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後感

《目送》讀後感(精華)

讀後感2.94W

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目送》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目送》讀後感(精華)

《目送》讀後感1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這段龍應臺的經典語錄在一些文章裏經常被引用到,其實早就看到過,但當時沒什麼感觸,直到自己爲人母后,才深深懂得父母對子女的那種不捨。

不由得想起我的點點滴滴。當我第一次踏進國小的校門時,也曾一次次回頭注視父母離去的背影;當爸爸出門工作時,我也曾目送他的背影消失在馬路盡頭的拐角。當我第一次上大學,父母送校後離開時我突然有種不想他們離開,想讓他們再多陪我一會兒;生孩子出產房,他們炙熱的眼神送來的溫暖和關切。以前經常反感媽媽的嘮叨,想逃離的遠遠的,現在父母的年齡越來越大,額頭的皺紋也越來越多,但對孩子的愛永遠不會變,他們不會用太對的`言語去表達愛,但現在我懂得他們對我的愛有多深。

現在無論是工作或者生活上總喜歡和爸媽說說遇到的事情,快樂的他們跟着一起高興,有困難的時候他們也會跟着一起擔憂、焦慮,然後想辦法,這就是血緣關係,一家人的心永遠都是在一起的。但他們漸漸老去,身體也漸漸不如從前,還會有一些病症,媽媽去年身體有些不舒服,去醫院檢查查出腦膜瘤,雖然是一種良性的腫瘤,生長很慢,基本不會影響生活。那得知病情的那一刻,突然就覺得心很疼,我知道媽媽心裏也很在意的,可是在我們面前總是表現的很堅強,說自己沒事,以後定期複查就可以。作爲子女一定要在父母健在的時候多陪他們,愛護他們。

現在自己已爲人母,是兩個孩子的媽媽了,更加懂得父母對孩子的愛,那是偉大的愛,無私的愛,不計回報的愛。記得兒子剛上幼兒園的時候,揹着小書包送進教室,總忍不住從窗戶往裏望幾眼,想看看他在幹什麼,適不適應新環境,幼兒園裏好不好。漸漸的他長大了,他適應了幼兒園生活,送他到學校他會毫不回頭的就走進去了,但是我還在張望着他的身影,目送他進學校,直到看不到他。現在兒子已經成爲了一名國小生,有時候作業的時候會控制不住跟他發脾氣,想想能陪伴孩子的時刻就現在這幾年,所以一定要珍惜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光,多抽出時間陪他們,一起看書,一起玩耍,一起旅行等等,到他們獨立,到他們長大。

每個人都總要學會長大,學着獨自去面對生活裏的風風雨雨。做爲兒女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讓他們能常常看到我們,而不是含淚看着我們漸行漸遠。做爲父母也要明白,孩子不是你的附屬物,該陪孩子的時候一定要陪伴,該放手的時候就要適時放手。就像書中寫的“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

《目送》讀後感2

牀頭櫃上靜靜的躺着我很喜歡的一本書,每天閒暇之餘,都會翻上幾頁,輕輕的讀出聲來,細細咀嚼,慢慢體會,“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必追。”

初次讀到《目送》是在國中的語文課上,那時候的我,因爲年齡和閱歷的關係,還不能對這篇文章有深刻的瞭解,慢慢的隨着年齡的增長、經歷的增加,當我重讀這本書時,我似乎恍然間明白了作者所要描述的那種對父母、對子女、對朋友以及對人生和生死的豁達以及懷念的濃情。

書中的第一個故事講到了,逐漸長大的兒子,一次又一次的離別,留給作者的只是一個又一個的背影。字裏行間可以深深的感受到,作者對孩子離開的不捨之情,可同時她又是一豁達開朗的母親,她知道,總有一天孩子會離開自己,她懂得放手讓孩子自己去飛,去尋找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就像她在書中說的那樣“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

這不由的讓我想起了自己的'父親,雖然父親讀書不多,但對我的學習卻很重視,回想起讀書上學的那些年,一直有父親的陪伴與鼓勵。記憶中,每次結束假期即將返校的前幾天,父親都會再三地囑咐我,“到學校裏,要記得吃飽穿暖,喜歡的東西就自己買,錢不夠就打電話給我,給你寄錢,一個人在外面讀書,要好好照顧自己。”坐上前往學校的大巴車,揮揮手與父親告別,我暗自慶幸不會再聽到父親嘮叨的話語。然而,現在想起來,父親那時候懷着怎樣的心情送別我離開家,離開他的身邊,當時目送我離開的父親,一定也充滿了對孩子的擔憂和牽掛。當看着父親的鬢角一點點變白,皺紋爬上額頭的那一刻,我才知道,那個曾經高大威武的男人在慢慢地變老……

世上有多少婉轉的歌聲,卻唱不出父親的溫暖,世上有多少華麗的辭藻,卻描繪不出父親的愛。都說,父愛是深沉而偉大的,他的愛沒有隆重的形式,沒有華麗的包裝,卻一直默默的伴着我們成長。歲月匆匆,時間就像指尖抓不住的流沙,而我能做的就是在接下來的日子裏,常回家看看,陪父親吃吃飯、聊聊天,用心照料他的生活起居,用愛陪伴他的喜怒哀樂,用事業感激他的精心培育。

《目送》讀後感3

生活中某些珍貴的片刻,其實都來自於一些微不足道的細節。《目送》,簡單的文字,是她生活中每一個溫馨時光的剪影所剪貼而成的幸福畫面。流露出來的真摯、細膩的情感,一字一句,如陽光般,暖暖的。

龍應臺,一位孩子的母親,一位母親的孩子。我爲後者,但年齡遠遠有差,人生軌跡也全然不同。如今看到的,多是閒適,溫馨,怕是到了作者寫時的年歲,也會憑添一份責任與感懷吧。

喜歡她筆下的母親,越長大越像個孩子,慈祥而可愛。雖然,年老的遲鈍讓其記憶力衰退到幾分鐘前的事都全然忘記,但那份不變的關懷與對她的孩子”雨兒“的愛,永遠不變。

喜歡她筆下的兒子,望向母親的眼睛有感情而深藏不漏。”拜託,媽,不要指,不要指,跟你出來實在太尷尬了。你簡直就像個沒見過世面的五歲小孩。“天曉得你說這句話是心中是何種心情。十七歲,固執得想證明自己的獨當一面,成熟卻青澀。說媽媽像孩子,媽媽的眼裏,孩子卻永遠是孩子。

喜歡她筆下的小可愛們:水光粼粼的小溪裏,睡夢中的白天鵝,脖子蜷在自己的鵝絨被上,旁邊一隻小鴨獨自在玩水的影子。多麼浪漫溫馨的畫面,讓人不捨得翻書,是怕書頁的響動擾了天鵝的美夢哩。窗外是火紅燒天的鳳凰花,溪裏是魚蝦戲水於潺潺之間,野蛇趴在石塊上曬太陽。多麼勾起回憶的同創場景,讓人穿越時空,真的找回那時的自己。

喜歡她筆下滿滿的詩意。有一種寂寞,忙忙天地之間”餘舟一芥“的無邊無際無着落,人只能各自孤獨面對,素顏修行。學過張岱的《湖心亭看雪》,爲何當時就沒能覺出那是怎樣一番天地間唯我一人的孤獨使然。

喜歡她筆下肺腑的.哲理。兄弟,不是永不交叉的軌道,倒像同一株雨樹上的枝葉,雖然隔開三十米,但是同樹同根,日開夜合,看同一場雨直直落地,與樹雨共老,挺好的。兄弟,幾十載並肩共行,幾十載風雨同舟,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第一次體會到,有一種淡淡的親情,卻深入骨髓,如手足般不可分離。

喜歡她筆下的小幸福、小溫暖。你的修行開始。在你與世隔絕的修行室外,有很多人希望捎給你一句輕柔的話、一個溫暖的眼神、一個結實的擁抱。我們都在這裏,等着你。讀到這兒,頓覺周身都暖暖的,卻不暖得熱烈,也不暖得淡淡,只是覺得心裏有了一種力量,背後有了一種信念,一種支持。

《目送》讀後感4

一本龍應臺的《目送》散文集,捧在手上不算厚重,但細細閱讀後,書中的內容卻重若千斤,令我感觸良多。既然我們生命中那些“目送”——至親至愛的漸行漸遠,甚至離去,都註定是必然,那麼行孝更需要及時。

自古以來,孝就是中華傳統美德之一。而及時行孝更是當今社會人們所必須學會的。

及時行孝,是指孝順父母不能等,一些於心底許下 “對父母行孝”宏願的人,總想着自己有朝一日衣錦還鄉再孝敬父母,從容盡孝,可是他們的千算萬算卻沒料到父母已經等不及那些 “來日方長”了。

這不禁讓我想起了那位20xx《感動中國》人物——揹着母親去上班的陳斌強老師。他用感人至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及時行孝的含義。

他如此說道:“小時候,媽媽總是用一根布帶揹着我,現在,我用它來揹着媽媽,媽媽患上了老年癡呆症,已經不記得我是誰,但她知道我對她好,我也知道,不管怎樣,她仍舊是我的母親,她說要和兒子在一起,於是我就用那根比我年齡還大的布帶,將我和媽媽緊緊地綁在一起,揹着媽媽去上班。”深夜一點幫助媽媽上廁所,五點到六點給媽媽穿衣、洗臉、餵飯,再去上課。陳老師也有孩子,可他認爲,給孩子的愛,孩子可以理解,孩子也可以等,而媽媽卻沒有時間等。這豈不是一場 “孝更絕倫足可矜”的目送?

但是,並非所有人都有孝的意識,更別提及時行孝了。新修訂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正式實施,其中第18條規定:與老年人分開居住的贍養人,應當經常看望或者問候老年人。也就是被大家通俗地理解爲:“常回家看看”。

“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時間宛如沙漏悄悄流逝,讓我們從懵懂變得成熟,也讓深愛着我們的父母額上眉梢刻上歲月給予的滄桑痕跡。如果說我們對父母的愛是一泓深泉,那麼父母對我們的'愛便是一片汪洋;如果說我們對父母的愛是一株綠楊,那麼父母對我們的愛便是一片茂林。既然知道光陰似箭,爲何不珍惜與父母朝夕相處的珍貴分秒?既然知曉,我們又怎能不及時行孝呢?

縱使我們都可能逃不過生老病死的輪迴,我們都可能無奈心酸地面對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但是,我們可以在再多的遺憾和不捨下,凝住淚光,用充滿愛意與釋然的眼眸,去目送那些我們生命中最愛的人,去目送那些我們今生今世的難得緣分。

生命中一次又一次的目送是必然。而目送所教會我們的是:行孝須及時,且行且珍惜。不要爲“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而懊悔。

珍惜現在。

珍惜每一個相處的朝夕。

珍惜目送的緣分。

《目送》讀後感5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題記

目送親人遠去,目送時間流逝,目送歷史蒼茫。

龍應臺的《目送》,沒有華麗的詞藻,只是淡淡的文字。生活中的瑣碎那麼真實,文字中帶着真情。她的文字如青草,帶着清新,撲面而來;她的文字,似燈塔,散發着光茫,照進心房。龍應臺寫盡了幽微處最顫人心絃的那種感覺。讀起來,賞起來,品起來,悟起來,讓我的心跳也充滿着共鳴的激動。

看着龍應臺的一次次目送,想着自己與父母的一次次目送,突然發現,自己對父母有着如此之多的虧欠,惟有珍惜纔不枉他們對我的一次次目送……回家的時候一句“你們開車小心一點!”媽媽告訴我,她和爸爸都會感到很欣慰,覺得我懂事了,長大了。就這樣一句很普通的話,在我父母的眼裏。卻覺得我包含着許多的關心,每週日下午都是這樣,看着汽車遠去,看着彼此的身影從對方的視線中變小,變小,直到消失。現在,我才發現,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在變老,而我,在長大。目送,亦是漸行漸遠的必經路程。都明白,第一次的目送是成長,最後一次的目送卻是永別,那麼,你就更應該善待父母,這樣當你一次次面對背影的`時候纔會釋然。佛說前世500次的回眸才能換來今生的擦肩而過,那麼,遇見你們還成爲你們的子女,我又得回眸多少次呢?總認爲我的人生之路漫漫,所以幾度任性地揮霍,時常惹你們煩心,偶爾讓你們氣憤不已,有時令你擔心,又有時使你萬愁莫展,當不懂事的我將你們的關心與愛拒之門外時,你們卻在原地等候不曾真正遠離……

不管你父母知不知道,你都要告訴他們;真正的愛我們,是讓我自己體會孤獨、挫折、失敗等種種坎坷,因爲“有些事,只有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愛我們,就讓我們自己去體驗,就讓我們自己去解決,因爲有些路,只允許我們一個人走。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龍應臺說我們之間的緣分只是不斷地目送背影,我說這短緣後面是我們自己與父母彼此之間都不知道的,深愛。

《目送》讀後感6

《目送》的七十二篇散文,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捨和絕然的虛無。她寫盡了幽微,如燭光冷照山壁。

對於龍應臺的瞭解是由她的《目送》一文。後來才知道,《目送》是一本散文集。集子裏,滿滿的都是作者對於人生的感悟。其中龍應臺將對親人真摯、又很複雜的情感表達得十分真實。

朱自清在《背影》中寫道,因看到父親爲自己擔心操勞的背影而油然而生的心酸;龍應臺則寫了兩種背影。一種是目送父親離開人世,另一種則是看着兒子慢慢長大。漸漸只能遠望兒子高大的背影。文章抒發的是一種不捨,卻又不得不捨的心情。作者身爲人子,身爲人母,經歷了大半輩子,回首往事,內心泛起點點漣漪。

“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在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當作者倏地發現當年的小男孩已經長成大人、自己也無法隨時隨地的陪在兒子身邊了,心裏有幾分落寞。

全文的感情基調有些壓抑,語言卻十分真誠。如今我們也生活在父母庇護的翅膀下。卻未曾報答過什麼,小時候我們總自顧自地一往直前,好像探險之路絲毫不艱險,我們去忘了回頭看看保護着我們的父母。我們快要在社會中變得獨立,在將來又會目送我們的孩子。或許真的像龍應臺所說的那樣,我們間的緣分就是在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中行漸遠——記得回頭看看關心我們的人。

這本集子裏更有作者內心的獨白——由這個社會聯想到的。對於任何事情的相信與不相信,都沒有絕對的說法。說愛國、歷史、文明、正義、理想、愛情、海枯石爛的永恆都讓人不可相信,揭露出社會的黑暗面後話鋒一轉,提出:雖然我們改變不了過去,幹可以控制未來。哪些我們不相信的東西其實有他自己的定律。使得文章一下子明朗起來。

作者經歷了許多、想要教會我們的是超脫的看待這個塵世。的確,有時候需要的是繼續往前走,而有時,需要停下來。正如“相信與不相信之間,彷彿還有令人沉吟的深度。”這便是我們的生活:相信了便是這樣,不相信便非得刨根問底,親身試驗。總之,我們每個人都要有信心地做事,而不要拒絕困難、甚至拒絕生活……

……

這本書自始而終,像是人生的一個輪迴。將人間酸甜苦辣一一嚐遍。

《目送》讀後感7

主要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兄弟的攜手共行。對於《目送》,至今還回味無窮。

生命的歷程,時間的輾轉,父母、親人、兄弟姐妹、伴侶,然後會有自己的子女,就這樣一直走下去。當我們由子女變爲父母,我們開始目送自己的孩子。當孩子越走越遠,我們只有不捨的情愫。這是生命的軌跡,每個人都明白。我們必須按照這軌道上的路標走,經歷生老病死、悲歡離合。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見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這段話,彷彿觸動了我內心深處的一根弦。是啊,人生就是在目送裏度過。當父母懷着不捨的心情目送我們時,我們的背影是否也這麼絕情?當我們踏上征途時,父母在我們的身後默默凝視着我們,他們希望孩子早點回家。當我們離開很久時,或許她們還站在那裏,呆呆地望着車子啓動的地方。他們的眼神裏充滿期盼。

每次回學校的時候,媽媽總是陪我走到車站,她總是替我拿着大包小包,包裏總是裝着我最愛吃的東西,當然還裝着媽媽對我的愛。媽媽總是像對待小孩似的叮囑我:“下星期放學的時候一定要早點回家。”而且在上車之前還會嘮叨幾句剛纔講過的話。我總會不耐煩地說:“知道了,知道了。”當我坐上車回頭看的時候,發現媽媽正望着我坐的這輛車,表情竟然有些呆滯。車子越走越遠,但我仍然能看見媽媽的眼睛望向何方。她的身影越來越小,直到消失不見。我知道在與車子行駛的相反方向,那裏肯定還站着一個呆呆凝望遠方的.女人。

小時候父母把我們當成孩子,父母老了,我們把他們當成孩子。

在我腦海裏翻滾千遍的是作者爲母親塗指甲油的情景。當作者爲母親塗指甲油的時候,她的母親是那麼的聽話,聽話的簡直像個孩子。“效果,看起來確實有點恐怖,像給殭屍的臉頰上了腮紅。”她的母親真的是老了,作者爲哄着母親而給她塗指甲油,真的把母親當作孩子對待了。

《目送》透露着淡淡的愁緒,字裏行間都是人間的情,這情都是真實的。我們的一生,就是不斷在目送愛你的人和你愛的人。同樣的,自己也被目送着。不同的生命,很難說是互相交錯的,但父母養育了我們,我們註定這一生與他們交織在一起。但總要離開他們,去過屬於自己的生活。

《目送》讀後感8

讀《目送》這本書的時候我不得不懷着一種沉重的情感,不得不說,其中看似平凡的字裏行間,卻是蘊含了龍應臺對於人生對於兩代人之間關係的感悟,讀起來令人憂鬱卻又無奈。

這是一本感悟性的人生之書,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目送》這本書中的散文,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同行,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盡和決然的虛無。她寫盡了幽微,如燭光冷照山壁。

開頭時,其中引到“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來告誡我們要時時留意生活中的美好,抓住轉瞬即逝的生活,人生以及……這一切。

我看華安小時候,龍應臺看着他的背影,目送他進入幼兒園;十六歲出國時,龍應臺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的回頭,但是他,沒有。只留下了背影。二十一歲後,在同一個大學,卻同路不同心,只留下背影,背影,一直都是背影,結合在一起構成整本書,最令人心痛的一句話:

我慢慢的,慢慢的,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女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她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的在目送他的背影愈行愈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頭,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的轉彎處,並且用他的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這段文字初看時令我落淚,雖說平淡,但其中那種落寞、無奈的情感卻無論怎樣都抑制不住。

而後,又藉此聯繫龍應臺的父母,她突然發現,父母於自己,便如自己於自己的兒子,一代一代,循環往復,接連不斷,令人更加心塞。

父親的去世,在火葬場,龍應臺忽然發現自己總是在暮色中坐上飛機,發現自己也是常對父母以背影。在母親失憶後,她經常陪伴母親,如當年母親帶自己那樣帶母親,這才發現對於父母是多麼的愛,不由使人潸然淚下。而在飛機上,龍應臺看見一位老人後想念起自己的父親,想看若有機會與父親在一起她會怎麼做,以前每一個細節、點滴,無比細微,讓人身臨其境。很明顯地可以看出,幻想過很多次。可以看出,她是多麼思念父親,多麼後悔從前。

讀了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孩子爲了自己的長大,總會逐漸疏遠父母,而在經歷了很多,成長之後,才發現自己是多麼依戀他們,因而後悔,而大多爲時已晚。一代一代均是這樣,如同因果報應的循環,令人心痛。

《目送》讀後感9

它是《目送》,一本散文,寫友誼,寫親情,寫失敗的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捨和決然的虛無,寫盡幽微,如燭光冷照山壁。它告訴我,要真正的注視一切,必須一個人走路。一個人走路,纔是你和風景之間的單獨私會。行雲流水間,萬物映在眼裏。讀《目送》,你能感悟到個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傷逝"與"舍",一種刻骨銘心的痛。

作者如是說,"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或許,在作者與兒子,作者與父親三代人角色扮演中,在消逝的時光中,他們目送一個背影,看着另一人走下去。

在那段青澀的少年歲月,我的父母也只能看着我的背影,看着我獨自走下去。他們心裏冰雪般的透徹: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在那段迷茫困惑的時光裏,我只能一個人走。可是我知道,他們眼中的擔憂,他們眼中的不捨,他們眼中一逝而過的傷痛,縱然我看不到。

讀《不相信》,你能領悟到人生心靈旅程裏最大的關卡,是"相信"與"不相信"之間的困惑、猶豫和艱難的重新尋找。

正如書中所訴,曾經不相信"性格決定命運",現在相信了。曾經不相信"色即是空",現在相信了。曾經不相信"船到橋頭自然直",現在有點信了。曾經不相信無法實證的事情,現在也還沒準備相信,但是,有些無關實證的感覺,我明白了,譬如李叔同圓寂前最後的手書:"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象而求,咫尺千里。問餘何適,廓爾忘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

對我而言,曾經相信,曾經不相信,今日此刻也仍舊在尋找相信,但是面對時間,你會發現,相信或不相信都不算什麼了。因此,在一人走的路上,你只能是對時光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

有人說,少年時讀過的書,奠定了我們少年的底色。如果沐浴過瓦爾登湖的晨光,奔跑過聶魯達的黃昏。任憑世間萬象映射心間,你仍舊能以夢爲馬,踏遍天際的絳紫與金黃。去讀書吧。去找到這樣的書,深深的沉迷其中,回味每個你也曾經經歷的當時。因爲當時,稍縱,即逝。

《目送》讀後感10

我讀了龍應臺所寫的《目送》以後,有一些感想,我覺得除了第一篇《目送》和最後一篇《魂歸》跟“目送”有些關係,其餘都很雜亂,幾乎與“目送”沒有關係,所以,大致內容我也概括不出來。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篇,他講的是龍應臺目送她的孩子——華安國小到大學,然後作者的父親住院還有火葬。“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這段讓人心酸和感動的文字說了:年幼的孩子長大到成人,讓她牽掛、讓她失落、讓她懂得怎麼放手。和她父親的去世,在火葬場最後一次目送他——父親的時候,明擺她和他的緣分也就終止了。

原來,龍應臺的“落寞”與兒子、父親有關。兒子逐漸得長大,離“我”愈來愈遠,機場龍應臺目送兒子的背影一寸一寸地往前挪,直到消失。兒子都不願意回頭看 “我”一眼,感到非常失落。當龍應臺大學教授的那一天,父親開車送“我”,但是父親並沒有把“我”送到大學的大門口,而停在側門的巷邊,因爲他認爲,這種廉價的小貨車不是送大學教授的的車子。父親生病住院,“我”每個禮拜都去看父親。有一次,龍應臺幫父親清理排泄物,結果讓自己的裙子也沾上了糞便。父親對 “我”對我的愛和“我”對父親的愧歉都告訴了“我”:不必追。 ,專業的站

在《目送》這本書的`第八篇:《母親節》裏,有一段有趣兒的文字,是一些對話,我一邊看,一邊想,貌似我和母親也有過這類的的對話……

最讓人感動的是最後一篇文章《魂歸》,它說了龍應臺的父親死了,村民們說,根據家鄉的習俗,兒女不能親手埋了父母,但是,但是作者——龍應臺和她的母親卻說:“最後一次接觸父親的機會,我們不會以任何理由給任何別人代勞。” 這一天清晨,“父親”上山了,當司儀長長地唱“拜──”時,“我”和“我”的母親深深地跪下,眼淚決堤。

雖然我看得是“電子書”,有一些重複的,我不知道是故意重複還是無意重複的。但是,這“本”《目送》十分感人。雖然我還不是完全理解《目送》,可是,這裏面有些路我可能會走,我希望我以後也有一顆感恩和回報的心。

《目送》讀後感11

“修行”是蔣勳說《紅樓夢》時最常提到的一個詞。大概就是,從不明白到明白,從不習慣於到疲於,從被人橫刀奪愛的痛徹心扉到無動於衷、麻木不仁,從剛開始簡簡單單的對生的喜悅到日後對活的慎重。看龍應臺的人生三書時,從《孩子你慢慢來》到《目送》皆是修行,龍應臺一個人的修行。

初次看這三本書時,最喜歡的是《孩子你慢慢來》,“一個越是幸福的人對幸福就越容易體察”,這是《目送》中的一句話。這也大概是我喜歡《孩子你慢慢來》的原因,後來漸漸的對《親愛的安德烈》越讀越有感觸。不知什麼時候也會愛上目送呢?因此,這本書會被我埋在書堆裏,等未來的某一天,一個陽光像往常一樣落滿肩頭的午後,收拾東西的時候,我又再次尋找這本書,開始翻讀,那時我會是目光深邃地品讀呢,還是抱着它泣不成聲呢?也想把這篇讀書筆記打印在紙上,日後還能回憶當時的青澀想法。

“我們拼命地學習如何成功衝刺一百米,但是沒有人教過我們:你跌倒時,怎麼跌得有尊嚴;你的膝蓋破得血肉模糊時,怎麼清洗傷口、怎麼包紮;你痛得無法忍受時,用什麼樣的表情去面對別人;你一頭栽下時,怎麼治療內心淌血的創痛,怎麼獲得心靈深層的寧靜;心像玻璃一樣碎了一地時,怎麼收拾?誰教過我們,在跌倒時,怎樣的勇敢才真正有用?怎樣的智慧才能度過?跌倒,怎樣可以變成行遠的力量?失敗,爲什麼往往是人生的修行?何以跌倒過的人,更深刻、更真誠?”這是我最喜歡的一段話。我們總在被教育如何不跌到,跌倒有多可怕。但其實可怕的是跌倒後就以爲失去了一切,再也沒有了站起來的勇氣。

書中的龍應臺扮演着很多角色,兩個離家求學的孩子憂心忡忡的母親,兩個遲暮老人的雨兒,臺灣文壇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領袖,在生活中修行的懵懂孩子。

可修行的路必然是孤獨的,因爲智慧來源於孤獨的啓發。書的'封面是一個略顯駝背的中年女人推着一輛老舊的自行車,像是在回望着什麼。單薄的背影,讓人覺得有些心酸。看完全書,除了感動,也有對生命的無奈,總有幾個人對你纔是最重要的,以爲過不去的坎忘不掉的人,多年後再提起也會愣一愣。“寫出了失敗與脆弱,失落與放手,寫出了纏綿不絕和絕然的虛無”。這是書最後一頁的讀者評價,用優美的文字道出了我內心的想法。

華枝春滿,悲欣交集。

《目送》讀後感12

我在車站等車,身旁是一對等着過馬路的母子。母親在起步的一瞬間握住兒子的手,兒子卻不動,轉頭看她,眉一皺,正要說什麼,不料他此刻的神情被母親盡收眼底,兒子轉過頭,撇撇嘴,輕輕把手從母親手中掙脫,大步向前。母親的身軀一怔,隨即上前。我看到的是,她眸中掩不住的失落。

目送着他們的背影,思緒紛飛。

不知從何時起,自我也像那個兒子一樣,不屑父母遞過來的關心。一件外衣是“不冷,拿走拿走”,一杯牛奶是“難喝,不好”,一隻關懷的手,也是不着痕跡地掙開。即使是一個關切的眼神,一句詢問的話語,也總是以無所謂的視線,不耐煩的神情擋回。

也不知從何時起,那個捧着書跑來跑去問東問西的身影被時光沖淡,支離破碎,漸漸清晰的是一個人翻書上網尋求答案的背影。也不再是那個在商店裏一手拿一個顏色的`髮夾,歡快地跑到母親身旁詢問哪個漂亮的孩子,在母親給出推薦後,仍然猶豫地左看看,右摸摸,狠不下心,擡起一張哭喪的臉請求“母親,我選不好,兩個都要行不行?”而是習慣一個人作出抉擇,再一個人承受。也不像兒時受了委屈跑到父親懷中大聲哭泣並且尋求安慰,而是一個人辯解,一個人反擊。

《目送》中的孩子告別母親,一個人踏上那條每個人必經的道路。在告別的時候,母親目送着孩子漸行漸遠的背影,站在斑駁小路的這一端,看着背影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眼睛裏流露的風霜是歲月留下的痕跡。她捨不得孩子去受苦,去理解歲月的洗禮。母親太懂得這條路上的艱辛,當年的她也向往過,義無反顧過,然而也跌倒過,流淚過,但,不後悔。如今她只能放手,讓孩子自我走,正因——

這條路上的艱辛,只有自我懂;這條路上的風景,也只有自我欣賞才能會心一笑,這條路上的果實,只有自我採摘才更覺得甘美,這條路的盡頭,也只有在別人最後的目送中,自我走。

但是,倘若一個人在分岔路口徘徊,在泥濘的土地上摔倒時,有一個人爲你指明方向,向你伸出援手,那是何其幸運啊。跟一個志同道合的人,在這條路最險峻的地段,互相扶持,互相勉勵,並肩作戰,時刻充滿鬥志;在越過高山,穿過森林,看到勝利曙光時,對酒當歌,一醉方休,分享喜悅。倘若真的遇到這樣的人,就跟他結伴而行吧,畢竟一個人的旅途太過孤獨寂寞,而這條路的盡頭,又是那麼遙不可及。

《目送》讀後感13

《目送》中一共有散文七十二篇,主要是對親情和作者周邊人物的感悟,寫孩子的成長,父母的老去,各種真實的情感。

已是不惑之年,再來讀《目送》,頗有共鳴感,經歷的事情多了,感悟也多了。我最喜歡《目送》中的一句話是:“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路的另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必追。”這讓我想起孩子第一次上幼兒園時自己走向教室那小小的'身影,上一年級時那大大的書包幾乎能把孩子帶到,到現在,孩子卻不願依賴你了,獨立,她成了少年。想起自己的父母,他們是多少次這樣目送孩子的離去。父母的日漸老去,我對父母的依戀依舊繼續着。

歲月的流逝匆匆,心裏更加深深地體會着父母情,子女情,父母子女這世世代代的輪迴,上蒼早已安排好了一切,沒有人能改變上蒼的決定。而我們能做的,僅僅是陪着父母老去,陪着父母,一直走下去……

《目送》讀後感500字6

細雨婆娑,老樹抽出新芽,枯木又開花,光陰讓四季走了一輪又輪,也讓父親眼角長出皺紋,讓母親挽起的青絲混雜了白髮。在光陰的故事裏,每個清晨都氤氳着母親煮早餐的溫柔,在時光堆砌的大房子裏,一磚一瓦都

是父親堆砌的堅毅,在未來的圖騰裏,一筆一畫是我對父母的承諾。

曾經,我也像龍應檯筆下的兒子安德烈焦躁,孩子氣,任性,我有過無不及,當我學會站在父母的位置思考,去感受到父母對我那份深深的寵愛時父母卻已日漸老去,在生命的長河上將與我漸行漸遠直至生死兩隔。時間

是一隻藏在黑暗中的溫柔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間,物走星移。我親愛的父親和母親滿懷期待目送着我在成長路上行走,蹣跚學步到穩步單車,咿呀學語到出口成章,黃髮垂髫到青絲及腰……我願時光是個善良的人,讓

我有生之年能讓父母幸福,我願時光是個魔術師,能撫平父母臉上的皺紋讓白髮變烏絲,我願時光能慢一些。

無論過去多少年我依舊會記得大雨滂沱的那個夜晚母親撐着傘來接我,漆黑的夜幕裏,滴答的雨聲裏,母親微涼的手牽着我往家的方向走去。多少年後依舊記得父親厚實的手牽着我肉嘟嘟的小手走在傍晚的田埂,夕陽把

我們一大一小的影子拉的很長很長……我站在記憶的這端看着往事裏的片段,目送着母親牽着長髮微溼的我穿過雨幕消失在黑夜中,目送着父親帶着小小的我在夕陽下越走越遠消失在地平線那邊……

《目送》讀後感14

暑假,我細細品味了龍應臺的《目送》。書的封面是深深淺淺的綠,我饒有興致的打開扉頁,上面寫着:獻給我的父親、母親和兄弟們,我想這本書也許是表達親情的吧。我粗略地翻看了這本書,發現幾乎每一篇散文都配有插圖,但是每幅圖都不像專業攝影師的作品。我很快就在龍應臺的個人簡介中找到了答案,原來龍應臺最流連最愛做的事就是帶着相機在大街小巷中上一個人的攝影課。

“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在這一章中,作者描寫了龍應臺和兒子隨着年齡的增長,代溝越來越深。華安上國小,和她分別時,不斷地回頭,她看着兒子消失在門裏。十六歲時,華安到美國做交換生,她送兒子到機場,告別時,她在外面看着華安的背影一寸一寸地往前挪,終於輪到他,華安閃入一道門,倏忽不見了,他一次也沒有回頭。她意識到,所謂父子母女一場,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在作者和母親的電話交談中,年老的母親越來越呆滯,搞不清是女兒打來電話,旁邊附了一張照片,是龍應臺的母親,照片中的母親微笑着,她的眼神迷離,時空飄忽。

這一章中,使我最有感觸的.一篇散文,是“(不)相信”。作者二十歲之前相信的很多東西,後來一件一件變成不相信,開頭便寫到,她曾經相信過愛國,但後來明白要你愛國的人所定義的“國”,不一定可愛。作者還指出很多我們不知道的真相,那些所謂的文明的力量,所謂的正義,所謂的愛情,其實都不一定可信。但是當我讀到後面,卻使我十分驚訝,作者二十歲之前相信的很多東西,有些其實到今天也還相信,那些不相信的事你也必須得相信。然後,作者又談到:有沒有什麼,是我二十歲前不相信的,現在卻信了呢?有。那些父母老師經常教導的道理,曾經不相信,現在卻有點信了。相信與不相信之間,令人沉吟。

龍應臺經歷過的,我們也一定會經歷,等到我們有了自己的孩子,孩子也會像華安一樣與我們漸行漸遠。現在,我們正是像書中的華安一樣是個孩子,我們也會和父母產生代溝,這是每個人都會有的,正如書中龍應臺所想的一樣,我們會在成長中慢慢懂得許多人生感悟,慢慢地變得成熟。

《目送》是一部溫暖心靈的散文集,書中的故事帶着作者細膩真摯的情感,它可以使你淚水橫流。書中的語言十分質樸,沒有絲毫華麗刻意地展現她的情感,我十分推薦這本書。

《目送》讀後感15

《目送》之於我來說就像是一抹清新的淡綠,淡得那麼不起眼,無形之中卻又一種那麼深的魔力吸引着我拿起它,接着我便一口氣讀完了它。關於《目送》我有太多的話想說,因爲它的明媚、深邃、憂傷,它的美麗。

《目送》就像是一本生死筆記,他寫了父親的逝去,母親的老去,兒子的離去,朋友的牽以及兄弟相攜。他的筆觸極盡幽微就像是那光冷照的山壁一般。慢慢地我明白了目送其實不僅僅是眼睛的目送,還有幾許心靈層面上的東西。

我慢似乎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這段話發自龍應臺的肺腑。我想,無論是誰,看到這段動人心絃的文字,心都會怔住。作爲父母的子女,作爲子女的父母,彼此的身份,是在一生之

中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完成轉換。龍應臺說這就是生活和生命的本真。

回想以往,更多的時候,是爸爸媽媽,在目送着我們一步一步走遠,背影一點一點模糊。

暑假,我參加了夏令營。雖然要離開家半個月,我卻沒有絲毫傷感,反而開心地手舞足蹈。我幾乎是數着日子盼着那天的到來,沒有半點即將要離開父母應當有的難過與憂愁。盼着,盼着,那一天終於姍姍來遲,我也終於踏上了夏令營的旅程。這天,我大步流星地走在前面,完全忽視了父母以及他們不捨得眼神。我與我的新朋友興奮地討論着這次活動,不知爲什麼感受到兩道熾熱的目光凝望着我的背影,彷彿要看穿我,卻又那麼柔和。或許,是爸爸媽媽吧。或許,他們在等待着我的回頭,哪怕是僅僅一瞥吧。可是,我一次都沒有。快要到寢室了,我急忙從媽媽手中拿回書包,閃入門內,倏忽不見。父母該離開了,顯得有些落寞不捨,我並沒有發現那麼。現在,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識到,他們的落寞與不捨,或許與我的背影有關吧。或許,這轉瞬即逝的`半個月,在他們眼中卻是如同半個世紀之久。

時間正踏着宇宙的秩序疾步而來,我們親愛的父母終究會掛上一個共同的名字——老人。春來秋去,光陰荏苒。過不了幾年,他們的發會白,牙將掉,臉上會呈現出皺紋。

父母早已和我們牽扯起情緒,纏繞成關係,氤氳成感情,和我們打成一個死結,如影之隨行。

趁着父母還在,好好愛他們,好好回報他們,好好珍惜他們。如果真的有那麼一天,他們的背影漸行漸遠離我們遠去後,不要那時才後悔當初沒有好好愛,好好回報,好好珍惜。

所以,現在,回首,向目送你的生命感恩,向你終要目送的生命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