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文化

民俗文化調查報告合集15篇

文化1.84W

在現實生活中,大家逐漸認識到報告的重要性,報告成爲了一種新興產業。那麼一般報告是怎麼寫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民俗文化調查報告,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民俗文化調查報告合集15篇

民俗文化調查報告1

1、貼春聯

有一種說法,春聯一貼,就不能討債。不論欠多少錢,也不論多麼急着用錢,也只有等到出了正月再要。不然那叫“摳”人家的門神眼,對雙方都不吉利。一些欠債戶,甚至早在二十七八就貼好春聯了。 主門上貼好春聯後,就貼一些什上。什麼物貼與其相關的字,牀上要貼“身體健康”或“身臥福地”等;堂屋後臺上方要貼“贈

福財神”或“金玉滿堂”等;後臺香爐窩上要貼“滿斗香火”等;臘臺兩邊上要貼“大吉大利”;箱子櫃子上要貼“滿箱衣裳”等;鍋臺牆壁上要先貼請的竈王爺,再在兩邊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橫是“一家之主”。水缸上要貼“水泉四海”;石磨上要貼“下面如雪”;院內外樹上要貼“滿院春光”、“擡頭見喜”、“春光明媚”等;豬圈羊圈牛棚上要貼“六畜興旺”等;架車和自行車上要貼“日行千里”等。如糞堆、紅芋窖、柴垛上等,要插上花花綠綠的紙條子。

要是頭年家裏有老人去世,過年是不貼春聯的。第二年,只貼綠紙或藍紙春聯。只有到第三年才貼春聯。臨泉舊時的對聯有許多講究,各姓有各姓的聯話。如姓張的是:“金鑑名臣第,春錢學士家。”姓程的是:“軍容周司馬,理學宋名儒”。姓寧的是:“科名高北斗,家世本兩清”。姓岳的是:“湯陰分世業,潁水振家聲”。

貼對聯的同時,舊時還要貼新竈君像,掛年畫,掛中堂字畫,張堂名燈。堂名燈就是大紅燈籠,燈籠上寫金字、堂名。堂名燈也是根據姓氏有別的`。如姓王的堂名燈是“三槐堂”,姓章的堂名燈是“全城氏”,姓周的堂名燈是“友竹堂“,姓賈的堂名燈是“瑞之堂”

關於春節民俗文化調查報告5

調查目的:

在春節期間,我國每個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慶祝,作爲一名中學生,在學習課本知識的同時,更應瞭解這豐富多采,帶有濃郁民族特色的傳統節日――春節。

調查時間:

xx年xx月xx日

調查地點:

家中及周邊

調查對象:

家中及附近老人

調查方式:

詢問並記錄

調查結果:

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從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直到正月十五。

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祭竈掃塵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臘月二十三的祭竈。傳說竈王爺自上一年的除夕就一直留在家中,到了臘月二十三日竈王爺便要昇天彙報這一家人的善行惡行。送竈多在黃昏入夜之時舉行,一家人到竈房擺上桌子,向竈王爺敬香,供上甜品。舉行過祭竈後,便要掃塵,新春掃塵其用意是要把“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

臘月二十七/二十八洗浴"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傳統民俗中在這兩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氣,準備迎接來年的新春。

臘月三十貼門神貼春聯貼福字貼窗花貼年畫守歲年吃餃子放爆竹給壓歲錢

除夕是每年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過年都有貼門神春聯的風俗。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爲人形掛在門旁,後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於門。春聯原題寫在桃木板上,後來改寫在大紅紙上,有吉祥避邪的意思,但守制要用白綠黃三色。貼福字、貼窗花、貼年畫都具有祈福、裝點居所的民俗功能,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飯要慢慢地吃,一直吃到深夜,而餃子則是飯桌上必不可少的,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在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到半夜子時吃。當新年鐘聲敲響時,整個中華大地上爆竹聲震響天宇。下面就是給壓歲錢,這可是我最喜歡的節目了。

正月七年級開門炮仗拜年聚財春節早晨,開門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稱爲“滿堂紅”。春節裏的一項重要活動是拜年,是人們辭舊迎新、表達美好祝願的方式:

拜年的形式:

一是走親戚的拜訪。七年級必須到長輩家,須帶禮物。

二是禮節性的拜訪。給同事朋友拜年,一般寒喧兩句就要告辭。

三是感謝性的拜訪。一年來欠人家情,就要借拜年之機買些禮物。

四是串門式的拜訪。對於左鄰右舍的街坊,見面彼此說:“恭禧發財”

另外正月七年級爲掃帚生日,這一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而把“掃帚星”引來,招致黴運。這一天也不能往外潑水倒垃圾。

正月八年級祭財神:

正月八年級祭財神,這天各家把除夕夜接來的財神祭祀一番,祭祀的供品用魚和羊肉。

正月初五: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說破五前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

正月十五這一天都要閤家團聚吃元宵。新年中第一個十五月圓之夜,天上一輪圓月朗照,人間則聚食形如滿月的元宵。今天,元宵的吃法就更加豐富了,不少人甚至開始了中西結合吃法,比如巧克力就已成爲元宵餡之一。鰲山燈杆、火樹銀花,這是元宵節最突出的景觀。張燈放火、觀燈遊賞是元宵主要的節俗活動。元宵節真是中國的狂歡節

過了正月十五,這一年的春節算是結束了

民俗文化調查報告2

一、調查時間:寒假期間

 二、調查對象家鄉人民主要是村裏人

三、調查方式:

採訪式調查,查資料,親身實踐

一、調查目的

1、圍繞風俗習慣、民間建築、方言土語等主題,指導學生通過網上調查、社會考察、採訪等方式和收集相關資料等方式瞭解家鄉傳統文化。

2、引導學生通過對身邊傳統文化的調查瞭解家鄉的傳統文化熱愛家鄉傳統文化的教育。和特色,並在活動中受到

3、引導學生互相交流活動成果,互相學習,增強彼此對傳統文化的瞭解。

二、調查內容

1、風俗習慣

下面是有關春節時候的習俗,雖說小打小鬧,但也是地方的風俗吧。大年八年級上午,各村民在村領導的帶領下,打開祠堂的大門,把裏面供奉的觀音壽星公公等神仙擡出來,用新毛巾,新汲的井水,由村裏輩分較大的前輩們將其擦洗乾淨,再給他們一番仔細裝幀。神門便被打扮的光彩奪目。隨着他們便在鞭炮嗩吶聲中被請入到專制的木架上,將木架放入一頂裝飾的十分漂亮的木轎裏,由村裏的青年人或中年人扛擡圍繞遊走。後面通常跟着浩浩蕩蕩的觀看隊伍,尤其是孩子們喜歡跟隨木轎追打嬉戲,場面甚爲熱鬧!木轎過處,人皆歡喜!當然你還可以請他們到你家停放一會兒,但你必須不停地放鞭炮,還得包紅包,圖的一個吉利。這些財務便充當村費 ,供以後一些農節開支,爲各種村裏活動提供保障。

農事安排在農村很講究的。我們村要過農曆正月十五才能下田勞作。發試下田之日叫起春早稻插秧時,各家各戶先要開秧門,下田栽禾苗時秧不夠。不能互相用手遞秧,栽不贏後面的人拋在田中間叫吃田螺。我們這有種特產紅桔,紅桔產區採摘紅桔時,摘桔人不能喝酒,還得剪指甲,並要用木製馬梯來摘。

我們還有飲茶風俗,以擂茶最爲顯著。擂茶是我們新干一枝獨秀的奇葩。過去一般只在客家人中存在,但現在已被新干大多數人接受,尤其是七琴和譚丘。擂茶時,擂者坐下,雙腿夾住一陶製的擂鉢,抓一把綠茶放入鉢內,我一根半米長的擂棍將茶搗碎,邊擂邊不斷的給鉢內添些芝麻,花生仁,草藥也可以。直到鉢中東西搗成碎泥,茶便擂好了。然後同瓢篩濾擂過的茶,投入銅壺加水煮沸,一時滿堂飄香。據說擂茶有解毒的`功效,即可食用也可藥用。

除此以外,始於宋形於明而盛於清的新干蓮花落又稱爲落離蓮或者搖錢樹,當地稱瞎子戲,是當時盲人乞討而唱的民間曲藝,內容多爲勸世人揚善懲惡,吉祥納福爲主。委婉動人,通俗易懂,生動風趣,具有寓教於樂,淳化民風之功效。

2、方言土語

下面是一些吉普方言,也就是我們吉安人說的話。我們肉不說肉,說妞。玩不說玩,說些。吃不說吃,說掐。掐不說掐,說撅。說不說說,說挖。掰不說掰,說缺(第四聲)。丟臉不說丟臉,說跌股。喜歡不說喜歡,說做新。很棒不說很棒,說接棍。倔強不說倔強,說熬咧。閒聊不說閒聊,說唆泡。算了不說算了,說脫卵。要命不說要命,說休命。傻X不說傻X,說大八神。聊天不說聊天,說缺牙膏。騙人不說騙人,說打啞哇。完蛋不說完蛋,說切裏貨。開小差不說開小差,說過陰。倒黴不說倒黴,說草捏(造孽)。做什麼不說做什麼,說組咋過。噁心不說噁心,說膩(第一聲)卻。很不說很,說幾哦。你做夢不說你做夢,說你想粉吃。瘋瘋癲癲不說瘋瘋癲癲,說懂懂黨黨。亂七八糟不說亂七八糟,說哈死巴人。你騙人不說你騙人,說你奉鬼嘖閻王。傻了吧唧不說傻了吧唧,說神頭得腦。 顧左右而言他不說顧左右而言他,說嘖七嘖八。欺負不說欺負,說掐色。 、吉安人去不說去,說切; 髒不說髒,說瓜啦煩不說煩,說nia吉安人去不說去,說切; 髒不說髒,說瓜啦煩不說煩,說nia吉安人做不說做,說自說暢銷不說暢銷,說跑火!說好不說好,說掐尬說舒服不說舒服,說撒火

3、民間建築

新干寶塔山七級狀元塔位於105國道旁,是爲了紀念何昌言的。他直言不諱,敢疏小人,爲當朝做出了豐功偉績。也是爲了激勵廣大新干學子端正態度,積極教育每一代人要多學知識爲國家做貢獻。青銅文化公園和大洋洲青銅博物館都展示了商朝時候的文物。極大地深化和推動了江西對殷商文明的認識與研究,還有利於考古工作的進行。

三、調查結果分析

1、關於風俗習慣結果的調查分析 通過上網查資料、向父母請教等方法瞭解了家鄉的傳統節日,以及相關的文化習俗,可以收集到了很多的文字和圖片資料。

2、關於方言土語結果的調查分析 通過平日收集的一些較爲典型的家鄉話,瞭解到我們家鄉方言的獨具特色,吉普話也可以說是贛方言的主要來源之一。隨着普通話的推廣,如今的小孩都很少講家鄉方言。因此也就出現了一個問題,若干年後,地方方言可能就會消失。

3、關於民居建築結果的調查分析 在活動中,我們參觀的建築不僅讓我們瞭解了家鄉的建築特色,而且瞭解到家鄉深厚的文化底蘊。同時,我們也發現這裏的文物急需要保護,希望我們的政府和羣衆積極加以保護。

四、體會總結

這次關於傳統文化的調查報告活動可以加強我們學生與社會的聯繫,加深學生與社會的瞭解,使學生可以更好地走向社會,走進生活,接受更多的鍛鍊。並更深的瞭解了家鄉傳統文化且對我們學生也優秀教育指導作用,希望廣大學子積極行動真正領會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民俗文化調查報告3

一、活動背景

目前,中學生對我國傳統節日瞭解不多,爲了讓我們瞭解民族傳統節日文化的知識,增強學生對傳統節日的認知和理解,並且能夠讓傳統節日得到更好的發展和繼承,我們進行了這次“過年風俗習慣調查”。

二、調查方式

通過報紙、書籍、網絡、電視等媒體。

三、調查內容

瞭解傳統節日的起源;收集有關詩詞;瞭解傳統節日習俗、飲食習慣,以及人們的其他活動。

四、調查成果

春節是我國最盛大、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俗稱“過年”。按照我國農曆,正月七年級時“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是一年的開始。傳統的慶祝活動則從除夕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元宵節。每到除夕,家家戶戶閤家歡聚,一起吃年夜飯,稱“團年”。其間談笑風生,其樂融融,然後一起守歲,敘舊話新,互相祝賀鼓勵。當新年來臨時,爆竹煙花將節日的喜慶氣氛推向高潮。我國北方地區在此時有吃餃子的習俗,去“更歲交子”之意。而南方有吃年糕的習慣,象徵生活步步高。守歲達旦,西貼春聯,敲鑼打鼓,張燈結綵,送舊迎新的活動熱鬧非凡。

掃塵

“臘月二十四,彈塵掃房子”,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上古的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民間的說法是這樣的: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塵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着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每逢臘月二十四這天,家家戶戶都要打掃房子,清晰各種工器具,乾乾淨淨迎新春。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爲節日增添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源於宋代,在明朝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提升。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爲門心、框對、橫批、春條、斗方等。

倒貼“福”字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商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聯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躍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DD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着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之後,主題越來越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我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誌》: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爲“饋歲”;酒食相邀,稱爲“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爲“分”;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爲“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爲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爲夜半時分。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閒聊,等着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徵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後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

吃餃子

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離家在外的遊子都要不遠千里萬里趕回家來,全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過年,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麪做成餃子皮,再用皮包上餡,餡的內容是五花八門,各種肉、蛋、海鮮、時令蔬菜等都可入餡,正統的餃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撈起後以調有醋、蒜末、香油的醬油爲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餃子、烙餃子(鍋貼)等吃法。因爲和麪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徵團聚合歡;又取更歲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餃子因爲形似元寶,過年時吃餃子,也帶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餃子,話新春,其樂融融。

拜年

新年的七年級,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干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稱爲“團拜”。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爲“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牀腳;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衆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現在長輩爲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

五、活動總結

經過以上的調查表明:我國是一個有着豐厚文化底蘊的國家,春節豐富多彩的風俗習慣爲我國的風俗文化的傳承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展現了一個異彩紛呈的中國。

民俗文化調查報告4

:歷史的車轍延續到今天,退去了浮華之後,留下的是精華的沉澱。民俗文化代表了一個地區的文化發展史,是個地區的精神徵,同時在生活中發揮一定的作用,滿足人們的社會與文化需求。研究各種民俗文化現象,將有助於對社會歷史傳統的梳理與展示,有助於對民衆實際生活及其觀念、心理的考察與理解,從而促進社會的進步和文化的繁榮發展。

秋天則層林盡染,山水如畫,遊人入此,每每流連忘返。溝旁一山,頂平如原,川底即可望見,名曰平頂山。平頂山市地處中原,文明開化較早,隨着社會的發展變展變革和人口遷徙,積澱了深厚的傳統習俗。而平頂山市城區則從建市到匯聚了從全國各地遷來的人口,習俗各異。當地傳統習俗與外地習俗逐漸融合,構成了平頂山市特定的民俗象。

平頂山市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裴李崗文化遺址、仰韶文化遺址和龍山文化遺址,表明她有五六千年的歷史。平頂山市是一個以煤炭、電力工業爲主的新興工業城市,境內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石油、煤炭、鉛、錳、銅、鐵等57種。其中煤、鹽、鐵的儲量最爲豐富,鐵礦儲量佔河南省的一半以上,是全國十大煤炭基地之一,有“中原煤倉”之美譽。

平頂山當地的美食有:魯山攬鍋菜、郟縣豆腐菜、三郎面牛肉、寶丰買根燒雞、舞鋼熱豆腐、葉縣瘸子燴麪、漿麪條、胡記米線、恵香包子、北舞渡胡辣湯、蔥油餅、酥油餅、郟縣餄餎面、蒜泥白肉、牛肉合、羊肉湯等。

神話傳說:

香山大普門禪寺位於新城區北部的香山上,始建於東漢後期,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史載,楚莊王三女兒妙善公主,俗稱三皇姑,曾在此修煉成佛,得道正果爲千手千眼大悲觀世音菩薩。寺內現存大悲觀世音大士塔建於北宋年間,爲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景點:

堯山、昭平湖、好運谷、畫眉谷、武鋼二郎山、燈臺架、三蘇園、龍潭峽、六羊山、中原大佛、葉縣縣衙……都是旅遊度假的好去處。

馬街書會:

農曆正月十三日是寶丰馬街書會主會日子,馬街書會是元朝興起連年延續的全國最大,歷史最久的曲藝盛會,是構成寶丰文化現象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馬街書會是固定場所舉辦的民間曲藝說書藝人進行藝術貿易和交流展示的傳統集市形式。

寶丰魔術:

可以說是平頂山一張獨具特色的文化名片,寶丰是中國魔術之鄉。它不僅豐富了人們的文化生活,同時,也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走出了一條“農民創辦文化,文化造福農民”的創新之路。這就是被文化部稱爲用非物質生產方式分流農村富餘勞動力的.創舉——“寶丰現象”。2006年9月寶豐縣被中國雜協命名爲“中國魔術之鄉”,併成爲全國唯一的“中國魔術之鄉”。

我國多元一體、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是歷史悠久、博大精深的源頭、根基和底層,是各族人民性格、精神和情感的重要載體。民俗是一種羣衆性的文化創造結果,民俗對繼承和弘揚傳統的民族文化,建設精神文明,將起到積極你更是的推動作用。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平頂山人有豪邁的性格不拘小節,這正是這片土地的孕育。我們要愛護我們的民俗文化,“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把我們的民俗文化發揚光大。

現在的平頂山,魅力依舊光彩照人,在各方面發展的同時,也不會忘記傳統的藝術,不僅是平頂山的風采更是一個民族和國家的驕傲,因爲“民族的纔是世界的”

民俗文化調查報告5

民俗文化,是指民間民衆的風俗生活文化的統稱。也泛指一個國家、民族、地區中集居的民衆所創造、共享、傳承的風俗生活習慣。而中國,作爲一個歷史悠久的大國,擁有博大且渾厚的文化。因此,從古至今就流傳下不少傳統節日,像: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等。身爲炎黃子孫的我們深感自豪,這些傳統節日牽動着我們的心,激勵我們對此進行深入的瞭解與分析。值此清明之際,我們小組開展了有關重陽節的一些調查。

一、調查目的:

1、讓學生了解重陽節的來歷和習俗及民族文化含義

2、瞭解當前我校學生對重陽節的瞭解程度、態度

3、培養對老人的敬老之情,弘揚敬老愛幼的優良傳統文化。

二、調查對象及方法:

1、對象:東華理工大學撫州校區部分學生

2、調查方法:

①上網查閱重陽節相關資

②採用問卷調查方法調查。向所取得的樣本中的個體發放《重陽節問卷調查》

三、調查結果分析及收穫與反思

1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一些地方把夏曆九月初九定爲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中國政府在19xx年將每年的這一天定爲“老人節”、“敬老節”。從調查結果顯示,對於重陽節這個傳統的中國節日,當代大學生都知道它是農曆九月九日,可是對於它的歷史及發展過程的卻不太瞭解,對於這種小節日關注度不夠,不像對春節,元宵節,中秋節,端午節一樣重視。對於重陽節日的一些風俗習慣,如登高,賞菊,插茱萸或是別稱敬老節或是它的針對羣體老年人等知識,學生們就更是不懂。看來,重陽節在社會羣體中,至少可說在大學生中重視程度很不夠。

2,大部分大學生認爲在重陽節當天關愛老人最有意義的活動是去敬老院幫老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如:聊天、唱歌、打掃衛生、做飯。這確實是個關愛老人的好方法,“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人院的老人不也是相當於我們自己的老人嗎?用這種方式,既不需要我們花費太多時間精力,同時又能讓老人們感覺到溫暖,讓他們不覺得自己是孤獨可憐的,還有很多人在關心他們。並且,從這種活動中,我們可以學到很多,可以提高我們的尊老敬老愛老意識。

3,對於關愛老人最好的方式上,大部分大學生認爲應該多抽些時間來陪陪他們,但如果條件不允許時,就應該多給他們打打電話,噓寒問暖,讓他們感受到我們的愛,感受到家的溫暖,而不認爲用錢和好的`生活就是最好的回報。的確是這樣的,老人們要的不是多麼富裕的生活,而是希望子女們能多多陪陪自己,說說話,嘮嘮家常,即使每天粗茶淡飯,他們也會覺得很幸福很滿足。

4、當問及到父母的養老問題上,大部分學生採取的是把他們接到身邊親自照顧的方式。少數的則是請保姆或是送老人院。由此看來,學生們的尊老愛老意識還是很強的,這也是受中國優良的傳統文化薰陶的結果。不過這只是我們當前的美好心願,將來在遠離家鄉的城市工作後,或是真的在城市裏安家落戶後,或許我們美好的願望就會因爲種種因素干擾而破滅了,比如買不起或租不起夠大的能住下父母的房子,或是太忙沒有太多的時間照顧他們,或是農村和城市的代溝容不下父母。這種種的原因導致願望的破滅,不然怎麼會有越來越普遍的孤

寡老人和空巢現象的現象存在呢?

5,隨着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的提高。但是當今社會卻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空巢老人、孤寡老人,這一問題值得我們去關注。當然我們也對這一問題的解決方案進行了調查。通過調查結果來看,很多學生認爲要解決這一問題,最爲重要的是“加強政府的主導作用,提高對社區和農村養老服務事業的投入力度”。我覺得這種觀點是當前中國人的普遍想法——“遇事找政府”。但是,我們爲什麼不想想爲什麼會出向這一現象,究其原因還是我們當前扭曲的人生觀價值觀所致,在現今這個金錢至上的社會,人們一切向錢看。他們爲了追逐所謂的金錢、利益、事業、名譽、地位、權利等,寧願放棄親情,把年邁的父母留在家中,不管不顧。其實子女都知道父母要的其實不多,只要子女心中關心、記掛他們,時常回家看看或通過電話聊聊天,讓父母知道他們的子女過得幸福快樂健康就行!我們通過今天的調查就是希望作爲子女的我們,平時多關心關心父母,爭取以後不要讓我們的父母以後成爲空巢老人!

重陽節,俗稱老人節。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爲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在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插茱萸、賞菊花。是歷代文人墨客吟誦最多的節日之一。表達了對老人的重視。但是日前,我國人口老齡化現象日益嚴重。出現“空巢”現象,許多孤寡老人子女不在身邊。九九重陽節蘊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蘊,具有廣泛社會影響力。因此,我們要重視起這個節日來。敬老愛老尊老助老是每一個子女應該做的事。到“子欲養而親不待”時再追悔爲時晚矣。家家有老人,人人都會老”。關愛今天的老人,就是關心明天的自己。重陽節帶給我們的不是登高、賞菊、吃重陽糕,而是一種信息:老年人更需要愛、需要快樂和健康。他們需要的也許並不是你的錢物,不是禮物,而是你一聲深情的問候創建一個敬老、愛老、養老、助老的氛圍。

民俗文化調查報告6

婚禮禮儀文化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學校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的具體安排和《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的特點,可以全面提高我們將所學理論應用於實踐的能力,深入研究新問題,總結新經驗,提高我們運用理論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利用節日的有利時機,通過詢問、走訪、親身體驗、座談等方式,對鐵嶺地區婚禮禮儀文化的變遷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專題調查。通過調查,我學到了知識,增長了見識,豐富了社會經驗,爲以後參加社會實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形成了以下調查報告。

一、鐵嶺地區自然條件

鐵嶺市是遼寧省新興的工礦城市,位於遼寧省北部,遼河中游東岸。北部和東北部與吉林省四平、遼源相鄰,西北部與內蒙古通遼相鄰。距省會瀋陽61.3公里,總面積1.75萬平方公里,總人口287萬。

鐵嶺市轄三縣(昌圖、鐵嶺、西豐),兩市(開元、鐵法),兩區(清河、鄞州)。鐵嶺有“遼北糧倉”之稱,有四個國家商品糧基地縣。正常年份,全市糧食總產量超過25億公斤,其中玉米20億公斤,佔全省出口量的三分之二。鐵嶺是遼寧省畜牧業生產基地,肉牛、豬、鹿、羊、家禽產量分別達到126萬頭、328.5萬頭、2.5萬頭、55.2萬頭、8660萬頭。西豐縣、昌圖縣、鐵嶺縣、開原市爲全國秸稈養牛示範縣,鐵嶺市爲全國秸稈養牛示範區;昌圖縣、開元市、鐵嶺縣是全國瘦肉型商品豬基地縣;“昌圖黑豬”是遼寧省地方優良品種。昌圖縣被譽爲“中國鵝之鄉”,西峯蔘茸市場是東北地區最大的蔘茸集散地。全市蔬菜種植面積117萬畝,年產量270萬噸。其中,保護地面積26萬畝,年生產新鮮優良蔬菜160萬噸。

鐵嶺是一個多民族的城市。漢族佔總人口的84.46%,滿族、蒙古族、回族、朝鮮族、錫伯族等30個少數民族佔總人口的15.54%。擁有豐富的水電資源、豐富的礦產儲量、優越的區位條件、便捷的交通通訊和獨特的旅遊資源。

二、傳統婚禮文化的特點

經調查,傳統婚禮文化具有如下鮮明的民族特色:

偉大的禮物:男方選擇一個好日子,帶禮物去女方家。女方家收到禮金,就把一部分還給男方家,這叫“回禮”。意思是“五代同堂,百子千孫”。

嫁妝:女方父母必須在嫁妝裏有龍鳳被子、枕頭、牀單等被褥;兩雙拖鞋,兩套睡衣和內衣。

擡頭:擡頭儀式在婚禮當天上午舉行,時間一定要選好。男的應該比女的早半個小時開始(差一個小時左右),男女都由“幸運的傢伙”和“幸運的女人”來抱。男女都要穿睡衣,女方要在能看到月光的窗口,窗戶開着。所謂“幸運的傢伙”和“幸運的女人”,都是男人女人的長輩,選擇自己的父母和孩子活着,擁有和諧的婚姻。從前,女人走到頭後不允許在地上行走,所以大金不得不擡着她的轎子。上頂的時候,“好運”和“好運”會梳着說:“一梳,梳到底;兩把梳子,白髮和梅綺;三把梳子,給兒孫們梳”。

回到三朝:幾個新人準備了以下物品回女兒家:兩隻金豬,一壺酒,一對雞,兩盒糕點,兩筐生水果,兩盒麪條,五花肉,兩斤豬肉。女人家一定要養女兒女婿當飯吃。回到大門口後,新娘一家人像往常一樣回來了,包括蛋糕、竹竿、雞肉、生菜、芹菜、豬頭和豬尾。因爲時代的進步,一切都很簡單,以上禮物都是可以替代的。代替豬肉的叫豬肉金。不是蛋糕,是蛋糕金。

禁忌:孕婦和有孝心的人不允許目睹新人出門、進門,不允許觸摸新人的衣服和新房內所有物品。結婚的新人“爬頭”必須穿在未婚兄弟胯下才能出門。

三、今天的個性化婚禮豐富多彩

通過調查,今天的婚禮增添了很多文化氣息,許多傳統的儀式和形式被一些歐洲的婚禮方式所取代。在人們的心目中,很多婚俗的.觀念都更新了,步入婚禮殿堂的那一天是人生中最隆重的一天。婚禮的意義在於爲一對相愛的男女揭開婚姻生活的序幕。擁有一個完美、神聖、喜慶、個性化的婚禮是新人的共同願望。

現在現代人社交繁忙,很多新人都選擇了流行的歐洲浪漫燭光婚禮,既減輕了負擔,又給人留下了美好的印象。還宣傳了新奇的婚宴文化。

燭光婚禮最突出的特點是異國情調、優雅、獨特和浪漫。司儀。婚禮開始,室內燈光昏暗,靜燈開啓,全場準備婚禮音樂。燭光婚禮上另一個特別的人是主管。他穿着深色西裝,戴着白手套。婚禮的所有內容都由主管指導。婚禮將在30分鐘內完成。婚宴最好的地方是二樓的四季廳和三樓的百樂門。

民俗文化調查報告7

一、調查報告的理由:

寒假期間,我和家人一起度過了一個平靜快樂的春節。春節期間,我發現了一些習俗,這些習俗在中國新年習俗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過年的習俗是怎麼來的?我帶着問題拜訪了村裏有名的老人。

二、調查報告的內容:

通過調查瞭解到,春節代表着新的一年的.開始;春節,意味着春節的到來,是美麗的象徵。春節沒完沒了,但你爲什麼要慶祝呢?根據傳說,有一個吃人的怪物名叫“年份”。“年份”每365天就會出來吃人。一個聰明的孩子想到了一個辦法:他讓人在門前貼紅對聯,掛紅燈籠,放鞭炮。“年份”嚇回湖中。從那以後,人們每年都貼對聯、掛燈籠、放鞭炮。“年份”再也不敢出來了。所以第二天人們會穿上新衣服,回家拜年,遇到人會說“新年快樂”。這個習俗一直流傳下來。即使在今天,人們仍然說“新年快樂”。

春節期間,人們會一起吃團圓飯,無論多遠,都會盡最大努力回家。農曆十二月二十九日,人們開始貼對聯。傅”話,吊錢。Put “傅”把它倒過來貼,有“幸福就在這裏。的意思。除夕之夜,女人忙着包餃子,男人去“去墳墓”。“去墳墓”意味着我們希望死去的親人感受到新年的氣息,也表達了年輕一代對死去親人的懷念和孝順。

除夕吃餃子已經成爲中華民族不可或缺的習俗。首先,餃子的形狀像一個錠,人們在春節吃餃子“發大財。意義;第二,餃子有餡,方便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在餡裏,以寄託人們對新年的希望。包餃子時,人們通常會包金如意、糖果、花生、棗、栗子等。吃金如意和糖的人來年會更甜;吃花生的人會長壽健康;吃棗和栗子的會早生。

春節期間,長輩會給晚輩一些壓歲錢,意思是給晚輩加年,也是把對晚輩的愛和期待寄託在晚輩身上;餃子第一天,第二天第一天,第三天就得串親戚。人們會從元旦開始走親訪友,有的會一直串到第九天或第十天。人們交換過去一年的得失,爲新的一年畫出新的光譜。………。

三.調查報告摘要

春節的習俗歷史悠久,在中華民族中流傳了幾千年。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希望“春節習俗;在中國發揚光大。

民俗文化調查報告8

調查目的:此次調查主要是將我的家鄉安福縣的飲食文化系統地形成文字,將其展現出來,使得我自己以及同組同學對我的家鄉的飲食文化有深入瞭解。

調查對象:安福縣部分村落

調查方法:查找資料,問卷調查,實地考察

安福距今有2200多年的建縣史,是江西省18個文明古縣之一,歷史上人文鼎盛,文化源遠流長,民俗文化保存較爲完整,有表嫂茶、吃新節、火把節、燒塔等數十種民俗活動。

表嫂茶

在元宵節後到春播之前,安福會以自然村爲主,每天一戶,輪流進行“表嫂茶”習俗表演。“表嫂茶”,俗稱“請茶碗”,是安福縣境內農村已婚婦女們之間流行的一種獨特茶俗,氣氛熱烈,特色鮮明。它分佈於安福的南鄉片和西鄉片,而以南鄉洲湖鎮塘邊村最典型。請茶時,請茶主婦要用黃條蘿蔔、甜姜、黃豆等茶點熱情款待。喝茶時,不講究規矩程式,大家無所不談,氣氛熱鬧祥和,平日裏的各種嫌隙,都在暢談中化爲烏有。待到茶興濃時,一些能打山歌的表嫂會唱《採茶歌》、《三碗茶》等來助興。

吃新節

至每年早稻收穫之前,安福將會舉行“吃新節”盛宴。安福吃新節是安福縣68個鄉村盛行的一種地方性傳統民俗節日,其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周朝,歷史十分悠久。相傳很久以前,天地洪荒,武功山成了孤島。人們困在島上,一天,一隻大花狗泅上了孤島,從尾巴上抖落數十粒稻種,救了人們的.大難。故此,豐收的稻穗便像彎彎的狗尾。後來每年早稻收穫之前,人們便舉行盛宴,讓大花狗嘗新,以表謝意。另一種傳說武功山有隻“白霧妖精”,每年夏收前吐出白霧,把農民即將收割的稻穀毀掉。後來,“五穀神”將“白霧精”打敗,救了農民,人們在新谷登場前舉行宴會,請五穀神嘗新,以致謝忱。

節日的內容主要是祭祀五穀神、土地、康王、福主和梅山諸神菩薩。形式有敬齋、耍龍燈、遊壠、打火把、唱山歌等。節日主要是爲了慶賀豐收,並祈禱神靈,祝願來年五穀豐登、風調雨順、百業興旺,也是爲了聯絡親朋好友、愉悅心身,促進社會和諧。吃新節羣衆參與面廣,場面喜慶熱烈,規模宏大,其隆重程度,勝過端午,超過中秋,僅次於春節。

六月六

每年六月六,各地遊客紛至沓來,古老的山村一片歡樂,以迎接雲火把節的到來。雲火把節歷史悠久,僅在安福縣彭坊鄉雲村就歷經9代約170餘年。當日,家家戶戶備好祭品,製作祭祀法器,相邀山下親朋好友來山裏。他們白天在自家田裏祭拜山神、土地,並點起火把向田埂裏四下燎蟲;晚飯後,全村男女老小敲鑼打鼓,燃起熊熊篝火,隆重祭拜各路神靈,祈求神靈驅魔消災,保佑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期間,他們還打着火把遊壠,圍着篝火唱山歌。

燒塔

待至中秋佳節之日,安福百姓爲祈求風調雨順、日子興旺、歡慶中秋佳節,又將開展“燒塔”民俗活動。安福縣是“吉安中秋燒塔”習俗保存最好的地區。境內南部陳山河流域的六個鄉鎮尤爲盛行,而以金田鄉柘溪村最爲典型。“安福中秋燒塔”習俗主要內容有壘塔、燒塔、封塔三部分,燒塔過程伴有祭月、對唱山歌、小調、舞龍燈、舉龍鳳旗、撐宮燈等活動,特色鮮明。

結束語

這種種民俗文化旅遊風采的展示,帶動了安福鄉村旅遊發展,也使安福越來越受遊客的青睞。民俗文化不僅代表了農民生活中的喜悅的凝結,也展現了親朋好友,左鄰右舍之間的和睦友好,是我的家鄉不可多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對研究安福的文化具有重要價值。

民俗文化調查報告9

一、調查報告的原因:

寒假期間,我隨家人過了一個祥和快樂的春節,在過春節時,發現了一些風俗習慣,在中國人的過年習俗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過年的習俗又是怎樣來的呢?我帶着疑問走訪了村裏的知名老人。

二、調查報告的內容:

通過走訪調查瞭解到:春節,代表了新的一年的開始;春節,意味着新春的到來,是美好的象徵。周而復始的`過着春節,可爲什麼要過春節呢?相傳,古時候有個吃人的怪物叫“年”。“年”每隔365天就會出來吃人。有一個聰明的小孩想了一個辦法:他讓人們在門前貼上紅對聯,掛上紅燈籠,並放鞭炮。“年”被嚇跑回湖裏。從此,人們每年都貼對聯,掛燈籠,放鞭炮。“年”從此再也不敢出來了。所以人們第二天都會穿上新衣服,走家串巷去拜年,見到了人都會說“過年好”。這個習俗也就被傳了下來。直到今天,人們仍會說“過年好”。

春節,人們都會在一起吃團圓飯,無論多遠,也都會想方設法趕回家。臘月二十九,人們就開始忙着貼對聯、“福”字、掛門錢。把“福”倒過來貼,有“福到了”的意思。大年三十,女人們就忙着包餃子,男人們就去“上墳” 。“上墳”意味着想讓死去的親人也感受到新年的氣息,同時也表達了晚輩對已故親人的懷念與孝敬。

年三十晚上吃餃子成爲中華民族不可缺少的習俗。一是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去“招財進寶”之意;二是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到餡裏,以寄託人們對新的一年裏的祈望。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金如意、糖塊、花生、棗、栗子等包進餡裏。吃到金如意、吃到糖的人,來年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

春節,長輩會給晚輩們一些壓歲錢,意味着給晚輩們添歲,也寄託着長輩對晚輩的愛與期望;七年級的餃子八年級的面,九年級還得串親戚。人們會從大年八年級走親戚,串朋友,有的一直串到初九或初十。人們交流過去一年的得與失,爲新的一年繪新譜。……….

三、調查報告的總結

春節的習俗來源已久,在中國民族流傳了上下幾千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望“春節習俗”在中國大地上發揚光大。

民俗文化調查報告10

一、問題的提出

過了臘八就是年。最近幾年放寒假的時間越來越晚,可以說放了寒假就是年。去年臘月25放假,今年由於疫情形勢提前了。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單位工作忙碌,家裏神獸歸籠,春節漸漸逼近,面對繁瑣的過年風俗,我們該如何平衡呢?特此對身邊的人進行調查。

二、調查方法:

1、閱讀書籍;

2、藉助網絡查找資料;

3、詢問身邊的人。

三、資料整理

簡要介紹過年習俗主要有買年貨、掃塵、貼春聯、剪春花、掛年畫、年夜飯、壓歲錢、守歲、吃餃子、吃湯圓、祭祀祖先、放鞭炮、看春晚、拜年、貼福字、逛廟會、賞花燈等。過年,是指過“年節”,即現在所稱的“春節”。我們當地還保留的習俗:買年貨、掃塵、貼春聯、年夜飯、壓歲錢、吃餃子、祭祀祖先、看春晚。

調查對象的相關情況

媽媽(農村):從臘月就開始準備,殺豬,薰臘肉,生麥芽,手工做酥糖,打豆腐,做豆腐乳,除塵,貼春聯,準備一頓豐盛的團年飯。在農村基本上可以自給自足,年貨都是兒女們買回家的。自己只需要買一些小件生活必需品。除夕的下午,家中的男子會去祭祀祖先,風雨無阻。去以前拜年不送禮物,只放鞭炮,村民們輪流請客吃飯。現在不像以前那樣相互串門,只是與自己的兒女相聚。沒有什麼重要的事情,基本上是不吃人家的飯,也不待客,年紀大了,忘性大,做不了飯。吃過團年飯,就覺得好累,好想靜靜地歇幾天。過好自己的日子。

婆婆(城市):以前掛各種臘味,今年不掛了,只炸了丸子。現在大魚大肉不受歡迎,孩子們都學會了養生,習慣口味清淡。我們也改吃素。現在越來越懶了,除塵,洗窗簾都請人做。團年飯也不想做了,很想在賓館訂一桌,只是沒有在家裏有氣氛。多年前就不熬夜看春晚了,身體受不了。節目有回放功能,正月間慢慢看。正月七年級不吃包餃子了,做素餡的吧,冬天沒有合適的青菜。做肉餡的吧,又覺得太膩了。

輝哥(家有老母):除塵是必須做的事情,對聯不僅要買,還要買上氣派的對聯,一年到頭都是紅紅火火的。涼菜,熱菜都要準備,去年29的晚上,夫妻兩個一個滷菜,一個下炸,忙了半宿。家中有老母親,每年正月七年級,兄弟姐妹卻會來拜年。需要準備午餐和晚餐。

紅姐:平時兩個人在家,孩子上高中了。自己有嚴重的頸椎病。每年過年前請人打掃衛生,只是除塵,今年500元。洗窗簾另外再算。

小明:家有兩寶,大多數的時間用來陪孩子。除塵自已來做,買的長柄可伸縮除塵器,天花板觸手可及,毫不費力。擦拭窗戶玻璃有專門工具,既方便又幹淨。房間平時都比較乾淨,年前再分區域進行一次徹底大掃除,每天做一點,一點都不累。窗簾嘛,不一定要年前冼。夏天、十一前後都可以,天氣好,掛上去就幹了,不用特意晾哂。紅姐每年請別人做衛生,還不如請我。讓我輕鬆賺錢。

小榮:前年疫情期間,禁止走親訪友,拜年聚餐。我覺得挺好的。自己想吃什麼就做什麼,還可以在家靜靜地陪伴孩子,真是一種享受。以前每年家裏來客人了,家裏男的只知道吃吃喝喝,熱鬧喧天。家中的飯菜卻是女的操勞,客人走後還得忙着收拾房間,疲憊不堪。

我根據平時的觀察發現,現在物資豐富,交通方便,“年貨”觀念不像以前那麼迫切,什麼時候都在過年。以前城市裏拜年送禮品,只是一種形式,並不是必需品。最後淪落爲“雞肋”。現在基本上是送紅包。晚輩給長輩拜年,長輩給小輩家裏的孩子封紅包。安排時間接小輩們吃飯,小輩們需要回請長輩。整個春節就在酒席中度過了,無法專心陪伴孩子,還會讓他們受到不良影響。疫情之後,漸漸發展到子女給父母拜年,父母給孫子、孫女發紅包。聚餐也明顯減少。

調查結論

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都越來越獨立,自主意識越來越強烈。一羣人的狂歡並不是真正的快樂。一個人的孤獨並不是真正的寂寞。年味漸漸變淡了,過年風俗還在,一年一聚的心願還在。在疫情防控特殊階段,健康最重要。我們需要移風易俗,與時俱進。放假不是爲了忙碌,徒增壓力,而是真正的放鬆與休閒。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只要心中有情,不一定是春節,什麼時候都可以相聚。不拘泥於過去,不限制於形式,隨心就好。

春節民俗文化調查報告3

中國是一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多民族聚居的國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傳統的節日,春節就是漢族人民最隆重的節日之一。

時間如流水,忙碌了一年,這隆重的節日馬上就要來臨了。20xx年這個春節常山的`人們將會如何度過呢?爲了解今年大家春節的安排,我們對社會進行了一次調查。據瞭解,在我們常山有85%的人都以“掃塵—辦年貨—貼春聯—歡度除夕—收壓歲錢—拜年”這一道程序來操辦。

掃塵:據調查,80%人們在春節的前一星期就開始了。在這一過程中人們主要以打掃傢俱,電器爲主。但也有忙於工作20%的人們到公司放假後纔會開始,或是請親戚幫着打掃。還有些有錢的人去請保姆來打掃。那麼人們爲什麼要在春節前夕做掃塵呢?經調查,人們一方面是爲了有一個乾淨的環境來迎接新年,二,是一種迷信的說法,說是爲了除去前一年的晦氣,快快樂樂的迎接新年。

辦年貨:有的人們就更早了,他們在春節的前一個月就開始準備,爲的是買到既便宜又好的物品。但更多的人還是會在春節前一個星期開始忙碌。到了春節的前一兩天後,人們就更忙得不亦樂乎了。殺雞的殺雞,宰鴨的宰鴨,連小孩也要幫着大人提水。

貼春聯:據我們瞭解,現代社會的春聯十分的普遍,它使及家家戶戶,人門用的春聯基本上都採用紅底黑字或是紅底金字,以加深歡樂之情,驅除邪惡。在一般的家庭中,貼春聯的時間是在除夕之夜,但有的家庭因爲要出門旅遊而提前。

歡度除夕:春節前夕做的這一番事爲的就是迎接這個激動人心的時刻,在這一刻人們又會幹些什麼呢?據我們瞭解,有88%的人認爲看春節聯歡晚會,在這些人中有60%是老人,因爲那一個個精彩的、有趣的表演吸引着他們。還有15%的青年人認爲在電腦上聚會也比較合適。那麼還有2%的人他們又會幹些什麼呢?他們是在看天上美麗的禮花。

收壓歲錢:在大多數的家中,新年的時候是孩子們最快樂的,飽受家庭的無限溫暖,親人的呵護,在快樂中成長!有的家庭爲了給孩子新的一年的動力打人往往會給孩子一些壓歲錢,祝賀孩子又長大了一歲。孩子也會開心地收下壓歲錢,並對送壓歲錢的親人說一些表示感謝。

民俗文化調查報告11

摘要: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56個民族共同創造了祖國悠久的歷史和璀璨的文化,要了解一個地方,首先要了解它的民俗文化。文化因地而異,因人而異,那麼,我們各自眼中自己家鄉的民俗和風情又是怎樣的呢?本文通過從“風味小吃”和“民族風情”兩個方面來介紹自己家鄉清鎮市的民俗文化,希望通細緻的描述,讓更多人瞭解自己的家鄉,讓家鄉的民俗文化廣爲傳播。

關鍵詞:

家鄉,民俗文化,風味小吃,民族風情

家鄉簡介:

我的家鄉在美麗的喀斯特地貌雲貴高原上的清鎮市,這裏位於貴州省中部,距省城貴陽22公里,面積1492平方公里。轄內有四個鎮六個鄉,現在有彝族、白族、壯族、苗族、回族等二十多個少數民族。

清鎮市氣候溫和溼潤,能源、礦產、生物、旅遊資源豐富,被人們譽爲“珠聯璧合之地”。著名的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紅楓湖、省級風景名勝區百花湖和東風湖,就是鑲嵌在這塊寶地上的三顆璀璨的明珠。

家鄉的民俗文化

我的家鄉清鎮歷史悠久,是一個文化豐富,底蘊深厚的古老城市。據史記載:清鎮縣地,古爲牂牁、夜郎境,唐宋時屬蠻州清州地。下面,我從“風味小吃”和“民族風情”兩方面淺談家鄉清鎮市的民俗文化。

一、清鎮風味小吃

(1)劉姨媽黃粑

劉姨媽黃粑是清鎮市的著名商標,也是上百年的歷史的著名小吃,黃粑又名黃糕粑,主要成分是黏米、糯米、黃豆、白糖等原料。從20xx年開始,劉姨媽食品廠對傳統產品進行了創新改進,在保持黃粑原有糯香味的同時加入五仁、糯玉米、鮮肉等,於是有了現在的糯米、小米、玉米、五仁、甜蕎、八珍、鮮肉、燻肉、黑糯米、竹葉粑等來個品種。

說到黃粑的起源,還有個難以考證的小故事。三國時期,貴州被稱作夜郎。據說諸葛亮當時正率兵征戰孟獲,在夜郎國與黔國洞主作戰。一日,蜀軍正埋鍋造飯,突然探子來報,說有蠻軍臨陣。諸葛亮一聽,下令出戰,沒幾下,便打退了黔國洞主的人馬。也不知這諸葛軍師是何用意,下令大軍乘勢窮追蠻軍上百餘里。可就急壞了這軍中的火頭軍了,久等部隊不歸,可這煮着的豆汁兒和米飯不能浪費呀,本來就沒帶多少糧草,怎麼辦呢?諸葛軍師一看這情形,命

火頭軍士把未用的豆汁兒與米飯摻和到一起,放到大木甑內加火蒸煮以保其不餿。等大捷而歸的士兵回營,被豆汁兒摻和過的米飯已足足蒸煮近兩日,又累又餓的.士兵們急忙分食,誰料這米飯已成另一番模樣,不但色澤黃潤,而且味道甘甜香軟,吃起來更有一番滋味。三下兩下便吃了個精光,當地百姓也仿此手法制作,世世代代延續下來,貴州便又多了這麼一道風味小吃———黃粑。

(2)羊肉粉

這裏主要是指當地回民的吃法,流傳開來,以清湯羊肉粉爲主,不放一點辣椒,味道鮮美無比,但是用於佐餐的炸朝天椒,那是奇辣,一般外地人,吃一個小小的紅辣椒,就受不了,而當地人,要吃一碟。每天早上排隊吃羊肉粉的清鎮人以學生爲主。

(3)三角花園小吃一條街

清鎮市區人口不多,入夜,市中心的三角花園廣場卻熱鬧非凡,小吃檔口一直襬到路中間,有各式燒雞,烤肉、絡鍋土豆、湯園、冰粉冰漿,一直要吃到零晨4點,人羣才散去。

二、民族風情

(1)苗族四月八(跳花場):每年的正月初八或農曆四月初八,清鎮各個支系的苗族同胞們都會成千上萬地聚集在草坡上,大家吹着蘆笙、踩着舞步、載歌載舞。花坡上除了苗族青年跳花之外,還有地戲表演、少男少女對歌等,是一個民族大聯歡的節日。

(2)布依族六月六:農曆六月初六,是布依族同胞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布依族同胞會身着節日的盛裝,大家紛紛聚在一起,以對歌、舞蹈等形式展示自己的風情風貌。同時,布依族姑娘會唱起優美動聽的《敬酒歌》,請您品嚐她們親手釀造的米酒。

(3)彝族火把節:清鎮彝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是農曆六月二十四日火把節。是日夜,男女老少皆手持青槓柴、松枝、幹竹等火把,遊行村寨、田間,以壩子作爲節日活動場所,堆砌寶塔形火炬,選一根青松柱立在中間,點燃後,全民歌舞,通宵達旦。節日期間,殺豬宰羊祭諸神。

(4)仡佬族吃新節:“吃新節”是仡佬族最講究的節日之一,每年農曆七月的龍日或八月的蛇日,新谷即將收割時,摘取穀穗,回家炒幹,去殼成米,將新米煮成飯,一是爲祭奠祖先,二是爲供奉穀神。每逢節日還邀請地戲班子演唱地戲,歡送祖宗神靈和五穀之神。

民俗文化調查報告12

調查時間:

寒假假期

調查地點:

長輩親戚家

調查渠道:

長輩親戚、網絡查詢、書籍尋找

調查結果:

長輩親戚:春節要團圓,除夕夜晚上要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飯。正月七年級,要早早起來去當地的寺廟燒香拜佛。春節八天,要到處拜訪親戚。

網絡調查: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爲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貼春聯、掃塵、倒貼福等等的習俗。

書籍尋找:臘月初八吃臘八蒜、臘月二十三祭拜竈王爺、年三十吃團圓飯、大年七年級逛廟會、正月十五鬧元宵……大人們的忙碌,孩子們的熱鬧,濃濃的年味兒。書籍中於把一家幾口的人物放進去,從他們的視角看老北京春節的民風民俗,畫中的一個城門甚至一個城牆垛都非常有講究。

春節民俗文化調查報告5

調查目的:

瞭解本地節日傳統及風土人情,弘揚祖國傳統文化

調查時間:

20xx年12月

調查地點:

臨泉以及周邊縣市

調查對象:

老鄉、教師以及專家、學者

調查方式:

走訪、查閱資料、網絡等

春節,即農曆新年,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在臨泉地區,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竈,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最爲熱鬧和隆重。

傳統流程與習俗

臘月初八

農村有句俗話:“吃了臘八飯,就把年來辦。”所謂“臘八飯”,即一種粥,因此“臘八飯”又被稱作“臘八粥”。製作很簡單,即將五穀雜糧一起煮,預示春節將近,寓意;來年五穀豐登。過了臘八,年味就逐漸濃起來。

祭竈

所謂“祭竈”,即祭祀竈神,竈王爺。俗語有:“君祭三,臣祭四,王八祭五,鱉祭六。”(這後兩句帶有玩笑罵人之意)因此,臨泉地區祭竈在臘月二十四,祭竈的貢品以當日晚餐爲主,輔以必不可少的糖和蜜棗。農村地區做飯用的竈稱爲“地鍋”,竈臺稱爲“鍋臺”,主人做好晚餐後須先盛一份放在鍋臺上,再擺上事先準備好的糖和蜜棗。據說竈王爺是玉皇大帝派到

各家專管監視的,臘月二十三這天他要上天彙報這家的表現。給他糖和蜜棗吃,就可以讓他嘴巴變甜,在玉皇大帝面前只說好話,以保來年富貴與平安。貢給竈王爺的吃食,家裏人人不許碰,只有在晚飯過後纔可以吃,若小孩子不懂事偷吃了,便會遭到大人的訓斥。

有的人家會在竈臺上供奉竈王爺的神像,神像兩邊也通常有一副對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橫批是“一家之主”。在這一日,家家戶戶都在門前燃起了垛香空氣中瀰漫着濃濃的香氣。從此,鞭炮聲便接連不斷。時不時還有誰家放的焰火,劃破夜空,在空中爆發出五顏六色的光芒,引得孩子們發出陣陣歡呼。

臘月二十五至二十八

1、辦年貨

這段時間,集市非常熱鬧,各種年節所需的食品、用具應有盡有,雞鴨魚肉,蔬菜瓜果,小吃點心。

2、蒸饃、炸貨

除了辦年貨,大人們要忙兩件大事:一件是蒸過年的饃,一般每家要蒸好多。蒸好的饃上都要點上大紅的梅花點,以示喜慶。饃都放在饃簍裏,到吃的時候再熱一熱。這蒸的饃一直要吃到正月十五,所以叫過年饃。放在貢桌上的饃還要插上饃花,饃花多用塑料紙製成,綁在細細的竹籤上,五顏六色的,特別漂亮,增添了節日的喜慶。炸饊子這種工作是親戚朋友互相幫着炸。把搓好的麪條放進裝滿油的大烏盆裏,再一圈一圈地挽在胳臂上,把麪條拉得又細又長。一定不能斷,否則不吉利。放進熱油鍋裏反覆地炸,炸到焦黃爲止。炸完饊子就是炸丸子。把蘿蔔、豆芽、老豆腐、蝦仁分別剁碎,放入大盆裏,加入調料拌勻,再加入麪粉,做成丸子,丟入油鍋,炸至表面金黃即可。除了這兩樣,還有炸一些魚塊或雞塊。在這段時間裏,家家戶戶香飄滿院,充滿着濃濃的年味。據老人說,家裏廚房炸東西的時候,小孩子是不能進的,以防毛手毛腳碰壞了東西,不吉利。

3、上墳

在這段日子裏任選一天,家裏的男主人買上火紙、鞭炮,帶着孩子到自家田裏給已故親人上墳。

大年三十

1、貼春聯

有一種說法,春聯一貼,就不能討債。不論欠多少錢,也不論多麼急着用錢,也只有等到出了正月再要。不然那叫“摳”人家的門神眼,對雙方都不吉利。一些欠債戶,甚至早在二十七八就貼好春聯了。主門上貼好春聯後,就貼一些什上。什麼物貼與其相關的字,牀上要貼“身體健康”或“身臥福地”等;堂屋後臺上方要貼“贈

福財神”或“金玉滿堂”等;後臺香爐窩上要貼“滿斗香火”等;臘臺兩邊上要貼“大吉大利”;箱子櫃子上要貼“滿箱衣裳”等;鍋臺牆壁上要先貼請的竈王爺,再在兩邊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橫是“一家之主”。水缸上要貼“水泉四海”;石磨上要貼“下面如雪”;院內外樹上要貼“滿院春光”、“擡頭見喜”、“春光明媚”等;豬圈羊圈牛棚上要貼“六畜興旺”等;架車和自行車上要貼“日行千里”等。如糞堆、紅芋窖、柴垛上等,要插上花花綠綠的紙條子。

要是頭年家裏有老人去世,過年是不貼春聯的。第二年,只貼綠紙或藍紙春聯。只有到第三年才貼春聯。臨泉舊時的對聯有許多講究,各姓有各姓的聯話。如姓張的是:“金鑑名臣第,春錢學士家。”姓程的是:“軍容周司馬,理學宋名儒”。姓寧的是:“科名高北斗,家世本兩清”。姓岳的是:“湯陰分世業,潁水振家聲”。

貼對聯的同時,舊時還要貼新竈君像,掛年畫,掛中堂字畫,張堂名燈。堂名燈就是大紅燈籠,燈籠上寫金字、堂名。堂名燈也是根據姓氏有別的。如姓王的堂名燈是“三槐堂”,姓章的堂名燈是“全城氏”,姓周的堂名燈是“友竹堂“,姓賈的堂名燈是“瑞之堂”

春節民俗文化調查報告6

春節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寒假期間,我利用走訪的形式,對家鄉附近的一些老人進行了諮詢調查,並結合自己的所見所聞,對我的家鄉的春節風俗進行了彙總整理,並作出如下調查報告。

關於我們邢臺人的春節習俗,據傳頌的民謠來形容:“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祭竈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七年級轉一轉......”在我們這裏,春節前十天左右,人們就開始忙於採購物品,年貨包括雞鴨魚肉、油鹽醬醋、菸酒瓜果、乾菜蔬菜,都要採買充足,還要準備一些過年時走親訪友時贈送的禮品,要添置新衣新帽,準備過年時穿。春節是從臘月廿三開始的,這一天被稱爲“小年”,是民間祭竈的日子。我們這就有“二十三,祭竈官”說法,而且在這天還要包餃子。在我們這裏,很多人家的廚房設有竈王龕,有的人家裏是將竈王爺神像直接貼在牆上。據說,每年臘月二十三,竈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祭竈時,人們在竈王像前擺放供品,這樣,他就不會在上天之後在玉帝那裏講壞話了。舉行過竈祭後,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我們這裏有“二十四,掃房子”的風俗,這一天開始,家家戶戶都會認真的屋裏屋外徹底地打掃一番,要把這一年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寄託着人們除舊迎新,來年更好的美好願望。之後的幾天就是蒸棗卷、蒸饅頭,炸丸子,許多人家要在臘月裏置辦上半個正月的飯。而到了正月,尤其是七年級到初六,天天要吃臘月裏置辦的年飯,預示着來年天天有好飯吃。

進入了臘月的二十七八了,就開始貼對聯了。一般城市裏大多住的是樓房就是在門上貼個門神或者福字,而在我們這邊鄉村中,要把紅對聯貼滿整個院落,不用說門口,甚至拖拉機等農用工具上也要貼個“一路平安”。但其實大多數人文化程度不高並不注重對聯裏寫着什麼,就是圖個喜慶、紅火。不得不提的是,在此期間還有抽空去理個髮,因爲在我們這裏有正月不能理髮的習俗,按照民間說法,“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但經詢問考證,這一傳統來自於清初對漢人強制實行的“剃髮政策”。爲了抵制清王朝,漢人以正月不理髮來寄託對明朝的“思舊”之情,不過在人們世世代代口口相傳之下出現了偏差,變成了“死舅”,也演化成了一種習俗。不過近些年來這一習俗也漸漸不再被年輕人認可,只有一些年長的人還在注意並沿襲這個風俗習慣。

到大年三十,我們這裏值得額外闡述的地方性風俗是有請爺爺奶奶回家過年”儀式。這裏的“爺爺奶奶”是指家族故去的先人,過年的時有要請回家來一起過年。兄弟幾人如果父母在,在父母住處設供桌上供;如果父母不在,在老大家裏設供桌;老大不在,老二家設供桌,依次類推。在北屋正堂供桌上方,將畫有家庭祖輩家譜的佳布掛上;然後,將爺爺奶奶的神符貼在佳佈下方。隨後將“天地三界十方真宰”的老天爺全神符貼在爺爺奶奶神符的左邊。最後是再擺放上貢品。請爺爺奶奶的過程是由男性長輩帶領子孫,攜帶三柱香、燒紙和鞭炮,從家裏出發,來到老墳地(墳地遠的可以在村外路口邊)。然後一人將香插在墳頭(路邊請的,堆個土堆插香)點燃,一人燃放鞭炮。全體跪拜,長輩口唸“過年了,爺爺奶奶回家過年吧”,隨後長輩持香帶領全體回家,中途不準與人交談,不準串門,不準回頭。接着再到正月七年級拜年的時候,兄弟子孫先面對供桌上方的“爺爺奶奶”神符,給“爺爺奶奶”下跪拜年,然後再給父母拜年。同族的其他人或親戚朋友來家拜年,也是先要給本家供奉的“爺爺奶奶”拜年,然後再給其他人拜年。而到了大年初五這個送“爺爺奶奶”、上墳的日子。初五早晨做好飯包好餃子,先給“爺爺奶奶”上飯,上貢臺上擺上一碗餃子,再燒一炷香。“爺爺奶奶”吃完飯後,折貢、撤貢,把祖宗三代爺爺、奶奶的神符摘下,然後去上墳,在墳上將神符和燒紙一起燒掉。這個習俗整個過程就結束了。請祖先歸家過年,是延續古代神靈崇拜的“請神”習俗,也是每到佳節倍思親,後人寄託對先人思念的一種方式,表達出後輩不忘先輩的養育教導之恩,逢年過節對已故先人的思念之情。

到了三十晚上,就是每家要好好吃一頓年夜飯的時候了。吃年夜飯之前,村裏的人們要把貢品擺在院落裏,意思是上貢請衆神,過了一年了,他們要讓神先享用年夜飯,之後就是一家人坐在一起,聊聊一年發生的事,開開心心的吃一頓年夜飯。三十兒這天,大人小孩幾乎都一宿不睡,有的玩牌、有的串門拉家常,更多人守在電視機前看春晚,其樂融融,心情愉悅。這就是“熬年夜”也稱守歲。等到十二點整要跨年的時候,各家都要把準備好的鞭炮拿到院子裏放,一時間鞭炮齊鳴,過年的氣氛瞬間點燃,伴隨着喜鬧的鞭炮聲,舊的一年離去,新的.一年來臨。

大年七年級這一天,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在我的家鄉,七年級早上必不可少的是吃餃子,接着換上新衣服,準備好糖果、瓜子、花生、煙,敞開自家的大門,歡迎鄰里街坊、親朋好友前來拜年,當然自己也會先到鄰居家裏拜年,然後回到老家給家裏鄉村的親戚拜年。大年八年級是女婿看望老丈人,出嫁的女兒回孃家的日子,有女兒嫁出去的人家要熱熱鬧鬧的擺上酒席,跟女婿女兒坐在一起吃頓飯,好好聊一聊。九年級初四就沒有那麼多說法了,基本就是親眷人家去拜年,東家留吃飯、西家排酒筵的日子。初五這天是給先輩上墳、送爺爺奶奶的日子,去老家的墳地上給逝去的親人燒紙錢祭祖,放鞭炮,送走“爺爺奶奶”。在我們這的風俗中,過了初五這個年就算是基本過去了,上班的也依次開工,之後就只有一個正月十五元宵節看花燈放煙火的日子。

春節這個盛大而隆重的節日,習俗還有很多種,春節習俗也在不斷的演變。春節民俗充分體現出了我國五千年來悠久的文化以及人民的勤勞與智慧,作爲祖國的新一代接班人,我們要把這些優良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此次調查活動,儘管用時不長,但讓我對家鄉的一些民風民俗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認識,瞭解家鄉的一些習俗的來源,增長了見識,也增添了對傳承家鄉民俗文化的責任感。同時,此次調查的圓滿完成,少不了家鄉中人們的積極配合,也讓我深切的體會到了家鄉民風的淳樸,對家鄉也更添一份親切感。

民俗文化調查報告13

山東地區春節民俗文化調查報告 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獨特的春節民俗文化,豐富多彩而又能彰顯一個地域獨特的風土人情、文化傳統。民族節日是民族文化的載體,而春節又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民族節日,但是隨着時代的進步和西方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衝擊,越來越多的傳統民俗逐漸被人們所遺棄,致使近年來年味漸淡。對春節民俗文化的調查,能讓我們更好地瞭解一個地區獨特的文化底蘊。我來自山東濰坊,所以我對家鄉地區的春節習俗進行了社會調查,並對春節民俗進行了收集與整理,希望能讓大家對山東傳統文化有所瞭解。體驗各地域文化帶給我們的文化多樣性的無窮樂趣。自古以來中國人就有過春節的習俗,在數千年的文化傳承中就呈現出來多樣性的特點,不同地區採用不同的方式來慶祝節日。山東地處黃河流域儒家文化發源地,歷史悠久,自然就形成了豐富多樣的民俗文化。要說真正進入春節,那就理當從小年開始。在北方,每年的臘月二十三被稱爲小年,也被稱爲祭竈節、竈王節。據說這一天,竈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報告這一家人的善惡。所以一大早人們就把印有竈王爺爺的年畫貼在竈臺旁,加以供奉。祭竈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塗在竈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皇大帝面前說壞話。另外這一天一定要吃水餃,取義送行餃子迎春風,在我們家鄉,剛出鍋的'餃子要先盛三碗放在竈王爺爺面前,並擺上筷子,用以供奉竈王爺爺和他的兩位娘娘。如果說小年是整個春節慶祝活動的開始和伏筆,那麼小年過後人們便開始真正忙碌起來。民有“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的說法,因爲“塵”與“陳”諧音,因此新春掃塵也有除塵布新的含義,在這幾天人們一般會把家裏進行徹底大掃除,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什麼的。不單是要把家裏打掃乾淨迎接客人,也爲把原有的窮運、晦氣統統掃地出門,乾乾淨淨迎接春節的到來。

這段時間人們也都會忙着置備各種年貨。所以大街上到處都是賣東西的小攤位,從春聯、燈籠到各種吃食應有盡有。在農村地區更有趕年集的風俗,此時全家會一起出門購置年貨,買新衣,父母也會盡可能的滿足孩子提出的購買要求,另外在採購春節用品時,無論家裏已經多出多少碗筷,爲了人丁興旺所以每年春節都要買幾個。街上人山人海,年味十足,很是熱鬧。在農村,舊時沒有冰箱,因此春節前也是殺豬的最好時間,一是喜慶,二是此時天氣最冷,可保存較長時間,這也與南方過年制臘肉有相似之處。北方的主食是麪食,所以過年前也有提前蒸幾鍋饅頭、豆包備用的習慣。通常爲了供奉和好看,也會蒸一些花饃,類似刺蝟饃、棗山之類的。小時候每當媽媽過年蒸饅頭時,我也會因爲好玩而根據自己喜好做一些形狀各異的花饃,等到蒸好後便會先挑出自己親手做的花饃先吃掉,漸漸的長大了,再幫忙做饅頭時也就沒有了那份閒情。

很快在忙碌中就到了除夕,一般大年三十那天才被稱爲是除夕,古有“年三十,除夕夜”的說法。但是今年卻又有例外,閏年的緣由臘月只有二十九天,因此除夕夜只好提前。在山東,除夕這天早上人們會提早起牀打漿子,貼春聯。所謂漿子,就是一些麪粉漿糊,煮過之後便是很好的粘合劑,用它來貼春聯,一年都不會掉。火紅的春聯貼在門上自然是喜慶,另外也會有很多家庭會在家門口掛紅燈籠,更增加了節日氣氛。貼好了春聯和福字,剩下的時間就是繼續做沒完成的工作,再就是準備年夜飯了。山東大部分地區都選擇在晚上吃一頓隆重的年夜飯,迎接新年的到來,也有少部分魯西南地區會選擇在中午,因地域而不同。隨着時代的發展,年夜飯自然已是相當豐盛,但是每年桌上都會有魚,有“年年有餘”之意,另外雞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爲雞有“大吉大利”之意,另一個不可缺少的就是用胡蘿蔔和蒜泥涼拌的“大雜燴”了,寓意來年家裏什麼都不缺。其他的就隨自己喜歡而定了。在我們這裏,通常都是一大家子的人聚在一起過除夕,妯娌們在廚房忙活着年夜飯,小孩們聚在一起玩耍,男人們則在桌前喝茶聊天。吃飯時通常都會分兩桌,男人們在正桌,女人們另外一桌,稍微大一點的男孩則會上正桌。在山東傳統習俗中,不管何時,家裏來客人留下吃飯時,女人都是不允許上桌的。隨着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婦女地位逐漸提高,這一習俗逐漸被取締,但是傳統節日裏依舊會殘留一些痕跡,並且已經根深蒂固的影響了人們。此時全家圍坐在一起,一邊看春晚一邊吃團圓飯,其樂融融。除夕夜也有守歲之說,通宵守歲,等待辭舊迎新的時刻,象徵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等到一過零點時分,家裏的男人就跑到外面放鞭炮,放煙花,以鞭炮的響聲迎接新一年的到來。此時女主人會在家裏的院子裏燒一些黃色的燒紙,這些紙在燒之前要用錢打一打,古時說這些紙是燒給天上的神仙們用的冥錢,神仙們收了錢就要保佑人們來年發財。零點過後纔是真正意義上的春節,春節的第一頓飯都是吃餃子。煮餃子時要鳴放鞭炮。爲去邪惡、求吉利,燒火煮餃子要用芝麻稈,意味着新的一年像芝麻開花節節高,日子越過越好。像那幾年還在上高中時,父母在除夕夜時也會把芝麻稈撒在院子裏,寓意我們成績能節節高升,取得好成績。餃子要煮的多,必須有餘,飯後鍋裏要放上饅頭、豆腐。意在有餘頭,都有福。水餃煮好後,先盛一碗敬天地,再盛一碗敬竈王爺爺,而且餃子要用筷子挑開,方便神仙們食用。吃完餃子,春節的這頓年夜飯纔算真正的結束了。

七年級是新的一年的第一天,也是人們最忙碌的一天,這天人們都會起早,穿上新衣,挨家挨戶的拜年。早起後,開門前要先放鞭炮,然後在門口外放一隻竹竿或木棍,來拜年的人們踩過木棍進門。出去拜年的一般都是小輩的年輕人,長輩的一般都會待在家裏,招待來拜年的客人。首先給家裏的長輩拜年,拜完之後纔出門到親戚家及鄰居家裏拜年。記得小時候我給長輩拜年時都要磕頭,現在很少見了,只是問好就可以了。晚輩向長輩拜年時,長輩要給壓歲錢。小孩子們盼望過年,其實很大成分就是想買新衣服和想要壓歲錢吧。想想小時候得到壓歲錢後的那個高興勁,現在想想還禁不住想笑。大年七年級還是有很多避諱的:人們不掃地,不向外潑水,不走後門,不打罵孩子等。

民俗文化調查報告14

婚姻是人生一大重事,忽視不得也小看不得,這麼重要的事,歷來受到人們的重視,而婚禮作爲重中之重肯定也不會可以輕視,隆重婚禮上的各種各樣的禮節和習俗也是很值得注意的,婚禮特色因地區、時間而有所不同。因而,前幾天我就採訪了室友林樾同學,瞭解了杭州市的婚姻習俗,雖然中華民族的婚禮很多習俗與理解是相通的,但是每個地區都會有各自的特色。下面我就來介紹下杭州市的婚嫁民俗文化。

首先簡單介紹下杭州市,杭州是座美麗的城市,也是個旅遊勝地,以西湖而聞名中外。因爲是大城市,所以思想解放的也比較早,從他父輩開始就不再是包辦婚姻,已經是自由戀愛的時代了。他講他的爸爸媽媽就是自由戀愛的.。對於包辦婚姻的流程他也不太瞭解,所以這就只介紹自由戀愛的婚禮流程。

一、婚禮前準備

首先肯定是雙方都見過雙方父母,雙方父母都同意的情況下才能結婚,雖然不再流行媒妁之言,但是父母這關還是必須過的。現在的父

母都比較開明,應該都不會有太大問題。然後父母要談聘禮跟彩禮的事,在南方城市大多不再流行下聘禮、回彩禮了,一般都是男方買房,女方負責買點家電或者裝修新房,這要看雙方父母怎麼談了。談妥之後,定下婚禮日期就可以通知親友了。這期間主要男方負責找酒店、婚禮策劃等準備工作。

二、接新娘

結婚當天,男方要去女方家接新娘。接新娘用的車隊可以租借,有的爲了有面子,去租借大量豪車作爲接新娘的車隊,也有的喜歡創新,用自行車車隊,還有用公交車,出租車的。我室友林樾就見過出租車車隊接新娘的,男方是出租車司機,所以用了大概五十輛出租車作爲迎親車隊,他講還見過有人用船隊從水路航道接新娘的。我個人倒不同意花大價錢去租借豪車名車,有創意的想法更好更實惠更難忘。此時,女方早已在家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了。女方的閨蜜好友們還有一個任務:堵門。他們要準備一些小遊戲來捉弄新郎官,也算是調節氣氛。遊戲多種多樣,一般都是些無傷大雅小遊戲,比如讓男方大喊“我愛你,xxx(新娘的名字)”,直到新娘聽見,當然此時新娘會裝作聽不到,直到感覺新郎累了。新郎也要準備一些煙糖和紅包給女方的親友閨蜜,不然是絕對進不去的。也有堵門鬧得不愉快的,林樾講他們那有人把新郎給折騰死了,結果喜事喪事一起辦了,我也在網上看過一條新聞:新郎接親遭堵門,女方閨蜜把鎖住新娘房間五把鎖的鑰匙跟水一起凍成冰塊,大冬天的,讓新郎在懷裏捂化,結果新郎憤然離去,婚禮成了笑話。其實這種情況新郎是不能生氣的,畢竟大喜日子,

女方也不該太過分的。過了這關,新郎就可以把新娘接去酒店,準備婚禮了。

三、婚禮進行中

婚禮進行幾乎已經全部西化了,過程也都差不多,在此就簡單介紹一下:主持人介紹男女雙方及其父母和重要嘉賓→證婚人宣讀結婚證書→新人父母上臺→新郎新娘交換戒指→三鞠躬→新人給父母敬茶→雙方父母代表講話→雙方父母退場→新人開香檳、切蛋糕、喝交杯酒→婚宴開始新郎新娘退場、速食,新娘換禮服→新郎新娘逐桌敬酒→宴席結束,賓客與新人合影。這時候也就下午兩三點,可以帶賓客去棋牌室娛樂,也可以找地方休息聊天,也可以讓賓客回去。等賓客回去新娘新郎也都累了,可以休息一下,準備晚上的活動。此時,男方家人負責清點禮金及婚宴花費,同時也要準備晚上宴請幫忙的親友。

三、晚宴及鬧洞房

參加晚宴的一般都是婚禮期間幫忙的,所以大多都是親近的親友,也不會太多,新郎新娘都可以入席,待晚餐結束,清點好物品,就可以回去等着鬧洞房了。

鬧洞房是中國傳統習俗,城市民俗也保留了下來。鬧洞房原爲驅逐妖魔,增加人氣,故又名“暖房”。但現在有些地方卻把它演化爲耍流氓的工具,鬧洞房用些小遊戲調節氣氛還是不錯的,就是怕過了頭,網上這些事故多了去了。所以,鬧洞房還是文明點好,氣氛到了就行,不能太流氓。

鬧洞房結束,婚禮也就結束了,剩下的就是小兩口好好過日子了。

民俗文化調查報告15

調查目的:

時至今日,新一代的人卻紛紛過上了洋節,漸漸淡忘了我們自己的傳統節日。春節臨至,身爲華夏子女,更應瞭解這豐富多彩,帶有濃郁民族特色的節日——春節,現在我就帶大家領略一下我家鄉的春節習俗及其文化內涵吧!

調查時間:

20xx春節期間

調查地點:

甘肅省天水市

調查對象:

家中及附近男女老少,風俗習慣,網絡,書籍

調查方式:

通過自己家過年、上街走訪、詢問、觀察,向老人們瞭解,通過書籍網絡,實地考察進行查詢,觀看家鄉春節節目“過個大年,忙亂半年”,古人從臘月開始忙“年事”,一直到過了元宵,這年纔算過完了,我居住的天水市甘谷縣的春節習俗也是十分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通過親身體驗,上街走訪,網絡書籍我更加了解了我的家鄉的春節習俗及其獨特的文化內涵。接下來我將從臘月一直到正月十五來一一介紹:

1、臘月二十三—“送竈爺”

在臘月二十三這天下午,家裏的婦人,尤其是經常在家做飯的女人會準備好“獻飯”(是一種由小碗盛裝的、用土豆絲,粉條,炸豆腐片,炸雞蛋等做出來的色香味美的飯菜),通常家裏廚藝好的婦女會將它做的色香味俱全,而且食材更多。不過,婦女們將會使出自己的最好的廚藝獻給“竈爺”。讓他上天言好事。女人把廚房裏打掃的乾乾淨淨,在竈前放一碗水、一把草、一把五穀,這是給竈神坐騎的草料。然後拿來獻飯供奉在鍋竈的正中心,讓竈神享用,以示堵口。燒香畫馬,磕頭作揖打發竈神上天彙報主家一年的善惡好壞。在燒香化馬時,唸唸有詞,最爲普遍的頌詞“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頌竈神上西天,有壯馬,有草料,供的糖果甜又甜,見到玉皇說好話,回到家裏降平安”然後放炮以示歡送。之後每天早晚要燒香磕頭。至今有這樣的講究:婆媳做飯是要說說笑笑,就是讓竈神爺知道一家過的和睦幸福。長幼有序,對老人不能惡言,不能不敬。對上門的人不論貴賤要笑臉相迎,做到謙恭謹慎。因爲竈神爺時時觀察你的一舉一動,否則會得報應。

2、臘月二十四到二十五—“掃房”

這兩天家裏人都會忙着打掃房間,庭院,廁所,豬圈雞舍等,過個乾乾淨淨的年,萬象更新。只要在家的家人這兩天都上陣,把家裏打掃得一塵不染。

3、臘月二十五到二十九—“辦年”

家裏的年輕人會去街上買年貨,不過現在交通方便了,需求也大了很多,於是大多數人都去甘谷縣城裏,有的還去天水市裏面買。好菜,好肉不管貴不貴,想要得都買下。說到肉我們甘谷縣人大多是自家養豬的,所以豬肉一般不會買了。買些魚肉等等。還有寫對聯的紅紙或者直接買寫好、印刷好的,門神,香。

小夥子,姑娘們都打扮得神采飛揚、花枝招展。說不定就找個好對象,等到年後初五、六就準備定親。

4、臘月二十九—蒸饅頭,炸“塊塊”

饅頭一般常見的,不過有大小兩種。“塊塊”有很多種,面是前幾天就準備,已經發酵好的,要看家裏婦女的廚藝怎麼樣了,手巧的女人會做各種各樣,色香味美,脆而不幹,甜而不膩。女人們會使出十八般武藝,將“塊塊”做得最好。得到正月裏來的客人、親戚的贊。

5、臘月三十日—“耙對紙”,“接先人”,“年夜飯”,“守歲”。

“耙對紙)”即春聯,在我的家鄉,家家戶戶要貼上新的春聯,其含義是以示辭舊迎新,期冀度過和和睦睦的除夕之夜,迎來甜甜美美的新春佳節,它也暗藏着每個家庭對新一年的期待;家裏有當兵的:“人軍屬門上光榮匾,戰士胸前英雄光”等等。“對紙”一般是由村裏的老師,老文化人寫的。一清早孩子們就拿着由大人裁好尺寸的紅紙,去老文化人家去寫;

“接先人”是一種北方的祭祀活動,也是活着的人懷念先人的一種方式。屆時,一個家族的男人和小孩在下午5、6點聚集在放排位的一家,年長者拿着香盤(有香,斟餞即漿水或者茶水,),中年人拿着紙錢(有印刷和自己用模印的),少年拿着鞭炮等等。人到齊後就出發到大路上朝着埋葬先人的方向,磕頭祭拜。之後大家一起邊放炮邊回到那一家在門口跪拜並燒香放炮,表示將先人接回來了。之後知道十五將先人送走之前每天早上每家的女人都會做好獻飯供奉在排位之前。

年夜飯有餃子,煮骨頭(其實是煮豬肉),等等;

守歲是全家都在一起吃着瓜果,看着春晚,聊着這一年來的見聞及收穫,青年們打着撲克,喝着酒,吃着菜,等着00:00點的到來。等到00:00是準時放炮,迎接新年的到來。

6、大年七年級—“去拜年”,“迎喜神”,“壓歲錢”,“去廟裏燒香”

“去拜年”:早上6點起來穿好衣服,青年和孩子們一起去各家的親房(家族的人)給先人燒香,給長者拜年。

“迎喜神”其實是迎喜神和財神,一般都是男人和孩子去打麥場上拿着香,斟餞,去迎接喜氣和財氣。

“壓歲錢”,“去廟裏燒香”和平常一樣。

7、大年八年級到初六—拜丈人,走親戚

8、正月“擡老人家(神像)”

“擡老人家”的具體時間各個村子都不一,我們火石屲組是在大年九年級。我們村子裏沒有“老人家”的神像,我們村人信仰的是龍王爺,去隔壁河南村“擡”,這是老祖宗遺留下來的,老一輩人說是認爲將神像擡出來遊街,與民同樂,神保佑四方百姓和驅散邪魔。

9、正月初九—煙花表演及社火,耍秧歌表演

正月初九這天我們貫寺村廟上有好看的焰火表演,因爲這天是衆神的節日,也可以說是我們貫寺村的廟會,到時會有周圍3個村子的社火表演齊聚一堂,甚是好看。焰火表演更是火樹銀花,精彩絕倫。

10、正月十五—元宵節,“送先人”

過元宵節就是吃一個“餃團”也是一種麪食,有漿水的(酸的),有湯水的。

還有就是“送先人”:家族的人去原先接來的地方送別先人。

調查心得:

通過這次寒假社會實踐,我想,春節所以得到大家的重視,是因爲它代表了人們的願望,人人都希望生活的幸福、美滿,希望工作順利,前途無量,忙忙碌碌一年,所有的`苦惱和憤懣都將在大家彼此的祝福聲中消散,在彼此的祝願中積聚力量,春節,給了每一個人暢舒胸臆的機會。春節還意味着團圓,在當今親情日漸淡薄的形勢下,春節提醒孩子“常回家看看”,在老人期盼的目光中體驗家的溫暖。春節也意味着春意融融,春天來了,萬象更新,憂愁的、幽怨的、有恩的、有恨的都沉澱在冬天的冰雪中,當春風輕拂楊柳、小河潺潺歌唱時,每個人都能體會到光陰流轉之速而增添寬容和大度。春節實在是一個與衆不同的節日。春節是四季之首,我們的足跡將踩出新一行。生命的里程又開始了一次始發,所以多一點期望,就多一份珍惜;多一點幻想,就多一份激情。

關於春節民俗文化調查報告8

春節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寒假期間,我利用走訪的形式,對家鄉附近的一些老人進行了諮詢調查,並結合自己的所見所聞,對我的家鄉的春節風俗進行了彙總整理,並作出如下調查報告。

關於我們邢臺人的春節習俗,據傳頌的民謠來形容:“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祭竈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七年級轉一轉......” 在我們這裏,春節前十天左右,人們就開始忙於採購物品,年貨包括雞鴨魚肉、油鹽醬醋、菸酒瓜果、乾菜蔬菜,都要採買充足,還要準備一些過年時走親訪友時贈送的禮品,要添置新衣新帽,準備過年時穿。春節是從臘月廿三開始的,這一天被稱爲“小年”,是民間祭竈的日子。我們這就有“二十三,祭竈官”說法,而且在這天還要包餃子。在我們這裏,很多人家的廚房設有竈王龕,有的人家裏是將竈王爺神像直接貼在牆上。據說,每年臘月二十三,竈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祭竈時,人們在竈王像前擺放供品,這樣,他就不會在上天之後在玉帝那裏講壞話了。舉行過竈祭後,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我們這裏有“二十四,掃房子”的風俗,這一天開始,家家戶戶都會認真的屋裏屋外徹底地打掃一番,要把這一年一切“窮運”、“晦氣” 統統掃出門,寄託着人們除舊迎新,來年更好的美好願望。之後的幾天就是蒸棗卷、蒸饅頭,炸丸子,許多人家要在臘月裏置辦上半個正月的飯。而到了正月,尤其是七年級到初六,天天要吃臘月裏置辦的年飯,預示着來年天天有好飯吃。

進入了臘月的二十七八了,就開始貼對聯了。一般城市裏大多住的是樓房就是在門上貼個門神或者福字,而在我們這邊鄉村中,要把紅對聯貼滿整個院落,不用說門口,甚至拖拉機等農用工具上也要貼個“一路平安”。但其實大多數人文化程度不高並不注重對聯裏寫着什麼,就是圖個喜慶、紅火。不得不提的是,在此期間還有抽空去理個髮,因爲在我們這裏有正月不能理髮的習俗,按照民間說法,“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但經詢問考證,這一傳統來自於清初對漢人強制實行的“剃髮政策”。爲了抵制清王朝,漢人以正月不理髮來寄託對明朝的“思舊”之情,不過在人們世世代代口口相傳之下出現了偏差,變成了“死舅”,也演化成了一種習俗。不過近些年來這一習俗也漸漸不再被年輕人認可,只有一些年長的人還在注意並沿襲這個風俗習慣。

到大年三十,我們這裏值得額外闡述的地方性風俗是有請爺爺奶奶回家過年”儀式。這裏的“爺爺奶奶”是指家族故去的先人,過年的時有要請回家來一起過年。兄弟幾人如果父母在,在父母住處設供桌上供;如果父母不在,在老大家裏設供桌;老大不在,老二家設供桌,依次類推。在北屋正堂供桌上方,將畫有家庭祖輩家譜的佳布掛上;然後,將爺爺奶奶的神符貼在佳佈下方。隨後將“天地三界十方真宰” 的老天爺全神符貼在爺爺奶奶神符的左邊。最後是再擺放上貢品。請爺爺奶奶的過程是由男性長輩帶領子孫,攜帶三柱香、燒紙和鞭炮,從家裏出發,來到老墳地(墳地遠的可以在村外路口邊)。

然後一人將香插在墳頭(路邊請的,堆個土堆插香)點燃,一人燃放鞭炮。全體跪拜,長輩口唸“過年了,爺爺奶奶回家過年吧”,隨後長輩持香帶領全體回家,中途不準與人交談,不準串門,不準回頭。接着再到正月七年級拜年的時候,兄弟子孫先面對供桌上方的“爺爺奶奶”神符,給“爺爺奶奶”下跪拜年,然後再給父母拜年。同族的其他人或親戚朋友來家拜年,也是先要給本家供奉的“爺爺奶奶”拜年,然後再給其他人拜年。而到了大年初五這個送“爺爺奶奶”、上墳的日子。初五早晨做好飯包好餃子,先給“爺爺奶奶”上飯,上貢臺上擺上一碗餃子,再燒一炷香。“爺爺奶奶”吃完飯後,折貢、撤貢,把祖宗三代爺爺、奶奶的神符摘下,然後去上墳,在墳上將神符和燒紙一起燒掉。這個習俗整個過程就結束了。請祖先歸家過年,是延續古代神靈崇拜的“請神”習俗,也是每到佳節倍思親,後人寄託對先人思念的一種方式,表達出後輩不忘先輩的養育教導之恩,逢年過節對已故先人的思念之情。

到了三十晚上,就是每家要好好吃一頓年夜飯的時候了。吃年夜飯之前,村裏的人們要把貢品擺在院落裏,意思是上貢請衆神,過了一年了,他們要讓神先享用年夜飯,之後就是一家人坐在一起,聊聊一年發生的事,開開心心的吃一頓年夜飯。三十兒這天,大人小孩幾乎都一宿不睡,有的玩牌、有的串門拉家常,更多人守在電視機前看春晚,其樂融融,心情愉悅。這就是“熬年夜”也稱守歲。等到十二點整要跨年的時候,各家都要把準備好的鞭炮拿到院子裏放,一時間鞭炮齊鳴,過年的氣氛瞬間點燃,伴隨着喜鬧的鞭炮聲,舊的一年離去,新的一年來臨。

大年七年級這一天,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在我的家鄉,七年級早上必不可少的是吃餃子,接着換上新衣服,準備好糖果、瓜子、花生、煙,敞開自家的大門,歡迎鄰里街坊、親朋好友前來拜年,當然自己也會先到鄰居家裏拜年,然後回到老家給家裏鄉村的親戚拜年。大年八年級是女婿看望老丈人,出嫁的女兒回孃家的日子,有女兒嫁出去的人家要熱熱鬧鬧的擺上酒席,跟女婿女兒坐在一起吃頓飯,好好聊一聊。九年級初四就沒有那麼多說法了,基本就是親眷人家去拜年,東家留吃飯、西家排酒筵的日子。初五這天是給先輩上墳、送爺爺奶奶的日子,去老家的墳地上給逝去的親人燒紙錢祭祖,放鞭炮,送走“爺爺奶奶”。在我們這的風俗中,過了初五這個年就算是基本過去了,上班的也依次開工,之後就只有一個正月十五元宵節看花燈放煙火的日子。

春節這個盛大而隆重的節日,習俗還有很多種,春節習俗也在不斷的演變。春節民俗充分體現出了我國五千年來悠久的文化以及人民的勤勞與智慧,作爲祖國的新一代接班人,我們要把這些優良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此次調查活動,儘管用時不長,但讓我對家鄉的一些民風民俗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認識,瞭解家鄉的一些習俗的來源,增長了見識,也增添了對傳承家鄉民俗文化的責任感。同時,此次調查的圓滿完成,少不了家鄉中人們的積極配合,也讓我深切的體會到了家鄉民風的淳樸,對家鄉也更添一份親切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