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心得12篇

觀後感2.26W

在平日裏,心中難免會有一些新的想法,好好地寫一份心得體會,這樣可以幫助我們總結以往思想、工作和學習。一起來學習心得體會是如何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親愛的安德烈讀書心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心得12篇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心得1

《親愛的安德烈》是龍應臺人生三書的第二本,從第一本的《孩子,你慢慢來》到兩代共讀的36封家書再到《目送》,她在向我們訴說着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相處模式,而我比較青睞第二本書,可能對同樣處於青春期的我,會和安德烈與母親的信更有共鳴吧。

可能說起龍應臺,人們腦海裏都會出現這段話,“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這段話寫出了我們每個人的人生痛點,我們這一生,被父母目送着,然後我們再目送着我們的孩子,但是我們都很難去回頭張望,只因爲我們知道那份可以依靠的愛一直堅實地存在着。

但是撇開龍應臺對親情的敏感和理解,在《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中,她對孩子的關心與教育絕不僅僅停留在說教上,而是選擇走進兒子的內心,瞭解作爲一個18歲孩子的`內心世界。而這種瞭解不僅跨越了年齡的代溝,還跨越了國度,跨越了種族,跨越了文化。

爲了更好的瞭解對方,與兒子分隔多年的龍應臺選擇了以信的方式打開兒子封閉已久的內心。面對兒子來自青春期的“叛逆”,她既堅持自己的原則,但同時也選擇相信兒子;面對中西方兩國不同文化,龍應臺與安德烈更像朋友一般,討論着他們對政治,對文化的看法,而不是強行讓他接受自己的觀點;面對兒子的“落榜”、“失敗”,她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他成功的定義不是唯一的,要敢於質疑。

“信”是一個很偉大的東西,它不僅傳遞着遠方親人的思念,它還是一種瞭解對方內心世界的工具,很多難以啓齒的想法和表達都可以通過寫信去告訴[]對方。而通過寫信以達到教育的目的是一種有智慧的方式,正如著名的《傅雷家書》一樣。不得不說,龍應臺是一位極具智慧的母親,正如她所說的:我們是兩代人,中間隔個三十年。我們也是兩國人,中間隔個東西文化。我們原來也可能在他十八歲那年,就像水上浮萍一樣各自盪開,從此天涯淡泊,但是我們做了不同的嘗試――我努力了,他也回報以同等的努力。我認識了人生裏第一個十八歲的人,他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而她做到了。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心得2

《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一箇中年接近老年的女人與她成年的兒子之間3年的通信。

這本書的語言直接到讓人感到一種痛徹心扉的感覺。龍應臺與她的兒子帶着不同的心態寫信,兩人之間的感情不斷地在變化。我看到了一位努力深入兒子內心,想要打開那扇無形大門的'母親。與這位偉大的母親相對的是一個青年對不母親的不屑與桀驁,可隨着母親的漸漸深入,兒子的態度也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一開始所謂的爲了稿費而寫,直到純屬是想要與母親交談而已。

書中的一個個深奧的問題,敲打着我的心靈,或許我從未想過如此複雜的國家、信念、家人之間的那層不明的關係,可作者龍應臺卻看透了這一層關係。用龍應臺在書中的一句話叫:我是一個難民的女兒,是一個靈魂的漂泊者,那也許是文學的美好境界,卻是生活的痛楚。

想想現實生活中的我,雖然懂得那些孝敬父母懂事的大道理,卻永遠也做不到,父母的一句關心,會被我當成嘮叨。我只顧着自己的花樣年華,卻不顧父母的日漸老去。總以爲自己很聰明,到頭來才發現那個聰明,其實是愚笨。我們總是不顧一切的大步向目標走去,絲毫不知道在背後,有着一雙關切的眼睛,有一雙渴望的眼睛,等着你回頭來看看她。

龍應臺用她優美具有色彩的語言向我描述了父母的無奈與辛酸,讓我懂得,無論你走到哪裏,總有一個家,在等着你。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心得3

讀龍應臺和兒子的書信集《親愛的安德烈》。書拿到手,由衷地喜歡。慢慢讀下去,突然明白爲什麼龍應臺的圖片爲什麼這麼不加處理和修飾,任由歲月的痕跡坦露無遺,原來在這本書裏,她只是一個和我們所有的中國媽媽一樣,面對孩子的成長和越來越遠的距離而不斷掙扎的本色母親,心裏一下子變得非常溫暖。很多人羨慕龍應臺,能打通與兒子三十年的年齡代溝、東西文化的代溝,而像朋友一樣坦誠交流。但我更能看到,一個母親與兒子隔裂的痛苦那份無助與心痛。當讀到龍應臺看到安德烈的“獨立宣言”時,我非常感動。安德烈的原話是這樣的:MM,你跟我說話的語氣跟方式,還是把我當十四歲的小孩看待,你完全無法理解我是個二十一歲的成人。你給我足夠的自由,是的,但是你知道嗎?你一邊給,一邊覺得那是你的“授權”或“施予”,你並不覺得那是我本來就有的天生的權利!對,這就是你的心態啊。也就是說,你到今天都沒法明白:你的兒子不是你的兒子,他是一個完全獨立於你的“別人”!

龍應臺這樣來描繪她看到兒子這些話時的感受:安德烈,那一刻,簡直就像經典電影裏的鏡頭,身爲兒子的向母親做斬釘截鐵的獨立宣言,那飾演母親的,要不然就氣得全身發抖,“啪”的一個耳光打在兒子臉上,兒子露出愕然的表情,然後憤而奪門而去,要不然,母親愕然,然後眼淚潸潸而下,本來威武莊嚴的母儀突然垮了,慘兮兮地哭。

和朋友討論這種感覺,我們,在傳統中國文化沉浸下長大的一代,尤其是成人後的女孩,其實是很享受與母親之間那種水乳交融的親密關係的。但是,當我們的90後、20xx後的孩子長大成人後,當他們向我們宣佈獨立宣言的時候,一向沒有邊界的我們,能否承受這一打擊?

又一次想起了那句:在所有的親密關係中,惟有親子關係是以分離爲目的的。不知有多少母親能讀懂?用了一個下午的時間,讀完這本《親愛的安德烈》。也許有很多人會認爲,這是一本記錄母親與孩子成功交流的書。就書的形式和內容來看,也確實如此。

曾經,你的孩子,只是個柔軟的躺在你的`懷裏的小嬰兒,大聲地啼哭,傻氣地笑。你微笑地看着他悄然地成長,一點一點地變得成熟,一點一點地學會獨立,然後毅然決然地奔向那個未知的世界。而你,只能遠遠地站在他身後,惆悵地望着他的背影,在遙遠的地平線上變得越來越小,越來越小……可是,在你的心裏,依然清晰地記得,那個柔軟的躺在自己懷裏無助啼哭的嬰兒。並且,叛逆地表示,他沒有話想和你說。這個時候,你會心痛嗎?

當時間一天天地流逝,你知道從來沒有後悔過對他的付出,也沒有將自己的漸漸衰老放在心上,可是,你卻清楚地感覺到:你在一點點地失去自己所愛的孩子,不會心痛嗎?心痛的時候,你會做什麼?聽之任之嗎?還是放下母親這個無用的稱號,真正地將自己放空,去了解一個少年的心事呢?不是每個母親都能象龍應臺這樣成功地與孩子交流的。如果你仔細地讀這本書,會發現在太多的時候,那位認真的母親,正在努力而小心翼翼地用自己的經歷,去換取孩子的信任和友誼。她的措辭,不再有《野火集》中脫口而出的憤怒,不再有《孩子你慢慢來》中滿溢的幸福和滿足,更多的是在面對一個叛逆的青春期孩子時,用盡可能與他類似的語言和對自己青春年少的回憶換取他的信任,用盡可能不傷及他感情的措辭去限制他的錯誤舉止,用盡可能讓他感覺到信任的委婉語言給他的生活和學習帶去幫助和指導……所以,在我看來,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不僅僅是一個母親和兒子的書信集,而是,一顆充滿母愛的赤誠之心。作爲孩子的一方,在青春年少的時候,,很難讀懂這顆心的全部,直到——他(她)自己成爲父親(母親)的那一天。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心得4

《親愛的安德烈》中,有中西方文化的碰撞;有年紀、閱歷導致的不同視野;有母子情感的聯結對母親而言,兒女的長大總是意味着離開,束縛不是辦法,唯有放飛才能成就兒女的自我。龍應臺極力平視自己的兒子,對兒子成長中的困惑,她告訴兒子:要在信仰和現實之間,很艱難地找出一條路來。你要自己找出來。而對兒女而言,成長並不意味着放任,安德烈這樣告誡同齡人:這世上任何事都緊跟着一個東西它叫‘後果’跟‘責任’。

你可以看到龍應臺跟孩子分享自己成長的南部小漁村,那個貧窮而缺乏養分的環境,是怎麼讓她學到對弱勢的同理心與悲憫;你可以看到安德烈怎麼扞衛自己喜歡搖滾樂,喜歡電影,並且怎麼從60年代的'嘻皮文化中,叛逆出一種值得深思的價值;你可以看到這一對母子在面對該爲中國臺灣隊、中國隊、德國隊加油時,拉扯出關於國族認同的辯證;更多的,你看到的,該是一種相濡以沫,對於理性,對於文明正義,對於教養的理直氣壯,超越母與子的輩份關係,很純粹的交流着。

久違的龍應臺,熱情未減,在這本僞裝成動人家書的暢銷書裏,拉着兒子安德烈的手,透過文字,把我們帶到那個還有信仰,還有深刻人文關懷的地方。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心得5

段塵封約近20年的往事,一曲飽含深情的愛歌,一封令人深思的家書,這位母親終究還是走進了兒子的世界。20多年成長的蛻變感動了、碰觸了、滋潤了歷經世事滄桑的母親最柔潤的心,無法言說的情感綴入紙筏,留在筆尖,牽伴了這最熟悉的陌生人。

最忘不了的還是母子之間那場慷慨激昂的文化之爭。

安德烈說,MOM,臺灣與香港在我認爲是缺少文化底蘊的地方,匆匆奔走工作替代了生活閒暇享受快樂之美好;狼吞虎嚥替代了品味美食文化之樂趣;生活物質化替代了理想化精神化的歡怡……我享受德國帶給我的激情澎湃,熱愛各國友人一起啤酒、咖啡、音樂等一切對生活的“貪圖”模式,閒適的下午茶,愛好的互相增進,我享受這片靜沃的土地帶給我的文藝氣息,讓我能夠停下腳步慢慢品嚐生活的味道。

龍應臺說,親愛的安德烈,媽媽很高興聽到你與我交流內心對生活的想法,我們能夠站在同一高度談論社會性話題,這思想的進步令人欣慰。如你說所,德國確實很浪漫很會生活,可這並不意味着臺灣缺失文化,所謂的文化是流傳千古代代相傳所積澱的一種思想認知模式,不同的地域都有其無可替代的文明,不見得快節奏的生活,臺灣香港人就很厭惡,相反他們沉醉於這般充實忙碌的生活。香港購物天堂也不是浪得虛名,這背後凝聚了多少人心血和汗水,我們沒有理由自然也沒有立場去評判哪一個更好。快餐文化,高頻率生活,抑或浪漫文藝都有其獨一無二的專屬味道。

是啊,生活本就是多元化的,每個人心中都有着對文明文化不同的見解與認知,我們能夠做的也不過是傾聽內心的`聲音,追隨自己的所謂文明去沉澱、去厚積薄發罷了。

龍應臺說,所謂的母子,不過是父母看着孩子的背影漸行漸遠,轉過身,肚子流下一行清淚。《你真的瞭解你的孩子嗎?》告訴我們,父母給予了生命,就應任其飛翔,在他迷途時,指點迷津,父母不能強制孩子留在身邊,用所謂的愛結束了愛。有時,不是孩子離不了父母,不過是父母離不了孩子,沒有方向沒有動力。倘若,我們中國的父母願意俯下身和孩子站在同一高度,作爲朋友來探究這個世界,又怎麼會有那麼多的紛爭。

聽得最多的是“根據我的經驗”、“過來人”,也許你是對的,可並不一定是孩子想要的,經驗如時裝一樣,也會過時的。我們不妨學習一下龍應臺和安德烈,用一封封家書避免了矛盾,增進了感情,體現思想的高度與深度。

也許你有一封信,或是於你的,或是給你的,幫助你傾訴世界,尋回塵封已久的感情,把內心最真實的想法記錄下來,給愛你和你愛的人一個平臺,去暢聊社會,暢聊人生。

也許你有一封信,或是精彩紛呈的,或是乾枯無味的,明白生活的真正含義,懂得珍惜我們擁有的。心若向陽,思想便不會黑暗,以火熱的心向未來奔去,把背影留給世界。

也許你有一封信,或是對話時空,或是論道天地,把思想的高度達至巔峯,把生命的感悟貫徹心田,坦誠相對,心心交流,夢、愛、理解豈會遠哉?

作爲兒女的我們,動手抒寫一封家信,道一聲感謝又何妨?作爲父母的你們,俯身聆聽,道一聲理解又何難?言而總之,讓我們走進彼此的世界,喚醒塵封的溫情。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心得6

陸陸續續的最終讀完了《親愛的安德烈》,給我的最大震撼是書中那些關於父母與子女的溝通的描述,那些在我這樣的中國孩子看來新奇無比的教育且見解獨到的方式,令我耳目一新,那個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爛漫的安德烈更是給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書中的安德烈的生活充滿了樂趣,他喝酒、聊天、聽歌、開Party、旅行……,簡直是五光十色,豐富多彩,再來看看我們學生時代的生活:早早地起牀、匆匆忙忙地上學、沒完沒了地做作業、上不完的各種補習班……,即使偶爾也有短暫的放鬆和娛樂,也大多是來去匆匆,蜻蜓點水,從來無法盡興,比起安德烈的自由和愜意差得何止十萬八千里;安德烈遇到了挫折,媽媽龍應臺來安慰他,而當我們遇到這種情景時,卻往往收穫的是家長和教師的聯合斥責;安德烈成功時,媽媽、弟弟和朋友會爲他送去衷心的祝賀,但我們取得的成功卻永遠是理所當然,不足爲奇,甚至在教師和家長眼睛裏永遠是那樣微不足道,與他們的'期望相距甚遠。這難道就是東西方教育理念的不一樣嗎

菲力浦在第34封信《獨立宣言》中總結歸納出一個十分精闢的結論:歐洲人看人是看年齡的,只要滿十四歲了,連教師也要用“您”來稱呼學生。可是,中國的家長和教師卻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齡,而是刻意的去強調輩分、尊卑,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經長大了,只要站在爸爸、媽媽或是教師身邊,他的身份就永遠只能是“孩子”,永遠不能得到尊重,永遠只能選擇服從。難道在中國人眼裏,孩子只能算一個成人們隨身攜帶的物件

中國人之所以不肯尊稱一個14歲以上的少年爲“您”,僅僅是爲了保全那點少的可憐的面子嗎順着菲力浦的遭遇探究下去,我又發現了一點,那就是中國的父母在誇讚孩子時總是對他的父母說:“你的兒子真厲害!”,“你的女兒真棒!”……諸如此類,真是可笑,這到底在誇誰呢別以爲對方是“小孩”就能夠剝奪他的努力和成就!“小孩”也是人,也是有資格獲得尊重的人,也需要平等的對待,難道所謂的“人人平等”在孩子身上就不適用了嗎!由此看來,在東西方在對待孩子的觀念真的有着巨大的反差。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心得7

這幾個星期的閱讀真的是收穫驚人的,我感覺到了我的問題,我感覺到了如何進行心與心的溝通,所以我有話跟您說。

一開始,我抱着應付的態度去讀,可後來慢慢沉浸在安德烈和他媽媽龍應臺的通信對話裏。

看着安德烈在信裏和他媽媽龍應臺說,他心目中的“Kitsch排名前十大清單”,其中母愛就在裏面,我其實也好煩媽媽的關心。我現在越來越叛逆,總是喜歡和媽媽對着幹,有時候還亂髮脾氣,我也好想和媽媽有些交談,可是一開口就是學習,除了學習還是學習,有時候還能扯到我的朋友身上。書信,我也想過,可是媽媽每天六點鐘左右回來,一回來忙到七點多,吃完放八點多,做完家務睡覺,完全沒有空閒的時間。

每次我試圖和她交流,沒一會又扯到學習上了,說什麼現在不好好學,以後會怎樣怎樣。一開始,我覺得沒什麼,反正嘮叨一會就結束了,可是後來越來越煩,就和媽媽越來越少交流,我想,我和安德烈的遭遇差不多,我甚至有些羨慕安德烈,他的生活是自由的。

直到我在《親愛的安德烈》裏看到了《給河馬刷牙》這篇文章,我的淚水在眼眶裏打轉,媽媽是不是也希望我以後可以自己選擇工作,而不是被工作選擇,我一直不懂媽媽爲什麼一直工作,不和我玩,我還埋怨過她,我到現在才知道,媽媽努力賺錢,是爲了我以後生活能輕鬆點。

媽媽,不知道你還記不記得在我國小一二年級的那段時間,你每天都來接我,我每天都會和你說我在學校發生的趣事,一直滔滔不絕地講到家,而你,會笑着聽我說話,時不時插上兩句。週末,我窩在沙發裏看書,你幫我準備午餐,餐桌上,又在計劃明天去哪裏。

直到你幫忙外公做生意後,你完全不在家。每天我一個人放學回家,一打開門就是空曠安靜的客廳,你回來後,我和你說着我們班同學的事,你要不愛理不理,要不就是扯到學習上。

手指在計算機上飛快地動着,我安靜了,你沉默了,整個客廳只響着計算機“噼裏啪啦”的.聲音。

媽媽,我想進入你的世界,可你不願對我說,你想進入我的世界,我跟你慪氣,不讓你進來,我想說的是:媽媽,我不是千金小姐,不要總認爲我什麼都幹不成;我不是大嘴巴,不要以爲我什麼都會說出去。媽媽你有什麼事可以告訴我,我會盡力幫忙,不要總是放在心上,看到你的白髮一天天增多我也心疼,媽媽,爲什麼不把我當做你的傾訴對象呢?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心得8

告別了多情的雨季,告別了留戀的往昔,撥動七彩的琴絃,我們踏上了青春的界域,卻離開了父母這個溫暖的港灣,與他們越走越遠。

讀了《親愛的安德烈》,我才明白,與母親即使分隔兩地,也能夠互相認識彼此。書中的龍應臺女士和他的兒子安德烈,不僅僅是兩代人,還是兩國人。母子不能時常團聚,並且分隔千里,但他們卻能夠用書信的方式來互相瞭解對方,龍應臺女士在書上寫道:“我們原先也可能在他十八歲那年,就像水上浮萍一樣各自盪開,從此天涯淡泊,但我們做了不一樣的嘗試——我努力了,他也回報以同等的努力。我認識了人生裏第一個十八歲的人,他也第一次認識了自我的母親。”而我呢,自從升上國中起,就作爲一名住校生住在學校裏,與媽媽見面的機會變少了,但我們兩個人之間並沒有代溝,每個星期天回家到家後,我總有千言萬語要對她說,和她談論學校裏的事情,我的學習情景,我的學校生活,甚至於我未來的志向,她經常給我鼓勵,讓我好想一向留在她身邊,永不分離。

今年夏天,我懷着憧憬與不捨離開了國中,也離開了她,成爲一名高一新生,依然繼續着我的住校學習生涯,由以前的一週回一次家變成了一個月回一次家,我對媽媽的思念日日增加。讀到龍應臺女士寫給安德烈的一段話:“孩子,在這個臺北的清晨三點,我的窗外一片含情脈脈的燈火,在寒夜裏細微地閃爍。然而母親想念成長的孩子,總是單向的;充滿青春活力的孩子奔向他人生的願景,眼前熱切的望着前方,母親只能在後頭張望他越來越小的背影,揣摩那地平線有多麼遠,有多麼長,怎樣一下子,就看不見了。”我便想起了媽媽送我坐上回學校的公交車的情景,她的眼睛直視着公交車,那是一個母親愛與不捨的眼神,可是她只能靜靜的.看着,因爲她明白,爲了孩子的未來,她只能選擇放手。

明白了安德烈與龍應臺女士的交流方式之後,我開始和媽媽頻繁的交流,但我們用的不是書信,而是微信。媽媽總在微信上給我發一些她認爲重要的,對我有幫忙的學習方法,資料等。我每次都找藉口和她聊一會天。

爲了不讓她擔心,我會和她聊一些我最近的情景,告訴她我的歡樂。開學第一週的周測中,我沒有取得好的成績,這對一向關心我的她來說並不是一個好消息,但她沒有責罵我,而是幫我分析原因,鼓勵我,讓我下次努力。我在她的面前快要哭了出來,淚水在眼眶裏打轉,回到家後,她發微信給我說,要堅強,我永遠是她的驕傲。就像安德烈的媽媽對安德烈說:“我也要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爲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爲,我期望你將來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的、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我就是被媽媽這樣用鼓勵來培養成長起來的。

書中寫道:“人生其實像一條從寬闊的平原走進森林的路。走平原上同伴能夠結夥而行,歡樂地前推後擠,相濡以沫;一旦進入森林,草叢和荊棘擋路,情形就變了,個人專心走個人的路,尋找個人的方向。

那推推擠擠同唱同樂的團體情感,那無憂無慮無猜忌的同儕深情,在人的一生中也僅有少年期有。”我也曾像安德烈一樣面臨過與夥伴的分離,我的媽媽也用同樣的道理開導我,教育我,鼓勵我,讓我去交一些新的朋友。其實媽媽就像我的朋友一樣陪我一齊度過了歡樂的童年,緊張的國中,對於未來的高中三年,我期望她也將和我一齊度過。

讀了《親愛的安德烈》,我看出了母親對兒子那種深深的愛,也體會到了媽媽對我的愛。我要告述她,我“心中有一個小鎮,在我駛向大海遠走高飛之前”。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心得9

早秋的上午,陽光跳躍在桌面上,微風拂過臉頰擾亂了額前的髮絲。教室裏冷風呼呼作響,合上《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可我還是抑制不住內心的熱血沸騰,爲兩代人的思想溝通所震撼。

三年的時間,讓母子二人由“陌生”變爲“熟悉”。龍應臺說:“我可愛的安安,哪裏去了?那個讓我擁抱。讓我親吻。讓我牽手。讓我牽腸掛肚。頭髮有點汗味的小男孩,哪裏去了?"大概在每位父母的眼中孩子永遠都是孩子吧。但當龍應臺發現那個可愛的安安變成臉上早沒有了可愛的嬰兒肥。線條棱角分明。眼神寧靜深沉的安德烈時,她想到了用一種最溫婉的方式———寫信。文字,真的擁有這個世界上最動人的力量,兩代人的溝通和文化阻隔,在一字一詞透露的溫情中逐漸消融。

透過書信,我彷彿看到了一個陽光的大男孩:在德國長大,深受歐洲古典藝術和美的薰陶,喜歡聽旋律優美的`音樂,崇拜爵士樂,喜歡單純地享受聆聽。在他的來信中,我感受到了東西方文化的強烈碰撞,愛國情懷與避政心態,安分保守與熱情奔放。我彷彿打開了新世界的一扇窗,得以更多地去了解深入另一種文化。

我最喜歡的一封信是龍應臺給安德烈寫的《文化,因爲逗留》。在香港這座繁華而又忙碌的大都市裏,隨處都能看見急衝衝趕路的白領公務員,各種嘈雜聲充斥着人耳,快節奏的生活壓抑得人喘不過氣來。這種生活真的就是我們想要的嗎?想起暑假裏和媽媽一起去臺灣誠品書店,在這裏書是一種文化,而讀書更是一種享受。不同年齡的人因書在此匯聚,甚至還有人提着行李箱,只爲感受書本的魅力。書店裏橘色而溫暖的燈光將書本籠罩得十分美好,多了一份寧靜,少了一份浮躁。思想需要經驗的累積,靈感需要孤獨的沉澱,最細緻的體驗需要最寧靜透徹的關照。文化經典就是被時間的篩子所挑選的金塊散發着迷人的香氣,沁人心脾。這大概就是經典使人睿智的原因所在吧。

看過了龍應臺和安德烈的來信,我不禁也開始重新思考自己與父母的關係。

進入青春期,我或多或少會出現叛逆情結,漸漸地與父母的交流變得少了,每天都單調地重複三點一線地生活。看到龍應臺給兒子的信後我我忽然有些理解父母了,他們也想和我溝通交流的吧。這也讓我重新認識了父母。

與經典滿分作文裏所描繪的父母形象不同,爸爸媽媽並不是細膩的。爸爸不是虎爸也不是慈父,他只是不善於表達的,中國式爸爸的典型代表,只把愛藏在心底。上高中第一週,因爲要上晚自習,只能在食堂或在外面買飯。爸爸怕我吃不好,在家燉好排骨送到校門口。當爸爸轉身離開時我看到他被汗水溼透的襯衫,心裏有種莫名的感動。有多少次父母對我們的付出被我們認爲是理所當然,不懂得珍惜身邊所擁有的美好。

《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書中母子二人的對話,讓我的心靈有很大觸動。反思自己,也讓我重新認識了父母。通過這本書我找到了與人心靈溝通的橋樑。心中釋然,昏黃的路燈下是一家三口拉長的身影,留下一串歡快的笑聲。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心得10

最近看了《親愛的安德烈》一書,本書的作者龍應臺。借這本書龍應臺和21歲的安德烈共同找到一個透着天光的窗口。透過36封電子家書,兩代人開始——打開天窗說亮話。

這本書主要是講安德烈十四歲的時候,龍應臺離開歐洲,返回臺灣,就任臺北市首任文化局長。等她卸任回到兒子身邊,安德烈已是一個一百八十四公分高的十八歲的.小夥子,坐在桌子另一邊,有一點“冷”地看着媽媽。他們是兩代人,年齡相差三十年;他們也是兩國人,中間橫着東西文化。失去小男孩安安沒關係,但龍應臺一定要認識成熟的大學生安德烈。於是,母子倆用了三年時間互相通信。龍應臺“認識了人生裏第一個十八歲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收入此書的的三十多封書信,感動了無數被“親子”之間隔閡與衝突深深困擾着的讀者。本書爲讀者弭平代溝跨越文化阻隔兩代人溝通交流帶來了全新的思維和方法。

平時生活中也聽到很多家長在抱怨自己的小孩不懂事,不努力,而孩子們也抱怨家長不理解他們,甚至覺得自己的父母都落後了,跟不上時代,從而引發了一些不愉快的家庭事件,有的孩子還離家出走。

在我身邊就有一些很真實的例子,所以看到這本書我就特有感觸,好像是把鑰匙打開心中的鎖,因爲孩子和父母之間的不合會給家庭帶來很大的傷害,親人變成敵人真的讓人無法想象。從這本書中我看到到了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尊重,我想這是現在很多中國家長很難做到的,他們往往以愛的名義去剝奪孩子的自由,覺得自己做什麼都是爲了孩子,所以就應該聽他們的,否則就視爲不聽話,不懂事。

我個人覺得這反而會讓孩子有叛逆心理或者會覺得壓力很大,好像做的一些努力都是爲別人,很被動,當這種壓力超過一定的限度就會選擇逃離,也就引發了一系列的悲劇。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很難說誰對誰錯,只是缺少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其實人與人之間都應該做到這一點。在這本書中還讓我看到了兩個字用心,用心去做一件事情,用心去體會,用心去發現,就會有很多意外的收穫。希望這本書會給你們也帶來一些不一樣的感覺。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心得11

最近,我在讀一本課外書,這本書的名字叫《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是母子倆的三十六封家書。

龍應臺是安德烈的母親,當他們開始寫信的時候,安德烈十八歲,龍應臺之所以給安德烈寫信是因爲她想知道十八歲的兒子內心究竟是在想些什麼,就因爲這,他們互相足足寫了三年。

在讀的過程中,給我的第一印象是他們不僅僅是母子關係而是朋友的關係,他們之間彼此安慰,彼此關照,彼此聊天。我希望我的父母也能像安德烈的媽媽一樣,以朋友的方式和我進行溝通,互相體諒、互相尊重。

書中的安德烈生活得多姿多彩,非常快樂,他旅行,開聚會……可是我們的'生活從早到晚一天都在學習,大人和老師們光知道讓我們學習,不給我們自由,我覺得生活少了許多樂趣。我知道學習對我們非常重要,可是我更希望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有所放鬆。

安德烈與母親龍應臺之間年齡相差近三十歲,他們之間對許多事有許多不同的看法,一方是代表中國文化思想,一方代表德國。其實在學習和生活過程中也經常會遇到這樣的事,每當這時,我都會仔細思考一下,看看誰說的有道理,就採同鄉會誰的意見,我的媽媽平時比較尊重我的意見。

我還會細細品味這本書的。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心得12

因爲工作的原因,平時也會關注一些親子教育的書籍,遺憾的是大部分都很雷同,要麼是怎樣說教子女,要麼是怎樣提高孩子的成績,漸漸地也就對類似的書籍有點厭倦。偶然的機會,看到這本龍應臺先生的書,剛開始是因爲撇到封面的帥小子,進而看到題目,自以爲是關於愛情的,於是開始讀下去,竟然發現內容是母親和孩子長達三年的書信,這樣的親子溝通書籍,在我的閱讀經驗中是不曾體會過的,我也是一個母親,好像找到了一點親子教育的新思路,怎麼去愛孩子,怎麼溝通這份愛,在這本書中得到了很好的詮釋。我也特別願意以書中的某個片段來跟大家一起分享我的所想所感。

有個段落叫“一切都是小小的'”。某個夏天,母子在新加坡會合,母親抱怨兒子讀書不夠認真,玩得太多,在假期結束之後,母親寫信告知了兒子自己的想法,安德烈的回信很及時,並對母親的疑問作了回答,他覺得其實是個生活態度的問題,爲什麼不可以快樂地去做一件事情呢?我們不僅可以邊聽音樂邊做作業,邊和朋友聊msn,還可以一邊寫信給媽媽。因爲這樣就不單純是做作業了,這就成了一個好玩的愉快的過程。還說媽媽那個年代經歷的在現在來說都是大事件,看電視里老師討論或總結逝去的六十、七十、八十年代,好像天底下所有的事情都已經發生過了,大的都做過了,到了他們這一代,應該退到小小的自我,承認一切都是小小的,把自己的世界放大。

安德烈很幸福,有個通情達理的母親,難道我們的家長就很專制獨裁嗎?我想也不是,在各種各樣的行爲方式下都是對孩子的愛。這本書中關於孩子和母親的交流實在太多,如果你有興趣也可以翻開看個究竟。孩子的童年時代就那麼幾年,怎麼玩,怎麼做作業,怎麼處理一切小小的事情,都可以從點點滴滴去引導去幫助,不是命令,也不是抱怨環境就夠得,童年是無法彌補的,那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最原始的根基。在我看來,只有我們不迴避去思考怎樣給孩子愛,怎樣跟他們溝通,無論對孩子還是我們自己都是件好事。

標籤:安德烈 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