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後感

《送你一顆子彈》讀後感

讀後感1.62W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送你一顆子彈》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送你一顆子彈》讀後感

《送你一顆子彈》讀後感1

從冬瓜小姐推薦這本書以來,斷斷續續花了半個月總算是讀完了。

是一個留美女博士論他人即地獄,論自己作爲他人、論人生意義之不可知、論愛情之不可能、論社會之既不可知又不可能,等毀三觀的個人觀點。可能有些偏頗,甚至是極端,但是某種程度上說也有她的道理。總的來說,這本書不像是書,其實作者自己也說了,也就是記錄不同年齡階段的想法,然後串起來的。因爲她覺得文字即體驗。等頭髮花白牙齒落光了回過頭來體驗已過半百的人生,可以拾起不同個自己。就像路邊撿錢包一樣,可以重拾好多個自己,這真是個可怕又好玩的事情。原來,我曾經是這樣的啊。或者說,原來我最滿意的狀態出現在這段時期啊。她的這種狀態或者心態,我是深有同感的。所以,還是強烈推薦這本書,至少讀起來不會無聊,真的很有意思。

讀這本書就好像是跟作者一起響應蘇格拉底先生的號召,去實踐這樣的人生態度:不被審視的人生不值得渡過。無論是她談到英國的選舉時刻民衆短暫的自由還是毛里求斯的陽光沙灘,無論是資本主義最腐敗的俱樂部還是對飯掃光癡狂的生活態度,無論是他人即地獄還是不婚主義者;每篇文章都給讀者拋出一個論題,然後圍繞着它各種批判或是解讀,只是這些論題是圍繞生活圍繞三觀展開。這樣來審視人生,這也算是值得度過的人生吧?回頭想想,我每天發掘或抱怨的也不過是在審視人生罷了,審視的這個過程是能量守恆的,有時積極大於消極,有時負能量超過正能量,不管怎樣,都在審視的過程中把人生搖搖擺擺地向前推着。一晃也在刻薄和挑剔中吹毛求疵地過了三分之一的人生了,知道原來也就這麼回事兒。那麼是不是應當進行SWOT,在瞭解WHAT的基礎上進行綜合概括,權衡優劣勢,掂量機遇和威脅,然後把人生從偏移的軌道擺正?使之在誤差允許範圍之內?

讀到最後我終於明白送你一顆子彈作爲標題的意義。()其實就是一種警告。人尚未喪失自知性的幾種表現——憂鬱、自閉、強迫症、交流障礙、妄想、躁狂、焦慮……這本書好像是搞人類學而不是心靈雞湯型,或者說它是人類精神疾病大全,從始至終看似話題觀點大相庭徑,其實貫徹其中的是焦慮,如果非要上綱上線,就是對這個時代的焦慮也是對人類甚至人性的焦慮。在這裏作者似乎認爲以上種種症狀都是自知的表現,應該給立個牌坊。不要誤解,作者並不是贊成作死的憂傷,相反她是非常反感那些僞文青們所謂的美麗的憂傷的,正如她在談到不結婚時說到的,如果把女人的.感情包袱全都轉化爲生產力,那麼有多少女愛因斯坦,女貝多芬了……由此可見,作者焦慮的不是感情等兒女情長之事,而是21世紀世界之怪現狀的焦慮。當然,幽默的她也在自我嘲諷,同時也不忘對社會對女博士不公平的態度進行嘲諷,她是一個傲嬌的美麗的女博士。

送你一顆子彈,給你一個警告,在審視人生的同時,請你將你的焦慮狂躁抑鬱妄想悲觀或更多時候僅僅是面對無邊無際沙漠時的驚恐都轉化爲生產力吧。如果這樣,你必定走得更坦蕩蕩。

《送你一顆子彈》讀後感2

劉瑜這本書,當時吸引我的是書名,覺得很有新意,想看看講的是什麼。看了下目錄,發現記錄的是一些生活隨筆,很貼近現實生活,一篇一篇的生活隨筆十分短小,有着對讀書、人生、愛情、理想、政治、社會的深刻思考。

很難想象這樣的文字出於一位學政治的女博士之手。慢慢讀進去,便驚歎於作者學識如此廣泛,歷史事件、文學書籍、政治社會理論信手拈來,文筆時而細膩豐富,一草一木,一事一人皆能牽扯無限思緒,引出不斷遐想,如一股清泉緩緩注入,透徹人心;時而辛辣老道,眼光犀利,抽絲剝繭,總是一語,在你沒反應過來之時於現象中毫不留情地直抓本質,真如一顆子彈,爆裂而出,直擊人心,令人酣暢淋漓!

在此特意選三篇能讓我產生強烈共鳴的文章,摘錄如下。

在《有關的和無關的人》中,作者寫到自己在閒來無事的情況下清理手機通訊錄,發現了一大堆根本沒有太多交往的人,這些都是一些若有若無的人,認識的越多,忘記的也就越多。而那些與你毫無關係的人,就是毫無關係的,永遠都是毫無關係的,從認識的第一天開始,其實你就知道,就算是笑的`甜甜蜜蜜,就算是有過無關癢痛的來往,就算你努力經營這段關係。而那些與你有關的,就是與你有關的,是逃也逃不掉的,就算你們只見過三次,就算你們三年彼此才搭理一次,就算是你簡直想不起他或者她的樣子,就算是你們隔着十萬八千里。"有些人註定是你生命中的癌症,而有些人只是一個噴嚏而已。"

在《一天長一點》中,作者認爲馬克思把生產分爲"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生活也是如此。吃飯睡覺買日用品是爲了維持生命的"簡單再生產",而看一本好書,發掘一個好CD,看一個好電影,寫一篇飽滿的文章,進行一場會心的談話,跟好朋友吃一場歡聲笑語的飯,這纔是"擴大再生產"。可悲的是,一些"簡單再生產"往往霸佔了我們的"擴大再生產",那些不得不做的事隔斷了我們與自己想做的事。我想,很多情況下確實如此,畢竟時間是有限的。"但至少人可以選擇調整和改變,通過合理安排,通過把自己的事情分爲第一類事務和第二類事務差別對待,"擴大的再生產"還是完全有實現的可能。"

在《一個人要像一支隊伍》中,作者提到了自己的孤獨生活,她說這需要像適應殘疾一樣去適應。在長期的孤獨中,就像一個圓點脫離了座標系,有時候你不知道自己思考的問題是否真的稱其爲問題,你時常看不到自己的想法中那個旁人一眼就可以看出的巨大漏洞,你不知道什麼是大,因爲不能看到別人的小,你不知道什麼是白,因爲不能看到別人的黑。但就在這樣的圈子中,多年來僅僅憑着自己跟自己的對話,我也堅持了思考,保持了表達欲,可見要把一個人的意志的皮筋給撐斷,也沒有那麼容易。

《送你一顆子彈》讀後感3

今早讀完了劉瑜的《送你一顆子彈》,有所感悟。

這本書主要記錄了作者的一些生活隨筆,摻雜一些政論時評。作者的字裏行間頗有一些專業(政治學)特色,我猜,作者實際並不如文中所透露的,沒那麼熱愛專業學術研究。

讀此書,一方面讓我對國外的大學和文化有了進一步的瞭解,另一方面讓我和真實留學生的生活有了一次親密接觸,也隨着作者的講述,長了許多知識。

對於政論時評我並不是很熱衷,甚至有時候並不能很好地和作者交流,我喜歡的印象也更深刻的,是作者的生活隨筆部分。其實我一直很想知道,比自己更優秀人的大學以及留學生活細節和我的大學生活細節究竟具體有哪些一樣和不一樣,我們的想法有哪些不一樣?爲什麼從大學聯考踏入大學校園的我們,起點並無太大差距,最終的發展卻相差甚遠?別人和我是怎麼一點一滴,一步一步地拉開差距的?讀此書,讓我捕捉到了些許我們成長中的細枝末節的異同。

跟着作者思想的腳步,我也對自己的思想完成了一次小規模的更新,同時對自己的人生和際遇也有了些許寬容和內心的平靜。我認識到,其實有很多像我一樣不甘平庸的學生,比我優秀的學生,也有各種各樣不順心的人生際遇,也有生活、學習、工作、愛情、婚姻上的思考和煩惱。並且讓我開心的是,也有一個和我一樣的人,每天都在反思和思考自己的人生,她告訴我,我自己不是異類,我的每一個對自己的反思和思考都是有價值的。

正如作者後記所說,“對於記錄生活和世界,我有一種強迫症式的癖好。在一定程度上,文字不是我記錄生活的方式,而是我體驗生活的方式,因爲書寫的過程拉近了我和被書寫對象的距離,使最微小的事物都呈現出五官和表情”,這突然讓我想到,也許當我也不確定自己內心的想法時,把發生的人和事寫下來,能夠幫我理清思緒,這何嘗不是一種讓自我更接近自己內心的有效方式呢?和作者一樣,我也記性不太好,我也喜歡記錄生活和世界,而我最直接的目的,是讓我生命裏無形如流水的時間,轉變成可以看得見摸得着抓得住的物,從而獲得時間帶給我的安全感。

作者說,“對於記憶力短路的我來說,如果沒有這些文字,這幾年的生活很可能人去樓空,查無實據。但因爲這些記錄,我有了一個小小的個人歷史博物館”。我也想通過對自己生活、學習、工作、心路歷程的點點滴滴的記錄,成立自己的人生個人歷史博物館,這光想一想,就是一件多麼令人興奮的.事情!如作者所說,“我相信是一個人感受的豐富性,而不是發生在他生活中的事件的密度,決定他生活的質地;是一個人的眼睛,而不是他眼前的景色,決定他生活的色彩”。

人生是一場旅程,充滿了不可知與不可能,不管認或不認,自己的未來都無法預知,自己的人生也可能並不會按既定道路穩步前行,但活在當下,掌握當下,活好現在,珍惜現在的分秒,你的未來,定不負你!

如作者所說,這是一條通向自我拯救的道路,也包含着我相信生活值得熱愛的善意。

希望有一天我回望自己,也像作者一樣,“我看到的,是一隻昆蟲努力砸中自己的每一滴雨,相信如果自己觀察得足夠認真,每一滴雨裏都有通向自我拯救的道路。如果這企圖愚蠢,這愚蠢中也包含相信生活值得熱愛的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