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生活範文 > 科普知識

教學案例分析(必備15篇)

教學案例分析1

案例:(以上內容略)

教學案例分析(必備15篇)

(學生對無蓋塑料小瓶在水中的浮沉情況進行預測。)

生1:我認爲無蓋小瓶會浮在水面上,因爲有蓋的小瓶比它重都浮在水面上,無蓋的小瓶也應該浮在水面上。

生2:我認爲無蓋小瓶會沉入水底,因爲它裏面會灌水,有了水它就會沉下去。

生3:我認爲無蓋小瓶可能會不沉底也不浮在水面上,在水中懸着。

師:

看來同學們對無蓋小瓶的浮沉情況出現了分歧。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現在我們就來動手試一試,看看結果怎樣。

(學生分組實驗,教師巡視。實驗中出現小瓶“半浮半沉”現象。)

師:

我們看到小瓶中被灌上了一定的水,它不沉也不浮。如果我們把它灌滿水呢(教師下壓小瓶,使瓶中灌滿水,小瓶沉入水底)通過觀察,小瓶是沉是浮取決於灌入的水的多少。

生4:我認爲不僅與水的多少有關,還與小瓶的放置有關。如果口朝上,它就浮在水面上;如果口朝下,它就沉入水底;如果倒着放,它就半浮半沉。

(其他同學暗地裏竊竊私語,生4對自己的見解好象很有把握。)

師:你的想法很特別,你是經過實驗得到的結論嗎?

生4:不是。我通過您剛纔說的想到的。

師:那到底你的想法對不對呢,我們還是來試一試。

(生4上臺完成實驗,結果都是灌滿水後沉底。)

師:通過剛纔的實驗,我們發現科學研究不光是有想法,還要親自動手做一做,才能得到正確的結論。

(以下略)

評析:

1、關注學生學習過程,鼓勵學生探究思考。

科學知識的學習過程蘊藏着比知識本身更有智力價值的思維方法。在本片段中,教師充分尊重學生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知識經驗,把“塑料無蓋小瓶的浮沉情況”作爲一種猜想,教師順着學生思路,採用了“猜想——驗證——明理”的教學方式,給學生提供了較大的探索空間,繼而安排學生動手實驗,在實際操作中證實猜想的對與錯。在整個探索過程中,學生深入理解並掌握了探索發現科學知識的兩種方法——“猜想法”和“實驗法”。

2、關注個別學生的.突發奇想,更新原始觀念。

兒童從家庭和社區進入學校,他們並不是一張白紙。現在兒童環境中充滿了豐富的刺激,他們對許多問題都有過自己的探究,形成了自己的初步看法。這些原始灌面是兒童認識這個世界的開端,是學生建構起他們對這個世界新認識的起點。本教學片段中,生4的想法包含着他日常生活中形成了的原始認識,雖然是錯誤的,但是也證明他是經過自己深思熟慮的創新想法,教師沒有一下子否定他的想法,而是鼓勵他動手試一試。只有通過自己親身實踐探究,讓他親自發現自己已有的經驗與新發現的事實或現象之間不一致甚至矛盾衝突之處,他纔會心服口服的審視、反思並修正自己的經驗和認識,接受“更爲科學”的新解釋、新觀念。這樣才能建立起真正屬於兒童認知結構的、真正有意義和有效力的“活知識”。本教學片段中教師正是讓學生經歷了這種由原始觀念到新觀念轉變的過程,使學生的思維發展經歷了一次飛躍。正如郭沫若所說:“教育的目的是養成學生自己學習、自己研究,用自己頭腦來想,用自己的眼睛來看,用自己的手來做的這種精神。”

教學案例分析2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1、學唱歌曲《桔梗謠》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1、欣賞歌曲《豐收之歌》

教學內容:1、學唱歌曲《圓圓和彎彎》

2、表演歌曲《圓圓和彎彎》

3、選用內容:學習用豎笛演奏歌曲

教學目標:

一、學習用聽視唱結合學習歌曲《圓圓和彎彎》,引導學生認真仔細地聆聽音樂作品。音樂曲調優美淳樸,生動地描繪了金秋一派豐收的景象,抒發了農家兒童甜美生活的愉快心情。

二、引導學生學習創編情景與動作進行表演,學習在情景中用動作來表現體驗自己的'情感,

三、引導學生用豎笛演奏歌曲《圓圓和彎彎》增強學生學習音樂作品的興趣,提高學生器樂的演奏能力。

教學過程:

一、常規練習

1:隨樂曲(自選樂曲)自編動作進室,(要求自創,有較規範動作要求。主要引導學生跟隨音樂節拍或節奏)。

2:複習《鐘聲叮叮噹》分聲部唱一唱——二聲部合唱

3:器樂小練習。(結合學唱歌曲進行練習)

二、新課學習:

1、導入:果實中哪些是圓的?哪些是彎的?你能說出這幾種圓圓和彎名稱嗎?下面這首歌曲你聽聽講了幾種圓圓和彎彎的名稱?還講了些什麼?

2、揭題、範唱,聽錄音、學生討論

3復聽錄音,說說歌曲情緒(聽後學生談感受)

4、引導用動作表演歌曲:放音樂,學生自由表演。

5、學唱歌譜

1)聽記曲調比賽,看誰聽得最快,最準確(教師彈奏一句,學生唱後試着記。教師彈奏指名學生試唱)

2)視唱歌譜

3)用豎笛吹一吹)

6、學唱歌曲:放錄音輕唱——重點練唱:切分音和一字兩音、連線、休止處——唱——處理:唱出豐收的喜悅。

7、用打擊樂器爲歌曲伴奏,渲染豐收的氣氛

學生分小組試敲——合着音樂敲一敲——邊唱邊用打擊樂伴奏

8、分組用打擊樂和豎笛伴奏、即興表演——分組展示——師生評價

9、編創與活動(如時間夠的話進行)

分組編創歌詞——挑選好的編成幾段歌詞表演。

教學案例分析3

摘要:結合實際,利用事例是思品課堂重要的教學方式,符合中學生的心理特徵,易於理解一些概念,明白一些道理。本文結合自身課堂的教學案例,並闡述運用“思品事例”的具體方法。

關鍵詞:國中思品 事例 高效

自古中國就特別重視對人的思想品德的教育和培養,孔夫子有云“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意思是思想道德教育應該放在文化知識教育之前。21世紀以來,我國的科技經濟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飛速發展。科技的發展離不開人才,社會在人才需求方面也將思想道德放在了首位。作爲一名國中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有責任和義務將思品教育變得更高效。國中生有着活躍\好動\叛逆等特點,作爲教師如果只是單純的說教,學生很容易產生厭煩排斥的心理。因此,教師可以在講授書本內容的同時適當運用生活實例,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進而使教育變得更高效。本文將結合筆者的教學實際詳細探討“思品示例”在國中思想品德教學中的運用。

一、教學案例描述

在日常的教學實踐中,筆者通過運用思品事例,在教學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例如在講授八年級年級思想品德課關於“對自己的一生負責”的內容時,涉及到了“人生與責任”這一主題,書中介紹的示例是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故事。因爲很多同學在國小期間就知道了這個故事,所以單純舉出這一個例子並沒足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這種課本事例單一且缺乏更新或者沒有事例的情況下,我決定引用“思品事例”,舉一個關於這一主題的反面教材,於是對高曉鬆酒駕的事例進行了詳細說明,並詳細地講述了整個事件的過程以及最終處理結果,以及當事人的反思情況。沒想到引起學生激烈的探討,我決定趁熱打鐵,讓學生討論完這個問題後講述一下每個人自己所理解的“人生與責任”,學生踊躍發言,一名學生認爲人生除了要對自己負責更要對自己的親人朋友負責。還有一名學生談到了要對集體和自己的祖國負責,不做損害集體利益的事……課堂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進行,適當地在教學中運用“思品事例”不僅得到了學生的響應,還使學生加深了對本堂課的印象。可見,“思品事例”在國中思想品德教學中應用的重要性。下面,本文將就“思品事例”在國中教學中的應用作詳細介紹。

二、具體運用辦法

在講迷“思品事例”在國中思想品德教育中的運用之前,我們先來談一談什麼是“思品事例”。顧名思義,事例就是以發生過的事件爲例。但本文認爲,思品事例不是簡單的例子,而要具備一定的實效性、真實性、新穎性。下面來談談具體運用。

(1)根據教學目標選擇合理事例。在運用教學事例前,教師應該根據教學所制定的教學目標來選取準確合理的事例,避免發生教學事例的選取與所制定的教學目標不符的狀況。而且在案例的選擇方式上也是多種多樣的。可以引經據典,並加以拓展,但要保證事例的真實性。像在教材中很多事例都只是簡單的概述,教師可以將材料補充詳細。自己選擇事例時要儘量選擇貼近生活的事例。除此之外,在進行事例的選擇時,還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要選擇符合學生認知並容易理解的事例。考慮到以上種種因素,教師完全可以在授課前擬定一份詳細的案例選擇計劃。這樣便可以在案例的選擇上有依據,真正做到遊刃有餘。

(2)根據教學時機準確插入事例。國中的思想品德教材涵蓋了思想品德知識和相應的事例。事例雖然重要但也要以理論知識爲基礎。如果完全脫離了理論知識,那麼事例也就起不到相應的教學目的。在教學中,事例的插入也要恰當,不然會讓人覺得很莫名其妙。通過賣踐,筆者認爲事例最恰當的插入時間是在教師講授完理論知識之後,事例的插入方式也是多樣化的,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還可以讓學生進行表演等。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可以調動學生參與到課堂中的積極性,還可以讓學生直觀地掌握所學內容。

(3)注重事例的分析和討論。在日常課堂教學中,教師展示完事例後還應注意對事例進行分析和討論。如果沒有分析,那麼事例的展示就會變得蒼白無力,如果沒有討論,那麼事例給學生帶來的影響就會相應的減弱。在此之前,教師應該爲學生營造一個輕鬆愉悅的課堂氛圍,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首先,教師可以先談談自己對於事例的看法,然後再讓學生分組討論,給每個小組設置一名小組長進行管理和監督,並在小組成員討論的時候鼓勵每一名學生都積極地參與進去。最後,讓每個小組分別陳述自己的看法。對有疑問的學生要及時地進行引導。當然在進行課堂討論的時候教師也要注意維持課堂秩序,在激發學生參與熱情的同時保證課堂井然有序。

生硬的理論講解和單一乏味的說教都是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儘量避免的,特別是面對國中生這樣本身很活躍又略帶叛逆的羣體。因此,作爲一名國中教師應該充分抓住學生的特點,並根據具體的特點制定合理高效的教學方法。本文所設及的有關“思品事例”在國中思想品德教育中的運用,就是一種合理高效的教學方法。希望能以此文與所有的國中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共勉。

教學案例分析4

一、 什麼是教育案例

1. 教育案例的定義

關於教育案例的含義,許多專家學者有過不同的表述。雖然說法不同,卻也有一定的共識,如果概括爲一個定義,即:教育案例是一個教育情境的故事。在敘述一個故事的同時,人們常常還發表一些自己的看法,也就是點評。所以,一個好的案例,就是一個生動的故事加上精彩的點評。

什麼是教學案例:教學案例是真實而又典型且含有問題的事件。簡單地說,一個教學案例就是一個包含有疑難問題的實際情境的描述,是一個教學實踐過程中的故事,描述的是教學過程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這可以從以下幾個層次來理解:

教學案例是事件:教學案例是對教學過程中的一個實際情境的描述。它講述的是一個故事,敘述的是這個教學故事的產生、發展的歷程,它是對教學現象的動態性的把握。

教學案例是含有問題的事件:事件只是案例的基本素材,並不是所有的教學事件都可以成爲案例。能夠成爲案例的事件,必須包含有問題或疑難情境在內,並且也可能包含有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內。正因爲這一點,案例才成爲一種獨特的研究成果的表現形式。

案例是真實而又典型的事件:案例必須是有典型意義的,它必須能給讀者帶來一定的啓示和體會。案例與故事之間的根本區別是:故事是可以杜撰的,而案例是不能杜撰和抄襲的,它所反映的是真是發生的事件,是教學事件的真實再現。是對“

3.促進交流研討

案例是教育情境的故事,不同的人對故事會有不同的解讀,因此案例十分適於用來進行交流和研討,可以成爲教研活動和教師培訓的有效載體。教育案例集中反映了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遇到的問題、矛盾、困惑,以及由此產生的想法、思路、對策等,就這些問題和想法開展交流討論,對教師提高分析能力和業務水平,是非常有益的。

與撰寫論文相比,案例更適合一般教師的需要。案例的內容貼近實際,材料來源豐富,寫作形式自由,易於傳播交流,更爲廣大教師喜聞樂見。學校和教師可以根據教改實際情況,確定一定階段內的討論主題,圍繞某個主題或專題收集材料、撰寫案例、交流研討,同時結合有關理論學習和實踐反思,使教研活動更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

5.形成教學研究成果 撰寫教學論文、課題研究資料,固然是教學研究;撰寫教學案例,也是進行教學研究。寫成的教學案例、教學論文、課題研究資料,都是教學研究成果。相對而言,教學案例是較小的、單一的教學研究成果,教學論文與課題研究材料是較大的教學研究成果。關於某個專題研究的教學案例,不僅本身是教學研究成果,而且還是撰寫教學論文與課題研究材料的很好的素材。這類素材經過加工,具有典型性,採用這樣的素材寫成的教學論文與課題研究材料,緊密聯繫實際,內容豐富,有血有肉,生動形象,真實可信,具有說服力和感染力。

6.提高教師專業能力

(1)提高教學實踐能力 教師撰寫教學案例,是教學實踐與教學研究的緊密結合。教師撰寫自己的教學案例時,既是行動者,又是研究者。教師可以通過具體的教學行爲的描述和分析,加深對教學理論的理解;又可以通過教學理論的指導,使教學行爲科學合理。要寫好教學案例,需要把教學案例涉及的問題披露出來,深入分析研究,取得清晰的認識,較好地解決某個問題。教學案例儘管是個別現象,但具有典型性,代表了某種傾向。經常撰寫教學案例,就能夠敏銳地發現帶傾向性的問題,找出解決同類問題的途徑和方法。教學案例還能體現教學規律。典型教學案例深層次的認識積累多了,就能夠通過個別看一般,透過現象看本質,真切地感悟教學的規律,建立起一套科學的思維方式,高效的工作方法,良好的工作習慣,使之達到自動化的程度,從而減少教學的盲目性和隨意性,提高教學效益,提高教師的教學實踐能力。

(2)提高教學研究能力 撰寫教學案例,撰寫教學論文,撰寫課題研究材料,是教師進行教學研究的三個方面,密不可分。撰寫教學案例是撰寫教學論文、撰寫課題研究材料的基礎,撰寫教學論文是撰寫教學案例的提高,撰寫課題研究材料則是撰寫教學案例的昇華。三個方面結合,能夠促使教師做到教學行動與教學研究緊密結合,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緊密結合,教學經驗與教學科學緊密結合。這三個方面,撰寫教學案例是非常重要的基礎。基礎打得牢,教學研究纔有可能達到較高水平,因此,撰寫教學案例在提高教師教學研究能力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師需要充分重視。有了撰寫教學案例的基礎,就爲撰寫教學論文,開展課題研究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就能使教師的教學研究能力得到較大的提高。

7.提高教師一般能力

(1)提高觀察能力 教師撰寫教學案例,就要找出很有典型意義的事例。教學事例天天都有,層出不窮,但要從日常紛繁的教學事例中發現典型,並不容易,需要有敏銳的觀察能力。撰寫教學案例,講述的教學故事要體現典型、具體、生動,形象、直觀等特點,給人身臨其境的感覺,教師就必須將有關教學事實形成逼真的表象,也需要進行認真的觀察。因此,撰寫教學案例,能夠促使教師注意觀察教學現象,發現教學問題,持之以恆,就會養成觀察的習慣,提高觀察的能力。

(2)提高思維能力 運用教學理論的觀點解決教學實際問題也是一種重要的研究能力。每個案例都有核心部分和枝節部分,教師要排除枝節部分的干擾,重點把握案例的核心部分,找出核心部分與教學理論的密切聯繫,就需要運用教學理論的觀點,運用分析與綜合的方法,提煉出教學案例的主題,解決好教學案例反映的具體問題,探索出解決一般問題的途徑,養成凡事用腦筋好好想一想的良好習慣,掌握運用教學理論指導教學工作的規律,提高教師的思維能力。

(3)提高創新能力 教師寫出的教學案例,可能是某項教學研究中的細化了的材料。從教學案例的線索引申開去,思考教學案例反映的教學現象,就有可能產生一些深刻的認識,獨到的見解,再來一番去粗取精、去僞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裏的改造製作,使之帶上條理性和科學性,就有可能發現某些教學規律,特別是解決某些教學問題的規律,從而產生某些創新。創新多了,就會提高教師的創新能力。

二、教師撰寫教學案例的可行性分析

1.案例素材比較豐富 教學案例來自日常的教學實踐活動,貼近教師工作,與教師有天然的聯繫。教師有大量的實際問題,需要通過研究,妥善解決,自覺或不自覺地進行了大量的教學研究,有很多經驗和教訓,其中不乏典型事例,會給教師留下比較深刻的印象,成爲撰寫教學案例的素材。教師有事實可說,有道理可講。教學實踐涉及的領域寬,發生的事例多,是教師撰寫教學案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

2.案例寫作比較簡單 一般情況下,撰寫教學案例要寫兩個方面的內容,一寫案例事實,二寫案例分析。撰寫教學案例,是“講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教師對事實比較熟悉。敘述的事實比較具體,比較單一。通常情況下,教師寫這樣的記敘文不會感到困難。撰寫案例分析當然需要進行論述。但是,這裏的論述是就事論理,是針對具體問題發表有針對性的意見,不涉及很多的人和事,不需要高度的抽象概括,難度不大。

3.案例寫作基礎較好 教師具有一定的教學基礎理論,一定的寫作基礎知識,一定的教學教研經驗,一定的分析研究能力。總之,教師具備寫作教學案例的基礎。只要教師認真研究,都有可能寫出有價值的教學案例。只要認真地運用教學理論深入分析教學案例,都有可能提出獨到的見解。撰寫教學案例與撰寫教學論文相比,寫成的可能性,寫好的可能性,獲獎的可能性,發表的可能性,都要大得多。

 三、 怎樣寫好教育案例

1.案例的結構要素

從文章結構上看,案例一般包含以下幾個基本的元素。

(1)背景。 案例需要向讀者交代故事發生的有關情況: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等。如介紹一堂課,就有必要說明這堂課是在什麼背景下進行的,是一所重點學校還是普通學校,是有經驗的優秀教師還是年青的新教師,是經過準備的“公開課”還是平時的“家常課”,等等。背景介紹並不需要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說明故事的發生是否有什麼特別的原因或條件。

(2)主題。 案例要有一個主題。寫案例首先要考慮我這個案例想反映什麼問題,是想說明怎樣轉變差生,還是強調怎樣啓發思維,或者是介紹如何組織小組討論等等,動筆前都要有一個比較明確的想法。比如學校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不同的研究課題、研究小組、研究階段,會面臨不同的問題、情境、經歷,都有自己的獨特性。寫作時應該從最有收穫、最有啓發的角度切入,選擇並確立主題。

(3)細節。 有了主題,寫作時就不會有聞必錄,而要是對原始材料進行篩選,有針對性地向讀者交代特定的內容。比如介紹教師如何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就要把學生怎麼從“不會”到“會學”的轉折過程,特別是關鍵性的細節寫清楚。不能把“方法”介紹一番,說到“掌握”就一筆帶過了。

(4)結果。 一般來說,教案和教學設計只有設想的措施而沒有實施的結果,教學實錄通常也只記錄教學的過程而不介紹教學效果;而案例則不僅要說明教學的思路、描述教學的過程,還要交代教學的結果,即這種教學措施的即時效果,包括學生的反映和教師的感受等。讀者知道了結果,將有助於加深對整個過程的內涵的瞭解。

(5)評析。對於案例反映的主題和內容,包括教育教學的指導思想、過程、結果,對其利弊得失,作者要有一定的看法和分析。評析是在記敘基礎上議論,可以進一步揭示事件的意義和價值。比如同樣一個“差生”轉化事例,我們可以從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不同的理論角度切入,揭示成功的原因和科學的規律。評析不一定是理論闡述,也可以是就事論事、有感而發,引起人的'共鳴,給人啓發。

2.寫好案例的關鍵

寫文章要考慮方法,但有了完整的故事結構,並不等於有了好的案例。寫好個教育案例,有三個關鍵問題需要注意。

(1)選擇複雜的情境。 所謂複雜的情境,是指故事的發生、發展具有多種可能性。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面臨着各種各樣的問題情境,需要進行判斷、選擇、決定。複雜的情境提供了更多的選擇、思考和想象的餘地,因而給人以更多的啓迪。學校教育教學中有許多典型事例和兩難問題,應該怎樣處理,案例可以從不同角度反映教師的行爲、態度和思想感情,提出解決的思路和例證。

所謂複雜,也是相對的。你認爲複雜,他認爲不復雜;以前覺得複雜,現在覺得不復雜。因此教育情境的選擇,是因人、因時、因地而異的。選擇什麼樣的情境和材料,要有針對性。一是要符合,那麼你的選擇在自我學習、內省和深層次理解方面就可能更加富有成效。

(2)對事件背景進行描述。

在描述事件的背景時要考慮:這種情況以前出現過嗎?第一次引起你注意是什麼時候?這以後發生了什麼?接連發生的事件是怎樣開始的?事件發生的上下文(即情境)是什麼?開始的場景中你的反應是什麼?你的反應怎樣使事情的發展變得更加順利或怎樣使之惡化?影響那個事件的心理的、社會的因素是什麼?物質環境因素是什麼?教學因素是什麼?歷史因素是什麼?在寫案例時,你要爲即將發生的事件設置場景,做好鋪墊。要注意把重要事件放在它所發生的上下文中,必須考慮事件是在上下文中才得以理解的。

學生:已經開始好久了.... ........... ..........。

老師:說到這裏,大家注意這句話。這句話是個比喻句,是明喻還是暗喻?作者爲什麼這麼寫?

學生: (n人開始睡覺.... ........... )

老師:大家注意這個詞,我如果換成另外一個詞,爲什麼不如作者的好?

學生:(又n人開始睡覺.... ........... )

老師: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這段話如果和那段話位置換一換,行不行?爲什麼?

學生:我又不是你,我怎麼會注意到啊? (又n人開始睡覺.... )

老師:怎麼這麼多人睡覺啊?你們要知道,不好好上課就不能考好成績,不能考好成績就不能上大學,不能上大學就不能......你們要明白這些做人的道理!!!!

通過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來中國國內的教育方式和美國的教育方式中存在的差異。

教學案例(四)生活闖入課堂:寫作課遇麻雀大營救

一天下午,我在上作文課,學生正在觀察一幅圖畫,準備寫一篇想象作文。忽然校園裏麻雀聲起,老師們也圍在一起看熱鬧,一時間校園裏人聲、鳥聲,聲聲傳入學生的耳朵裏。看着孩子們喜不自勝又心神不定的樣子,我知道,他們的心早已飛出了教室,怎麼樣才能把他們的心收回來呢?

一分鐘後,我對學生說:“同學們,我們看麻雀去,今天的作文就寫這個。”孩子們樂得拼命鼓掌,動作快的早已跑出教室。

校園的一角有幾棵樹,樹下雜草叢生,一隻小麻雀掉在草叢裏,飛不走了,另一隻麻雀(大概是它的媽媽)一會跳到電線上,一會又小心地蹦到樹枝,嘰嘰叫個不停,小麻雀也叫個不停。我們的教師試圖接近小麻雀,想把它抱起來,沒想到激起老麻雀的強烈反抗,它淒厲的叫聲另一隻麻雀,可能是麻雀爸爸吧,我這樣想。兩隻老麻雀忽上忽下,叫聲淒厲。不一會兒工夫,引來了幾十只麻雀,他們上下翻飛,叫聲震天,把所有的教師都吸引了過來。有幾隻膽大的麻雀好像在試探我們,飛到離地面近一些的樹枝上,又飛走,不一會兒又飛下來,又靠近一些。如此反覆,看到我們並沒有傷害它們的意思,麻雀媽媽和爸爸飛到小麻雀身邊,嘰嘰喳喳了一會,帶着它飛走了,麻雀們也一鬨而散,學生們這纔回過神來。

回到教室,我鼓勵學生們把剛纔所見所聞所想說出來。開始孩子們還不好意思,我極力鼓勵他們,好東西應和大家一起分享。一個,兩個,三個……越來越多的孩子們走上講臺,講述着麻雀大營救的壯觀場面和自己內心的震撼。我把作文題目換成了“麻雀大營救》,又一陣歡呼雀躍,學生文思泉涌,有的學生還主動的在日記上記下了這生動的一課。這堂“節外生枝”的作文課,不僅讓學生們知道所謂作文,就是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記下來,寫真實的事,說真實的話,更讓學生們體會到了對生命的愛。

這是我剛畢業不久上的一節特殊的作文課,那個時候強調“雙基目標”,並不知道“三維目標”。現在反觀這節課,我仍爲自己不自覺地實現“三維目標”的統一而興奮不已。

教學案例分析5

隨着時代發展,現階段已經進入信息化時代,人們思維方式也發生了改變,現代社會需要實用型人才,所以,各個教育機構也加大了對實用人才的培養力度。工商管理學知識並不是很好理解,爲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強化知識運用,就需要將案例教學引入到工商管理教學中,進而實現知識轉換,提高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把握情況。

一、將案例教學應用到工商管理教學中的意義

將案例教學應用到工商管理教學中,就是爲學生創設仿真學習環境,讓學生從被動的接受知識逐漸轉變爲主動學習知識,以此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在這種教學方式下,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處理問題能力,還能讓學生掌握更多其他技能,進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體來講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有利於增強學生的決策能力

案例教學就是將與教學實際相符的案例應用到現實教學中,由於這些案例來自現實生活,貼近社會實際,學生在應用這些案例時也將獲得真實感受。一般來講,仿真型案例具有零散性與隱祕性,學生對工商管理知識的理解也不是很透徹,而工商管理教學中所應用的真實案例則能夠讓學生錯綜複雜的變化中,及時準確做出正確判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也會更加透徹,由此可見,案例教學在工商管理教學中的應用可以增強學生決策能力。

(二)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溝通能力與團隊精神

在應用案例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通常會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讓學生以小組形式對某一問題進行討論與研究,學生在討論中會很自然的進行溝通與交流,進而實現合作,這樣就在無形中增強了學生的溝通能力,讓學生不再畏懼溝通,同時,學生也能學會尊重他人,急於表現自己的學生也能學會聆聽他人心聲。從另一角度講,還能夠爲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與價值觀,幫助學生形成健康人格,久而久之,學生的團隊精神也能增強。

(三)有利於強化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由於受傳統教育方式影響較大,很多學生缺乏自主學習能力,一味的依靠教師學習,學生學習始終處於被動狀態,所以就需要重視案例教學在教學中的應用。將案例教學應用到工商管理教學中以後,學生爲解決問題就會投入一定精力,將自己所掌握的管理學知識全部融入其中,這對強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有重要作用。在正式學習某章知識以前,學生就要做好準備工作,查找相關資料,形成整體思路,以便在課堂上將自己所掌握的知識傳授講給其他同學。很多學生都希望自己的觀點能夠得到他人認可,所以也就願意表達自己的想法。在課後階段,學生也可以將自己所掌握的內容做成總結報告,這樣不僅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還能強化其文字表達能力。

二、知識轉換在案例中的體現與注意要點

(一)知識轉換在案例教學中的體現

通過長期實踐教學得知,工商管理教學中有很多案例都要將企業經營背景作爲教學一部分,在研究學生對知識的把握情況中發現,學生能夠將現實觀點與理論知識融合在一起,最終構成自己的觀點,進而實現知識轉換。如果學生在學習中面臨的轉換較爲複雜,只要學生認真研究也會將問題解決,同時學生學習能力也將得以提升。爲實現知識轉換能夠在案例教學中體現出來,還需要做好以下設計:首先,佈置案例。在這一過程中就是要求教師能夠聯繫學生實際情況設置好學習任務,確定好學習目標。其次,讓學生認真學習教學案例,並以個人形式做好案例相關信息收集,要求學生能夠根據案例提出屬於自己的觀點與想法。再者,重視小組討論,也就是讓學生將自己的觀點表達出來,然後對此進行討論,這樣不僅可以能夠了解學生思想深度,還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最後,關注課堂討論,這一部分屬於案例教學重點內容,由於學生所提出的觀點不同,就需要通過討論來確定該觀點是否正確,通過這種方式也可以將自己的觀點與他人進行交換,最終實現觀點融合,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此外,在案例分析以後,應要求學生做好報告,這樣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清理思路,還可以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讓學生真正掌握所學知識。

(二)知識轉換中應注意的'要點問題

要做好工商管理教學工作,一定要應用到案例教學,這也是實現知識轉換的有效方法,但同時也要注意到在知識轉換中需要注意的要點問題。首先,選擇合適案例,儘管教師爲學生選擇了一些案例,但可以發現這些案例基本都來自國外,與國內實際要求不符,同樣也與我國人才培養計劃也不相同,我國正處於社會轉型關鍵期,也產生了可用於教學的案例,所以,應將這些案例應用進來,深化學生理解。其次,控制好案例教學過程。由於應用了案例教學法就需要讓學生通過討論學習知識,但如果不加以控制,學生就會認爲基礎知識學習不重要,所以,在實際教學中應重視基礎知識教學,讓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到案例分析中,這樣既能幫助學生將零散知識串聯在一起,還能構建統一知識體系,讓學生掌握更多工商管理學知識。最後,在工程管理教學案例應用中,爲實現知識轉換,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教師還可以通過打分的形式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根據小組研究情況給出合理分數,並採用小組間評價與教師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通過這樣的教育方式也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三、結束語:

通過以上研究得知,案例教學在工商管理學中的應用有很多好處,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現階段市場競爭較爲激烈,企業所面臨的壓力也很大,急需高素質人才參與到企業中,針對這種情況,就需要教育機構做好實用人才培養工作,利用案例教學實現知識轉換,通過這種方式就能起到培養學生的作用,讓學生在學習好理論知識的同時,掌握必要技能,成爲社會與國家所需要的優秀人才,進而爲國民經濟增長增添動力。

教學案例分析6

一、教材簡說

這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濃的散文,名爲寫秋雨,實際在寫秋天。課文的內容豐富多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點,從秋天的到來寫起,寫了秋天繽紛的色彩,秋天的豐收景象,還有深秋中各種動物、植物準備過冬的情景。

課文把秋雨作爲一條線索,將秋天衆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來,從整體上帶出一個美麗、豐收、歡樂的秋天。使學生通過課文生動的描寫,體會秋天的美好,感受課文的語言美,是編選這篇課文的主要意圖;這也是本篇課文的教學重點。課文使用了多種修辭手法,或把秋雨人格化,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見的東西和事物,或很含蓄地抒發感情,這些被藝術化了的語言,會給學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難,是教學上的一個難點。

二、學習目標

1.會認8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清涼、留意、扇子、炎熱、郵票、涼爽、柿子、仙子、菠蘿、氣味、香甜、糧食、加緊、油亮亮、楊樹、豐收”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對秋大的`喜愛和讚美之情,背誦自己喜愛的部分。

3.讀懂課文內容,感受秋天的美好。

4.積累好詞佳句。

三、教學建議

1.讀懂這篇課文很大程度上有賴於學生在生活中對秋天的切身感受。因此課前可讓學生注意觀察身邊秋天的景物,有條件的可到田野、到果園參加秋收活動,還可以蒐集秋天的圖畫,增加對秋天的感性認識。如果有條件,教師可準備一些與秋天有關的課件

2.本課要求會認的生字有8個。注意不要與形近字的讀音相混淆。如,“趁” 與“趙”,“喇” 與“刺”,“銜” 與“街”,“裳”與“常” 的區別。

本課要求會寫的字有12個。如“扇” 是多音字,還可以讀shn。“枚”的右邊反文,不是“文”,“柿” 的右邊不是“市”。

3.課文層次分明,思路清晰。前四個自然段分述秋雨,最後一個自然段概括總結;前四個自然段的每一段的第一句話又是這一段的總啓,下面分別進行分述,課文的結構非常整齊。引導學生讀課文時,可以把學生讀的順序和課文的敘述順序即作者的思路以及課文的結構統一起來。初讀課文,在瞭解大意後,可讓學生思考討論:課文有幾個自然段,每段主要講了什麼?引導學生了解,主要意思就是每段開頭的一句話。在此基礎上,再深入到每一段,理解課文是從哪幾方面寫秋天的雨的。這是教學的重點,要引導學生根據秋天的特點及課文的描寫來感受秋天。可以提一些問題讓學生討論,如:爲什麼說秋雨是一把鑰匙呢?課文寫秋雨的色彩和氣味時,寫了哪些事物?冬天快要到了,動植物做了哪些準備?”討論時學生可以交流各自的體驗和收集到的與秋天有關的資料,以幫助對課文的理解。

4.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會涉及到一些詞語的理解。多數詞語可以聯繫語言環境來理解。比如第二自然段的“五彩繽紛”,這個詞語比較抽象,但是當我們讀完了這一段,眼前浮現出黃色的銀杏樹、紅紅的楓葉、金色的田野和美麗的菊花時,就自然而然地知道五彩繽紛指的是什麼意思了。課文的語言很美,有些句子富有詩意,需要好好體會品味。如“秋天的雨,是一把鑰匙。……把秋天的大門打開了。”“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繽紛的顏料。”“黃黃的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熱”“紅紅的楓葉像一枚枚郵票,飄哇飄哇,郵來了秋天的涼爽。”“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它告訴大家,冬天快要來了。”理解這些句子時,一要聯繫上下文和自己平時的生活積累;二要反覆朗讀品味。比如課文的第一自然段,講秋天是在人們不知不覺中來到的,爲什麼會不知不覺?因爲秋雨雖涼,但不冷,使人爽快,不大,潤物無聲;朗讀的時候,聲音要輕一些,要給人輕鬆舒服的感覺。

課文語言優美,除課後第三題列舉的兩個句子外,教學時可引導學生把自己喜歡的句子抄下來,豐富語言的積累。

5.這篇課文所描寫的畫面都很美,非常適合引入多媒體教學手段。如有條件,可以通過課件把課文中的文字用圖象表現出來,也可以用投影把學生的收集與大家共享,還可以配樂朗誦……爲學生提供多樣化的信息,讓秋天的圖景更形象、更生動、更具體。

6.這篇課文的拓展學習可選擇的角度很多,“一可以閱讀一些描寫秋天的文章,收集一些描寫秋天的詞句,畫一些秋天的景物,還可以和爸爸媽媽到野外去秋遊。課後的三個泡泡中的活動要求,只是作爲示例,教師可以根據當地實際,圍繞秋天,開展一些活動。

教學案例分析7

1.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即TBLT這是新課標之後實行的新型教學方法——任

務型教學,這個意識半會兒說不清楚,你得好好研究一下。如果成功了,這個教學方法課堂效果會很好。

2.五步教學法:

Step 1 Warming up

Step 2 Presentation and practice

Step 3 Presentation

Step 4 Practice

Step 5 Post Task

3.五指教學法:RPCPP

Step 1 Review

Step 2 Presentation

Step 3 Consolidation

Step 4 Practice

Step 5 Project

Presentation

4.3P教學法

Warming-up

Presentation

Practice

Production

Homework

5交際型教學 Communicative Teaching在教學過程中創設或模擬真實情景交際,讓學生通過聽、說、理解等交際活動不斷溝通交流、進行互動的一種教學模式

下面談一談英語學習方式

前面提到四種學習方式:合作學習/共同學習、自主學習、任務型學習、探究學習。下面就對它們做一個簡明扼要的介紹。這個介紹是提綱挈領的介紹,涉及不到十分具體的技巧。關於技巧方面可以在培訓班另安排時間深入探討。過去(甚至目前)學生課堂學習的方式比較單一、枯燥乏味、效果不佳。這種學習方式就是大家所熟悉的學生聽教師講爲主的方式。《英語課程標準》建議教師幫助學生掌握多種學習方式。這裏介紹的四種學習方式,不是全部的學習方式,比如,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利用多媒體手段、利用互聯網絡進行學習。這裏介紹四種學習方式,不意味着其他學習方式不好,或者無效,而是要根據教學實際情況選擇使用、交替使用、綜合使用。而且,教師講解也不是在教學中沒有任何地位,必要的時候,仍然可以使用。只不過不要把它作爲唯一的方式或者主要的學習方式。各種學習方式之間不是截然分開的,它們可以相互結合,相互影響。

合作學習或者稱爲共同學習,用於外語教學,基於以下幾個理念。一、課堂外面的社會,人與人之間需要進行合作,課堂教學就要培養合作意識,訓練合作技能。二、語言的本質是社會性的,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工具,與人交際和溝通的過程就是合作行爲。語言哲學裏提到的會話含義的基礎就是會話者要遵循會話準則。三、語言習得研究證明,掌握交際工具在互動中掌握比較有效。互動就是合作行爲。

學生在一塊兒學習不一定就是合作學習,比如,在雙人組、四人組的形式下,也許不能稱得上是合作學習。合作學習要遵循一定的原則。共同學習的一個原理是,學習者要在學習中相互依賴,這樣纔夠得上合

作學習。但是,這種依賴不是自己不出力,僅依*其他組員替自己學習。這不是合作學習的目標,也不是合作學習的基本原則。而這種依賴是一種積極的依賴,依賴協作完成共同的學習任務。因此,我們稱這種依賴爲相互依賴。學習者在哪些方面相互依賴呢?有以下幾個方面:

目標的相互依賴,即組員有一個共同的學習目標,完成共同的任務,而不是每個組員都有一個不同的目標。這樣一來,共同的目標爲學生提供了共同學習的基礎。

角色的相互依賴,即組員在完成任務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每個角色對於完成任務都重要,是互補關係,相互依存的關係,對於完成任務缺一不可。

資源的相互依賴,即組員在完成任務時共享學習資源。

身份的相互依賴,即組員同屬一個組,相同的身份把他們聯繫到一起,合作的活動幫助他們建立集體的榮譽感。

合作學習的要素有哪些呢?相互依賴、個人責任感、合作技能、混合編組、教師角色。這些在這裏不展開談了。

合作學習擴展到課外,可以構成合作式的項目學習(project-based cooperative learning),即學生合作完成某一個項目。如果用互聯網絡來合作完成某個項目,就可以構成合作式的網絡學習(web-based cooperative learning),等等。

根據合作學習的原則和要素,它和其他學習方式、學習手段組合,可以創造出多種多樣、豐富多彩的合作學習形式。

仁愛版《英語》教材中,有大量的雙人活動(Pair work),也有一些多人組的活動(Group work),這些可以利用、改編、使它們成爲名副其實的合作學習的資源。教師們可以將這些學習的資源對照前面所說的.合作學習的原則,判斷它們當中,哪些是合作性的活動,哪些不符合合作學習的原理,然後合理地利用這些材料。

有些教材的設計採用了項目學習的理念,教師(或者學生)確定一些學習的項目,學生完成學習項目,在完成學習項目的過程中,學習者運用並學習了語言。下面我們從仁愛版《英語》教材中舉一個例子加以說明。在學習特殊疑問句的單元裏,有一項調查活動。每個學生要去找自己的同學,用英語問他們的父親是做什麼的,母親是做什麼的。然後,把調查的結果記錄下來。這就是一個小型的調查項目,在課堂上就可以完成。這個活動把語言運用和真實的生活情景結合起來,跟同學進行語言互動。

自主學習的基本理念在於:一、學生有不同的需求、不同的潛能、不同的學習風格,自主學習有利於形成個性化的學習方法,有利於開發學生的學習潛能。二、自主學習可以幫助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奠定“可持續學習的能力”,即離開學校後,不依賴教師,仍然能夠繼續學習的能力。三、自主學習可以培養學習的主動性。但是,自主學習不意味着教師撒手不管,放任自流。教師的指導作用必不可少。教師要給學生創造有利的學習條件,提供學習資源,以及各種形式的幫助。

教師可以在以下方面開展工作。

一、學習策略的培訓

二、學習資源的開發

三、學習環境的創設

仁愛版《英語》教材中有相當多的練習,冠以獨立學習的名字(Work alone),還有相當可觀的練習,雖沒有冠以獨立學習的名字,但是也都要求學生自己獨立完成的。比如:Listen and Follow; Listen, Read and Say; Listen, Read and Understand,等等。那麼,教師如何利用這些練習材料,幫助學生髮展自主學習的能力,學會學習英語、掌握一定數量的英語學習策略,是教師們應該研究的問題,並且開發利用這些練習素材。

任務型學習的基本理念和方法已經有許多的研究與討論。它是外語教學中交際語言教學的發展與延伸。它認爲:一、語言學習的過程要有實踐、要親身體驗;二、語言學習要在用中學,陳述性知識不能代替過

程性知識;三、語言學習要通過學習者之間的互動,許多任務是互動型的,或者是合作型的;四、語言學習的形式要能夠引起學習者的興趣,任務型學習的活動往往具有真實性、挑戰性,可以引起學習者的興趣;

五、語言學習要有意義,任務型學習不是枯燥的結構操練,而是有具體目標的學習任務。

當然,關於任務型學習還可以說很多,比如,它的形式、它的分類、它的設計、它的使用的條件,它的侷限,等等。由於時間所限,這裏不能展開討論。老師們可以參考國內外出版的關於任務型學習的書籍,加上自己的親身實踐,可以爲自己的學生提供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

下面我們舉一個例子加以說明。有一個任務,模擬交際。任務的要求是進行自我介紹,情景設計爲中外學生聯誼會。學生分別扮演中國學生和外國學生。任務要求學生必須談論自己的姓名、年齡、家庭、學校、喜歡的課程、業餘愛好等。任務的設計還爲學生提供完成該任務的語言支持,如,瞭解他人各方面情況的英語提問的方法;完成該任務所需要的詞彙、短語。任務完成的方式爲小組活動。任務完成後的成果形式可以多種多樣,如:口頭交際瞭解他人的信息、書面報告、網上交友。

探究學習作爲一種學習方式,它的基本理念是:一、不一定所有的知識都要教師講授給學生;二、學生自己發現的東西記憶更牢*;三、探究學習是主動學習;四、探究學習強調體驗、實踐;五、探究學習是獨立學習;六、探究學習是帶着問題去學習。最後,探究學習也是發現學習、歸納學習,這對於語言學習會起到關鍵性作用。

探究學習的方式方法可以很多很多,教師可以去嘗試、去使用、去開發、去創造。外語教學中,對於探究學習的實踐還剛剛開始,我們要考慮的問題還很多,比如,探究學習在語言學習中的作用;哪些東西學生可以發現,哪些必須教師講授;探究學習的形式與方法有哪些,等等。

仁愛版《英語》教材中包括大量的類似完形填空的練習,即填詞完成對話、完成短文等。它們可以被作爲探究學習的素材。教師可以啓發學生在完成練習的過程中進行思考上下文的情景、人物之間的關係、事件發生的時間前後關係,等等。

總結上述的學習方式,我們可以看出,學習方式可以是多種多樣,所談到的四種學習方式也不是全部的學習方式,教師們仍然可以根據自己的教學資源和教學條件開發利用其他的學習方式。我們還可以從中感到,多種多樣的學習方式,可以帶來學習動機、學習興趣的變化,豐富學習的內容和形式。更重要的是,通過學習方式的變革,我們可以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與人合作的能力以及使用語言的能力。

教學案例分析8

一、教材簡說

這是一篇非常有趣的介紹月球知識的文章,從皓月當空的美好景象落筆,說到人類第一次登月後看到的月面,接着列舉了一些與月球有關的不解之謎,最後以“對神祕的月球,人類還將繼續探索下去”結束。

這篇課文在寫法上很有特色:第一段用優美的文字,渲染月光給人們留下的美好印象,不但突出了月亮本身的魅力,而且也和第二段中月面的荒涼形成對比;文章主體是介紹與月球相關的幾種難解之謎,其間巧妙地運用疑問句和感嘆句,強化了月球的神祕;結尾是開放式的,以“神祕”來概括上面列舉的幾種謎,與文題相呼應,同時激起讀者探索的願望。

編選本文的意圖是,瞭解與月球相關的知識,展示月球神祕的魅力,激發學生探索月球和宇宙奧祕的興趣;同時積累一些描寫月亮的古詩句。

教學本課的重點是瞭解月球是個什麼樣的世界,文中寫了月球的哪些不解之謎。難點是利用資料交流、古詩句積累和想象等手段,引導學生真正感受月亮的神祕和魅力,同時引導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

二、學習目標

1?會認8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掌握“夜幕、降臨、懸掛、曾經、奧祕、努力、登上、任何、一旦、估計、年齡、神祕、探索”等詞語。

2?理解課文內容,瞭解月面的基本情況,以及課文提到的和月球相關的未解之謎。

3?培養學生就掌握的材料提出問題的能力。

4?積累一些與月亮有關的詩句。

三、教學建議

1?課前準備。準備教學掛圖和其他的與月球相關的圖文資料。如果有條件,課前應佈置學生圍繞月球收集材料,可以是月球的圖片,可以是與月亮有關的故事傳說,也可以是描寫月亮的詩句。還可以引導學生閱讀課後“資料袋”中的內容,增加對月亮的瞭解。

2?識字指導。在本課的認字教學中,要指導學生讀準字音。注意“懸”不要讀成“xiàn”“xián”,“遐”不要讀成“jiǎ”,“努”不要讀成“lǔ”,“藻”不要讀成“zhǎo”。在寫字指導中,“幕”字下邊不要寫成“土”,還要注意與“慕”區別字形;“臨”左邊不要寫成豎心旁,右下角不要多一豎;“奧”上半部不封口。要指導學生根據字形結構特點,把字寫正確,寫端正,寫勻稱。

3?理解課文內容,感受月球的神祕和魅力是本文教學的重難點。這篇課文內容淺顯易懂,可以讓學生先默讀課文,思考課後第二個習題中提出的問題,然後以討論交流的方式,使學生知道文中所寫的月球是個什麼樣的世界,它有哪些沒有解開的謎。

初知課文大意之後,教學中還要注意運用想象、資料交流、質疑等各種方法,強化學生對月球魅力的感受。第一自然段是寫人們對月亮的遐想,其中“那皎潔的月光曾引起人們多少美好的遐想!”是個很重要的句子,教學時要充分利用這個句子及相關泡泡,引導學生展開更多的遐想,感受月亮的魅力。可以讓學生在有感情朗讀的基礎上想象夜幕降臨,皓月當空的景象,最後交流各自對月亮的感受和遐想。第三自然段至第六自然段是具體列舉月球的不解之謎的。每個謎的提出都是先列舉實驗結果,然後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從而揭示其中的神祕之處。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一邊讀一邊想,理清這些不解之謎提出的思路。比如,從把細菌撒在月球塵土上,細菌全死了的`事實,提出了一個疑問:月球塵土是否有殺菌的本領?從月球岩石和地球岩石年齡的比較,提出了兩個星球年齡大小的疑問和對兩個星球火山活動的猜測等等。第七自然段只是一個意味深長的省略號。它表示文中的列舉並沒有窮盡,月球之謎還有很多很多,月球因此顯得更神祕了。另外,省略號也使文章結尾具有了開放性,提供了師生交流蒐集的月球知識的園地。教學時可以用“月球真是個神祕的星球啊,我們來交流一下蒐集的月球資料,看看月球還有哪些未解之謎”之類的提問,自然地把資料交流和引導學生深化對文章的理解結合起來,資料交流的時候要注意引導學生試着根據所交流的材料提出問題,以充分了解月球的情況,進一步感受月球的神祕,激發起探索月球和宇宙的興趣。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摘抄課文中寫得好的詞句。

4?積累一些描寫月亮的詩句也有助於感受月亮的魅力。課後提供了一些描寫月亮的詩句,教學時可以讓學生熟讀詩句,想象詩句描寫的景象,做到熟讀成誦。詩意以總體感悟爲主,不要作過多過細的講解。最後還可以交流各自蒐集到的描寫月亮的詩句。還要充分重視學習習慣的培養,提醒學生在以後的閱讀實踐中要注意把自己覺得好的詩文摘抄下來。月亮是文學作品中常見的景象,描寫月亮的詩句很多,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望月懷遠》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李白《關山月》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李白《月下獨酌》秋空明月懸,光彩露沾溼。——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懷》

5?要重視朗讀指導。本課儘管是知識介紹性的文章,但朗讀訓練的資源非常豐富,讀課文時特別要注意文中感嘆語氣和疑問語氣的處理。同是感嘆句,“那皎潔的月光曾引起人們多少美好的遐想!”這個句子因緊接皓月當空的優美的景色描寫,所以讀起來語氣可輕柔舒緩些。而“這一連串實驗結果是多麼令人費解啊!”這個句子由於上承好多件讓人迷惑的事實,讀的時候語氣可以稍微強烈一些。同是疑問語氣,第一段中的幾個疑問句因爲寫的是遐想,可以讀得稍顯輕柔,甚至可以讀出自言自語的意味。第三自然段和第六自然段中的疑問句表達的都是對一些現象的不解,讀的時候語氣可以稍重些。

四、參考資料

月球 月球是距離我們最近的天體,它與地球的平均距離約爲三十八萬千米。它的平均直徑比地球直徑的1/4稍大些。它的表面積約3 800萬千米,還不如我們亞洲的面積大。月面上山嶺起伏,還有洋、海、灣、湖等各種名稱,其實月面上並沒有水。肉眼所看到的月面上的暗淡黑斑叫月海,是廣闊的平原。月海有二十多個。最大的是風暴洋,面積約有500萬平方千米。由於月球上沒有大氣,加上月面物質的熱容量和導熱率很低,因而月球表面晝夜的溫差很大。月球本身並不發光,只反射太陽光。它的亮度隨日月間角距離和地月間距離的改變而變化。

月亮的稱呼 月球在我國古代詩文中有許多有趣的美稱:

教學案例分析9

一、分析教材(備教材)

備好課的前提是理解教材,理解教材的編寫意圖,這就是我們教師要備課,要常備課,常備常新的原因。正確理解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抓住重點

(1)國中化學知識點

根據中學化學《課標》,從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角度大致劃分爲基本概念、基礎理論、元素化合物知識、化學用語、化學計算和化學實驗在《會考說明》中歸類非常詳細。

(2)知識點的作用

把握教材內容的核心所在,就是要確定教學的重點。所謂教學重點是指教材中最重要的、最基本的中心內容。核心內容具有後延續性,對後續的學習具有承前啓後的作用,但不一定是考點,有可能滲透在考點之中。

例如:原子的結構決定離子的形成,離子的形成決定化合價。

氧氣的化學性質決定分析物質化學性質的方法,決定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時藥品的取用原則。

2. 領悟教材的教學價值

挖掘教材內容的教學價值,就是要分析和挖掘這部分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對學生後續學習的影響,對學生認知結構、技能、思維培養等的作用。

《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明確提出:“教師要深入研究教材,提煉教學內容中的某些方法要素,並在教學設計中予以滲透,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體驗科學方法的運用,如對化學現象進行分類、提出有關的假設、設計實驗和控制實驗條件進行探究等。” 因此,在化學教學設計中,對教材內容的教學價值分析和挖掘是新課程教學設計的特點所在,也是教學活動設計的重要依據。

[案例] “第五章 燃料”的教學

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一種元素多種物質

本單元中涉及含碳元素的一系列物質,如碳的多種單質、氧化物及碳酸、碳酸鈣等,一方面是物質組成與分類、物質多樣性的具體體現。另一方面,碳的多種單質,一氧化碳與二氧化碳等內容,反映了同一種元素可以組成不同的單質,相同兩種元素可以組成不同化合物的化學觀念,加深了對物質的組成與結構、物質的多樣性的認識。

2.初步形成結構決定性質的化學學科思想

通過一氧化碳與二氧化碳的性質比較,初步建立物質的組成與結構特點決定物質的性質,物質的性質是結構特點的反映;物質的性質影響用途,物質的用途反映出物質的一定性質等化學學科思想。

3.建立實驗室製取氣體思路

初步學習運用簡單的裝置和方法制取某些氣體,是國中化學學習的基本實驗技能。二氧化碳製取的探究,是在氧氣製取的基礎上的拓展和加深。

4.學會“對比”科學方法

本單元教材內容的編排思路,蘊含着“對比”這一科學方法的學習。如碳跟氧氣的反應,實驗條件不同,反應產物也不同。通過對照、比較,可以找出不同物質性質的共同點和不同點。尋找共性可以建立物質之間的必然聯繫;而發現特性是爲了不同物質之間的區別,從而理解物質的鑑別方法以及不同物質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的原理。

5.認識知識與社會生活實際以及工農業生產的聯繫

碳元素與人類關係密切,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鈣是生活中常見的物質;一氧化碳有損健康,二氧化碳對環境有影響等。這些內容的學習,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對有關的問題做出價值判斷。

6.建立物質轉化觀

在此之前 ,學生通過學習氧氣O2知識,從化學角度認識某一具體物質的一般思路已有了初步瞭解。本單元的重點是引領學生從單一物質的學習向含有同一元素的多種物質的學習邁進,幫助學生初步把握物質間的聯繫,找尋物質間的轉化規律初步建立物質的轉化觀。

例如: 在粗鹽中除去可溶性雜質的方法中作爲選擇合適的藥品的依據。(鐵銅混合物除去鐵的方法)(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混合物中除去一氧化碳的方法)

因此,學生學習本章 ,不僅僅是獲得知識與技能的提高,更重要的是過程與方法的領悟和學科觀念的初步形成。

二、分析學生(備學生)

1、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

學生的學習過程是新舊知識與技能相互作用的過程,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直接影響到對新內容的學習和理解。爲此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教師必須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要通過多種方式了借學生對即將要學習的內容有什麼認識、已有認識對新知識的學習有什麼作用、新舊知識的邏輯關係如、;哪些新知識的學習可以聯繫學生的知識經驗、哪些新知識學生自己能夠學會等,以便採取適當的教學策略。

2、學生學習新知識的困難

難點是指學生理解和接受比較困難的知識內容或問題不容易解決的某些關節點。難點具有兩重性:一方面它可能成爲學生學習的分化點,部分學生因此產生畏難情緒;另一方面它又是學生智力的開發點,是訓練學生思維的優質材料。

要根據具體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知識基礎來確定教學難點。一般來說,難點的產生原因是:(1)由於知識本身抽象、複雜難易理解,(2)一些化學反應原理屬於微觀世界,不能直接感知,難以形成真實的表象;(3)一些元素化合物知識、化學用語等多而複雜,容易混淆不便記憶。

三、確定教學目標(對於學生是學習目標)

教學活動中,“教爲主導,學爲主體”。那麼,教學目標對老師就是一個“導演”的方向,對於學生是學習過程中要達成的目標。因此,教學目標的陳述應該是非常明確、可操作、可觀察和可測量,這樣纔有利於教師在教學時對目標的把握與測量。

確定和表述教學目標需要注意的問題

(1)教學目標的確定要體現新課程三維目標的有機整合,既要注意教學目標的全面性和整體性,又要保證教學目標的側重點。由於每節課確定的教學目標代表着學習結果的不同類型,在注重教學目標全面性和整體性的同時,還應注意保持教學目標間的平衡和側重。有的內容宜通過“親歷過程”獲得方法的啓示,就可以突出“過程與方法”目標;有的課程內容蘊含豐富的思想道德因素,就可以着重進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這樣才能增強教學目標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2)教學目標是預期學生的學習結果,不應表述教師的教學行爲或教師打算做什麼。教學目標的表述應力求明確、具體,可以觀察和測量,儘可能反映學習結果的類型和層次水平,應儘量避免用含糊的和不切實際的語言表述目標。

例如:《原子的構成》

1、以湯姆森發現電子和盧瑟福α散射實驗事實爲基礎,推論原子內部的結構奧祕。

2、根據原子核外電子的能量及運動情況分析,推論出原子核外電子的分層排布。

3、根據鎂原子與氧原子的結合情況分析,推論出不同原子在化學變化中結合的原因。

4、通過學習和反思活動,進一步認識到實驗驗證在科學探究過程中的價值,通過對原子結構奧祕探究,認識到人類認識微觀世界的智慧,體會到科學真理的來之不易,感受到科學家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

四、 設計教學活動

教學目標的確定明確了 “爲什麼”教和學的問題,教學活動設計着重解決“學什麼”和“如何學“的`問題。教學活動設計是教學目標得以實現的過程和條件。

從一定意義上說,要搞好學科教學要完成兩個轉化:一是將各種教學資源(主要是課標和教材內容)整合、轉化爲合理的學科知識邏輯,即教師要教什麼、學生要學什麼。二是將學科知識邏輯轉化爲學生的認識邏輯,即教師怎麼教、學生怎麼學。爲此着重討論以下幾個問題。

1.教學內容主線的構建

教學內容主線的構建主要解決“教什麼”、“先教什麼”、“後教什麼”等問題,這是落實教學目標的基本保證。

教學內容主線構建的三種策略

策略1:按照學科知識邏輯構建教學內容主線

化學教科書中的不少內容是按學科知識的內在邏輯關係構建內容體系的,如身邊的化學物質“氧氣”的學習,是按照“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實驗室製法”這一線索組織起來的,它遵循的是化學知識內在的邏輯結構。在化學教學內容的組織方面,也常常以學科知識的內在邏輯爲主要線索來組織教學內容,這種方式比較適合國中階段元素化合物知識和化學概念等教學內容的組織。

但,作爲老師要根據實際情況要活用教材。

例如:《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需要用到能與氧氣反應的物質,也是就發揮氧氣的化學性質,那麼我在平日教學中,先帶領學生認識氧氣的性質,當學生認識了氧氣的化學性質,在選擇與氧氣反應的物質的過程中就有了能力,明確了原因。

例如:在第三章學完《實驗室製取氧氣》後,學生初步建立了實驗室製取氣體的思路和思維方式,爲了鞏固也爲了應用展示。我接着引領學生學習第五章的《二氧化碳的實驗室製法》,可謂一氣呵成,一節課高效率地完成本節的內容,既是對實驗室製取氣體的鞏固,也是對二氧化碳的製取的認識。通過學習,學生們不僅發現它們的共同之處,針對異同,此過程中涉及到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自然就掌握了。

策略2:以學生體驗探究活動構建教學內容主線

學生感受和體驗探究活動的基本過程爲主要線索,也是組織化學教學內容的一種形式。

例如在學習“酸和鹼之間會發生什麼反應”時,可按照“提出問題(酸和鹼之間會發生反應嗎),做出假設”—收集證據(設計實驗證明氫氧化鈉和鹽酸能否反應)—得出結論(酸和鹼之間發生了什麼反應)—拓展應用(酸和鹼反應在實際中有什麼應用)的這一線索組織教學內容,這有利於在教師指導下,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結合新的現象事實, 感悟知識的形成過程,同時也體驗了探究過程。

策略3 以社會生活實際中的問題爲主線組織教學內容

以學生熟悉的生活中的化學問題或社會生產實際的問題等爲線索組織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從身邊的化學物質和現象入手學習化學知識,並運用化學知識分析和解決社會生活中的有關問題,使學生切身體會化學學習的重要價值。

例如:二氧化碳的性質,以生活中的可樂雪碧爲導入。

燃燒和滅火,以學生的經驗爲導入。

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完成新知識的探究。

2. 教學情境的創設

教學情境創設是實施化學教學的有效策略。化學知識往往比較抽象,需要充分利用各種手段如實驗、生活現象、圖片、史實、謎語、故事等進行教學。

教學情境創設的策略

策略1:結合學生已有認識創設化學教學情境

例如:學習空氣之前,讓學生談談對空氣的認識,可以請學生設計簡單實驗或生活現象說明空氣的存在。

策略2:聯繫實際問題創設化學概念教學情境

例如:通過介紹或視頻資料說明火在生活中的作用,引導學生思考與生火、旺火、滅火有關的生活做法。

策略3:利用實驗創設化學概念教學情境

需要指出的是,化學教學要儘可能藉助實驗提供生動直觀的材料,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概念本質。在教學設計時,要考慮化學實驗可用於某一教學過程的不同教學階段,以充分發揮實驗在化學學習中的不同作用。如:利用實驗創設情景,製造認知衝突,引發新的思考;利用實驗呈現宏觀現象,增進學生對微觀本質的理解;利用實驗揭示事物本質,澄清學生的模糊或錯誤認識等。

如:《質量守恆定律的探究》在學生實驗中,不僅實驗現象明顯,而且設計方案的全面性,都得到充分的驗證。

如:《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這個實驗,對於實驗結論的分析,誤差的分析讓學生有了一個理性的分析依據。

3.教學問題的設計

合理有效的問題可以增強教學的啓發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科學思維。教學問題的設計實施化學概念教學的有效策略。

教學活動設計需要進一步注意的問題

a 調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

b創設學生參與學習的機會

c 重視讓學生經歷思維過程

d 注重引導學生將知識結構化

e 注重活動之間的內在聯繫

古人云:學貴有疑。老師設計問題的目的不僅僅是問了讓學生解答問題,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質疑的思維特點。

【總結】

教學設計,看重三個關鍵問題:

一是爲什麼教(教學目標的確定與表述);

二是教什麼(體現教學重點)

三是怎麼教(體現教學活動)。

這些問題是進行教學的關鍵問題,直接關係到教學的質量。

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學更加關注學生的認識發展,學生認識方式的轉變。在教學活動的設計方面,要注重聯繫實際問題,充分發揮實驗的作用,以問題和活動驅動學生積極思維和參與學習過程,幫助學生形成從化學的視角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科學素養的提高。

教學案例分析10

一、教材簡說

這篇課文講述了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爲師的故事,體現了孔子謙虛好學、孜孜以求的治學精神和老子誨人不倦、愛護晚輩的品行,課文還滲透了學無止境的精神。

課文在敘述孔子拜師這件事時,線索非常清楚。

第一部分,孔子決意拜師。用簡練的語言交待了孔子當時的身份,以及他拜師求學的願望及原因。雖然當時他已經是遠近聞名 的老師了,卻還要拜師求學,更可見他對知識的渴望。

第二部分,孔子歷盡艱辛前往洛陽拜師。先講孔子的旅途之苦。作者使用了幾個詞語:相距上千裏,表明路途之遙遠;風餐露宿,表明途中生活艱苦;日夜兼程,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迫切心理;終於,說明孔子雖然在路上遭遇了許多困難,但憑着毅力和信心,最終還是來到了洛陽。課文接着詳細描寫了孔子與老子初次見面時的情景,通過人物間的對話,表現出孔子和老子的謙遜有禮。

第三部分,寫孔子認真求學。他虛心向老子請教,老子則毫無保留地把學問傳授給他。

第四部分,寫人們既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學問,又敬重他們的人品。

編選這篇課文的意圖是,讓學生從孔子拜師這個故事中,對我國曆史上產生深遠影響的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有初步的瞭解,激發探索祖國傳統文化的興趣。

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是瞭解孔子拜師的過程,體會孔子謙虛好學、老子誨人不倦的品行,並在讀懂故事的基礎上對孔子和老子作出簡單的評價。

二、學習目標

1.會認7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遠近聞名、相距、學問、風塵僕僕、納悶、迎候、等候、止境、長進、請教、保留、傳授、敬重、品行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瞭解孔子拜師的經過,激發對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4.積累課文中的`好詞佳句,能用、聯繫生活或結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詞句的意思。

三、教學建議

1.建議學生查閱資料或請教長輩,瞭解孔子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以及他對我國幾千年的歷史發展有什麼貢獻。教師可以蒐集關於山東曲阜孔府、孔廟、孔林的文字資料、圖片資料或音像資料,以便爲學生補充關於孔子的背景知識。

2.本課要求認識的7個字的指導,可以有機地穿插在課文學習當中,和詞語、句子的學習結合起來。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上,交流讀音是否準確,並結合詞語的學習理解字義,認記字形。可以通過擴詞的方法增加生字的復現,體會生字的用法,如:納:納涼,納稅,出納,吸納;兼:兼職,兼併,品學兼優;佩:佩帶,敬佩,王佩。另外,僕易被誤讀爲三聲,在教學時要加以注意。

要求寫的12個字,要重點指導學生寫好幾個容易寫錯的字。如,塵 字,第一筆是豎,不是豎鉤;迎 字的裏面是,不是卯或印;境字的右半邊是竟,不是競。可以引導學生觀察,並交流觀察所得,互相提醒容易寫錯的筆畫。有的字不容易寫好,如,等字容易寫得過長,中間的幾橫長短也不一樣,學生不易把握,教師可以通過板書示範,引導學生仔細體會漢字的結構和筆畫及部件的佔位。

3.整體感悟,理清順序。

在學生初讀課文的基礎上,可以把課文的最後一句話作爲重點思考題目,讓學生思考、交流:人們敬重孔子和老子的什麼品行?從課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提醒學生仔細品讀課文,細緻瞭解孔子拜師的經過,以及課文中重點描寫的孔子和老子對話的部分,從課文中找出有哪些具體的語句或事件反映了孔子和老子的崇高品行。

如果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有一定困難,也可以啓發學生用總結歸納的方法,理出課文的敘述順序:孔子決意拜師--歷盡艱辛前往洛陽拜師--認真求學--受到人們的敬重,並在瞭解課文思路的基礎上,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課文後面的資料袋簡要介紹了孔子的生平、貢獻以及對後世的影響,既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又有助於學生擴展知識面,激發進一步瞭解孔子的興趣。可以在佈置預習時建議學生閱讀,也可以在課文學習之前閱讀這段文字。閱讀後,可以請學生談談自己從中知道了什麼,也可以交流一下各自知道的關於孔子的其他資料。

4.理解重點詞句。課文中有一些詞語不太好理解,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聯繫上下文或結合生活實際的方法體會詞語的意思。如,遠近聞名、淵博、拜訪、納悶、佩服、敬重等詞語,可以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談談自己的理解,並試着在自己的語言表達中運用。風餐露宿、日夜兼程 等詞語,可以,並結合課文中的具體語境,體會詞語的含義。

課文中有兩對意思相近的詞語,也可以引導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領會。

(1)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訪的老師吧!

學生孔丘,特地來拜見老師。

拜訪是敬辭,訪問 的意思。拜見 是拜會,會見的意思,是從客人方面說的。這兩個詞語意思上有細微的差別,可以通過朗讀課文中的句子,細細品味。

(2)聽說你要來,我就在這兒迎候。

多謝老師等候。

迎候和等候都有等待的意思,但迎候是到某個地方等候、迎接,等候則不表達迎接的意思。老子說我就在這兒迎候,表現出他非常謙和、知禮。在這裏,如果換成等候,就不能充分體現出老子的美德。多謝老師等候一句中,等候也不宜換成迎候,因爲這裏是晚輩向長輩致謝。

以下幾個句子對學生加深瞭解孔子的品行很有幫助,可以重點引導學生交流、體會。

幾個月後,終於走到了洛陽。 這裏,可以抓住重點詞終於,提醒學生聯繫上文的描寫來體會。文中學習夥伴提出的問題,就是引導學生邊讀邊體會這句話的意思。曲阜和洛陽相距上千裏,路途十分遙遠;風餐露宿,這個詞語一般用來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艱苦,說明孔子一路上的艱辛;日夜兼程,不分白天黑夜地趕路,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急切心情。短短的一句話,把孔子對知識如飢似渴的追求表現得淋漓盡致。要引導學生通過這些詞句體會孔子的心理和情感,並通過恰當的語氣把自己的感受讀出來。

學習是沒有止境的。

教學案例分析11

口語交際

這次口語交際的話題是和單元專題相聯繫的,在導語中提前做了佈置。教師在本單元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聽廣播看電視、閱讀書報雜誌,要提醒學生蒐集有關世界各國的文字和圖片資料,做好交際的準備。話題可大可小,資料可多可少,教師可以根據本班的實際情況決定,同時注意同其他學科的聯繫。

由於教材的話題比較寬,教師要防止小組交流出現自說自話的情況。爲了讓交際活動更深入,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按興趣分小組針對某一個方面蒐集資料,如可以按風俗習慣、生活習慣、人種特點、文化特點等角度分組;可以讓學生蒐集世界各地的趣聞逸事。總之,方法、角度可以多樣,但目的都是引導學生關心世界大事,增加對其他國家的瞭解。

爲激發學生的交際熱情,本次口語交際可以配合活動進行,如舉辦小小世界博覽會世界之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或做導遊等活動,通過圖片、實物展覽引發學生的交際願望。教師還可以引入最近的世界大事,展開主題討論。對受條件限制的地區,一方面教師要多蒐集一些資料,另一方面要鼓勵學生從廣播、電視等媒體中取材,並適當降低口語交際的要求。

習作

本次習作是自由作文,目的是給學生一次更爲自由表達的機會,把自己最近特別想寫的內容寫下來。作文內容範圍、體裁不限,寫景、記事、寫物、寫人都可以。自由作文的含義應該包括五個方面:自由選材、自由立意、自由擬題、自由表達和自由修改。

這次習作,教師可以提前佈置,讓學生知曉本次習作的要求,自由選材、自由立意。教學重點是啓發學生的思路,可以讓學生先自己說說最想寫什麼,想怎樣寫,對構思不一般、有個性的學生要鼓勵。

習作中,教師要鼓勵學生自由表達。從習作的提示語可以看出,編者的意圖是希望學生寫真人真事,寫真情實感。如,既可以寫有趣的事,也可以寫後悔的事;既可以寫喜歡的人,也可以寫不喜歡的人;既可以寫自己的願望,也可以寫自己的委屈。這個年齡段的學生開始有了獨立意識,對一些問題有了自己的見解,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地寫,要求學生把內容寫具體,句子寫通順。

習作後,還可以讓學生自由修改,教師要指出學生習作中的不足,讓學生自己修改,包括選材和詞句等方面,培養學生自能作文,自能修改的能力。

我的發現

本組我的發現編排的是AABC式的成語。

在四字成語中,常把同一的字或單音詞重疊起來使用。成語的疊音有三種基本形式:第一種,前兩字疊用,其公式爲AABC,如比比皆是斤斤計較心心相印欣欣向榮咄咄怪事。第二種,前後兩字均疊用,其公式爲AABB,如日日夜夜形形色色戰戰兢兢鬼鬼祟祟層層疊疊熙熙攘攘。第三種,後兩字疊用,其公式爲ABCC,如神采奕奕溫情脈脈虎視眈眈喜氣洋洋逃之夭夭。誦讀上述成語,不難發現,不管是以何種形式重疊的成語,都念兩拍,如揚揚/得意兢兢/業業等,其節拍形式爲XX/XX。整個成語讀起來節奏鮮明,琅琅上口,韻味無窮,富有音樂美。同時,成語的疊字加強了語言的形象性,使成語的表現力大大加強。教師在教學時重在讓學生積累這些成語,多讀幾遍,感受成語的音韻美。同時讓學生用這些成語試着說句子,檢查學生是否瞭解成語的意思,教師可不做統一要求。

日積月累

第一項是讀讀認認,讓學生通過熟字增加偏旁認識生字。生字的讀音多數和熟字不同,要糾正學生讀錯音的情況。如,郎、廊、廳讀後鼻音,置、岔讀翹舌音。由於教材在低年級主張自主識字,估計有許多字學生已經認識了,這時教師可以讓認識了的學生說一說是採用什麼方法記住的`,和其他同學交流識記的方法;也可以引導學生組更多的詞語,幫助學生鞏固。第二項是讀讀背背,選了五句表現友誼的名句。這幾句意思不算太難理解,教師要引導學生熟讀成誦。有時間還可以給學生補充一些表現友情的名句。以下材料供老師選擇:

人之相識,貴在相知,人之相知,貴在知心。(春秋)孟子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戰國)莊子

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貧一富,乃知交態。一貴一賤,交情乃見。《漢書》

相知無遠近,萬里尚爲鄰。(唐)張九齡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唐)高適

人生所貴在知己,四海相逢骨肉親。《雁門集》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元曲選·爭報恩》

趣味語文

本組趣味語文是說言。一個普通的言字,竟可以構成這麼多的詞語來表達不同的含義,這充分展示了漢語豐富的表現力。教師可讓學生多讀幾遍,說一說文中對言的概括是否恰當;還可以啓發學生拓展一下,由言構成的詞語還有哪些,如美言、謊言、箴言等。對程度較好的學生,可以讓他們仿編,訓練學生的歸納能力,如說笑,模仿短文的形式,用一句話說明各種不同的笑(微笑、訕笑、嘲笑、歡笑、苦笑、嬉笑等)。29

教學案例分析12

師(板書“雨”):請同學們交流一下課前收集到的關於雨的資料。

生1:我收集到的是古詩《春曉》……

生2:我要唱一首歌曲《小雨沙沙沙》……

生3:我也收集了一首古詩《清明》……

師(放錄像):請大家閉上眼睛,感受一下,你聽到的是一種什麼聲音?

生1:知了鳴叫的聲音;

生2:雷聲;

生3:雨聲;

生4:雷雨交加的聲音。

師:請各小組討論一下:你們怎樣給這段音樂加一個題目?

生1:雷陣雨;生2:雷雨交加;

生3:傾盆大雨; 生4:春雨的'色彩;

師:用“春雨的色彩”起名,合適嗎?

生1:不行。春雨的特點是細雨濛濛,而我們從錄像中聽到的雨聲很大。

師:有一位叔叔給這段音樂起了一個名字--“雷雨”。(板書“雷”)

齊讀課題。

師:雷雨是在什麼季節下的?

生:夏季。

師:夏天下雨時有什麼特點?

生1:烏雲密佈。

生2:雷聲隆隆。

教學的導入環節就像整臺戲的序幕,也彷彿是優美樂章的序曲。如果設計和安排得當,就能引發學習興趣,引人入勝,收到先聲奪人的奇效。課伊始,陳琳琳老師非常親切、自然的口吻要求學生交流課前收集到的關於雨的資料。如古詩、歌曲等讓學生在詩中、歌中感受生活。接着放錄像,讓學生閉上雙眼,邊聽音樂邊感受一下聽到的是什麼聲音,如何給這段音樂加上題目。陳老師採用了樸實而又新鮮的教學手法進行導入,不僅融洽了師生的關係,而且像磁石一般深深地吸引了學生,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真實地進入最佳學習狀態。自然地,學生對這位老師,對這節課就充滿了興趣。在導入過程中,陳老師對學生的回答即時評價。在學生回答用“春雨的色彩”起名時,老師儘量讓學生自己發現錯誤,並及時改正,而非老師的直接灌輸。面對學生的錯誤回答,用足夠的耐心去關注與等待。

教學案例分析13

前幾天做完了東阿阿膠公司的案例分析報告,給我留下了很多感觸,還有很多感悟體會。既有成功的喜悅,也有過程的不快及艱辛。

1、就案例分析內容來說。首先,學會了蒐集年報的簡單途徑。然後,我知道了年報是什麼,怎樣閱讀年報,及懂得了年報裏的很多屬於。

2、就小組分組來說,這是整個作業過程中最失敗的地方。雖然我組打破了以宿舍爲單位的分組,和男生組成了一組,但是由於我這個組長領導無方,缺乏計劃,沒有明確目標,小組成員分工不好,導致男生積極性不高,整個作業缺少他們的有效參與,導致作業沒有想象中的完美。正如管理學家曾說“計劃有利於同一方向,減少不確定性,減少重複和浪費,且有利於控制。所以在下一次的小組作業中,一定要做好計劃,明確確定每個組員的分工,實行責任制。

3、在作業的完成過程中,沒有時間觀念是一個不好的習慣。我組因爲沒有明確的.計劃,導致作業完成較拖拉。所以應提前做作業,以保證作業的高質量。

4、管理課上的PPT演講不太成功。首先是PPT的製作不規範,然後是由於機子的故障,浪費了時間。所以做任何事時,都要控制好全局。在事情開始之前,考慮到事情可能出現的所有情況,提前檢查好。

5、案例分析給我最大的收穫是在做一件事時,一定要計劃周密,組織詳細,指揮得當,協調好人員分配,控制好全局。

教學案例分析14

《晏子使楚》案例分析。

一、循循善誘,勾起探究慾望

老師:同學們,想知道老師問的第一個問題是什麼嗎?

孩子們:想。

老師:老師的第一個問題是──你們讀了這篇課文,心裏覺得痛快不痛快?

大多數孩子:痛快。

老師:跟老師講講爲什麼痛快好嗎?

孩子們:……

老師:想知道老師問的第二個問題是什麼嗎?你們讀了這篇課文,心裏覺得佩服不佩服?

孩子們:……

老師:跟老師講講爲什麼佩服好嗎?

孩子們:……

老師:準備好了回答老師的第三個問題了嗎?第三個問題是你們讀了這篇課文,心裏覺得氣憤不氣憤?

孩子們:……

老師:why?

孩子們:……

老師:老師的第四個問題是,讀了課文後你們還有哪些地方覺得奇怪的?──-(實際上就是還有什麼地方不懂?)

孩子們:……

學生提問後老師要及時梳理!做到心裏有底,什麼問題該在什麼時候講哪節時解決,什麼問題可以當時解決!

二、設情入境,深入學習課文

這部分我建議通過學生表演的形式進行,然後讓下面的同學對錶演的同學加以評議,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知道明確:第一次晏子採用藐視對方,擡高自己,進而壓倒對方的辦法反駁了楚土,維護了齊國的尊嚴。第二次晏子採用了先壓低自己,再貶低對方的辦法反駁了楚王。第三次晏子採用了先舉實例,再說同樣的人在不同的國家表現不同,用類比的推理理方法,揚齊抑楚,維護了齊國的.尊嚴。再結合有感情的朗讀體會。

三、《晏子使楚》教學反思

《晏子使楚》這是一篇略讀課文,作爲略讀課文,其目的是引導學生把精讀課文中學到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運用到閱讀實踐中,通過閱讀實踐,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在教學這篇課文之前,我學習了一些優秀老師的教學實錄,回想自己的課堂教學,做得較好的是:整個教學環節還是不錯的,放開讓學生自讀自悟,給了學生比較多的學習討論時間。課堂是學生學習的陣地,他們纔是課堂的主人,要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就需要教師能創設富有情趣教學活動,枯燥的讀背,學生肯定要喪失興趣,他們喜歡新奇事物,喜歡展示自我。所以我讓他們都參與到課文裏,通過自己的領悟自由發表看法,在一個寬鬆的氛圍中進行交流,讓學生自己去揣摩小課文中所蘊含的大道理。在此基礎上,在課文學習中加深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對其中蘊含的情感有了切身的體會,提高對語言的感悟能力,提高了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教學案例分析15

1、“去枝減葉”讀。

先讓學生自由讀,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錯字,讀通這一節。在此基礎上,把全班學生分成兩大組,一組讀諸葛亮說的話,另一組讀周瑜說的話,旁白部分去掉不讀。由於去掉了旁白,學生朗讀時讀得十分緊湊,讀出了對話的語氣。

2、“添油加醬”讀。

首先,啓發學生想象人物對話時的心理、動作、表情等,在學生討論、發言的基礎上,把第二小節變爲——

有一天,周瑜請諸葛亮商議軍事,(周瑜不懷好意地)說:“我們就要跟曹軍交戰。水上交站,用什麼兵器最好?”諸葛亮(想,周瑜又要玩什麼把戲了,他稍加思索)說:“用弓箭最好。”周瑜(拍了一下大腿,豎起大拇指)說:“對,先生跟我想的`一樣。現在軍中缺箭,想請先生負責趕造十萬支。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卻。”(諸葛亮想:果然不出所料,他又要爲難我了,我就來個將計就計吧。於是)諸葛亮說:“都督委託,當然照辦。不知道這十萬支箭什麼時候用?”周瑜(試探地)問:“十天造得好嗎?”諸葛亮(故作驚訝)地說:“既然就要交戰,十天造好,必然誤了大事。”周瑜(眨巴着眼睛)問:“先生預計幾天可以造好?”諸葛亮(胸有成竹地)說:“只要三天。”周瑜(想,你在說大話吧!他一本正經地)說:“軍情緊急,可不能開玩笑。”諸葛亮(拍了一下胸脯)說:“怎麼敢跟都督開玩笑?我願意立下軍令狀,三天造不好,甘受懲罰。”周瑜很高興,叫諸葛亮當面立下了軍令狀,又擺了酒席招待他。諸葛亮(想了想,補充)說:“今天來不及了。從明天起,到第三天,請派五百個軍士到江邊來搬箭。”諸葛亮喝了幾懷酒就走了。

然後,讓學生進行角色朗讀,一組讀諸葛亮說的話,另一組讀周瑜說的話,中間的旁白及括號中加進去的內容由教師讀。教師讀得繪聲繪色,學生讀得入情入境,教學效果令人滿意。

【評析】

朗讀是閱讀教學中經常用到的教學手段,也是理解課文培養語感的有效途徑。採用什麼形式朗讀,如何組織朗讀,這都將直接影響到朗讀作用的發揮。本教例根據課文以對話爲主的特點,對課文作了先刪後添的變動,通過“去枝減葉”,學生角色朗讀時好像就在面對面地說話,真正進入了角色,讀出了對話的語氣,體會了人物說話時的內心思想活動;而引導學生“添油加醬”的過程其實就是由表及裏理解課文內容的過程,通過“添沒加醬”的朗讀,深化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達到了以讀導悟、讀中見悟的目的。

標籤:案例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