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後感

讀沉思錄有感

讀後感2.23W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讀沉思錄有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讀沉思錄有感

讀沉思錄有感 篇1

《沉思錄》是一本語錄體作品,極似中國的《論語》,思想之光閃爍着人類智慧的火花,充滿浩然正氣和深遠大氣,讀起來令人冷靜,發人深思。《沉思錄》並非一本“快餐式”的心靈雞湯,而是初讀可能會令你大失所望且略感索然無味,但細讀之後卻直達你心靈深處的書。

讀《沉思錄》,猶如與一位智者或禪者的對話,讓人靈魂高貴,精神淨化。

“人總是想退隱鄉間、海濱或者山林,你必定也對這種退隱生活十分渴望。可這種想法只是多見於最庸碌的常人,而你則有能力決定何時隱退到自己的內心。只有隱居到人的內心,一個人才能收穫最多的平靜和最少的煩憂,尤其是如果他內心思緒萬千,只需凝神內視,即可立刻回覆平靜。我確信寧靜正是心靈深處井然有序的表現。不斷地隱退到自己的心靈深處吧,這樣你就可不斷獲得新生。”每次讀到這段話,我就更加明白陶淵明的“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的意境。在當今物慾橫流的社會,在以金錢和名利爲代表的諸多欲望無法滿足而感到煩躁不安的滾滾紅塵中,只要我們能“退隱到自己的心靈深處”,守護心靈的淨土,歷練內心的從容,收穫內心的平靜,解除自己內心的`焦灼,就能找到自己的“世外桃源”。

“有多少人在享受赫赫威名之後被人遺忘了,又有多少人在稱賀別人的威名之後亦與世長辭。”是呀,不管你官多大,不管你多富有,也不過是“日食三餐,夜宿一隅”,我們不能被“名利”遮望眼,而忘卻身邊更美好的東西;不能被“名利”所羈絆,而失去真正自我的自由。我們不必糾結於過去的種種傷疤和痛苦,桎梏於歷史的層層包袱,亦不必迷茫於未來的種種未知,恐懼於將來的嫋嫋迷霧,不爭名奪利,不沽名釣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爲利所動,不爲名所惑。抓住“現在”,珍惜當下,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去快樂迎接嶄新精彩的每一天!

“你錯待了自己,我的靈魂,你將是不再有機會來榮耀自身。每個人的生命都是足夠的,但你的生命卻已近尾聲,你的靈魂卻還不去關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別的靈魂。”《論語》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正是對該段話的穿越時空的遙相呼應。我們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頭懸利劍,如臨深淵,慎獨慎微,勤於自省,常修爲政之德,常思報國之舉,常勵奮進之志,常懷律己之心,做到自身正、自身硬、自身淨,培養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始終堅守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

“那操縱你的是隱蔽在內部的信念。”“要像屹立於不斷拍打的巨浪之前的礁石,它巋然不動,馴服着它周圍海浪的狂暴。”人必須有信仰。人生有了信仰纔會擁有前進的動力,纔會擁有奮鬥的目標,纔會擁有更美好的未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只有堅守信仰,堅定信念,我們的人生才能綻放耀眼的光芒,人生才能更加美麗輝煌!

讀沉思錄有感 篇2

《左手沉思錄右手智慧書》是本好書,本人雖然沒有讀完,但也有些體會。

上學的時候,班主任的嘴邊經常掛着一句口頭禪——“人貴有自知之明”,在懵懂的我的心裏,留下很深的印記。

將要踏足社會之際,母親告誡我:“年輕人容易心浮氣躁,但是你要謹記,不要‘半桶水晃盪晃盪’,越是沒本事的人,越喜歡吹噓自己多有能耐;越是高人,越是深藏不露或者大智若愚,後者纔是值得你學習的對象。”

現在,已經在社會上打拼多年,才發現班主任和母親的話靈驗如真理。

人要知道自己、瞭解自己,至少要知道自己多高、多重、多胖、多瘦、多美、多醜這些外在的'東西。人都喜愛聽好話、奉承話,不自知的人聽到好話、奉承話,信以爲真,飄飄然,覺得自己好偉大,他沒有考慮在這些話的背後,說這話的人的目的是什麼。

傳說在阿爾卑斯山的入口處,就寫着“認識你自己”這樣一句警語。因爲只有認識了你自己,你才能變得睿智,你才能勝不驕、敗不餒。首先要“察己”。客觀的審視自己,跳出自我,觀照自身,如同照鏡子,不但看正面,也要看反面;不但要看到自身的亮點,更要覺察自身的瑕疵。包括對自己的學識能力、人格品質等進行自我評判,切忌孤芳自賞、妄自尊大。其次要不斷自我完善,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須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有能耐的人,總是安守於自己該做的事情,只是在關鍵的時候讓大家眼前一亮,話語擲地有聲,而且,當膚淺的人賣弄自己的時候,他已經在自己的崗位上作出了一番成績。

只有真正瞭解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明確哪些是需要繼續發揚光大的,哪些是需要避免的,避己所短,揚己所長,才能對自己的人生座標進行準確定位。當你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並着手改進之時,就是進步的開始。

讀沉思錄有感 篇3

當它說我能否爲它放棄一切去找它的時候,我遲疑了。沒有像平時答應一件事那樣。我開始懷疑自己的品質,甚至我的感情的專一性。看了本卷之後,我逐漸明白了我的品性不如意。我愛情隨時招搖晃動。而我覺得確實是我對它沒有像對待某種心愛的那麼好要不它也不會說:我不能視而不見。

我需要一整個春天來還你的一切。我需要一整個冬天來修復我的品性。按照書中說的:擁有一個不可戰勝的靈魂的人,一方面能足夠強健地承受,另一方面又能保持清醒的'品質。

從這裏我已經喪失了我的本性,也不能承受感情的失措。大多時候是我對它的期待而過於想念而變得軟弱。

因此我需要再次確定我的處事行爲再次訓練我的潛移默化的幻想。“品質閃耀在良好的傳承中”無論弘德,謙虛,果敢,解除惡年,不誇誇其談,不詭辯,不僞善,不口是心非,愛真理,愛追求。一切都是在我們身邊外界的影響下形成的。也根深蒂固般不能忘卻。

在這裏我只有儘量爲什麼而忙碌,爲什麼而付出一切代價。麪包不能阻止我的去意,在她說不能容忍的時候。就像金融危機的證券市場時而破產時而繁榮,控制不住生命難保。父親說:爲人要仁慈,做事要負責,對人要真誠。這我沒有忘記更不會流逝。

就這樣的思路零亂無可奈何。

讀沉思錄有感 篇4

我只是回不去的旅人,迷失了, 在尋找青鳥的程。

我害怕,變成了青鳥,沒有腳,只能不停地飛,唯一的一次着陸,就是死。

馬可,你畫下的每一個符都讓我深思與敬仰……

這樣的我如你所願的走下去,全然忘記了句。

“帝王哲學家”,雙重雍容華貴的身份冠稱你完美的魂靈。作爲帝王,竭忠盡智,夙興夜寐卻仍無法遏制你的帝國成朽木,沒落爲泥沙。如李煜般疾首的事先拋開不談,怕還的你在千古風塵中的一聲嘆息。單從哲學家這一身份剖析,手中的這本《沉思錄》也足以流芳百世,世代相傳了。

“語言平實,無華麗辭藻”的空話起就不講了。畢竟當做日記寫,庸人自擾又何必?而其內容蘊含的寶藏纔是真正的。

你說,哲學家都是愛思考的人。如今似被框限了年代和年齡。平時用時思考與自身無切實利益或直接相關的事物的人,總是被認爲不務正業,荒誕不經。生命與智慧多麼抽象,誕生與多麼虛妄。諸如此類的,確實沒有太多考慮過現實功利性的問題。邁入,作爲一個現代人,面對現代快節奏生活與浮誇功利的現實主義,確實顯得幼稚而天真,吃力而不討好,空想而不切實。而我也無力辯駁。其中,與個體矛盾也如此。教材上寫道“真理掌握在少數人手中”而事實是少數人要服從多數人,於是真理就還是由多數人掌握,多麼無奈!魯迅先生也說“走自己的,讓別人說去吧”,而能肩扛得住壓力剝削的又有幾個勇士?上的宰割最終會帶你無盡的深淵。而我就是這樣在人海中沉浮!

而你,就是我靈魂上的救世主。讓我不在掙扎於所謂的世態炎涼,也不搖頭嘆息日下。選擇退守自己的,立志做一個溫良謙遜的人,忽視甚囂塵上的唯利主義,構築自己的世外桃源。

但是,這將成爲傻子,一個無人問津的孤獨者。學習哲學與思考這一點足以被貶得一無是處。單後生活又帶給我們恐懼根深蒂固。哲學家們失常甚至選擇死亡的事例不勝枚舉,而我卻選擇了。在我腳下最真實的只有我切實體會到,磨礪成泥沙。我不願讓一時的害怕造就終身的遺憾。你如此想,於是你寫了;我如此想,於是我做了。

幾十萬年前,原始人類爲了一塊腐肉爭得,誰也沒有力氣去做或去想別的東西,當然,除了明天的食物問題。然而其中一員愛上了看星星和眺望遠方。幾十萬年後,現代人類學家說,那個第一個仰望星空呢的原始人類,開始了人類的新時代。只是沒有人知道,第二天他就死於飢寒交迫,並被同伴唾棄。真是死有餘辜,他們恨恨的想。

你知道的,我是不怕去做那個看星星的人的!

我仍舊疲憊地揹着行囊走着,一個轉角,卻了我的思想!

身羈宮廷的自身和自己所處混界的感受,你選擇追求一種擺脫了和、冷靜而達觀的`生活。

而我在深刻後不得不要迎頭痛擊自己的,也正是你的字裏行間......

你反對物質欲,認爲時間所有,地位,等都需要摒棄,就如同一個高富帥痛惜說“其實我並不想過這樣富足,令人羨慕的生活,我想歸於貧窮”一樣令唾棄。而我現在奮筆疾書,在學習中心力交瘁要換回的無非是這種生活。

你說“無論命運將什麼事情加註於你,都要懷着接受”,這也太絕對了吧!現實的,的。胸襟人之品德必須擁有,但並非是和。誰願意默默受至白頭?即使別人都不相信你生活簡樸,謙虛和滿足,也絕不會動怒,循着一方,純粹的貴土。你有沒有想過,不別人信任多麼可悲,而我註定要孤單一人?

還是留給那些年邁的老人和歷經滄桑洗滌他們疲憊不堪的靈魂,及處於混界,面對低潮卻又爲力,在生活方面遭受挫折,失望,但又不至於向援手的人提供最好的安慰。因爲過於深沉的年輕卻沒有隻要正直就不怕去闖什麼。有負擔的年輕人不能逃避,切不可把它當生知道和行爲準則。

而我並不是要把全盤否決的,只是原來過分依賴導致如今太過偏激了。

你說的,我們擁有的只有現在,任何人都盜不走我們應該擁有的東西。

你說的,本質往往最簡單。的心態要平和,不因得意而嬌縱,失意而頹廢。

你說的,不要被事物的華麗所,要認清事情的,那是用雙眼看到的。

之前的分歧,是因爲我了你的另一個身份。

你畢竟是,而我們是一介。無法隨意處置別人,也無法赦免什麼。你擁有我無法 想象的榮譽,而我卻活着 ——你一世的生活。

因爲有了因爲,所以有了所以;既然已成既然,何必再說何必……

讓我無所適從的又何止你的這本《沉思錄》呢?

讀沉思錄有感 篇5

《沉思錄與智慧書》是一本記錄作者對人生、對社會的認識,講述了人生哲理、爲人處事方法等。對我們今後學習、生活、工作都有很大指導意義。要達到書中所說境界,樹立良好心態非常重要。心態就是你對待自己、對待別人、對待自己遇到事情的態度,針對同樣的人和事,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心態,從而採取的行動也不一樣。有這樣一個公式:成功=100%的心態+0%的方法。這個公式說明了心態決定行動,行動決定結果。具體而言,要樹立五種心態。

1、積極心態。

就是凡事主動去想、去做,而不是消極被動的去應付,做到志向遠大,不斷進取,永不滿足於現狀。要思慮周全,想在前、幹在前,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積極就是要永遠樹立一種陽光心態,凡事要多看積極面,看正面,不要因一時一刻挫折而恢心喪氣失去鬥志,要學會正確面對人情冷暖,不消極不消沉永遠保持工作激情、昂揚向上的鬥志。另一方面,樹立積極心態還要保持強烈的'危機意識,“人生最大的危機就是沒有危機”。凡事從長遠考慮,注重自身成長和提升,確立明確目標,並且內心有強烈的願望去實現它,主動找機會去學習,自覺地去行動,始終堅信自己所追求事業必定會成功。

2、歸零心態。

任何人都要抱着從零學起的態度,認真學習,“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不要因爲取得一點小成績自以爲是,無論你做得多好,取得了多大成績,都要不斷心態歸零,不斷回到起點,力求把基本的事情做得更好,同時要不斷虛心向別人學習,使自己不斷提高不斷成長,從成功走向更成功。

3、平常心心態。

就是能平淡的心情面對生活中的起起落落,面對自己的升降去留、面對人生的各種各樣的失敗與挫折······平常心也決不是不思進取,得過且過,而是要擺脫世俗煩惱,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學會拿得起、放得下;要適應平淡生活,尤其是功名利祿更應順其自然,即古人所講“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4、感恩心態。

要常懷感恩的心。要多想那些值得感謝的人,想那些值得感謝的事。對於周圍的人要心存感激,你今天所擁有的一切,與他們有很大關係,你的每一點成績的取得都離不開他人的配合和幫助。對於每一天都要心存感激,這一天給你留下了一些有益的經歷和體驗。多講感恩的話。我們所有的感恩之情不要只藏在心裏,要經常在不同的場合將這種感激之情公開說出來。多做感恩的事。心存感激更重要的是要在行動上體現出來。要做到三個感恩:感恩於父母,是父母孕育生命把我們帶到這個世上,撫養成人;感恩於朋友,是朋友曾經給予我們人生路上許多幫助;感恩於組織,是組織爲我們提供了人生成長的平臺。

5、同理心心態。

就是要懂得換位思考,就是要善於站在別人立場上去考慮問題,這樣的話我們才能夠更好地去理解別人。而理解是和諧相處的基礎。否則,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場去看待問題,對他人的看法就會產生很多誤解和成見,與人相處的時候就會產生很多的分歧,對立和衝突。對於同樣的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和理解,這往往沒有對錯之分,而是由於每個人所站的立場不同而造成的。善於換位思考,遇事善於站在對立的立場上去考慮一下,在與人相處的時候才能做到“求同存異”,才能跟不同特點的人都做到友好相處。

讀沉思錄有感 篇6

現在來品味《文藝沉思錄》這本集子的味道,並掂量它的分量,是有意思的。

收集在這本集子裏的絕大多數文章,當其在報刊上發表之時,都是些不趨時之作。當時中國文壇上轟轟然滾動着諸種披金掛彩的時髦聲響,樑超然先生的這些文章則屬於另一種聲音。1987年和1988年兩年期間,樑先生就曾頂着輿論大潮起勁地“敲邊鼓”。先是寫《魯迅、柏楊異同論》、《再論魯迅與柏楊》,對當時極爲走紅的《醜陋的中國人》和大陸版“編後記”提出批評,給大罵祖宗的“瘋狂比賽”潑了一盆該潑的涼水。接着就是對被超高溫的宣傳着的《河瘍 )),一口氣寫了4篇短文,歷數其謬誤。樑先生就這樣一路寫來,對諸如“性文學”,“玩文學”、“文藝商品化”,“人體熱”、“崇洋媚外”、“洋壓力”、“娛樂片主體論”等等,都用他那鞭辟入裏,潑辣流暢的短文,直言不諱地說出與當時的時髦觀點相左、相悖的話語。

這就是樑先生的不趨時。不趨時的'另一而該是追趕時髦。與不趨時相比較,追趕時髦好像容易許多,只要跟上時尚行就行,就是後來被證明是跟錯了,也是人多勢衆,誰也不能怎麼樣。而不趨時卻還能做到被歷史證明是正確的,則絕對不是一種容易的事情。這裏極需要才識。當有人聲稱柏楊“繼承了魯迅先生‘意在揭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的正視現實的優良傳統”,說柏楊的崇洋“也就是對魯迅‘拿來主義’的發揮”時,樑先生便憑

着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熟穩和劉‘魯迅偉大人格精神的精深把握,駕輕就熟般寫了《魯迅、柏楊異同論》等,文章流暢質樸,爲立論服務的材料左右逢源,足以使持異議的人們膛目結舌。在這裏,作者的才識,就這樣自然地轉換成爲文章的力量。《河殤》正走紅時,樑先生的第一篇談《河殤》的文章就是評《河殤》的“大膽”,有力地揭露了這部被當時的評論界吹爲是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反思”的學術文化片的反學術、反文化的“硬傷”。比如,《河殤》說:“我們的文明史就從大禹開始。”樑先生便問:氣“黃帝、炎帝以前或者在編撰者的眼中屬於不可信的傳說時代,:編撰者們可以從略不計。那麼,是誰派大禹治水的呢?禹的父親鯨又是在禹之前還是禹之後呢?禹之前算不算中華民族的文明史?要是不算,爲什麼《河殤》的編撰者又大談什麼黃帝、炎帝的大戰?”如此種種,樑先生順着《河殤》的“妄說”,毫不費勁地發現了的“情緒”是“如當今的一些幼稚青年問父母:‘我們爺爺爲什麼不給我們留下金條、外匯,一般地埋怨中華民族多次失去發展資本主義的千載良機;《河殤》的‘座標’

讀沉思錄有感 篇7

人們互相鄙視,又互相奉承,人們各自希望自己高於別人,又各自匍匐在別人面前。

沒有一個人會如此幸運,以致在他臨死時身邊沒有對他的死會感到鬆快的人。假設他是個好人、一個智者,最後不也是會有人心裏這樣說嗎:讓我們最終擺脫這位老師而自由的呼吸吧,確實,他對我們任何人都不嚴厲,但我想他是默默地譴責我們。這就是對一個好人所說的。而在我們的情況中,有多少別的原因使許多人希望擺脫我們!!如果,在生活中甚至我如此努力地爲之謀利、祈禱和關心的同伴也希望我離去,希望也許從中得到一點好處。那麼一個人爲什麼要執着於一種較長的塵世間的逗留呢

享受那你認爲最好的東西的快樂。

一個人退到任何一個地方都不如退入自己的心靈更爲寧靜和更少苦惱。

尊重那宇宙中最好的東西,同樣,也要尊重你自身中最好的東西。

如果你同時有一後母和親母,你要對後母盡責,但你還是不斷地回到你的親母身邊。生活有時就象你的後母,哲學是你的親母,在它那裏你得到安寧。

熱切地追求你認爲最好的.東西。

幸福在於做人的本性所要求的事情。

使你的生活井然有序是你的義務。

假如人們殺死你,把你切爲碎片,詛咒你。那麼這些事情怎麼能阻止你的心靈保持純淨、明智、清醒和公正呢?例如,如果一個人站在一泓清澈純淨的泉邊詛咒它,這清泉絕不會停止冒出可飲用的泉水,如果這個人竟然把泥土或垃圾投入其中,清泉也將迅速地衝散它們,洗滌它們,而不會招到污染。

與持有同樣原則的人一起生活。

在來自外部事物的打擾中保持自由。

不同無知的人作無謂的交談。

當什麼人的無恥行爲觸犯你時,直接問自己,這世界上沒有無恥的人存在是可能的嗎?這是不可能的。那麼別要求不可能的事吧。

無論什麼事情對你發生,都是在整個萬古永恆中就爲你預備好的,因果的織機在萬古永恆中織着你和與你相關聯的事物的線。

想象一下所有悲嘆或不滿於一切事物的人,他們就像是一隻做犧牲的豬那樣掙扎和叫喊。

每個人愛自己都超過愛所有其他人,但他重視別人關於他自己的意見,卻更甚於重視自己關於自己的意見。這是多麼奇怪啊。

讀沉思錄有感 篇8

《沉思錄》是古羅馬哲學皇帝馬可奧勒留寫給自己的個人哲學思考錄,沒有起伏的故事情節,沒有華麗的詞藻,卻包含了太多發人深省之處。首先,是他堅持一切爲善的觀念,將一切對他發生的事情都不看成是惡。觀照內心,挖掘自己內心善的源泉。筆者生處亂世,常年鞍馬勞頓,遭遇的困難和痛苦自不是我們現在所能想象的,如此境地仍能堅信善念,可謂胸襟博大。

其次,堅持善待自己,也善待他人。在《沉思錄》裏,始終貫穿了作者對自己靈魂的解剖和告誡:“你錯待了自己,我的靈魂,而你將不再有機會來榮耀自身。”再有“人們是彼此爲了對方而存在的,那麼教導他們,容忍他們。”奧勒留認爲理性動物是彼此爲了對方而存在的,所以,在人的結構中首要的原則就是友愛。

再而是恬淡,自足,堅持自己的勞作。不要像一個被強迫者那樣勞動,也不要像一個將受到憐憫或讚揚的人那樣勞動,而是使你的意志直指一件事情。不做沒有靈魂的機械勞動者,也不爲虛浮的榮耀而違心處事。

以上三點正是我從此書中習得並覺得值得推崇的價值觀。作爲一個理性的社會人,就應該學着擁有寬廣的`胸襟,心胸寬廣,纔能有容人之度;學會善待自己,善待他人。不管是工作還是家庭生活,我們總是能夠輕易得原諒自己所犯的錯誤,而對他人的失誤斤斤計較。這似乎是一種常態,卻不是人際交往的正確態度。換位思考,用原諒自己的心去體貼對方,怕是沒有什麼過不去的了。恬淡、自足、堅持自己的勞作用現在的話講就是實幹精神,實實在在地去做。在其位謀其職,能做細微之事,亦能擔當重任。

在家庭生活中,這三條同樣適用。特別是婦女同志在一個家庭中扮演着各種角色:女兒、媳婦、妻子、母親。每一個角色都不是那麼的簡單,只有學會謙遜包容、秉承仁愛善良、堅持辛勤勞作、懂得平靜自足才能在四個角色中不停轉換,遊刃有餘,和諧共存。

迴歸書籍本身,作者用簡單,平鋪直敘的語言一一闡述了自己心中對個人德行,人的解脫和對社會的責任。作者生處亂世,常常自省以達內心的平靜,尋求一種擺脫了激情和慾望、冷靜而達觀的生活。這是古代前人的自我哲學思考,樸實卻直抵人心,值得我們細細品味,去汲取,去傳承。

讀沉思錄有感 篇9

人,往往有些不能自拔的想法,或者瘋狂購物,或者拼命的吃東西,甚至x,或者殺人。無論如何這些都是因爲難以忘懷而不知所措罷了。而本卷能夠讓我們認清我與社會,人與天,活着與死亡的關係,從而讓我們做出恰當適時的行爲來挽救失去的東西,也提高我們的思想高度和修養,做識時的人。

我們會遇到困難,會因不能解決而煩惱。在與人交往中會在意他人的看法也會渴望得到肯定。不能得到,於是悶悶不樂,最後受傷的永遠是自己。因爲他人不會因爲你的傷痛而落淚,不會因爲你的難受而不樂。他人重視的是心靈的寄託與解脫,是自私的。原本我認爲真心付出會得到接受者的肯定,但是如果做錯什麼事乃至很小的損害的是自己,接受者不會憐憫。按照書中說:每個人愛自己都超過愛所有其他人,但他重視別人關於他自己的`意見,卻更甚於重視自己關於自己的意見。

於是有些人開始不予以心交心的付出,敷衍了事成爲社會的主題。可是這樣人會很累很孤單。繼續下去,我們會陷入無望的傷痛中。也僅僅生活在現在,因爲我們看到的是現在做到的是一直與人矛盾的現在,而喪失的也是現在。

現在是我們的一切。難道我們要選擇一生的悲傷不可理喻的現在生活?答案是否定的。

我們要在不喜歡的不能享受的交往生活中堅強面對,在無望完成的事情中訓練自己。如前面所言,不管別人做或說什麼,不管你自己說什麼,不管將來可能發生什麼事情使你苦惱,不管在將你包裹的身體中或者在天生與身體結合在一起的生命中,有什麼東西違揹你的意志而附着你,不管那纏繞的事物旋渦是如何旋轉,爲使我們生活的自己開心樂觀和免除命運的災難,我們要做恰當適合社會他人的事情,又要恰當停止避免自己受傷,不要沒有目的(不能過於強烈)。於是又要求我們做到以下幾點:

一、做恰當的事情又恰當的停止,一切迴歸平靜。無論我們做什麼事開始做的時候要選擇適合的時機和對象,過程中保持着一定程度冷熱交加讓速度持恆才能控制在自己的範圍內,也容易在自己正確的位置上停止一切的活動,讓自己又在另一個起點。比如愛,剛開始會讓自己陷入愛的深淵中不能自拔,繼續下去不能得到,推出又不能,這是愚昧的做法。但是不是不能愛,是講究一個適度。

二、拋棄意見你將得救。

1、“三思而行”簡單的說就是做事情前先加以考慮後果,不要等到受傷才說“悔不當初”。

2、學無止境。我們遇到的挫折,與他人的矛盾,對自己的意見,我們要學會轉化,分給每個人。而人是無盡時間中一個小鬧鐘。生活給我們的永遠是給我們的教科書。慢慢學,終究會成爲“聖人”

讀沉思錄有感 篇10

《沉思錄》是古羅馬皇帝馬可.奧勒留所著,這本書記載了他與自己的對話,內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馬勞頓中所寫,是葛派哲學的一個里程碑。《沉思錄》來自於作者對身羈宮廷和自己所處混亂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種擺脫了激情和慾望、冷靜而達觀的生活。

這是一本好書,好書可以讓你讀得越多,收穫的越多,並獲得強大的精神力量。這本書來自於一個羅馬皇帝的人生思考。馬可?奧勒留,一位卓越的羅馬帝王哲學家,他沒能阻擋羅馬帝國的轟然倒塌,但是卻用自己一生的思考,爲無數尋求生命更深層境界的人,鋪設了靈魂的階梯。用他的《沉思錄》爲我們淨化心靈,洗去俗塵。

這是一本哲學書,崇高卻不失質樸。它不如尼采的哲學思考深刻,也不同於《心靈雞湯》《蘇菲的世界》等速食類哲學著作琅琅上口,這是一本用靈魂寫成的書。

“有兩種東西,我對它們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他們在我心靈中喚起的驚奇和敬畏就會越來越歷久彌新,一是我們頭上浩瀚的星空,另一個就是我們心中的道德律。”這是德國古典哲學家康德的墓誌銘。當n年前我讀到這句話的時候,只覺得這話說得好,有大師風範,但並不瞭解它的深意。直到我讀了馬可?奧勒留的《沉思錄》後,才忽然對道德和人性自身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馬可?奧勒留的《沉思錄》對宇宙、個體、時間、靈魂、生死、痛苦、神、相處、德行、理性等事物的深刻思考,不乏睿語箴言,令人啓發與品味。不要說這是XX年前的帝王思想,即使是現在,同樣會令人景仰。

“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的古訓我們都知道,但是在現實工作和生活中,卻不容易做到,所以馬可說,“不要不情願地勞作,不要不尊重公共利益,不要不加以適當的.考慮,不要分心,不要虛有學問的外表而喪失自己的思想,也不要成爲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我們應該做的,是多將思想放在自己的身上,每日三省,想想自己能爲家人、爲社會做些什麼,注意別人的缺點和行爲,將使我們忽略觀察我們自己的缺點和行爲。

在《沉思錄》裏,始終貫穿着瞭解剖靈魂和對自己的告誡。比如他在書中這樣對自己說道:“你錯待了自己,我的靈魂,而你將不再有機會來榮耀自身。每個人的生命都是足夠的,但你的生命卻已近尾聲,你的靈魂卻還不去關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別的靈魂。”他總是這樣在書中狠狠地拷問自己。也許我們的精神水平尚不能到達這樣自我批評的高度,但至少,我們可以通過閱讀,接受《沉思錄》給我們靈魂的洗禮。

這是一本生活書,超脫卻直面現實。“宇宙是流變,生活是意見。”我喜歡這句話。宇宙是變化的,時間是即逝的,人生及萬物是短暫的,名利是易腐的……因此,人首要也是唯一的選擇,就是珍惜和把握現在的生活。馬可?奧勒留把“生活”視作是人對外物的一種體驗。他說,“如果你因什麼外在的事物而感到痛苦,打擾你的不是這一事物,而是你自己對它的判斷。”這些觀點,對我們這些行色匆匆、碌碌於打拼奮爭的現代人來講,未免有些超脫,但卻是一句溫暖的提醒,也是一方解脫心靈焦灼、困楚的良藥。馬可?奧勒留認爲:人應遵從自然而生活,按照本性而生活,只有這樣,纔是真正的幸福。——這樣的生活,不正是我們所苦苦尋找的嗎?

這也是一本晦澀難讀的書。除了印刷精美,以及溫和克林頓點睛的評語吸引人之外,以獵奇的心情也許會令人失望,內容也談不上引人入勝。有的,只是信手拈來的平鋪直敘。宇宙、神、理性、道德……等抽象的概念充盈其中,晦澀而略顯拗口的語句,也許浸潤着譯者對原著的忠誠。但是,這絲毫不能阻礙它成爲史上最偉大的哲學經典之一。正如譯者、北大教授何懷宏先生所言,“這不是一本時髦的書,而是一本經久的書,買來不一定馬上讀,但一定會有需要讀它的時候。近兩千年前有一個人寫下了它,再過兩千年一定也還會有人去讀它。”

《沉思錄》是一些從靈魂深處流淌出來的文字,樸實卻直抵人心。

讀沉思錄有感 篇11

一個人退到任何一個地方都不如退入自己的心靈更爲寧靜和更少苦惱,特別是當自己心裏有這種思想的時候。我翻開書卷四摘錄是這樣說的。

經過一個夜晚的深思覺得很有見解。於是自己放棄了尋找談心的意向,現在自己處於灰色地帶就不要傳染給他人。孔子也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壞心情不要將溫暖的夜晚變冷,不要將皎潔的月光暗淡無光。我在其中沉默。

人,有很多時候會因爲寂寞而尋找一個港灣來停靠漂泊的心,有時候會因爲有意於人而執著追求,可是從沒有想過結果會怎樣。或許剛開始時什麼話說出來就是真理,也容易讓對方接受。時間長久錯誤兩個字難以形容彼此的創傷了。於是我不能無的放矢。做的說的'要是心靈的井然有序,這是寧靜的面對。當一對戀人突然分開,原因是我沒有珍惜。一段時間過後,又說我能再次爲她付出一切嗎?這是多麼可笑的事情。我似乎成爲她的玩具隨時要就出現隨時不要將我拋到千里之外去。商品都沒有這麼自由還有一箇中間程序呢。

戀愛就是眼淚和眼睛的關係。幸福開心時刻眼睛永遠是咪上的“笑得眼睛不能睜開”,而分開眼淚出來了,流不盡,“眼睛想看清楚她而不能閉上”。

因此不能給予它一切就退入自身的小小疆域,尤其讓自己不煩惱,分心。

我們會遇到兩種事物。一種是不接觸心靈的事物,在外的,不可改變的,但是我們的煩惱僅來自內心的意見。我對它有了恨意難以忘懷,煩惱自然有而旁人總說我沒有用心去愛它,如果沒有,我會像現在這樣藉助“沉思”來寄情。另一種是所有這些事,你看到的是很快改變和消失的。“逝者如斯,不捨晝夜”,感情隨着時間的流逝增長,又減少。在漫漫長夜裏我學着“孔子三省”:它愛我,我不愛它。我愛它,它不愛我。我們都不愛。到最後我也不能判斷,因爲我們都在開始心動過。也說了千言萬語的承諾最後破碎將我的胸口往石頭撞去,需要一整個春天來癒合。

恨也在心裏滋長。我已經不能做到“退後一步,寬平一步”。那種介意需要用忘記來取代。

或許選擇離開又是正確的。不要“存心道”就能重來嗎?

人,有些自私,也理智。愛情是自私的,我們纔會在一起。感情是理智的,我們纔會分開。

現在的我是理智的。能看清楚事情的本質。書中說不要介意。我卻不能做到,因爲我還在確定自己的的心走向。

暫時我退回自己的世界。

讀沉思錄有感 篇12

《沉思錄》是 古羅馬唯一一位哲學家皇帝馬可·奧勒留·安東尼所著的,是一本寫給自己的書,內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馬勞頓中寫成的。它來自作者對身羈宮廷的自己和自己所處混亂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種冷靜而達觀的生活。這本書是斯多葛學派的一個里程碑。

當我每晚躺在牀上,安安靜靜地品讀時如獲珍寶似的不忍釋手。持續下來,或多或少有些感悟。

我不曾時刻地讀也不曾口口聲聲地去解釋它,而是在我覺得心情愉快、沉重,抑或需要有種精神支持我走下去的時候,抑或沒有人能幫我解決問題的時候,我就可以慢慢地去品讀,並能從中領悟到一些人生的意義。

很多時候,我們面對生活、感情、學習等等,不要總想着沒有的和已有的東西,而要想着你認爲最好的東西。人,都是有追求的x,總想着讓某種東西來滿足自己的`x,這也是人是自私的原因。而這也要求我們面對現實。有些東西是虛無縹緲的,過了就煙消雲散。這和佛家所說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在某種程度上是一致的。如果能做到這一點似乎我們就能快樂生活一生了。

人的追求願望強烈時,往往會忘記了道德的約束。就像追求一個喜歡的人,剛開始用“糖衣炮彈”轟炸,得手之後就用像白色垃圾一樣置之於荒原之中,不再醒悟,而那些美好的值得回憶值得珍惜的東西就沒有回來過了。這也是爲什麼許多人往往到了失去之後才懂得珍惜。

這也違背了《沉思錄》中說:“人要熱烈追求那些你認爲最值得珍惜的東西和人,甚至是執著。”

人的品德性質是人內心深處擁有的將每一天當作最後一天度過,不是急切,也不是麻木不仁地度過。

因此,我會選擇更好適合我走下去的路,連帶自己的情感也放進受傷的心裏。按照書中說的:“痛苦不是不可忍受或持續不完的。” 這就是有些人爲了某個人而付出一切之後傷痕累累時,而不會那麼痛苦的原因了。

於是我在傷心後不痛苦時看了書。迴歸前面的《沉思錄》那是在需要的時候讀的,而此時看了就是能助自己走出那條充斥悲傷的深溝。這也讓我明白了,人嘛就是在痛苦之後纔會知道現在的幸福,在失去什麼之後纔會懂得珍惜,沒有了什麼之後纔會尋找什麼……而一生之中除了忙碌之外就是空閒的胡思亂想了,纔會擁有那麼多的煩惱。

而自己情感上的失敗不曾像失去牽過手的女孩那麼傷痛,就像拖鞋的作用,有與沒有就是不一樣。

始終學業還是更值得深思,就業怎麼辦?我已經沒有時間爲失去而哀,我也不能讓人輕易記住和輕易忘記,按照書中說的:“你忘記所有東西的時刻已經臨近,你被所有人忘記的時刻也已經臨近。”

於是我漸漸地退回了自己的世界,和《沉思錄》一起。

讀沉思錄有感 篇13

做符合本性的事,做有益於身邊的人和自己的事,讓自己的行爲和活動循規有矩。這是最近從中得到比較有感覺的想法。如孔子所言“不逾矩。”

如果有什麼人做錯了事,那麼損害的是對他自己。但也許他沒有做錯事。這是自己覺得最難想通和去處理的。

最近我盡力挽回失去的東西,用盡渾身解數去討好它,而她卻將一塊巨大的石頭堵住我走出深井的路口。我也不畏懼死亡。我可以學習李廣驍勇抗戰,我也能委曲求全。無論怎樣,一切都是爲了它的'回心轉意。而最後的無言以對那一刻,我確定錯誤的故事開始了,悲慘的結局詮釋這個沒有人的夜晚的悽楚。

愁脈脈,恨君不似江樓月,未滿還虧。

在這個多愁的季節,許多人會選擇情感寄託。風花雪月。柔情蜜意。多麼令人窒息。

那一刻的謝意,我辭去千百年的愛意。

認識之前,我傾盡所有的諾言。當諾言變成白紙時,我已經喪失本性。可不曾爲本性做出什麼事。而按照本性做的事情往往是x的。因爲不能控制對它的依賴。

而本性正常的我沒有做錯事,真的有傷害是自己。

走過憂傷之路後,做些有益於雙方的行爲,而不是單單沉浸泡於那段傷疤回憶。按照書中說的,不要無知的作無謂的交談。我會說些讓人喜歡又傷心的話,卻是真的想讓喜歡的人不要離開我。而有很多事情不盡人意,才證實我的無知。要不我怎麼對它念念不忘呢?身邊有那麼多值得我珍惜的人。

我換髮型,換手機號碼,換裝飾來修整我整個枯黃的身軀。

我選擇與有同樣原則的人一起生活。只是有某種它能夠是一直以來我信任的,它也信任我的甚至超過親情的關係的。這也是本性做的事。

告別過去,迎接未來。在來自外部事物的打擾中保持自由。這是最近必須做的。否則我永遠做着不是錯誤的錯誤事。

別以爲走了烏雲就是雨後的天空,別以爲走了狂風就是寧靜的空間。

我繼續下去做值得的事。

本性難移啊!

標籤:有感 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