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端午節

端午節作文4篇(推薦)

端午節5.82K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是經過人的思想考慮和語言組織,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一篇什麼樣的作文才能稱之爲優秀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端午節作文4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端午節作文4篇(推薦)

端午節作文 篇1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據說這個節日是在古代流傳下來的,當時是爲了紀念大詩人屈原,屈原因忠國愛民投河自盡了,當地的人們爲了不讓河裏的魚毀了屈原的容貌,因此大家就動手包起了糉子,再把糉子丟進河裏讓那些魚來吃糉子,而不損害屈原的身體。因此人們爲了紀念這一天都會包美味的.糉子,也有的地方賽龍舟,有的舉行糉子比賽……

端午節這天,按照我們這裏的風俗就是殺雞、包糉子、拜神。這天早上,我們全家人都早早起來開始準備包糉子的材料,等各種準備工作做好,我們就洗好手開始包糉子了。奶奶是包糉子的高手,很多人都請奶奶到他們家幫忙包糉子呢,做完後,自然也會送幾個給奶奶。而我呢,可是最喜歡吃糉子的,一見到糉子就忍不住嘴饞起來。於是,我丟下手邊的糉葉,吃起美味的糉子。這個瘦肉拌小蔥餡的糉子是最好吃的,我大口大口地吃着,不一會兒就解決了好幾個糉子了。“嘻嘻……”大家都捂着嘴巴笑了起來,我不知所措地難爲情起來了,可自己又很疑惑,他們爲什麼都要在偷笑我呢?終於有個人肯要告訴我原因了:“看你這個大花貓,吃得滿臉都是。”說着把紙巾給我,我一擦,結果紙巾上全是米飯粒,我也不禁笑了起來。

終於把糉子做好了,這個時候已是中午了,我們趕緊拿上雞和自己包的糉子去拜神。只見奶奶和媽媽雙手合上,跪着,嘴裏還在嘰哩咕嚕地說一大堆話,說完以後便燒起了紙錢。

這一天,我過得非常開心,因爲既有美味糉子吃,還可以聽到古老的傳說故事——包糉子的來源。

端午節作文 篇2

端午節的那天,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去舅舅家。在路上,我看到了金黃金黃的麥穗,我還看見幾臺收割機正在地裏收麥子,收割機的前面有一個像滾筒一樣的東西,麥子不斷的被捲進滾筒,麥粒就從另外一頭流出來了,好神奇呀!好多農民伯伯用耙子將收回來的'麥粒攤在馬路上晾曬,爸爸媽媽告訴我:麥子曬乾後交到麪粉廠,我們就會吃到麪條、饃等面制食品。

一個多小時我們就已經到舅舅家了,時間過得很快呀!我和表弟表妹纔剛剛玩了十幾分鍾,姨媽就叫我們三個吃飯。飯可香了,是攪團,我都吃了兩碗呢。下午三點就回家, 我依依不捨的跟表弟表妹拜拜了。坐上車,爸爸就把車開走了。在路上,安安靜靜,誰也沒有說話。到了秦鎮,我們還吃了涼皮,今天我們過得很愉快。

端午節作文 篇3

太好了!太好了!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到了!在這一天,我可以吃上香噴噴的糉子,一想到那甜甜的味道,我就忍不住口水直流。

端午節這天可熱鬧了,我們家雖然只有幾口人,但也非常熱鬧。奶奶提前把包糉子的材料全部準備好了。奶奶一邊教我包糉子,一邊給我講端午節的歷史。每年五月初五是我們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五節。相傳端午節是爲了紀念春秋時期楚國大夫——著名愛國詩人屈原的。我聽得津津有味的,“你記住了嗎?”奶奶問我。“記住了!”我大聲的回答。

奶奶又樂呵呵地走過來教我怎麼包糉子。先把糉子葉做成一個像漏斗似的形狀;再把兩片葉子相互交叉;然後裹上一圈,漂亮的漏斗形狀就出來了。奶奶又慢不經心地抓起提前準備好的糯米餡小心翼翼的放進“小漏斗”裏。再用食指往餡裏使勁搓,直到把餡搓得緊緊的,奶奶才把頂部的“蓋子”封上。接着又拿起一根不粗不細的線把裹好的.糉子捆得嚴嚴實實的。

我也歡天喜地的學着奶奶的樣子包了起來。我不敢相信,我居然和奶奶包的不分上下。奶奶誇我是個包糉子的小能手呢!把一個個漂亮的小糉子放進鍋裏。一會兒,鍋裏就散發出香噴噴的味道。嗯,真香啊!我忍不住打開鍋蓋,拿起一個糉子,就狼吞虎嚥地吃了起來,享受親手製作的美味。

啊,這真是一個快樂的端午節!這個節日能讓我親自體驗包糉子的樂趣。

端午節作文 篇4

中國的農曆五月初五爲端午節,端午節是中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中國人爲什麼要過端午節呢?這裏有着不少的傳說,最著名的.的就是爲了紀 念中國曆史上偉大的民族詩人屈原。

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南朝宗懍《荊楚歲時記》。據說,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彙集在岸邊的亭子旁。

當人們得知是爲了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划進茫茫的洞庭湖。爲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爲龍舟競賽。

百姓們又怕江河裏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糉子的習俗。看來,端午節吃糉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爲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爲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