尋常的老師也許會吸引學生,讓學生去敬畏他,喜歡他,但能夠到達李鎮西老師這樣跟學生成爲一生的知己的老師卻爲數不多。當一位老師開始真正愛自己的學生的時候,他就會憑藉這種深深的愛,去注視他們成長中的每一個細節,去感知他們的苦惱和困惑,甚至爲解決這些問題而費盡心血。正如他所說:“素質教育,首先是充滿感情的教育。一個受孩子忠心愛戴的老師,一定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人。〞

愛學生,不是掛在嘴上的口號。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精神世界,善於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蘇霍姆林斯基曾在巴甫雷什中學中這樣說過:“每個孩子都引起我的興趣,生們對他終生難忘。是高深的思想,是非凡的能力還是獨特的個性這是值得讓我認真思索的問題。是啊,一個專業知識紮實,人格魅力不同尋常的老師也許會吸引學生,讓學生去敬畏他,喜歡他,但能夠到達李鎮西老師這樣跟學生成爲一生的知己的老師卻爲數不多。當一位老師開始真正愛自己的學生的時候,他就會憑藉這種深深的愛,去注視他們成長中的'每一個細節,去感知他們的苦惱和困惑,甚至爲解決這些問題而費盡心血。正如他所說:“素質教育,首先是充滿感情的教育。一個受孩子忠心愛戴的老師,一定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人。〞

愛學生,不是掛在嘴上的口號。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精神世界,善於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蘇霍姆林斯基曾在巴甫雷什中學中這樣說過:“每個孩子都引起我的興趣,總想知道,他們的主要精力傾注在什麼方面,他最關心和最感興趣的是什麼,他有哪些快樂和痛苦等等。我的小朋友圈子一天天擴大,並且像我以後才意識到的那樣,連我不曾教過課的那些孩子也成了我的朋友和受我教育的了。〞他因自己小朋友圈子的擴大而興奮,因走到小朋友的心靈深處而帶給他們快樂,而感到無比幸福。這些不是憑藉功利性的目的而做教育的人所能真正體會到的。李鎮西老師曾經這樣寫道:“我們可以得到一個樸素的真理——教育者的尊嚴是學生給的!〞他所做的一切,證明了這句話的價值。我想說,教育者的快樂也是學生給的。一個真正走進學生心靈世界的人會把學生的幸福當作自己的幸福,把學生的不幸當作自己的不幸。

幾年的教學,讓我漸漸明白,老師的行爲在學生們的心裏會種下怎樣的印象。以前我的兩個課代表喜歡衝着那些學習後進的學生大喊大叫,我發現之後並沒有當着大家的面批評他們,而是先讓他們停止叫喊,然後走到這名看似有錯的學生跟前輕輕地詢問緣故。之後我的課代表意識到他們的這種做法並不能順利解決問題,反而會把矛盾激化,她們不但向我成認自己做得不夠好,還提出了創新性的解決方法。一次日記中,他們曾這樣寫道:“長大之後我也要當一名教師,當我的學生犯了錯誤時,我不是先去責罵他,而是先問明原因,然後虛心地教給他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法。〞知道到他們能這樣想,我很欣慰。

在獨生子女日益成長爲社會建設者的同時,我們才漸漸發現他們責任感的缺失和愛的缺乏。真誠與善良似乎在這個社會成了一種無能的表現。看看時下充滿的書籍,多半是爲升學而準備的輔導書,其次是幽默故事書、漫畫書,真正淨化學生心靈的書籍少之又少。隨着年齡的增大,他們懂得如何張揚個性,而不知如何感恩父母;他們知道要考上大學,卻不知考上之後該做些什麼;他們明白要踏實工作,但方向在哪裏卻從來都不明確。這清楚是一種責任心與愛心的缺乏。現在國家意識到了這一點,開始實施素質教育,我們作爲教師恰好可以抓住這個時機,教會學生如何去愛,愛世界,愛國家,愛校,愛家,愛父母,愛自己,愛身邊的每一個人。只有在一個充滿仁愛的大環境裏,我們的班級纔會更加團結,學校纔會更加繁榮,家庭纔會更加和睦,社會纔會更加和諧,纔不會讓那些正直善良的孩子走上邪路。

李老師的教育手記,讓懂得了理解的微笑,平等的交流,內心的寬容,真誠的關心,不僅僅是爲了當一名好老師應該這樣做,而是發自心靈深處的愛的驅使,讓他自然而然地去做一切。正如李老師所說“愛心與童心〞是我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他把教育事業當成自己的事業,把帶給學生一生的幸福當成一生的追求,憑着對教育的一份執著,對愛的一種堅持,把幸福與快樂送達每一個孩子的心中。我們會以李鎮西老師爲典範,努力做教育這趟列車上的愛心傳遞員,讓真誠、善良、友愛陪伴學生走過以後的人生旅程。

愛心與教育讀書心得2

暑假閒行,從書店購得一本李鎮西老師所著的《愛心與教育》,茶餘飯後,捧在手裏細細的讀。或許是因爲職業相同,因而心靈相通吧,撫卷沉思,對李鎮西老師的“愛心教育”充滿感想,而對自己以後的職業道路,也有了新的期望。

《愛心與教育》講述了一個“愛心天使”與一羣“頑童”之間的故事,這些故事的情節可能並不曲折,內容可能並不華美,但卻譜寫出了人類最爲樸實的愛的依存——愛,是相互的,愛,可以感化一切。在格林童話裏,七個小矮人一遍又一遍的拯救了美麗的`白雪公主,但他們卻無法改變愛慕虛榮、貪戀美貌的王后,因爲她不懂什麼是愛,這便是愛的依存。而在《愛心與教育》中,李鎮西老師用他洞察一切的眼光看到了每一名“頑童”的內心世界,他用愛心來轉化“後進生”,用愛心來鼓勵“優秀生”,用愛心來消除懵懂頑童的任性和自我,用愛心與每一個孩子共同嬉戲共同成長,同樣的愛心,但卻有着不同的含義,也有着不同的情感釋放。每一種付出,都將獲得回報。當“頑童”們終於懂得了是他們“氣病了老師”,是他們給老師製造了一個又一個難題,而最終從被動的接受愛到主動的付出愛,則愛的依存得到了徹底的昇華,這一刻,愛是偉大的,雖然它很樸實。

愛心,可以將身份迥異的兩個羣體變成真正的“哥們”,而同時,愛心也可以讓教育變成一種藝術。在《愛心與教育》中,李鎮西老師表現愛心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從“學生的祕密行動”到“爲學生舉行生日晚會”,從“當一回‘福爾摩斯’”到幫學生“回絕情書”,紮根於愛心的教育勾勒出了一幅幅美好的畫卷,在“頑童”們的成長記憶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記。這一切都清晰的表達了李鎮西老師的教育觀——教育是在“教”這一目標指引下投入的愛心行動,在這一過程中,獻出愛心是教育的真正主體。帶着如夢初醒的思緒,我的腦海中忽然浮現出這樣一幅畫面:有一羣孩子,環坐在一名老師的周圍,他們或思考、或對視、或捧書、或遠眺,他們的眼神裏沒有憂愁,只有對未來無限的期望,畫面就這樣定格着,從春到秋、從冬到夏。

大愛雖然無痕,但愛的回報有跡。反思自己走過的職業道路,一種沉甸甸的痛漸漸涌上心頭。通過《愛心與教育》這本書,我終於懂得了愛不是單方面的付出,面對學生,只有先了解他們對愛的期盼,愛的付出才能對症。愛學生、愛事業、愛家庭,只有先將自己深入的沉浸於其中,才能獲得愛的回報,進而,也才能感受愛的依存,提高生活的質量。教育需要理性,而愛,更需要理性。改變自己,從這一刻做起,愛教無痕,隨心而行。

愛心與教育讀書心得3

最近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我收穫很多,他用愛詮釋教育的本真,塑造孩子們的靈魂,他是用心靈用靈魂做教育的人,值得佩服與學習。

在書中,一個個李老師和學生間的故事,打動人心,都體現了他爲人師表的盡心,這份愛這份情來的珍貴真摯。他一視同仁,平等對待呵護每一位學生,讓每位學生都感受得到集體和老師的熱烈的溫暖與真誠的鼓勵和期待。他不但是愛優秀生,而且更愛差生。尤其我在書中讀到他從不忘記學生的生日,還在學生生日時給學生送上一份生日禮物;在課間經常和學生一起活動;在課餘時間或假期中帶領學生一起走進大自然;對班級中的優生、中等生、差生堅持按號輪流家訪等等,李老師在教育崗位上處處閃耀着愛的火花。

教育是平凡的,又是不平凡的事業!李老師對教育事業的執著也深深打動了我。這是因爲李老師對教育的一份執著,對愛的一種堅持。正如李老師所說“愛心與童心”是我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他把教育事業當成自己的事業,把帶給學生一生的幸福當成一生的追求,而我們只是把教育當成自己謀生的工作。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難,難的'是做一輩子好事。一個老師創造一個感人的場面並不難,但一個老師,能夠長期像李鎮西老師對待萬同那樣對待每一個學生,難!在萬同的身上,我們看到轉化一個後進生有多難。更看到了一個爲人師者的愛心,耐心,信心。萬同的每一點變化,無論是朝着哪一個方向,都牽動着老師的心。而萬同身上所體現的反覆,足以考驗最有耐心的老師,只有愛心的堅持才能創造這樣的奇蹟。

李老師在書中這樣寫道:“離開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師愛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良劑。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須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所以,讓我們對孩子多一份愛吧。

他們眼中沒有絲毫的雜質,透出的都是單純、坦誠。跟李老師相比,我的學生年紀更年輕、心靈更稚嫩,更需要我去呵護、去關心、去琢磨、去引導他們。

《愛心與教育》告訴我們:愛、微笑、鼓勵、陪伴是最好的教育!它們是孩子們心靈成長的潤滑劑!讓我們一起像李鎮西老師那樣,用我們的真心、愛心和責任心,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種子,以一顆智慧之心,仁愛之心,包容之心去擁抱我們的事業,擁抱我們的孩子!

愛心與教育讀書心得4

幾個月前,出於要完成上級交代任務,我把《愛心與教育》這本書從學校圖書館帶了回去,捧讀這本書時,說實話,我真的沒打算逐字逐句地推敲,但不知不覺中,我就被書中描述的師生真實情感所投入,更爲充滿愛心、民主、真誠、人性的教育所折服。就這樣,我陶醉着、感嘆着進入了一種會意忘文的閱讀境界,帶着自己的心去讀,帶着自己的夢去讀,帶着自己的實踐去讀,帶着自己的思考去讀。時時反省自身,反省自己與李鎮西老師之間的差距。看看自己,走上講臺也十多年了,隨着歲月的流逝已變得毫無棱角,常常以“平平淡淡纔是真”安慰自己。直到捧讀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我才第一次意識到,實際上所謂的平淡是平庸,是無爲。

李老師說:“教師應把更多的關注、更多的情感投向那些極度缺愛的同學。弱勢羣體是不幸的,因爲他們長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壓力,很難擁有健康、快樂、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們能還他們健康、快樂、自信、向上,那該是多麼好的教育!”是啊,愛是我們的'語言,和學生相處,只有愛是打開學生心靈大門的鑰匙,只有愛才能換來學生的真心和信任,成爲真正受學生愛戴的老師。

作爲老師,你將你內心深處的愛心傳遞給你的學生了嗎?自省過後,我發現自己做得的確不夠。身爲一名數學老師,由於帶2個班,又不是班主任,所以平均與每班孩子相處的時間並不多,常常是這節課進這班教室,下一節又要到另一個班級上課。很少有時間和學生交流、談心,所以學生對我也並不是特別親近和了解,其實我是很愛他們的,我由衷地爲他們的進步而高興,爲他們的失敗而難過。

但作爲老師,我總是在潛意識裏把學生看成是教育的對象,可能太過追求在學生面前的威嚴了。其實,“師生在人格上應是絕對平等的,教師不應自視比學生‘高人一等’。因此,我們對學生的愛,不應是居高臨下的‘平易近人’,而應是發自肺腑的對朋友的愛。”

李老師做的許多事情都很普通,我們也都可以做到。可爲什麼李老師能成爲名師?而我們卻在日常工作中變得越來越平庸呢?這是因爲李老師對教育的一份執著,對愛的一種堅持。正如李老師所說“愛心與童心”是我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他把教育事業當成自己的事業,把帶給學生一生的幸福當成一生的追求,而我們只是把教育當成自己謀生的工作。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難,難的是做一輩子好事。跟李老師比起來我感到卑微和慚愧,回想以前,面對個別孩子的頑劣和鬆散,尤其是反覆不定時,我總是忍不住會煩躁,會發怒。可每當發過脾氣,總會有一點自責:他們畢竟還只是孩子!

於是,每次我又都會找藉口親切地同他們聊聊天,似乎這樣心裏纔有一點平衡。現在想起來,孩子們曾經給過我多少尊嚴和寬容啊!和他們的愛比起來,我們這些老師甚至是大人的愛附加了太多的東西,顯得那麼單薄!試問自己;對於一個責備或是訓斥過自己的人,既不是父母又不是兄長,你能這樣去寬容和包容嗎?可這些孩子們能做到。

他們眼中沒有絲毫的雜質,透出的都是單純、坦誠。跟李老師相比,我的學生一樣需要老師去呵護、去關心、去琢磨、去引導。人之初,性本善,在這個社會給予孩子更多影響之前,我們必須把他們培養成品行端正、熱愛生活、富有理想、朝氣蓬勃的學生;必須把他們培養成積極進取、敢於創新、富有個性、獨立見解的學生;必須把他們培養成自信自強、永不屈服、愈挫愈奮、樂觀向上的學生;必須把他們培養成興趣廣泛、身懷特長、善於協調、精於應變的學生。

李老師在書中這樣寫道:“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什麼?”“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他還說:“離開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師愛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良劑。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須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所以,讓我們對孩子多一份愛吧。

回首十多年的教學過程,我發現:擁有一顆愛心,真心付出,孩子們也同樣對你真心喜歡。愛心還表現於對學生的讚美與寬容,尊重孩子的成功,哪怕只有一點點的成績,不要吝嗇讚美,你會發現他們臉腮甜甜的微笑讓人陶醉,這種無名的愛融入彼此,也教育了他們要繼續努力爭取更好的成績;犯了過錯,要細心教導,讓他們感受老師是因爲愛他們才教導他們的,這種愛不需要言語來表達,他們也能感受到老師的一顆愛心,於是,他們就會注意下次類似的錯誤。

因爲有了愛心,讓孩子努力爭取改錯,你會發現,這樣的教育更有意義,也讓人更容易接受!也就是說,我們不僅需要有顆愛人的心,更要的是一顆智慧的愛心!我們在日常的教育活動中,不要吝嗇自己動人的微笑,由衷的讚歎,熱情的鼓勵,真誠的幫助和無私的愛心,它們是滋補孩子們心靈的靈丹妙藥。

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像李鎮西老師那樣,用我們的真心、愛心和責任心,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種子,以一顆智慧之心,仁愛之心,包容之心去擁抱我們的事業,擁抱我們的孩子!

愛心與教育讀書心得5

金秋十月,是收穫的好季節。做爲學校,正是學生們學習的黃金時代,天氣微有一絲涼意,沒有蚊蟲叮咬,沒有嚴寒酷暑,學生們一個個抓緊時間進行緊張的複習。作爲老師的我,有興拿一本李鎮西的《愛心與教育》隨手翻翻,看着看着就捨不得放下了,用了不到一個禮拜的時間就看完了整本書,細細品味,看到動情處有時禁不處感到得眼淚都流出來了。同樣作爲一位班主任,在對待學生的問題上有很多東西還要認真地學習。

李鎮西寫的這本書中用了一個個活生生的例子來說明當一個好班主任的基本條件: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愛心與童心是班主任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比如:

他以隨筆形式記錄下了與同學們的交往,與同學們的通信都保管得很完好。正因爲做到了這點積少成多,也就使他自然而然地出版了像《愛心與教育》這樣的許多書。我們實際在生活中也做了許多,但都沒有像他一樣積累起來;正於我們時常說的一句話,好記憶不如亂筆頭。同樣他也和我們一樣,他的班級中也有“後進生”,他的例子中萬同同學的原型不是一模一樣的嗎?但我們在教育過程中的效果卻完全沒有像他一樣的愛心與興趣。爲了幫助萬同同學,他組織同桌給萬同寫家校聯繫本,使家長掌握其學生在學校的基本情況;手抄《烈火金剛》這本書,轉移學生的興趣與愛好;幫助他走出朦朧的戀愛情節,給他的女同學回絕一封情書;樹立他的自信心,按他當糾察隊隊長;他完全是與頑童在打交道啊,交朋友,當這樣的孩子是自己的小孩。最感人的是:特意彎道到李鎮西學習的地方去會面。實際中,在我們現在這樣的學校裏像萬同這樣的學生真不少啊,這也是老師們,班主任最最頭痛的問題,往往在處理這些學生的問題中沒有耐心像李老師那樣去一直堅持關心愛護萬同同學。我們關心這些同學了嗎?關心了;我們愛護這些同學了嗎?愛護了;我們在這些同學在某些、或者某點上有進步或者有成績時我們表揚了嗎?表揚了;但我們沒有像李老師那樣能長期堅持,永遠相信這些學生會改變壞習慣,成爲國家的有用之材的。這正是我們與李老師的區別和差距,而導致有不同的結果。通過閱讀他的手記,我清楚地認識到了,作爲班主任、作爲老師在對待後進生的`問題上,我還是要好好學習李老師這種精神,把李老師這種作法運用到我的工作中去。

老師與同學們的關係我看了李老師的《愛心與教育》後,真是感動萬分。他與同學們的坦誠相待可以用寫信的形式來表現,太好了,也值得我學習。比如:與寧瑋同學的交往算是一個老師最成功的地方了。寧瑋雖然來自農村,但也正是農村使她沒有能力與條件能過“委培”或“自費”或其它途徑踏進大學校門,使她大學聯考真正的落榜了。雖然沒有進入大學,但今後的人生境界卻是一般人所難達到的。她長期保持着與李老師的通信,這相互信任到什麼話都可以聊的境界不正是作爲老師應該俱備的嗎?我們在平時與同學長期說,要相互理解,平時不管是學習還是生活上有什麼問題都可以找我們老師來問或談,但有幾個學生首先找過我們聊過什麼的,說過知心話,好像你老師與他學生永遠是矛盾的,對立的,他們總有一種抵抗情緒。李老師他很好地處理了這種關係,並真正與他的學生交上了朋友。還有很多很多在培養後進生和優生這些鮮活的例子,這裏就不一一列舉了。

總之,通過學習我學到了很多,爭取把李老師的教人方法與我的工作實際緊密地聯繫起來並有效地運用,把我的學生也培養成國家的有用之材。

愛心與教育讀書心得6

李鎮西老師對學生真摯的愛,學生對李鎮西老師愛的回報,讓我不止一次感動的流淚。李鎮西擁有了一顆愛學生的心,這是他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牢固的防線。其實他也是在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在詮釋着對素質教育的理解。因爲他明白素質教育,首先是充滿感情的教育。一個受學生衷心愛戴的老師,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離開了感情,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感情不能取代教育,但教育必須充滿感情。

愛學生就要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必須把學生當做自己的朋友。李老師認爲自己目前遠沒有達到宗教的境界,但是把教育當做我熱愛的事業,並儘量使自己逐步具備一種宗教情懷。因此,他自覺地記錄、反思、改進自己的教育行爲,於是便有了持續不斷的班主任工作日記。這已經不是他的工作常規,而已經成了他的生活習慣了。

李老師對愛的執著也深深打動了我。李老師做的許多事情都很普通,我們也都可以做到。可爲什麼李老師能成爲名師?而我們卻在日常工作中變得越來越平庸呢?這是因爲李老師對教育的一份執著,對愛的一種堅持。正如李老師所說“愛心與童心”是我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他把教育事業當成自己的.事業,把帶給學生一生的幸福當成一生的追求,而我們只是把教育當成自己謀生的工作。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難,難的是做一輩子好事。一個老師創造一個感人的場面並不難,但一個老師,能夠長期像李鎮西老師對待萬同那樣對待每一個學生,難!

作爲一名國小教師,面對着一羣天真無邪、稚淳可愛的孩子們,我們又傾注了多少愛在孩子身上呢?李老師在書中這樣寫道:“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什麼?”“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他還說:“離開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師愛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良劑。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須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所以,讓我們對孩子多一份愛吧。

愛心與教育讀書心得7

當被迫去書店看李鎮西老師的這本《愛心與教育》之時,我已經大概斷定了,這本書肯定是在講寫無聊的什麼教師奉獻啊,什麼犧牲自身造就孩子的情節。愛心一詞,在我們眼中,不過是一種對學生的奉獻而已。人們總說“平平淡淡纔是真”嘛。當無奈之時,捧讀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我才第一次意識到,實際上所謂的單純是蒼白,是膚淺;所謂的平淡是平庸,是無爲。

作爲教師,誰不想幫助那些不管是學習上或者是生活上有困難的孩子呢,誰不想過要在課堂上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呢,誰不想培養孩子對學習的積極性呢,讓孩子們喜歡自身呢。但我們好像都是淺嘗輒止了吧。當我讀到教育就是要“每一個從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愛心與教育》我以爲,應該帶着自身的心去讀,帶着自身的夢去讀,帶着自身的實踐去讀,帶着自身的思考去讀。時時反觀自身,反觀自身與鎮西師之間的差距,我們才能走出淺薄,走出自滿,走近學生,走進教育!教育,僅有愛心是不夠的。愛學生就要了解學生。瞭解了他們的愛好和才能,瞭解了他們的個性特徵,瞭解他們的精神世界。蘇霍姆林斯基說得好:不瞭解孩子,不瞭解他的智力發展,他的思想,興趣,愛好,才能,天賦,傾向,就談不上教育。李鎮西老師毫不掩飾自身對學生的愛,而這份愛總覺得與其他人愛有所不同。我看到過不同的老師表達過對學生的愛。有保姆式的愛,有恨鐵不成鋼式的.愛,有施恩式的愛,無論哪種,總是在潛意識裏把學生看成是教育的對象,這當年然也沒錯,但我們能非常明顯地感覺到這種居高臨下的態度,感覺到爲人師者深藏骨髓的那一份道德優越感。而李老師卻不止一次地說過,學生的心靈往往要比教師純潔得多,學生在道德上也往往高出教師,這是整部書中我最以爲然的結論!因此李老師的愛是建立在真正的民主的基礎之上的,是真正平等的愛,發自內心的愛,不含任何雜質的愛,而更重要的是,這份愛不是單向的灌輸,而是雙向的互動!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而李老師時時都在收穫!當看到學生精心準備的生日禮物時,那一刻,難道不是爲人師者最大的幸福嗎?什麼叫享受教育?這就叫享受教育!而當一個教師能真正在與學生的交流中獲益,提升自身的時候,他收穫的是人生最大的幸福!這一點,李老師多年以前就意識到了。因此,在愛心的背後,是對學生的嚴格要求,甚至有對學生必要的懲罰。而李老師廣博的知識,深厚的學養,更使得李老師的思考超出一般成功教師,而進入到了對教育本質,特別是德育本質的思考,所有讀過這本書的同行,讓我們攜起手來,從李鎮西老師出發,傳送這份珍貴的薪火,走向真正的教育,充滿愛心,民主,真誠,人性的教育!

愛心與教育讀書心得8

本學期我讀的一本書是《愛心與教育》。這本書是著名教育家李鎮西的成名作、代表作。本書以手記的形式,敘述了李鎮西老師教書育人的感人故事。書中所描述的李老師和學生間的一個個故事都體現了他爲人師表的盡心,超越了一般父母對子女的愛。他對學生的愛是一種真正的愛。一般的老師是難以做到的,他對學生的愛,不但是愛優秀生,而且更愛差生。讀完《愛心與教育》,我對於優秀生的培養和後進生的教育有了新的認識。

一、優秀生培養

“優生”,當然應該是指品學兼優的學生,但在現在不少教師、家長的眼中,所謂“優生”更多的是指學習成績拔尖的學生(也被稱爲“尖子生”)。

培養“優生”的意義顯然是不言而喻的。在“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一些教師不但只注重“優生”的學習分數,而且“一好遮百醜”,把他們其他方面的優點也有意無意地誇大了;相反,他們所獨有的思想偏差、人格缺陷,在很大程度上卻被教育者忽視了。他們認爲對“優生”的感情幾乎是不需要培養的,因爲教師對“優生”的愛幾乎是天生的。但我們對“優生”的認識卻未必正確而且全面。

當我們第一次從新生報名冊上認識“優生”時,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他們並不是自己教育的成果,而是學生家長和國小老師共同教育的成果。說明這一點很重要,因爲這意味着我們對他們同樣需要從零開始的教育。而且,這種“從零開始的'教育”的主要依據是這些“優生”的兩重性:一方面,他們的行爲習慣、學習習慣、學習成績以及各種能力對一般學生相對(注意:只是相對)要好一些;另一方面,他們除了仍然存在着一般學生在這個年齡容易出現的毛病外,也存在着他們作爲老師的“好學生”、家長的“好孩子”所特有的一些毛病:

1、由於智力狀況比較好,課內學習較爲輕鬆,因而容易自滿,不求上進。

2、“優生”長期處於學生尖子的位置,比較自傲自負,容易產生虛榮心。3、從小就處在受表揚、獲榮譽、被羨慕的順境之中,因而對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遠不及一般普通學生。

李老師在培養優生時,首先就“優生”的特點進行分析,然後指出了“優生”的培養方法,引導“優生”樹立志向,幫助“優生”認識自己,指出:激勵“優生”超越自我,儘可能多地讓他們在各個方面實踐,以發現自己以前沒有意識到的潛質,鼓勵他們在日常一點一滴的小事中戰勝自我,甚至教育者可以有意識設置一些難題去“折磨”他們,讓他們在一次次自己與自己“過不去”的過程中體驗到“人生的樂趣與輝煌正是戰勝自我到超越自我”。李老師筆下的程樺的案例就是一個很好的見證。

二、後進生的教育

“後進生”是指在學習、思想都比較落後的學生。後進生”的轉化,一直以來是令人頭疼的事,而李老師又是怎麼做的呢?李老師講:“後進生”教育要民主,用心靈贏心靈。愛,是教育的前提;但是,對“後進生”來說,這種“愛”應該是真誠的。換句話說,教師對“後進生”的愛,絕不應是爲了追求某種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態的“平易近人”,而是教師真誠人道主義情懷的自然流露。當我們自然而然地走進“後進生”的心靈,而他們也樂於主動向我們敞開心扉時我們的教育之舟便已駛入了成功的港灣。李老師要工作中也正是這樣去做的,在教育後進生的同時更尊重他們的自尊心,用母親般的愛使其轉化,用班級的集體力量改變他們溫暖他們感悟他們。萬同同學就是在李老師的這種感召下,由一個“後進生”成長爲一名“世界上最可愛的人”的。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們應該以李老師爲榜樣,用自己的愛心去感化學生,去贏得學生的尊重和喜愛,真正做到“以心靈贏得心靈,用人格塑造人格。”

愛心與教育讀書心得9

《愛心與教育》終於讀完了,良久無言。我想,自己內心的感受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不是感動,而是震撼!

《愛心與教育》應該怎麼讀?我以爲,應該帶着自己的心去讀,帶着自己的實踐去讀,帶着自己的思考去讀。時時反觀自己與鎮西師之間的差距,我們才能走出淺薄,走出自滿,走近學生,走進教育!

《愛心與教育》最能打動人的故事是什麼?是每天煮給汪斌的雞蛋,還是特別感人的生日祝福?是寧瑋帶給我們的感慨,還是對伍建的那份愛傳遞給我們的感動?都是,但是最能打動我的,毫無疑問,是萬同的故事。

在萬同的身上,我看到了轉化一個差生到底有多難,更看到了一個教師的愛心、耐心、信心。萬同的每一點變化,無論是朝哪個方向,都牽動着老師的心,而萬同身上所體現出的反覆,足以考驗最有耐心的教師。

我們的教育,缺少的是一份真!

我們的德育自成體系,然而卻像一個影子,消耗着時間,金錢,教育資源,卻並不真實,或者壓根就不存在,只是一個黑色幽默。我們的德育不是教育人的,而只是負責對萬千現實進行議論,解釋,樹立無數無人瞅一眼的石像。

讀李鎮西老師的文章,讓人震撼也讓人憂慮!教育,不僅僅要從善開始,更要從真開始!

李鎮西老師毫不掩飾自己對學生的愛,而這份愛總覺得與其他人愛有所不同。我看到過不同的老師表達過對學生的愛。有保姆式的愛,有恨鐵不成鋼式的愛,有施恩式的愛,無論哪種,總是在潛意識裏把學生看成是教育的對象,這當年也沒錯,但我們能夠非常明顯地感覺到這種居高臨下的態度,感覺到爲人師者深藏骨髓的那一份道德優越感。

而李鎮西老師卻不止一次地說過,學生的心靈往往要比教師純潔得多,學生在道德上也往往高出教師,這是整部書中我最以爲然的結論!所以李鎮西老師的愛是建立在真正的民主的基礎之上的,是真正平等的愛,發自內心的愛,不含任何雜質的愛,而更重要的是,這份愛不是單向的.灌輸,而是雙向的互動!“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

而李鎮西老師時時都在收穫!當看到學生精心準備的生日禮物時,那一刻,難道不是爲人師者最大的幸福嗎?什麼叫享受教育?這就叫享受教育!而當一個教師能夠真正在與學生的交流中獲益,提升自己的時候,他收穫的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李鎮西老師就是這樣的幸福者!!所以在整本書中,鎮西師並沒有流露出一種功成名就的感覺,沒有流露出對學生施過恩德的那種隱隱的得意,而是不斷地感謝,感謝學生,感謝編輯,感謝同事,感謝同學,感謝一切幫助過他的人,正是這一份做人的態度,才提升了李鎮西老師的生命,並且深深地感染了我們!

所有讀過這本書的同行,讓我們攜起手來,從李鎮西老師出發,走向真正的教育,充滿愛心、民主、真誠、人性的教育!

愛心與教育讀書心得10

在瀰漫着濃濃年味兒的春節期間,除了大飽口福,還不忘加餐精神食糧。這不,拿在手裏的是這樣一本書,書名是《愛心與教育——素質教育探索手記》,作者是鼎鼎大名的李鎮西。

打開書,一頁頁翻看下去,因爲是手記,所以讀的過程並不艱澀。相反一個個充滿溫情、行雲流水的故事開篇了就想一讀到底:把汪斌父親送的雞蛋每天煮一個帶給汪斌吃;夜裏背周慧到山頂的住院部治療;給學生過生日、送書籍、寫祝辭,爲貧困的學生買菜票;跋涉三十多裏帶着學生來到伍健勞作的田頭大聲呼喊“伍健你好”;一而再再而三地給後進學生關愛與引導;與陌不相識朋友的書信交往、心靈對話……並且越讀越感到這種師生之愛,在逐漸擴展!

“讓人們因爲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成爲李老師及所有被老師影響的人的共識,可謂達到了愛的最高境界。在讀故事中再來反芻咀嚼書名,其實李鎮西的素質教育探索並不空洞,並不理論化。他無非是把孩子當作人,當作完完整整的人,不只是分數、不只是成績單,並且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把每一個學生培養成幸福的人。所以當有人問他好老師的基本條件時,他總是不假思索地回答:擁有一顆愛孩子的心!

李鎮西的博客名是“風中蘆葦在思索”。名字源於帕斯卡爾的一段著名的話——“人只不過是一根蘆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是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思想形成人的偉大。”

思想決定行動。李鎮西的可貴更在於他始終堅持在教育第一線,並身體力行實踐着自己的觀念、豐厚着自己的思想。這裏特別推薦的是他轉化後進生“萬同”的故事。萬同來自於離異的家庭,不良的家庭環境荒廢了萬同,使他在整個街道具極高的“知名度”。而對這樣的孩子,李鎮西付出比其他孩子更多的行動:抓住教育的良機經常與萬同聊天,讓萬同體會“讓人們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注重“集體”這個有力的教育工具,幫萬同趕走了社會上的小痞子,召喚回萬同那顆孤獨流浪的心,使萬同感受到“每位同學纔是我真正的哥兒們”;爲抑制他課堂上的好動行爲,李鎮西獨具匠心地佈置給他手抄長篇小說的任務,萬同整整抄了五本作文本;遵循蘇霍姆林斯基的思想——“讓每一位孩子擡起頭來”,李鎮西又差異對待萬同,爲他一個人制定了學習要求,如語文課只要“能讀完全文,會讀寫三個以前不認識的字”便是成功,並和科任老師一起合作大幅度降低評價要求從而讓萬同體會自己每天的進步,體會得“優”的喜悅。在李鎮西的智慧行動下,在集體目光的關注下,萬同最終成了全校國旗下的講演者,自己獨立寫講稿,自己在全校面前演講。當然這並不是最重要,重要的是萬同感受到,自己能擡起頭來了!

我想,像萬同那樣更困難更反覆的案例在我們身邊可以說絕無僅有,教育的難度可想而知,但是李鎮西用行動創造了轉化後進生的神話,也給我們的後進生轉化工作注入了信念。我們清晰地認識到,雖然萬同成不了大學生,但他能成爲一個自食其力的勞動者,能不危害社會並對社會有所貢獻,能說李鎮西的工作沒有在挽救人的靈魂嗎?誠如李鎮西自己的內心感言:我從來沒有奢望過萬同能夠成爲國家的棟樑之材,但他能在參軍後不遠千里克服重重困難來看我,我就非常知足了。讓李鎮西更欣慰的是,萬同已經是我們國家“最可愛的人”了。

有朋友曾問李鎮西寫《愛心與教育》用了多少時間,他說:“兩個多月”。朋友頓時瞪大了眼睛:“嗬!兩個多月就寫成了一本暢銷書,真是快槍手啊!”他連忙糾正說:“不,其實嚴格說,這本書我寫了16年。因爲從參加工作起,我幾乎每一天都在寫。”

讀完此書,深深感悟:“思考”、“做”並“寫”下來,做自己的教育家。

愛心與教育讀書心得11

近日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我想,自己內心的感受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不是"感動",而是"震撼"! 《愛心與教育》這本書不是流水線上下來的機械拼湊,不是坐在書齋裏的玄妙之思不是講席上的高聲佈道,而是從血管裏流出來的文字,是被汗水浸泡過的文字,是蘸着淚水與歡笑的文字,每一頁都寫着這樣的字眼:"愛心","良知","思考","責任","憂患"。

《愛心與教育》應該怎麼讀我以爲,應該帶着自己的心去讀,帶着自己的夢去讀,帶着自己的實踐去讀,帶着自己的思考去讀。時時反觀自身,反觀自己與鎮西師之間的差距,我們才能走出淺薄,走出自滿,走近學生,走進教育!感受很多,難以一一述及,這裏選兩則印象最深的故事和一點思考,算是給自己交上的一份沉重羞愧的答卷。

一、萬同勾起的回憶

《愛心與教育》最能打動人的故事是什麼是每天煮給汪斌的雞蛋,還是特別感人的生日祝福是寧瑋帶給我們的感慨,還是對伍建的那份愛傳遞給我們的感動都是,但是最能打動我的,毫無疑問,是萬同的故事。在我眼裏,一個教師"製造"一個感人的場面並不難,師道中不乏煽情高手,但一個教師,能夠長期地像李鎮西老師對待萬同這樣地對待一個學生,難!這份長達五十頁的轉化一個學生的教育手記,是我迄今爲止見到過的最翔實最感人的後進生轉化手記。

在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地被感動,不斷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來對待萬同這樣的學生,來對待他身上的這些讓人難以預料的反覆這麼一問,羞愧無比!後進生是不幸的。因爲他們長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壓力,難以健康,快樂,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們能還他們以健康,快樂,自信,向上,那該是多好的教育!一路閱讀中,我在問自己:如果萬同是我的學生,我會怎麼做我相信我也是一個有愛心的老師,我也會如李鎮西老師一樣耐心細緻地對待他,談心,講道理,但我會容忍他太多的反覆嗎我想不會,我會傷心,會憤恨,會覺得萬同是不可教育的學生,我自己已經盡了力,而"教育不是萬能的"。

二、寧小燕:永遠的遺產

如果說萬同勾起的,是我心中永遠的自責與痛,那麼寧小燕,則給了我一份沉重的思考。寧小燕的故事讓我流淚。爲什麼我們的教育爲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果這樣的慘劇在我眼裏,寧小燕是一把刀子,劃開了我們的教育,特別是德育的"僞善"面孔!寧小燕以僞爲真,活在一個虛幻的純淨的世界裏,而這個世界註定要破滅的,這是寧小燕的`悲劇,更是對教育的控訴。我們的教育,從來不乏善,不乏美,而唯獨缺少的是一份真!我們的德育不是教育人的,而只是負責對萬千現實進行議論,解釋,樹立無數無人瞅一眼的石像。而在今天,寧小燕們越來越少了!因爲一個孩子,當他國小的時候,他可能就不會輕易相信什麼了。這纔是教育真正的悲劇,比寧小燕更讓人感覺到悲哀。

當正直被嘲笑,當美好毀滅,當真誠被欺騙,當高潔死亡,我們的社會會變成什麼樣子武漢大學生賣淫案,藝校學生夜總會實習事件,已經讓我們看到了僞善的教育,如何導致道德的大規模塌方!讀李鎮鎮西老師的__,讓人震撼也讓人憂慮!教育,不僅僅要從善開始,更要從真開始。

三、教育,僅有愛心是不夠的

愛學生就要了解學生。瞭解了他們的愛好和才能,瞭解了他們的個性特徵,瞭解他們的精神世界。蘇霍姆林斯基說得好:不瞭解孩子,不瞭解他的智力發展,他的思想,興趣,愛好,才能,天賦,傾向,就談不上教育。李鎮西老師毫不掩飾自己對學生的愛,而這份愛總覺得與其他人愛有所不同。我看到過不同的老師表達過對學生的愛。有保姆式的愛,有恨鐵不成鋼式的愛,有施恩式的愛,無論哪種,總是在潛意識裏把學生看成是教育的對象,這當年然也沒錯,但我們能夠非常明顯地感覺到這種居高臨下的態度,感覺到爲人師者深藏骨髓的那一份道德優越感。 而李老師卻不止一次地說過,學生的心靈往往要比教師純潔得多,學生在道德上也往往高出教師,這是整部書中我最以爲然的結論!所以李老師的愛是建立在真正的民主的基礎之上的,是真正平等的愛,發自內心的愛,不含任何雜質的愛,而更重要的是,這份愛不是單向的灌輸,而是雙向的互動!"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而李老師時時都在收穫!當看到學生精心準備的生日禮物時,那一刻,難道不是爲人師者最大的幸福嗎什麼叫享受教育這就叫享受教育!

而當一個教師能夠真正在與學生的交流中獲益,提升自己的時候,他收穫的是人生最大的幸福!這一點,李老師多年以前就意識到了。所以,在愛心的背後,是對學生的嚴格要求,甚至有對學生必要的懲罰。而李老師廣博的知識,深厚的學養,更使得李老師的思考超出一般成功教師,而進入到了對教育本質,特別是德育本質的思考,所有讀過這本書的同行,讓我們攜起手來,從李鎮西老師出發,傳送這份珍貴的薪火,走向真正的教育,充滿愛心,民主,真誠,人性的教育!

愛心與教育讀書心得12

幾年前就拜讀過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就感受到了李老師對學生很有愛心,對後進生有耐心,有很好的教育方法,現在再次品讀,又有新的收穫。

李老師工作二十多年了,對教育事業的心始終如一,他對教育事業的真誠的熱愛使我很汗顏,他對教育有一種深深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這兩種情感融成了他對教育的事業心,而我只是把教育當成了一種職業,並沒有多大的教育熱情,從書中我也感受到了自身的最大不足。不管哪一行業,不投入熱情,是都不會取得成功的。我們應把教育當成自身的事業,全身心投入,而不單單把它當成一種職業,這是我的收穫之一。李老師說:“蘇霍姆林斯基的思想,是在我教育生涯的`早晨投下的第一縷金色的霞光。”今後,我會真誠地熱愛我的事業,熱愛我的學生,把教育當成事業全身心投入工作,我不管能否有所成功,但我會努力的!謝謝您的支持和鼓勵!

李老師書中有這樣一句話:“教育技巧或者教育藝術而言,我有很多致命的弱點,因而在我的教育歷程中,有不少至今想起來還令我臉紅的失誤,但,只有一點我可以毫無愧色地說:我有一顆童心!這顆童心使我深深地愛着我的每一個學生;這顆童心不止一次使我和學生一起歡笑,一起流淚;這顆童心,使我自然而然地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也讓我的學生常常不知不覺地撥動我的琴絃。”這段話道出了他走進學生心靈的祕密:童心。這也讓我深思:自身到底還保留幾分童心?能否經常和學生一起遊戲?能否和學生一起看兒童書籍?能否傾聽孩子的心聲?我們習慣了經常板着面孔教訓學生,卻不知這在不知不覺地拉開了與學生的距離。李老師主張“用心靈贏得心靈”、“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孩子的感情世界。而要走進孩子的情感世界就必須把孩子當作自身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確實只有擁有一顆和學生一樣的童心才能與學生走得更近,才能走進學生心靈深處,是教育活動以最小成本取得最大利益。其實擁有童心並不是要求我們和他們一起玩蘇,而是隻要你不是總以大人的眼光、心理去看待他們的言行、思想就行了,如我們大人總覺得動畫片裏演的都是很天真的事,當孩子看得津津有味時,我們卻走開了,這就是沒童心的一種表現。

常常有人問我:“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什麼?”我總是不假思索地回答:“擁有一顆愛孩子的心!”我要永遠記住要用愛心、熱心、耐心、童心去做好教育!

愛心與教育讀書心得13

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藝術讓我一次次地反思自己與孩子們一起走過的日子,也一次次清晰地認識到:愛心是教育的本源,愛是教育的真諦。

魯迅先生說:“教育是植根於愛的。”這就是說,熱愛學生是教育成功的動力源泉。愛不僅僅是對學生的付出,同時也是自己的收穫。陶行之先生說:“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正是教師無私奉獻的愛心典範。只有達到這種境界的教師。才能更好地在教育中實現主觀與客觀、個人與社會的統一,才能更好地實現教師的人生價值。才能在教育中獲得喜悅。才能讓學生在愛中成長。。

教育的愛,是一種思想。一種情感。一種氛圍。它自然而然地貫穿於教育的每一個環節。也不聲不響地體現在教育的每一個細節,更潛移默化地浸潤着每一個學生的心靈。這是一種最樸素而又最精煉的表達。教師享受着學生純潔的尊敬,就應該“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這一切都是應該的――因爲我領了工資,我要對得起這份報酬;因爲我享受過學生的笑聲與淚水,我要對得起這份真情;因爲有學生是通過各種‘勾兌’才編到我班的,我要對得起這份信任;因爲學生把我當作他們的朋友,我要對得起我的‘哥們兒’!”

教師對學生愛的表達是無微不至的。又是不由自主的:對痛苦的學生說句安慰話,對孤獨的學生說句溫暖話,對膽怯的學生說句壯膽話。對自悲的學生說句自信話,對迷茫的學生說句開導話。對沮喪的學生說句鼓勵話,對受困的學生說句熱心話。對偏激的`學生說句冷靜話。對懶惰的學生說句鞭策話,對受冷落的學生說句公道話當我們把愛心自然而然地獻給學生。且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時。不僅學生會把我們當作老師。而且這絕對是我們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一道防線。

李老師在書中所講到的案例表明:愛是一種巨大的力量。愛心能架起師生關係的橋樑;愛心能春風化雨,澆灌莘莘學子;愛心能薰陶、震撼學生的心靈。愛你的學生吧,只要你播下愛的種子。它一定會在孩子的心裏生根、發芽。愛,一切皆有可能。

在《愛的教育》中,我走入了學生的生活,目睹了他們是怎樣學習、生活,怎樣去愛。他們的愛裏有寬容,有謙讓,有親情,有友誼。雖然,每個人的人生閱歷不同,但是你會從《愛的教育》中,體會到曾經經歷過的那些類似的情感,可我們對此的態度行爲可能不同。

讀了《愛的教育》一書後,我決定今後要不斷的調整自己的心態和做法,也爲孩子多付出一份關心與愛心與真心,發現孩子們總會相對的給予“回饋”。因此有“愛的教育”,纔有“美”的回憶。

教師要教育不要訓斥:教育是引導而不是灌輸,視學生爲“有”而不是“無”。訓斥則不容許學生說“不”,教育則潛移默化。教師要了解學生、認識學生、適時的讚美和接納、鼓勵與協助,培養學生挫折和容忍的價值判斷能力等等,讓學生快樂成長、茁壯,更會利用各種機會和家長取得聯繫,適時的提供教養子女的諮詢與方法,共同爲學生的未來而努力。教師要理解人性:要了解學生的感受,學生的反應、學生的心聲也該仔細的聆聽看看。

《愛的教育》讓我重新感悟爲人師的幸福!

愛心與教育讀書心得14

空閒之餘,我細讀了朱良才先生《愛心與教育》這本書,書中作者對理想的德、智、體、美、勞動技術教育都作了深刻的闡述,讀過之後,從事教育工作的我受益無窮。

《愛心與教育》這本書中寫到這樣一位母親,女兒高中畢業後沒有考上大學,被安排在本村國小教書。結果,上課不到一個周,被同學轟下講臺,灰頭喪氣的臉色回家了,母親爲她擦乾淚水,安慰她說:滿肚子的東西,有的人能倒出來,有的人倒不出來,也許有更合適的事情等着你去做。

後來,她外出打工又被老闆轟了回來,原因是手腳太慢。母親對女兒說:“手腳總是有快有慢,別人一直幹了好多年,而你一直在念書,怎麼能快得了?”

女兒先後當過紡織工,幹過市場管理員,做過會計,但是一事無成全都半途而廢。然而,每次女兒失敗回來的時候,母親總是安慰她從來沒有說過抱怨的話。

30多歲的時候,女兒憑着一點語言的天賦,做了聾啞學校的一位輔導員。後來,她開辦了一所自己的.殘障學校,後又在許多城市開辦了殘障人用品連鎖店。

有一天,功成名就的女兒向已經年邁的母親問道:“媽、那些年我連連失敗,自己都覺得前途非常渺茫,可你爲何對我那麼有信心?”

母親的回答樸素而簡單:“一塊地,不適合種麥子,可以試試種豆子,豆子也種不好的話,可以種瓜果,瓜果也種不好的話,撒上一些蕎麥種子也能開花。因爲一塊地,總會有一粒種子適合它,也總會有屬於它的一片收成……”。

聽完母親的話之後,女兒落淚了。

如果所有育工作者,所有的父母家長都具有這種教育智慧,而少說一些抱怨的話,多說一些鼓勵的話。將會少多少厭學的孩子,少多少學生自殺的悲劇。我們的孩子會有很多很多童年的快樂。

我作爲一名幼兒教師,定將“大愛無疆”作爲我的施教方法,把“愛心”化作春風細雨,去滋潤每位幼兒的心田,使每位幼兒健康快樂成長。

愛心與教育讀書心得15

這個真實的故事讓我特別心痛,故事的講述讓我看得驚心動魄,在看這個女生的日記時,我總希望出現轉折點,比如誰誰誰開導了她,讓她的“自殺”想法中道而止,然而結果還是那麼遺憾。

這位女生叫寧小燕,她是個品學兼優的“小紅花”,連續兩屆市級三好學生,熱愛文學藝術,博覽羣書。培養出這樣的一個孩子是多麼不容易啊,然而,這個國中生也是一個孤獨的思考者,她看到好多同學作弊,看到那些“走後門”,看到那些損人利己的庸俗關係,看到個別老師的“嘴臉”,這些都讓她厭惡,她想保持自己的純潔和誠實,卻被同學們指責爲“故作清高”,她和同學之間的心理距離越來越大,這種孤獨和格格不入最終毀滅了她,讓她的生命之花戛然而止。

這個女生不是李鎮西老師班上的學生,但這個案例深深震動了李鎮西老師,他寫了一篇《她給教育者留下什麼“遺產”》,把批判的解剖刀對準了德育教育。

心痛和遺憾的同時,我想起了最近熱播的《隱祕的角落》,朝陽媽媽總是說:小孩子懂什麼,只要把書讀好了就行啦。

我們總認爲:孩子的世界一定簡單又單純,其實,孩子長大的過程,尤其是青少年,他們身心的成長是一個痛苦而複雜的過程。

現在的'中學生自殺事件頻發,除了指責孩子心理脆弱之外,作爲教育者,我們也應該思考:如何不讓悲劇重演。

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而不是簡單粗暴地要求孩子聽話和學習好,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去疏通他們心靈裏的灰塵,而不是指責他們胡思亂想,擺大人架子,拿出硬邦邦的條條框框去壓制孩子。

李玫瑾教授說:每個問題少年,都要去童年期尋找根源,因爲問題的形成有個潛伏期。

幼兒教育是爲孩子的一生扣好人生第一粒釦子,幼兒園教育也要重視德育,重視孩子的身心健康,我們園有一個廣州大學心理專業的研究生,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現象,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用專業的方法開展德育工作,真正幫助孩子們順利健康成長。

同時,作爲老師,作爲家長,我們也要經常解剖自己的教育方法,時不時問自己: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那麼,我們對孩子可能會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包容和關心,希望悲劇能夠帶給家長和老師們反思和成長!

《愛心與教育》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故事是關於王銅的。

寧小燕的案例是傷感的,王銅的故事則令人驚喜,王銅就是轉學到李鎮西老師班上的一個個性鮮明的學生,在李鎮西老師的培育下,考取了名牌大學,由此可見一位優秀教師的重要性。

高一新生第一天,王銅就被政教處抓去了,原因就是飛匕首,惹得政教處主任氣急敗壞嚴厲斥責。

王銅智商非常高,但相當頑皮,常常違反紀律,非常桀驁不馴。他公然向集體挑釁,但是在王鎮西老師不斷的努力和爭取下,他一步步改邪歸正,還當了班長,最後考取名牌大學。

王銅的故事讓我想起了撒貝寧,有一次撒貝寧參加《魯豫有約》,他說中學老師找他媽談話:你這兒子要麼很有出息,要麼就是坐監獄。後來在媽媽和老師雙方協同努力下,撒貝寧才走向了正確的道路。

“神童”程樺的故事也看得我心情跌宕起伏,程樺多才多藝,寫的字就像印刷體一樣美觀,除此以外,繪畫、書法、作文、朗誦、表演,每一樣都出衆,是學校的明星人物。然而學生的成長之路並不是一馬平川,程樺在榮譽和誇讚中成長,開始沾沾自喜驕傲自滿,甚至談起了戀愛,成績一落千丈,眼看就是要落入平庸學生的範圍啦,可他還叛逆自我,跟父母吵架,甚至離家出走。李鎮西老師氣急敗壞之下在一千多師生面前狠狠教訓了程樺,讓他蒙受“奇恥大辱”,在“受挫教育”之後,又在家和程樺進行一次認認真真的心靈交流,最終考入北京大學。

讀完《愛心與教育》,我覺得全文的感覺就是“真”,真案例,真情感,真反思。甚至有些不那麼好的例子李鎮西老師也照實寫,比如剛當老師時氣憤之極打了學生,比如心情不好時發現學生講話就痛罵了學生,甚至用詞惡劣,事後瞭解到該學生不是講話,而是給近視的同桌讀黑板上的題,於是李鎮西老師當着全班同學真誠道歉,還幫該學生值日來懲罰自己。

讀完此書還是很有啓發,首先李鎮西老師也是一線老師,他沒有高談理論,他講的教育案例我都看得懂,其次,李鎮西老師很真誠很實誠,他坦白自己並不是什麼專家,只是喜歡教育,並把教育實踐中的幸福、困惑、方法、技巧、困惑等進行了梳理和記載。其實我覺得李鎮西老師能夠數十年如一日,兢兢業業紮根在教育領域,培養了一批一批的學生成才,這就是真正的教育專家。

正如李鎮西老師所言,在教育領域,有很多這樣勤懇紮實的老師,其工作態度,其奉獻精神,都令人敬佩。又是一年畢業季,今年畢業典禮上,看到那些師生因爲不捨離別而哭泣的畫面,真的非常感同身受,老師是這個世界上跟孩子沒有血緣關係的親人,只有老師,會和家長一樣地期盼孩子成才。也許教育行業總有一些素養不行的老師濫竽充數,敗壞了整個教育行業的名聲,但其實,還有千千萬萬像李鎮西這樣的好老師,撐起了教育的希望!讓我們從自身做起,從點點滴滴做起,少點抱怨,多點實幹,爲教育行業奉獻自己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