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端午節

【必備】端午節日記範文8篇

端午節1.18W

一天終於結束了,今天一定有不少的收穫吧,是時候用心地寫一篇日記了。日記你想好怎麼寫了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端午節日記9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必備】端午節日記範文8篇

端午節日記 篇1

端午小長假,月月的爸爸邀請我們全家和欣欣全家到牛背樑國家森林公園玩。天氣很好,我們很快就到了那裏,哇,遊人還真不少啊!大家一邊說話,一邊慢慢的往山上爬。

藍色天空中白雲朵朵,山裏邊林遮樹掩、鬱鬱蔥蔥,可以聽見溪水潺潺的流淌聲,清脆的鳥叫聲,還有各種各樣美麗的蝴蝶,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畫卷。一進景區大門山路比較平緩,我、月月和欣欣,就像三隻快樂的小鳥飛來飛去,急的大人們在後面不停地叫我們的名字。

我在路上看到了像山的雲彩,看到了紫荊樹、漆樹、桑樹和板栗樹,還看到了清澈的溪水。我和兩個小夥伴下到了溪水旁邊,踩着石頭跳來跳去,身上的力氣好像永遠也用不完,無窮無盡,就像一隻只靈活的小猴子一樣。我們看到溪水的中心有一塊兒大石頭,於是就想跳過去玩,但是離岸邊太遠,擋住了我們前進的方向,沒辦法,我們只好齊心協力,自己拿石頭搭一座橋。大小石頭都派上了用場,大石頭作爲路,小石頭作爲固定用,不一會兒,一座小橋就搭好了,我們順利地走到了溪水的中心,大家一起歡呼起來。

過了一座長長的吊橋,看到好幾處瀑布和清澈的潭水,我不禁想起了“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王倫送我情”的詩句,古代的人們生活在這樣的美景裏,也和我一樣幸福吧?三個小夥伴都有些累了,但是眼看着頭頂上的藍天離我們越來越近,終於爬到山頂了。都說上山容易下山難,可我覺得這句話應該反過來,因爲我們上山用了三個小時,下山卻只用了一個多小時。月月的腳有點疼,下山的時候一直跟着媽媽,我和欣欣都比她大,滿心想着下山後到池塘裏去撈蝌蚪和小魚,所以沒有休息一直往下走。我們撈了很多蝌蚪,有一些蝌蚪都長了小腿了,爸爸說再過一段時間就快要變成青蛙了。我想起青蛙是農民的好幫手,又是益蟲,就把這些小蝌蚪全部都放生了。

這個端午節玩的非常開心,下次我還要到這個美麗的景區玩耍。

端午節日記 篇2

今天是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佳節——端午節。這一天,全國各地都會舉行各種各樣的慶祝活動。

聽媽媽說,端午節的由來還有一個故事呢。據說,是爲了紀念古代楚國大忠臣屈原的。他是投江自盡的,當地的居民都趕來營救,但是去撈了半天也沒撈到,大家就把糉子投下去餵魚,漸漸地就成了風俗。端午節也有了吃糉子、賽龍舟的習俗。

我們這裏也有習俗就是吃糉子、掛艾草、貼葫蘆。今年的端午節,我和媽媽在大門上貼上了做工精美的葫蘆,掛上了艾草,聽說這樣是可以驅邪的。

今天的美食就是吃糉子了。奶奶要包糉子了,我連忙走過去觀看,還迫不及待地要幫忙。以前,我看到的糉子有兩種,一種是竹葉做的,另一種是竹筒的。糉子餡也是多種多樣的,有紅棗的、豆沙的、水果的、肉餡的,這些餡都是粘粘的,吃在嘴裏又香又甜,非常好吃。

奶奶今天準備的是紅棗和豆沙餡的`,都是我愛吃的。奶奶先把竹葉捲成一個圓錐形,然後把泡好的紅棗或者豆沙餡放進去,再放點米,接着就把竹葉包起來,然後用線把糉子捆好,這樣連續包了很多個。我也學着包,鼓搗了半天才包了一個,雖然樣子很難看,但是心想,一會兒就會吃到自己親手包的糉子,心裏別提多高興啦!

糉子終於包好了,奶奶拿來鍋,加了半鍋水,就把糉子放到鍋裏煮起來。糉子煮了半個小時,停火後又悶了半個小時,香噴噴的、熱騰騰的糉子終於出鍋了。媽媽還精心準備了一桌豐盛的飯菜。吃飯了,全家人圍坐在餐桌上,吃着這香甜可口的糉子,每個人臉上都綻放着快樂的笑容。

今年的端午節,我覺得非常高興,不僅懂得了端午節的來歷,還學會了包糉子,吃到了香甜可口的糉子。

端午節日記 篇3

今天是端午節,天空灰濛濛的一片,下着淅淅瀝瀝的小雨。

可我的心情還是非常開心。因爲我們家來了兩位小客人,他們是潘佳奇和潘佳雨。“拿去,給你糉子。”潘佳奇拎着一袋糉子放在我們的桌子上。這可把我樂壞了,媽媽不用去買糉子了!奇奇放下手中的糉子,迫不及待地聊起了洛克王國的遊戲。

不過我更想說卡布西遊的遊戲。潘佳雨也參加了進來,我們三個七嘴八舌的你一言我一語。爸爸說簡直吵翻天了。我們直接殺到了電腦桌旁。爸爸媽媽則準備起我們的午餐。“吃糉子嘍!”爸爸說。我第一個衝到飯桌前。脫掉衣服的小糯米俠真好吃啊!我可不會放過你,說着就大口大口地吃了起來。一邊吃一邊聊起了端午節的來歷。吃完糉子這個端午節就算過了。

端午節日記 篇4

今年端午節,我過得十分快樂、充實,在家裏我做了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幫助奶奶包糉子,所以我覺得這一年的端午節十分有意義。

早上,我奇蹟般地起了一個大早,發現奶奶在包糉子,我走上前去問:“要我幫忙嗎?”奶奶笑眯眯地說:“如果你實在要幫也可以。”我十分開心,搬了一個小椅子坐在奶奶身旁,只見奶奶很熟練地把蒸煮過的糉葉拿在手裏圍成一個半圓錐形,把淘過的糯米灌入糉葉裏,迅速地裹了起來,不一會兒一個漂亮的糉子完成了。我不禁問奶奶,端午節有哪些習俗?奶奶說:“包糉子、賽龍舟、做香嚢,還有喝一些黃酒啊,吃“五紅”啊……”“哇!有這麼多”我大叫起來,奶奶一臉笑意地說,我再給你講講包糉子的由來吧。”

五月初五,在楚國即將滅亡之時,屈原是個十他愛國的文人,見到自己的國家即將滅亡,就飲下了最後一杯酒跳入汨羅江自盡了,人們爲了紀念他把糉子扔入江中爲的就是不讓魚蝦吃掉屈原的屍體,同時還每年在江河裏舉行隆重的賽龍舟。就這樣人們代代相傳,端午節就是這樣傳承下來的。我聽得十分入神,原來端午節還有這樣一個不簡單的故事。糉子包好了,滿屋都是糉葉的香味,今年的糉子,奶奶包了兩種口味,有紅豆蜜棗味和鹹肉味的,儘管我沒有成功的包好一個糉子,但是我幫奶奶做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所以當我剝開糉子,深深地聞了一下這裹着糉葉香氣的糯米糉子,咬下一口滿口香氣感到真是好吃,因爲這一個糉子裏有我勞動的一份噢!

這一個端午,讓我足實長了知識,讓我真正體驗了這一年的端午節是一個“濃情有趣端午節”。

端午節日記 篇5

農曆5月5日晴

今天是端午節,端午節的由來是爲了紀念偉大的詩人屈原所定的節日,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會包各種各樣的糉子,門前掛蒲草。包好的糉子散發着撲鼻的糯米香味。

還有每年一次的龍舟比賽,隊員們比賽時個個生龍活虎,喊聲震天,激烈又緊張。讓我們大飽眼福。這個端午節過的真有意義!

端午節日記 篇6

端午節早晨,起牀後,母親在我們的手腕和腳踝上纏上五彩的絲線,今後一直帶着,據說可以去病除邪。其實在我心裏,這些五彩的絲線在我心裏是那些精美手鐲的替代品。有些人家也會花些錢給自己的小孩買香荷包帶在身上,我的母親是自己親手用些小布頭做的,裏面塞些棉花,放些香草,即便是這樣我們也很高興。

回憶兒時過節是快樂的,節日的氣氛也比現在濃。

端午節的傳統習俗就是吃糉子。我們家有一個名副其實的包糉子好手——我的媽媽。每年端午節的時候,我們全家都能吃到可口的糉子。媽媽常說:用蘆葦的葉子包的糉子最香。所以,每年端午節媽媽都用蘆葦的葉子來包糉子。她在包糉子之前,先做好準備工作:把蘆葦的葉子放在水裏煮一煮,把準備好的糯米和棗分別洗一洗。等蘆葦的葉子涼了以後,她就開始包糉子了。她先取三片葉子,將這三片葉子捲成一個圓錐體,然後先放一個棗,接着在裏面放上糯米,中間再夾幾個棗,最後用線把葉子捆好,一個糉子就包好了。她包的糉子又肥又大,活像一個個老佛爺在睡覺。等糉子包完後,媽媽把它們放在高壓鍋裏蒸四十分鐘,再放三四個小時,使其入味,然後就可以吃了!媽媽包的糉子十分香,香

得使我一見到糉子就會大口大口地吃起來。所以,每當吃糉子時,我總是吃得很多!

端午節日記 篇7

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爲端午節,是我們中國民間一個古老的傳統節日,又稱端陽節、重五節,相傳過端午節是爲了紀念春秋時期楚國大夫、著名愛國詩人屈原。

我們老家過端午節的時候,家家都在門的兩旁掛上艾草和菖蒲,用來避邪,小孩子胸前還要掛上染紅的鹹鴨蛋,戴上用彩色絲線縫製成各種形狀的香囊,以求吉祥。

過端午節吃糉子,是我國南方各地共有習俗,只不過糉子的做法,各地都不相同,有的地方用芭蕉葉包糉子,有的地方用荷葉包糉子,江浙這邊有些地方用蘆葦葉包糉子,而大多數地方都是用一種專門可以用來包糉子的竹葉,這種竹葉除用來包糉子,以前還用來做斗笠和漁舟上的雨篷。糉子的形狀也有差異,有些地方做成長方形,像個小枕頭,大多數地方都是做成四棱形。我太婆說過,做成四棱形是喻指古代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方神靈,護佑屈原大夫平安。包糉子除了用上等圓糯米,裏面的餡也是不一樣的,有棗泥的、豆沙的、鹹蛋黃的、肉餡的……我們家包糉子是用肉餡加花生米做的,十分好吃。

每逢端午節,家家還要把屋子打掃乾淨,灑上雄黃水,防止毒蟲茲生。我聽爺爺說,過端午節還要喝雄黃酒。因爲爺爺曾經看到過一條資料,說喝雄黃酒對人體有害,所以,我們家不再喝雄黃酒了。

過端午節那天,我國南方各地還要舉行賽龍舟活動。我們老家江西撫州的風俗是每年農曆五月初八,都要在撫河舉行一次臨近鄉村的龍舟大賽,冠、亞軍還要頒發獎狀和證書,同時還有一些物質獎勵呢。

賽龍舟可有意思了,每條船上除了20人左右的槳手和一個舵手外,我們老家龍舟的船頭上還要放一面大鼓,船尾放一面大鑼,用鑼鼓指揮槳手們行動一致,鼓聲,鑼聲“嘭”落槳。因此,划龍舟比賽時,河面上鑼鼓喧天,加上兩岸觀衆的吶喊聲,真可稱得上熱鬧非凡。我們xxx舟隊,還在國際比賽中得過冠軍呢!

20xx年x月x日

端午節日記 篇8

今天是農曆五月五日,是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節日——端午。

端午的習俗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形式,其中我們客家人的習俗有賽龍舟、包糉子、吃糉子和拜祭祖先。傳說包糉子的原因是人們想讓江河裏的魚蝦吃老百姓扔下去的糉子,不去吃屈原的身體。

端午的由來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愛國愛民,爲國家捐軀的故事。他因爲看到敵人要侵佔自己的祖國,心如刀絞,於農歷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後跳到汨羅江裏自盡。

我外婆在每年的端午都會包糉子,現在我也知道怎樣包糉子:1、先把棕葉摺疊成漏斗型;2、放入少量的糯米;3、放入事先準備好的肉、豆子或豆沙;4、在餡料上蓋一層糯米;5、用力把糉子綁緊。客家糉子有包成三角形和五角形的。

我想: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的歷史是很悠久的,也是我們三千年歷史的精華,我們要好好地繼承下來。我們要讓自己的祖國更強大,不能讓其他國家欺負。

標籤:範文 端午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