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信息技術

如何將信息技術運用在教學上

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給課堂教學帶來了一個新的春天。那一次,在課堂上,我巧借信息技術手段,給課堂教學帶來了精彩,感覺真好!

如何將信息技術運用在教學上

那是教《羅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時,羅布泊,在遙遠的大西北,學生幾乎沒有到過的,遠離學生實際,此文,對於學生來說,無異於空中樓閣;課文的主旨是環境保護,這又是學生不感興趣的話題,因爲他們在政治課上已經學膩了,在語文課上再來學,能有什麼新花招呢?的確是難,難以備課,我不由得仰天長嘆。

正在我冥思苦想之際,忽然,信息技術一詞,就像流星在我眼前一閃而過,對,借用信息技術,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

於是,我通過網絡資源,蒐集信息備課,一切皆順。

在課堂上,我首先向學生展示了一個約5分鐘的短片,分兩部分,第一部分題目爲:美哉,羅布泊。畫面展示出過去的羅布泊的景象,並且配上音樂,頓時優美的旋律在課堂迴盪,畫面在流動──美麗,充滿生機的湖泊,水面平如月鏡,在如此幽美的環境中,它的周邊是牛馬成羣,綠林環繞。瞧!牧林邊牧民在歡歌,就連那羊牛彷彿也在唱歌……第二部分題目爲:羅布泊之變臉,向學生展示了今天的羅布泊的畫面,配以悽美的旋律,展現在學生眼前的是一望無際的戈壁灘,黃沙飛揚的羅布泊,寸草不生,不見飛鳥,令人恐懼……

學生在靜靜的看着畫面,心靈被深深的震撼了,痛心疾首,彷彿身臨其境,進入了課文所描述的情境之中。

我深深地感受到:對那些與我們的學生所生活的經歷、朝代、空間有較大差距的文章,如歷史性、地域性、不同國別、不同生活制度或生活方式的文學作品,我們在教學時,完全可以用信息技術設置一個特定的情景,拉進作者與讀者的距離,讓一個本來與大家相隔甚遠的東西如在眼前,給學生以實實在在的可觸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積極的感情,從而使學生能移情入境。

在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與學生探討了羅布泊消逝的原因後,我又向學生展示了本堂課的第二個短片:羅布泊式悲劇幾時休。畫面爲我採集的破壞環境、濫砍濫伐、破壞天然植被、水土流失、沙塵暴天氣等方面的素材。並配以字幕和沉重的解說詞:全國水土流失面積約佔國土面積的38%,並且每年以1萬平方公里的速度擴大;荒漠化面積已達262萬平方公里,並且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擴展;草地退化、沙化、鹼化面積1.35億公頃,每年還在以200萬公頃的速度增加。

學生凝神靜思、眉頭緊蹙,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我覺得:本課的選材,就是通過教材這個例子,讓學生真正懂得環保的意義。但僅僅是課文,還遠遠不夠。我們身邊環境究竟如何?有哪些罪魁禍首還在無視我們共同家園的累累傷痕,還在拼命剝奪和掠奪他?……此時一系列問題一定會縈繞學生心頭。我巧妙利用網絡資源優勢,採集了最新重大的相關事件,製成了短片,我想,他的震懾力量絕不是學生討論所能達到的。

  反思:

1、在現代信息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信息技術教學已經逐漸滲透到常規的課堂教學中。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不是完全依賴信息技術,但藉助信息技術,可以充分調動學生情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習能力,優化教學過程。

2、《語文課程標準》一再強調,“充分利用網絡、媒體等資源,讓學生走進生活,走進社會,讓語文真正與生活融合。”這節課我充分利用了信息技術這一資源,對教材內容拓展延伸,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目前,我們的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還是一種“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境況,還是課堂教學的零星點綴,有時僅僅侷限於一些“公開課”、“示範課”,相信,隨着新課改的進一步推進,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步伐一定會加快,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教學的整合會成爲日常教學習慣的一部分,成爲日常教學方式的一部分,很快會形成“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局面。

標籤:信息技術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