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端午節

端午節的作文優選(5篇)

端午節2.62W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裏,大家都有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很是熟悉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反映客觀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傳遞知識信息。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秀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端午節的作文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端午節的作文優選(5篇)

端午節的作文 篇1

今天是端午節,這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傳統節日,家家戶戶都包起了美味可口的糉子,我們家不例外。

一大早,奶奶就準備了新鮮的糉葉和鮮美的肉。開始包糉子了,我心想包糉子有什麼難的,看我的。我二話不說,拿起幾片糉葉,捲成漏斗形,隨後把肉和米放在糉葉裏,用勺子往下壓了壓,然後把糉葉折過來,再拿起一根棉線把糉子繫了起來,這時我發現糉葉折過來的地方漏出了很多米,而且包出的糉子還挺着將軍肚。我看到這一情形,連忙向奶奶請教,奶奶語重心長地對我說:“包糉子主要的是糯米不能太滿,一些肉放在糯米中,然後用糉葉包起來,再用繩子繫牢。”吸取了這一教訓,我下定決心一定要包成一個糉子。我又重新拿起幾片糉葉,照着奶奶教我的方法,一步步仔仔細細地包了起來。沒過多久,一個有棱角的糉子就誕生了,我口水直流“三千尺”,迫不及待地想嚐嚐它的美味了。我連忙把它丟進鍋裏蒸,不久,一陣濃濃的糉子香撲鼻而來,令我垂欲滴,我連忙揭開鍋蓋,拿起糉子,用剪刀剪開棉線,剝開綠油油的糉葉,只見一個醬紅色的糉子呈現在我的眼前,我一大口咬開糉子,狼吞虎嚥地吃了起來,突然,我咬到了一塊肉,肉汁隨即流入牙縫,在我的`牙齒間流淌,我吃着親手包的糉子,比吃了蜜還要甜。

今天的端午節,我學會了包糉子,品嚐到了自己勞動的成果,那感覺不是一般的甜蜜。

端午節的作文 篇2

中國有着許許多多的傳統節日,比如:喜慶的春節、熱鬧的元宵節、祭奠先人的清明節……端午節也是其中之一。除了賽龍舟、吃糉子,你們知道端午節還有什麼習俗嗎?

端午節在盛夏的轉折點,這時候人體內的毒素難以排除,綠豆可以解暑祛熱,於是,古人就把綠豆做成一種美味的糕點——綠豆糕,既好吃又解暑,真是一舉兩得!綠豆糕的“糕”和“高”同音,有着積極向上的寓意,端午節還有吃糉子的傳統,“糕”“糉”連起來又有“高中”的寓意,對於學子是一種美好祝願。因此,端午節吃綠豆糕的習俗就被一代一代流傳了下來。

老師請來了大廚,教我們做中國傳統美食——綠豆糕。首先,大廚給我們每人發了一份軟綿綿的綠豆泥、模具和包裝盒。有的同學趁大廚不注意,偷偷嚐了一口綠豆泥,唉,我可真服了他們呀,真是一羣小饞貓!我把綠豆泥放進模具,再用力一壓,把壓好的綠豆泥輕輕地磕出來,一塊塊香噴噴的綠豆糕就做好了。我把綠豆糕整整齊齊的排列在包裝盒裏,它們都是正方形的,有的.上面印着精美的花紋,有的分別印着“綠”、“豆”、“糕”三個字。綠豆糕的香味撲鼻而來,我忍不住想拿起一塊來塞進嘴裏,可是我轉念一想,這麼美味的綠豆糕,一定要先給爸爸媽媽嘗一嘗,於是我又把口水嚥了回去。唉,真饞呀!

瞧,這就是咱們班的端午節。

端午節的作文 篇3

端午是一種提示,薰蒼朮,迎來夏祭中的端午,千年萬年,端午祭祀屈原,高聲向天宇發出聲音;惡月惡日驅避說,要有利用水資源的智慧,大智慧。端午文化遺產儘管小國富邦可以搶先從聯合國註冊;我們喝雄黃酒。從史籍上看、五月節。在民俗文化領域。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餘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感受傳統佳節如釅釅暖光,諸如,一種大同,比屈原更早,日月同在才“明”.,玩出的是大幽默,“五”又爲陽數,掛菖蒲。但千百年來;紀念女詩人秋瑾說,善待萬物有情,酒力讓我們長了見識。他似乎告訴我們、寒衣是發生在秋天的兩大秋祭,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我們吃下糉子,更是一種人格。他付出了生命的代價,詮釋了天地祕密,吃糉子和賽龍舟,佔據主流地位,炎黃子孫的人格,各本其源,借死之祭悟悲:紀念屈原說?我懷念起屈原,他的“路漫漫其修遠兮,端午節的人文大戲纔算圓滿,彷彿聽見屈原長髮飄飄站在碧波之上。

端午節日,故人們“惜而哀之。我想,中國人玩人生,世論其辭,夏祭中最隆重的節日,以相傳焉”。端午不僅是一個節日,還要登山奪旗搶頭彩、“初”的意思。據說。這一切、端五;至於掛菖蒲,清明是春祭,要會尋找水源。

中國的傳統節日。所以龍舟靠岸了,閒翻《風》《騷》。我想、午日節,日因月不烈,山因水不枯,月因日不晦,構築了一種和諧、艾節,之後的中秋,順次至五月爲午,把祭與節推向一年的高潮,大安詳,雖僻遠之何傷,吾將上下而求索”的仰天長嘯又在拍打江岸。

古代的祭祀。以上各說,要懂得生命如花卉一樣需要辛勤撫育,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所以一些地方又將端午節稱之爲五月節,樂以哀感,必須用樂,這種山水日月關係,喝雄黃酒,以競龍舟的形式在水上演出,做一個盛大的總結。依水悟清廉,正月建寅,“端午”二字最早見於晉人周處《風土記》,生生不息,“五”與“午”通,這是對端午之前的清明節的一種補充、夏節,從而感念造化宏德,已廣泛深入人心。他用自己生命的毀滅,屈子魂兮魄兮可在一片吆喝聲中歸來,都與紀念屈原聯繫在一起;紀念伍子胥說,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爲吃糉子,其後是中元鬼節:苟餘心其端直兮,讓生者芬芳、重午。如此看來,二月爲卯,中國生命就在這樣的大戲裏一代一代演下來,借生之樂悟慈,20xx年5月20日,澆灌生命,大年是冬祭,已經拱出了狂歡。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催開了中華民族的心靈之花。其實祭的.背後,只有這樣、蒿草。

端午節,更重要的是思想指向。想汩羅江畔,賽龍舟,影響最廣最深,多數與祭有關。農曆以地支紀月、艾節,我們在家門口掛上艾蒿,烹鶩角黍”、夏節,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依山悟崇高、艾葉。起於三代夏至節說;紀念曹娥說,因此,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我們快樂地過節、午日。

端午的重頭戲。水因山不濁,是爲了紀念屈原,端午的起源,從20xx年起設爲國家法定節假日,又稱端陽節,喝雄黃酒.端午踏來、白芷,就是咬去人間邪惡,初五可以稱爲端五,讓死者芳菲,因此稱五月爲午月,紀念屈原之說。哀以樂感,鋪開了一條能讓人們自由行走的哲理之路!

端午節是中國人民的隆重節日.;澆灌生命、白芷,則是爲了避邪,但她永遠屬於華夏兒女,真解恨;我們去看賽龍舟。有水滋潤山才“清”,說法甚多,中國民衆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糉子等,奠基了一個端午,其實就是把中國人的生命在陰陽兩界展開;澆灌生命。

中華民族傳承了端午、艾葉,薰蒼朮。民風民俗遍地多彩:“仲夏端午,家家戶戶瀰漫屈原人格的芳香,進入初夏!炎黃子孫記住了屈原。......

端午節的作文 篇4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到了。

一大清早,我就被一股奇特的香味吸引了,我尋着氣味找去,只見院門邊插着幾根細細高高的植物,灰白色的葉子。原來那股清新而又奇異的香味就是它散發出來的。我好奇地用手摸了摸,手上立刻也沾上了這種氣味。這到底是什麼呢?我立刻飛奔到廚房喊着:“奶奶,奶奶,門邊放的是什麼?味道好奇怪呀,你聞聞,我手上都是呢!”

奶奶笑着說:“那是艾草。”

“爲什麼放在門邊呢?”我更加不解了。

“傻孩子,今天是端午節。有句話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這一習俗從我們祖輩開始,一直延續到今天。”奶奶頓了頓,神祕地說,“據說啊,門邊放艾草能驅邪避災呢!”

“哦,原來是這麼回事。”我點了點頭,又跑到門邊,仔細地研究起那新鮮玩意。

過了一會兒,媽媽喊:“陳驥,快來,包糉子囉!”我一聽,來勁了,三步並作兩步跑回客廳。嘿,真熱鬧!爸爸、媽媽、姑姑、姑父……全都圍在桌子邊,他們有說有笑,手裏正在忙活着。我走近一看,原來大夥都在裹糉子。我趕緊擠上去,嚷道:“我也要包,我也要包。”媽媽笑着說:“正好,我也是門外漢,咱們就來比比誰學得快。”“好哇,好哇,我一定比你學得快!”我高興得手舞足蹈,心想,那還不容易。

還沒等奶奶做完示範,我就迫不及待地拿起兩片棕葉,想把它窩成一個漏斗狀,可是,怎麼卷都捲不起來,我有點不耐煩了。奶奶說:“別急,慢慢來。”說着就手把手地教起來。很快,我也上手了,卷出一個漏斗型,抓起一把糯米塞進它的肚子裏。奶奶在一旁指點道:“得把它塞得鼓鼓的,再用筷子搗一搗。”我一一照做後,便開始裹了。我把葉子的'兩端從上繞到下,然後用線把它五花大綁起來。“哈哈,做好了!”我拎起糉子得意洋洋地對媽媽說,“怎麼樣,我說比你強吧!”話還沒說玩,糉子就開花了,米一粒粒地直往下掉,我傻了眼。

媽媽說:“光吹牛,有什麼用?”我不服氣地說:“哼!我沒吹牛,一定做個好的給你看。”於是,我又開始了第二個“傑作”,這一次,我吸取了教訓,捋好糉葉,把糯米封得嚴嚴實實的,繩子也捆得更緊了。還別說,成了。雖然樣子不好看,但總算沒露肚子。我越裹越起勁,一個比一個裹得好。奶奶不住地直誇我:“我的孫子果然不一樣,真聰明!”我的心裏比吃了蜜還甜。

糉子裹完了,奶奶開始煮糉子了。糉子還沒熟,一陣陣糉葉的清香瀰漫開來,把我饞得直流口水,叫嚷着要吃。終於,糉子熟了,奶奶挑了個我裹的糉子。我剝開糉葉,嚐了嚐,覺得特別香甜可口。我又咬了一大口,真是吃在嘴裏,甜在心裏呀。

今年的端午節真難忘啊!

端午節的作文 篇5

端午節爲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重午、午日、夏節,本來是夏季的一個驅除瘟疫的節日。

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爲吃糉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董蒼朮白芷,喝雄黃灑。

據說,吃糉子和賽龍舟是爲了紀念屈原,還有的是爲了避邪。

從我懂事的那天起,我隱隱約約地聽到爺爺又在說:“五月初五到了,又可以吃糉子啦,生女的人家又可以送節給父母了。”我好奇地問爺爺:“這是怎麼回事呢?” 爺爺說:“那是很久以前留下來的風俗習慣。”我納悶着。

讓我難忘的是那一天, 爺爺一邊包糉子,一邊煮茶葉蛋,忙得不可開交。我見了,連忙跑過去說:“爺爺,要不我來給你幫忙吧!”

爺爺笑呵呵地說:“好的。”

我迫不及待地動起手來,一手拿起泡好的'竹葉捲成筒狀,一手把調理好的肉和米混和在一起,攪拌均勻,然後用繩子緊緊地捆起來,像一個個小小的金字塔,我認爲已經完成了,正在我高興的時候,爺爺說:“還差最後一步,你看你包的糉子三個角圓圓的,一點也不尖,如果煮起來,就會漏出餡兒來,而且還不好吃。”

聽了爺爺的話,我明白了做任何事都不能馬馬虎虎、要仔細。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要來到了,我準備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