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後感

協和醫事的讀後感

讀後感2.26W

讀後感是指讀了一本書,一篇文章,一段話,幾句名言,一段音樂,或者一段視頻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啓示寫成的文章。以下是小編收集的協和醫事的讀後感,歡迎查看!

協和醫事的讀後感

  篇一:協和醫事讀後感

協和:洛克。菲勒基金會在原北京協和醫學堂基礎上創立,在過去的近一個世紀裏,成爲西方醫學在中國發展的鼎盛和巔峯,深深影響了中國的醫療系統,大部分學生在未來的從醫生涯裏推動了中國的西醫發展,治學嚴謹,提倡精英教育,通識教育、博雅教育並重。它在教育、醫學領域取得的成就,應當引起現在社會的思考,在面對醫患矛盾層出不窮,社會醫療體系改制迫在眉睫的今天,如何去培養醫生,以期提高基本的社會醫療保障。

擔任醫學生輔導員的三年多時間裏,深深感受到,醫學生們從大學聯考中走出,又重新進入新一輪不間斷的考試,不說學富五車,起碼要學的書就要五車,每一學期末發教材,體弱女生沉得都無力提起,內外婦兒、八大系統、解剖、生理、生化、病理……基礎考、臨牀考、畢業考,三大綜合考試,座座大山,想穿上白大褂還需經歷醫師資格考試,近來又提出要進各基地醫院輪轉,本三年碩兩年博一年,如此沉重之學業,和其高中同學四年本科畢業即投入社會熔爐相比,醫學生所付出的時間、精力,必然更多,除了普世的救死扶傷理念之外,這一切理應得到社會給予的尊重和理解。八年求學路漫漫,學生卻不知自己八年後的社會角色是什麼,看到一幕幕的醫生突然被砍事件,一部分學生開始退怯,醫生都已經成爲高危職業,社會的誠信還能靠什麼去支撐。

多年前的夢想,自己也是一名身穿白大褂的臨牀醫生,無幸而從,命運將我被迫地“棄醫從文”,只是對於醫生職業的情愫一直都沒有變,多年後有幸進入醫學院擔任輔導員,在這裏和醫學生們同吃同住同學習,新學期擔任大一新生的輔導

員,個人覺得應該更多地參與課程教學,做一個夢裏的醫學生。

尤其是新生更有必要讀一遍《協和醫事》,這是一種那個時代裏的象徵,進入學府,耳濡目染,不知不覺就被浸潤其間,要有歸屬感,要有使命感,要有幸福感,告知新生的同時,同樣也警醒自己。

  篇二:協和醫事讀後感

其實是先想到後讀的。自從我知道了301醫院曾經是協和系統的醫院以後,我突然意識到,西醫的博大精深。看看我們國內最好的幾家醫學院,其實都是有西方人直接過來開辦的底子。其中最著名的是協和醫科。當年辦校之初,暫時不提誰出的資,只說辦學的目標:建立一所中國最好的具有世界水平的醫學院。它的確做到了。第一任校長是一位當年只有28歲的美國醫生麥克林。在組建這個醫學院的時候,真是任人爲賢。事實證明,懂事會沒有選錯人。六年之後回國,這位當年年輕的大夫任職芝加哥大學醫學院院長和內科教授。(不再多述他的事情,這裏只作個簡短介紹)。協和醫科自從新中國接管以後,就不可能和過去一樣與西方的醫學界有直接的聯繫了,可是協和醫科培養出來的大夫們,在新中國成立後,爲北京市甚至全國的醫療機構的建立以及醫療水平的提高和普及上起了很大的作用。直到今天,協和東院,西院(301),都是中國西醫的最高水平代表。

我爲什麼在看了不少中醫書,發現祖國傳統醫學的博大精深以後,開始說西醫博大精深? 因爲了解。或者說,真正開始瞭解西方對中國的影響。中國這個土地上的文化科學技術等等一切,是在不斷的吸收外來的成就和思想的基礎上不斷完善的,其實並沒有純粹意義上的“中國文化”。我們和他們,沒有絕對的界限。如果中國文化沒有吸收並蓄的能力,就不會有一個延續的發展和燦爛的文明歷史。而我們看到的,恰恰是個燦爛的文明史。西方文化,也是具有吸收並蓄能力的文化,並且這個能力非常強勁。也許任何一個文明在某一個時期,都會像海綿吸水一樣貪婪地吸收外面的東西。也會像春天的萬物,勃勃生髮。我只想看到在這塊土地上,重新展現出如此的生機。

  篇三:協和醫事讀後感

剛開始,本着一種任務有點排斥的心態去閱讀這本書,以爲無非述說就是那些陳年老事,漸漸的,心被沉靜,慢慢的,產生共鳴,深深的,被一種執着的精神打動,作者也不過與我屬於同齡的人,更加驚訝於作者不滅的理想,細膩的風格與邏輯思維組織能力,將協和的發展和精髓娓娓道來,展現於世人面前,是啊,協和強調精英的精神,強調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情,也只有協和才能創造出協和的精神,那是多少代人的努力,放棄多少才能獲得今天的成就,那種敬業精神,世人如何比,又拿什麼去比,被裏面太多的故事感動,同時亦爲現代的狀況擔憂。

在各種文化和思想氾濫的今天,人們的行爲有多少偏離正常的軌道,學術腐敗,所謂的論文東拼西湊,毫無閃光點可言,更無創新,長此以往,我們與先進國家的差距如何縮小,不管什麼規則、不管什麼標準,到我們國家執行中都會產生變異,平常人都熟悉的9000,在國外執行的相當不錯,確實能夠促進生產力的提高,在我們國家就演變成花錢得到一張薄薄的紙,能證明什麼呢?企業花了大量的人力、財力去做這項工作,連他們自己也不明白,他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僅僅是一張證書,便於招標,便於宣傳,那種膚淺的經濟利益是最根本的目的嗎?本人將認證作爲事業來做,但看到太多的不合理現象,內心的那種焦慮無以表達,有時候,甚至覺得無知音,痛哭流涕,來對我們從事這些行業的不合理現象表示惋惜,從事這項工作的個人沒有錯,企業也沒有錯,錯的只是我們國家這個大環境,錯的只是我們民族短淺的目光,錯的只是中國人太愛耍小聰明,錯的是以爲捷徑能夠快速獲取成功,錯的是明亮的雙眸總被一層霧籠罩,錯的太多……

特別喜歡的語錄有:我曾經渴望被激發內心的熱忱,希望那熱忱最終自律而專注地匯成一股創造力,點火昇天,懸壺濟世; ;還有更多的語錄感動我,感謝協和,感謝作者,讓我知道怎樣生活、怎麼工作、怎樣對待人生!

  篇四:協和醫事讀後感

協和,在還是孩提的時候就已經略有所聞,不過在我們那邊偏僻的地方來說,也沒有人去過協和,甚至沒有人見過協和的人。但是對協和,我一直保持着一種崇拜的感情,理所當然地認爲協和是中國最高的醫學殿堂。雖然至今也沒有見過協和的人,更不用說到過協和。 最近喜歡到丁香園逛逛,看到前版主把這本《協和醫事》上傳,懷着對協和的崇拜,我把這書下載了……

樓主說,這書下載後請在24小時內刪除,如果有興趣可去買。很遺憾,我沒有做到。我捨不得刪。這書,好;這書,有感情;這書,不只是書,還是情感的傳遞。

協和醫事,看完也沒有究竟沒有說過醫術,用裏面的話說,醫生有兩個高峯,一個是技術,另一個是醫德。老協和的醫生就是擁有雙高峯的醫生,就是現在所需要的能夠處理醫患關係的醫生。不談他們,他們是我們所需仰望的',卻不可再企及,至今我也沒有遇到過所謂雙高峯的醫生,也許這並不能埋怨自己的運氣不佳,也許這個國家對這些人也是可遇不可求了。不是我對醫生絕望,也不是醫生的醫德不夠好,只是在這種醫療環境下,治病的醫生有,治病人的醫生不敢有。這就是所謂千里馬常有,伯樂常有,卻沒有成爲的千里馬的條件。 千里馬,我也知道,也承認,我不是一匹千里馬,所以我倒願意自嘲一下,我不是一匹馬,哪來千里馬。想想以前協和醫學院是怎麼一回事,老師比學生多,能夠想象嗎?再想想,平均下一年只是培養不到20個醫學生。這是一個什麼概念,放到現在的社會,老師比學生多,一年畢業不到20位醫學生,那不是浪費資源嗎?那麼多農民子弟,爲什麼你老師就不教多幾個學生,教出來的醫生多了,也好造福社會,我們國家醫生比例在世界上還是倒數的呢。這是善意的建議,也是可以理解的。

或許吧,某些人以爲一個老師帶的學生越多,就越能造福社會,允許我從好的方向想,總不能把我原本沒有機會讀大學的機會現在得到了,倒去說他們的壞話,所以,大學該擴建擴招,一個班只要教室允許,多少人也無所謂,越多越好,我就是在這種上大學最容易的時候考上了大學,成爲一名醫學生。我們班多少人,說出來一直是讓人驚訝,也讓那些沒有讀過大學的人心裏爽了一把,原來大學還可以這樣快餐式啊,真正地適合時代的發展。我們班到底有多少人,想想讀書時候我們最大的教室能裝多少人,大概就是那個數了。人多力量大啊。

說回協和,協和正因爲小而精聞名。協和出來的不僅僅是醫生,是醫學家,是心理學家,是學者。協和影響的不僅僅侷限於協和這個地方,不僅僅只是北京,而是全中國。當時這麼小小的一家醫學院,卻能引導一個大國的醫學走向。這應該值得某些人思考。

不談某些人,在現在這個社會,不管作爲醫生,還是作爲醫學生,總免不了讓自己去想想願景,現實實在是有差距。談談我自己。曾經我對醫生這職業是沒有抱有一丁點興趣的,後來由於某些緣故,我選擇了醫學。到了這大學來求學,這裏的外在環境真的是出乎意外得好,整潔,寬敞,乾淨,相對來說,內在環境就相去甚遠。我也承認,我這個人的惰性是隨環境而波動的,這裏讓我的惰性呈指數性成長,遠遠大於我的積極性。

書上說,老協和的那些老醫生相當懷念在老協和的日子。雖然在那裏,他們的臉被人嘲諷爲“協和臉”,缺乏陽光,缺乏笑容的臉,一副緊張兮兮的樣子;但是他們在病人面前,又完全是另外一副模樣,笑容可恭,認真負責。現在,醫院的我們,恰恰跟他們相反,我們在病人前纔是有一張“協和臉”,情何以堪。

雖然以後我也不見得有什麼成就,但起碼我現在的夢想,當真是踏踏實實地成爲一名好醫生。但願一路上沒有阻擾,而且有一批志同道合以兄弟相稱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