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端午節

端午節的作文【彙總9篇】

端午節2.56W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許多人都寫過作文吧,作文可分爲國小作文、中學作文、大學作文(論文)。那麼一般作文是怎麼寫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端午節的作文9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端午節的作文【彙總9篇】

端午節的作文 篇1

七年級糕,八年級糉,九年級螺,初四桃,初五插艾……”每當念起這些兒時的歌謠,我就會想起家鄉的端午節來。

家鄉在壺公山下。山上的草木青翠,瓜果飄香;山下綠水環繞,田野肥沃。在一片鬱鬱蔥蔥的枇杷樹邊,有着整齊的紅磚綠瓦。一派安靜和諧的鄉野村落,這就就是我的家鄉,也就是明代狀元柯潛的故鄉。每年端午節來臨,我們便會挎上籃子和姐姐一齊上山去採艾草,並配上石榴葉、枙子花等合爲“五味草”。初五這一天,家家戶戶門上都會插上艾草,據說艾草會鎮邪辟災。當然在我們看來,只要聞一離那清新又奇異的艾草的清香,對我們來說就就是一件快樂的事情,所以每年我們都爭着到山上來,採下大片的艾草,也採下大片的快樂。

當然媽媽會用“五味草”給我們煮上好多的鴨蛋,據說小孩吃了還不咳嗽呢?然而而對我們小孩來說我們總就是拿着心靈手巧的姐姐用五彩的毛線編的袋子,裝滿鴨蛋到處炫耀。吃過午飯,媽媽又會用“五味草”煮鴨蛋的水給我們洗澡,真就是又香又舒服,整個夏天都不長痱子呢……

在我們的記憶中,端午給人的印象除了玩就就是吃。在端午節期間,我們除了能夠吃上香噴噴的鴨蛋,還有讓人記憶深刻的糉子呢?

包糉子也就是端午的保留節目之一。媽媽和阿姨總會買了好多的糉葉,然而用水少泡着,洗乾淨碼好。糉子的餡一般就是糯米,配上綠豆、紅棗等,煮熟。然後在媽媽和阿姨的一陣靈巧的忙碌之後,我們小孩便饞貓般圍着蒸籠轉,等待糉子出籠的時刻的到來……

長大了唸書才明白,包糉子的習俗和我國曆史上的愛國詩人屈原有關呢?據說屈原跳入汨羅江後,羣衆爲了不讓水裏的`魚咬着詩人的身體便做了好多的糉子,扔到水裏。這樣魚兒有的吃就不會傷害到詩人了。於就是,爲了保護並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之後有了更爲熱鬧的“賽龍舟”。

我們村裏沒有賽龍舟,但在黃石每年都會有這樣的熱鬧非凡的場面出現:

在木蘭溪畔,人們早早地圍在岸邊,鑼鼓震天鞭炮齊鳴。水面,然而數支整齊的龍舟隊伍,衣裳鮮豔隨風飄揚,小夥子們激情澎湃躍躍欲試。隨着一聲鑼響,各支隊伍爭相競發,大家齊心協力,奮力爭先。這一刻,鼓聲、鞭炮聲人們的吶喊聲……湊成一片熱鬧非凡的畫面。

端午節的作文 篇2

小時候,每當家裏人將屋外曬的幹糉葉收進來時,我就知道端午節快到了。我會數着日子等家裏人用這糉葉包出香噴噴的糉子。

端午之前,母親會上街買最新鮮的包糉子所需的材料,如:糯米、紅蜜棗等。有的時候,家裏還會包一些肉餡的糉子,但次數極少,好像打我記事以來就只吃過兩次。

端午到了,開始包糉子了,媽媽和奶奶忙得不亦樂乎,她們可都是包糉子的行家,所以,包糉子的事兒由她們全權負責了。

如果,她們包的是紅豆餡的糉子,她們會先將糯米、紅豆清洗乾淨,然後將糯米和紅豆混合在一起,用糉葉包裹成一個個棱角分明的“三角形”。如果是肉餡的糉子,她們就會先將五花肉切碎然後與糯米混合。在媽媽和奶奶的巧手下,那些散落的糉葉和糯米不一會兒的功夫就成了一個個色、香、味俱全的糉子。

糉子包完了,母親會在不同餡的糉子上做上不同的記號,然後放入大鍋中煮,由於家裏人比較多,所以媽媽和奶奶每次都會做很多糉子。有時,家裏那口鍋需要三鍋纔夠。因爲每次煮糉子都會費很多時間,所以我和姐姐會用僅剩的'一些材料依葫蘆畫瓢的多做一些小糉子,但每次做的都不如母親和奶奶做的那樣美觀。

糉子煮好了,我們幾個小孩子一窩蜂的擁上去搶肉餡的糉子。很快,一鍋糉子被我們大大小小的十來個人“清理”的一乾二淨。接着又煮了第二鍋,這一鍋是留着吃飯時吃的,而最後一鍋則是留着後幾天我們當零食吃的。

端午節的作文 篇3

北平忌端午節打井水,往往於節前預汲,據說是爲了避井毒。市井小販也於端午節兜售櫻桃桑椹,據說端午節吃了櫻桃桑椹,可全年不誤食蒼蠅。各爐食鋪出售“五毒餅”,即以五種毒蟲花紋爲飾的餅。灤縣已許聘的男女親家鹹於端午節互相饋贈禮品。趙縣端午,地方官府會至城南舉行聚會,邀請城中士大夫宴飲賦詩,稱爲“踏柳”。

山東省鄒平縣端午,人早起均需飲酒一杯,傳說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給兒童纏七色線,一直要戴到節後第一次下雨才解下來扔在雨水裏。臨清縣端午,七歲以下的男孩帶符(麥稓做的項鍊),女孩帶石榴花,還要穿上母親親手做的黃在鞋,鞋面上用毛筆畫上五種毒蟲。意思是藉着屈原的墨跡來殺死五種毒蟲。即墨在端午節早晨用露水洗臉。

山西省解州端午,男女戴艾葉,稱爲“去疾”,幼童則系百索於脖子上,據說這是“爲屈原縛蛟龍”。隰州端午,各村祭龍王,並在田間掛紙。懷仁縣端午又名“朱門”。定襄縣端午,學生需致贈節禮給教師。潞安府以麥面蒸團,稱爲“白團”,與糉子一起拿來互相饋贈。

陝西省興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領僚屬觀賞競渡,稱之“踏石”。興平縣端午以綾帛縫小角黍,下面再縫上一個小人偶,稱爲“耍娃娃”。同官縣端午以蒲艾、紙牛貼門,稱爲“鎮病”。

甘肅省靜寧州端午摘玫瑰以蜜醃漬爲飴。鎮原縣端午贈新婚夫婦香扇、羅綺、巾帕、艾虎。子弟並邀集父兄宴請師長,稱爲“享節”。漳縣端午,牧童祀山神。積薪丘,在雞鳴前焚燒,俗稱“燒高山”。

古時"端"與"初"同義,"五"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爲午月,故初五作端午。唐玄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日,宰相宋建議要避諱,此後,"端五"就改稱爲"端午"了。端午節也叫端陽節、天中節、浴蘭節、女兒節、解糉節、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菖蒲節、詩人節、龍日、艾節、夏節等等。 端午節是一個富有中國特色的歲時節日,也是一個有着大愛內涵的節日,其重要性僅次於春節,與清明、中秋並列。端午節的版本多樣,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曹娥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等等。據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餘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族--一個龍圖騰部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佔據主流地位。唐代詩人文秀在《端午》詩中說:"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爲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衆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糉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繫在一起。可以說,屈原投江殉國的傳說賦予端午節獨特的歷史和人文價值。 端午節經數千年曆代承襲,形成了我國端午文化這一道獨特亮麗的風景線,也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聯佳句。

端午節的作文 篇4

今天是五月五日,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

聽說很久以前,偉大的'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入汨羅江,人們怕他被江裏的魚蝦吃掉,就做了許多的飯糰,“撲通,撲通!丟進了江裏,用飯糰去餵魚蝦,聽說魚蝦吃飽了,就不會吃屈原了。後來,人們爲了紀念屈原,每年的五月五日,都會做許多的飯糰,也就是現在的糉子,還會舉行龍舟賽等活動……

這就是端午節的由來!

我喜歡吃糉子,我喜歡過端午節。

端午節的作文 篇5

今天是端午,我早早的起牀了。因爲夥伴們跟我約好,要好好的玩個痛快。電話鈴響了,夥伴們叫我來了。

我拿起滑板飛快的下了樓,果然他們也都帶着滑板。我們一起來到了鳳凰廣場的假山上,玩起了“卡丁車”的.遊戲。我們分別都坐在自己的滑板上,從山頂向下滑,富有挑戰性,特別刺激,特別是我們這些淘氣包給這種“卡丁車”也添加了“攻擊”和“防禦的技巧”,那種現代化的攻擊措施的確是很有創意的,所以我覺得特別有趣!

中午,我們回到家,媽媽已經做好了糉子,並且說要好好的過一個端午。我最喜歡吃糯米紅棗餡兒的糉子,我一口氣吃了六個。香甜可口的糉子讓我回味無窮!

吃完糉子,媽媽告訴我,過端午吃糉子是爲了紀念我國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古代時人們將做好的糉子扔進了汨羅江中,是爲了避免魚蝦吃了屈原的屍體。所以吃糉子的習俗延續到了今天。

我愛端午。

端午節的作文 篇6

端午節吃糉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傳統習俗。糉子,又叫“角黍”、“筒糉”。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老師說糉子最早出現在春秋時期,那時人們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包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糉”。東漢末年時,人們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爲廣東鹼水糉。

後來在晉代,糉子才被正式定爲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糉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糉子稱“益智糉”。南北朝時期,又出現雜糉。在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糉子還被用作了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糉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它的.形狀出現了錐形、菱形。宋朝時,人們又把果品包入糉子,就有了“蜜餞糉”。在元、明時期,糉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爲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糉子,餡料也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人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糉葉、包糉子,其花色品種更爲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糉;南方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糉子最爲出名。吃糉子的風俗,也一直流傳至今。

端午節的作文 篇7

端午節的腳步正在悄然而至,雖沒有正式的到來,但熱情的人們已經在爲端午節而準備了。而我也急切的盼望着端午節的到來,因爲那時我們就可以吃糉子,看龍舟賽了,但我也想起了那位偉大的詩人——屈原。而“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爲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也正是爲他而寫的。

想着曾經過端午節的時候,便迫不及待的期待着他的到來。因爲以前端午節到來之際,外公外婆就會包那香噴噴的糉子,我也跟着忙活起了。首先是泡米和泡糉葉,等泡好後,便正式包糉子了。我便在一旁學着包起來,剛開始時,糯米總是裝的滿滿的,結果總會露出一點小白牙,而外公總是會笑着來給我糾正我的錯誤之處。慢慢的自己也熟練起來,雖然還是沒有外公包的好,但外公還是會誇獎我能幹。那時的自己是幸福的,開心的,但現在卻身在異鄉,不能再和外公一起過端午了,思念之情油然而生。

端午還有一樣不容錯過,那就是賽龍舟了。觀看龍舟的場景,我還歷歷在目。“加油,加油!”一聲聲鼓舞的聲音在大河上此起彼伏,隊員們齊心協力,拿着槳奮力向前划着。還有一位隊員敲着鼓爲隊員打氣、加油,指揮着他們,希望能夠得冠軍。那些隊員們劃出的.水波快速向後退,龍舟像箭一樣在大河上飛快地向前行駛。隊員們都希望能成爲第一名,但人人都知道“友誼第一,比賽第二”。

以前的端午是快樂的,高興的,幸福的,也期盼着今年也是如此。但我們在過端午節的時候,應該牢記那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的作文 篇8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終於到了,我們放了三天假。

我在家沒事幹,我就到我爺爺家去玩,我到爺爺家時,看到他正在包糉子。他包的`糉子可好看了,有好幾種顏色。有白的,紅的,黑的,黃的。是不是一看就想吃呀?後來,我向爺爺拜師。爺爺同意了。我就坐下跟爺爺一起做糉子,爺爺說:你先看我怎麼做!

爺爺先拿荷葉弄成一個尖尖地三腳型,然後,把米倒進去,最後,把荷葉蓋好,把線綁起來。放進鍋裏。該論到我了,我費盡了九牛一虎的力氣。終於大功告成了。

我和爺爺的糉子放進鍋裏。過了一幾分鐘,一開鍋就聞到一陣清香。

這個端午節真快樂呀!應爲端午能吃到很多糉子。

端午節的作文 篇9

在我的記憶裏,端午節是一個有味道的節日。它帶着淡淡的草藥味,飄着清甜的糉子香。

當姥姥把新鮮的菖蒲、艾草掛在大門上時,我就知道,哦,原來是端午節到了呀!我問姥姥:“爲什麼要掛這些呢?”姥姥說:“這是端午節的習俗。把這些草藥掛在門上,可以驅蟲避邪,乞求平安的。”

每當端午時節,重慶大街小巷的集市都格外熱鬧。賣草藥的攤子一家挨着一家。竹筐裏的草藥堆得又高又滿,渾身上下透出一股子新鮮勁。它們帶着泥土的氣息,發出淡淡的清香,綠得彷彿能擰出汁來。姥姥說,在露水沒幹,太陽還沒出來之前採摘的草藥是最靈驗的'。用來熬水洗澡的話,小孩子不生病,不長痱子。農民們說,今天的百草皆是藥,好得很呢。這一天,人們都拎着各色的草藥回家,空氣中都飄着淡淡的草藥香。(原創投稿 )

城市裏的孩子看什麼都是新奇的,這些草藥對我來說,就像寶貝一般。我特別喜歡其中的一種草,長着爬山虎般的葉子,有着細細彎彎的觸角,上面還掛着一串串青色的小花椒,彷彿一串串的小鈴鐺。我一開始的時候並不認識,總是說:“姥姥,這個花椒給我玩吧?”姥姥笑着說:“哪裏是花椒呢?這叫“貓抓刺”。藤上有很多小刺,可要小心,不然會扎到手。”草藥熬好的水是淡黃的。用草藥水洗澡之後,皮膚感覺有點滑滑的,很舒服。每次洗的時候我都特別高興,也很虔誠,因爲我相信它會讓我不生病,免去了打針、吃藥的煩惱。

端午節的另一個味兒是糉子香。每一個糉子都是一個脆綠的小蓮蓬。剝開綠色的外衣,雪白的糯米露了出來,清新的香味飄了出來。蘸一點白糖放到嘴裏,美味瞬間在舌尖蔓延開來,又清又甜。

端午的時候,小區前擺了一個糉子攤,做新鮮的糉子。每天放學經過時,我都要看上半天。翠綠的糉子葉,雪白的圓糥米,金黃的鹹蛋黃,紫紅的大棗。包糉子時,他們先取二、三片葉子捲成一個蛋卷的模樣,再在裏面放上糯米,中間放個蛋黃,或是夾幾個棗,或是什麼都不放。最後用棉線麻利地捆好,一個糉子就包好了。每次我都會看得入迷,總是忍不住吞幾口口水,想着煮好了的糉子應該是一種什麼樣的味道呀!

很可惜,都市裏的端午節沒有賽龍舟,少了幾分熱鬧。我一直想嚐嚐雄黃酒,從來都沒有機會。大人們也沒有在我的額頭上點過“王”字。因此,端午節的草藥和糉子就成了我記憶裏最美的味道,清清的、淡淡的、甜甜的、久久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