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後感

魯迅《二十四孝圖》讀後感

讀後感1.05W

讀完某一作品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魯迅《二十四孝圖》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魯迅《二十四孝圖》讀後感

魯迅《二十四孝圖》讀後感1

魯迅先生作品中有一部名叫《二十四孝圖》的,十分有趣。不過這文章題目雖叫《二十四孝圖》,卻與教人孝敬長輩沒有什麼太大的聯繫,甚至並不贊同所謂“孝順”的做法。

《二十四孝圖》主要是講了魯迅對小時候曾看的`“二十四孝子故事”所產生的感觸。而我讀了《二十四孝圖》後,讓我印象最深乃至反感的,便是“郭巨埋兒”這個故事片段。它主要講了郭巨家境貧窮,爲了養父母而“不得不”埋掉自己的親生兒子,以減輕負擔,盡孝父母。好在最後他挖坑埋兒子時竟挖出了黃金,可憐的郭巨兒子才“倖免於難”。

郭巨雖有孝順之心,可是他喪失人性、違背道德的殺兒供母之舉動,實在是叫人害怕。況且,這樣的舉動也實在是算不了孝順,讓母親備受良心譴責,認爲是自己害死了孫子,而孩子還未熟悉這個世界,便讓他那愚蠢又殘忍的父親殺害。

其實,所謂“郭巨大孝”,莫不就是凌駕於慈祥母親的良心之上與無辜兒子生命之上的僞孝罷了。以至於魯迅先生在文中諷刺道:“然而不但不也不想再去當孝子,並且怕我父親去做孝子了。”郭巨的行爲,是封建禮教與虛僞愚孝的折射。在他享受於“孝子”這一稱號與旁人的讚揚時,在他那險些被他自己害死的兒子與其它中國孩子的心中已經死了。

我並不反對孝順,相反,我十分希望中國孩子可以傳承好這一美德。只不過被封建禮教所束縛的愚孝,實在是不可模仿。那種“孝”,無異於一種“不孝”!

在新中國、新時代,這種荒唐可笑的“孝順”已經消失,在“孝”與“不孝”之間,我們已有定論。

魯迅《二十四孝圖》讀後感2

古語有云:“百行孝爲先”,可見“孝”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魯迅先生的“二十四孝”的最初目的也是維護禮教,但是作爲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一,孝,還是值得我們學習、繼承和發揚的。

今天我和爸爸媽媽讀了《二十四孝》故事,其中有幾隻故事我印象特別深刻。分別是哭竹生筍、臥冰求鯉、棄官尋母。

哭竹生筍講的是在三國的時候,有一個孝子,叫孟宗。從小爸爸就死了,家裏十分貧窮,母子倆相依爲命。長大後,媽媽年紀老了,體弱多病。不管媽媽想吃什麼,他都想方設法滿足她。一天,媽媽病了,想吃竹筍燒的菜,但這時正是冬天,冰天雪地,風雪交加,哪來竹筍呢?他無可奈何,想不出什麼好的辦法,就跑到竹林抱着竹子大哭。哭了半天,只覺得全身發熱,風吹過來也是熱的。他睜眼一看,四周的冰雪都融化了,草木也由枯轉青了,再仔細瞧瞧,周圍長出了許多竹筍。他的`孝心感動了天地。他把竹筍讓母親吃了,母親的病就好了。

臥冰求鯉講的是晉朝時期,有個叫王祥的人,心地善良。他小時候失去了媽媽。後來後媽對他不慈愛,時常在他父親面前說他壞話。他父親對他也開始不好了。王祥的後媽喜歡吃鯉魚。有一年冬天,天氣很冷,冰凍三尺,王祥爲了能得到鯉魚,光身臥在冰上。他渾身凍得通紅,仍在冰上求鯉魚。正在他求的時候,他右邊的冰突然開裂。王祥喜出望外,正準備跳入河中捉魚時,忽從冰縫中跳出兩條活蹦亂跳的鯉魚。王祥高興極了,就把兩條鯉魚帶回家燒給後媽吃。他的舉動,在十里鄉村傳爲佳話。人們都稱讚王祥是人間少有的孝子。

讀了這兩隻故事,我知道長大了要報答爸爸媽媽的養育之恩,要孝順爸爸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