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端午節

舌尖上的端午高中作文

端午節8.03K

端午佳節,中國一大傳統節日,自然也少不了傳統的美食。但一千雙手,便有一千種味道,傳統美食的傳承,少不了口耳相傳、心領神會的傳統方式。祖先的智慧,今人的領悟,只有用心去接受、創造,才能讓舌尖感受到純正的端午味道。

舌尖上的端午高中作文

竹葉的靈感

竹葉,我們身邊再平常不過的事物。但我們的先祖卻能運用偉大的創造力,將其與平常的食材搭配,形成一種新的融合的和諧,竹葉便在這種奇妙的傳承中昇華,成爲餐桌上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其中最樸素的,當數包裹。

端午的糉子便是其中很好的代表。傳承的糉葉選用竹筍外衣,它便發揮它“花中四君子”的氣度,成爲糯米的絕佳搭檔,它心甘情願地做配角,無私地奉獻出身體與香氣。裹好的'糉子放入蒸鍋中,隨火候的成熟,竹葉默默忍受着滾燙的蒸氣的薰陶,慢慢完成葉與米的完美結合,於是擁有了新的名字——“糉葉”。一上桌,糯米特有的醇香與糉葉植物的清香,形成味蕾上獨特感覺,妙不可言。

還記得曾經的端午節爺爺手把手教我包糉子,指尖一開一合,細線一伸一縮,來來回回沒一會兒,便是一件翠綠的藝術品,而我這笨手包出來的,與“糉子”的標準還是望塵莫及。我也曾好奇:現在城裏哪裏買不到糉子,爲什麼老一輩卻執着地教我們自己包呢?想想也是,我在買來的包裝糉子中,確實品不出長輩們一脈相承的手藝味與“靈感”。(原創投稿 )

醃製的祕密 鹽,最淳樸的調味料,卻以其特殊博大的胸懷,接受着日新月異的餐飲文化的洗禮,經久不衰。絕大多數食材,製作中少了鹽,便如魚兒失去了水,馬上沒有了活力與靈性。東方飲食中,鹽更以其無可替代的位置,佔據了無數人的舌尖。其中最神祕的,當數醃製。

鹹鴨蛋,端午的又一種傳承食物,它與這種特許的方法可謂有着不懈之緣。農村中平常的鴨蛋,普通的食鹽,冬天的雪水,卻在老輩們手中迸出別樣的火花。鹽水浸泡鴨蛋時,鹽與水的比例,水的深度,無不決定着鹹鴨蛋的成敗。其中兩大主角之一,便是食鹽,鹽多蛋鹹難入口,鹽少蛋易壞,味道平淡。這種古老的醃製技藝,其鹽水比例的分寸與祕密,全憑老輩人的手感和經驗精準控制。醃得好的鹹鴨蛋,蛋白細而嫩,入口微鹹而略帶清爽,蛋黃金黃而油多,入口細膩而潤滑。

記憶中,只有奶奶親手醃製的鹹鴨蛋,才能滿足一大家子挑剔的舌尖,其它的什麼買的鹹鴨蛋,就算形再似,色再像,仍是少了那種親切的味道。當中醃製的祕密,只可惜奶奶未能教會爸爸他們兄弟幾人,我便更無從知曉了。

油炸的熱情

油,以其熱情的個性,滋潤着食材。中式烹飪,油是鍋具和食物之間的媒介。熱力作用,產生出奇妙而豐富的烹飪方式,進而出現了烤、炒、煎、炸,無形中改變了食材的面貌與本質。其中最熱烈的,當數油炸。

我的家鄉,端午還習慣吃“炸圓子”,它要用本地的菜籽油炸味道才純正。五月,徽州的油菜籽成熟,即爲這種美食的伴侶——菜籽油的原料。植物油脂比動物油脂更易獲得,而且健康,這個發現,使人類烹飪史前進了一大步。炸圓子,只有用家鄉的菜籽油,才能盡顯其美味,脫粒的菜籽經過一段奇幻的旅行,成爲家家廚房中的香油,因其色澤鮮明、香味撲鼻而得名。油炸,油溫是關鍵,待這半鍋油溫度適當,興奮地跳躍升騰之時,放入預先做好的糯米粉芝麻心圓子,在滾油的熱情擁抱下,圓子脫去白色外衣,變得焦黃動人,身體吸收着熱量在膨脹,這時溫度過高圓子會炸開,濺起的熱油會傷人,所以要及時控制火的大小。炸好的圓子外酥裏嫩,筷子一紮,“吱”——便溢出黑亮的芝麻糖心,令人饞涎欲滴。趁熱吃,脆度口感最佳。

圓子,每年端午,爸爸都會炸給我吃,耳濡目染,我也學會了其中一些門道。這,纔是我在端午中最親切的味道。

又是一年端午,一家人團聚的桌上,少不了飄香的糉子,誘人的鹹鴨蛋,金黃的炸圓子。從手到口,從口道心,美味的延續,少不了香火的傳承。美食是文化的傳承者,也是文明的偉大書寫者,它們是先祖的智慧。要使端午節味道不斷、中華血脈不斷,就要讓我們行動起來,積極傳承先輩的手藝,讓博大的中華文化,激勵一代又一代中國人,讓這悠久的大國飲食文明,參與創造世界舌尖上的非凡史詩!

標籤:端午 舌尖 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