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端午節

端午節的作文(彙總6篇)

端午節2.56W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都嘗試過寫作文吧,作文根據寫作時限的不同可以分爲限時作文和非限時作文。那麼,怎麼去寫作文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端午節的作文6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端午節的作文(彙總6篇)

端午節的作文 篇1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糉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聽到這首兒歌,就讓我想起了端午節。每年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節日端午節。

端午節要插艾枝,懸艾虎。端午節這天一早,人們將艾枝插在門上,或用艾蒿編織成“艾虎”,在門楣中央或帶在身上,驅蟲避邪,以保安康。

端午節要畫門符。端午節這天,人們將蠍子、蜈蚣、毒蛇、蛤蟆、壁虎“五毒”形象的剪紙做門符。據說這樣做,是爲了驅“五毒”,防瘟疫。

端午節要帶香包、系五彩絲線。香包是用棉製品和絲線繡的,包裏除了裝些雄黃、蒼朮外,還要裝香草配成的香料,戴在身上起驅蟲除穢的作用。五次絲線象徵五色龍,系五色線可以降服妖魔鬼怪。

端午節要吃糉子。早晨,家家吃糉子紀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糉子包好,夜間煮熟,早晨食用;包糉子主要是用河塘邊盛產的`嫩蘆葦葉,也有用竹葉的,統稱糉葉。糉子的傳統形式爲三角形,一般根據內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糉,米中摻小豆的叫小豆糉,摻紅棗的叫棗糉。棗糉諧音爲“早中”,所以吃棗糉的最多,意在讀書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狀元。過去讀書人蔘加科舉考試的當天,早晨都要吃棗糉,至今中學、大學入學考試日的早晨,家長亦要做棗糉給考生吃。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端午節真是一個有趣的傳統佳節!

端午節的作文 篇2

“兩岸羅衣撲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刃”“五月鶯歌燕舞日,又到糉葉飄香時……”五月的天空是湛藍的,五月的小夥伴是活潑開朗的,五月是炎熱的。端午節坐着龍舟,脖子上掛着香包,頭上扎着艾葉,吃着香噴噴的糉子,向我們駛來。

糉子是端午節的節日食品,傳說是爲祭投江的屈原而發明的。在端午節的前夕,我們班朱老師準備組織一次包糉子活動,然而我的爺爺奶奶也被邀請來當“嘉賓”。而且我們還準備了豐富的餡料,有蜜棗,有紅棗,有紅豆,有葡萄乾……看來,這次我們真的要“大幹一場”了。

到了包糉子那天,我的.心情激動萬分,心底像澎湃的波濤一樣。好不容易熬到了下午,我去大門口迎接我的奶奶,等到我的奶奶來到教室時,大夥兒已經開始包了。

新鮮的糉葉,雪白的糯米,熱鬧的人羣,無不爲包糉子增添氣氛。開始包糉子了 !我先拜師學藝——看奶奶怎麼包 ,只見奶奶伸出她那老練的手 ,把糉葉向右折,再把它折成漏斗形,抓了一些糯米均勻地鋪在底下,然後捏起一個紅棗放進裏面。疊上糉葉的“尾巴”,把糉葉的“頭”折成一個尖角。最後,用線捆起糉子的“身子”,一個小巧玲瓏就做好了。我見奶奶“馬不停蹄”地包糉子 ,我的手心也直癢癢。包糉子看起來簡單做起來卻不容易:第一次我好不容易摺好“漏斗” 裝上米,米卻漏出來了;第二次“漏斗”做好了,也不漏米了,可是到了把糉葉蓋過去的時候,手一鬆,整個“漏斗”散了架,糯米們像一個個小娃娃似的,從漏洞裏“鑽”了出來,我如此這般地弄了幾次,臉憋得通紅,可糉子也沒包成,白花花的米倒撒了一地。

這次該奶奶得意了 ,奶奶說:“搖動筷子時要輕一些,把糉葉包緊些。你看……”媽媽邊說邊示範,我邊聽邊學。哈哈!我包的糉子像點樣子了。終於,在奶奶的細心指導下,我包好了人生中第一個糉子。

經過同學們幾個小時的“鏖戰”,一批批“糉子大軍 ”終究是誕生了,看着這整整齊齊的糉子,我心裏有說不出的喜悅。

第二天早上,我一進教室,就聞到一股糉子的清香。原來是我們包的糉子啊!在老師的分配下,我得到了五個糉子,剝開這五個糉子,像似五塊瑪瑙裏鑲嵌着一顆紅寶石。我三下五除二,狼吞虎嚥地解決了糉子。嗯,甜而不膩,伴着一股糉子的香味。Nice!

通過這次活動,我受益匪淺:要學好一種本領,就必須誠心,細心,還要有恆心,這樣才能把本領學好。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端午節的作文 篇3

今天我讀了一篇叫做《屈原投江》的文章,讀完以後我有很大的感想

屈原是楚國貴族中的傑出人才。精通曆史、文學與神話,洞悉各國形勢和治世之道;人聰明,口才好。司馬遷《史記》說他是“博聞強志”,“嫺於辭令”。20多歲就做了楚懷王的左徒。左徒比楚國的令尹只低一級,他對內和楚王討論國家大事,發佈號令,對外接待賓客,應付諸侯。楚王很信任他,還讓他草擬法令,又讓他出使齊國,聯合齊國反抗秦國。足見屈原是一個很有才能的人,但他的改革精神和措施,卻招來了楚國貴族大臣們的反對和嫉妒。反對者的代表就是楚懷王的寵妃鄭袖、兒子子蘭和上官大夫靳尚。這批人目光短淺,妒賢害能,只想維護自己的貴族特權,卻把國家的長遠利益置之腦後。可是他們的權勢很大,整天圍在楚懷王身邊,左右懷王的言行。昏憒的楚懷王,聽信了讒言,漸漸疏遠了屈原。

於是,就有了屈原投江的一幕。

好死不如賴活,寧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兩種態度都沒有錯的,不過現在看來更多的還是政治意義上的影響大一些,但也不能僅僅就當這是一場政治秀。死了名垂千古,不死就算他寫出了離騷還是無用文人一個,往身後來看,死的卻也值得。還有個問題,就是既然戰國七雄都是屬於華夏中國,那後世效忠哪個國家不都一樣嗎。回來看看屈原離騷之所以成爲後世的榜樣,很大一部分是因爲他愛國投江的影響使人們衍生的瞭解並愛好,其實同時代的宋玉等人寫的也很好,爲什麼就比屈原名氣小呢?政治跟文學結合起來了啊。還有一個就是氣質問題了,屈原愛國,所以寫成離騷,如果他不愛國,或者說不愛的那麼強烈,不去投江,也就不會寫出那麼好的作品了。有句話叫做: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因爲楚國滅亡的最冤,而楚人性格上也比較強硬,現在的楚地有人說土話“不知周,大概那時候流傳下的。我覺得屈原的死,也正好是一個心理上的刺激,所以秦朝滅的也那麼快,敗也由楚。

有些人沒事就說什麼屈原是個偉大的愛國詩人。

自殺的人,不管出與什麼樣的原因,都很難聯想到偉大,就算他愛國。

當你看到有這樣一個節日,一定非常驚訝。是啊,那麼多的節日:“兒童節”、“勞動節”、“聖誕節”、“婦女節”、“國慶節”、“端午節”……應有盡有,可還從來沒有聽說過“泡泡節”呢?想知道嗎?請走進我們的校園,你就恍然大悟了。

在我們學校,你總會看見有一些孩子,在廊子上吹泡泡,他們把泡泡“呼哧呼哧”地吹上天,泡泡便隨着風兒飄動。於是,許多泡泡緩緩地升上天空,然後又慢悠悠地飄落下來,在泡泡自己控制不了自己時,“啪”地一聲,儘管聲音極小,泡泡就這樣結束了自己短暫的一生。然後,許多新的泡泡又從我們的.“嘴裏”誕生了,在孩子們歡快地 “吹促”下,它們一個個興高采烈地飛上了天……下課時,我們就會看見滿天的泡泡飄浮在空中。那泡泡總是一羣羣的,還有各種怪異的形狀:有愛心形的,有橢圓形的,有長方形的,有“8”字形的……五彩繽紛,令人目不暇接,給了我們無盡的歡樂,無限的遐想……可是,老師卻把吹泡泡當作違紀的事情,從我們課桌裏沒收了一隻只孕育泡泡寶寶的 “母親”,讓我們無比難過與遺憾。我覺得,學校裏五彩斑斕的泡泡,是校園裏一處美景,彷彿是春天裏第一縷彩虹,儘管它們的生命短暫,卻充滿無比的活力。

“泡泡節”又是什麼意思呢?從昨天到今天,一直好像是一個吹泡

端午節的作文 篇4

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那天一大早,奶奶和媽媽就開始包糉子了,她們先把糉葉捲成一個漏斗的形狀,然後把糯米裝進去,再放進去蜜棗、花生,用糉葉把它 們整個包好,最後拿來一條繩子把它捆綁起來,這樣一個糉子就完成了。糉子煮好後,我們一家人圍坐在一起,開開心心地吃起了糉子,媽媽還給我講了端午節的來歷:楚國時,有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 原,有着遠大的政治抱負,他連續幾次寫出改革朝綱的奏摺呈給皇帝,但是昏庸的'皇帝不但沒有采納屈原的正確主張,還把他拘禁起來……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屈原以死抗爭,毅然跳下汨羅 河。他的愛國精神感動了人們,人們紛紛趕來用葦子葉捲成一個尖尖的小筒往裏面裝上糯米,包成一個個糉子,丟進河裏餵魚兒,希望魚兒們不吃屈原的屍體,爲了世代紀念屈原,人們就把每年的五月 初五,也就是屈原跳河的日子作爲端午節,以吃糉子、賽龍舟、插艾葉的方式永遠紀念屈原,聽了端午節的來歷,我不禁流下了晶瑩的淚……

這個端午節,我過得很有意義,因爲我不僅吃到了糉子,還知道了端午節的來歷。

端午節的作文 篇5

端午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佳節。聽長輩們說:過端午是爲了紀念偉大愛國詩人屈原。在這一天,全國各地會舉行各種慶祝活動,賽龍舟、吃糉子、掛艾草等。

在咱們這裏端午各家各戶門上都要貼紙雞、紙符、掛艾草。當然,我們家也不例外。而最令我高興的是,奶奶給我做了個特別的頭飾。

它先是用紅、綠、黃、紫、橙五種顏色的紙剪成橢圓狀。再疊在一起,並且是一層比一層短。然後用線纏成山丹丹花樣。更好看的.是奶奶又用彩紙給我粘了個糉子。外面是用一條一條的,五顏六色的紙像編筐子一樣編成的袋子。裏面裝上江米,最後弄一個花邊封上口。巧妙地用一根線把花和糉子系在一個髮夾上,還要掛上艾草。這樣一個玲瓏可愛的頭飾做好了。奶奶說:“戴上它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上我看起點綴裝飾作用。

我戴着它在鏡子前照來照去,一會兒蹲下,一會兒站起。左瞧瞧右看看,別提心裏多美了!比吃了糉子還要甜。

即使過完節,我也會把它小心翼翼地珍藏起來。這不僅僅是一個頭飾,裏面更包含着奶奶對我的心意,厚愛,也傾注着奶奶的心血。我想:這將是我過的最難忘的一個端午節。

端午節的作文 篇6

端午節來源於屈原的故事:愛國詩人屈原出了一個能夠富國強民的好主意,但沒有被國王採納,他反而被逐出宮中。屈原氣得不得了,跳進了汨羅江。當地的漁夫得知後划着小船把竹筒裏的米撒向汨羅江給屈原。後來,大家把竹筒盛米改爲糉子,把劃小船改爲賽龍舟來紀念屈原。我們全家都非常敬佩屈原,因此,我們家每年都過端午節。

端午節的傳統習俗就是吃糉子。我們家有一個名副其實的包糉子好手――我的媽媽。每年端午節時,我們全家都能吃到可口的糉子。媽媽常說:用蘆葦的葉子包的糉子最香。所以,每年端午節媽媽都用蘆葦的葉子來包糉子。她在包糉子之前,先做好準備工作:把蘆葦的.葉子放在水裏煮一煮,把準備好的糯米與棗分別洗一洗。等蘆葦的葉子涼了以後,她就開始包糉子了。她先取三片葉子,將這三片葉子捲成一個圓錐體,然後先放一個棗,接着在裏面放上糯米,中間再夾幾個棗,最後用線把葉子捆好,一個糉子就包好了。她包的糉子又肥又大,活像一個個老佛爺在睡覺。等糉子包完後,媽媽把它們放在高壓鍋裏蒸四十分鐘,再放三四個小時,使其入味,然後就可以吃了!媽媽包的糉子十分香,香得使我一見到糉子就會大口大口地吃起來。所以,每當吃糉子的時候,我總是吃得很多!

過端午節除了要吃糉子,還要賽龍舟喲!

我最最喜歡看賽龍舟了,幾十個水手都拿着槳,奮力地划着,擂鼓的水手士氣高昂,用力地敲着。“加油,加油!”場外的拉拉隊激情洋溢,發出雷鳴般的吶喊聲、助威聲,水手們聽了不得不更加使勁划船。整個賽龍舟的場面非常壯觀、熱烈。

吃糉子、賽龍舟,這兩樣傳統習俗共同編織了一個熱熱鬧鬧的端午節。

標籤:端午節 彙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