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後感

邊城讀後感精選(14篇)

讀後感1.5W

讀完某一作品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邊城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邊城讀後感精選(14篇)

邊城讀後感 篇1

嚴格意義上來說,我是一個農村人,儘管我處於襁褓之中就被爸爸接到城裏來,但我的出生地是在老家鎮上的衛生院裏,所以我認定自己是一個農村人——因爲我的根在那裏。此後,只在每年春節期間回老家看望親戚長輩。其實在我的內心深處是嚮往田園牧歌式的鄉村生活。因此最近讀了沈從文先生的小說《邊城》,這本書帶我夢迴鄉村,勾起了我的諸多回憶與感想。

《邊城》講述了湘西邊陲一個地方名爲“茶峒”的小山城裏一對相依爲命的祖孫兩人的人生際遇與變故。他們平凡寧靜的人生裏和着一絲淒涼。翠翠是這個小說的主人公,她有一段朦朧但沒有結局的愛情。端午節祖父帶翠翠去看賽龍舟,偶然遇到相貌英俊的.青年儺送,對他產生了美好的印象。同時儺送的兄長天保於一年前也喜歡上翠翠,可儺送卻對天保說自己兩年前就喜歡上翠翠了。兄弟倆同時喜歡上翠翠,但兄弟倆的親情相系使得天保主動放棄了翠翠,心灰意冷之下毅然駕船遠行做生意。不料在外坐水船時出了事淹死了。儺送得知兄長意外而亡,心裏過不了這個坎,也離開了翠翠,遠走他鄉,留下翠翠一個人孤守渡口。在一個雷雨交加的夜晚,渡船被大水沖走了,屋後的白塔也坍塌了,翠翠去找祖父時,卻發現祖父在電閃雷鳴將息之時死去了,存於世上的翠翠只剩下一人孤苦伶仃了,不知儺送是否能夠歸來?

但這本書並不是全講的愛情,沈先生用他那樸實的筆調娓娓道來了湘西的風土人情、世故、純樸的人家、純真的愛情以及那如詩如畫與世隔絕的鄉村景緻。書中的一切令我沉醉,讓我流連忘返。

雖然湘西鄉村的生活是清苦的,但沈先生卻讓我明白一個人對一片土地的熱愛,是在懂得了它的殘酷之後卻仍然深愛着它,仍然眷戀着它殘酷面目背後的美麗景緻。正如詩人艾青在他那首聞名於世的《我愛這土地》詩篇裏寫的“爲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爲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我相信每一個熱愛自己家鄉的人都會有這樣同樣的感觸與情懷。

《邊城》這篇小說是沈先生於一九三一年創作的,那時的中國處於動盪的年代,但沈先生用平實近乎白描的手法將湘西的一個小城描繪的如一個世外桃源。人性的自然美、善良以及恬靜的鄉風,給世人一種別樣的藝術享受——人間尚有純潔無私的愛。

讀完全文,我就開始嚮往那個小城,臨水而建獨特的吊腳樓,家家戶戶屋前掛着的風中搖曳的大紅燈籠,潮溼而又古老的青石板,窄窄的渡船,讀後感矗立於山坡之上的白塔,還有那在村莊上空升起的炊煙,這一幅幅湘西鄉村的景象在我腦海裏不斷閃現,久久不能忘懷。令我最嚮往的還是那些淳樸的鄉民們,翠翠和祖父去看龍舟比賽,當地的龍頭船總順順送給他們很多日用品。有人家娶新娘,翠翠和祖父很高興的送他們過河不收渡船錢。他們的生活很清苦,卻能相互幫助。相比之下,現代城市裏的鋼筋水泥雖然讓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好了,但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卻淡漠了。我希望有一天,城市也能像農村一樣溫暖和諧。

小說最後的結尾是這樣的:“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給人們無窮的想象,卻又掩蓋不住悲傷。整個故事以無盡的哀傷基調緩慢鋪陳來,中間有期盼、有希望,有等待還有撕心裂肺的絕望,最後在悽婉中謝幕。

邊城讀後感 篇2

因着"愛"與"美"的特質,我被沈從文身上那股獨特的氣質所吸引,既富於幻想,又在心靈上積澱着沉痛隱憂,邊城這本書的讀後感。他是個很喜歡強調自己農村背景的作者,在《習題》裏他這樣寫道:"我實在是個鄉下人,說鄉下人我毫無驕傲,也不自貶,鄉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遠是鄉巴佬的性情,愛憎和哀樂自有它獨特的式樣,與城市中人截然不同!"。讀完《邊城》,我才似乎向他邁進了一大步,理解了他心中的"愛",領悟了他筆下的《美》。小說中湘西秀麗的風景畫和清新、淡遠的牧歌情調深深感染了我。

在小說中,地處湘川黔三省交界的邊城茶峒,青山綠水,美不勝收。秀麗的自然風光教化着茶峒白塔下兩個相依爲命的擺渡人。外公年逾古稀,卻精神矍鑠。翠翠情竇初開,善良而清純。他們依着綠水,伴着黃狗,守着渡船,向來往船客展示着邊城鄉民的古道熱腸。誰又能想到,在這古樸而絢麗的湘西畫卷中,鋪衍的竟是一個美麗而淒涼的愛情故事。翠翠與外公失散,幸得美少年儺送相助,從此翠翠平添了一件不能明言也無法明言的心事。正是"以我心換你心,始知相憶深"而願"兩心永相依"的美好愛情的萌芽,誰知儺送的哥哥天保也愛上了翠翠。爲了成全儺送與翠翠,天保外出闖灘,不幸遇難,儺送也因此離開翠翠駕舟出走。疼愛着翠翠併爲她的未來擔憂的外公終於經不住如此打擊,在一個暴風雨之夜溘然長逝。翠翠守着渡船深情地等待着那個用歌聲把她的靈魂載浮起來的年輕人,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翠翠也知道"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她也希冀,"也許明天回來!",令人無限感慨。

翠翠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她那雙清明如水晶的眸子,以及她清澈純淨的性格,讀後感《邊城這本書的讀後感》。她天真善良,溫柔恬靜,在情竇初開之後,便矢志不移,執着地追求愛情,癡情地等待着情人,不管他何時回來,也不管他能不能回來。那白塔綠水旁翠翠佇立遠望的身影,是如此的嬌豔燦爛!我雖理解儺送的出走,卻也不能釋懷他的出走,因着他的決定最後讓一個人的悲劇變成了三個人的.悲劇!這不禁令我想起韋莊的那首《思帝鄉》:"春日遊。杏花吹滿頭。陌上誰家年少,足風流。妾擬將身嫁與,一生休。縱被無情棄,不能羞。"一寸相思一寸灰,翠翠的愛情不若詞中女子那般衝動熾烈,卻也分外耀眼,志不可奪。她一生都在用她那份脈脈的溫情守候一段飄渺的希望,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這段愛情,是如此可悲、可嘆、可敬!

此外,作品中的其他人物也鮮明可愛,躍然紙上。古樸厚道的老船工、豁達大度的天保,豪爽慷慨的順順,熱誠質樸的楊馬兵…他們都是美好道德品性的象徵,都體現了理想人生的內涵。這裏的人們無不輕利重義、守信自約;酒家屠戶,來往渡客,人人均有君子之風;"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較之講道理和羞恥的城市中紳士還更可信任"。比起物慾橫流、紛繁複雜的社會,這裏儼然是一派桃源仙境,令人無限神往。

讀完《邊城》,不能不被沈從文筆下湘西民族和整個中華民族美好的文化精神所打動。那幽碧的遠山、溪邊的白塔、翠綠的竹篁、質樸的百姓以及這美好的邊城所發生的那段愛與守候的故事,將永遠在我心中閃耀美好的人性光輝!

邊城讀後感 篇3

利用課餘時間,我閱讀了《邊城》這本書。他的作者是著名的文學家沈從文,沈從文是世界公認的文學大師,作爲中國現代史上最著名的鄉土作家之一,他的地位正逐步上升,人們對其的認識也在不斷提高,評價也趨於公平,沈從文的《邊城》可以說是成名之作,這部小說也深深的影響了我。

沈從文的小說就整個創作來看,可以分爲城鄉兩個方面但其側重點是反映湘西邊地生活,正因如此,沈從文被人們稱爲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很重要的鄉土文學作家。

在景物描寫上,沈從文主要突出湘西過去的那種田園牧歌式的生活,而在寫人上,主要突出湘西人民身上那種原始古樸的人性美和風俗美。這些都寄託了沈從文自己的人生理想,也就是他創作理想的核心,他認爲好的作品因該引人“向善”,這是一種不可低估的力量,人們從這種人生景象中有所啓示,對人生或生命能做更深一層的理想,也就是使人明悟“一個人不應僅僅能平安生存即已足,尚必須在生存願望中,有些超越普通動物肉體基本的慾望,以飽食暖衣保全首領以終老更多一點貪心或幻想,方能把生命引向一個更崇高的理想上去發展。這種激發生命離開一個動物人生觀,向理想境界發展與追求的慾望或意志,恰恰是人類一切進步的象徵,這件事唯有小說還能擔當,想必這便是沈從文創作《邊城》的根本原因。

《邊城》反映的優美人性的高尚道德在中國現在文學史,甚至是世界文學史中也是稀有的.。應該說他的作品的積極意義勢不可低估的

《邊城》不是桃源,但它是沈從文的人生樂園。沈從文所寫的《邊城》是他對理想的寄託,邊城裏的人們之間沒有矛盾鬥爭,充滿着友愛和真情,充滿着人性美的動人畫面。人們都仗義疏財,扶弱濟貧。而這種自然、優美、健康的人生形式,也確實反映了小農經濟的某些特徵。沈從文是想通過田園牧歌的情調,表現人們道德的完善和人性的完美。因此,《邊城》超越了時代的侷限。《邊城》中的人物形象,皆栩栩如生,真實自然。女主人公翠翠,簡直是自然美的結晶,這個迷人的形象,是沈從文全部創作中最理想的一位女性,也是整個《邊城》的靈魂。她是人之子,更是大自然的女兒。沈從文在塑造這個形象時,融合了在生活中的模特兒和歷史文化內容。《邊城》中翠翠所生活的環境,深潭碧水,青山翠竹。《邊城》是對人生理想的夢幻般的追求。翠翠的命運同那羣女神一樣,美夢始終還是憂傷而逝。一場大雨,沖走了渡船,轟到了白塔,爺爺死了,心上人儺送下了桃源,只留下孤寂的翠翠守着渡口,期盼着儺送的歸來。《邊城》結尾寫道:這青年也許明天回來,也許永遠不回來了!這就是《邊城》留下的淒涼的回味即藝術空白,也許這正如沈從文對生活的理解:“凡美麗的都不容易長存。”

《邊城》是一部充滿理想主義的小說,它所描寫的故事是現實的,更是理想的,是現實與“夢”的結合,沈從文寫《邊城》是爲了保留家鄉人民那正直、淳樸、善良的品格,而不是逃避社會動亂。主要是啓發讀者認清什麼是真善美的人性和假惡醜的靈魂,以便實現民族精神重塑的偉大理想。邊城中人與人之間充滿着人情味,是那麼和諧美好,這讓人想到當今都市人情的冷漠,不能不讓人深思。

讀完此書,我得到了許多感悟。相信人們對《邊城》的認識,給他的評價,會越來越深刻和公正。同樣,《邊城》對人們產生的影響,也將會越來越廣泛和深遠!

邊城讀後感 篇4

《邊城》是一部很耐人尋味的作品,無聊時我也是隨便拿來讀讀,可是當自己靜下心來讀時就被小說中的情節吸引了。當我真正的把《邊城》這部小說讀完後,卻讓我心靈爲之顫動回味無窮,小說展現了那一方山靈水秀 天人和諧的邊陲小鎮裏,時時處處洋溢着淳樸,正直的人性美。

在這部小說中,沈老用很多的筆墨來描寫小城的自然風景,爲小城營造了一個和諧寧靜的氣氛。這優美的環境,烘托出了小城中人們的樸實熱情的性格。這裏沒有名利場的硝煙,沒有商場的變化莫測。有的只是淡薄名利 誠懇老實的人性光輝,也許這正是沈老沉寂在自己的世界裏。用他自己特有的生活經歷和感受陳述着邊城一個美麗的淳樸的故事。內心純淨澄澈也表現出來邊城生活的單純和寧靜,反映了湘西山民淳樸善良的`人性美。《邊城》的人物是沈老人性理想化的體現者,都坦誠 質樸充滿人情。翠翠天真善良 活潑可愛,老船伕正直淳樸 堅誠實,正像作家在小說中寫道:“這些人既重義又能守信自約,既便是妓娼也常常較之講道德知羞恥的,城市紳士還更能相信了。正是作家人性理想和優美健康的人生形式張揚,《邊城》理想社會是在“人性美”的基礎上建起來的。在小說中我們可以看到作家對於人類淳樸美麗的永遠傾心,對於健康誠實的讚頌,對於愚蠢自私的極端。

淳樸的愛情,善良的人。在沈老的筆下,用那樸實的手法寫出一個真實 美麗的愛情故事。探索了少男少女間最純潔的愛情和生活關係,把人的情愛和智慧相結合,揭示了人類社會那真摯的一面。在沈老看來愛情是生命得以優美健康地延續的唯一保證,因而在《邊城》中,生命的樂章是藉助翠翠和二老纏綿排惻的愛情故事而出的。在這部小說中有與現代文學史上的其他作家截然不同的,同樣也是展示了沈老獨特的審美態度和個性的處理少男少女間的愛戀,在沈老的小說裏沒有婦女解放的現代意義,也沒有衝破封建家庭追求自由戀愛的主題,更沒有追求個性解放,人價值的新女性。也許沈老要肯定的是人性,是以本能慾望爲前提的自然淳樸的愛,這種愛是人與自然融合後的生命體現.正是這份人與自然的融合讓生命能在愛情中找回了自然之美;翠翠的聰明 善良純潔具有美的體態和溫和的脾性, 二老勤快 大方 英俊 勇敢 強健,他們彼此相愛,相互鍾情;他們的相愛的基礎是發自然的天性及淳樸的品性,是邊城人純潔的愛與美的化身.雖然彼此也曾誤會和鬥氣,可是翠翠也依然在綿長的等待,或許正直是在痛苦中追求幸福;因爲這纔是自然淳樸的愛.

同樣在《邊城》中也潛隱着人性的悲哀,似乎沈老在創作《邊城》目的,是在於發現美的人性,闡述美的人性,頌揚沒的人性。但是在小說中籠罩着一種似霧非霧的不開也抹布去的陰溼和悲哀.總是覺得作家有點強顏歡笑;景物雖然很美,人們那淳樸的人性美也很真。可也還是隱隱有一種淒涼。

在《邊城》中我看到了沈老理想世界,可是當我離開小說回到現實時;擡頭看看今天的我們生活的世界,感覺到那《邊城》的人與自然和諧的社會離我們越來越遠了。在心中有一種莫名的傷,在這個鋼筋水泥的森林裏住慣的我們似乎少了許多,生活中的人與人 人與物 物與物也不在有溫情,或許這樣的社會註定要用名與利來衡量人與人的感情。

邊城讀後感 篇5

沈從文在說起《邊城》的寫作動機時這樣說道:“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出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小說通過描寫翠翠與大老二老之間的愛情悲制向我們展開了一幅由人性而展開的畫卷。

說起愛情總有這許許多多的悲劇,似乎愛情就應該是悲劇。《邊城》就是一個愛情悲劇,邊城的人們是那樣的善良純真,翠翠的愛情最終也以悲劇結尾,說起來也只能是人性中的自私才最終導致了這結局。

二老的離去釀成這場悲劇而二老離的主要原因無非有三,一是大老的死。大老是一個善泅水的人,最終卻死在了水裏,我個人認爲故意死的可能性很大,而他死的根本原因卻是得不到翠翠。

在有和二老的競爭中二老原本已經商定要與團總的女兒結婚卻出於自己的私心不願放開翠翠,這樣的私心使他與大老競爭最終勝利,卻不科最終使哥哥死在水中。二是父親的不同意。只要二老娶了團總的女兒就有一座新碾房,是這樣的利益激起了順順內心的私慾,使他不同意二老娶翠翠,最終二老出走,得不償失。三是爺爺不理睬。爺爺一直都希望翠翠嫁給大老,讓二老覺得“這老頭不痛快”,這也是出於私心——要把翠翠嫁給更好的人。他對二老並不瞭解,他覺得大老好就要翠翠嫁給大老,這也無非只是他的一已之私罷了。這一樁樁一件件最終壓在了二老的心上,他不堪重負,遠走高飛,這也直接導致了愛情悲劇的發生。

古人荀子就認爲人性本惡,他或許是對的,縱觀歷來的愛情悲劇,都是由於人心中的自私才釀成悲劇。《孔雀東南飛》中,是由於焦母的內心對財富的貪婪使她變得自私自利,絲毫不顧兒子的感受將兒媳掃地出門,最終一無所獲。《梁山伯與祝英臺》中也大抵與《孔》相仿,而在李商隱的`詩《馬嵬》中,訴說的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愛情悲劇也是由於唐明皇的自私——活下來,最終使楊貴妃香消玉殞。《詩經》中的名篇《氓》等無不體現出愛情悲劇似乎大都由於人心中的自私釀成的,這是人性中的惡。

誠然悲劇也不只有愛情,但另一種悲劇中卻也透露着人之初性本善良。三國時期蜀國君主劉禪不甚重用,在諸葛亮死後讓他的國家最終走向了滅亡,亡國之日劉禪大開城門,不戰而敗。這對蜀國、對劉備、對諸葛孔明來說莫不是最大的悲哀。無疑,這是一出悲劇,但誰又知道劉禪不是爲了讓百姓免於水火、免遭戰亂而開的城門呢?也許釀造這場悲劇的劉禪胸中懷着人間大善、黎民白姓呢?這也許是他那不爲人所讚頌的人生中,做的最正確的決定。

文學大家、精神巨人司馬遷慘遭宮刑,這就等於毀了一個人的一生,但司馬遷最終完成了文學鉅作《史記》,在這人們悲劇中讓他堅持了下來的原因是對夢想的執着,是對蒼生的惦念,他要寫出一本兼具文學性和歷史性的史書,讓百姓更加了解歷史,瞭解過去,他胸中亦懷着人間大善,天下蒼生,這是人性中的善,是在悲劇中的黑暗中迸發出的善的光。

從各種悲劇中可以看出人性是亦善亦惡的,不同的人不同的胸懷所反應出的善惡是不一樣的。文學作品中的悲劇大多高於生活但也是對生活抽絲剝繭之後體現出的人的本源。人表現出的善不一定能造就喜劇,一如《邊城》。而人表現出的惡也不定都要釀造悲劇,如張學良無惡不作,卻也在國家生死攸關之際,逼蔣抗日,這一壯舉放變了歷史走向,使事態向好的發展,這也實爲一出“喜劇”。

所以,是喜劇是悲劇最終也是要看其本性是善是惡。

邊城讀後感 篇6

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我合上手中的書,古樸的封面,單一的色調,正如沈先生的文字一般,有着讓人在紛亂中心安的作用。讀了沈先生的《邊城》之後,我好像也變得如茶峒人那樣安靜、和平了。

翠綠的山,清澈的溪水。孕育着茶峒小鎮一班厚實而又樸素的人。那裏的山,那裏的水,那裏的人……茶峒人是不功利的。爺爺擺渡死不肯收錢,反而到處請人喝酒,買豬肉互相推錢,小鎮裏婚嫁自由,只要兒女們喜歡。即便是文中最有錢的順順,也是一個不十分在意錢的人,慷慨得很。而小鎮裏,有錢人家的兒子喜歡窮人家的姑娘,拋了門當戶對的聘禮,要娶窮人家姑娘,也不是什麼新聞。

生活正有條不紊地進行着,擺渡的依然來回於河岸之間,打牌的依然喧鬧着……然而這一切正常的好像令人發慌。也許這真的應驗了那一句話:暴風雨來臨之前總是平靜的。翠翠跟爺爺相依爲命的生活依然如故,然而在哪一天,有個男孩的身影闖進了她的'心裏,於是她就有了祕密,那跟虎耳草與山歌有關係的祕密。這個屬於她的祕密在她看來是甜蜜的,因爲在她睡覺的時候也咧着嘴笑,一副甜蜜快樂的樣子就可以知道。

翠翠與二老第一次的見面兩人便已一見鍾情。情竇初開的翠翠把心中情愫一直小心翼翼地收藏着,不對任何人提起,甚至是她至親的爺爺。日子如翠翠家門前的溪水一樣靜靜地向前流淌着,少女的羞澀使翠翠在面對二佬時更多的是出奇的冷漠。而此時,大老也愛上了翠翠並請人做媒。翠翠驚慌之中雖未向他人表明她的心意,但她已經有了自己內心的選擇。

悄然出現的重利輕義的外來文化,透露出沈先生的擔憂。邊城中最具“勢利”性的,就是那間碾坊,而碾坊的主人出場,就是金錢相伴,碾坊夫人十分自然地從身上摸出一銅子,塞到翠翠手中,就走了,完全不同於當地風情。邊城式的鄉土氣息,在外來文化的侵蝕中,到底往何處去,這是沈先生的一直來的擔憂,他既愛這泥土氣味,憎惡重利輕義,以鄉下人自居,但又看到大勢必然,純粹爺爺式的文化傳統行將死去,翠翠的去向象徵着這邊城文化到底往何處去。

翠翠嫁給已請人說媒大老,沈先生對大老不滿,嫁二老,象徵着本土文化的變質,但是以沈先生的性格,又不願看到翠翠又不好的結局,用他自己的話說,他其實竭力呵護着他們。因此,邊城以等待做結局,不讓翠翠走向必然走向的未來。

在天寶和儺送互相表明態度後,天寶溺死在湍急的漩渦之中;儺送之前只要渡船不要碾坊的決心也由於大哥的死也變得不再堅定如初,加上家人的反對,他毅然離家闖天下,沒有人知道他什麼時候會回到恬靜的茶峒。孤獨的翠翠再沒有聽到在夢裏將她拖起的悠揚的歌聲,她對此還一點都不知情。

在恬靜的後面,暴風雨來的是如此的猛烈,全不顧一個柔弱的女孩子是否能承受——爺爺在一次暴風雨後死去,剩下她伶仃一人,每天只能形影相伴;接着是二老的出走,只留給翠翠漫長而又無期的等待。思念——翠翠只有苦苦的思念,苦苦的幻想。

可不管經歷多少狂風暴雨,翠翠性格中茶峒人的向上永遠不會改變,對美好明天的嚮往永遠不會改變,宛如那座白塔,永遠在翠翠心中屹立不倒!

邊城讀後感 篇7

邊城,是一首哀婉悽美的田園牧歌。它展示了一個和諧、純淨的湘西世界。在這桃花源式的理想世界裏,沈從文先生爲我們展示了山城茶垌碼頭團總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與擺渡人的外孫女翠翠的曲折愛情。

在依山傍水的邊城碧溪邊的白塔下,住着一個靠擺渡爲生的老船公及和他相依爲命的外孫女翠翠,他們過着勤勞而安閒的生活。老人不愁吃穿,心中唯一操心的是爲活潑可愛的翠翠找個好婆家。掌管水碼頭的船總順順有兩個兒子,同時都愛着翠翠。大兒子天保託人捎話給老船公提親。而翠翠不愛老大,卻很愛他的弟弟儺送。船總有意讓老大娶翠翠,盼望老二能夠和有一座有嶄新碾坊陪嫁的王團總的女兒結婚。當兄弟兩人發現同時愛着翠翠時,哥哥天保就主動退讓,乘船離去,不想途中失事,不幸淹死。老二在心中愛着翠翠卻得不到她的理會,家中又逼迫他接受新碾坊,於是賭氣之下就離開了桃源。老船公忍受不住這沉重的打擊,在雷電暴雨襲擊的一個夜晚,悄然死去。翠翠接替了外祖父的事業,繼續撐船擺渡客人,她懷着對老人的哀悼和對儺送的掛念,帶着“軟軟的、酸酸的心”等着,等着。

等過第一個秋,等過第二個秋,等着等着,等到哭了爲何愛戀依舊,她等他的承諾,她等他的回頭,等到黃葉滑落,等到燕兒飛過,等到了最後,竟忘記了承諾。

你等,你聞着等的味道,時間卻在時鐘的畫面穿梭,指針在你等待逆向轉動,你和他的'記憶,排山倒海而來……

這湘西邊遠的小城原本是靜謐的;這破舊的渡口原本是殘缺的;這時間流淌的故事,原來是沒有的;然而因爲渡口承載了他和你的承諾,故事因爲有了你的等待,這小城開始佈滿了馨香。你難以忘記你和他邂逅的那一刻,那一刻你和他交換了生命的誓約,從此你用“等”譜寫人生的奏鳴曲,你每天聞着等待的味道,等待着那個也許明天就會回來的他,也許永遠也不會回來的他……

如詩的邊城,詩意地演繹着人生,詩意地演繹着生活。離開了,不會再回來。等待,一切都是等待。緣分,命中已定,其實等待也是一種意境,很美,也很詩意。即使他不再回來,對於翠翠來說這漫長的等待或許更能貼近彼此的心。

翠翠,你是否還站在斑駁的小木船上,靜靜地,靜靜地等待,你的心是否早已隨他徘徊於遠端的垂陽,久久不歸呢?你靜坐在那兒,等,等着生命的流逝卻無法挽留。等時過境遷,卻不流一滴眼淚。

翠翠,我希望你不要害怕等待,因爲經過漫長的等待,見面的那一刻會更加幸福;我希望你能喜歡等待,因爲等待能讓你感覺你正與他一步一步相遇;希望你能喜歡等的味道,它是時間,記憶沉澱而醞釀的美酒,時間越長,味道越濃,回味越無窮……

儺送,我希望你不論走多久,不論走多遠,都一定要回來,回到這個渡口。這裏有一個人在等你。她會一直等下去,等下去。她是多麼希望下一個乘船人就是你。

流水墜月,遮不了山的青蔥;寂靜憶風,蓋不了水的閒適;時間流淌,帶不走你對他的等待。你一直在等,一直地等,等着他再次出現於渡口。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了,也許明天就回來……”

等一個人多美好,即使只有回憶在風裏殘破,飄落……

邊城讀後感 篇8

在喧鬧的城市,被鋼筋和水泥包圍的世界,很難想象那副農村特有的畫面。

”在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牀爲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小溪既爲川湘來往孔道,水常有漲落,限於財力不能搭橋,就安排了一隻方頭渡船。”也許我們不曾想象,在這“世外桃源”中有着如此悽美的愛情。愛情,同那啞啞的聲音同竹管聲振盪在寂靜空氣裏,也使那條小溪有了一絲熱鬧的氣息。

故事的開始與結束都圍繞着小溪,因此,小溪也有了另外一成含義。它孕育了勤勞的茶峒人民,也讓渡船這一線索變得自然。

讀邊城,是一種享受。邊城裏的文字是鮮活的,處處是溼潤透明的湘楚景色,處處是淳樸赤誠的風味人情,可每每讀起便會不由自主的憂傷。

一個七十多歲的老人,與一個十幾歲的小孩,靠渡船爲生。他們的生活是拮据的,但他們也是快樂的,有了歌聲的陪伴,他們不寂寞,有了善良村民的幫助,他門也容入了社會。

文中的人都淡化了錢,爺爺擺渡死不肯收錢,反而到處請人喝酒,買豬肉互相推錢,小鎮裏婚嫁自由,只要兒女們喜歡。即便是文中最有錢的順順,也是一個不十分在意錢的人,慷慨得很。而小鎮裏,有錢人家的兒子喜歡窮人家的姑娘,拋了門當戶對的聘禮,要娶窮人家姑娘,也不是什麼新聞。可見,邊城,這樣一個地方,是重義輕利的,不爲商業氣息所薰染變質。

翠翠和順順的兩個兒子,翠翠的父母的愛情,讓整個小說變得帶有淡淡的憂傷。“有情人終成眷屬”這句話在小說中始終沒有得到體現。也許這是作者那個時代的悲哀。愛上一個人沒有錯,但兄弟兩沒有與別人一樣,哥哥爲了弟弟,毅然放棄,一人將痛苦承擔。然而,他的死亡給翠翠,翠催的'爺爺,他的兄弟造成了難一挽回的悲痛。他的弟弟將一切責任都歸到自己身上,從此,白塔下在也沒有盪漾着那動聽的歌。曾經兄弟兩在百塔許下的諾言最終被溪水沖刷的無影無蹤。

端午節,在小說中有被作者賦予了新的含義,二老在那天結識了翠翠,有在那天大老與翠翠相遇。愛情在端午這天開始,鴨子,這一普通的動物,也被賦予了新的含義。

小說中的人物,也在作者筆下刻畫得栩栩如生。翠翠,一個封建時期女性的代表,”在風日裏長養着,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爲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爲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麂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平時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對她有所注意時,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的神氣,但明白了人無機心後,就又從從容容的在水邊玩耍了。”

提起渡船,無人不知那個豪爽老人,當然,可以說每個人都擺渡,所以知道她,但是,從文中人們對老人的熟悉和態度可以看出,人們對他性格的尊敬,甚至他去買東西,“一定有許多鋪子上商人送他糉子與其他東西,作爲對這個忠於職守的划船人一點敬意”。

而順順的兩個兒子,他們崇尚愛情,又有兄弟情,鄙視金錢,敢愛敢憎,他們生存在所謂的世外桃源,承載着圖畫的完美與歷史的厚重。他們無法擺脫如畫般靜止的命運與生活。這潛在流動的悲劇命運。

邊城讀後感 篇9

午後的陽光暖暖,透過紗窗,靜謐地灑在書桌上。閒來無事,捧起《邊城》,感受湘楚的動人景色,體味淳樸的風土人情。

初見,是“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靜靜的水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的恬靜美麗。湘西的景色被沈從文這樣輕描淡寫,筆筆點綴,更增添了引人的韻味。循着沈從文的筆跡,繼續追尋着湘西的美,那裏有被夕陽烘成桃色的薄雲,有柔和如銀白色綢緞的月光,有浮在溪面上的,也有揉在雜草間的蟲鳴。溫柔、恬靜、遠離塵世,湘西彷彿將世間一切褒義詞都包攬於身。

湘西的美不僅在山水之間,還在於社會之中。原始的吊腳樓,搖曳的紅燈籠,潮溼的青石板,竹製的揹簍,苗族女孩的圍裙和銀飾。博大精深的湘西文化在沈從文筆下展現得淋漓盡致。湘西的美令人心醉,令人神往,湘西文化更引人去探索。

在我所到過的湘西土地上,男子女子都有特色的民族服飾,女子帶着能發出清脆聲音的銀飾,男子的衣服也是五彩斑斕,着實印證了“男女垂髫,短衣跣足,以布勒額,喜斑爛服色”。《邊城》中的民族風味與之極爲相符。神州大地,容納了56個民族優秀的文化,在這秀美的湘西之地,湘西文化是這文化畫卷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山水之美不及人性之美,以自然之明淨狀寫人心之明淨纔是《邊城》的昇華。

憨厚熱情的祖父,活潑靈動的翠翠,他們和大黃狗相依爲命,生活在這美麗的湘西大地。祖父閱盡人事,飽經風霜,卻依然保持善良,“從不思索自己的職務於本人的意義,只靜靜在那裏活着”他風裏雨裏爲無數人擺渡,他從不多佔別人半點利,推脫不掉的餘錢他也會慷慨的買些茶葉、菸草贈送給過渡之人。他極度的熱情、善良、助人爲樂,令人動容。他的助人、愛人是對自己職務的堅忠,是對自己的要求。在這裏,祖父的愛人與自愛達到高度的統一,也令人尊敬。祖父的身上,頗有敬業的`味道。

翠翠是祖父唯一的親人,是爺爺捧在手心裏怕化了的掌上明珠,正值豆蔻年華的翠翠天真善良,在情竇初開的年紀愛上了儺送,可最後儺送離家出走,翠翠只能淒涼地守着渡船,盼着心上人的歸來,“這個人也許明天就回來,也許永遠也不回來了”,翠翠的執着等待,是她對儺送的最純淨的愛,最單純的愛。天保愛翠翠,他知道弟弟也愛着翠翠,所以他最先提議“歌戰”,他也最先妥協,他願意成全弟弟而讓婚,最後意外身亡的他,可謂是爲了愛情和親情殉情。淳樸的親情,真摯的愛情,這是天保擁有的最珍貴的東西。

個人之美爲小,團隊之美爲重。端午節時,鎮上的人民一起掌控着龍舟的前進,一起爲勝利吶喊助威,孩童們一起嬉戲打鬧,節日的氛圍在大家的歡愉下變得更加濃厚,空氣中四處瀰漫着湘西人民的團結友愛和純潔善良。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美麗的湘西就孕育出了一個個淳樸的人兒,在湘西這裏,只有傳統文化一直歌頌吟詠的美德——敬業,愛人愛己,友愛兄長,團結和諧……沒有塵世的喧囂與嘈雜,沒有急功近利,沒有金錢腐敗,沒有享樂迷奢。當代社會的人性,無法經揣測和考驗,深究人性本質,也許就暴露了陰險與醜惡。“扶老人被訛”、“爲錢燒死僱主妻子孩子”,諸如此類的時間讓人們膽戰心驚,也讓社會溫暖不再。

《邊城》中那些純淨的感情,那個純淨的社會,都是沈從文在告訴我們:“我們的時代要多一些純淨,少一些功利!”倘若我們人人都能真誠,都能忠誠,那和諧的日子的到來哪裏還遠呢?愛與美,需要被融入社會。

“這些誠實勇敢的人,也愛力,也仗義”願這是多年以後社會的模樣,願愛與美永存人間。

邊城讀後感 篇10

沈從文先生所著的《邊城》一共有五個主人公,分別是老船伕、他的孫女翠翠、船總順順、他的兩個兒子天保與儺送,故事主要講述了五人之間的愛僧哀樂從而表現了茶峒人民的淳樸與美好。

提起愛憎哀樂這四個字,我主要想談談“愛”與“哀”。文中第一份愛是儺送與翠翠之間的。二人第一次在端午節相遇,便給彼此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兩年後,儺送主動邀請翠翠及老船伕一同到河邊吊腳樓最好的位置看船。當翠翠聽到旁人在說她與儺送的閒話時竟害羞地逃跑了;當儺送主動找翠翠說話時,翠翠故意岔開話題,抿了抿嘴笑了。此時的翠翠也逐漸意識到了自己對儺送二老的那份感情,並想將這份感情埋藏在心中。而儺送二佬也願意爲翠翠而放棄一座碾坊,只要一條渡船。二人兩情相願卻遲遲沒向對方敞開心扉。第二份愛是翠翠與祖父之間的。祖父特別疼愛翠翠,翠翠想聽歌了,他便張口就來;翠翠想聽故事了,他便娓娓道來;翠翠想聽曲兒了,他便立即拿起雙管鎖吶吹起來,翠翠要求的祖父都無一不辦。

但兩份愛最終都變成了哀。儺送因哥哥天保的死而內疚離家出走,祖父也意外地在一天的雷雨中去世了只剩下翠翠與好心的老馬兵一邊繼續掌管祖父的工作,一邊等待着儺送的歸來……

故事中的老祖父總會讓我想到我的外公。我記得有一次我無意中說道:“這家的餅乾好好吃啊!”當時我只是隨口一說並沒有放在心上,結果,數月後回上海來看我,拎了一大袋子我愛吃的餅乾,遞給我說:喏!這是你最愛吃的餅乾!我特意給你買的!”聽完這句話,我的眼眶突然溼潤了。我不經意間的一句話,外公竟牢牢記在心中。也許這就是親情吧:他不需要任何回報,只希望自己所愛的'人能夠健康幸福!而我也常常對自己說:如果他們有一天突然離去,我會不會也像翠翠一樣堅強呢?

因此我對老祖父這一人物印象最深。老祖父是一個忠實善良的老船伕。每天盡職盡責地管理好渡船,他從不思索自己職務所帶來的意義,只是很忠實地在那裏活下去。他從不收取過渡人的錢,如果實在還不了錢,他便託人將這錢到城中去買茶葉和草煙贈送給過渡人。在生活中,老船伕特別疼愛翠翠,也很尊重翠翠,當得知大佬天保相中了翠翠並立即託人上門做媒時,他並沒立刻不加思索地答應了那戶如此好的人家,而是詢問了翠翠的想法後才做了決定。祖父爲了翠翠的幸福忙前忙後操碎了心,不惜託着帶病的身子去城中找船總順順商量儺送與翠翠的事,但如此忠實的老人最終並沒有如願看到自己最疼愛的孫女出嫁便離世了。

《邊城》最大的亮點莫過於結尾了——“那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當我讀到這句話時,我特別想知道儺送到底什麼時候回來,但就此戛然而止。這便是個“留白”,給讀者提供了一個遐想的空間,通過自己對本書的理解以及想法來補全結局。對於我來說,我心中的結局一定是儺送與翠翠在某天不期而遇並向對方明確地表達自己心中的愛意和想法,從此一起接管老船伕的工作,過上幸福快樂的日子!而茶峒人民的美好與善良也永遠“活”在人們的心中!

邊城讀後感 篇11

《邊城》是一篇由沈從文寫的短篇小說,該故事以湘西的小城鎮,小村落爲背景,以翠翠與天保和儺送兩兄弟的愛情爲線索,把沈從文先生心目中的美好的湘西世界完美地展現了出來。

女主人公翠翠,是一個與外祖父相依爲命的十四歲女孩。她與外祖父單獨住在溪邊白塔前。外祖父以撐船過渡爲生,偶爾受“茶峒”小山城裏的居民賙濟。

城裏的船總順順有兩個兒子,老大天保,老二儺送。他們倆分別在端午節上認識了並喜歡上了翠翠。兩兄弟在月夜下唱歌。儺送獲得翠翠的心。天保退出,外出闖灘,意外死去。儺送覺得對不起哥哥,於是開始疏遠翠翠,也外出闖灘,一去不復返。

外祖父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死去,翠翠獨自守着白塔,等待着儺送的歸來……

我非常喜歡這篇小說的語言風格,它古樸,淳厚,樸實無華。沈先生用最常見的,最普通的字眼,描繪了一幅浪漫,細膩的圖畫,構成了一曲哀婉動人的樂章。無須雕琢,無須堆砌。所有的字詞像是隨意丟下的,卻處處能泛起浪花。

我知道,作者並不是用字詞等在外的東西吸引讀者的,而是用內在的感情打動每一個閱讀它的人。感情是隨着簡單樸素的文字流出的,簡單的文字也透着光芒。如同溪水順着山谷流出,單調的山谷就變得有生機。

所以,從字裏行間可以看出,沈先生是一個可愛的,祥和的,內心充滿愛的人。他筆下的邊城就是他的內心世界。他的語言不犀利,不極端不似魯迅先生的“橫眉冷對千夫指”。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那樣一個動盪的,黑暗的,迷茫的時代。能保持內心的祥和是很不容易的'。

邊城,是作者的故鄉,是坐着的內心世界,是作者的理想王國。《邊城》一書,體現着濃濃的湘西世界的地方特色。書中的邊城,是一塊神奇的純淨的野性的土地,書中的人也同樣如此。女主人公翠翠,是一個天生地長的精靈。他從小就生活在那裏,單純,可愛,爛漫。男主人公天保,儺送是熱情健壯樸實的湘西漢子典型的代表。外祖父,船總順順,駐軍將士,就連“茶峒”賣肉的,賣茶的,賣酒的小販都透着一種淳樸,善良的人性美。

全文是以一種淡淡的'哀傷爲基調:天保喪命,外祖父死於風雨交加的夜晚,翠翠孤獨地守着白塔,孤獨地守望。雖然很傷感,但作者以一種溫柔的筆觸把這一件件事情描述了出來。沒有嚎啕大哭,沒有撕心裂肺。只有默無聲息的哀傷。如春夜裏的雨,於無聲出慢慢浸透我的心脾,牽動我的感情。

我覺得這個故事最精彩之處在於作者設計了一個沒有結局的結尾。

“可是到了冬天,那個坍塌了的白塔,有重新修好了。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裏爲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青年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

……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這個故事結尾處,翠翠守着白塔,等待着儺送歸來,但不知他是“明天”回來,還是永遠不會回來。在這種淡淡的憂傷中又給人以希望。

我覺得,正是由於這樣的結尾,才使人們更難忘,使人們在嗟嘆之時永遠地把它記住。

我剛讀完這個故事,想給它安個結局。但後來想想,這是在自作聰明。有了結局,也許這個故事就不會那麼動人難忘了。必定沈先生看到了這點,才故意設下懸念,引人遐想。

邊城讀後感 篇12

我不知道那是幾年前,父親推薦我看沈從文的《邊城》。他告訴我,《邊城》寫得很美,是一個發生在湘西的故事。一直都不曾看,卻一直都在心中留存着一份盼待。我明白我與《邊城》是宿世緣深。不必強求,命中註定屬於你的終會在某個合適的時候出現,終會爲你所擁有。而萬千錯落的情緣便只是匆匆交叉而過,它們不是一季的候鳥,逝去了就不再回來。想起老船伕的一句話:“怕什麼?一切要來的都得來,不必怕!”在這樣的堅強與勇氣背後,不是隱藏着一種對人生的無奈嗎?很多時候,我們真的無能爲力。

《邊城》講述的故事悽美動人。它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也沒有撕心裂肺的感人場面,但他細膩而且真實,像一根輕柔的絲線悠悠地牽動你心靈的一角,使你在不知不覺間已然淚落滿面。

湘西擁有那樣美麗的風光:清瑩的河水映出水底凌亂的碎石;微風吹過竹林,發出沙沙的輕響;乳白色的霧靄靦腆地在薄暮的夜色裏飄浮……景緻柔美而寧靜,遠離都市的喧囂與浮華,有一種出塵而卓然的清麗,似林泉深處悠然飄出的牧歌。

是的',牧歌,小說裏始終洋溢着的牧歌的情調。看多了高樓華廈,看慣了車水馬龍,我的心憧憬着一片遠方的土地。沈從文筆下的湘西是我在心中朦朧勾勒出的天堂。

人說,人情如水;人說,世態炎涼。在這個世界上,有這樣多這樣多的人爲了自己的利益而算計他人,帶上僞善的面具,或違心或有意地幹着坑蒙拐騙的勾當。人性該是世間最最甘美的東西。然而在物慾橫流的石頭森林裏,我們還保留着多少真正純淨的人性呢?它太剔透,剔透到染不得一絲纖塵。可是,在大城市中終日奔波勞碌的人卻無力去呵護,只任由塵埃將它逐漸掩埋。誠信的埋沒滋生了欺詐,善良的埋沒滋生了邪惡。人性中太多的美德被封鎖在心靈的一角,可是疲倦的都市人是否還有閒暇去將它開啓?或許很多人已經開始遺忘。遺忘不是罪過,但若任由它們成爲回憶,成爲昨日的擁有,則將是人類的悲劇!

《邊城》裏的人情亦如水,卻不是如水樣淡薄,而是一如湘西的河川明澈純淨。在閱讀的時候,我感受到了人性的芬芳。翠翠和爺爺一起守着渡船,相依爲命,彼此關懷。爺爺意識到自己的年老,擔心死後翠翠無人照顧,總操心着她的婚事。十五六歲的少女不免帶着青春年少的羞澀。爺爺不便明說,只是遠遠地觀望,只是小心翼翼地探問。他是真心地爲翠翠好,卻不知由於他太過的關心和太深的愛延誤了翠翠一生的幸福。

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愛,可是有的時候,愛也可以成爲一種負擔。父母永遠是天底下最愛子女的,含辛茹苦,窮盡一生,只爲孩子能避開一切災禍,擁有燦爛的笑靨。他們的付出無私無怨,然而內心總還是有所希求,渴望着孩子能長伴身側。看到子女點滴的成長便是父母心底最深的安慰。但是,漫漫人生路最終還是要自己走完。我不相信,那個陪伴你終生的人會真的存在過。於是,當父母的愛逐漸成爲子女闖蕩世界的牽絆,當至親之情終於纏繞住我們遠行的腳步,我們變得如此懦弱與無助。長期處於父母廕庇之下的稚弱的翅膀該怎樣獨自去搏擊風雨?而不經歷風雨,又怎能見到彩虹?真的,我們揹負不起太深的情!

後來,也就是故事結束的時候了。爺爺的死使翠翠成爲完全的孤獨,這樣徹底,找不到一個可以傾訴的對象。碧溪的渡船上只剩了一個清寂的身影,她依然在執著地守望……

邊城讀後感 篇13

《邊城》所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這樣一副畫面:“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裏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一隻里路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牀爲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在如今,城鎮的物質建設雖然顯得騰飛發達,但是在建設的背後又顯露出另一方面的破壞。就像自然環境,是那樣的污染不堪:樹木被伐、空氣乾躁、噪聲不斷、垃圾成堆。這樣的環境,使人的身心受了嚴重的壓抑。所以,人又是那麼嚮往農村那種清靜、舒暢的生活空間。或許這也是《邊城》作者的思路。

並且在現今的時代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顯得是那樣的'陌生和功利。爲了自身的利益,大家似乎都捲入你爭我奪的潮流當中。在建築物空間越來越狹小的同時,人與人的心靈同樣顯得狹窄;在交通便利的今天,人與人來往的途徑是那樣的便捷,但人的溝通卻是那樣的艱難。一道牆,不單是隔絕了人與人之間的居住場所,也同時隔絕了人心靈的來往;一扇防盜門,似乎避免了外人的闖入,但同時也囚牢了自己與外界的聯絡。

而在《邊城》裏面讓我們看到的是人的淳樸、勤儉、友善、和平的景象。“管理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個老人。活了七十年,從二十歲起便守在這溪邊,五十年來不知把船來去渡了多少年。年紀雖那麼老了,本來應當休息了,但天不許他休息,他彷彿不能夠同這一分生活離開,他從不思索自己的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裏活下去。”在寫到主人公翠翠的時候是:“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鹿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平時在渡船上遇陌人對她有所注意時,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人,作成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的神氣,但明白了人無機心後,就又從從容容的在水邊玩耍了。”

文章在寫到掌管水碼頭順順時說:“這個大方灑脫的人,事業雖十分順手,卻因歡喜交朋結友,慷慨而又能濟人之急,……明白出門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爲人卻那麼公正無私……既正直和平,又不愛財”。在說到兩位年青人的時候,又寫得是那樣受人歡迎:“結實如小公牛……豪放豁達,不拘常套小節……和氣親人,不驕惰,不浮華。”

而更讓人稱奇的那隻小狗也格外顯得乖巧、懂事:“有時又與祖父黃狗一同在船上,過渡時與祖父一同動手,船將岸邊,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點,慢點’時,那隻黃狗便口銜繩子,最先一躍而上,且儼然懂得如何方爲盡職似的,把船繩緊銜着拖船攏岸。”

“美麗總是令人憂愁”。《邊城》作者在給我們展現這一幅人與自然相得相融,優美和諧圖畫的同時,卻又流露出一副面對人生悲涼命運的無奈與困惑的面孔。

本應該是圓滿美好的家庭,在母親與父親相聚不得志而前後離世下,翠翠從小就過着與爺爺相依爲命的生活,他們的孤單與悲涼時不時的涌流心頭。“黃昏來時,翠翠坐在家中屋後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陽燒成桃花色的薄雲”、“聽着渡口飄來那生意人雜亂的聲音,心中有些幾薄薄淒涼。”、“他在日頭升起時,感到生活的力量,當日頭落下時,又不至思量與日頭同時死去的,是那個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

邊城讀後感 篇14

在夜深人靜的情況下,我蓋上手上的書,古色古香的封面圖,單一的色彩,如同沈先生的文本一般,擁有讓人到繁雜管理中心安的功效。

讀過沈先生的《邊城》以後,我好像也越來越如茶峒人那般清靜、友誼了。翠綠色的山,清亮的溪流。創造着茶峒小鎮一班結實而又質樸的人。那邊的山,那邊的水,那邊的人……茶峒人不是功利性的。祖父擺渡死不願要錢,反倒四處請人飲酒,買生豬肉相互之間推錢,小鎮裏結婚隨意,要是子女們喜愛。就算是原文中最富有的順順,也是一個不十分在乎錢的'人,無私得很。而小鎮裏,富有別人的孩子喜愛窮苦人家的女孩,拋了門不當戶不對的彩禮,要娶窮苦人家女孩,也不是哪些新聞報道。日常生活正井然有序地開展着,擺渡的仍然往返於堤岸中間,玩牌的仍然喧囂着……殊不知這一切正常的彷彿讓人心慌胸悶。或許這確實靈驗了那一句話:狂風暴雨到來以前一直寧靜的。翠翠跟祖父不離不棄的日常生活依然如此,殊不知在哪一天,有一個男孩兒的影子闖入了她的內心,因此她就擁有密祕,那跟虎耳草與三歌有關係的密祕。這一歸屬於她的祕密在她看來是甜美的,由於在她睡覺的時候也咧着嘴笑,一副甜美開心的模樣就可以瞭解。翠翠與二老第一次的碰面兩個人便已一見鍾情。豆蔻年華的翠翠把心裏情意一直提心吊膽地個人收藏着,不對所有人提到,乃至是她親人的祖父。生活如翠翠家門口的溪流一樣靜靜的往前流蕩着,美少女的害羞使翠翠在應對二佬時大量的是十分的冷淡。而這時,大老也愛上了翠翠並請人說媒。翠翠慌亂當中雖未向別人說明她的情意,但她早已擁有自身心裏的挑選。悄悄地出現的重利輕義的流行文化,表露出沈先生的憂慮。邊城中心最有“勢利目”性的是那個轉坊,轉坊的主人登場的是錢牽着手,轉坊的妻子理所當然地摸着銅子,塞進翠的手裏,離開了,完全和當地的風韻不同。邊城式的鄉土氣息,在流行文化的腐蝕中,究竟往哪裏去,它是沈先生的一直來的憂慮,他既愛這土壤味道,憎恨重利輕義,以農村人自比,但又見到趁勢必定,純碎祖父式的文化藝術傳統式已然去世,翠翠的動向代表着這裏城文化藝術究竟往哪裏去。翠翠嫁個已請人做媒大老,沈先生對大老不滿意,嫁二老,代表着當地文化藝術的黴變,可是以沈先生的性情,又不肯見到翠翠又不太好的結果,用他自己得話說,他實際上不遺餘力關愛着她們。因而,邊城以等候做結果,不許翠翠邁向必定邁向的將來。在天寶和儺送相互之間表明立場後,天寶溺亡在急湍的渦旋當中;儺送以前要是擺渡不必碾坊的信心也因爲哥哥的死也越來越已不堅定不移如初見,再加親人的抵制,他決然背井離鄉闖江湖,沒人瞭解他何時會返回靜謐的茶峒。孤單的翠翠再沒有聽見在夢中將她拖起的悅耳的歌唱,她對於此事還一點都不知道。在靜謐的後邊,狂風暴雨來的是這般的強烈,全不管不顧一個軟弱的女生是不是能承擔——祖父在一次狂風暴雨後去世,剩餘她伶仃一人,每日只有形影相隨;然後是二老的離開,只交給翠翠悠長而又無期的等候。想念——翠翠僅有千辛萬苦的想念,千辛萬苦的想象。

可無論親身經歷是多少,翠翠性情中茶峒人的往上始終始終不變,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始終始終不變,猶如那座塔山,始終在翠翠心裏巍然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