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信息技術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實踐中的誤區及對策論文

摘要: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作爲新課改的突破口,已經如火如荼地在一些實驗學校進行了多年,但是反思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現狀,教學過程中以媒體爲中心和強化技術優勢、削弱學科特點等一系列誤區日趨明顯,加大教師培訓力度,提高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和完善教師評價機制迫在眉睫。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實踐中的誤區及對策論文

關鍵詞:信息技術;整合;誤區

以“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爲關鍵詞搜索,在中國知網上可以搜到1181篇論文,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個數字將繼續攀升。龐大的數字說明,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已成爲人們關注和討論的熱點問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也明確提出:“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所以,在此背景下,如何推進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有效整合(以下簡稱整合)已成爲最受關注的焦點之一。然而衆多一線教師和科研工作者在“整合”的實踐中,卻面臨種種誤區。

一、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內涵

目前關於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定義說法頗多,本文援引了原教育部部長陳至立在全國中國小信息技術教育工作會議上對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定義。陳部長指出“技術與課程的整合就是通過課程把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機地集合起來,從根本上改變傳統教和學的觀念以及相應的學習目標、方法和評價手段”。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不僅僅是把信息技術作爲教或學的輔助工具,更強調利用信息技術營造新型的教學環境,該環境應能支持和實現教學情境創設、資源共享、自主探究、協作學習、啓發思考、多重交互等多方面要求的教學與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使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真正落到實處。

二、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實踐中的誤區

迅猛發展的信息技術不斷改變着人們的行爲方式和學習方式,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自然也就成爲我國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手段。但由於整合實踐尚處在起步階段,出現一些問題也是在所難免,通過對大量文獻的閱讀、分析,筆者分四大類列舉了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過程中常見的誤區。

1.課堂教學過程中師生的誤區

(1)課堂教學過程以媒體爲中心,本末到置。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信息技術不但是教師展示知識的手段,而且是用來創設情境、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自主探究以及合作創新的工具,教師的教學應和媒體的視聽功能完美融合在一起,互相補充。過多的多媒體展示、過分的意境表達,會剝奪學生的想象力與對優美文字的整體感悟能力,對於數理學科過分的形象化,則會剝奪學生邏輯思維的培養。正如何克抗教授所言“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後,實際上信息技術不再僅僅是輔助教或輔助學的工具,而是要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的教學結構與教育本質”。因此,教學輔助媒體是用來創設情境和激勵學生學習興趣而非一味用來展示知識的工具。

(2)課堂活動重形式而輕效果,有活動無體驗。課堂教學中,許多教師設計精美課件來準備教學活動,重視活動形式多過活動效果。以國中一年級英語課“節日”爲例,教師要求學生在課堂上表演元宵節的過法。學生根據上網查詢的資料及自己對節日的理解進行了表演,但沒有達到體驗節日的目的。一方面,沒有體現出元宵節的核心風俗特點。放煙花、吃湯圓的情景得以圖文並茂、生動活潑地展現,但閤家團圓的歡樂的氣氛並未得到突顯。另一方面,沒有達到學科教學目的。一個學生拿着事先準備的講稿讀,另一個學生放幻燈片,其他學生在演啞劇,課堂氣氛很熱鬧,但強化學生加工、概括、表達學習材料能力的教學目的並未實現。

2.技術的誤區

(1)強化技術優勢,削弱學科特點。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其優勢是突顯學科特點。在整合實踐中,學科特點非但沒有得到強化,反而顯得毫無個性。過多的外部刺激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看得多、聽得多,而探索少、實踐少。學生像走馬觀花一樣欣賞了一些精美的圖片、視頻,對重點內容、難點知識來不及消化吸收,學生能力得不到培養,原因是執教者片面追求信息技術優勢。比如,以鼠標代替粉筆,以直觀的圖像演繹代替必要的數學思維推理,以收集資料代替語文的朗讀感悟,導致學科教學應有的個性迷失在信息技術中。

(2)教師對技術的一知半解。教師忙於日常教學,即使對信息技術應用較感興趣,但苦於技術不熟,沒有下決心把信息技術引入自己的教學工作中。不瞭解各種媒體或技術的優勢和特色,就沒辦法把這些媒體或技術很好地組合起來以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優化。技術特色組合不當,應用程度較低,自然無法發揮各種媒體的最大效用,也沒法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3)對技術可能的負面影響恐懼。考慮到學生運用多媒體設備的學習過程中可能會沉迷遊戲、聊天,進入陌生交際圈,或者瀏覽黃色網頁等不良信息,學校領導和教育行政部門不重視多媒體應用,信息化建設的目的就是“展示”,一流的技術裝備僅供參觀,用與不用無所謂。因爲某些可能出現的不良後果而拒絕先進的教育技術和方式是不可取的,想方設法引導孩子建立一套屬於他自己的、判斷是非良莠的標準纔是最重要的。

(4)過分依賴信息技術,拋棄其他教學手段。部分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從問題的導入到推導的過程和板書,從舉例到練習,甚至實驗演示,都用投影儀展示。這種完全依賴於信息技術的教學模式,使教師成了課件的操作者、學生成了課件的觀看者。屏幕上的內容一閃而過,不利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也不利於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情感交流。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最終目的,是通過信息技術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絕非用新技術代替現有的優良教學手段和方法。

3.資源的誤區

(1)對網絡資源過分依賴,誤把信息當知識。網絡在教學中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部分教師基於製作多媒體費時、費力等原因,經常從網上下載或購買一些現成的多媒體課件,不加修改,也不管適不適合自己的學生,便直接應用於課堂教學。這麼一來,教師只能按照課件的內容來設計自己的教學流程、書寫教案,這樣一來,教師的思路就很容易被束縛在別人的思維框架內,不利於教師開拓思路或提高教學能力,更不利於學生的發展。認知網絡和聯接的重要性在於內化,而不是孤立的數據或信息的簡單排列,更不是因過於廣泛而無法整理或歸類的一大堆內容。

(2)重物質資源,輕人力資源。一提到學習資源,人們首先想到的是物質資源或信息資源,但是人力資源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視。一味追求現代信息技術,忽視師生間、同學間及與計算機之間的多項溝通交流,不符合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教師在講課過程中不斷展現的人格魅力、語言藝術、溝通的技巧和方法等,都會潛移默化地感染學生,對學生的成長產生重要的影響。此外,老師可以讓在某方面有特長或經驗的學生爲其他學生提供幫助,既有利於提高學生的整體水平,又有利於增進同學間的友誼。

三、走出誤區的策略和建議

1.加大教師培訓力度,提高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

要解決以媒體爲中心和課堂活動重形式輕效果這兩個問題,當務之急是加大教師培訓力度,深化教師對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理論的領會和理解,提高教師的信息素養與教學設計能力,提高教師的信息素養與教學設計能力,加強教師對信息技術工具的操作培訓。假如整合理論沒有深入到教師心中,沒有被教師內化爲指導教學的理論,是不可能實現真正的整合的。教師必須先內化整合的理論,在理論的基礎上結合實踐,開展課堂活動,提高課堂效率。只有一線教師在理論基礎紮實的基礎上,能熟練操作技術,對各種技術的特色瞭如指掌,能做到靈活組合媒體並挖掘技術的潛力,纔會有精心設計的、適合教學內容的、高質量的課堂課件和整個課程的教學設計。把信息技術用在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之時,絕不是做兩者的“加法”越多越好。教學課件的設計和製作要根據教學實際的需要,嚴格控制好圖片、音頻、視頻信息的容量,以防無關信息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弱化主體。

2.完善教師評價機制

首先,學校應完善教師評價機制,避免把使用網絡資源的數量和頻率作爲評價教師課堂信息化程度的標準,讓教師把製作和演示不必要課件的時間用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開展課堂拓展上。其次,轉變教師對於傳統教學方法的態度,在選用教學方法的過程中應“揚棄”並非拋棄,鼓勵教師能用傳統教學方法解決的教學問題儘量使用傳統教學方法,不要一味追求新技術。最後,轉變教師對網絡資源的態度,很多生動的東西以及教師與學生的情感交流,是任何媒體都替代不了的。教學中除了課程標準規定的內容之外,還有其潛在的教育內容。學生得到潛在教育的重要意義並不低於課本上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