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後感

《目送》讀後感15篇(精華)

讀後感2.02W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目送》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目送》讀後感15篇(精華)

《目送》讀後感1

看完這篇,我強烈感覺到要活好當下,當父母子女需要我們的時候,我們要在緣分中儘自身可以盡的職責和任務,當他們需要獨立可以獨立的時候,我們要能放下,明白不必追也追不上。這點,對現在孩子尚小的父母而言,尤其更爲重要。

生活中,總有很多父母愛替孩子包辦很多,不捨得讓孩子嘗試很多第一次,覺得這樣才能體現父母的愛,才能讓孩子留在自己身邊,其實,可能適得其反,在該做什麼的年紀沒有能夠得到相應鍛鍊的孩子自我效能感會較低,與周圍孩子比較會讓他沒有自信……

如此下去,他們不僅不會感激父母對自己的“厚愛”,連與父母間正常的緣分關係恐怕也很難保持,新聞中常看到的母親給兒子下跪,晚輩要殺長輩,雖然是極端,雖然可能有很多原因,但我想,和最初父母沒有處理好與子女的.關係應該是有關係的。如是,今後更要時時提醒自己,別假以“愛”的名義去包辦孩子的事務,以避免自己的失落。

《目送》讀後感2

“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人到中年,讀到這段話的時候,心會隱隱的顫動一下。

這是臺灣女作家龍應臺《目送》中的一段話,說得令人心酸又無奈,步入中年,擁有年輕時所向往和追求的一切。

但是平靜下來才發現父親母親都在慢慢的'老去、孩子想掙脫自己的保護要遠行、兄弟姐妹各自經營着自己的生活。

《目送》讀後感3

把第三章讀完,在這一章裏看到了一個詞“父親”。恰好今天又是父親節,那我們就一起來聊聊父親吧!父子父女關係的不同,大家對父愛也會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吧!

父親給予的很多都在記憶的深處。高大的背影,發脾氣前慍怒的`眼神,豁達的性格和細膩的表情。都說父愛像山,可我覺得更像山上蜿蜒的路。在山一樣厚重的外表下,掩藏了多少細膩的付出。也許你並不會發現他都爲你做了些什麼?卻在某一天離開他時,就會覺得少了很多,到底少了多少呢?現在終於明白其實是少了整片天空!

如果有那麼一天,當你覺得父親的眼神不再那麼嚴厲,背影也不再那麼偉岸時。我想說,你是多麼的幸運!因爲在他開始變“小”的時候,你還可以看見,你們還在一起。你還有機會疼他就像小時候他疼你一樣。你還有機會陪他就像他小時候陪你一樣。我想說,真的很感恩,我很幸運!

那一首時間都去哪了!唱出了多少人對“家”的回憶!

人生匆匆,忽然而已!

《目送》讀後感4

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樣的。

她們難以捨得讓孩子一個人走,可是她們知道:“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闖;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

”所以,她們只能目送着你一個人的身影漸行漸遠,慢慢消失在道路的轉彎處,再也看不見……就是這樣簡單的'目送,它包含了父母多少的掛念、似海的恩情和無私的愛,還有多少離別的無奈和難捨。

人生就是這樣,在一次次的目送中離別,又在一次次的在聚首中續寫着新的目送……現在我們已經到了中年,可是依舊在母親的目送中一次次啓程。

母親的目光,是我們風雨兼程中最摯愛的陪伴,是我們前進路上引航的燈塔,爲我們指引方向,伴我一路前行……

《目送》讀後感5

其實真的不想用星星數量來表達對書籍的感受的,因爲覺得自己還不足以評價每個作者。《目送》是耗時好久總算拖拖拉拉的.看完的一本書,之所以這麼久可能因爲它不像小說那麼吸引人,勾着人看下去。每次看這本書都覺得內心很安靜,浮躁的時候是不適合閱讀它的,只有內心平靜才能很好地理解它其中的深意吧。當然我覺得自己做的遠遠還不夠,很多地方都沒有能理解深層的意思,只是字面看過後就結束了,總覺得它應該還有什麼可自己就是讀不出來。可能生活經驗還不足,又或許是知識面還很淺薄吧。總之,好在讀完它了,沒有中途放棄也是一種進步了!期待不可知的某日當我重新閱讀它的時候,能有別樣的感受吧。

《目送》讀後感6

下班路上,忽來大雨,匆忙趕路之際,手機聲響,原來是父親來電,“你帶了傘了嗎?要不要給你送一把過來?”尋常的問題,卻輕輕易易地擊中內心的一隅。

初爲人母,相比小女兒時更能體會家庭、父母、孩子、朋友之於人生的意義,愈加變得害怕“斷、舍、離”,拜讀龍應臺的散文集《目送》,竟生出強烈的代入感,一路跟着遊走在女兒和母親雙重角色間,經歷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一次又一次目送的“背影”直戳內心的痛點,讀罷全書最後《魂歸》一文時淚已滿了面。

龍應臺說,此書是“對時間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不知道什麼時候父母走路的步子開始慢了,不知道什麼時候呀呀學語的.小兒有了自己的主張,從被目送到目送,人生何嘗不是一場輪迴,在時間面前,我們在原地等

待目送,還是在彼此擁有的當下做該做、能做、想做的事,已近花甲之年的龍應臺爲我們上了一堂“最基本、最重大的課”。

《目送》讀後感7

第一次讀龍應臺的作品是《孩子你慢慢來》,文中瀰漫着一個慈愛母親散發出來的濃濃愛意,它溫暖着孩子成長的每一個瞬間,我震撼於作者文筆的精緻,放佛一曲小提琴從耳邊流過。

再讀《目送》,讀其文恍如讀其人。那種尊重人道,人文,人本的風格好似作者自身的個性,而字裏行間洋溢着的謙和、寧謐、空蕩、悲憫之情,更是發自作者平素真切的感觸。這是一本有血、有淚、寫情、寫理的“紙上心聲”。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必追。”。

不必追,因爲追不上。不必追,因爲留不住。不必追,因爲心相隨。好一個不必追!大到自然的冷暖陰晴,小到人生的悲歡離合,我們能改變的是什麼呢?我們能擁有的又是什麼呢?不必追,“莫問野人生計事,窗前流水枕前書。”

《目送》讀後感8

讀完《目送——爲誰》,知道了父母給了我們愛,但更多時候,卻是孩子教給了我們如何去愛!我們作爲子女的時後,是被動的接受。當一個人只是去接受,是無法明白愛的深刻。有了自己的孩子纔會主動地去愛,這樣的一來一回中,漸漸的明白父母的愛是一種本能。但這種本能不包括愛他們自己。想想我們的`父母,再想想自己?有多久都沒有好好的愛過自己了?

愛自己的人,就像一個被裝滿水的杯子。水滿則溢,當你是一個被愛的人,心中有滿滿的愛才會去更好地愛別人。因爲心中有愛所以懂得,什麼纔是愛。如若不然就只會是打着愛的旗號,去要求、去索取、自己卻全然不知。

做一個愛自己的父母,孩子纔會明白愛是什麼?

《目送》讀後感9

時光,是停留還是不停留?記憶,是長的還是短的?一條河裏的水是新的還是舊的?每一次繁花似錦,輪迴過幾次?這是《目送》中給我印象很深的句子。

其實我們都知道時光不可以停留,無論我們想不想,都不會因我們的想法而改變。由此我想到了一去不復返的童年時代,那些曾經無話不說的`小夥伴現在卻是各奔東西,只因爲我們踏入了不同的學校,有了不同的圈子,可能還因爲學校的質量不同而有了些許的不同。

教育,是一條垂到井底的繩,下面的人可以攀着繩子爬出井來。我想我們都是一羣下面的人,因此我們什麼也可以沒有,可以沒有朋友,衡水中學的學霸們通常是認不得自己同窗三年的同學,我們只要一心學習,不用幹活,不用洗衣做飯,每天只有假裝正經的學習,所以我認爲學習應該成爲中學生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我們應該好好靜下心來欣賞路邊的風景,個三差五的約同學出去遊玩,學會愉快的生活。

《目送》讀後感10

人要學會獨處,要學會與自我對話,瞭解自己,才能讓自己更好地與世界爲友,才能在知道這個世界上人性醜陋的一面後,仍然心懷美好與感恩。感恩我們得到的一切,就算是不好的',也感謝它讓你成長,始終有愛的能力,始終相信被愛的可能。蔡康永說,累的時候快撐不下去的時候,閉上眼睛想象自己已經到了多年之後,那個時候塵埃落定,一切都有了答案,回想當下,你會知道,這一切都只是人生的經歷,一個必經的過程而已,你終會走到,那個鮮花盛開的彼岸,只是要你值得。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母與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再多的遺憾不捨都不過是生命的過程,我們只能往前走,用現在來填補過去的空白和傷口,帶着愛和釋懷與生命和解。”

《目送》讀後感11

當我讀完《目送》這篇文章時,我的感受十分的複雜。

是啊,我偉大的父母啊。是你們,讓我來到了這個美麗的世間。是你們,讓我明白了生命的.可貴。是你們,讓我感到喜悅與快樂。

目送最後一段,給我的感受十分的深刻。是啊,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就是緣分從那目送的'一刻遠遠的消失了。

我們從依託着他們,到掙脫着我們。

我們從親近着我們,到躲避着他們。

我偉大的父母!我能爲你們做點什麼!難道只有微不足道的關心嗎?!

生命如此的喜悅而奇妙。但是,這取決於親情。

唉,我偉大的父母,我不希望看着你們像書中寫的一樣,目送着我,緣分漸行漸遠。

我的背影告訴你們:不必追。我不希望這樣。但是這卻是必須要面對的。

趁現在,我要好好的去孝敬我偉大的父母吧。他們太偉大了,他們太辛苦了。

我偉大而無私慈祥的父母!!你們辛苦了!!!

《目送》讀後感12

我尚未爲人父母,無法瞭解與孩子的深情。我在猜測,我的父母是不是也有同樣的感觸,看着我成長,且喜且憂,無法茁壯成長的小雛鷹總有一天會獨自飛翔,卻無力抗拒我的'成長。

小時候,父母是子女最親密的人,晴天雨天都相伴,陽光下,星光裏,然後都是一路同行。曾有時候,我以爲一輩子大概都是這樣了,以爲父母子女是一生不變的緣分。

每每談及我的國小時代,我媽媽總會念叨,第一天送我去上學,在教室的窗外看我,看了整整一節課。爸爸最會燒麪條,只要我說想吃麪條了,爸爸就會一大早去買新鮮食材,等我起牀,已經有一碗熱氣騰騰的麪條在等我了。一樣的配料,一樣的味道,天天吃都吃不膩。我家在鎮上,不大不小,生活所需一應俱全。小時候常常會覺得,世界大概就這麼大了吧。

《目送》讀後感13

《目送》是由七十四篇散文組成。其中讓我猶爲影響深刻的一段是: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必追。

當看到這一段的.時,不由想起小時候讀的一篇文章,朱自清的《背影》,雙淚盈眶。

好好珍惜與父母在一起的每一寸時光吧,不要總以爲未來還有很長的時間,回頭看看,無情地歲月已不停地在他們身上刻畫年邁的痕跡……

《目送》讀後感14

“人生本來就是旅程。夫妻、父子、父女一場,情再深,義再厚,也是電光石火,青草葉上一點露水,只是,在我們心中,有萬分不捨:那撐傘的`人啊,自己是離亂時代的孤兒,委屈了自己,成全了別人。兒女的感恩、妻子的思念,他已惘然。我們只好相信:蠟燭燒完了,燭光,在我們心裏,陪着我們,繼續旅程。”

親情,是一個溫暖而又心酸的話題。父母目送着我們,我們目送着孩子。一代人在馬不停蹄地老去,一代人在馬不停蹄地長大。只是什麼時候纔會懂得,懂得了之後又什麼時候才能說得出口。

常常想,人生這場旅途,都是在成長中頓悟。年少無知,年輕氣盛,年長懂得,年老明白。死亡是最後一道閱讀理解。

親人不會永在,希望親情永存。

《目送》讀後感15

最近我正在讀龍應臺的《目送》。

這是一本極具親情、感人至深的文集,由父親的逝世、母親的蒼老、兒子的離開、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出了人性的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出了纏綿不捨和絕然的虛無。

每當打開這本書,親情立刻滋潤着你的心靈,這個時候腦海裏全是父親的背影、母親的目光……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們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用追。

”這是其中讓我感觸最深的一句話,這句話讓我想起了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