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信息技術

探析巧用信息技術優化國小數學課堂練習

德國一位學者有過一個精闢的比喻:將15克鹽放在你面前,無論如何你難以下嚥。但當將15克鹽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湯中,你早就在享用佳餚時,將15克鹽全部吸收了。數學作業也是如此。國小數學作業就是一種最簡單最直接的學習效果的反饋,它是學生學習數學、發展思維的一項經常性的實踐活動。但目前依然沿襲着鞏固、掌握知識這一傳統的學習途徑,依然能感受到作業設計的形式單調與應試的色彩,依然能看到一線教師還是把作業的功能定位於“知識的積累鞏固”、“技能的強化”上,走不出機械重複、單調封閉的誤區;同時,教師對學生作業的評價上,依然能看到單一、程序化,缺乏教育與激勵的一面。這樣,導致學習好的學生就會感覺“吃不飽”,水 平一般的學生難於提高,特別是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卻“吃不了”,久而久之對學習數學不感興趣,甚至產生了厭煩或反感,導致作業效率低下。

探析巧用信息技術優化國小數學課堂練習

因此面對題型比較單一併且數量衆多的數學作業,要把作業稍加潤色,藉助信息技術創設一些學生所喜聞樂見的情境,把作業溶入情境中,那麼學生對作業就會發生興趣,也會做得輕鬆自在,而不是在教師或家長的強制下做作業。下面筆者就具體談談藉助信息技術,從豐富作業的設計,提高作業的分析兩方面來使我們的數學練習更加的有效。

一、藉助信息技術,提高作業設計的有效性。

愛因斯坦說:“當你把學過的知識都忘掉了,剩下的就是教育。”這句話意味着我們的數學教學要從知識本位轉向學生本位。課堂教學如此,作爲反饋課堂教學效果之一的作業更應如此。但平日那種周而復始、形式單一的作業已使學生成爲一個“機械工”,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創造性受到壓制。爲此,作爲一線教師在不斷改革課堂教學的同時,還要改變原有的作業觀,認識到作業也應順應課改要求,展現出全新的形態。這就要求教師要充分運用新課標理念指導作業改革,從注重人的未來發展、個性發展和全面發展角度去考慮,來提升數學作業的設計理念。認識到作業不僅是做習題,而且要做與習題有關的數學活動,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感悟,在模擬知識被發現的過程中去探索、去創造。而信息技術可以改變傳統作業書面單一的形式,配以聲音、圖文,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以提高作業的效率。

1、趣味性。信息技術可以將聲音和動態圖像相結合,其生動形象的表現方式,在吸引學生的注意與創設教學情境方面,具有其它教學手段所不可比擬的優勢。可以調動學生的興趣,減少疲勞,煥發精神,使他們愉快地接受知識。計算機的反饋再次激發他們的'學習動力,保持其良好的學習心態,達到了擴展思維,提高練習效率的目的,讓學生的主體作用在課堂上得到發揮,讓學生都能學得好,練得好。如在學習了“乘數是一位數的乘法”後,設計一道“幫助小貓找門牌號”的遊戲性作業。即:小明接到小強打來的電話,邀請小明到他家去玩,小強說,他家的門牌號是108號。可小明到了小強居住的小區一看,傻了,原來這裏的門牌號都是一些乘法算式,你們能幫助小明找到小強家嗎?爲了改變原有計算題枯燥、乏味的想象,我們還可以設計一些如“小狗闖關”、小壁虎找尾巴等遊戲性作業,把一道道計算題融合在故事情節中,讓學生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提高計算的技能和學習的興趣。

例如,在教學《億以內數的讀寫法練習課》時,畫面出示一棵蘋果樹,下面放有籃子,每個數都有相對應的讀法和寫法,讀寫法分別寫在蘋果樹上的蘋果裏,用鼠標點擊同一個數的讀寫法即爲摘蘋果成功,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就順利進入下一關,結束後顯示總得分。大家都十分感興趣,所以都很積極的投入到練習中來,整堂課學生們在輕鬆愉快中完成練習任務,並加深了對知識點的理解,學習效果非常好。

又如:在教學《圖形的旋轉》時,學生由於受年齡等條件的影響,空間想像能力比較弱,於是就設計了一些多媒體動畫,對一些平面圖形作適當的旋轉而達到題目的要求,旋轉前後的圖形包括過程,學生都清清楚楚,從而可以說明學習這部分知識並不難。學生通過觀察這動起來的圖形,並結合有關知識很容易畫出旋轉後的圖形,有了信息技術這一平臺的支撐,使原本讓學生感到陌生,甚至有些枯燥的數學作業變得生動具體、易於理解。

2、豐富作業的評價。信息技術可以使教師的評價變的更生動豐富。如有位老師在教學學習了《2的乘法口訣》後,運用信息技術設計了許多“蘋果”。學生可以任意選擇一個蘋果,每個蘋果都能進入一個練習,當學生做對時,就會跳 出一隻小猴子,豎起大拇指說:“你真棒!”、“你真聰明!”,這些表揚讓學生感覺到成就感;即使算錯了得數也沒有關係,顯示屏上會出現一些鼓勵性的語句,讓學生不灰心,繼續努力。這樣,既使學生身在“題海”,而依然感覺“海中的世界真精彩”! 在練習中還可以編各種形式的選擇題、填空題、是非題等,由軟件來判斷學生解答的正確與否,如果解答對了,可以說“你真棒!”同時翹起大拇指或出示一個笑臉,如果回答錯了,就說“再試試”或出示苦臉等。教師在學生完成任務的同時,可以根據學生的反饋情況進行適當地指引和幫助,而學生在這種人機挑戰、激烈競爭的氛圍中漸漸養成不服輸、敢於向困難挑戰的好習慣,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學習,有效地消除了學生在學習中的累積性知識誤差,有利於競爭意識和學習毅力的培養,學生思維得到了很好的鍛鍊。

  二、藉助信息技術,提高學生作業分析的效率。

1、呈現錯例,引導學生“錯”中明理。實物投影儀的最大優點是能把較小的實物投影到大屏幕上,提高展示的可見度,增強展示效果。就像教師的的操作過程:剪紙、製作、拼貼、泥塑的教學過程中,老師在講臺上連說帶比劃,往往仍無法讓學生領會其中的要領,學生傳看作品時吵吵鬧鬧,還常常弄壞。若使用實物投影儀,老師可以讓學生逼真、立體的感受優秀作品的魅力,又不致於弄壞作品。教師在實物投影儀下做示範操作時,動作的細微變化,可以直接讓學生看清楚。還可以一邊看一邊跟着做,能大大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數學作業分析也可起到同樣的作用。在課堂練習中,不必再讓學生到講臺前來做了,可以更好地保證學生完成課堂作業的獨立性。教師用投影儀顯示學生作業中的一些典型解答,便於分析學生作業中存在的典型錯誤,進行訂正。也可以曝光馬虎的學生作業並把做得好的學生作品通過投影展示出來加以表揚。

如在學習了《等腰三角形》之後,佈置了“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兩邊分別是3、6,求第三邊的長”一題,學生給出的答案有3和6等,教師把這幾種結果讓學生討論,然後用小棒在實物投影儀上擺,明確了認識,統一了結果,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畫三角形的高時,對於錯誤的同學讓他在實物展示臺上把自己所畫的高再量一次,既能發現他自己存在的錯誤,又對另外的同學如何畫三角形的高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又如在分析對稱軸的圖形時,教師藉助投影就能清楚的展示圖形的對稱軸所在位置,提高作業的正確率。

2、動態呈現解題過程,提高學生對題目的理解力。例如,一道利用線段圖來理解題意的應用題:“一個工人一小時生產零件36個,照這樣計算,9個工人5小時一共能生產多少個零件?”題中的線段圖是靜止的,這樣要求學生去解答會有一定的困難,藉助多媒體教學使原來靜止的線段圖變成動畫效果的線段圖,先顯示出每個工人每小時生產零件36個的線段,然後在原來顯示的線段上通過移動再顯示出9個工人1小時生產零件的線段(即9個小段長),最後通過移動5個小段,再顯示出9個工人5小時一共能生產的零件數(即5個9小段長)。這樣可以使抽象的知識變得具體,使學生容易理解,一目瞭然,清楚地知道這道應用題的解法,知道每個工作每小時生產零件36個,要求9個工人1小時生產的零件數,也就是等於每個工人生產1小時零件數的9倍。列式是:36×9=324(雙個)。要求9 個工人5小時一共能生產的零件數也就是9個工人生產1小時零件數的5倍,列式是324×5=1620(個)。通過這樣具體的生動的分析,逐步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又如:在判斷“角的大小與角的兩邊長短無關,與角兩邊的叉開的大小有關”這句話在講述判斷理由,學生往往既講不清又演示不好,還會使聽的學生對這一知識產生模糊認識,如藉助多媒體的動態效果,把邊長短不一的兩個 角進行重合,利用多媒體的動態光點的閃爍,突出角的大小,使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演示過程中加深印象,直觀認識到角的大小與兩邊長短無關,學生在形象的動態環境中,可以清晰而準確地掌握概念的本質及其相互之間的聯繫。

總之,數學中的練習的有效程度直接影響着課堂教學的質量,只有在教學中針對實際,靈活運用各種練習才能達到教學預期的效果,不斷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而藉助多媒體,可以使數學作業變的不再單純靠數量取勝,教師的作業設計更豐富,具有更強的針對性,能滿足學生的個性發展的需要,能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相融,讓學生從寫數學作業變成真正的做數學作業,進而提高數學作業練習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