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信息技術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再思考論文

摘 要:目前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風潮越刮越烈,炙手可熱,因此引起不少教師和研究機構爭相效仿。然而,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卻並沒有所謂的那麼簡單。因此,有必要淡化這種盲目熱潮。應當從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應該整合什麼,如何認識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複雜性,以及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核心和關鍵這三方面認識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長期性和艱鉅性。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再思考論文

關鍵詞:信息技術;課程;課程整合;複雜性

信息技術與任何一門課程整合都不是指單純地將技術與課程拼湊在一起,它需要對承載信息的技術的優缺點、課程目標、課程和教學設計、整合的教學過程等因素作充分的考察,將課程理論、學習理論、教學理論和教育技術等很好地結合起來,發揮信息技術和課程的各自優勢,以產生聚合效應的一個過程。一句話,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需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生態,理解學生的行爲模式,發展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學會學習。

一、關於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內涵

對於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究竟應該整合什麼,我國的教育技術專家有不少真知灼見。在實踐中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總結起來可以分爲三大核心領域:第一,信息技術作爲學生必須掌握的一類學習內容——信息技術課程。可以把整合理解爲信息技術課程的目的、任務與學科課程教學的目的、任務整合在同一教學過程之中。在這裏,信息技術本身就是學生的學習對象和目標。然而,信息技術作爲學習內容,無論是教材形式設計,還是教學方式都應該有一個新視角,應該在與其他課程整合的過程中學習信息技術。學生也可以通過完成一項綜合任務學習信息技術。很顯然,這種學習方式使學生不僅學習了信息技術,提高了信息素養,而且促進了其他學科的學習。可以說,信息技術的角色既是學習目標又是學習工具,學生是通過信息技術課來學習信息技術的。第二,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教學工具。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相整合,可以將信息技術作爲教學工具和手段融合到學科課程中,這是信息技術用於學科教學的最初形式。信息技術在學科教學中可以改善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果。信息技術爲教師的教學提供了一條超時空的隧道,把網絡上的和光盤裏豐富多彩的信息資源呈現給學生,爲學生的學習創造了廣闊天地,提供了學習環境,增強了對學生思維興奮點的刺激。第三,學生也可以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學習——認知工具。教師作爲主體可以運用信息技術,學生同樣也可以作爲主體運用信息技術。學生掌握了必要的工具軟件,就可以利用這些工具軟件進行自主學習,以便更好地豐富原有的認知結構。

因此,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要將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三大功能(學習對象、教學工具與學習工具)統一起來,共同服務於對課程各個方面的系統設計、處理和實施,以便更好地完成課程目標。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理解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第一,應該在以網絡和多媒體爲基礎的信息化環境中實施課程教學活動;第二,對課程內容進行信息化處理後成爲學習者的學習資源;第三,利用信息技術使學習者改變學習方式。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是學習化社會的基本要求。爲此,信息技術應該促進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改變,主要的變化在於從強迫式學習轉換爲自我要求的學習,從知識的並列性、片段性學習轉換爲融合性、關聯性學習,從書桌上的學習轉換爲實踐力、行動力的體驗性學習,從以記憶爲中心的學習轉換爲研討學習方法的學習,從固有體系的學習轉換爲對應生活主題的學習。

二、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複雜性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有效實施,需要我們加強對其整合過程複雜性的研究。瞭解整合過程中相互作用的要素和主體,協調處理好整合主體要素的相互關係,才能保證整合和實施的效果。我國教育技術專家李芒認爲,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複雜性主要來源於技術、人、資源和環境等四個層面。(1)技術:信息技術應該理解爲在教學過程中,用於對教學過程中傳輸的信息進行採集、處理和傳輸的技術。(2)人: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子系統的主體包括教學者、學習者和整合過程的支持者。教學者作爲知識信息的傳授者和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將會由於整合模式引起的教學過程的變化而產生新的角色轉換,也會由於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而需要不斷更新自己原有的知識結構。學習者從傳統的被動接受,轉變成更多地藉助信息技術來進行學習和信息加工等。整合過程的支持者就是整合過程需要得到相應技術部門和行政管理部門的支持、實施等所涉及的人員。(3)資源:資源包括一切有關教學的外在環節和內在環節,包括整合過程中所需的教學資源、學習資源和拓展資源等。(4)環境:環境作爲構成整合子系統是非常重要的。對於這樣一個新生事物,我們的教學主管部門應該能給予更多的政策支持和理論支持,爲整合過程的順利實施創造更好的外部環境。

我國教育學家劉儒德認爲,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需要以下六個方面的大膽實踐:(1)在學習理念上的整合。無論信息技術還是學科知識,都不僅僅是給學習者傳遞現成的知識、技能,而是要以學習者爲主體,創設一定的環境,提供一定的任務、資源、工具和支持,培養學習者自主建構知識、創造知識以及靈活應用知識的能力。(2)在學習目標上的整合。無論是信息技術還是其他課程,其深層次的培養目標是一致的。概括地說,包括五個方面:信息處理(獲取、組織、操作與評價)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與創造能力、學習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社會交往與協作能力。(3)在課程標準上的整合。在課程標準中,需要明確規定信息技術與各門課程之間的整合點,最好明確信息技術課程內容與其他課程內容相關聯的地方,或其他課程內容與信息技術課程內容相關聯的地方。(4)在學習內容及進度上的整合。學生的信息技術技能學習與學科知識學習都要經歷一個發展過程,兩方面的發展過程要整合在一起。在進行整合實踐時,需要考慮信息技術技能水平與學科知識水平之間的相互呼應與配合。(5)在學習方式上的整合。教師要基於信息技術的潛力來設計新型的學習方式,同時還要把對信息技術技能的學習和應用考慮在教學之中。(6)信息技術與傳統教學活動、媒體的整合。

因此,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需要分以下幾個階段逐步進行:(1)封閉式的、以知識爲中心的課程整合。傳統教學和目前大多數教學都屬於此階段:所有的教學都嚴格按照教學大綱,把學生封閉在教材或簡單的課件內。信息技術的引入,只是在幫助教師減輕教學工作量方面取得了一些進步。(2)開放式的、以資源爲中心的課程整合。教育者日益重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教學設計從以知識爲中心轉變爲以資源爲中心、以學爲中心,整個教學對資源是開放的,學生在學習某一學科內的知識時可以獲得許多其他學科的知識,學生在佔有豐富資源的基礎上完成各種能力的培養,學生成爲學習的主體,教師成爲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幫助者和組織者。着重培養的是學生的信息獲取和分析能 力、信息分析和加工能力、協作能力、探索和創新能力。(3)全方位的課程整合。這個階段的教育內容呈現多媒化、結構化、動態化和形象化。因此,以能力爲核心的教學目標將成爲主體,包括:信息獲取、組織、操作和評價的技能,問題解決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學習能力,與他人合作和協作的能力。

另外,在課程整合的過程中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環節,就是建設高素質的教師隊伍。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不會自然而然地發生,即或教師的信息技術水平越來越高也是如此。我們往往在追求技術先進性的同時忽視了教育的先進性,當然,這需要一個過程,需要我們淡化技術、強調應用,淡化純技術或者純理論的研究而注重科學研究。建設一支觀念新、素養高、樂於創新的教師隊伍是實現遠程教育與課堂教學整合的核心問題。只有通過廣大教師在一線教學中不斷摸索、總結經驗,才能使人們感受到遠程教育爲教育事業發展帶來的巨大飛躍。

三、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應遵循的原則

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的關鍵是要把信息技術當作學生獲取信息、探索問題、協作討論、解決問題和構建知識等信息處理能力的認知工具。課程整合的條件就是信息化觀念,使教師和學生都具備一種適應信息化社會的自主學習態度和學習思維,能合理選擇有效的技術工具,進行信息的獲取、分析和綜合。而課程整合的核心就是數字化學習,創設數字化學習條件,爲更好地促進課程整合營造良好的數字化學習環境。

1.運用正確的教育理論指導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實踐

我國教育技術專家南國農、何克抗都認爲,現代學習理論爲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行爲主義對需要機械記憶的知識或具有操練和訓練教學目標的學習有其合理成分。認知主義的指導作用,主要體現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控制和維持學生的學習動機。建構主義提倡給學生提供建構理解所需要的環境和廣闊的建構空間,讓學生自主地、發現式地學習。建構主義較適合於不良結構領域的高級學習,而對於中國小生來說,由於他們正處在知識積累和思維發展階段,他們的認知結構還比較簡單,自主學習能力還沒有得到很好的培養,這個年齡階段的學生還缺乏自制力,因此,教師的指導、傳授及人格魅力的影響,就有着不可替代性。因此,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應用中,應該兼顧各種理論的合理成分,根據教學對象、教學內容及教學媒體等多種變量,靈活地運用理論並指導實踐。

2.構建以培養學生信息技術技能爲目標的教學新模式

充分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的優勢,以信息技術作爲教和學的工具,就要使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爲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幫助者,突出學習過程和信息資源的設計。就要使學生由被動接受者轉變爲整個學習活動中的積極參與者、探索者和研究者,使教學過程由傳統的邏輯分析講授轉變爲學生髮現問題、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在教學中,要使學生以一種自然的方式對待信息技術,把信息技術作爲獲取信息、探索問題、協作解決問題的認知工具,並且對這種工具的使用要順手、自然,最終達到用信息技術改善學習的目的,以期最大限度地取得預期學習效果。

3.根據學科的特點構建整合的教學模式

我國教育技術專家李芒認爲,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要根據每個學科固有的知識結構和學科特點進行。如語言教學的一個任務是培養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爲此我們應該利用信息技術,模擬出接近生活的真實的語境,提供給學生反覆練習的機會。數學屬於邏輯經驗科學,重點應放在開發學生的認知潛能,可以通過給學生創設認知環境,讓他們經歷由具體思維到抽象思維,再由抽象思維到具體思維的思維過程,完成對數學知識的建構。而物理學和化學,是與人們生活、生產密切相關的學科,應注意學生的觀察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親自做實驗的動手能力等。對那些需要觀察自然現象或事物變化過程的知識,形象和直觀的講解有助於學生的理解和記憶,但對培養學生操作能力來說,如果用計算機的模擬實驗全部代替學生親手實驗,則違背了學科的特點,背離了培養動手能力的學科教學目標。據此我們認爲,對於不同的學科,既有相同的整合原則,又應該根據學科的特點採用不同的整合策略,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方式也應有所不同。

4.要重視各學科的教學資源建設

教學資源是指教學所需要的所有信息。沒有豐富的高質量的教學資源,就談不上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發現和自主探索;以教師爲中心的'教學模式就難以改變,創新人才的培養就無法實現。因此,教學資源是保證教學質量的基礎和關鍵。教師必須很好地整合各地的教學資源,減少盲目開發、重複開發,真正做到教學資源開發的有序、共享。重視教學資源的建設,就是要求廣大教師學會“拿來”,即學會蒐集、整理和充分利用網上的已有資源,而不是要求所有教師都去開發多媒體素材或課件。只有當確實找不到教學所用的資源時,纔有必要由教師自己去進行開發。

5.加強學生問題發現和解決的設計

情境性認知理論認爲,知識、思維與學習情境是相互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的,因此,情境認知理論要求學習要在具體的情境中進行,創設情境以幫助學生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繫,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需要利用信息技術創造數字化的學習環境,創設主動學習情景。通過將教學任務情景化,包括不同情境的應用實例、有關的信息資料、解決問題的工具等,以便學習者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去主動發現問題、主動探索解決方案,通過體驗、感悟完成對問題的理解、知識的應用和意義的建構,始終處於動態學習過程。同時,整合還需要合作學習的設計,以異質的方式組成合作團隊,使每個學生多元化地、全面地理解內容。爲此,整合要求創設平等和諧的合作氛圍,設計有利於合作學習的問題,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引導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引導學生學習人際交往的技能,保證有效合作學習。

6.注重學生參與整合體驗的生態研究和設計

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倡導能動地利用信息技術進行交流,而且應該作爲社會的主體積極主動地改變信息技術環境。學生通過整合的學習,具備根據實際情況自主性的、創造性的和負有責任感的行動能力。因此,整合應該爲學生創設可以親身體驗的和可以進行活動的良好條件,整合的出發點應該是學生的實際生活,不斷擴大學生與信息技術、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交流的可能性。同時,還要收集學生的各種需求意見,按照學生的實際情況和需要改進方法,學生應該將自己的親身經驗帶入整合的學習過程之中。課程整合要求教學的重心不再僅僅放在知識的傳授上,而是要轉到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培養上來,爲學生終身學習提供機遇和條件,把學生自我計劃、自我管理、自主努力等元認知的認識和培養作爲整合目標之一。

目前,很多教師和教育研究人員已經積累了一些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寶貴經驗,但是,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一個漫長的、歷盡艱辛的過程,需要我國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全體努力和不懈追求。我們應該明確和理解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過程中,需要根據外在條件和內在主體的不斷變化,適時調整整合的內容和步驟以及相關的策略。因此在設計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時,我們應該以一種過程教育的眼光對待,重視諸多不確定性帶來的整合過程的複雜性,保證這一系統的開放性和動態性,踏踏實實地對待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這一長期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