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冬至節

冬至的飲食必備18篇

冬至節7.29K

冬至的飲食1

北方人吃餛飩和餃子

冬至的飲食必備18篇

在北京,有句諺語叫冬至餛飩夏至面。對於有着好吃不如餃子習俗的其他北方人來說,也普遍有冬至吃餃子和餛飩的風俗。

在超市銷售冷凍製品專區可以看到,冷櫃裏擺滿了狀元、哈好妹、灣仔碼頭等各種品牌的速凍餃子和餛飩。不同地方的人們對餛飩的稱呼還不一樣,比如廣東人把餛飩稱爲雲吞,湖北人則稱之爲包面,江西人稱其清湯,四川人稱抄手。河南人在冬至這天,要吃捏凍耳朵。原來,吃捏凍耳朵是河南人冬至吃餃子的俗稱,據說是吃了餃子後,可以讓人們在寒冷的冬天裏,不會被凍掉耳朵。

江南一帶吃湯圓

古詩有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在江南的超市裏,思念、海霸王等各種品牌的大大小小的速凍湯圓被擺在了顯眼位置,每個品牌的廠家促銷員都擺上一個電磁爐,將煮好的湯圓送給消費者品嚐,以此吸引大家購買。

據瞭解,吃湯圓也是冬至的傳統習俗之一。廣東潮汕人把冬至稱爲冬節。冬至的時候,他們也有吃湯圓的習俗,而且有吃過冬節圓,就算大一年(歲)的說法,意思是說,吃了冬至的湯圓,便又長了一歲。冬至吃湯圓的習俗在江南一帶尤爲盛行。江南百姓在冬至前,常用糯米粉做成麪糰,包上精肉、蘋果、豆沙、蘿蔔絲等餡料,製成湯圓。對於江南人來說,湯圓是冬至必備的食品。因爲圓有團圓、圓滿之意,所以,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以此寄寓對來年閤家團圓的祈福。此外,江南水鄉還有在冬至全家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

廣東人吃冬至肉

對廣東人來說,冬至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節日,甚至比春節還重要得多,所以,廣東人有句話叫冬至大過年。

據介紹,冬至這天,大多數廣東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風俗。其中,燒臘就是廣東人冬至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傳統食品。全家人在祭祖之餘,準備一桌大魚大肉、臘肉臘腸,談笑風生地吃一頓,以祈求來年能鴻運當頭,大吉大利。有些廣東人還有在冬至這天向親朋好友送臘肉的習俗。爲此,各家超市精心設置了紅紅火火的臘味坊,裏面掛滿了各式各樣的臘肉、臘腸、臘鴨、火腿、鹹肉、燻肉等,不僅有散裝的,還有袋裝的,讓市民各取所需。爲了吸引市民購買,有的超市還派出工作人員,在超市外面擺起臘味品攤檔,向過路的市民銷售臘肉製品。

泉州人冬節不回家無祖

每年農曆十一月中旬,約當公曆11月22日(或前、後一天),是冬至節,又稱冬節。冬至爲24個節氣之一,特別爲人們所重視,泉州人稱冬至爲冬節小年兜,其重視程度似稍爲遜色,但過節時同樣很隆重。

冬至應節食品,各地不一,北方吃餛飩,西北一帶多吃餃,江浙一帶則吃湯圓和麻餈。蘇州人過冬至節所吃的湯圓,又稱冬至團,分爲粉團和粉圓兩種,《清嘉錄》曰:有餡而大者爲粉團,冬至夜祭先品也;無餡而小者爲粉圓,冬至朝供神品也。泉州人所吃的冬節丸,實際上就是《清嘉錄》所介紹的蘇州人應節食品粉圓。節日前夕,家家戶戶要搓丸。有紅、白兩色。搓丸手藝細巧,晉江深滬、石獅祥芝、惠安崇武的漁村婦女,搓丸速度快,質量好,粒粒小如魚目珠子,令人讚歎不已,在搓冬節丸的同時,還用米丸料捏做一些小巧玲瓏的瓜果動物和金錠銀寶,以象徵興旺吉樣有財氣,俗稱做雞母狗仔。

泉州俗有冬節不回家無祖之說,故出門在外者,都會盡可能回家過節謁祖。冬節早晨,要煮甜丸湯敬奉祖先,然後閤家以甜丸湯爲早餐。有的人家還於餐後留下幾粒米丸,粘於門上,稱敬門神。泉州人吃丸,稱元宵丸爲頭丸(圓),冬節爲尾丸(圓),這樣頭尾都圓,是意味着全家人整年從頭到尾一切圓滿。但清嘉慶《惠安縣誌。風俗志》對冬節吃丸是這樣解釋的:十一月,冬至,陽氣始萌,食米丸,乃粘丸於門。凡陽尚圓,陰尚方,五月陽始生,黍先谷而熟,而爲角黍,以象陰,角,方也。冬至陽始生,則爲米丸,以象陽,丸、圓也;各以其類象之。夏至不以爲節,抑陰也。中午祭敬祖先,供品用葷素五味,入夜,又舉行家祭如除夕,供品中必有嫩餅菜。泉俗過年,一年中只有冬節、除夕和清明節要備辦嫩餅菜,據說都寓有包金包銀之意,旨在祈望家庭興旺發達。舊時如屬大宗望族者,還於是日開宗廟詞堂大門,舉行祭祖儀式,與清明節的那次祭祖,合稱春冬二祭。祭儀十分嚴格,參加者虔敬至誠。

在惠安,冬節除祭祖外,還有一些清明節同樣的習俗,如可於是日前後十大內上山掃墓獻錢,修墳遷地也百無忌諱。

冬至作爲一個重要節氣,有關的諺語也不少。如吃冬節,上冬天;吃清明,下苦坑。天文學上規定冬至爲北半球冬季的開始,冬節過後,氣溫繼續下降,農活也很少,成了農閒季節,稱上冬天。而到了清明節,氣候溫暖,草木萌茂,農業生產上多忙於春耕春種,是農民最勞累階段,所以謂之入苦坑。但農閒不忘農忙,諺語又及時提醒農民:冬至百日六是清明。冬至過後106天就是清明,應該及早準備農耕之事。此外,還有幹冬節,溼年兜。冬至在月頭,嚴寒在年兜;冬至在月末,嚴寒正二月。冬至前,米價長,貧兒受長養;冬至前,米價落,貧兒轉蕭索,等等。

寧夏銀川冬至這一天頭腦也能吃!

銀川有個習俗,冬至這一天喝粉湯、吃羊肉粉湯餃子。銀川老百姓冬至這一天給羊肉粉湯叫了個古怪的名字頭腦。

五更天當家的早早地忙活起來,把松山上的紫蘑菇洗淨、熬湯,熬好後將蘑菇撈出;羊肉丁下鍋烹炒,水汽炒幹後放姜、蔥、蒜、辣椒麪翻炒,入味後將切好的蘑菇加在肉丁上再炒一下,然後用醋一醃(清除野蘑菇的毒味),再放入調和麪、精鹽、醬油;肉爛以後放木耳、金針(黃花菜)略炒,將清好的蘑菇湯加入,湯滾開後放進切好的粉塊、泡好的粉條,再加入韭黃、蒜苗、香菜,這樣就做好一鍋羊肉粉湯了。這鍋湯紅有辣椒,黃有黃花菜,綠有蒜苗、香菜,白有粉塊、粉條,黑有蘑菇、木耳,紅黃綠白黑五色俱全,香氣撲鼻,讓人垂涎欲滴。

冬至,老百姓叫鬼節,粉湯餃子做好後先盛一碗供起來,還要給近鄰端上一碗。早上吃不下餃子,就買吊爐三尖餅子、茴香餅子泡着粉湯吃。羊肉粉湯黃蘿蔔餡餃子,對銀川人來說是司空見慣的飯食,外地人一吃卻讚不絕口。在外地很少見這樣香辣可口的餃子,這也算是銀川的一種特色風味小吃吧。

上海:家家戶戶做湯圓

冬至吃湯圓,在江南尤爲盛行。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湯圓也稱湯糰,冬至吃湯糰又叫冬至團。

巧克力湯圓

用料:湯圓粉(糯米粉)500克,巧克力250克,堅果果仁碎100克,白糖少許。

做法:用溫水與湯圓粉一起和麪,然後把麪糰揪成大小相等的劑子;將巧克力掰成小塊,碾碎;將劑子按扁,中間直接包入巧克力碎和堅果果仁碎及少許白糖,揉成圓球,下入沸水鍋中煮熟,即可食用。

冬至的飲食2

1、北京餛飩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都吃餛飩。

2、南方餃子

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北方人吃混沌,南方人出餃子。

冬至的飲食7

冬至是一年中白天最短的一天,此時“陰氣盛極而衰”,生命活動開始由盛轉衰,由動轉靜。各色各樣的堅果卻開始“爭奇鬥豔”,成爲我們的過冬好夥伴。的確,中醫認爲堅果多性味偏溫熱,其他季節吃得多容易上火,而寒冷的冬季則是“雪中送炭”了。此外,堅果多數能補腎,與冬季的對應臟器“腎”正好呼應。適量食用堅果,稱得上是冬至養生的竅門。

杏仁:它富含鋅、鎂、鉀、鐵等礦物質,其鈣含量更是所有堅果之冠,氨基酸種類也非常齊全。從藥用講,杏仁是一味常用的古老中藥,有止咳化痰、潤腸通便的作用,《本草綱目》認爲其有“潤肺,消積食,散滯氣”三大功效,對五臟都有好處。經常食用還有養顏益壽、降低膽固醇、保護心腦血管的功效。吃杏仁不挑“人”,每天20克左右爲宜,但要注意腹瀉的`時候最好避免食用。

核桃:它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礦物質,以及B族維生素和和維生素E等營養物質,有防止細胞老化、健腦、增強記憶力及延緩衰老的作用。中醫認爲核桃仁味性甘溫,有“黑髮,固精,治燥,調血之功”。每天吃20克左右核桃,能補腎固精,潤肺止咳、化痰定喘,順氣補血。無論生食、炒食,還是配製糕點、糖果等,都是不錯的選擇,但要注意食用時不要去掉其表面的褐色薄皮。

栗子:栗子有“乾果之王”的美譽,是一種“味美價廉”的滋補良藥。與其他堅果不同,它的碳水化合物比其他堅果多3~4倍,蛋白質和脂肪相對較少,還富含胡蘿蔔素、核黃素、維生素C等多種維生素。栗子味甘、性溫,有補腎壯腰、健脾和胃、活血止血的功效,適用於腎虛、腰膝痠軟無力、筋骨疼痛、尿血、便血等症。栗子一次不可食用太多,每天30克左右爲宜,肥胖、血脂高的人不宜多吃。

榛子:榛子有着獨特的保健功效,它鈉含量低,但礦物質含量高,是人體所需鈣、鎂、磷和鉀等礦物質的良好來源。每天吃30克左右,對平衡血壓、降低膽固醇,以及骨骼生長有積極作用。中醫認爲,榛子性平,味甘,入脾、胃經,有調中,開胃,滋養氣血,明目的作用,尤其適合食慾不好、乏力、形體消瘦、病後體虛、視物不明的人。老人和兒童常食榛子,還有助於保護神經系統。

花生:花生蛋白質含量非常豐富,每100克花生可提供身體每日所需的一半以上蛋白質,以及豐富的膳食纖維、鎂、鐵、鋅等營養物質。《本草綱目拾遺》記載“花生悅脾和胃,潤肺化痰、滋養補氣、清咽止癢”,經常食用有養血補血、補脾潤肺、滋潤肌膚的效果,對心腦血管也有益。需要注意的是,花生最好連皮(即紅衣)一起食用,可增強養血止血的效果,每次食用20~30克左右爲宜,跌打瘀腫、消化功能不好、做過膽囊切除手術或有嚴重膽病的人不宜多吃。

冬至的飲食3

一、冬至吃湯圓禦寒

湯圓是禦寒滋補之物適合冬天食用。

糯米味甘、性溫,能夠補養人體正氣,吃了後會周身發熱,起到禦寒、滋補的作用,最適合在冬天食用。糯米含有蛋白質、脂肪、糖類、鈣、磷、鐵、維生素B1、維生素B2、煙酸及澱粉等,營養豐富,爲溫補強壯食品,具有補中益氣、健脾養胃、止虛汗之功效,對食慾不佳、腹脹腹瀉有一定緩解作用。另外,它還能夠緩解氣虛所導致的盜汗、妊娠後腰腹墜脹、勞動損傷後氣短乏力等症狀。中醫歷來將湯圓視爲補虛、調血、健脾、開胃之物。

而內餡主要以果料和乾果爲主,包括芝麻、核桃、花生、山楂等,營養豐富。

現代醫藥學研究結果表明,湯圓中的黑芝麻有顯著的醫療保健作用。黑芝麻中的維生素E非常豐富,可延緩衰老,有潤五臟,強筋骨、益氣力等作用,強壯身體,益壽延年,滋補肝腎,潤養脾肺,對掉髮白髮有食療作用。山楂味酸甘,性微溫,有開胃消食、化滯消積、活血散瘀、化痰行氣的作用。核桃性溫、味甘,有健胃、補血、潤肺、養神等功效。《神農本草經》將核桃列爲久服輕身益氣、延年益壽的上品。

二、冬至養生吃堅果

冬至是一年中白天最短的一天,此時“陰氣盛極而衰”,生命活動開始由盛轉衰,由動轉靜。各色各樣的堅果卻開始“爭奇鬥豔”,成爲我們的過冬好夥伴。的確,中醫認爲堅果多性味偏溫熱,其他季節吃得多容易上火,而寒冷的冬季則是“雪中送炭”了。此外,堅果多數能補腎,與冬季的對應臟器“腎”正好呼應。適量食用堅果,稱得上是冬至養生的竅門。

杏仁:它富含鋅、鎂、鉀、鐵等礦物質,其鈣含量更是所有堅果之冠,氨基酸種類也非常齊全。從藥用講,杏仁是一味常用的古老中藥,有止咳化痰、潤腸通便的作用,《本草綱目》認爲其有“潤肺,消積食,散滯氣”三大功效,對五臟都有好處。經常食用還有養顏益壽、降低膽固醇、保護心腦血管的功效。吃杏仁不挑“人”,每天20克左右爲宜,但要注意腹瀉的時候最好避免食用。

核桃:它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礦物質,以及B族維生素和和維生素E等營養物質,有防止細胞老化、健腦、增強記憶力及延緩衰老的作用。中醫認爲核桃仁味性甘溫,有“黑髮,固精,治燥,調血之功”。每天吃20克左右核桃,能補腎固精,潤肺止咳、化痰定喘,順氣補血。無論生食、炒食,還是配製糕點、糖果等,都是不錯的選擇,但要注意食用時不要去掉其表面的褐色薄皮。

栗子:栗子有“乾果之王”的美譽,是一種“味美價廉”的滋補良藥。與其他堅果不同,它的碳水化合物比其他堅果多3~4倍,蛋白質和脂肪相對較少,還富含胡蘿蔔素、核黃素、維生素C等多種維生素。栗子味甘、性溫,有補腎壯腰、健脾和胃、活血止血的功效,適用於腎虛、腰膝痠軟無力、筋骨疼痛、尿血、便血等症。栗子一次不可食用太多,每天30克左右爲宜,肥胖、血脂高的人不宜多吃。

榛子:榛子有着獨特的.保健功效,它鈉含量低,但礦物質含量高,是人體所需鈣、鎂、磷和鉀等礦物質的良好來源。每天吃30克左右,對平衡血壓、降低膽固醇,以及骨骼生長有積極作用。中醫認爲,榛子性平,味甘,入脾、胃經,有調中,開胃,滋養氣血,明目的作用,尤其適合食慾不好、乏力、形體消瘦、病後體虛、視物不明的人。老人和兒童常食榛子,還有助於保護神經系統。

花生:花生蛋白質含量非常豐富,每100克花生可提供身體每日所需的一半以上蛋白質,以及豐富的膳食纖維、鎂、鐵、鋅等營養物質。《本草綱目拾遺》記載“花生悅脾和胃,潤肺化痰、滋養補氣、清咽止癢”,經常食用有養血補血、補脾潤肺、滋潤肌膚的效果,對心腦血管也有益。需要注意的是,花生最好連皮(即紅衣)一起食用,可增強養血止血的效果,每次食用20~30克左右爲宜,跌打瘀腫、消化功能不好、做過膽囊切除手術或有嚴重膽病的人不宜多吃。

冬至的飲食4

餃子原名“嬌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東漢末年,各地災害嚴重,很多人身患疾病。南陽有個名醫叫張機,字仲景,自幼苦學醫書,博採衆長,成爲中醫學的奠基人。張仲景不僅醫術高明,什麼疑難雜症都能手到病除,而且醫德高尚,無論窮人和富人,他都認真施治,挽救了無數的性命。張仲景在長沙爲官時,常爲百姓除疾醫病。有一年當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門口壘起大鍋,舍藥救人,深得長沙人民的愛戴。張仲景從長沙告老還鄉後,走到家鄉白河。岸邊,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飢受寒,耳朵都凍爛了。他心裏非常難受,決心救治他們。張仲景回到家,求醫的人特別多,他忙的不可開交,但他心裏總掛記着那些凍爛。耳朵的窮百姓。他仿照在長沙的辦法,叫弟子在南陽東關的一塊空地上搭起醫棚,架起大鍋,在冬至那天開張,向窮人舍藥治傷。

張仲景的藥名叫“祛寒嬌耳湯”,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在鍋裏煮熬,煮好後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麪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後。分給乞藥的病人。每人兩隻嬌耳,一碗湯。人們吃下祛寒湯後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吃了一段時間,病人的爛耳朵就好了。張仲景舍藥一直持續到大年三十。大年出一,人們慶祝新年,也慶祝爛耳康復,就仿嬌耳的樣子做過年的.食物,並在七年級早上吃。人們稱這種食物爲“餃耳”、“餃子”或偏食,在冬至和年七年級吃,以紀念張仲景開棚舍藥和治癒病人的日子。張仲景距今已近1800年,但他折“祛寒嬌耳湯”的故事一直在民間廣爲流傳。每逢冬至和大年七年級,人們吃着餃子,心裏仍記掛着張仲景的恩情。今天,我們用不着用嬌耳朵來治凍爛的耳朵了,但餃子卻已成了人們最常見、最愛吃的食品。

冬至的飲食5

冬至吃湯圓的寓意

吃湯圓也是冬至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爲盛行。“湯圓”是冬至必備的食品,是一種用糯米粉製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着“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於互贈親朋。舊時上海人最講究吃湯糰。古人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

“圓”意味着“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象徵家庭和諧、吉祥。

冬節甜丸一般在天亮前煮熟,家人起牀後,都要吃一碗“冬節丸”,潮汕有“冬節丸,一食就過年”的民諺,俗稱“添歲”,表示年雖還沒有過,但大家已加了一歲。孩子們最盼吃這碗甜丸,往往夜裏醒來都要問天亮了嗎?然而天好象要與孩子們開玩笑似的,老是不亮,故潮俗有“冬節夜,囉囉長,甜丸未煮天唔光”的童謠。其實,每年到了冬至這一天,夜的時間最長,冬至過後,才逐漸變短。昔時潮汕城鄉在冬至日還有以甜糯米丸拜“司令公”,備三牲祭祖和掃墓的習俗,冬至掃墓叫“過冬紙”。

人去世未滿三年,後代掃墓應在清明節“過春紙”,以後才“過冬紙”。冬至掃墓,因爲冬天少雨,陽光充足,在山野舉行祭祖較爲方便,也藉此郊遊,起娛樂身心作用。

煮湯圓的方法

食材:新鮮湯圓

步驟/方法

1、先把速凍湯圓從冰箱裏拿出去掉外包裝。

2、倒入盆中,在室溫下放置約10分鐘,使湯圓內部的冰充分融化。

3、往鍋中倒入冷水,然後把鍋放在電磁爐上。蓋上鍋蓋使冷水燒開。

4、鍋中開始燒開水,等到開水燒開後,打開鍋蓋。

5、把湯圓輕輕放入鍋中。

6、用勺子翻動湯圓,以免湯圓粘鍋。

7、等到鍋中的水開了,打開鍋蓋。

8、往鍋中加一定量冷水,使水不在沸騰。

9、電磁爐由大火調成小火。

10、等鍋中的水再次沸騰的時候,重複步驟7和8一次,使鍋中的水再次停止沸騰,蓋住鍋蓋。

11、等水再次沸騰而且所有的湯圓都浮上水面的時候,湯圓就煮好了。一個個白白胖胖的湯圓看起來就非常有食慾。

12、這個時候可以根據個人的喜好往水中加入適量的白砂糖,這樣湯圓的湯也非常好喝。

13、撈出鍋中的湯圓開始慢慢享受誘人的湯圓吧。

煮湯圓的小竅門

1、輕輕捏,在湯圓下鍋前,應用淨手微捏湯圓,使其外皮上略有裂痕,這樣下鍋煮透後的湯圓裏外皆熟,不會夾生,且軟滑可口。

2、開水下,待水燒開後,把湯圓慢慢放入鍋內,同時應隨即用勺將其輕輕推開,朝同一方向略作攪動,使其旋轉幾圈,不粘鍋。

3、慢火煮,旺火煮上片刻,待湯圓浮起後,迅速改用小火慢煮,否則會使湯圓在鍋內不斷翻滾,煮出的湯圓外熟裏生不好吃。

4、點冷水,在煮湯圓的過程中,每燒開一次鍋應同時點入適量的冷水,使鍋內的湯圓保持似滾非滾的狀態。開鍋兩三次後,再煮上一會兒,便可出鍋食用。

5、勤換水,鍋內的沸水連續煮過兩三次湯圓後,即應及時換水。因爲這時鍋內的.湯圓湯已變得稠膩,如果再繼續使用下去,不但湯圓熟得慢,而且容易夾生。

6、及時煮,生湯圓的糯米粉中含水量較多,若將湯圓做好後久放,會出現變質現象,生湯圓受凍後再煮,還常會煮破皮子,影響外觀。

7、快出鍋,已經煮熟的湯圓若一時吃不完,應及時出鍋,並將其置於潔淨的冷開水中,待冷卻後撈出裝入盤中。

湯圓的美味做法

油炸湯圓

材料:糯米粉二兩、麪粉一大匙、豆沙餡約半兩、蜜瓜條二至三根、白糖二兩、清水三兩、熟芝麻一大匙。

做法

(1)將水中放鍋中,再放入白糖,用小火慢慢熬至剛變微黃色成糖汁,盛碗裏晾涼。

(2)將糯米粉和麪粉放一個碗裏,加適量清水(這次的清水不在所列的三兩之內),揉成粉團;蜜瓜條切碎。

(3)取適量粉團捏成碗狀,取指頭大一塊豆沙捏扁放在粉“碗”裏,再放一點熟芝麻、幾粒蜜瓜條粒。收攏“碗”口,然後搓圓。

(4)全部做完後,將置中火上,放油燒至三成熱,用牙籤在湯圓上逐一紮幾個孔,放入油中慢慢炸呈微黃色。撈出瀝乾油分,擺盤中,淋上糖汁即可食用。

棗泥湯圓

材料:糯米粉5000克,白糖1500克,熟麪粉1250克,棗泥250克,大油500克。

做法

(1)將白糖摻上大油、棗泥和1000克熟麪粉搓勾。

(2)再用250克熟麪粉加水打成漿糊,加入餡內揉勻,用刀拍緊,切成400克餡塊備用。

(3)糯米粉放入筐內,將餡塊浸水,倒入糯米粉內滾動,反覆6一8次即成。

(4)鍋內加水燒開,下入元宵,邊下邊用手勺將開水推轉,煮至湯圓浮起即可。

冬至的飲食6

湖南:湖南人過冬至,會殺雞宰豬,把肉陰乾,稱爲冬至肉。有俗話說“吃過冬至肉,身體賽牛犢”。

杭州:杭州人把冬至那天吃剩的魚頭魚尾,放在米缸裏過一夜,第二天再砍隼闖裕莆安樂菜“,俗語說:”吃弓安樂,菜萬事都順遂“。

常州:常州人則吃一種隔夜的熱豆腐,有句話說”若要富,冬至隔夜吃塊熱豆腐“。

河南:吃”捏凍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餃子的俗稱。緣何有這種食俗呢?相傳南陽醫聖張仲景曾在長沙爲官,他告老還鄉正是大雪紛飛的冬天,寒風刺骨。他看見南陽白河兩岸的鄉親衣不遮體,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心裏非常難過,就叫其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置鍋裏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麪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裏煮熟,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施捨給百姓吃。服食後,鄉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凍耳朵“此種習俗。以後人們稱它爲”餃子,也有的.稱它爲“扁食”和“燙麪餃”,人們還紛紛傳說吃了冬至的餃子不凍人。

江南:赤豆糯米飯。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兒子不成才,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冬至的飲食7

冬至南北飲食習俗

1、北京餛飩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都吃餛飩。

2、南方餃子

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北方人吃混沌,南方人出餃子。

冬至吃什麼

羊肉湯

冬至吃羊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現山東滕州一帶,這天被稱作數九,節前會給長輩送諸如羊肉等禮品,數九家家都要喝羊肉湯,對個人對長輩對家庭都爲圖個好兆頭。

年糕

杭州年糕是中華民族的傳統食物,屬於農曆新年的應時食品。年糕是用黏性大的糯米或米粉蒸成的糕,在春節和冬至,我國很多地區都有講究吃年糕。

年糕有紅、黃、白三色,象徵金銀,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寓意着小孩身高一年比一年提高。所以前人有詩稱年糕:“年糕寓意稍雲深,白色如銀黃色金。年歲盼高時時利,虔誠默祝望財臨。”

杭州人冬至吃年糕,吃年糕從明末清初直到今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風味的年糕,冬至吃年糕,年年長高,圖個吉利。

番薯湯果

在寧波的傳統習俗中,番薯湯果是冬至必吃的.美食之一。“番”和“翻”同音,在寧波人的理解中,冬至吃番薯,就是將過去一年的黴運全部“翻”過去。湯果,跟湯糰類似,但個頭要小得多,而且裏面沒有餡。湯果也被叫做圓子,取其“團圓”、“圓滿”之意。老寧波也有“吃了湯果大一歲”的說法。

冬釀酒

此酒只在每年冬至前釀造一次,味道甜淡,清香撲鼻。斟酒入杯,酒香漸漸泛起、然後擴散,最後滿室皆是暖暖的甜甜的香氣,讓人不飲先醉。不過冬釀酒度很淡的,老少婦孺均能喝上兩杯。舊時的蘇州冬釀酒是一種米酒,與桂花一同釀製而成,口味甘甜,色澤金黃,隱隱地有桂花的幽香,十分爽口怡人。

冬至團

蘇州人冬至夜吃“冬至團”。冬至團又稱“稻窠團”,用糯米粉加餡料做成,餡料有肉糜、菜果、豆沙、蘿蔔絲等,做成後用於祭祀、食用或贈送親友。冬至團又稱爲“稻窠團”,在冬至日前一夜,磨粉爲團,以肉糜、菜果、豆沙、蘿蔔絲爲餡,祭祀並互相贈送。現在仍有吃冬至糰子的習俗。

冬至爲什麼要吃餃子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公曆12月21日至23日之間。在北方一直有冬至吃餃子的風俗,而南方則是吃湯圓,但吃水餃最爲常見。北方說到冬至首先想到的就是餃子了吧,冬至吃餃子已經成爲一種傳統,想想在寒風凜冽的冬日,能吃上一碗熱騰騰的餃子也是極好的。

每至冬至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的。相傳南陽醫聖張仲景曾在長沙爲官,他告老還鄉那時適是大雪紛飛的冬天,寒風刺骨。他看見南陽白河兩岸的鄉親衣不遮體,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心裏非常難過,就叫其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他把羊肉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裏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麪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隻“嬌耳”,一大碗肉湯。

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人學着“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服食後,鄉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凍耳朵”此種習俗。以後人們稱它爲餃子。冬至吃餃子餃子可以是豬肉或牛肉、羊肉配上韭菜或茴香、大蔥、西葫等作餡。冬至吃餃子,是紀念醫德高尚的“醫聖”張仲景。當然,在北方冬至吃餃子,不僅是一種紀念,也是一種冬日進補的養生食俗。

冬至的飲食8

湖南

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曆12月21日至23日之間,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那麼湖南呢?

冬至肉

湖南人過冬至,會殺雞宰豬,把肉陰乾,稱爲冬至肉。有俗話說“吃過冬至肉,身體賽牛犢”。長沙城鄉居民習慣在冬至前後制臘魚臘肉,將魚肉用鹽醃四五天後掛當風之處晾乾,然後用木屑、穀殼、橘皮、花生殼燻烤,或掛柴竈上薰煙,至其色金紅,叫“冬臘肉”,可貯留至次年夏日不腐。

八寶糯米飯

湖南長沙株洲等地,冬至的習俗則是吃八寶糯米飯或者糯米餈粑。選糯米、桂圓肉(龍眼肉)、紅棗、蓮子、杞子、核桃仁、松子、山藥和冰糖。將材料混合同糯米蒸熟,也可淋上用牛奶或豆漿加雪耳煮成的甜汁進食。

湯圓

吃湯圓,除了表示太陽逐漸回來,也代表團圓的意思。湖南人冬至喜歡吃湯圓,叫做添歲,一家人圍坐在火盆邊吃湯圓,嘮嘮叨叨說些陳年往事,溫馨的感覺會在湯圓的熱氣中升騰。

餛飩

由於冬至曾爲農事節氣之首,有其特殊內涵,史稱冬至爲“亞歲”,長沙俗謂“冬至大如年”。冬至前一天叫“小至”,小至之夜,舊有全家團圓聚晚宴,叫“二除夜”或“冬除”;有的晚宴上吃餛飩,餛飩與“渾沌”諧音,意謂冬至爲開天闢地的紀念日,取“渾沌初開,乾坤始奠”之說。

冬至酒

冬至又稱“冬節”,長沙舊有聚族人於宗祠祭祖的習俗,屆時殺豬宰羊,大辦“冬至酒”。舉行祭祀儀式時,年長者不惜遠道跋涉回鄉,入祠祭祖。吃冬至酒因男尊女卑陋習,只能男性參加,婦女不能入席。已婚婦女於是日回孃家,夜晚必須趕回婆家。這一天各家還有吃糯米飯的習俗,謂可潤皮膚,防手腳凍裂。

貓乳

冬至日做黴豆腐,俗稱“貓乳”,爲長沙地方特產之一。是日採製的`桑葉爲正宗冬桑葉,解熱明目。常見的食物腐乳,在湖南很多方言稱“貓乳”。這是因爲在方言中“腐”和“虎”同音,人們忌諱說兇猛動物,而貓和虎很像,遂稱“貓乳”,反映的是一種趨吉避凶的心理。

除了要多吃以上食物外,冬至飲食還有注意一些要點。下面小編爲您介紹冬至養生三大原則。

冬至養生三大原則

冬至是隨時進補的最佳時節,但是也不能大補特補,養生進補要講究三大原則。

一要有保溫功能。即多吃能增加熱能供給,富含脂肪、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包括肉類、蛋類、魚類及豆製品等。

二要有禦寒功能。醫學研究表明,人怕冷與其體內缺乏礦物質有關。因此,應注意補充礦物質。中國人一般以“五穀爲養、五果爲助、五畜爲益、五菜爲充”。只要不偏食,就可以保證人體對鉀、鐵、鈉等礦物質的需求。特別怕冷的人可多補充一些邊根帶皮的蔬菜。專家認爲,這類蔬生長在土壤裏,其根部和皮殼中含有大量的礦物質及營養素。

三要有防燥功能。冬季氣候乾燥,人們常有鼻幹、舌燥、皮膚乾裂等症狀,補充維生素B2和維生素C十分必要。維生素B2多存於動物的肝、蛋、乳中;維生素C主要存在於新鮮蔬菜和水果中。

冬至的飲食9

飲食:多用溫補少食寒涼

冬至是“冬令進補”的最佳時節,民諺素有“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今年冬令補,明年可打虎”之說。”冬至以後“陰極陽生”,此時人體內陽氣蓬勃生髮,最易吸收外來的營養而發揮其滋補功效,充分說明在這一天前後進補最爲適宜。俗話說:“藥補不如食補。”冬至之後,多吃溫性食物,少食甚至遠離寒涼食物,對於平衡人體陰陽、增強抵抗力是非常重要的。

在飲食調養方面,營養專家建議,公衆尤其要注意“三多三少”,即多吃蛋白質、維生素、纖維素含量高的食物,少吃糖類、脂肪、鹽分含量高的食物。冬至時節的飲食還宜多樣化,谷、果、肉、蔬菜要合理搭配,適當地選用高鈣食品。宜食一些清淡的食物,不宜吃濃濁、肥膩和過鹹的食物,還不可過食太過辛辣刺激的食品。冬天陽氣日衰,脾喜溫惡冷,因此最好吃一些溫熱食品來保護脾腎,吃飯也最好是少量多餐。

冬至是一年之中天氣最爲寒冷的時節,羊肉、牛肉、狗肉有燥熱溫補的效果,能預防“三九寒冷”,但量不宜太多,過食羊肉等肥甘厚味,易導致飲食不化,聚溼生痰。冬至時還可以多吃些諸如花生、核桃、栗子、榛子和杏仁之類的堅果,因爲堅果性味偏溫熱,在其它季節吃容易上火,而冬天天氣較冷,吃堅果有禦寒的作用,可增強體質、預防疾病。當然吃堅果也要適量,且因人而異。

在補充熱性食物的同時,也得吃一些補充津液的食物,如荸薺、藕、梨、蘿蔔、白菜等。其它很多蔬菜也要多加攝入,比如土豆、番茄、菌類、韭菜、南瓜、芹菜、菠菜、山藥等。除此之外,還要適量多吃水果,冬天寒冷乾燥,使人覺得鼻、咽部乾燥和皮膚缺水、容易上火,因此每天能吃點水果不僅能滋陰養肺、潤喉去燥,還能攝取充足的營養物質,會使人頓覺清爽舒適。獼猴桃、甘蔗、柚子、大棗、桔子、龍眼、蘋果、桂圓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起居:防寒保暖動中求靜

有了食物溫補方法,大家也不要忽略日常起居需要注意的細節。在養生學上冬至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主要是因爲“冬至一陽生”,從中醫陰陽理論說,冬至是陰氣盛極而轉衰,陽氣開始萌芽的時候,陰陽轉化,在運動中構成了自然界與人體的平衡與和諧,養生也要順應此規律。此時科學養生有助於保證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人們應當加強對身體的保健,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大自然的規律。我國中醫學認爲“天人相應”,冬至到小寒、大寒的這段時間,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季節,在此期間應注意養生“冬藏”。在冬至養生中我們首先要注意的`就是避寒邪,此時陰寒之氣隆盛,專家提醒公衆要多着衣、注意防寒保暖,儘量減少不必要的戶外活動。如果外出,應特別注意頭部和足部的保暖,以防發生凍瘡。天氣寒冷時,最好還要戴上暖帽、口罩、手套避免寒氣的侵入。

冬季運動,首先要避免寒邪的侵襲,其次運動量不宜過大,要在動中求靜,以臻安身靜體、氣定神閒的境界。八段錦、太極拳等平和的運動都是很好的選擇。此外,在精神調養方面,要儘量保持精神暢達樂觀,不爲瑣事勞神,不要強求名利、患得患失。合理用腦,有意識地發展心智,培養良好的性格,時刻保持心態平和,在日常發現生活當中的樂趣。避免勞累過度、早睡晚起、積勞成疾,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

公衆在日常起居上應有所講究、合理調節。冬至時節要勤曬被褥,養生保健專家表示,勤曬被褥可避免潮溼;陽光中的紫外線有強烈的殺菌消毒作用,可殺死各種細菌和微生物;經日光曝曬後的被褥也會更加蓬鬆、柔軟。穿衣要注意防寒保暖,及時增添衣物,在冬裝的選擇上既要保暖性能好,又要柔軟寬鬆、穿脫方便,不宜穿得過緊,以利血液流暢。平時堅持用冷水洗臉等,提高機體對寒冷的適應性和耐寒能力。

冬至的飲食10

藕助通氣調養益神

蓮藕有健脾和胃、養心安神、除煩消熱功效,生食藕片可清熱生津,亦可取鮮藕100克,大米50克,白糖適量,攪勻煮粥,可輔助治療冬季常見的口乾、舌燥、鼻幹、目澀等,效果顯著。

蘿蔔健胃生津祛悶

蘿蔔能順氣健胃,尤以青蘿蔔功效突出。取新鮮蘿蔔250克切片,酸梅2個,水煎成湯,有寬中行氣,化積消痰、下氣生津的功效,可以治療胸悶、腹脹、呃逆等。對於寒冷季節出現的.氣鬱上火者服之還有清熱消痰、化積消鬱的作用。冬季,常以蘿蔔切細成絲,和麪做成蘿蔔絲餅,有健胃、理氣、消食、化痰的功效,有助於改善食慾不振、食後腹脹等症。

茴香順氣溫胃和脾

茴香是一種常用調味品,其性溫燥而辛香,茴香的葉子和子都有順氣的作用。茴香子具有溫胃散寒、和胃利氣的功效。茴香含有揮發油,主要成分爲茴香醚、茴香酸、茴香醛等,茴香油在腹部脹滿時可排除氣體,減輕疼痛。而市面上的五香粉,是用小茴香、大茴香、姜、花椒、桂皮5種調味品配製,適量食用可健脾燥溼、溫中和胃、行氣暢中。用茴香葉做菜餡或炒菜吃可順氣健胃止痛,對生氣造成的胸腹脹滿、疼痛,有比較好的效果。遇到呃逆,可用少量茴香煎水,服下,非常靈驗。

柚子和胃益氣除煩

柚子具有消食和胃、理氣化痰、生津止渴的作用。一般生吃即可,也可絞汁飲服,每日50毫升柚子汁,有助於消食和胃,適用於呃逆上氣、上腹脹悶。將柚汁用陳皮、生薑、紅糖同煎,可和胃理氣降呃。柚子果皮性味辛甘苦而溫,因冷而致的氣鬱胸悶,每次用6~9克煎湯內服,可有效解除,還有益於化痰、消食、下氣。

橘子除燥調理解鬱

橘子有順氣化痰功效,特別是橘子皮含有大量的維生素C和香油精等成分,性味辛苦溫,能理氣、化痰、燥溼,可治療胸肋脹滿不思飲食、嘔吐等。可以將橘子皮切絲,同少量茶葉一起用開水沖泡,能理氣提神,而單用橘子皮泡水代茶飲功效更好。

冬至的飲食11

北方冬至要吃餃子

在我國北方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說法,爲何冬至這一天要吃餃子呢?餃子原名“嬌耳”,相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發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了。

東漢末年,名醫張仲景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飢受寒,耳朵都凍爛了,於是發明了“祛寒嬌耳湯”,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在鍋裏煮熬,煮好後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麪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後分給病人,每人兩隻嬌耳,一碗湯。人們吃下祛寒湯後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一段時間病人的爛耳朵就好了。

張仲景舍藥一直持續到大年三十。大年出一,人們慶祝新年,也慶祝爛耳康復,就仿嬌耳的樣子做成食物,並稱之爲“餃耳”、“餃子”。此後,“祛寒嬌耳湯”的故事一直在民間廣爲流傳。每逢冬至和大年七年級,人們吃着餃子,心裏仍記掛着張仲景的恩情。所以,現在又有“冬至吃餃子一冬不會凍耳朵”的說法。

南方冬至吃湯圓

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的說法。冬至吃湯圓,在江南尤爲盛行。湯圓也稱“湯糰”,冬至吃湯糰又叫“冬至團”。“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於互贈親朋。舊時上海人最講究吃湯糰。他們在家宴上嘗新釀的`甜白酒、花糕和糯米粉圓,然後用肉塊壘於盤中祭祖。在南方一些地方,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寧夏冬至要吃“頭腦”

在冬至這一天,銀川有個習俗,這一天要喝粉湯、吃羊肉粉湯餃子。銀川人還給羊肉粉湯叫了個特別的名字——“頭腦”。羊肉粉湯由蘑菇和羊肉烹飪而成,佐以鹽、姜、蔥、蒜、辣椒、醬油等調料,湯滾開後放進切好的粉塊、泡好的粉條,再加入韭黃、蒜苗、香菜,這樣一鍋五顏六色的羊肉粉湯就做好了,香氣撲鼻,讓人垂涎欲滴。

粉湯餃子做好後先盛一碗供起來,還要給近鄰端上一碗。羊肉粉湯餃子做法獨特,味道香辣可口,現在已成爲銀川的一道特色小吃。

潮汕地區冬至祭祖先、吃甜丸

在潮汕地區,冬至又稱“小過年”,是民間一個大節日。在這一天老百姓要備足豬肉、雞、魚等三牲和果品,上祠堂祭拜祖先,然後家人圍桌共餐。在沿海地區,則要在漁民出海捕魚之前祭拜祖先,爲漁民祈福,求神明和祖先保佑出海平安歸來。

潮汕有“吃了冬節圓多一歲”之說,其中“冬節圓”就是湯圓了,在潮汕地區又叫甜丸,在冬至這一天吃甜丸的習俗幾乎普及整個潮汕地區。在很久以前,這些甜丸不僅是用來吃,人們還將甜丸貼在自家的門頂、屋樑之上,一來是這甜丸圓圓的,預示明年豐收、全家團圓,二來是爲了答謝老鼠給農民送來五穀種子。如今人們也不在貼甜丸,不過冬至節吃湯圓的習俗依舊流傳至今。

江南水鄉冬至節吃紅豆糯米飯

在我國的江南水鄉,在冬至之夜有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

相傳,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不過,這個疫鬼最怕紅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紅豆糯米飯來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冬至的飲食12

人們在長期的觀察中發現“幹冬至、溼年兜”及“溼冬至、幹年兜”的氣候辯證關係,還有“冬至在月頭,嚴寒在年兜;冬至在月末,嚴寒正二月”的氣候轉變規律。

對於嬰幼兒羣體,專家建議在冬至及其後的寒冷天氣在其膳食中應多補充產熱營養素,如蛋白質、脂肪、碳冰化合物,以提高肌體對低溫的耐受力。尤其應考慮補充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如瘦肉、雞鴨肉、雞蛋、魚、牛奶、豆類及其製品等。

需要提醒的`是,要注意嬰幼兒飲食的多樣性,注意葷素搭配,就可保證嬰幼兒旺盛的新陳代謝和體力消耗。

專家推薦,冬天補腎最合時宜。在冬天就吃而言,最能發揮保健功效的莫過於黑米、黑豆、黑芝麻、黑木耳、黑棗、魔芋、烏賊魚、海帶、紫菜之類的“黑色食品”,家長可給寶寶做黑芝麻糊、黑豆漿、黑米八寶粥等。

從養生學上來講,在飲食養生方面要注意“三多三少”,即蛋白質、維生素、纖維素多,糖類、脂肪、鹽少。冬至是養生的大好時機,主要是因爲“氣始於冬至”。因此,此時節更應科學地運用養生之道,調理得當。因爲從冬季開始,生命活動開始由盛轉衰,由動轉靜。此時科學養生有助於保證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冬至時節飲食宜多樣,谷、果、肉、蔬合理搭配,適當選用高鈣食品。食宜清淡,不宜吃濃濁、肥膩和過鹹食品。冬天陽氣日衰,脾喜溫惡冷,因此宜食溫熱之品保護脾腎。吃飯宜少量多餐。應注意“三多三少”,即蛋白質、維生素、纖維素多,糖類、脂肪、鹽少。

此外,在精神調養方面,要儘量保持精神暢達樂觀,不爲瑣事勞神,不要強求名利、患得患失。合理用腦,有意識地發展心智,培養良好的性格,時刻保持心態平和,在日常生活中發現生活樂趣。避免勞累過度,積勞成疾,同時要注意加強身體鍛鍊。

冬至的飲食13

22日冬至。養生專家提醒說,在養生學上講,冬至是養生的大好時機,但公衆在飲食養生方面要注意“三多三少”,即蛋白質、維生素、纖維素多;糖類、脂肪、鹽少。

冬至是養生的大好時機,主要是因爲“氣始於冬至”。因此,此時節更應當科學地運用養生之道,調理得當。因爲從冬季開始,生命活動開始由盛轉衰,由動轉靜。此時科學養生有助於保證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冬至時節飲食宜多樣,谷、果、肉、蔬合理搭配,適當選用高鈣食品。食宜清淡,不宜吃濃濁、肥膩和過鹹食品。冬天陽氣日衰,脾喜溫惡冷,因此宜食溫熱之品保護脾腎。吃飯的時候宜少緩,少量多餐,以保證所需營養又不傷脾胃。應注意“三多三少”,即蛋白質、維生素、纖維素多;糖類、脂肪、鹽少。食宜溫熱熟飲。

此外,在精神調養方面,要儘量保持精神暢達樂觀,不爲瑣事勞神,不要強求名利、患得患失。合理用腦,有意識地發展心智,培養良好的`性格,時刻保持快樂,心態平和,振奮精神,在日常生活中發現生活樂趣。避免勞累過度,積勞成疾,同時要注意加強身體鍛鍊。

冬至的飲食14

冬至吃餃子

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各大超市商場等餃子賣的都很“俏”。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爲什麼冬至這天要吃餃子呢。據說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冬至吃湯圓

湯圓有着“團圓”的意思,冬至吃湯圓如今在全國都十分盛行。做湯圓常用的材料如糯米、芝麻、紅豆等亦是溫熱性味,有較好的健脾作用。脾胃和健,飲食營養纔會被身體吸收利用,提高機體的抗寒防病能力,最適合在冬天食用。

冬至吃狗肉

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讚不絕口。

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人們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冬至吃赤豆粥

粥爲我國傳統飲食方法之一,我國民間素有冬至吃赤豆粥、臘月初八吃“臘八粥”、臘月二十五吃“八寶粥”的習俗。

天寒地凍的嚴冬,吃一碗暖徹全身的熱粥,既可祛寒,又給營養,若在其中加入一些入藥食物,還有療疾之效,可謂好處多多。

冬至吃餛飩

冬至吃餛飩,夏至吃麪條,這是民間根據時令形成的一種飲食習慣。相傳,蘇州人冬至吃餛飩是爲了紀念大美女西施。還有一說,漢朝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冬至的飲食15

一、湯圓是禦寒滋補之物 適合冬天食用

糯米味甘、性溫,能夠補養人體正氣,吃了後會周身發熱,起到禦寒、滋補的作用,最適合在冬天食用。糯米含有蛋白質、脂肪、糖類、鈣、磷、鐵、維生素B1、維生素B2、煙酸及澱粉等,營養豐富,爲溫補強壯食品,具有補中益氣、健脾養胃、止虛汗之功效,對食慾不佳、腹脹腹瀉有一定緩解作用。另外,它還能夠緩解氣虛所導致的盜汗、妊娠後腰腹墜脹、勞動損傷後氣短乏力等症狀。中醫歷來將湯圓視爲補虛、調血、健脾、開胃之物。

二、湯圓雖好 但別貪吃

湯圓雖好,但吃多了也會吃出病。這是因爲糯米黏膩難化,尤其是做成糕餅之後,更難消化。

在冬至進食湯圓時應注意:

1、細嚼慢嚥。

2、一次進食量不宜過多,不宜餐餐連續進食湯圓。

3、不要食用過燙的湯圓,以防口舌燙傷。

三、哪些人羣吃湯圓要注意

1、3歲以內的嬰幼兒吃湯圓要特別小心。由於糯米比較黏,1歲以下的孩子很可能將湯圓粘在食道而阻塞呼吸道,1到2歲的孩子不容易嚼碎湯圓餡中的.花生。患有呼吸道疾病的孩子應儘量少吃湯圓以防加重病情。

2、很多湯圓的餡添加了豬油、糖分、鈉等,熱量相當高,所以糖尿病、高脂血症和高血壓患者應儘量少吃這種食品。

3、胃腸道疾病患者進食大量湯圓可能加重原有的胃腸疾病。

4、老年人多有消化功能減退、牙齒脫落等情況,吞嚥反射也比較遲鈍,可能會引起湯圓卡喉,導致呼吸困難,甚至造成窒息,所以老年人吃湯圓一定要細嚼慢嚥。大病初癒者以少食或不食爲佳。

5、凡有溼熱痰火徵象的患者或溼體、熱體體質者均不宜食用過多元宵湯圓;發熱、咳嗽、腹脹、腹痛、腹瀉等患者也應列入禁忌。

冬至的飲食16

1、餛飩

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燕京歲時記》雲:“夫餛飩之形有如雞卵,頗似天地混沌之象,故於冬至日食之。”除了形態相似,“餛飩”也與“混沌”諧音。冬食餛飩,有利於寒冷季節熱能的儲蓄。

在鍋內加水燒滾,水開後下做好的餛飩,用勺子輕輕攪拌幾下,防粘鍋。大火煮開可另加1次水,一小碗爲最佳,防煮爛。出鍋時撒入香菜。口味重的人,出鍋前也可以在湯裏再加少許醬油和鹽。記住,爲保持餛飩餡的鮮味,在煮的時間上要掌握分寸,不可過長。

2、餃子

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各大超市商場等餃子賣的都很“俏”。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爲什麼冬至這天要吃餃子呢?據說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一般蔬菜較多、肉類很少的餃子水分含量高,容易“散”,煮食則營養素損失大,口感也差些,可以考慮水煎、蒸等方法,而肉類較多的帶餡食品適合用來煮食。儘量少用油煎、炸等烹調方法,避免額外增加脂肪攝入。

3、釀酒

客家人認爲,冬至時的水味最醇,用它釀的酒可久藏不壞,柔和爽口,回甜生津,後勁頗足。所以,客家人冬至釀酒已成爲習俗。爲了這一天,客家主婦常挑個吉祥的日子,專門到集市添置釀酒的器具,把陳年的酒罈搬到溪流中,用黃黃的細沙洗去污物,再讓清涼的泉水反覆沖洗,最後置放在陰涼處風乾。

4、薑母鴨

廈門人對鴨可以說是情有獨鍾,一年四季都在吃鴨,鹽鴨、醬鴨、烤鴨、四物燉鴨,冬至吃薑母鴨。一條街只要有一攤賣薑母鴨的店,就整街飄香。

薑母鴨以紅面番鴨爲原料,用芝麻油將鴨肉炒香後,再加入老薑(薑母)及米酒等燉煮而成,且具有疏肝潤肺、養胃健脾、舒筋活血、祛寒化痰等功效,特別滋補。薑母鴨自家做的比較少,因此,冬至一到,就有很多人開始排隊買薑母鴨。

5、年糕

從清末民初直到現在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風味的年糕,早上吃的是芝麻粉拌白糖的年糕,中午是油墩兒菜、冬筍、肉絲炒年糕,晚餐是雪裏蕻、肉絲、筍絲湯年糕。冬至吃年糕,年年長高,圖個吉利。

6、“頭腦”

銀川有個習俗,冬至這一天喝粉湯、吃羊肉粉湯餃子。銀川老百姓冬至這一天給羊肉粉湯叫了個古怪的名字——“頭腦”。

冬至,老百姓叫鬼節,粉湯餃子做好後先盛一碗供起來,還要給近鄰端上一碗。早上吃不下餃子,就買吊爐三尖餅子、茴香餅子泡着粉湯吃。羊肉粉湯黃蘿蔔餡餃子,對銀川人來說是司空見慣的飯食,外地人一吃卻讚不絕口。在外地很少見這樣香辣可口的餃子,這也算是銀川的一種特色風味小吃吧。

7、燒臘

冬至這天,大多數嶺南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風俗。全家人在祭祖之餘,準備一桌大魚大肉、臘肉臘腸等,談笑風生地吃一頓,以祈求來年能鴻運當頭、大吉大利。其中燒臘是廣東人冬至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傳統食品。

粵式燒臘可細分爲烤乳豬、叉燒、燒鵝、燒鴨、燒雞等。每一種類的製作工藝雖不盡同?但口感統一略帶偏甜。翻查歷史書籍,作爲美食的“燒臘”由來已久。早在南北朝時,賈思勰就在《齊民要述》裏記述了“灸豚法”。

8、餈粑

在雲南,冬至有吃餈粑的習俗。而每逢祭祖或重大節日,或紅白喜事,都要做餈粑,因此,在老家把餈粑叫“大餈”,如今常見的湯圓就有些不屑的被稱做“小餈”。到了這一天,一家人團團圓圓、歡歡喜喜地圍在火盆邊,有說有笑地烘烤着餈粑,遇上有親朋好友來訪,最好的見面禮也是烤上一個餈粑。

對於餈粑的吃法有很多,另一種就是用火炭烘烤着吃。烤餈粑的過程,最考驗人的性情,性急的人是吃不上的。很有倔性的餈粑,讓它軟化可不容易。首先得放在微微明滅的炭火上慢慢烘烤,火氣不能太大,要不然外皮烤焦,內裏卻是生硬的,而且要不停地翻邊倒面,使它兩面均勻受熱。餈粑在火氣下催得漸漸鼓脹,表皮微微隆起,像一個大包子時就大功告成了。

冬至的飲食17

冬至是養生的大好時機,主要是因爲“氣始於冬至”。各地在冬至時有不同的飲食風俗,中國北方多數地方有冬至吃餃子的習俗,南方則有冬至吃湯圓的習俗。現在,我們一起來看看全國各地冬至有什麼不同的飲食風俗。

北方冬至吃水餃

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滕州羊肉湯

冬至吃羊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羊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讚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習俗。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現山東滕州一帶,這天被稱作伏九,節前會給長輩送諸如羊肉等禮品,伏九家家都要喝羊肉湯,對個人對長輩對家庭都爲圖個好兆頭。

江南米飯

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番薯湯果

在寧波的傳統習俗中,番薯湯果是冬至必吃的美食之一。

“番”和“翻”同音,在寧波人的理解中,冬至吃番薯,就是將過去一年的黴運全部“翻”過去。

湯果,跟湯糰類似,但個頭要小得多,而且裏面沒有餡。湯果也被叫做圓子,取其“團圓”、“圓滿”之意。老寧波也有“吃了湯果大一歲”的說法。

寧波人在做番薯湯果時,習慣加酒釀。在寧波話中,酒釀也叫“漿板”,“漿”又跟寧波話“漲”同音,取其“財運高漲”、“福氣高漲”的好彩頭。[10]

臺灣糯糕

在我國臺灣還保存着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徵吉祥中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後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於冬至或前後約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長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稱“祭祖”。祭典之後,還會大擺宴席,招待前來祭祖的宗親們。大家開懷暢飲,相互聯絡久別生疏的感情,稱之爲“食祖。”冬至節祖先,在臺灣一直世代相傳,以示不忘自己的“根”。蘿蔔、青菜、豆腐、木耳等。

台州擂圓

浙江台州人好美食,冬至是一年中重要節氣,在這一天要做些特色菜餚和食物,首先要祭奠祖先,祈禱祖先保佑全家人來年一切平安如意。然後全家人歡樂地聚在一起喝酒吃菜。其中吃“冬至圓”(擂圓,又叫硬擂圓、翻糙圓)是台州的老傳統,擂圓取圓圓潤潤、團圓之意。擂圓是用糯米粉做的,先把糯米粉和溫水揉成麪糰,再摘成醋碟大小的圓子揉圓,煮熟後放在豆黃粉裏滾拌,因爲這個過程臨海的方言叫“擂”,所以冬至圓起名叫“擂圓”,而豆黃粉是用黃豆炒熟後磨成粉再拌入紅糖,味道香甜濃郁,配上糯米圓的細膩糯軟,令人食慾大增。

蘇州釀酒

姑蘇地區對冬至這一節氣非常重視,姑蘇地區有俗語云:“冬至如大年”。傳統的姑蘇人家,會在冬至夜喝冬釀酒,冬釀酒是一種米酒,加入桂花釀造,香氣宜人。姑蘇百姓在冬至夜暢飲冬釀酒的同時,還會配以滷牛肉、滷羊肉等各式各樣的滷菜。在寒冷的冬天,冬釀酒不僅能夠驅寒,更是寄託了姑蘇人對生活的一種美好的祈願。

江西麻餈

麻餈,是浙江,江西的特產,也是福建人的傳統小吃、福建人祭祀時的供品。麻滋陰乾後蒸、煎、火烤、砂炒皆宜。

麻餈也是閩南著名小吃,其中又以南安英都出產最爲出名,其原料爲上好糯米、豬油、芝麻、花生仁、冰糖等。麻餈香甜可口,食後耐餓,有着甜、滑的口感,且軟韌、微冰。成品色澤鮮白,滑韌透明。

合肥吃冬至面

“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在安徽合肥,冬至吃麪的風俗與節氣、氣候、農事有關。冬至過後即是數九寒天,每隔九天數作一九。在滴水成冰的嚴冬,吃一碗熱騰騰的雞蛋掛麪,纔算是過了一個冬至。

廣東潮汕的'湯圓

潮汕地區漢族民諺雲:“冬節大如年”、“冬節沒返沒祖宗”。意思是外出的人,到冬至這一天無論如何要趕回家敬拜祖宗,否則就是沒有祖家觀念。海峽兩岸的同胞,都很看重冬至,把冬至當作團圓節。

潮汕的人們吃了冬節圓後,還要在家宅的門、窗、桌、櫥、梯、牀等顯眼處粘附兩粒冬節圓,甚至漁家的船首,農戶耕牛的牛角,果農種植的果樹也不例外。現代臺灣著名學者林再覆在《閩南人》一書中描述臺灣冬節(閩南語稱冬至爲冬節)之日“家家戶戶清晨要以冬至圓仔致祭祖先……從大門、小門、窗門、倉門、牀、櫃、桌、井、廁、牛舍、豬舍都得以冬至圓一二粒在上面,祭告一番,以求保佑一家大小平安”。

四式湯圓

先將綠豆、紅豆、糖冬瓜、芋頭分別煮或蒸熟,去皮,分別加入白糖、芝麻、熟豬油等調味品製成四種甜餡料,將湯圓皮分別包入四種不同的餡心,做上記號。將四種湯圓放入加糖的水中煮熟。每碗裝不同餡料的湯圓各一個。

浙江嘉興桂圓燒蛋

冬至古代爲大節日,嘉興重冬至,俗諺“冬至大似年”,保留古風。據《嘉興府志》(卷34·風俗)記載:“冬至祀先,冠蓋相賀,如元旦儀”。民間崇尚冬至進補,有赤豆糯米飯、人蔘湯;白木耳、核桃仁燉酒、桂圓煮雞蛋等。

至今,嘉興仍然傳承冬至吃“桂圓燒蛋”的習俗,老人們說因爲一年中冬至夜晚最長,不吃的話會凍一晚上,半夜還會肚子餓。

合肥南瓜餅

冬至過了眼看年,合肥人到了冬至都要吃南瓜餅,大街小巷瀰漫着南瓜餅的香味,並且還有一句諺語叫做“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就是說過了冬至,就會夜短日長了。

冬至的飲食18

南方冬至吃湯圓

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的說法。冬至吃湯圓,在江南尤爲盛行。湯圓也稱“湯糰“,冬至吃湯糰又叫“冬至團“。“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於互贈親朋。在南方一些地方,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寧夏冬至要吃頭腦

在冬至這一天,銀川有個習俗,這一天要喝粉湯、吃羊肉粉湯餃子。銀川人還給羊肉粉湯叫了個特別的名字——“頭腦“。羊肉粉湯由蘑菇和羊肉烹飪而成,佐以鹽、姜、蔥、蒜、辣椒、醬油等調料,湯滾開後放進切好的'粉塊、泡好的粉條,再加入韭黃、蒜苗、香菜,這樣一鍋五顏六色的羊肉粉湯就做好了,香氣撲鼻,讓人垂涎欲滴。

北方冬至吃餃子

“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在中國北方,有冬至吃餃子的風俗。每年一到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相傳,這一習俗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

臺灣冬至吃糯糕

在我國臺灣還保存着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祭典之後,還會大擺宴席,招待前來祭祖的宗親們。大家開懷暢飲,相互聯絡久別生疏的感情。冬至節在臺灣一直世代相傳,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四川冬至吃羊肉湯

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天吃了樊噲煮的羊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讚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習俗,以求來年有個好兆頭。現四川冬至包括咱大廣元家家都要喝羊肉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