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清明節

清明節端午節散文

清明節2.68W

  清明

清明節端午節散文

不是着意地一定要去崇拜古人,而是古人的一些東西不由你不信。比喻,一些農諺和民謠,像“八月十五雲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像“三九四九拿不出手,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燕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這些,無一不是一方面道出了自然規律,另一方面語言又是那樣的精練與優美;再如二十四節氣:“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種暑相連……”莫不如是。這,無疑是美的,而且美的正確,由不得不去崇拜。說到美,在這二十四節氣中,從字面上看,我頂欣賞的就是這個“清明”了。

冬去春來。天氣雖然已不是數九寒冬般的冷,但北方的早春,一早一晚總還是有些料峭寒意的,在這早晚的料峭之中,於村頭的土岡上放眼山川,山川在明麗的晨曦、夕照下清楚可見,清明的好似只剩下山石、田土跟草木了,而不經意地回眸一望,則是山村升起的裊裊炊煙,在慢慢地氤氤、消散。這景象,越發突顯出“清明”的意境。

當鉛灰色的冬季被河開柳綠、草長鶯飛取代時;當輕柔溫軟的春風掠過山村、田野時。頓時間,嫩白嬌豔的杏花,便在料峭的晨風中綻放開來,經一夜細雨,性急的杏花便匆匆跳下枝頭,奔向清清的小河向山外奔去。於是,清清的小河不再寂寞,因爲跳落的杏花一路漂過,漂過時喚醒了岸邊的柳林跟柳林下的芳草。與此同時,岸邊的小路上也響起了耕牛的腳步,隨後,就是於麗日下滿山滿嶺到處都是耕牛遍地走的景象。這,又將那“清明”的意境,彰顯的更加清清爽爽、明明白白。

然而,看着“清明”這兩個字樣,感受或許還遠不止這些。因爲清明的前後,常常是一個個清新而又明快的天氣:或麗日滿川,或雨絲風片。不管哪種,似總能給人帶來既天朗氣清又祥和安逸的感受。在這樣天氣裏,人們不禁就要生出些纏綿之情,隨即又將一顆心溫軟起來,而這一顆溫軟的心,彷彿能在氤氳的夕煙裏,隱約看到粉牆內有秋千的影動,那影動是錦繡年華的氣息;又可在嫩寒的料峭中,依稀能聽到院外的巷口旁有少女叫賣杏花的聲響,那聲響是春雨江南的符號。當然還有,還有那唐人所云:“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是啊,清明又是一個悼亡思親的日子,一個雨水與淚水、靈魂與亡魂碰撞的日子。這時,或許是春暖了的原故,當人們迎着霏霏細雨,看着嫩芽春動走近墳塋時,淚水,已不再那麼悲涼,心緒也不再那麼悲慟,而是多在祈禱、保佑和希望,祈禱先人保佑家和人興,保佑風調雨順,希望先人安息。何嘗不是呢,去者去矣,而活着的自當和順興盛纔是。

清明,古人又稱踏青節。秦少游曾雲:“樹繞村莊,水滿陂塘。倚東風、豪興徜徉。小園幾許,收盡春光。有桃花紅,李花白,菜花黃。遠遠圍牆,隱隱茅堂。?青旗、流水橋傍。偶然乘興,步過東岡。正鶯兒啼,燕兒舞,蝶兒忙。”這當然是春遊中極好的寫照了。然而,總覺那春的腳步太過匆匆,似乎,街巷裏那滿樹嫩白杏花還未細看,山岡上的.桃花又奼紫嫣紅開遍,緊接着便是一夜東風挾帶一川的煙雨,將明媚的春光便帶過了清明,使人不禁於忙碌中嘆惜,又於嘆惜中驚詫。無它,驚詫這春光尚未細看,便已然過半了。

  端午

法海、許仙、雄黃酒,就是這三個貨,致使美麗多情的白娘子痛苦且無奈地顯了原形,從而使一段美好愛情成爲悲劇。這一情節的鉅變與驚心,在坊間的口口相傳中,其家喻戶曉程度,要遠比煙雨、斷橋、油紙傘的溫婉與旖旎更加深入人心。而白娘子吃雄黃酒顯出原形嚇死許仙這天,恰是端午節

其實,端午節的真正意義,在於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屈原得知他心愛的楚國被秦國攻破,奮筆寫下《懷沙》,投江自盡:“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傷懷永哀兮,汩徂南土。”

汩羅江地處湖南。說起湖南,沈從文的《邊城》以及《湘西散記》中,對端午節均有描述,老船伕和翠翠在順順的家裏看賽龍舟的熱鬧場面自不必說。我尤其喜歡他《湘西散記》中《箱子巖》中的一節,是這樣說的:“日頭落盡雲影無光時,兩岸漸漸消失在溫柔暮色裏。兩岸看船呼喝聲越來越少,河面被一片紫霧籠罩,除了從鑼鼓聲中還能辯別那些龍舟方向,此外己別無所見。然而,巖壁缺口處卻有人聲嘈雜,且聞有小孩子哭聲,有婦女們尖銳叫喚聲,綜合給人一種悠然不盡的感覺。天氣已經夜了,吃飯是正經事。我原先還以爲再等會兒,那龍舟一定就會傍近巖邊來休息,被人拖進石窟裏,在快樂呼喊中結束這個節日了。誰知過了許久,那鑼鼓聲尚在河面飄揚着,表達一班人還不願離開船,迴轉家……”由此可見,當地人對一年一度端午節的重視。

並非是“這山望着那山高”的只看到他鄉的端午節,而忽略了自己家鄉的風物,不是!在我記憶裏,家鄉的端午時節,恰是農事裏最忙的麥收季節,麥子熟在端午前後,父老鄉親們抽不出空閒來過端午佳節,實在是農事太忙,“民以食爲天”!還有什麼事情能大得過天去?此外,麥子收回家後還需脫粒、還需曬場,最後纔是顆粒歸倉,顆粒歸倉了,這才把心放下,不然,過了季節,又會耽誤很多農事。一是,麥子收完,緊接着要播種玉米,季節不等人;二是端午節過後,通常都有雷雨天氣,如果雷雨連上幾天,麥粒就會發芽,這樣,這一年的收成也就完了。所以,既使過節的情致再大,也斷然大不過麥子、玉米的收種,反倒是在驕陽似火的天氣裏,我的父老鄉親會在汗流浹背中,將累彎了的腰暫直上一直,抹一把汗水,看一把日頭,還仍不忘要誇一把老天爺的恩典,誇老天爺賜予晌天薄日收麥。

家鄉的端午節還是有些風俗的,當然,賽龍舟是沒有的,這不僅是因爲農忙。沒有大江大河也在其中,家鄉只有一條小河,小河是浮不起舟船的,但卻清靈有致,清靈有致的河水裏有小魚、小蝦,而河邊上有大片的蒲草與樹木,蒲草叢裏有細腿藍背黃腮的水鳥,樹木枝上有數不清的各種的蟬,那都是我兒時的樂園。

我記得端午節這一天,一早起來,吃飯時,我會得到一個雞蛋,那會兒的雞蛋個頭雖小,但蛋黃卻巨大且黃,面得很,真好吃。吃完雞蛋和早飯,母親好像還會叫我去門外那株桃樹上折支桃枝回來,回來時,見門楣上懸有一把鮮艾草很是顯眼,這艾草,每年的端午,都會如期而至地被懸於門楣之上。母親接過我折來的桃枝,在屋裏屋外各處抽打一番,之後,纔不知從哪裏拿出一兩個用花布縫成的小荷包和用花線紮好的小苕帚,系在我襖的鈕釦上。這時,我纔拿上我的小鐵杴,提起我的小鐵桶,往那小河而去,那小河裏有小魚、小蝦和小鳥,有數不清的各種的蟬,那是我和我兒時玩伴們的天堂。

在這之後的某天,一場雷雨過後,小河岸上的草木,越發青翠欲滴了,黃昏時,除可見到小河上游天邊上的那道彩虹,還可聽見小河的某處,會響起陣陣悠揚的蛙鳴;而蟬,則是於端午節前,就已經“啊啊”作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