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後感

思考中醫讀後感

讀後感1.98W

劉力紅自己說他寫《思考中醫》用了十年的時間在醞釀,正是十年磨一劍啊!其實我現在寫這些隨筆文,何嘗不是在磨劍呢?用心寫的書給讀者的體驗是豐富的,我在書中受益匪淺,對中醫有了更深的認識,我似乎是抓住了大學五年學習中沒能找到的中醫學的要領。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思考中醫讀後感,歡迎閱讀。

思考中醫讀後感

  篇一:思考中醫讀後感

終於把《思考中醫》看完了一遍,因爲不看完它,心裏總是不得安寧,這本書對我啓發太大了,劉力紅老師的話,太刺入人心了,你說怎麼能不讓我心動呢?

一個連《內經》都不曾讀完的人,又怎麼能成爲一個上工呢?不能成爲一個上工,又怎麼能爲百姓治病呢?如果沒有一定的能力,就行醫,那豈不是害人嗎?不要以爲中醫沒有毒副作用,中醫的毒副作用在於行醫者的能力,你有能力毒副作用就小了,你沒有能力。那麼你就是在殺人!

  篇二:思考中醫讀後感

幾年前就聽說有一本書叫《思考中醫》,並且還在書店的書架子上看到了,隨手翻看了幾頁也就放下了。想必是討論中醫存亡問題。

而今有同事舉薦了這本書,並且擺在了我的面前,那就要好好讀一遍了。經過兩週閱讀,頗有收穫。

1,作者很執着,有學問,有見識。

2,始終以陰陽爲綱領,展示了《傷寒論》六經的陰陽轉化,很有新意。有些觀點和我的'認識有點相似。

3,文章也有一些機械的、望文生義的成分,這是我的一孔之見。

4,總之,在今天能夠讀到這樣一本書還是很開眼界的。是一部難得的好書。

  篇三:思考中醫讀後感

《道德經》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爲和。" 現在的科學發達,對於宇宙物質構成和規律這個概念已經研究到很細,從分子論到原子論,到中子、質子、介子、夸克,再到反物質以及最近的熱詞"引力波".

而研究這些物質以及能量的學科被稱爲物理學。物理者,自然之理也。《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 "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

我們現在的科學體系被稱爲自然科學,《道德經·道經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所以說,科學也是道的一種。很多科學家都是神學的篤信者,而他們所信奉的神不只是泥塑木偶,更多的是對於宇宙萬物宏偉、美麗、和諧的敬畏。

牛頓在《光學》中寫到:"從現象中不是可看出有一位神嗎?他無實體卻活着,有智慧而無所不在。"

愛因斯坦的自傳中說"讚美秩序與和諧的美,相信其中存在的邏輯簡單性,這種秩序與和諧我們能謙恭地而且只能是不完全地去領會。""同深摯的感情結合在一起的對經驗世界中所顯示出來的高超的理性和堅定信仰,這就是我的神的概念。"

基礎科學的本質是發現,而中醫就是對人體中的秩序與和諧的總結,是泱泱中華五千年文明史先人對自身的經驗與智慧彙集而成的一門璀璨的科學。

當下的前沿科學研究,主要集中在量子力學。宇宙的微觀粒子對於人來說是無法感知的,但又是客觀存在的自然規律。物理學研究宇宙講的是物質、能量,以及物質能量運行的客觀規律。而中醫研究人體這個小宇宙講的是精、氣、神。精即物質、氣即是能量、神既是一切生命活動的表象及本質。中醫常常與道相論,道追求的是形神合一、天人合一,這個道就是我們所說的神。

我們都知道五臟,心肝脾肺腎。大家細心一點就會發現,五臟除心外都有月旁,月在說文解字把它歸爲肉旁,說明這些都還屬於有形之物。唯有心,沒有月旁,說明它是神的範疇。心主火,這裏的火,指的就是維繫我們生命的神火。

《素問靈蘭祕典論》中說,"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十二髒如十二官,凡十二官者,不得相失,故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歿世不殆,以爲天下則大昌。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則殃,以爲天下者,其宗大危。" 可見形器的東西是要依賴神明而存在的。

五行之中,唯獨火爲無形之物。我們所能見到火,只是一種能量的形式。我們會發現火彷彿不受地球引力影響,故曰上炎。再看我們的身體,發生上火的基本也都是在上部。可見與其它四行的差別。縱觀中醫各大流派,傷寒、溫病、扶陽等等,究其根本就是將人體中的這股生命之火控制在最均衡的狀態。說明神明之火纔是生命之基。故養生善知火,是爲根本。當下最盛行的扶陽派,也是深得命之本也。

現在大多數人對中醫的認知,都是從已病這個層次認識的。單從這個層次去認識中醫當然會不如西醫。比喻一個突發心梗的病人,你會送什麼醫院呢?當然是西醫,我想哪怕是醫聖復生也會建議送西醫院。在處理類似危及生命的急症的時候,中醫確實不如西醫。但我們如果從另一個角度去思考,中醫的意義是讓類似心梗這類的高致死率的疾病不會發生。

當下的醫學發展的兩大趨勢,一個是慢性病及健康管理,一個是大數據精準化醫療。無論是哪一種,目的都是治未病。把疾病扼殺在萌芽狀態,或者說壓根就不讓疾病冒頭。可見治病於未發的疏導手段無疑是最爲科學的。

要知微見著,那就得學經典。"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 治未病不易,你得學會望聞問切,很大程度上還得要靠經驗和感知。所以中醫學之不易,且學且珍惜。中醫特色就是形而上,西醫特色是形而下。一個是道,一個是器,所謂以道御器。是爲上醫。

標籤:讀後感 中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