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端午節

【熱門】端午節日記範文集錦7篇

端午節1.5W

一天即將過去了,一定有不少感想,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日記了。日記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端午節日記7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熱門】端午節日記範文集錦7篇

端午節日記 篇1

今天就是端午節,不少人家都在門前掛上柳枝、葫蘆,大街上到處都是賣五彩繩的小攤,有許多孩子也都戴着五彩繩。我看見許多人都手裏都拿着糉子、雞蛋,我們家裏也不例外,今天爸爸買了幾個糉子,我迫不及待的想要剝開糉子皮吃一口,忽然,媽媽冷不丁的抓住我的手說:“洗手了嗎?不洗手就想吃,沒門。”沒辦法,我只好不情願去洗手,洗完手,我馬上夾起一口糉子往我的嘴裏送去。啊,真香啊,香黏可口,而且非常潤滑,有一種說不出來的味道,回味無窮。饞嘴的我吃了兩個大糉子,打着飽嗝,舒服極了。

晚上吃過飯後,媽媽帶我去溜達,看見許多小孩都戴着五彩繩,我也很想要,求媽媽給我買一個,正好旁邊有個買五彩繩的小攤兒,媽媽給我買了一個很漂亮的,上面有許多水晶一樣的小球球,還有一些小鈴鐺,甩起來叮叮噹噹得,我很喜歡。

媽媽和我又買了一個葫蘆,還在路邊等的樹上撅了一根柳枝,我不解的問媽媽:“爲什麼要掛葫蘆呢?”媽媽說:“葫蘆能辟邪,把它掛在門前可以保平安。”“哦,原來是這樣啊。”我若有所思的點點頭,這天晚上,我睡得很甜,好像門前的葫蘆真的能保我一生平安是的。

這次的端午節我過得真開心,希望下一次端午節還可以這麼快樂。

端午節日記 篇2

隨着日曆的翻動,又一年的端午節到了。端午節是我國民間的三大傳統節日之一。端午節已經有兩千年的悠久歷史了,人民不但沒有淡忘它,反而更加重視它。有句名諺叫:“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現在已有端午小長假了,在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吃糉子、喝雄黃酒、佩戴香囊和懸艾葉菖蒲等。這諸多的習俗,表達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體現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今天一大早,我懷着好奇的心情來到了外婆家。看見外公在門口做着什麼,於是我走上前問了問外公,外公說:“我在做菖蒲劍,只要把它給粘在門上,能防蟲蛇,驅蚊辟邪的。”菖蒲是一種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中含有揮發性香油,有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功效。先取一片菖蒲葉剪一段40釐米左右長的段,再修剪成寶劍頭的形狀,然後再剪一根10釐米長的一段,兩頭順一個方向斜剪一刀,最後把短的交叉插在長的三分之一處,一把菖蒲劍就做好了。

我們如法炮製做了十幾把劍,再把它粘在家裏的每扇門上。後來,我還跟外婆學包糉子、灑雄黃酒。我在外婆家度過了一個愉快的端午節,我期望下一年的端午節快點來。

端午節日記 篇3

今天,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去奶奶家過端午節。

我們來到家和超市,爸爸、媽媽去買東西了,我看見了我們班的同學季官清,我們兩個在超市門口說着話,忽然發現旁邊大樹上的鳥窩裏掉下來一個鳥蛋,但是鳥蛋已經破碎,我們心裏挺難過的。

我們來到了東營奶奶家,一看奶奶正在包糉子,我也去幫忙。我先把竹葉捲成圓筒形的,再往裏面裝上各種各樣的餡兒,然後把糉子包成四個角,再用線把糉子捆好,放在鍋裏煮了一個小時,我們就吃到了美味可口的糉子了。

端午節日記 篇4

端午節,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又稱端陽節,重五節。

我想端午節應該是每個地方都有的吧,可媽媽告訴我:"端午節流行於漢,壯,布依,侗,土家,仡佬等民族地區。"這下我可明白了。

我和奶奶來到大街上,四處都會傳來熱情的喊聲。聽“賣糉子啦!甜的,鹹的,香噴噴哦!”但最令我注意的是小孩子了,他們的脖頸,手腕或足luo上都繫着紅,黃,藍,白,黑五色的絲線,奶奶說,那是長命縷。

奶奶從大街上買了些艾草和蒜頭,中午12點,就拿出去放在太陽下曬,說是可以避邪。

晚上,一家人吃着飯菜,當然少不了黃魚,黃瓜,鹹鴨蛋黃,黃豆瓣包的糉子,雄黃酒,還有一道菜叫黃龍出海,媽媽說:"今天是龍的紀念日,所以要燒這道菜。"電視機裏,小朋友們正在做遊戲,瞧他們的頭上畫着"王"字,身上還佩戴着五色香囊。

端午節可真是有意思啊!

端午節日記 篇5

今天是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佳節——端午節。這一天,全國各地都會舉行各種各樣的慶祝活動。

聽媽媽說,端午節的由來還有一個故事呢。據說,是爲了紀念古代楚國大忠臣屈原的。他是投江自盡的,當地的居民都趕來營救,但是去撈了半天也沒撈到,大家就把糉子投下去餵魚,漸漸地就成了風俗。端午節也有了吃糉子、賽龍舟的習俗。

我們這裏也有習俗就是吃糉子、掛艾草、貼葫蘆。今年的端午節,我和媽媽在大門上貼上了做工精美的葫蘆,掛上了艾草,聽說這樣是可以驅邪的。

今天的美食就是吃糉子了。奶奶要包糉子了,我連忙走過去觀看,還迫不及待地要幫忙。以前,我看到的糉子有兩種,一種是竹葉做的,另一種是竹筒的。糉子餡也是多種多樣的,有紅棗的、豆沙的、水果的、肉餡的.,這些餡都是粘粘的,吃在嘴裏又香又甜,非常好吃。

奶奶今天準備的是紅棗和豆沙餡的,都是我愛吃的。奶奶先把竹葉捲成一個圓錐形,然後把泡好的紅棗或者豆沙餡放進去,再放點米,接着就把竹葉包起來,然後用線把糉子捆好,這樣連續包了很多個。我也學着包,鼓搗了半天才包了一個,雖然樣子很難看,但是心想,一會兒就會吃到自己親手包的糉子,心裏別提多高興啦!

糉子終於包好了,奶奶拿來鍋,加了半鍋水,就把糉子放到鍋裏煮起來。糉子煮了半個小時,停火後又悶了半個小時,香噴噴的、熱騰騰的糉子終於出鍋了。媽媽還精心準備了一桌豐盛的飯菜。吃飯了,全家人圍坐在餐桌上,吃着這香甜可口的糉子,每個人臉上都綻放着快樂的笑容。

今年的端午節,我覺得非常高興,不僅懂得了端午節的來歷,還學會了包糉子,吃到了香甜可口的糉子。

端午節日記 篇6

五月五晴

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糉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這首民歌唱的就是農曆五月初五的端午節。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的名稱在我國傳統節日中叫法最多,有二十多個,如:端午節、端陽節、龍舟節、糉子節、地臘節、詩人節……端午節最主要的習俗,要數吃糉子、賽龍舟了。

相傳這些民俗活動是爲了紀念2200多年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屈原投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他們還把糉子投入江中餵魚蝦,以免吃屈原的屍體。一直延續到今,就形成了端午節吃糉子、賽龍舟的習俗。

每到端午節,媽媽還會用五種彩色的線,搓成五彩縷給我戴在手腕、腳腕和脖子上,意謂可避災、除病、保安康。端午節還有很多習俗,比如:畫門符、吃五黃、戴香包、掛艾草等。怎麼樣,咱們中國傳統文化是不是博大精深、豐富多彩呢?

端午節日記 篇7

端午節是我們傳統的節日,到了這一天,我們家非常熱鬧。

奶奶每年會給我們包很多糉子,而且還有菜角、糖糕。糉子吃着香甜,做起來可不容易。首先要把糯米放水裏泡一兩個小時,然後把蘆葦葉煮好放涼,把蜜棗切成小丁和花生米一起放到糯米里,準備工作就做好了。然後用蘆葦葉包好餡放到鍋裏煮三四個小時,香噴噴的糉子就做好了。

一到這一天,我們一家人就會坐在一起吃着香甜的糉子,聽爺爺講有關端午節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