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後感

諸葛亮讀後感範文

讀後感3.09W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諸葛亮讀後感範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諸葛亮讀後感範文

諸葛亮讀後感範文1

每當背誦“非淡泊(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兩句的時候。就會聯想起現實中的一些事來:有的教師職稱沒有評上的時候,或者在單位沒有評上先進的時候,或者看到別人被提拔,而自己還是原地不動的時候,就想不開,覺得自己比別人差什麼呢?爲什麼好處總是別人的?於是就煩惱生氣,甚至得病,影響身心健康。爲什麼出現這種情況?

根本的原因就是把名和利看得太重,始終放不下名和利。當你得不到的時候就煩惱,就生病,有的時候還會走極端,走向違法犯罪的道路。如偷盜搶劫等,就是把金錢看得太重,當通過合法勞動得不到的時候,就想用非法的手段。

所以說我們要學會開導自己,我們不能改變現狀,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態度。金錢是身外的,榮譽是過去的,地位是暫時的',只有身體是自己的。高薪不如高壽,高壽不如高興。如果我們把名和利看得淡一點,把健康快樂作爲我們的#39;最高追求,這樣我們不就想開了嗎?我們追求的不是物質上的,而是精神上的,我們追求的層次不就更高了嗎?進而對工作中的名和利看得更開,不被其所困、所擾、所累。這樣就會提高我們的生活境界、生活質量,我們就會得到健康快樂的人生。

只有淡泊名利,纔能有更高的志向,把人們的共同的快樂和幸福作爲個人個追求的目標,就會有持久的快樂。只有靜下心來認真的思考,才能對事物的規律有更清楚地認識,才能對人生有更深的領悟,才能在努力奉獻的過程中少犯錯誤。心浮氣躁,不能靜下心來,是不會真正地認識世界,也不會真正地領悟人生。因此,只有淡泊才能明志,只有寧靜才能致遠;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諸葛亮的《誡子書》雖然短短八十六字,但闡述的卻是敬業奉獻、修身養性、治學做人的深刻道理,讀來發人深省。是諸葛亮對其一生的總結。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潔才學淵博的父親,對兒子的殷殷教誨與無限期望盡在言中。通過這些智慧理性、簡練謹嚴的文字,將普天下爲人父者的愛子之情表達得如此深切。

它不但對古人的思想產生深遠的影響,而且對現在的育人工作也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諸葛亮讀後感範文2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被描寫成一個十分聰明的人,但也是從《三國演義》中,我發現了其實,諸葛亮並不聰明。

第一,諸葛亮,作爲蜀國執掌大權的宰相,他事無鉅細,都要親自過問,這看上去很令人欽佩,但無意中卻限制了人才的發展。經如任免一個縣官的`小事,諸葛亮也要親自處理。難怪,司馬懿會說:“孔明食少事煩,其能久乎?”後來,諸葛亮死後,蜀國人才青黃不接,才造成了“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的局面。

第二,諸葛亮的不聰明還反映在他不能招賢納才,蜀國君臣平庸。“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便是一個證明;劉備死後,在諸葛亮執掌大權期間,雖招了一個姜維,卻也未能保住蜀國的江山,可見其才氣平平。

第三,諸葛亮不僅不會招賢,還不會用人,首先是關羽。(一)戰場上無情意可言,倘若在赤壁之戰中華容道上把關羽、張飛或是把關羽、趙雲兩人位置調換一下,這樣不是讓關羽還了當年過五關斬六將時的不殺之恩,又可以活捉曹操,不是兩全其美麼?但是諸葛亮並沒有這樣做。他錯用關羽,結果放虎歸山,讓曹操有機會重整旗鼓,捲土重來。(二)派關羽鎮守荊州。關羽性格高傲,剛而自矜,有勇無謀。關羽失荊州,使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兩路出兵北伐的計劃落空。其次是馬季。馬季幼熟讀兵法,好論軍計,甚爲諸葛亮所器重。但劉備覺得馬謖言過其實,臨終時曾對諸葛亮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諸葛亮卻不以爲然,還經常同他談論兵法,有時通宵達旦。錯用馬季,導致街亭失守,諸葛亮自己也差一點淪爲司馬懿的階下之囚。

第四,不自量力和沒有自知之明是諸葛亮最不聰明的一個表現。明知道蜀魏實力相差巨大,況且,劉備死後,蜀國元氣大傷。但諸葛亮還要六出祁山,進攻魏國。雖說此時吳蜀已經言歸於好,但諸葛亮雖然說是和東吳聯手,卻一意孤行,獨自行動,結果屢戰屢敗。倘若吳蜀聯盟,東西夾攻司馬懿,那麼最終恐怕就不是三國歸晉了。如果說一兩次的失敗是情有可原的話,那五六次的過失,只能說是諸葛孔明的不智了。

雖然說諸葛亮在一些戰役上取得了勝利,但畢竟在統籌全局或是在一些關鍵的細節上,他畢竟是錯了……

諸葛亮讀後感範文3

三國時期一代名相諸葛孔明先生在自己54歲時寫給他8歲兒子諸葛瞻的《誡子書》中強調了一句話:“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既是諸葛亮一生經歷的總結,更是對他兒子的要求。在這裏諸葛亮用的是“雙重否定”的句式,以強烈而委婉的語氣表現了他對兒子的教誨與無限的期望。用現代話來說:“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輕淡就不會有明確的志向,不能平靜安詳全神貫注的學習,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目標”。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出諸葛亮運用了《邏輯學》中的“否定之否定規律”來強調他要表達的`“淡泊以明志,寧靜而志遠”。這是一句富含哲理的話。這同“要想取之,必先與之”,“欲達目的,需先迂迴曲折”的道理一樣,現在的“淡泊”、“寧靜”求清淨,不想有什麼作爲,而是要通過學習“明志”,樹立遠大的志向,待時機成熟就可以“致遠”,轟轟烈烈幹一番事業。“淡泊”是一種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說“恬淡爲上,勝而不美”。後世一直繼承讚賞這種“心神恬適”的意境,如白居易在《問秋光》一詩中,“身心轉恬泰,煙景彌淡泊”。他反映了作者心無雜念,凝神安適,不限於眼前得失的那種長遠而寬闊的境界。

《誡子書》說:“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諸葛亮用通過“靜”來修身,通過“儉”來養德。教育他的兒子要有遠大志向,《誡子書》說:“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他通過這句話告訴諸葛瞻努力才能通過學習增長才幹來實現志向,而要學習好知識就要寧靜專一。《誡子書》說:“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諸葛亮通過這個告訴兒子,冒險草率、急燥不安就不能使性情節操高尚。如果年華與歲月虛度,志願時日消磨,最終就會像枯枝落葉般一天天衰老下去。這樣的人不會爲社會所用而有益於社會,只有悲傷地困守在自己的窮家破舍裏,到那時再悔也來不及了。

《誡子書》對我我們大學生也很有教育意義,大學生大多愛好廣泛,難以專心做好一件事,諸葛亮28歲就當上了蜀國的軍師,如若不是靠着一身凌然正氣,始終保持着廉潔之心又如何爲世人所稱道?而今,諸葛亮成了衆人皆知的一代名相,成爲歷代文人與官員的楷模,不得不說,廉潔文化發揮了很大的功效。

諸葛亮讀後感範文4

《舌戰羣儒》主要寫了孔明爲了勸說孫權聯合抗曹,與東吳諸臣舌戰之事,這篇文章主要通過人物的語言說明其中的道理,同時通過東吳羣臣的反應來側面描寫孔明的機智。

大戰過後,曹軍乘勝進逼東吳。是戰是降,令孫權左右爲難。此時劉備一行人投奔江夏,孫權命魯肅去向劉備探聽曹軍虛實,魯肅見了孔明,力勸孔明聯合抗曹,正中孔明下懷。於是,孔明隨魯肅返回,去見孫權。此時東吳上下,都因曹兵進逼而驚慌失措,文官們都勸孫權投降,而武將們則力主抗曹。一羣謀士見孔明來到東吳,料想是來遊說孫權抗曹。於是衆人故意爲難孔明,想讓他答不上來而放棄。可是他們的每一句刁難的話,孔明都對答如流,如張昭問孔明爲什麼言行不一,不斷地躲避曹兵,孔明卻借物喻人,用大鵬日行萬里來喻人,又用治病吃藥來比喻當時戰略格局。而應對虞翻拿劉備的失敗爲難孔明,孔明用圍魏救趙之計,駁回了他的問題,同時讓他張口結舌,(.)啞口無言。接着孔明又駁回了步騭的問話。薛綜侮辱劉備,被孔明厲聲遏住,路績的'問話被孔明以嘲笑的語氣說得語塞。最後是嚴?和程德樞的問話,也被孔明一一解決。就這樣,面對諸儒的詰難,諸葛亮神態自若,一一作答,然而他又不甘於只是作答,每於答後發起攻勢。對張昭,由於他是東吳重臣,第一謀士,諸葛亮採取擒賊先擒王的策略,娓娓道來,嚴密防守之後大舉進攻,使張昭無一言可對。而對以下諸儒則多以簡潔明快的對答迅速結束戰鬥,詳略的不同、論辯方法的不同顯示出諸葛亮的機動靈活,着實令人歎服。說得衆人瞠目結舌,面面相覷,以至衆人盡皆失色。真可謂三寸之舌能抵百萬之兵。

《舌戰羣儒》一文我看了幾遍,覺得孔明的論辯在文中尤爲重要。他面對羣儒潮水般涌來的詰難,沉着應戰,或引經據典,或轉換論題,或厲聲責問,或反脣相譏,可謂得心應手,遊刃有餘。文章顯現出孔明的機智,更顯現出了他的膽識和口才。

如果說,《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文學中的精品,那麼《舌戰羣儒》就是精品中的精品。

諸葛亮讀後感範文5

周瑜去世時曾留下一句感嘆“既生瑜,何生亮”這是否說明能料知“過去未來”的諸葛孔明能力就大於周瑜呢?

小說一般都帶有藝術性,箇中人物也總是少不了有作者的感情親疏在裏面。而諸葛亮就是一個滲入了太多作者的感情色彩在裏面。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過去與未來了如指掌。大到人的思想,小到一隻螞蟻。世間萬物好象盡在“玩弄”之間。躬耕於南陽的諸葛亮在南陽就真的能學到如此本事嗎?也許不懷疑的是諸葛亮的確有“驚鬼泣人”的本事。但他在三國演義裏所主持的歷史事件也太傳奇了些吧。正如易中天先生所說的“也許諸葛亮的確是位有能力的指揮者,但他並不一併是傑出的軍事家”,“草船借箭”讓野心勃勃的曹操一兵一卒都不敢發。供手相讓十萬支工箭。“火燒赤壁之時更是能夠紐轉四季,把在當時根本不可能有的東南風給“借來”了。也“順便”把赤壁的主要功勞也奪走了。所以後人云“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深秋鎖二喬”,“空城計”更是把一代英雄謀略家司馬懿嚇跑了,十多萬大軍居然按兵不動。事物總帶有傳奇色彩,三國的作者更是把諸葛亮棒上了智慧的頂層。從中也加入了一些不可能發生的事。目的只是讓諸葛亮的傳奇人物構造更加的神奇。

諸葛孔明也確實有他獨有的能力之處,他能“征服”關羽,張飛這樣名將。能讓“常勝將軍”趙子龍對他敬佩有加,的確要有過硬的能力。未出南陽時就能道出未來的三分天下的局勢。二十八歲出山的他更是讓一無所有,還碌碌無爲,停留在強敵的`要脅彷徨之中的劉備建立自己的皇權。其中必不可少的是諸葛亮的大力支持。但要說最聰明者,最會運籌帷幄者未必就是諸葛亮。因爲周瑜有能力十七歲就當上東吳的都督,較起諸葛亮的成名早上十一年之久。況且東吳也定不會選個庸者當統帥。致江東人民安危於不顧的。再者在曹操集團裏還藏有姣龍。司馬懿的存在無疑這又是諸葛亮的一心頭大患。諸葛亮在三國中的事蹟就算有多精彩,但畢竟他是作者一“感情人物”我們有時會用懷疑的眼光去看待。但像司馬懿,周瑜等這樣的人才並沒有過多的讓作者在感情上有所關注。所以他們的一行一動。所用的一計一謀往往具有很高的真實度。

三國並不缺乏有能力之人,在我們關注一人才時要學會用辨識的眼光去看待。不要墨守成規。

諸葛亮讀後感範文6

“亂石穿空,驚濤怕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三國演義》中,再現了無數英雄在戰場上臨危不懼,通往直前的形象。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神機妙算的諸葛亮。

論諸葛亮,必先提到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劉備們一行聽說有個叫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就請諸葛亮出山幫他統天下。劉備兩次請諸葛亮都未請到,劉備第三次請諸葛亮時,終於如願以償。自從諸葛亮加入了劉備集團,劉備集團的勢力越來越大。諸葛亮的計謀屢屢成功,成爲劉備手下一股強大的力量。

有的人拿諸葛亮當神仙,這是個大錯。世上沒有神仙,諸葛亮也是人。他爲什麼能在戰役中屢屢獲勝?這靠的是學問。當然,諸葛亮用的最多是心理學。在草船借箭中,諸葛亮識周瑜的詭計,什麼?嫉妒。他知道如果不答應,周瑜會另想出計謀陷害他。他也瞭解曹操深信多疑,所以在大霧天行船靠近曹軍水寨,結果曹操損失了十多支箭,讓周瑜自嘆不如。諸葛亮識人心的準確,他的.計謀鄧得了成功,既然周瑜心服口服,又爲劉孫聯軍增加了十萬多支箭,真是兩全其美!

“空城計”這個策略家喻戶曉,諸葛亮因城中空虛,司馬懿大軍趁機來攻打西城,諸葛亮急中生智,讓剩餘官兵先躲在一個安全的地方,自己則坐在城樓上,一邊彈琴一邊悠閒自在,城樓下自有二三十名百姓低頭掃地。司馬懿大軍來時,看此情景,司馬懿覺得不對勁,趕緊收兵回去,就這樣,他不花一兵一卒就保住了西城。其中,諸葛亮這次計謀像一次生死賭博,他在彈琴時也害怕和緊張,但都忍住了。這種爲了國家的利益而不畏犧牲的謀士,才能稱得上是“忠”。司馬懿再能鬥,也敵不過諸葛亮的計謀,若不是諸葛亮去世,三週必定歸蜀了。

諸葛亮最終死於五丈原,他舊病復發,吐血不止。他說:“如果七日之內主燈不滅,我壽可增加十二年,如燈滅,我必死矣。”可到了六夜,只見魏延稟告,並把主燈滅了,諸葛亮無奈,把自編的著書與一些計謀給了他最信任的人。傳授之後,於建興十二年八月二十二日去世。後人評價他說:“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死的可悲啊!苦不是他早先去世,三國就歸蜀了!

諸葛亮,他神機妙算,識人心,知天文,曉地理,他的智慧一直知古流傳!我雖比不上他的智慧,但敬仰他諸葛孔明!在學習中也要像他那樣,遇到困難時,冷靜思考,多讀多分析,這樣一定能解開困難!

諸葛亮讀後感範文7

如果說中國古代能夠一口氣就能說上名字的人我覺得諸葛亮就是其中一個,今天我讀了陳壽的《三國志》正好看到了《諸葛亮傳》。

諸葛亮的先祖在漢朝時雖然也是小官,但是家境其實還不錯的,到了諸葛亮時期,家道中落,小時候他就歲父親從琅琊搬到南陽,在南陽種地,他非常喜歡《梁父吟》,並且常常將自己比作管仲,樂毅。當時的人都不相信,只有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和諸葛亮關係好,相信諸葛亮很有才華。

當時劉備非常器重徐庶,徐庶告訴劉備,諸葛亮是一個很有才華的人。劉備聽了之後想要去請諸葛亮出山相助。諸葛亮拒絕多次後終於答應了劉備。在出山前諸葛亮向劉備分析了天下大勢。諸葛認爲天下諸侯只有曹操和孫權需要注意,於是向向劉備提出連孫抗曹的策略。劉備聽了以後非常高興,這時張飛和關羽聽了以後很不高興。劉備對他們說:“我擁有諸葛先生,就像魚擁有水一樣”。

當時曹操率百萬大軍南下,想要統一天下,孫權本來想投降。諸葛亮接受劉備的.派遣來到孫權營中,他告訴孫權,曹操軍隊遠道而來,已經是疲憊之軍了,已經沒有什麼戰鬥力,而且曹軍都是北方人,不善於打水戰。現在你擁有幾十萬軍隊,是完全可以打敗曹操的。孫權聽從了諸葛亮的話,於是將曹操敗於赤壁。

後來劉備得到了一些城池,又佔領了益州,諸葛亮在劉備外出的時候幫助劉備治理成都。在諸葛亮治理之下,成都兵足糧足。後來劉備稱帝,諸葛亮也是用心輔佐,深得劉備信任。劉備死後諸葛亮掌管了蜀漢的所有事物。但是諸葛亮有一個夢想就是要出師北伐,還於舊都。

但是由於軍事準備和國力的原因,諸葛亮北伐沒有成功。當他五十四歲的時候因爲太過操勞,病死於五丈原。

讀完《諸葛亮傳》我想到杜甫說“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諸葛亮是一個有才華,有抱負,有理想的人,他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將所有的精力都花在光復漢室這件事上,在劉備最落魄的時代,諸葛亮不離不棄,就因爲劉備的知遇之恩。我覺得諸葛亮將中國古代文人的優點顯示的淋漓盡致。儘管失敗了,但是他的人性的光輝依然光芒依然閃爍,後人也必然對他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