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電影

電影是否能給人逼真的現實體驗

電影1.04W

李安的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已經在國外和國內的北京、上海上映,內容是,來自得克薩斯州的19歲男孩比利·林恩參軍併到伊拉克參戰,因其在戰場上的英勇表現而成爲美國英雄,後被召喚回國,參加一場關於感恩節的橄欖球公開賽。在中場表演的時候,他突然開始回憶戰爭以及迴歸的種種故事。

電影是否能給人逼真的現實體驗

影片上演後,海外的評論譭譽參半,國內則好評多於差評,認爲即便不從技術考慮,這部影片也是值得一看的好影片(從政治正確和藝術角度)。如果再從技術來看,更值得體驗一把。因爲,這是一部升級的數字電影,體現爲4k、3D、120幀,從過去無聲電影的16幀,到傳統電影的24幀,再到3D電影的60幀,現在擴增到了120幀。

人對世界的感知80%來自視覺,電影更主要是由人的視覺來感知和認知,並通過觀看電影來體驗和認知現實世界。人們在觀看電影以及觀察世事時,無法脫離人眼的生理特點。與觀看電影密切相關的兩個視覺特點是融合現象(又稱視覺暫留)和雙眼視覺,電影的發明和發展就建立在視覺暫留基礎上。

視覺暫留是指影像在人眼視網膜上持續約十分之一秒(0.1秒)後纔會完全消失,如果把一幅圖像製作成每秒有10幅來呈現,在人的視覺中就是動態的(運動的),10-16幀則是慢速(慢動作),而24幀是常速(符合人們在現實中觀察物體運動的常態速度),所以成爲傳統電影所保留的幀幅。

無論是電影還是視頻,一般都拍成24幀,或者直接用24幀拍攝,或者用高幀設備拍好後再降低幀輻放映,都可以達到或模仿電影的感覺。《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就是高幀電影(以120幀放映),它嘗試帶給觀衆一種全新體驗,讓觀看者以爲影幕中的所有影像都和現實一樣真實,而且可以是越現實的真實,既讓觀影者身臨其境,又不會有頭暈目眩的感覺,因而感覺更舒適,成爲對視覺盛宴的享受。

以120幀放映的電影實際上嘗試要解決的是畫面的卡頓、閃爍和虛影,讓畫面更爲流暢、穩定、明亮和清晰。其原理就在於,幀幅較多,則能在視網膜上持續的時間較長,大腦視覺中樞的感覺就更爲流暢(不卡頓),不閃爍。同樣,以高幀幅來觀看高速運動,也可以看得更清楚。

但是,人的視覺感覺並非是幀幅越多越好,因爲幀幅超過人的視覺中樞所能感知的頻率(速度)後,也會看不清畫面,會產生影像模糊,甚至出現“灰視”(眼睛看不清)。這樣的體驗同樣讓人痛苦不堪。那麼,到底電影畫面的幀幅是多少纔會讓人既感到清晰和舒適呢,以120幀放映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也是在探索這個問題。

這種探索在3D電影中已經產生了。3D電影是利用的是人的雙眼視覺原理。人看到的景物是立體(三維)的原因在於,人的雙眼可以各自獨立看東西,但是左右兩眼有間距,造成兩眼的視角有些細微的差別,這種差別會讓兩眼看到景物有一點點位移。左眼與右眼圖像的差異稱爲視差,但人的大腦視覺中樞能巧妙地將兩眼的獲得的圖像融合,產生出有空間感的立體視覺。

3D電影要讓人看到立體的影像,必須讓左眼和右眼看到不同的影像,使兩幅畫面產生一定差距,以模擬人眼實際觀看時的情況。戴上VR眼鏡(系統)後,人的兩隻眼睛看到的不同圖像是分別產生的,一隻眼睛只能看到奇數幀圖像,另一隻眼睛只能看到偶數幀圖像,奇、偶幀圖像之間的`不同也就是視差,由此產生了立體感。

但是,3D電影帶來的麻煩是,奇、偶幀圖像交替出現讓圖像產生了奇怪的虛影,甚至讓一些人頭暈目眩,用戶體驗並不美妙。於是,在技術上便嘗試用增加畫面幀幅的方法來改善視覺效果,把傳統的24幀改爲60幀,有效避免了虛影和卡頓。

現在,據先睹爲快者稱,120幀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不僅超級流暢、清晰,而且連字符、子彈、煙花都可以全部飛出屏幕,讓人身臨戰場,感同身受,同時,演員的面部表情和眼神、雀斑、毳毛、毛孔、眼淚、眼角笑意等微表情也清晰放大,一覽無餘地呈現出來,讓觀衆感覺比現實還真實,甚至是在用顯微鏡看人看物看世事。

事實上是否如此,當然需要你自己看完後才能評價。但是,對於這種高幀電影的真實感和感染力,也有人在進行釜底抽薪的否定。1912年,德國心理學家馬克斯·韋特海默(Max Wertheimer)用實驗方法得出似動現象理論。簡單地說就是,當視網膜受到兩個物體的視覺刺激後,會引起大腦皮層相應區域的興奮。在適當的時空條件下,這兩個興奮迴路之間發生融合,形成短路,因而讓視覺中樞得出物體運動的印象。因此,影像的運動可能並非人的視覺暫留造成的,而是似動現象造成的。

標籤:電影 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