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雕塑

淺析美術雕塑創作課中基礎訓練教學教育論文

雕塑7.34K

摘要:我院每年的雕塑畢業設計作品,無論在思想內涵還是創作構思上都或多或少留有遺憾。畢業創作是學生在校期間所學知識的主要體現形式,通過提高學生們的藝術修養,加強創作基礎課的開展,進一步使學生們的創作作品趨於完美,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淺析美術雕塑創作課中基礎訓練教學教育論文

關鍵詞:藝術實踐;專業考察;藝術修養;規律;內涵

前言:藝術實踐和專業考察,是雕塑系本科生主幹課程創作課的基礎訓練部分。如何做到切實有效地實施和執行創作課教學大綱精神,通過本人在鄭州輕工業學院易斯頓美術學院雕塑系先後六次的教學實踐,歸納總結出幾點教學體會,是否對該課有確實有效的幫助,還有待與各位同行共同探討研究。

  一、明確藝術實踐和專業考察的學習目的理清學習思路

藝術實踐,傳統教學上俗稱“下鄉體驗生活”。也不管是去鄉村還是城市,是近是遠,都必須體驗到“有感覺”的生活。我們在當代的環境下來重新審視“體驗生活”這句口號,我認爲它沒有錯。問題在於我們是要體驗“誰的生活”。我們每個人都不是活在真空裏,都在真實的生活當中,只是有的人敏感,有的人麻木,所謂“體驗”就是去感知、去發現、去尋找你的真實的自我,再用作品進行表達。就創作課而言,藝術實踐的目的還在於從自然生活中搜集創作素材學會用專業的眼光觀察社會從長遠角度看,潛移默化地體驗生活,對將來從事藝術工作的學子而言,是合理且必不可少的。

在爲期二至三週的藝術實踐中,一、二年級的學生通過深入大自然,體驗民俗民風即要做到在生活中將自然形轉化、提煉成藝術形式,也要在課程結束時,每人必須完成一至二件以上的完整構圖作品。三年級的專業考察課(我們學院考察線路是洛陽龍門石窟一臨潼秦兵馬俑一陝西曆史博物館一碑林博物館一天水麥積山石窟一敦煌莫高窟)重點在瞭解中國的古代雕塑發展歷程,不同時期的雕塑特點。因此,從蒐集素材,完成小稿,定稿放大,翻製成型,到製作效果等共需五個過程,環環相扣,缺一不可。因此,在專業考察出發前,學生明確此行的目的,是非常必要的。但如何才能使目的得以實施,這就必須由任課教師在課前先設計一套完整的教學方案並有計劃地逐步貫徹和執行。教會學生如何去發現生活和掌握創作規律,使學生學習思想明確,這就是最有效的.學習方法,確保學習成果有效。

  二、提高藝術修養

嚴格來說,創作是個人思維經驗情感經驗的領域,這的確是無法教的,每個學生獨特的個性與情感體驗,教師無法替代。“悟性”和“開竅”,這些充滿禪學和東方文化意味的詞彙,在藝術教育界被經常運用。譬如說:“有沒有悟性”,或“開不開竅”等。但所謂“悟性”也好,“開竅”也好,藍不是簡單的指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教師如對低年級學生進行輔導,使用類似詞彙,往往使學生如墜雲裏霧裏而無所適從。畢竟,藝術修養不高,缺乏審美積累的低年級學生,是無論如何也“悟”不出來和開不了竅的,尤其是針對當前普及性教育而並非精英式教育而言。那就要求學生在課餘時間博覽羣書,從文學、戲劇作品中汲取營養,提高自己的藝術修養,學生如此,作爲教師更是如此。即如古人所云:“搜盡奇峯打草稿”和“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來也會謅”等文藝創作方法,用理論去指導學生的思考,只要學會運用自如,巧學巧用,讓其掌握內在必然聯繫。

我們說創作無法教,那是指情感、思想,但“眼力”是可以培養的。所謂眼力就是指鑑賞力和錘鍊語言的能力。這在學院的教學中實際上非常重要。我們以前常說“眼高才能手高”一個作品水準的高低最主要的就在於眼力高下。要解決眼力的問題決不是一年兩年的功夫,要有廣泛的積累全面的修養。王國維說過:“凡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寫景也必豁人耳目”、“絕無矯揉妝束之態”。其原因何在?“以其所見者真,所之者深也。”這種“所見者真”就是眼力,“所知者深”就是修養,這者是互爲因果的。對於我們剛剛建立八年的美院來說,這個問題尤爲重要。因爲我們學院沒有自己的傳統,這是我們的劣勢。但同時也是我們的契機,我們應該以沒有傳統束縛的輕鬆心態積極地建立我們的傳統。把提高修養和良好的學術氛圍作爲一個重要的基本建設。

  三、掌握規律突出造型

其一,用形象思維和理論分析去引導學生,特別是運用創作規律去信發學生,這是專業實習中重要的第一環節。

其二,對大造型的掌握。這是雕塑構圖關鍵的關鍵。我經常提醒學生:將生活中的無序變成有序。把雜亂的圓變成明確的圓,把無章的場面歸納成某一型和線的視覺效果。判斷一件構圖的成與敗,關鍵就在於大的造型。當無數件雕塑同時陳列於展廳時,遠遠就能將你吸引過去的,無非就是靠它的大造型。一旦上前,纔會進一步去品味它的內涵和研究它的材料。因此,造型是皮,材料是毛,“皮之不存,毛將焉附?”而思想內涵就構圖課而言,暫時不必過於刻意去加以考慮。

  四、關注構成形式淡化所承載的內涵

一、二年級的學生,解決和掌握構成形式規律問題,在創作基礎課中,就是解決其基礎的問題。這就如同上低年級的素描課一樣,學生首先要掌握構圖、比伢、形體、透視等規律性問題而尚不能奢談情感表現和獨特技巧一樣。過早地接觸材料和過度地關注思想內容,勢必會分散注意力而兩頭抓瞎,內涵應在構圖中自然體現,當你在生活中概括出形式上不同的點、線、面、體的時候,不同的線,不同的體,已將其內涵自然表露出來,如等邊三角形表示穩定,弧形線表示和諧等。而過分刻意地追求,反而會導致精力分散,喧賓奪主,沒法突出該課掌握形式規律的主題。

  五、保持整體感覺消弱雕塑技法

在學生的速寫和攝影作業中,往往會搜捕到一些生動鮮活的素材,假如能結合以上對創作規律的運用和對形式語言的掌握,構圖作品將能順利完成。但某些學生由於過分拘泥於對技巧的琢磨和對技法的研究,最終導致顧此失彼——對“形”的喪失和使生活中的生動精彩蕩然無存。因此,告誡學生何爲主,何爲輔,是非常必要的。技巧固然重要,但要運用自然而不必刻意。因此在上第一課時,開宗明義,必須闡明:不是寫生課,不是技法課,不是材料課,也不是“純”創作課,而是創作基礎課。要多對具有構圖形式感的作品進行觀摩和鑑賞,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以上五種方法,是我對雕塑創作課基礎教學上的思考,定有考慮不周的地方,畢竟藝術教育不適合運用單一的教學模式,否則,如何談個性的存在,創造性的培養。作爲一種教學方法,如能在此基礎上再進入三年級的材料創作課(木雕、石雕、金屬焊接)和四年級的畢業創作,那時就思想內涵、情感表達,和對材料的運用,加以較充足時間去進行思考和表達,將更容易達到揮灑自如,而學生在創作作品上也能更加臻於完美。也正是基於每個教師都有各自的教學方法,每個院校都有自己的專長特色,纔可能營造出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局面。

  參考文獻

1.許正龍,《雕塑學》.遼寧美術出版社.

2.衣孟麟.《雕塑生活》.

3.於文傑著.《藝術的發生學》.上海人民出版社

4.潘知常著,《美的邊緣》.上海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