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雕塑

學科交叉公共雕塑課程改革論文

雕塑2.74W

摘要:爲了緊跟行業的發展和知識體系的深化,結合職業教育貼近實踐的教學宗旨,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對美術雕塑方向專業的“公共雕塑”課程進行了學科交叉式的改革,引入了與本課程相關的環境藝術設計等其他學科的知識,豐富了教學的內涵,培養了學生的職業能力,達到了良好的效果。

學科交叉公共雕塑課程改革論文

關鍵詞:公共雕塑;學科交叉;藝術設計

“公共雕塑”課程是高職高專美術雕塑方向專業的專業方向課之一,是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美術雕塑方向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隨着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公共雕塑”設計和建設領域產業也迅速升級。在這樣的行業背景下,急需具有一定設計創新技能又兼顧實踐製作技能的複合人才。在雕塑藝術工程領域,雕塑作品與公共環境、公共藝術的相關性越來越被重視,標準也從公共環境空間中的雕塑簡單陳設轉變爲追求雕塑與環境的和諧統一。因此,根據行業發展要求及高職院校培養實踐應用人才的宗旨,對“公共雕塑”課程進行學科交叉的課程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一、“公共雕塑”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首先,“公共雕塑”課程的教學案例分析往往過多強調雕塑造型意識,以經典案例爲導引,使得“公共雕塑”在環境藝術背景下的認識得不到體現,並且因例證的陳舊而不能體現現階段行業發展的趨勢。過分強調高職高專的實踐動手能力,忽視了理論知識的闡述,使學生在不理解學科原理的情況下進行雕塑的實踐設計和製作,學生學習興趣低下。其次,課程活動的組織停留在賞析、設計加製作的簡單模式,沒有充分考慮“公共雕塑”設計製作的工作原理及內涵性質。缺少直觀的體驗和感受,沒有對“公共雕塑”進行外出考察或企業參觀的項目,不能增強學生對“公共雕塑”藝術表達語言的理解,最終導致學生作業水平不高,設計的創新性不佳,聯繫實際不夠。最後,“公共雕塑”的成績評價過於呆板,過分強調作品最終的效果,忽略了立意、構思等環節的任務評價,沒能從課程推進的各個層面進行鍼對性的評價,造成學生對實踐過程中節點任務環節的不重視,無法達到真正的訓練目的。

二、基於學科交叉的“公共雕塑”課程改革策略

1.增設規劃設計的內容體系,強化設計分析能力。本環節的增設,能夠讓學生從設計規劃的角度把握“公共雕塑”在環境設置中的藝術內涵,其中設計前期分析、方案概念設計、設計文本製作、設計交流和彙報等方面的訓練,能夠增強設計思維的條理性,訓練工作任務的流程化,提高設計的能力。這一內容的增設可以強化“公共雕塑”製作前的案例分析和作品賞析,也可作用於課堂任務的推進與確立。改正以往教學中的簡單舉例和籠統的命題方式,強化了設計的分析能力,貼近了工作實際,有利於知識結構的完善和崗位職業能力的培養。

2.增設設計製圖的基本內容,強化識圖能力。在“公共雕塑”項目的實踐中,雕塑藝術工作者與環境景觀設計師常會進行方案溝通,在不具備現場勘查條件時,具備基本的識圖能力能夠很好地提高工作效率,增進團隊之間溝通的流暢性。通過這一知識的擴充,能夠提升學生對各類設計圖圖示方法的認知和製圖標準規範的把握能力,熟悉各類設計圖表達的內容,明晰平面圖、立面圖、剖面圖的面貌,熟悉軸側圖和透視圖內涵,提高空間想象能力、分析問題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增設手繪表現知識的引入,強化圖紙的信息表達能力。“公共雕塑”的草圖繪製是闡釋設計思路的重要途徑。以往這一環節僅爲雕塑設計圖的一般性示意,不能做到深入細緻反映雕塑和公共環境的關係,表達形式單一。引入環藝景觀的手繪表現課程的部分知識內容,能夠訓練符合現代設計師要求的手繪畫法,讓手繪成爲雕塑設計的重要輔助手段。手繪表現的優勢是快速便捷,能夠在獨特直觀的繪畫中表現出雕塑的效果氣氛。綜合手繪效果圖的表現,還能強化雕塑圖紙的透視表現、色彩表現等能力。手繪表現的技能的`掌握能夠讓學生在今後的工作中更高效地與客戶溝通,提高應變能力。

4.增設模型場景製作相關知識的引入,強化思維空間表現向度的延展。“公共雕塑”課程推進中,小稿製作環節完結後,應當進一步強化設計意圖的效果表達。鑑於“公共雕塑”設計與環境藝術的緊密聯繫,需要引入一定的模型場景製作知識,對雕塑小稿進行公共空間的模型化置放。這樣,模型的環境場景加雕塑小稿的表達,能夠讓觀者更爲直觀地理解“公共雕塑”在空間環境中的藝術語言特色。訓練了學生的三維空間架構感和模型表達的思維,擴展了崗位能力,進一步強化了設計圖識圖與模型轉化的思維能力。這樣的訓練在課堂中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公共雕塑”藝術的設計實踐能力外延,提高了“公共雕塑”應用場景下的視覺組織能力。

5.增設材料施工技術與工程運作流程知識的引入,強化工作體系。爲了更好地讓學生了解本課程的工作性質及行業要求,在課堂學習中建立對雕塑藝術設計工作崗位方向的理解,將工程運作流程及材料施工技術的相關知識進行交叉引入,讓學生明晰“公共雕塑”委託及投標、“公共雕塑”合同預算、“公共雕塑”工程管理、雕塑材料與成型工藝等知識。通過模擬“公共雕塑”工程項目的方式,讓學生按照情境學習知識,在實際情境中讓學生獲得真正的職業能力,並獲得理論認知水平的提高。

三、基於學科交叉的“公共雕塑”課程改革的效果

1.教學設計體系化。在學科交叉的背景下,“公共雕塑”課程的教學設計日趨合理,貼合職業發展和行業標準,把“教什麼”“怎麼教”統一起來,形成了具有“公共雕塑”工程實踐特點的流程序列。建立了案例分析——考察實例——立項建立——企劃分析——設計表達——製作實踐等項目串聯,訓練學生完整的思維流程。在每一環節根據任務需求,合理講授理論知識與實踐技法,互爲指導。

2.教學方法靈活化。打破以往單純的講授,強化討論式的教學法,利用好民主性和雙向性的方式,進行命題和團隊分組,這樣有利於學生在合作中增進環境背景下的思維交流,又在各自的“公共雕塑”設計任務中完成獨立作業,並與團隊主題進行設計的契合。這樣總分總推進工作任務,能夠在教學中收穫意外的思維碰撞,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給“公共雕塑”的設計思維提供更多的可能。

3.教學評價多樣化。以往“公共雕塑”教學評價以作業爲導向,即實踐作業製作精細,有一定設計創新即爲合格。基於多學科交叉的評價,與企業工作標準流程掛鉤,因此,評價除以學生自評、教師點評、學生互評外,還可以跨學科教師輔助點評,企業專家輔助點評,增強綜合評價體系的完整性。綜上所述,交叉學科的引入,豐富了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美術雕塑方向專業“公共雕塑”課程的內涵,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加貼近職業能力的培養目標。同時,應通過持續不斷地改進,進一步本課程相關的交叉學科的外延,使該課程在人才培養拓展體系中更加完善。

參考文獻:

[1]溫洋.公共藝術中的雕塑敘事與表現[M].瀋陽:遼寧美術出版社,2017.

[2]路甬祥.學科交叉與交叉科學的意義[J].中國科學院院刊,2005,(1):58-60.

[3]劉慶安.雕塑與建築和環境[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