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端午節

有關端午節日記集合五篇

端午節5.93K

一天即將過去了,想必有很多難忘的瞬間吧,需要認真地爲此寫一篇日記了。你所見過的日記應該是什麼樣的?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端午節日記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有關端午節日記集合五篇

端午節日記 篇1

今年,外婆、外爺和我們一起過端午節。我很開心,節前的前一天,我就鬧着去玩。媽媽說會帶我去大明宮遺址公園去玩,我好開心啊!

早上,太陽公公一露臉。媽媽就將我叫起來,我們趕快洗臉、刷牙,打扮完畢。爸爸開着車,我們就出發了。我路上不知不覺就睡着了,也不知什麼時候,爸爸把我叫起來,說到了。大明宮遺址公園真大啊,我們首先通過一片開闊廣場,然後階梯走上了遺址公園,看到宏偉的唐代宮殿遺址復原建築,我別提多興奮了。

下午,我們回到家中,吃着親戚們給我們送來的糉子,糉子香噴噴的。我最愛吃豆沙糉子。一連吃了三個。

媽媽說:“端午節是爲了紀念我國愛國者、文學家屈原的。”所以不光是能吃到好吃的糉子,還應該記住我們的先輩屈原。

端午節日記 篇2

一縷淡淡的糉香,一首濃濃的詩歌,一段輕輕的哼唱,我的端午。

農曆五月五,龍舟竟渡珠江。載滿虔誠的祝福,舞響追憶的鑼鼓。隆隆的鼓聲,喚下龍舟雨,雨兒一點一滴落入汨羅江,以此來訴說他的故事。

中華的龍騰,在華夏大地飛舞。我們的愛國心,在汨羅江中盪漾

端午節日記 篇3

06月04日星期六天氣:晴

今天,我們懷着無比激動的心情參加了“陶然亭端午節紀念屈原活動。”

早上的空氣是那麼的清新,同學們身穿校服,排着整齊的隊伍,精神抖擻地向陶然公園走去……

我們首先來到了“華夏明亭園”。這裏的景色十分優美,園中到處盛開着五顏六色、香氣撲鼻的花朵,一座屈原塑像巍然聳立其中,還有仿造的汨羅江,江中的龍船栩栩如生。這一切彷彿把我們帶回了那個風雨飄搖的時代。同學們在此紛紛朗誦童謠,來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園中的遊人也不禁被我們感染,停下腳步聚攏過來。

我也上臺激情飽滿地朗誦了我編寫的童謠《五月五》:

楚國屈原大詩人,忠誠報國反被讒。

秦滅楚後投汨羅,後人紛紛把他贊。

五月初五端午到,灑掃庭院掛香艾。

吃過糉子龍舟賽,雄黃酒飲除病害。

毫無疑問,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深深地鼓舞着我們,教導着我們。隨後,我們參觀了李大釗生前工作過的辦公室,以及一對革命烈士夫婦的公墓,並瞭解了他們的生平事蹟。更加深刻地體會到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無數革命先烈用生命換來的……

我們戀戀不捨地走出陶然亭公園,但內心卻久久不能平靜,我不禁感嘆:今年的端午節過得可是分外有意義啊!

端午節日記 篇4

眼下,又到了五月糉子上市的季節,在離辦公室不遠的地方便有一個賣糉子的小攤,幾乎是每天上午我都要去買着吃。看着那黃燦燦、又光又亮的竹葉糉葉,吃着那涼絲絲、甜蜜蜜、粘揪揪的糉子,不禁想到了家鄉的糉子,想到了家鄉“端午節”的風俗來。

家鄉的糉葉不是上街上買的,而是在家門前的大竹園裏採摘的。家鄉包糉子的程序其實很簡單,因爲家鄉糉子是素的,糉葉捆粘米夾紅棗而已。每到新竹葉落的時候,家長就會讓孩子們去拾些竹葉拿回來,挑選、洗淨、曬乾、疊好後便保存起來,到五月端陽節來時便拿出來用。小時候吃的糉子,都是自己家裏做的。

我家包糉子的不是母親,而是父親,母親說因爲父親包的糉子放米適度,煮熟後特別好吃。大約在端陽節前三五天,我們姊妹四人便會纏着讓父母包糉子。第二天上午母親會在嗔怒中把一把把幹糉葉放進大大桶裏,用石頭壓實泡上大半天再撈出來到河裏一片片漂洗。有時候,我也會被命令漂洗糉葉,那葉片摸在手上,嫩滑嫩滑的,像摸在緞子上,舒服極了。午飯後再洗淨準備的紅棗,掏上兩升糯米,把糯米用水浸泡一段時間的。一切準備好後,父親便開始包糉子了。至今父親包糉子的情形仍歷歷在目,記憶猶新。父親那雙粗大的雙手竟能包出那麼精巧的糉子。父親往往先選糉葉,大葉片一片包一個糉子,小葉片兩片包一個糉子。父親先把那葉片捲成一個漏斗狀用左手拿好,右手在盛水的米盆裏旋轉着把米倒進“漏斗”裏,一半時在中間放上兩個紅棗,然後再在紅棗上面放些糯米,再把上面的葉片翻過來,再用大拇指和食指把糉葉捏一個小棱,把葉片頭紮好最後還要捆糉子,捆的“繩子”也是不一樣的,有的家用的是藨草,父親是把糉葉撕成一綹綹當“繩子”,說是免得有異味。捆包糉子可是門技術,記憶中,父親兩手齊上還不夠,最後還要用牙齒幫忙。有時候鄰居們會湊在一起包糉子。小時候頑皮像男孩兒的我也會上去湊湊熱鬧,包、捆,可總是出不了“產品”,或者所出“產品”怪模怪樣。

端午節這天早飯前,母親先讓我們要先飲一杯雄黃酒,飲黃酒據說可以殺蟲害,避百邪。然後再吃糉子。母親給我們一人剝幾個糉子,吃後再上早學。小時候家裏常常缺少糧食,一年只能吃上一次糉子,所以對糉子很喜歡吃。早上放學回來,母親便會讓我們給同村的親戚鄰居送去自家包的糉子,然後再讓我們品嚐親戚鄰居送來的糉子。

後來到了離家十幾裏的鄉里去上中學,每到“端午節”,母親便會送來糉子和雞蛋。後來又考上了師範,三年畢業後,在離家鄉一百多裏的`縣城工作、成家。每到“端午節”,母親便會捎來糯米和糉葉讓我自己學着包糉子,可是我包的糉子根本吃不出小時候那種味道來。於是還得上街去買糉子吃,賣的糉子米粒裏夾着肥肉、蛋黃、火腿,油油的,又是鹹味,又是甜味,還很膩,吃不慣。越是這樣,越發想吃家鄉的糉子,特別是父親包的糉子。

記得小時候,每年端午節,父親都和鄉鄰們一樣,忙着在門口插在山邊割來的艾蒿,或用艾蒿編織成“艾虎”,插在門楣中央或戴在身上,驅蟲避邪,保以安康。艾葉還可以治病,農村缺醫少藥,一直以來偏方盛行,收藏好的枯艾葉常常可以派上用場。譬如受了風寒引起頭痛腦熱,用艾葉煮水喝下來,悶頭睡上一覺,出身臭汗就會好;譬如眼睛紅腫,用艾葉煮雞蛋,把雞蛋剝了皮,用細布裹上,在眼睛上滾上幾滾,包準見效;天熱的時候,洗上一次艾葉所煮的熱水澡,疔癤會生得少……。

端午節這天,無論你做錯了什麼事,父母都不會批評的。

家鄉的端午節,給我們農村孩子的童年留下了多少幸福、美好的回憶啊!現在,隨着農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鄉的端午節過得更是隆重、喜慶了!

端午節日記 篇5

我們都知道,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6月23日)是中華民族傳統的佳節——端午節。端午節的來歷很多,其中就有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說法。在端午節這天,全國各個地方都會舉行各種各樣的慶祝活動,如賽龍舟,掛艾草......

按照我家鄉的傳統習俗,家家戶戶都會包自己喜歡吃的糉子。糉子餡:有用肉做的.有用排骨做的,有甜的,有鹹的……,甜糉子裏藏着紅紅的糉肉,鹹糉子裏白白的糉肉都升騰着蒸汽,散發着一種特有的蒸棕香.兩糉子用盤子放在一起,活塞兩顆亮晶晶的紅白寶石,糯米在燈光下晶瑩透亮散發着撩人撲鼻的濃郁糯米香,是幫極了!最最令愛吃甜食的我深愛的還是棗紅般的甜糉子.端午時節,家裏包了一大把糉子,總要送親戚朋友一大包,一大包的.親戚朋友也用自家包的糉子作爲謝意送給我們.

端午節最精采的還是數賽龍舟了。信號彈劃過天空,龍舟奪標比賽就開始了。各種形狀的“蛟龍”順流而下,爭奪羣龍之首。這個時候,樂聲響徹江面,真是威風八面。每一隻龍舟上,都有十四名身穿一色的健兒,分列在兩旁。健兒們在激浪中狠勁猛劃,爭取第一個衝刺。兩岸激情高漲,滾起陣陣“加油”聲。真是“千頃水面玻璃滑,百艘龍舟競爭先。”

端午節這一天,人們把房子打掃乾淨,在廚房裏撒上雄黃水,用來

標籤:五篇 端午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