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端午節

端午節作文【精選7篇】

端午節1.77W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說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通過作文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那麼一般作文是怎麼寫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端午節作文7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端午節作文【精選7篇】

端午節作文 篇1

端午節爲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是中國國家法定的節日之一。

傳說人們過端午節是爲了紀念中國古代愛國詩人屈原,吃糉子、賽龍舟是端午節最重要的兩項活動。 兩千多年前,楚國的大夫屈原非常愛國,可以國君不聽他的意見,使楚國的都成被秦軍佔領了。屈原心如刀割,但他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就在五月初五那天,抱着石頭投入汩羅江,用自己的生命譜寫一曲家國主義樂。人們爲了紀念他,每到五月初五,人們就用糯米、竹葉、臘肉包起糉子來。首先,把竹葉折成錐形,入放米和臘肉,用筷子插幾下,再封口,口要封成三角形,用草繩把糉子捆緊。把糉子入在鍋裏煮熟,煮熟的糉子又香又可口,可好吃了。 除了吃糉子,人們還用在江河裏進行龍舟比賽。龍舟也是我國的.傳統文化之一,在珠三角尤其受羣衆的喜愛。龍舟五顏六色,龍頭威武,龍身窄長。人們坐在船上,整齊劃一的用槳划水,龍舟象箭一般向終點衝去,體現了中華民族團結、向上的優良傳統。

中華傳統節日讓我認識到了解到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也知道了節日背後包含着許多有意義的故事。今後,我要通過傳統節日,加深對我國傳統文化的認識,更加熱愛我們的祖國,我們的民族。

端午節作文 篇2

詩人屈原是戰國時期的楚國人。他非常有學問,一直在楚王身邊做官,在詩人屈原盡心盡力的扶持下,楚國日益強大、富裕起來。可是,好景不長,昏庸無能的國君聽信子蘭等人的讒言把詩人屈原流放到了邊疆去做苦力。

在流放期間,詩人屈原聽到國土和國都都被敵軍佔領了,到處都是戰爭,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悲痛之極他寫下了《離騷》這一首詩,便獨自一人來到汨羅江,懷抱一塊大石頭縱身跳入江中。百姓聽到這一消息之後,含着淚划船去打撈詩人屈原的.屍體,後來人們便包起了糉子投入江中,希望魚兒吃得飽飽的,不去傷害詩人屈原的屍體。這個不幸的日子便是五月初五。

聽了糉子的來歷,該聽賽龍舟的來歷了。

當時百姓們捨不得詩人屈原,便四下尋找。順着河流一直來到洞庭湖也不見蹤跡。後來人們把竹筏改造成了龍的摸樣,因爲魚蝦怕龍,便會四處散開,不去碰詩人屈原的屍體。

端午節兒童還要佩戴香囊。香囊不但可以驅邪,而且做工精美。裏面有:香藥、雄黃、硃砂等配料。先把這些配料用絲巾包起來,然後再用五色線縫製,真是芳香四溢。

端午節作文 篇3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等等。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衆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產生了衆多節名,而且各地也有不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孃家,掛鐘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遊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糉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漸已消失外,其餘至今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諸國。有些活動,如賽龍舟等,已得到新的發展,突破了時間、地域界線,成爲了國際性的體育賽事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曹娥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以上各說,各本其源。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餘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佔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衆把端午節的賽龍舟和吃糉子等習俗,都與紀念屈原聯繫在一起。

直到現在,端午節仍是中華民族的三大傳統節日之一呢!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每當這個時候,各家各戶都包好了糉子,準備那一天吃得飽飽的。還有一首端午節的兒歌:“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糉子,灑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怎麼樣,這首兒歌好聽吧。

端午又稱“重五”,所以很多習俗都和“五”這個數字有關聯。而且要用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線系在兒童的脖子、手腕或者足踝,稱爲長命縷。

端午節的來歷/習俗都很多,說也說不完。其中有一個來歷是這樣的,古代有個詩人叫屈原,他受到壞人的'誣陷,爲了證明自己是清白的,他投汨羅江而死,主張愛國主義。後來的人們賽龍舟是爲了撈救他,投糉子是爲了讓魚蝦吃飽,不去吃屈原的遺體。

我們柳州過端午節的方式是:一大早,大家先去買艾葉和菖蒲掛在門口,再貼上紅紙。我奶奶還會包糉子,糉子的材料是豆子、板栗、豬肉。吃起來可香了!

說了這麼多,相信大家都瞭解端午節了吧。

端午節作文 篇4

“五月五,是端陽。門神愛,香滿堂。吃糉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每當聽到這首兒歌我都會想起2016年的端午節的趣事。

端午節,我們這兒的習俗就是吃糉子,很少有人掛艾葉、貼葫蘆的。我聽大人們說掛艾葉、貼葫蘆可以辟邪的。我問爸爸咱們爲什麼不掛艾葉、貼葫蘆呢?爸爸說:這是一些關於端午節的迷信,沒有必要幹這些小事。

今天的美食不用說當然就是糉子了。糉子有兩種,一種是用奶奶從南方帶來的大竹葉。另一種是用蘆葦葉包成的。糉子餡兒是多種多樣的,有紅棗的、豆沙的……這些餡兒黏黏的,吃在嘴裏又香又甜特別好吃。

奶奶終於開始包糉子了,我在一旁默默地看着。不一會兒就知道了糉子是這樣包的了。先把竹葉做成一個圓錐形,然後把餡兒放進去包起來,再用繩子捆起來。看着看着我也試着做了起來,不一會兒,我就做了一個舉世無雙、絕無僅有、獨一無二的`正方形的大糉子,看着我的傑作,我開心極了。

在這個端午節我學會了包糉子,這是我的收穫,我感到十分開心。

端午節作文 篇5

端午節端午節是我國民間傳統節日。聽老輩講,端午節的來歷是這樣的。傳說,春秋戰國時期,楚國有一位愛國功臣,叫做屈原。屈原不僅是重臣,還是有名的文學家、政治家、詩人。當時,七國鼎立,數秦國最強,也數秦國野心最大,要一統天下。當時楚國國君制國無道,防禦不行,很容易被打敗,自然成了首選。這一點,才思敏捷的屈原早察覺到了,便上書楚王,希望國君加強防禦,不讓秦國的.陰謀得逞,楚國國君不知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的道理,認爲屈原瞧不起自己制國,把屈原調到汨羅去,屈原很傷心,很委屈,自己好言相勸國君加強防禦,國君不但不聽取意見,還當成惡意。終於,屈原忍不住了,在6月22日跳江自盡了。水火無情,屈原一下子被滔滔江水吞沒了,百姓知道屈原是個好官,於是下江開船,紛紛搶救屈原,可這怎麼撈的到?當時人們說水裏有蛟龍,會吃了屈原的屍體,蛟龍吃飽了就不吃屍體了。以後,百姓把屈原自盡的日子叫端午節 ,每年的這一天,人們要包糉子,劃龍船,祭奠屈原。端午節就是這樣來的。記得小時侯,端午節,我隨父母去外婆家,當時外婆家那裏端午節比較昌盛,幾乎每年都要劃龍船。今年也不例外。當時,我家大舅舅身強力壯,也參加了劃龍船比賽。天下着小雨,我吃着黃澄澄香噴噴的糯米糉子,坐在老爸肩上,放眼一看,才知道我們夾在人羣裏。那大大小小成千上萬把五顏六色的雨傘,成了一道奇觀,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這時,我才知道,觀衆是有多少,——數不清;並把大江兩岸圍了個水泄不通。江上,遠遠的只見八條三丈多長一米寬的龍舟,停在江中,每條龍船上各有十八人,一人在龍頭擂鼓指揮,一人在船尾掌舵,中間十六人,分列龍舟兩側。每條龍舟就是一個獨立團隊,每個團隊着裝整齊,隊員個個生龍活虎。比賽開始了,八條龍舟,象離弦之箭,隊員們跟着鼓點的節奏,揮舞着船漿,喊着整齊雄壯號子,“一二、一二、一二……”龍舟越來越快,,八條龍舟齊頭並進,爭先恐後,象八條鮫龍爭奪東海明珠。一轉眼,一條黃龍飛躍過終點,比賽結束。所有觀衆一齊鼓掌。比賽真精彩呀!我愛划龍舟,我愛端午節!

端午節作文 篇6

掀開這一扇韶光之窗,我回到了楚辭作者“屈原”的存的戰國時代,現在間隔他投入汨羅江還有一天,趁着這二十回小時,我將盡全部所能,看可不可以搶救他投河自殺的命運。

往前一看,一個穿戴楚國大夫服裝的人正坐在一塊石頭上,他就是屈原!我立刻奔曩昔找到他。他看起來好落魄,失魂到沒留意到我的.奇裝異服,我有必要掌握時刻,所以我只問他一個問題:“你,爲什麼不爽性隱居起來,不問世事?”

聽到我的問題,他轉過身來,霎時間,我被嚇到了!又看見他的鋒利的雙眼,燃着一把烈火!他很不快樂的責怪我:“我幹嘛要隱居!楚地的公民我無法忘掉!我想回去協助祖國啊!”我看見他悲憤的留下雙行淚珠,他竟然是這樣酷愛自己的祖國,我一時汗顏了起來。

俄然,他拿起剛剛坐的大石,砸向我,我大叫一聲,打開眼睛,全身冒盜汗,本來,我做了一個近乎實在的夢,我遇見了屈原!

端午節作文 篇7

在哪一天,你能看到“三十六龍銜浪飛”的壯闊場景?

在哪一天,你能聽到“喧江雷鼓鱗甲動”的熱鬧?

在哪一天,你能聞到“九子糉爭新”的芬芳呢?

沒錯,這天便是端午。

談到端午,誰不會想到糉子呢?景陽的鹽水糉、紹興的肉糉、江浙的紅豆糉、北方的黃米糉……嘖嘖,想想就口水就要流出來了。這些糉子,用嘴報,幾天幾夜說不完;擺在你眼前,也琳琅滿目,看不過來。

除了讓人垂涎三尺的糉子,最具節日特色的便數划龍舟了。端午節一大早,選手便聚在江、河、湖邊操練起來,蓄勢待發,準備一舉奪魁。岸上也早已形成了裏三層外三層的人牆。有的捧着早晨蒸的糉子,有的揮舞着自己支持的隊伍的彩旗,有的則目不轉睛地記着訓練場,靜候裁判的.一起令下。“嘟——”,隨着一聲哨響,一條條“蛟龍”衝破起點線。參賽選手的槳,踩着鼓手的節拍,整齊劃一地拍打着水面。被裝飾得五彩斑斕的龍舟,也在響徹雲霄的吶喊聲中突飛猛進。觀衆們也沒閒着,一面隨着龍舟的方向奔走,一面爲暫時落後的龍舟指路、鼓氣。地上的“長龍”和水中的“蛟龍”齊頭並進,頗有一番節日的風趣。一條條“蛟龍”騰飛過終點,羣衆的歡呼更是一浪高過一浪。人們互相慶賀,選手友好地握手,表示對對手的尊敬。

就是這樣一個歡樂祥和的節日,有一個悲壯的由來。相傳楚國的愛國詩人屈原因遭陷害被放逐後,因不想目睹祖國的覆滅,於農歷五月初五投汩羅江自盡,百姓得知後,急忙調來船隊打撈,可奈何江太大,水太深,於事無補。悲痛的百姓只好用蘆葦葉包裹糯米投食給魚蝦,以保屈原全軀。這些禮儀延傳至今,便成了糉子和龍舟。

幾千年前的端午,那人還在;如今的端午,那人亦在,在飄香的糉子中,在競渡的龍舟上,在人們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