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買CPU要如何挑選?挑選cpu的誤區!

對於小白來說可能很多都不知道要如何挑選cpu,有的人可能看到單核主頻高就覺得性能高,其實這是誤區來着。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下挑選CPU的方法吧。

買CPU要如何挑選?挑選cpu的誤區!

CPU的幾個重要的技術指標

一、主頻

這個指標說白了就是CPU的速度,所謂的“奔騰III 600EB”、“K7 550 ”等等說的都是CPU的主頻,也就是CPU的工作頻率。但是並不是說CPU 的工作頻率越快就越好,因爲CPU的速度還跟它的外頻、倍頻以及CACHE 大小等指標密切相關。

二、外頻

這個指標和計算機的系統總線的速度是一致的,其實在很早以前,大 約是286之前的時代,那時還沒有倍頻的概念,CPU的主頻和系統總線的 速度是一樣的。但是隨着計算機技術的發展,CPU速度越來越快,內存、 硬盤等配件逐漸跟不上CPU的速度了,而倍頻的出現解決了這個問題,它 可以使內存等部件仍然工作在相對較低的系統總線頻率下,而CPU的速度 可以通過倍頻來無限提升(理論上)。所以從那時起,CPU主頻的計算方 法就變成了:主頻=外頻X倍頻。

三、倍頻

倍頻是指CPU的主頻和系統總線之間相差的倍數,倍頻數越高,CPU的 主頻也就越高(當然跟外頻也有關係),一般來說,提高CPU的主頻有兩 種方法,提高倍頻或外頻。因爲前端總線(指CPU到芯片組之間的總線) 通常都是CPU獲取數據的瓶頸,所以通常提高外頻比提高倍頻更能有效地 改善系統性能。舉個例子來說,一塊超頻到450的賽揚300A(4.5X100)要 比一塊賽揚466(66X7)還快,就是系統總線提高的結果。

四、緩存(CACHE)大小及速度

緩存大小也是CPU的重要指標之一,而且緩存的結構和大小對CPU速度 的影響非常大,緩存的作用簡單地講,就是用來存儲一些常用或即將用 到的數據或指令,當需要這些數據或指令的時候直接從緩存中讀取,這 樣比到內存甚至硬盤中讀取要快得多,能夠大幅度提升CPU的處理速度。 但是由於CPU芯片面積和成本的因素來考慮,緩存不可能很大,現在市面 上常見的CPU的`一級緩存多爲32KB到128KB不等,而二級緩存則從0KB到 2MB不等。緩存也有速度之分,一般來說集成在CPU核心內部的(比如銅 礦、賽揚II等)緩存速度均爲全速,也就是和CPU的速度一致;而放在 CPU核心外部的緩存(比如PENTIUM II、III等)就有CPU主頻的半速或2/5 速等等不同的速度了。

五、生產工藝

早期的80486、PENTIUM等CPU的製造工藝相對很低,僅爲0.35微米或 0.6微米。後來的PENTIUM II、PIII、賽揚達到了0.25微米,而現在的銅礦、 賽揚II等CPU的製造工藝爲0.18微米,生產工藝越先進,CPU的功耗和發熱 也就越小,還能夠極大地提高CPU的集成度和主頻,一般來說0.25微米制 造工藝的CPU極限頻率(就是主頻)在600MHZ上下,要想再提高速度只 有改進製造工藝了。

六、工作電壓

CPU工作需要電能,所以CPU也有一個額定電壓。早在286時代,CPU的 工作電壓爲5V,這直接關係到CPU的發熱和功耗問題,進一步影響到CPU 的壽命。隨着製造工藝的不斷提高,CPU的工作電壓也逐漸下降,最低的 當屬INTEL公司的賽揚II了,其工作電壓僅爲1.5V。提高工作電壓,能夠加 強CPU內部的信號,使CPU工作得更加穩定,所以在超頻時一般都適當地 增加電壓,以提高超頻的成功率,但是增加電壓會使CPU發熱量增大,縮 短其使用壽命。 CPU的技術指標先說這麼多,其他的一些不太常見的技術指標,比如分 支預測、超標量、亂序執行等在此就不一一介紹了,感興趣的朋友可自 行查閱相關資料。

cpu選購八大誤區

誤區一:過度迷信某品牌

經過多年的競爭,在PC市場的CPU品牌只剩下Intel和AMD兩家了。以公司規模來說,Intel比AMD大得多,我們也常常在各種位置看到Intel的創意廣告,所以即使不瞭解電腦的朋友,大多都知道Intel以及它旗下的酷睿系列處理器,導致他們非Intel產品不選。

AMD名氣雖然小一些,但能與Intel競爭這麼多年,產品上必然其過人之處,同價位CPU性價比更高,就是AMD主打的策略,也給很多用戶留下了深刻印象。長期下來,也難免會一些有資歷的用戶認爲AMD大多數CPU性價比就是比Intel的高,最常見的例子:XXX元以上買Intel,XXX元以下買AMD。

編輯觀點:定價相近Intel/AMD CPU必然有各自的優點,購買時應認準自己的應用需求(比如玩遊戲),查詢相關資料,看看哪個更適合自己。不要迷信某個品牌,迷信品牌買到的產品不一定是最適合自己的。

誤區二:相同系列的臺式機/筆記本CPU性能相近?

隨着筆記本的普及,Intel和AMD兩大CPU廠商都非常重視筆記本市場,爲了簡化CPU品牌,讓消費者容易記憶,於是筆記本和臺式機所採用的CPU採用了相同的品牌。比如說Intel Core i3、AMD A8 APU,只是在型號後面加一個M以區分,導致很多初級用戶以爲臺式機和筆記本所採用的CPU是一樣的,性能也相近的。

編輯觀點:即使系列相同(比如說都是Core i5),但筆記本和臺式機的CPU實際性能並不相同、也不相近,筆記本的Core i7,綜合性能也只是比臺式機的Core i3稍強而已。筆記本的優勢就是移動方便,而臺式機強調性能與體驗,如果很少移動,應購買臺式機。

誤區三:玩遊戲只看顯卡,不看CPU?

遊戲玩家都知道,要在最高特效下暢玩主流的3D遊戲,一款高性能顯卡是必須的。儘管遊戲都提供特效設置,但高特效和中低特效往往會變成“兩個遊戲”,而要獲得最好的遊戲體驗,唯一途徑就是採用高性能顯卡。所以一直以來玩遊戲顯卡都很重要,不過由於以訛傳訛、加上一些廠商的誇張宣傳,使得很多玩家認爲,所有遊戲,顯卡都是最重要的,CPU不重要。

編輯觀點:玩遊戲顯卡仍是很重要,這點是肯定的,但不代表CPU不重要。例如《星際爭霸2》,Core i3 530 + GTX460的組合還不如Core i5 760 + GTS250的組合,要知道就顯卡3D性能而言,GTX460性能是GTS250的1.5倍以上。所以要玩爽遊戲,CPU和顯卡合理搭配纔是王道。

誤區四:買CPU只看核心數就行?

在2004年,由於提高頻率遇到了瓶頸,於是Intel/AMD只能另闢途徑來提升CPU性能,雙核、多核CPU便應運而生。在當今多核CPU時代,核心數也就成爲判斷CPU性能高低的重要標準了。當然,自然有一些初級消費者會認爲購買CPU只看核心數就行,反正越多越好。

編輯觀點:核心數是判斷CPU性能的重要標準,但不是唯一標準。CPU微架構、頻率、緩存大小、技術以及軟件的優化度等等均會影響性能,所以出現四核比六核強並不奇怪。只有在相同品牌以及CPU參數相近的情況下,比較核心數纔有意義。普通用戶選購CPU,還是要看自己的具體應用,查找相關資料選購合適的產品。

誤區五:買CPU只看頻率?

曾幾何時,頻率可以看成是決定CPU性能的最重要指標,雖然CPU進入到多核心時代,影響CPU性能的參數變得多樣,頻率的重要性不如以前。但很多用戶依然只關注CPU核心數和頻率兩個參數。

編輯觀點:與CPU核心數一樣,頻率同樣不是衡量CPU性能的唯一標準。核心數多、主頻高不見得就更強,因爲上面提到CPU微架構、緩存大小、技術以及軟件的優化度等等均會影響CPU性能。所以普通用戶還是要看自己的具體應用,查找相關資料選購合適的產品。

誤區六:TDP熱設計功耗等於實際功耗?

TDP的是“Thermal Design Power”的簡稱,即“熱設計功耗”,它指的是CPU達到負荷最大的時候釋放出的熱量,單位是瓦特,它主要是給散熱器廠商的參考標準。高性能CPU同時也帶來了高發熱量,比如Core i7 980X,其TDP達到了130W,而主流級的Core i3 2100只有65W,對散熱器的要求顯然不同。由於廠商只宣傳TDP,造成很多人以爲TDP就是實際功耗或最大功耗。

編輯觀點:CPU的TDP並不是CPU的實際功耗,CPU的實際功耗是通過國中學的物理知識來計算的:功率(P,單位W)=電流(I,單位A)x 電壓(U,單位V)。不要把TDP看成CPU的實際功耗,CPU的實際功耗必然小於TDP,只有這樣纔是安全設計。

誤區七:商家包超頻、包開核的一定穩定?

如何免費提升CPU性能?最常見的方法是“超頻”,AMD方面除了超頻的還有“開核”,這都是DIY用戶耳熟能詳、免費提升CPU性能的詞彙。當然,由於CPU個體差異,無論超頻還是開核,都要看運氣,於是很多廠商打出包開核、包超頻的字樣來吸引用戶,價格也比普通的貴幾十元。

編輯觀點:商家包超頻、包開核的CPU,雖然都是商家經過測試,但都只是簡單的跑一下烤機軟件。資深的DIY玩家都知道,通過烤機軟件不代表超頻、開核穩定,還需要各種日常應用驗證;而過不了烤機軟件,就一定不穩定。所以商家只是過了第一步而已,並不能保證100%穩定,用戶購買時需要和商家協商好。

誤區八:CPU內置的顯卡沒用?

CPU內置GPU已經成爲CPU的發展趨勢,無論從Intel的二代Core i系列還是AMD的APU上,都能看到這樣的趨勢。早在一年前還有很多人抗拒CPU內置GPU,直到現在還有不少用戶有這樣的觀點,認爲這樣做增加了成本,消費者要買單;性能也很弱,仍需要購買獨立顯卡。

編輯觀點:CPU集成GPU已是不可逆轉的趨勢,其實CPU集成GPU是降低了用戶的購機成本,畢竟對於不玩大型3D遊戲的用戶而言(實際上這部分用戶非常龐大),無需購買獨立顯卡,CPU內置的顯卡即可滿足要求。玩遊戲的話,購買一張獨立顯卡即可。價格方面,CPU並沒有因集成GPU而貴多少。筆者相信今後GPU成爲免費附送的部件。

總結:正所謂“小塊頭有大智慧”,CPU匯聚了人類無數的智慧,並非簡單能憑藉一兩個參數可以判斷它的性能優劣,因此CPU的選購對於很多入門用戶來說,也是一門值得研究的學問。從自己的預算和用途從發,兩款CPU價格相近時查找相關資料,弄清楚優缺點,這樣才能買到最適合自己、性價比最高的CPU。

標籤:CPU C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