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後感

第三選擇讀後感

讀後感3.22W
第三選擇讀後感1

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的面前總是充滿難解或看似無解的問題,於是我們失望、焦慮、有時決定放棄、有時勉強接受一些最終還是會讓自己覺得很糟糕的妥協。面對諸多棘手問題,大家慣用的第一選擇就是按照“我”的方式,第二選擇就是按照“你”方法。衝突點往往就在於,到底是你的選項比較好,還是我的。因此,不論選擇哪一方,都會有人覺得受傷或犧牲。

第三選擇讀後感

“思想巨匠”斯蒂芬柯維在他的《第三選擇》一書中,提出了一個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思維,即:面對兩難困境,不妨考慮超越你的或我的方法,讓雙方能從衝突中找到互相協同的出路,這就是“第三選擇”。它分4個步驟來引領:第一步是“我看到自己”,第二步是“我看到你”,第三步是“我找到你”,第四步是“我和你協同”。

李維老師在解讀中說:“第三選擇”的本質是一種求協同的思維模式,這種思維不但是爲了解決問題,也是讓我們每個人成爲一個更加完善的人。可以說“第三選擇”,也正是李維老師在軟實力課堂上反覆講得“移情換位”的智慧。

聽着此書,閉上眼睛回想和反省生活中的諸多經歷,始知當時有些沒有處理得更好的問題,多是因爲自己不“覺知”、不內省、不傾聽、不耐心、少了些同理心,堅持自己的所謂的完美卻狹隘的解決問題的思維定勢造成。

李維老師的解讀讓我們得知:其實,生活中的許多衝突點通常不是關鍵,嚴重的衝突背後都有更深層次的問題。是什麼讓我們覺得自己很受傷?是我們自己讓自己受傷。怎麼辦呢?只有深切理解對方,設身處地去“移情換位”,用同理心去接受對方並傾聽了解對方爲什麼做出這種選擇的原因,你就會放棄自己的選擇,然後與對方共同做出“第三選擇”,去尋找一種最佳的解決方案,這纔是問題的關鍵。

生命不是球賽,共贏,纔是更好的人生。當我們衝破“非此即彼”的思維定勢進入“第三選擇”時,解決問題的方案就已不止一個,它會帶我們走進一個全新的領域,創造出一種新的局面。

這不僅讓人聯想起“讓他三尺又何妨”的安徽桐城的“六尺巷的故事”:說清朝時,在安徽桐城有一個著名的家族,父子兩代爲相,名爲張英、張廷玉父子。康熙年間,張英在朝廷當文華殿大學士、禮部尚書。老家桐城的老宅與吳家爲鄰,兩家府邸之間有個空地,供雙方往來交通使用。後來鄰居吳家建房。要佔用這個通道,張家不同意,雙方將官司打到縣衙門。縣官考慮糾紛雙方都是官位顯赫、名門望族,不敢輕易了斷。在這期間,張家人寫了一封信,給在北京當大官的張英,要求張英出面,干涉此事。張英收到信後,認爲應該謙讓鄰居,於是給家裏回了信,信中寫了四句話:“千里來書只爲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閱罷,明白其中意思,主動讓出三尺空地。吳家見狀,深受感動,也讓出三尺房基地,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六尺巷子。兩家禮讓之舉成爲千古美談。知古鑑今,這個真實的歷史故事給人不盡的思索和啓示,她與斯蒂芬柯維這本書所倡導的“第三選擇”如此的相得益彰。

人生有無數個面對,面對突如其來的問題和壓力,沒有人能夠獨善其身,但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有幸聽到此書的解讀,身心隨之放鬆了許多。讓我們超越“畫地爲牢”的思維桎梏,去尋找最佳解決問題的方法吧,那樣我們纔是個有勇氣並快樂的人。

第三選擇讀後感2

曾經和一個我很敬重的朋友談起人生當中最大的感觸是什麼,他說到最大的感觸就是如何做好選擇。人生是無數個選擇路口匯聚而成的交集。尤其是離開大學後,每個人都彷彿從天真爛漫的遊樂場模式迅速過渡到了荒野求生模式,每天面對的都是陌生的問題和壓力,承受着突然其來的壓力,沒有人能夠獨善其身。而我們曾經聽到過的那麼次告誡,突然會在這一刻放大音量再次迴響在耳邊: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既然選擇比努力更重要,那麼我們更加應該聽下大神級人物的說法。斯蒂芬柯維是美國著名的演講大師和作家,他的高效能的七個習慣對於職場的影響尤其之大,很多企業都用這個理論作爲初入職場人士的培訓教材。而美國人的思維方式和中國人有所不同之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自然有作爲殷鑑的地方。美國人的思維方式崇尚簡單明瞭。對於當今世界充滿的各種各樣的衝突,斯蒂芬柯維提出了一個簡單命了的建議:那就是在各種各樣的選擇擺在面前時,能否突破思維慣性使用第三個選擇?這是需要勇氣的。

我們的生命中充滿着各種問題——很多看似無法解決的問題,個人問題,家庭問題,工作,鄰里以及更廣泛領域中的問題……面對問題,我們絕望,放棄,不情願地妥協,我們需要新的出路去解決這些問題,我們需要一把鑰匙去解決人生最棘手的問題。在我們的固有思維裏,面對問題時我們會選擇“我的方法”或者“你的方法”,第三選擇是要帶領我們走進一個全新的領域,尋找“我們的方法”。

斯蒂芬柯維的第3選擇說理透徹:一個人可能遇到的所有難題,比如家庭難題,事業難題等。解決這些難題需要雙贏思維,突破畫地爲牢的思維桎梏。那就是能夠設身處地的對方的問題看成自己的問題,將我的問題或者他的問題看成一個整體去思考如果能夠獲得共同的解決方法。作者在書中舉了很多例子來說明如果獲得共贏的結果,從社會領域到個人的發展領域不一而足。其實道理十分簡單,但是本書的論說除了說理,還有着勵志色彩。在作者看來這個第三選擇不單是爲了解決問題,也是爲了讓作爲讀者的我們成爲一個更加完善的人。

中國人在古代就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或者是退一步海闊天空,傳統智慧裏就包括了這本書中所說的道理。中國社會正走在快速發展的道路上,相對於幾十年前不管是物質市場還是思想市場產品的匱乏,現在是一個多元化的時代。多元化時代既造成了人們的物質利益容易發生衝突,也容易使得人們容易爲各種學術和公共問題發生意見的爭論。因此雙贏思維不單是一個人的完善需求,也是考驗一個人能不能夠成爲一個優秀的公民。作者並不認爲第三選擇是件容易實現的事情,他在書中列舉了一大堆要素:同理心,愛,尊重,耐心等;也列舉了一系列思維框架幫助人們建立實現第三選擇的方法。

第三選擇讀後感3

史蒂夫·柯維一生都在研究如何激發和持續保持個人、組織的高效能。之前曾讀過他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而“第3選擇”我覺得是所有高效能人士的習慣中“最具啓發性、最具影響力、最具凝聚力也最激動人心的原則”。也就是把那7個習慣濃縮成爲了一件事,就是隨時隨地的能做出第三選擇。你可以把這當成是一種人生信仰、或僅僅是思考問題的一種思維模式都可以。

我們一般思考問題的方式都會站在二元層面,我的`方法或是你的方法,我贏或是你贏,成功或是失敗。而第三選擇就是跳出二元來,尋找共同的利益點或是可能性,一起達成一個更好的結局,這在教練技術中叫做共贏。

第3選擇的本質就是一種尋求協同的思維模式,書中將其分爲4個步驟:1我看到自己,具有基本的覺察和覺知力,能夠從潛意識中認識到自己行爲背後所隱藏的動機,學會抗拒了就覺察一下。李維老師講過的自覺是自療的開始,警覺是智慧的開端

2我看到你,也就是對另外一個生物體的接納與關懷,看到對方如他所是般是獨立而圓滿具足的。

3我找到你,即同理心,體會並真正理解他是怎樣的,允許他就是那樣的,不帶任何的批判,保持中立,不掉到任何的情緒和事件中去。也就是軟實力課堂中所講的移情和換位。而這個只有在接受了前兩種思維模式後下纔會發生。

4我和你協同。爲了真正的“雙贏”解決方案,只有給予對方真正的關注並對自己的內心有着清晰的理解,打破“只有兩種選擇並且其中之一是錯誤的”思維侷限時,相信自己可以創造無數種激動人心的、富有創造性的選擇”時,才能達成這一步。在這一步需要很好地使用頭腦風暴的工具,在創意的過程中保持支持和中立的態度,鼓勵大家能夠想出更多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

書中寫到創造協同的四個步驟:1詢問,問對方:你願意尋找一種更好的解決方案嗎?這是個革命性的問題,可以讓對方減少防禦,與你一同探索實驗;2界定,雙方討論“更好”究竟意味着什麼;把雙方所需要的更好的基本條件都列舉出來;3創造,雙方共同努力,去探索和創造一個可以達成界定條件的第3選擇;4達成,當形成真正的第3選擇時,協同各方會羣情激奮,這時達成了協同。

在尋求第3選擇的時候,試着把成功的標準羅列出來。在列舉標準之前,問問自己以下問題:

1、是否每個人都參與了標準的制定?我們是否需要得到最廣泛人羣的最廣泛的想法?2、我們真正想要的結果是什麼?真正要做的工作是什麼?3、什麼樣的結果使所有人都能“贏”?4、我們願意放下原有的需求,去尋找更好的結果嗎?

當所有人對這些問題的答案都能滿意時,你就可以着手創造第3選擇了。然後在選擇行動方針時,再想想哪種選擇最符合自己的成功標準就可以了。

爲了達成第3選擇,我們需要找到第3選擇的最佳環境。那裏存在所有的可能性,每個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沒有任何想法是出格的,一切都是完全自由的。

基本規則

保持遊戲心態。它不是“真實的”,人人都知道它是一個遊戲。

避免下結論。不要受到任何解決方案的誘惑。

避免判斷別人或你自己的想法。無論想到什麼,都提出來,沒有人會要求你堅持自己的觀點。

建立模型。在白板上畫出示意圖、流程圖。讓每個人都看到你在想些什麼。

激發他人的創意。顛覆傳統觀念,無論它聽起來多麼不合常理,比如創造出來只有一個鍵的手機。

迅速執行。設置一個時間限制,讓房間裏的所有人保持活力,讓創意思維奔涌而出。

醞釀多種想法。主題要豐富。把草圖畫到牆上。

怎樣才知道自己已經做出了第三選擇呢?當你感覺對原有的爭執與設想不再感興趣時,受到鼓舞的時候,卓有成效,迸發無數新的可能性的時候。通過第三選擇而使自己不再掉入對與錯的二元世界,從而爲自己打開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門,非常感恩李維老師的解讀,讓自己再一次的成長了。

標籤: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