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後感

讀《讓孩子遠離焦慮》有感

讀後感2.15W

決定拿這本《讓孩子遠離焦慮》的書來參加公司的“壹月壹書”的讀書活動,是因爲自己在業餘時間有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了孩子的教育和性格引導上面,這本書完全在我的興趣範圍內,所以完全沒有應付差事的感覺。我家的孩子正好四周歲,我和他之間的溝通出現越來越多的問題,那麼我就很有必要看這些專業的書來尋找幫助,幫助自己的同時也幫助孩子。關於孩子的心理問題包括這本書中所說的焦慮問題,也是我很想了解的。下面我就來簡單的說說自己的感想

讀《讓孩子遠離焦慮》有感

焦慮的具體問題,包括焦慮症、恐懼症、社交焦慮、分離焦慮、強迫症、抽動障礙等。

首先我就很想知道造成焦慮的原因,這樣才能找到有效的方法來改善這種心理狀態。

書中我讀到恐懼是焦慮和痛苦的根源。恐懼對於我們的生存至關重要、不可或缺。因爲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成長和發展,如果我們缺乏基本的生存能力、對環境的評估以及避免危險的能力,那麼我們很難存活下去。恐懼實際上是一種保護機制,是人類發展的一部分。那我就在想既然是這樣,是不是焦慮這種心理是來自遺傳基因的,還是通過我們大人的某些行爲把焦慮傳導給孩子了。我通過讀這本書瞭解到兒童焦慮可以來自於多種因素的交互作用,這些因素包括:基因及大腦生理機能(應該就是我們通俗所說的遺傳)、氣質(這個表示很難理解)、家庭教養方式(應該是孩子身邊的人的言傳身教)、環境因素包括創傷性事件(讓我想到了那麼一句話:一遭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排除遺傳因素不可控不可改變以外,我認爲其他因素,我們通過後天的努力,還是有很多機會幫助孩子的。

瞭解了這些相關因素之後,再結合實際找出各種表現現象,就能準確地判斷自己的孩子是否出現焦慮的狀態。

書中寫着這些危險信號:

1、與現實狀況不相稱的過度痛苦;哭泣、身體症狀、悲傷、憤怒、沮喪、無助和尷尬。(這條在我的孩子身上沒有類似的表現症狀)

2、處於應激狀態時很容易痛苦、激動或憤怒。(孩子沒有,反倒覺得我本人有,哈哈……)

3、頭疼、胃痛、經常因爲噁心不能去上學。(這個目前來看我家孩子也沒出現)

4、預期性焦慮,擔心幾小時、幾天甚至幾星期後的事。(孩子身上未發現這條,但是我自己卻有這種情況,家人稱我爲計劃生活,就是因爲焦慮,我會把能預計到的事情都提前安排,所以經不起干擾,我很憂傷也很無助。)

5、睡眠紊亂,比如很難入眠或時常做噩夢。(也許孩子還小,不大考慮事情,但這種情況在我們大人身上經常會發生,比如我準備第二天的年終會議工作一樣,頭天夜裏竟然夢見手裏拿出的投影儀數據連接線變成了空調的配件四通閥一樣,因爲我當天在會議室調試過投影儀和空調,因爲氣溫驟降,在心裏默默的祈禱了空調不要突然罷工,結果夜裏就做噩夢了,所以看這本書,我也是想從中學到自我調節的方法。)

6、完美主義:標準很高,眼裏沒有足夠好的東西。

7、過度的責任感:過度地關注別人是否因爲自己而心煩,爲不必要的事情道歉。

8、表現出過度或家庭功能受到影響:對於上學、去朋友家、參加活動、家庭聚會、出差和度假等活動感到困難。

9、對於正常情境引起的兒童痛苦需要給予更多的安慰,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勸說孩子從事常規活動,例如做作業、打掃衛生和吃飯。

對照以上幾點,我家孩子有不止一項的情況符合。那我就要尋求解決的方案來幫助孩子和自己擺脫苦惱。

繼續從書中找答案,我恍然大悟:孩子(當然包括我們很多的大人也會面臨這種情況,對新事物有些恐懼,比如第一次上臺演講語無倫次,緊張的手心出汗……)。恐懼來源於不熟悉,這樣恐懼讓人浮想聯遍。兒童恐懼和焦慮的加劇是由於他們豐富的想象力。我對照自己的孩子以及自身生活狀態中的一些情況,覺得書中所說正好擊中要害,孩子分牀單睡的時候,明明和我的牀是緊挨着的,但是他還是不斷向我表達他不願意分開睡的'原因是因爲害怕。那他可能在自己的小腦瓜裏不停地想象大灰狼從窗戶跳進來,壞人從門縫裏擠進來……當我瞭解到這些時,我心裏更多的不是埋怨孩子的不獨立,而是心疼他、理解他。

接下來,我該做的就是從書本中學習方法來幫助孩子遠離焦慮。

此書中更多提到的是“適應練習”。許多調查觀點認爲遠離和逃避焦慮並不能解決問題,只有接近和麪對焦慮的根源,逐漸消除這種情境的障礙才能最終克服障礙。當被問及如何克服過去的恐懼時,大部分孩子會說“習慣就好了”。比如小孩在滑滑梯上被靜電刺激了一下,可能就會很害怕,而大人總解釋沒什麼危險,這樣是無法排除孩子的心理障礙,小孩可能會因此拒絕玩滑梯。類似這種情況,我們家長是不易察覺孩子已經有這種焦慮的症狀,如果不能及時干預,那麼久而久之就會演變成一種典型的焦慮情境。假如我們家長能及時學習,能一下子明白孩子的心理想法並加以引導,就可能幫助孩子改善這種不良的焦慮情緒,比如我們可以讓孩子先看別人玩滑梯,當別人遇到這種情況是怎麼處理的,然後再鼓勵孩子去嘗試,幾次下來也許孩子就不那麼害怕了。

在大部分時間裏,焦慮的兒童在面對同伴、教師以及家長時,表現的都較好。他們的目標就是獲取他人的信任,並且避免受到傷害。克服焦慮就意味着挑戰他們的習慣性思維,並且變成另外一種反應,這種反應與理性聲音直接連通,通過這種方式與事實互通,將原來誇大的危險降低到一個可控制的範圍內。家長可以鼓勵孩子進行自主思維,這樣可以開闢一種新的可能性,讓孩子自發產生懷疑,主動出擊克服焦慮,而不是被焦慮所困。

當然這本書裏介紹的很多很多,真讓我受益匪淺,僅以此簡短的讀後感獻給公司的同事們,希望能幫助到和我有同樣困擾的大家。

標籤: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