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二十四孝圖讀後感9篇

觀後感1.74W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二十四孝圖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二十四孝圖讀後感9篇

二十四孝圖讀後感1

人之初,性本善,總記得小時候被父母要求捧着一本彩版的三字經聽父母講如何做人,如何孝順,如何敬人做事。

讀到二十四孝圖,不禁有感而發,雖已不是封建舊時,兒童也會被父母或尊長要求學一些孝道,百年之前,和魯迅先生一起讀閱做工粗糙的二十四孝圖,滿心歡喜的求知心被湮滅了,

想那時只有略有圖畫的本子,就要被塾師,就是當時的引導青年的前輩禁止,呵斥,至打手心,和現在相比,我們除了課本還有許多課外讀物,想那時魯迅先生指斥這類封建孝道不顧兒童性命,將肉麻當做有趣,以不情爲倫紀,污滅了古人,教壞了後人,可如果魯迅先生活到了今日,又會有怎樣的感嘆,或許只能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吧,在那時,封建的孝道雖然不可取,但卻讓人學會了尊老愛幼,也許有些禮節過於繁索,有些做法過於愚昧,也存在着虛僞和殘酷,但和現在有些人來說,已經善良了許多。

人之初,性本善,同爲中國一民,雖不同時期,在屢被批判的封建孝道中也有感人的孝子,在與舊時期改頭換面的今天仍然有許多不如古時的殘酷。

走在街上,橋洞中,可見一位衣衫襤褸的'兒童,老人,記憶中最深的是那位整天坐在橋頭的老奶奶,冬去春來,送夏迎秋,季節變換,而她的衣衫不變,溫度變化,而她的親人的冷淡不變,她頭髮花白,凌亂地披着,那不知是什麼顏色的衣服也補了好幾個洞,她坐在橋頭,不知在看什麼,不敢去想象,只怕自已也會平添憂愁,腳邊的鐵盆,雪白的直刺人的眼,一枚兩枚的硬幣是她一天少得可憐的生活費……

如果,我想是如果魯迅先生看到這一幕,還會認爲封建孝道只會害人嗎?這裏沒有孝,沒有親情,沒有善良,只有路人投去可憐的目光,這裏沒有尊重,沒有幸福,只有被湮滅了善良的高等動物投去的一聲清脆,一枚硬幣打着轉打在盆中,也一定像釘子一樣打在老人心上……

人之初,性本善,如果這種善能繼續,那麼二十四孝圖也不會顯得那樣虛僞,那麼魯迅先生也不會大喊中國的劣根性了。

人這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我耳邊又響起了這流傳千年的精典……

二十四孝圖讀後感2

美德是中國的一種偉大精神。最近我閱讀了道德故事——二十四孝,情節感人,讓人不禁被他們的孝道所感動,心中油然升騰起深深的敬佩。

《二十四孝》主要講了中國古代的二十四個孝敬父母的故事。其中,最讓我記憶深刻的就是《親嘗湯藥》和《棄官尋母》。《親嘗湯藥》主要講述了漢文帝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怠慢。母親臥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以便母親隨時照用,母親所服的湯藥,他都親口嘗過後才讓母親服用。他在位二十四年,重德治,興禮儀,人丁興旺,使西漢十分發達。漢文帝作爲一位皇帝如此孝順,怎能不讓人敬佩。他更讓我明白了一個人無論都忙,無論自己的事業多麼重要,我們都不能對父母不聞不問。不管工作多忙,不管路有多遠,都要心繫父母,都要常回家看看。其實父母要的並不多,一聲噓寒問暖,足以撫慰他們孤獨寂寞的心靈。

更讓我感動的是《棄官尋母》。朱壽昌七歲時,生母被嫡母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朱壽昌做官後,行四方尋找母親。找到線索之後,他便棄官尋母。歷經千辛萬苦,他終於在陝西和母親相遇了。多麼感人的孝子啊!

這時一個聲音在腦海中不停地問:“孫天樂,你呢?你是一個孝子嗎?”“當然,可是有的時候……”有的'時候我會因爲一些小事,衝着媽媽發脾氣,讓媽媽很生氣。那一次,我用自己的壓歲錢買了兩包薯片,準備明天吃。可是第二天早上起來一看,媽媽竟然正在吃我的薯片。我很生氣,對媽媽大吼道:“你爲什麼吃我的薯片,你賠我。”“兒子,薯片這種油炸食品,你不能多吃,我煮了又有營養又好吃的雞蛋,你快起來吃吧。”“我不吃,我不吃,我就要你賠我的薯片。”就這樣我鬧得媽媽很頭疼。現在想想真慚愧啊!媽媽爲了我的身體發育,讓我少吃不健康食品,我竟然衝她發脾氣。就算是又有營養又好吃的東西,我也不能只想着自己啊!

我以後一定孝順父母,一定不讓父母操心,更不能讓他們生氣。

中華民族的美德是人們必須有的精神品質。而孝道是擁有美德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有人說“教”就是孝道的文化。曾經我們可能都犯過錯,但我們只要好好學習孝道的文化,並踐行於我們的日常行爲中,我相信每一個人都是好人,都是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二十四孝圖讀後感3

品讀完《二十四孝圖》後,我不禁從內心深處發出感慨:“孝”,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自古以來,“孝”就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最基本的道德規範,孝是做人的根本。因此,古人常說“百善孝爲先”。從古到今,關於孝的感人事蹟一直髮生,件件都令我們深受震撼。

東漢時期,有一個人名叫黃香,他在九歲時母親就去世了,所以黃香對父親就更加孝順、關愛了。嚴冬時,黃香就在父親睡覺之前先鑽進被子,用自己的身子把被子捂熱,爲的是讓父親能溫暖舒適的睡個好覺;酷暑時,黃香就用扇子將枕蓆扇涼,爲了讓父親睡的涼快,自己不惜累的滿頭大汗。親朋鄰居知道後,都稱讚黃香是個孝順懂事的好孩子。

黃香長大後,當上了大官,但他體恤百姓,孝順父母,百姓們都頌揚他:“天下無雙,江夏黃香”。

曾有一個感動了全中國的故事,它讓天下的母親收穫慰藉。

20xx年,一個叫田世國的人用他的實際行動,詮釋了母愛大如天的真理。在田世國得知其母患得尿毒症後,他便偷偷地去了醫院做了血樣檢查,配型成功後,田世國瞞着母親,毅然將自己的一個腎臟移植給她。

手術成功後,田世國的母親恢復得很好,然而,她卻始終不知自己換上的腎是自己兒子的。田世國說:“如果我媽恢復得比較正常,器官排斥的比較小,我想這就永遠是個祕密吧”。這是一個美麗的謊言,更是一份拳拳孝子心!

“孝”是華夏文明的不可或缺的.必要組成部分,更是中華兒女恪守的人生準則。《孝經》上說:“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就是說,如果一個人能真正做到敬愛自己的親人,那麼他必定會以同樣的心態去對待別人。正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由此可見,孝的傳統美德意識已經似樹根一般,牢牢地紮在中國人民的心中,絲毫不可動搖。

我們中有誰知道,在美國人眼裏,中國人尊老愛幼、贍養父母是全世界做的最好的,而在美國是不可想象的,聞者感嘆:我們自己丟掉、忽視的,發達國度的人卻要拾起來。對此,我們是否應該反思?是否應該好好地珍惜古人爲我們留下的這寶貴的精神財富?

做“孝”不必轟轟烈烈,作爲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從身邊的一些不起眼的小事做起,多一些爲父母着想的地方,儘自己所能做一些令父母身心愉悅的事情。

大家共進一步,努力將中華傳統美德—“孝”發揚光大!

二十四孝圖讀後感4

魯迅所有的文章裏面,我最喜歡的是《二十四孝圖》。其實,《二十四孝圖》中那些孝子們的故事,原本該是很感人的。只可惜,一代代人們給它披綾掛彩,塗脂抹粉,將感人的真實塗抹成了讓人反感的矯情。就如同一個女子,任憑她再怎麼美麗,若是臉上抹了過於厚重的脂粉,也唯有讓人反胃而已。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對《郭巨埋兒》的描寫。這一段讓我深刻的感受到封建社會的腐朽。魯迅先生在《舊事重提》中說:“童年時代的我和我的夥伴實在沒有什麼好畫冊可看。我擁有的最早一本畫圖本子只是《二十四孝圖》。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於發生反感的,是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兩件事。”魯迅先生還不無諷刺地說道,不僅他自己打消了當孝子的`念頭,而且也害怕父親做孝子特別是家境日衰、祖母又健在的情況下,若父親真當了孝子,那麼該埋的就是他了。不是

讓誰照著學,而是一點,讓大家明白,

父母給予我們生命,

我們應該去愛自己的的父母,

害自己的孩子是不對的,但要學習這種文化,而非是模仿

是通過故事告訴大家孝敬父母。

紳士赤條條的躺在冰上面”借用的是“臥冰求鯉”的故事。《晉書?王祥傳》說他後母“常欲生魚,時天寒冰凍,祥解衣將剖冰求之,冰忽自解,雙鯉躍出,持之而歸”。“將軍跳下汽車去負米”,借用的是“子路負米”的傳說。子路,姓仲名由,孔丘的學生。他服侍父母時,自己只吃粗劣的飯菜,爲父母到百里以外去背米。”魯迅在前文已說過,學“子路負米”並不難,而“臥冰求鯉”則有點危險。這裏諷刺國民.黨反動派統治時期的社會狀況,“整飭倫紀的文電是常有的”,但卻很少看見那些“紳士”、“將軍”爲老百姓做出類似“臥冰求鯉”、“子路負米”這樣的善事來。

讓我們的英雄走下神壇吧,還他們各自的本來面目,那些不見得多麼完美、然而充滿了人情味的面容,那些褪去了“神”的光環、然而閃耀着“人”的光輝的面容。

讓我們唱起普通人的讚歌吧,歌唱那些軟弱、怯懦、猶豫背後的高貴與堅強,讚美那些挺立於平凡身軀中的錚錚傲骨。

二十四孝圖讀後感5

封建孝道的“祭品”

魯迅先生是我十分仰慕的文人,他筆下的文章諷刺意義極深,給我的感觸也頗深。就好比《朝花夕拾》中的那篇文章——《二十四孝圖》。

這篇文章主要是講了兩個有關“孝”的小故事,《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老萊娛親》中,魯迅嚴厲批評了老萊子可笑的,侮辱孩子的行爲——一手拿着“搖咕咚”,身穿綵衣在地上玩鬧。《郭巨埋兒》中的小孩子實在令魯迅同情,這麼小就要被所謂的“孝道”埋進了土裏,好在最終“掘出黃金一釜”,並沒有埋下去。

看完了這篇文章,我心中對封建迷信的憎恨一下子噴涌了出來,怎麼會存在這種愚昧而殘酷的“孝道”?不過,我對魯迅所講的《老萊娛親》有不一樣的看法。他說,這老萊子將肉麻當作有趣一般,以不情爲倫紀,誣衊了古人,教壞了後人。可我不這樣認爲。老萊子的可笑行爲其實是在逗自己年邁的老母親和父親所笑,在老萊子的心中,他們這樣就是自己的盡“孝”之處,應該是值得稱讚的,這樣的認知實在是可笑至極,最可怕的錯,是你不知道自己犯錯。

《郭巨埋兒》中的郭巨實在太殘忍了,我想不明白,他是怎樣冒出這個空洞的“想法”的?如果將孩子埋下,那就連最基本的人性都沒有了,何談“孝道”?這種愚蠢至極的做法令人唏噓不已,也淡化了“孝”在現實中存在的真正意義。這個孩子,就是迷信的受害者,封建社會的祭品,而他的父親便是虛僞“孝道”的“典範”。

相比之下,現代的“孝”無疑是珍貴的,可敬的。外婆的'肺部要開刀,爸媽都很着急,做完手術後陪在外婆身邊給她做這做那,我偶爾過去,眼前外婆的臉上除了病氣,還掛滿了幸福的微笑和欣慰。父母的言傳身教,讓我切實感受到真正的“孝”。

“孝”一個字卻涵蓋了種種樣式的盡孝方式。有的令人豎起大拇指連連稱歎,也有的,令人背後發毛,令人髮指。我希望大家記住“百善孝爲先”,也希望大家對於“孝”有正確的認知。敬孝雖好,但有些“孝”,不敬也罷,有些方式,我不敢苟同!

《二十四孝圖》,是我腦海中常常浮現出的文章,它寫盡了封建迷信的可恥,也寫盡了對封建時期孝道的控訴和對“祭品”無聲哀悼。

二十四孝圖讀後感6

《二十四孝圖》是朝花夕拾的第二篇,魯迅由對反對推行白話人的痛斥想到了自己小時候。由自己小時候看的繪本想起了自己在日本留學時候看到日本的國小生用的圖書,感慨自己小時候和現在的小孩子讀書是如何的枯燥呀。這讓我想起來了霍先生之前在公衆號發表的幾篇文章,自己以前看霍先生寫的一些遊記是非常歡喜和憧憬的,但是最近先生連續發好幾篇對於日本教育的“吹捧”的文章還有對中國的一些意見,還記得當時自己還在微信上留言了,對先生所說的進行反駁。後來就對於先生髮的文章開始批判的`眼光去看待了。

今天看到魯迅先生在文章裏發出這樣的感慨,不禁肅然起敬。魯迅先生的這篇文章大多寫於一九二七年之前。差不多一百年了,中國的學者還是在發出:中國和日本還是有那麼大的差距的感慨。自己的愛國之心自是不用懷疑的,但是兩個跨越近100年的學者都紮起感慨,我真的想自己親身去體驗一下到底差距在哪裏?

後來文章中魯迅先生想起小時候一位儒者送給他的一本《二十四孝圖》。魯迅在聽完這本書裏所有的故事後,對於想做一個孝子的計劃完全絕望了,突然感到一陣的共鳴啊。近幾日回家然後和爸媽聊了一下對於自己以後的規劃,想法和他們認爲的完全背道而馳,心中十分的苦悶。他們想自己畢業就要回到縣城,按照自己所學的,在那裏大致也可以找到一份相對輕鬆的事情,然後看看能不能考教師資格證或者走走關係考個公務員。對於爸媽的考慮自己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可能因爲爸媽自小在家,對於自己,父母的愛從來不覺得奢侈,所以也不會太大的珍惜。畢業以後一直想着多賺錢然後追隨前輩的腳步。和父母吐露心聲後,他們大爲不悅,一直說我太自私,勸我要看清現實。

文章最後,他(魯迅)覺得自己小時候看不懂的問題,長大了知道又開始計較和後怕,覺得自己這樣的想法着實可笑。關於孝這個問題,自己一直也是搖擺不定的,小時候到高中都非常聽爸媽的話,但是到了現在,開始有自己的想法,很多事情大致要和他們對着幹,好像叛逆期延遲了一樣。很多時候都害怕家裏突然打來電話講不好的事情,對於爸媽的身體也是非常的擔心。到現在自己也是看不懂孝這個字啊。

二十四孝圖讀後感7

最近看了一本介紹古代子女感恩行孝的書,叫《24孝圖》。裏面講了很多子女對待父母的事,有幾篇故事讓我很感動。

雖然那些都是古代的事情,現在想來仍然有很大的意義,值得我們去學習。現在和大家分享一些小故事。百里負米: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採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看看我們現在的孩子呢?哪裏能有這樣的胸懷,總是先想着自己,不能先考慮到父母,這是教育的缺失,仲由得百里負米爲父母的精神是現代孩子最應值得學習的。蘆衣順母:閔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淵並稱。他生母早死,父親娶了後妻,又生了兩個兒子。繼母經常虐待他,冬天,兩個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卻給他穿用蘆花做的'棉衣'。一天,父親出門,閔損牽車時因寒冷打顫,將繩子掉落地上,遭到父親的斥責和鞭打,蘆花隨着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方知閔損受到虐待。父親返回家,要休逐後妻。

閔損跪求父親饒恕繼母,說:'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繼母聽說,悔恨知錯,從此對待他如親子。這是多麼寬大的胸懷啊,能向親生母親那樣對待繼母,並且能用自己的言行去改變繼母的態度,真的是很了不起的事情啊。現在的`我們呢?即使是自己的親父母都不能原諒他們的小錯誤,都會不停的抱怨父母對待我們不好,這個不行,那個不行,試想我們有沒有站在父母的角度思考,或者以自己的行動去影響改變他們呢?扇枕溫衾:黃香,東漢江夏安陸人,九歲喪母,事父極孝。酷夏時爲父親扇涼枕蓆;寒冬時用身體爲父親溫暖被褥。臥冰求鯉王祥,琅琊人,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帶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適值天寒地凍,他解開衣服臥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躍出兩條鯉魚。繼母食後,果然病癒。這兩個故事都是講爲了父母而不顧自己的安危,只要父母能夠過的舒服,能夠開心,自己做出點犧牲是沒什麼的。不管做什麼事情都先爲父母着想,用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回報父母。

希望每個孩子都有感恩的心,能時常爲給了我們生命、爲我們付出一切的父母想想,我們能爲父母做些什麼?我們能拿什麼回報我們的父母呢?或者只是輕輕地一句“媽媽我愛你”就能使父母感動了。

二十四孝圖讀後感8

《朝花夕拾》中有一篇叫《二十四孝圖》的文章,給我印象十分深刻,頗有感受。 文章講的是作者憶述兒時閱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虛僞和殘酷。作品着重分析了"臥冰求鯉"、"老萊娛親"、"郭巨埋兒"等孝道故事,指斥這類封建孝道不顧兒童的.性命,將"肉麻當作有趣","以不情爲倫紀,誣衊了古人,教壞了後人".作品對當時反對白話文、提倡復古的傾向予以了尖銳的抨擊。 所謂《二十四孝圖》是一本講中國古代二十四個孝子故事的書,主要目的是宣揚封建的孝道。但其中的"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嘗糞憂心"令人髮指。

先說說那個郭巨埋兒吧。說是晉代有個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實,父親死後,他把家產分爲兩份,給了兩個弟弟,自己獨養母親,對母極孝。後來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擔心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就和妻子商量:"兒子可以再生,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糧食好供養母親。"夫妻遂把兒子抱出,挖坑要埋。興好挖出一罈金子來,才免了兒子一死。

郭巨雖有孝心,但殺兒之舉,卻有違人性,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爲貴"的人本觀念。看似大孝,其實是殘忍。古有爲求神爲父母治病舍身的,也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之念的,今有爲父母治病獻五臟的,極少有爲父母去殺人的。爲了節約糧食,就想把自己的親生兒子殺了,一則有違老母愛孫之心,二則陷老母於不仁。所以後來有人把這種孝舉,稱爲"愚孝。" 隨便一翻《二十四孝圖》,這樣的字眼映入眼簾:"賣身葬父"、"埋兒奉母"、"哭竹生筍"."刻木事親"、"埋兒奉母"讓人感到冷酷無情 ; "孝感動天"、"臥冰求鯉"、"哭竹生筍"迷信思想嚴重 ; "嘗糞憂心"則讓人噁心。

孝是應該的,迂腐是愚蠢的,盲從是可悲的,衛道是可恨的。

二十四孝圖讀後感9

魯迅先生寫的很多文章都帶有諷刺意義,這篇《二十四孝圖》也不例外。中國自古以來就把“孝”做爲百善之首,民間也流傳着許多孝子的故事,而魯迅先生的這篇文章卻頗有深意,耐人尋味。

魯迅先生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正處於白話文與文言文的交替的時期,可當時的中國但凡需要變革就會有一羣“正人君子”和“紳士”們跳出來牴觸,“只要對於白話來加以謀害者,都應該滅亡!”魯迅先生不止一次的用這句話來表達自己對那些企圖阻止中國前進和變革的人的憤恨,他渴望中國進步,更希望中國的下一代可以接受全新的知識和了解這個世界,他希望中國的教育能夠得到全面的改革,而第一步就是推廣白話文,可以讓孩子們從小就讀到更多的好書,學習更多的知識。我彷彿可以體會魯迅先生的憤慨和期許,他想通過自己手中的筆爲孩子們的未來撐起一片天空。

整篇文章寫的是《二十四孝圖》,乍一看,這應該是一本頌揚孝道的書吧,其實不然,魯迅先生對這些所謂的孝子故事卻是十分反感的,尤其是“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這兩個故事:“我至今還記得,一個躺在父母跟前的老頭子,一個抱在母親手上的小孩子,是怎樣地使我發生不同的感想呵。……然而這東西是不該拿在老萊子手裏的,他應該扶一枝柺杖。裝佯,侮辱了孩子。”我的腦子裏似乎也閃出了這樣的畫面,一個滿頭華髮的老爺爺,卻穿着小孩子的'衣服,躺在耄耋之年的母親的懷裏,母親手上還拿着“搖咕咚”,那場景着實讓人可笑。“”郭巨埋兒“就更讓我不能理解了,郭巨因爲母親疼愛孫子,自己總捨不得吃飯,把僅有的食物留給孫子,爲了對母行孝,就永定埋掉自己的兒子,節省糧食供養母親,當挖地三尺多時,發現了一罈黃金,上面寫着:天賜黃金,郭巨孝子,官司不能奪,民不能取。這故事乍一看,覺得匪夷所思,爲了養母親竟然要埋了自己的兒子,埋着埋着竟然還挖出壇金子,可細讀後我才瞭解魯迅先生的用意,《二十四孝圖》上的故事看似都是頌揚孝道,勸人爲善的,可實際上這些故事全都是封建社會用來禁錮老百姓思想的工具,“那裏面的故事,似乎是誰者知道的,便是不識字的人,例如阿長,也只要一看圖畫便能夠滔滔地講出這一段的事蹟來。”而這一禁錮就是幾百年,如此根深蒂固,不得不讓人感嘆呀!

魯迅先生的這篇文章使我們進一步瞭解了封建社會的愚昧和封建教育的落後,揭露和批判了封建孝道虛僞兇殘的本質,也給活在當下的我們予以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