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冬至節

冬至節的習俗實用(6篇)

冬至節7.68K

冬至節的習俗1

一、吃餃子。

冬至節的習俗實用(6篇)

古語有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可見冬至吃餃子已經是必不可少的風俗。"醫聖"張仲景曾任長沙太守,辭官回鄉後,看到鄉親面黃肌瘦,飢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因而命其弟子搭臺築竈,把羊肉和驅寒藥材放在鍋裏熬煮,然後撈出來切碎,用麪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藥的人吃。人們吃後,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人學着"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便叫"餃子"。

二、九九消寒。

冬至的次日開始數九,這就是人們所說的"提冬數九"。數上9天是一九,再數9天是二九,以此類推,數到"九九"就算"九"盡了。"九盡楊花開",那時天就暖了。入九以後,文人墨客,搞所謂消寒活動,擇一"九"日,相約九人飲酒("酒"與"九"諧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三、祭天祭祖。

很多地區在冬至這一天有祭天祭祖的習俗,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家家戶戶都把家譜、祖先像、牌位等供於家中上廳,安放供桌,擺好香爐、供品等。祭祖的`同時,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叩拜神靈,以祈福來年風調雨順,家和萬事興。

冬至節的習俗2

1、水餃

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景仲冬至舍藥留下的.。

2、羊肉湯

現山東滕州一帶,冬至這天被稱作伏九,節前會給長輩送諸如羊肉等禮品,伏九家家都要喝羊肉湯,對個人對長輩對家庭都爲圖個好兆頭。

3、糯米飯

在江南和廣東一帶,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和糯米飯的習俗,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冬至節的習俗3

農耕社會的人們在安居樂業之餘,擇日拜神祭祖。並逐漸發展成節日宴飲活動,形成一些約定俗成的慶祝方式。在冬至這天,也是如此。不同的地區,有着不同的冬至習俗。

祭祖

冬至最初在周代主要是爲了向神明和祖先祈福消災,祈求來年減少饑荒與死亡而舉行的祭祀活動。至今,我國南方沿海一帶還延續着祭祖的傳統習俗,家家戶戶把祖先像、牌位等供於家中上廳,安放供桌,擺好香爐、貢品等。在南方一些地方,還會祭祀天神、土地神,叩拜神靈,以祈福來年風調雨順,家和萬事興。

吃燒臘與姜飯

潮汕地區有“東丸節,一食就過年”的民諺,也叫“添歲”。吃燒臘寓意來年能鴻運當頭。吃薑飯則是時節的原因,冬至需要禦寒,適合進補,冬至煮臘味姜飯,適合時令。在冬至這天,廣東人還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風俗。

吃年糕

明末清初,杭州人都有冬至吃年糕的習俗,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風味的年糕,寓意年年長高,圖個吉利。

吃冬至丸

在南方一些地區,冬至時節的習俗是吃冬至丸,每逢冬至清晨,各家各戶磨糯米粉,並用糖、肉、菜、果、蘿蔔絲等做餡,包成冬至丸。不僅自家吃,還會贈送親友表示祝福。有的還會帶上煮熟的冬至丸,準備水果、香、銀紙等祭品,上山掃墓,祭祀祖先。

吃餃子

吃餃子是北方人的傳統風俗,有着“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說法。

冬至由來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漢武帝時期,將二十四節氣吸收入《太初曆》作爲指導農事的歷法補充,採用“平氣法”(即平均時間法)劃分節氣。

“平氣法”用測影確定黃河流域的日短至作爲冬至日,將冬至與下一個冬至之間的日期平均分成十二等分,稱爲“中氣”,再把相鄰“中氣”之間的日期等分,稱爲“節氣”;平均每月有一個“中氣”與一個“節氣”,統稱爲“二十四節氣”。

冬至含義

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或“亞歲”等。冬至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共同的'傳統節日。冬至被視爲冬季的大節日,在古代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冬至又被稱爲“小年”,冬至一到,新年就在眼前,所以古人認爲冬至的重要程度並不亞於新年。在中國南方沿海部分地區,有冬至祭祖、宴飲的習俗;在中國北方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在中國南方沿海部分地區,有冬至祭祖、宴飲的習俗;在中國北方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

冬至節的習俗4

1、祭祀

冬至在民間也被稱爲冬節、交冬。它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宮廷和民間歷來十分重視,從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動。

2、擂圓

擂圓又叫“冬至圓”是浙江台州人們冬至的重頭戲,老傳統。“圓”意味着“團圓”“圓滿”“圓圓潤潤”,與平日裏吃的湯圓相比,“冬至圓”不但內容豐富、形式各異,而且意味深長。

3、數九九

民間把冬至義稱爲作“交九”或“數九”,即從冬至這-·大起,每隔九天作爲一個“九”,共分成9個“九”,共九九八十一天,81天之後便進入春天。

4、贈鞋帽

冬至時節,民間有贈送鞋子的'習俗。在《中華古今》中有說:“漢有繡鴛鴦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隨着時間的推移,贈鞋給舅姑的習俗逐漸演化爲舅姑贈鞋帽給甥侄了。古時手工刺繡,送給女子的,鞋子刺繡多爲花鳥,帽子多做成鳳形;送給男子的,鞋子刺繡多是猛獸,帽子也多做虎行,寓意着人們可以辟邪。

冬至節的習俗5

湖南冬至節吃什麼?

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曆12月21日至23日之間,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那麼湖南冬至節吃什麼呢?

冬至肉

湖南人過冬至,會殺雞宰豬,把肉陰乾,稱爲冬至肉。有俗話說“吃過冬至肉,身體賽牛犢”。長沙城鄉居民習慣在冬至前後制臘魚臘肉,將魚肉用鹽醃四五天後掛當風之處晾乾,然後用木屑、穀殼、橘皮、花生殼燻烤,或掛柴竈上薰煙,至其色金紅,叫“冬臘肉”,可貯留至次年夏日不腐。

八寶糯米飯

湖南長沙株洲等地,冬至的習俗則是吃八寶糯米飯或者糯米餈粑。選糯米、桂圓肉(龍眼肉)、紅棗、蓮子、杞子、核桃仁、松子、山藥和冰糖。將材料混合同糯米蒸熟,也可淋上用牛奶或豆漿加雪耳煮成的甜汁進食。

湯圓

吃湯圓,除了表示太陽逐漸回來,也代表團圓的意思。湖南人冬至喜歡吃湯圓,叫做添歲,一家人圍坐在火盆邊吃湯圓,嘮嘮叨叨說些陳年往事,溫馨的感覺會在湯圓的熱氣中升騰。

餛飩

由於冬至曾爲農事節氣之首,有其特殊內涵,史稱冬至爲“亞歲”,長沙俗謂“冬至大如年”。冬至前一天叫“小至”,小至之夜,舊有全家團圓聚晚宴,叫“二除夜”或“冬除”;有的晚宴上吃餛飩,餛飩與“渾沌”諧音,意謂冬至爲開天闢地的紀念日,取“渾沌初開,乾坤始奠”之說。

冬至酒

冬至又稱“冬節”,長沙舊有聚族人於宗祠祭祖的習俗,屆時殺豬宰羊,大辦“冬至酒”。舉行祭祀儀式時,年長者不惜遠道跋涉回鄉,入祠祭祖。吃冬至酒因男尊女卑陋習,只能男性參加,婦女不能入席。已婚婦女於是日回孃家,夜晚必須趕回婆家。這一天各家還有吃糯米飯的習俗,謂可潤皮膚,防手腳凍裂。

貓乳

冬至日做黴豆腐,俗稱“貓乳”,爲長沙地方特產之一。是日採製的桑葉爲正宗冬桑葉,解熱明目。常見的食物腐乳,在湖南很多方言稱“貓乳”。這是因爲在方言中“腐”和“虎”同音,人們忌諱說兇猛動物,而貓和虎很像,遂稱“貓乳”,反映的是一種趨吉避凶的心理。

除了要多吃以上食物外,冬至飲食還有注意一些要點。下面小編爲您介紹冬至養生三大原則。

冬至養生三大原則

冬至是隨時進補的.最佳時節,但是也不能大補特補,養生進補要講究三大原則。

一要有保溫功能。即多吃能增加熱能供給,富含脂肪、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包括肉類、蛋類、魚類及豆製品等。

二要有禦寒功能。醫學研究表明,人怕冷與其體內缺乏礦物質有關。因此,應注意補充礦物質。中國人一般以“五穀爲養、五果爲助、五畜爲益、五菜爲充”。只要不偏食,就可以保證人體對鉀、鐵、鈉等礦物質的需求。特別怕冷的人可多補充一些邊根帶皮的蔬菜。專家認爲,這類蔬生長在土壤裏,其根部和皮殼中含有大量的礦物質及營養素。

三要有防燥功能。冬季氣候乾燥,人們常有鼻幹、舌燥、皮膚乾裂等症狀,補充維生素B2和維生素C十分必要。維生素B2多存於動物的肝、蛋、乳中;維生素C主要存在於新鮮蔬菜和水果中。

冬至節的習俗6

冬至的風俗:九九消寒

冬至的次日開始數九,這就是人們所說的"提冬數九"。數上9天是一九,再數9天是二九,以此類推,數到"九九"就算"九"盡了。"九盡楊花開",那時天就暖了。入九以後,文人墨客,搞所謂消寒活動,擇一"九"日,相約九人飲酒("酒"與"九"諧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冬至的五行進補

冬至是一年之始、萬物復甦的季節。一般來說五行的金、木、水、火、土各以白、綠、黑、紅、黃五色代表,並各自聯繫和代表多種器官,具體如下:

紅色食物代表火(心、小腸及舌頭):有西紅柿、紅棗和胡蘿蔔等,含豐富的降血壓物質,使血管強壯,有助循環系統健康;

綠色食物代表木(肝、膽囊和肌肉):有西蘭花、芹菜和菠菜等,含有益肝臟健康的葉綠素和多種維他命;

黑色食物代表水(腎、膀胱、耳和骨骼):有黑豆、黑芝麻和藍莓等,含黑色素,有助提高與腎、膀胱和骨骼關係密切的新陳代謝和生殖系統功能;

黃色食物代表土(脾、胃和口腔):有芒果、南瓜和橙子等,含維他命C;

白色食物代表金(肺、大腸和鼻):有洋蔥、大蒜和梨等,具有抗敏感及炎症功能。

冬至養身

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在這個寒冬季節,對高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患者來說,要特別提高警惕,謹防發作,應採取以下預防措施:

1.注意防寒保暖;

2.合理調節飲食起居;

3.保持良好的`心境;

4.進行適當的鍛鍊;

5.定期去醫院檢查。

最後,希望各位能根據自我的實際情況,進行冬令進補,但忌不可過頭。用風水五行來改運,不僅在身體上有所加強,同樣也能幫到自己整體運勢的改善。爲新的一年打好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