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文化

鄉村文化建設調研報告

文化2.69W

在現在社會,報告使用的頻率越來越高,報告具有語言陳述性的特點。我敢肯定,大部分人都對寫報告很是頭疼的,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鄉村文化建設調研報告,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鄉村文化建設調研報告

鄉村文化建設調研報告1

爲了推進全辦經濟轉型跨越發展,爲全辦人民創造一個平安和諧的生產、生活環境。xx街道黨工委組織有關人員,經過近半個月時間,分九個片對全辦×個村信訪、宗教、基層組織、文化建設工作進行了大調研,通過調研一是掌握了引起羣衆上訪的熱點、難點、焦點問題,二是進一步摸清了全辦農村文化設施建設的基本情況,三是進一步加強了對級組織工作的領導。下面主要對xx辦事處農村文化建設談幾點意見:

一、農村文化建設的現狀

xx辦事處是xx區的.東大門,位於城鄉結合部,經濟文化比較繁榮,轄區內有×個行政村,×口人,×畝耕地。

總體來看,基礎設施有所改善,文化生活有所體現,鄉村優秀文化有所弘揚,人才隊伍相對穩定,文化產業有所發展,具體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1、文化設施建設步伐加快。

農村文化活動的範圍較大,文化設施較齊全。各村都配備體育健身器材、投影儀、卡拉ok、圖書室,有黑板專欄進行文化宣傳,定期開展文化教育活動,促進了農村文化建設。

2、“兩委”幹部文化意識有所增強。

各村“兩委”幹部農村文化建設意識有所增強,擺在農村工作議事日程,比較重視,財力物力有所投資

3、部分民間文化得到了傳承弘揚。

村裏在重大節目時常舉辦文藝表演,村民都積極參與。保持當地習俗,定期開辦廟會、開放集市,在熱鬧非凡的活動中繼承發揚當地文化傳統。

4、文化下鄉活動深受歡迎。

區文化局、電影公司送圖書下鄉、一月免費演一場電影,普通收到廣大羣衆的歡迎,條件較好的村,自籌資金唱大戲,較好地滿足了農村羣衆這一文化需求。

5、自發性文化活動較爲豐富。

各村自發組織各類中老年藝術團、演唱團隊,文藝表演隊伍×個,都能利用重大節日、配合中心工作組織一些文體活動。農民自娛自樂、自發性的文化活動較活躍,農閒時大家聚在文化活動中心利用卡拉ok扭秧歌、跳舞、舞龍、跑馬、唱戲、唱歌等,或自發組織學習練書法、繪畫。各村都常年活躍着一隻宣傳隊,逢年過節都自發舉辦文藝演出活動。

二、農村文化設施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農村文化建設雖然取得了一定實效,但對羣衆文化的需求,差距較大,問題不少,現狀確實不容樂觀。

1、農村文化經濟政策落實不夠,農村文化資金投入嚴重不足。農村對經濟文化貫徹不夠,與村經濟增長的幅度相比,有一定的差距。

2、農村文化建設的意識不強,思想認識不到位。不少村幹部對農村文化建設極易淡薄、甚至缺失,不知道農村文化建設如何抓,抓什麼,以至不想抓、不願抓,也有的村幹部勉爲其難、虛於應付。

3、村級文化建設引領作用不強,農民文化參與積極性不高。不少村農村文化生活單調貧乏,“兩委”幹部缺乏先進文化的影響力、號召力和凝聚力,以致封建迷信沉渣泛起,打麻將之風盛行。但主要原因還是“兩委”幹部宣傳力度不夠,工作方法不對路,以致不能調動農民羣衆參與文化建設的積極性。

4、文化陣地建設滯後,村級文化設施奇缺。村村都有文化活動中心,但部分村文化設施不夠齊全,不能滿足農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

三、建議和對策

1、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全面落實各項農村文化經濟政策。

近年來,有關農村文化經濟政策也頒發了不少,村支部、村委要不折不扣地執行和兌現,認真履行自己的職責,扶持村級文化的發展,完善文化基礎設施建設。

2、提高認識,切實加強對農村文化建設的組織領導。農村文化建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各級幹部要增強農村文化建設主體意識,建立長效機制,積極推進農村文化事業向深層次發展,並納入議事日程,制定發展目標,形成文化建設有專人管、專人抓的工作格局,加大對文化建設的重視程度。

鄉村文化建設調研報告2

農村文化建設是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爲我國農村現代化建設提供政治保證、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加強農村文化建設,對於農村社會的發展、農民素質的提高、維護農村社會穩定,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近期,我們深入部分鄉鎮村,通過與村幹部座談、入戶走訪、實地考察等形式,對全縣的農村文化建設進行了專題調研。

一、我縣農村文化建設的可喜成就

近年來,我們搶抓庫區移民搬遷補償機遇和國家、省出臺的相關政策機遇,圍繞“活動設施完善、文化特色鮮明、組織規範有序、社會風尚良好”的目標,遵循整體部署、階段推進、分類指導的思路,以實施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推動文明村鎮創建、加強基層文化網絡建設和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爲主要載體,紮實推進農村文化建設,取得了可喜成效。

(一)基層文化網絡初步形成。近年來,全縣上下緊抓國家加強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的機遇,積極向上爭取政策、爭取資金、爭取項目,建設農村文化陣地,完善農村文化設施,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初步形成。全縣12個鄉鎮綜合文化站按照統一標準進行了新建或維修改造,站房面積均在500平方米左右,內設“三室一廳”(書刊閱覽室、文化科技培訓室、辦公室、多功能活動廳)。同時作爲共享工程服務中心,12個鄉鎮均配置了3臺以上電腦、1臺投影儀、1臺易播寶,其中有8個鄉鎮配備了衛星三級站。全縣192個村(居)委會建起了文化室,配備了兼職管理員;高標準建成農家書屋147個,每個書屋配有標準書櫃5組,報刊架1個,實用圖書1500冊,電子音像製品100種,報刊雜誌30種以及閱覽桌椅、電視機、影碟機、電腦等設備。全縣共有27戶市級、101戶縣級、1360戶鄉鎮級文化科技中心戶。每個社區至少有1戶文化科技中心戶及1名文化信息員。這些由鄉鎮綜合文化站,村級文化活動室、農家書屋以及文化科技中心戶構成的農村文化網絡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農民羣衆看書讀報、健身娛樂的需求。

(二)羣衆文化活動豐富多彩。積極開展各種文化文藝活動,組織各村、居委會以村文化室、農家書屋、文化科技中心戶爲載體,積極開展文化文藝活動,活躍農村文化。經常性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把科普知識送到田間地頭,把義診藥箱背到偏遠山村,把先進文化帶到農家大院。全縣每年送科技下鄉達100多場次,送戲下鄉達150多場次,送電影下鄉達2000多場次,豐富了農民羣衆的精神文化生活。與此同時,充分發揮文化館、文化站等文化機構的組織和陣地作用,利用傳統節日、重大節慶、廣場文化活動等載體,開展了一系列羣衆性文化活動。自2006年開始,全縣開展了三次電視歌手大賽,每次大賽均吸引數千城鄉羣衆參與,屈鄉大地處處歌聲飛揚,羣衆性文化活動由此高潮迭起、精彩紛呈。每三年一屆的民間文藝匯演,也使一些沉寂多年的優秀民俗文化得以發掘,並綻放異彩。如民俗表演《開山號子》、《陪郎“四十八”揖》、《正月十五燒毛狗》、《靈牛耕地》,薅草鑼鼓《象牙牀》,山歌對唱《車風斗》,楊林堂鼓等,這些節目洋溢着濃郁的鄉土氣息,一搬上舞臺就在社會上引起共鳴,廣爲流傳。目前,全縣省級、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26人,縣政府連續表彰了三批48名縣級優秀民間藝人。2009年,屈原鎮被文化部命名爲“中國民間藝術之鄉”。除此之外,茅坪、歸州、沙鎮溪等鄉鎮還投資數萬元舉辦農民運動會或專場文藝匯演,廣受羣衆歡迎。各鄉鎮的廣場文化、節日文化蓬勃興起,爲鄉村文化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

(三)農村文化隊伍不斷壯大。農民是農村文化建設的主體,他們既是農村文化成果的享受者,又是農村文化建設的參與者。近年來,我們始終把人才隊伍建設放在首位,注重在農民中發掘人才,建立起穩定的骨幹隊伍,逐步壯大農村文化人才隊伍,充分發揮他們的藝術才華,爲農村社會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通過藝人傳授、集中培訓、交流學習等方式,培養了一批基層文化骨幹,涌現出了一批廣大羣衆喜聞樂見的傳統文藝節目和民間藝人。全縣大大小小的民間藝術社團有40多個,大多由農民自籌資金、自置道具組建而成的業餘劇團、文藝隊、戲班子。這些社團活躍鄉村,爲農村的婚喪嫁娶及重大節慶提供演出服務,走出了一條以藝養藝,市場促藝的新路子。比如,楊林橋鎮的民間文化能人組建了2支民間藝術表演團隊,1個文藝節目策劃工作室,全年開展演出活動達50多場次。梅家河、九畹溪等鄉鎮的民間藝人自發組建的文藝社團,年創收達數萬元。這些文化社團的演出節目涵蓋歌舞、小品、秧歌、皮影戲、吹打樂等特色藝種,原汁原味、詼諧幽默,頗受農民的青睞。

二、我縣農村文化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農村文化建設觀念滯後。部分領導幹部對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一手軟,一手硬”的情況依然存在,“只要經濟搞上去了,一俊可以遮百醜”的觀念依然存在。文化工作“排不上號,擺不上位”,出現了“說起來重要,幹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錢緊了扔掉”的現象。還有的片面的認爲:“文化工作是吹吹打打,蹦蹦跳跳,可要可不要”,因此“上面檢查裝裝樣,任務來了一陣風,風頭一過無影蹤”。諸如此類,種種錯誤認識,導致文化工作得不到重視和支持。

(二)農村文化陣地總量偏少。近年來,在各級文化政策的惠顧下,全縣各鄉鎮綜合文化站雖然都完成了興建或維修改造的任務,但內部配套設施有限,利用效率不高。村級普遍存在“陣地少、活動少、設施差”的現狀。部分村裏的農家書屋、文化科技中心戶多年未購進新書,現有圖書陳舊破損,內容過時,少有人借閱。少數村雖有文化體育活動場所,但因其設施簡陋、設備陳舊而少有人光顧。這些現象,非庫區鄉鎮較之庫區鄉鎮,經濟弱鄉鎮較之經濟強鄉鎮,顯得更爲突出。截至目前,全縣只有20%的村建有文化廣場,農村文化科技中心戶佔全縣農戶的比例尚不足1%。這直接影響着農民羣衆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農村文化隊伍十分薄弱。鄉鎮文化幹部絕大多數爲兼職,主要在節日期間組織一些文化娛樂活動,平時主要精力忙於其他工作;有的文化專職人員年齡偏大,知識結構陳舊,整體素質不高,在組織指導羣衆文化活動中發揮不到應有的職能作用。由於待遇偏低,條件較差,難以吸引優秀的年輕專業人才到基層工作,這已成爲制約農村文化發展的一大障礙。

(四)農村文化市場發育不足。爲農民提供的公共文化產品、文化服務總量偏少、質量不高,農民很難享受到一些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生活;農村特色文化資源的利用率低,農民羣衆文化增收的意識淡薄,渠道單一,許多民間藝術品、工藝品自產自用,很少進入市場流通,商品轉化率低,對經濟的貢獻率較低;民俗文化活動大都由農民自發組織,沒有與旅遊產業結合,形成民俗旅遊項目;文化產業發展滯後,缺乏規劃指導,豐富的文化資源優勢尚沒轉化爲產業優勢。

三、加快我縣農村文化建設的主要措施

(一)鞏固文化陣地。文化陣地是廣大農民羣衆樹立共同的信念和目標,形成和諧的思想與文化,凝聚智慧和力量的有效平臺。要堅持以政府爲主導,以鄉鎮爲依託,以村爲重點,以農戶爲對象,建好縣、鄉(鎮)、村文化設施和文化活動場所,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網絡。

一是要堅持“政府主導、多方支持”。當前,文化陣地建設的資金來源仍然要以政府投入爲主,縣、鄉兩級要納入財政預算,確保有專項資金用於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並在經濟不斷髮展、財政不斷增長的同時,逐年提高在這方面的投入比例。要繼續實施好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和農村電影放映工程。同時,要把項目帶動戰略引入農村文化陣地建設,一些投資大、影響大的.建設項目,可實行招商引資,採取商業化運作,推動一批公共文化工程的順利實施,逐步縮小公共文化設施的城鄉差別、區域差別。

二是要堅持“典型引路、以點帶面”。在有財力條件、有工作基礎、有工作積極性的鄉、村、農戶率先建立一批質量較高、活動較正常的宣傳文化中心、文化活動室、文化中心戶。以點帶面,通過建成一批鞏固一批,示範一批帶動一批,逐步在全縣建立較爲健全的網絡陣地。

三是要堅持“綜合利用、資源共享”。集鎮中心村可與鄉鎮宣傳文化中心“共同使用”,村文化活動室可“一室多用”,並明確一名村幹部爲文化協管員,具體負責日常管理,充分發揮陣地的實際效用。充分發揮農村中國小在開展農村文化活動方面的作用,提倡中國小圖書室、閱覽室、運動場所定時就近向農民羣衆開放,把中國小校建成宣傳、文化、信息中心。在學校布點整頓中騰出的閒置校舍,可改造爲村文化活動基地。

(二)拓展文化內涵。根據農民羣衆精神文化需求的變化,不斷豐富農民羣衆精神文化生活,開展多種形式的羣衆文化活動,不斷充實活動內涵,創新活動形式。

一要豐富文化活動。充分利用農村節慶日、農閒等時機開展文化活動。在活動形式上,要把經常性、小型多樣的文化活動與定期舉辦大中型羣衆文化活動相結合;在活動時間上,要把“三下鄉”與“常下鄉”相結合;在文藝風格上,要將傳統節目與現代節目相結合;在文藝內容上,要將民俗表演與政策形勢宣傳相結合。通過形式多樣的活動,既爲羣衆提供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又增長農民的科技、法律等知識,提高依法致富的本領,增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的意識,培養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會風尚。

二要深化創建活動。要按照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廣泛開展羣衆性文明創建的文化活動,倡導形成良好的公共秩序和社會風尚。積極開展“文明新風進萬家、進社區、進農村”活動,充分發揮文化部門的資源優勢,通過送戲、送圖書、組織人民羣衆開展健康向上的文化文藝活動等形式,推進文明社區、文明鄉村、文明家庭的創建工作,積極營造鄉風文明的良好氛圍,引導廣大農民羣衆崇尚科學、破除迷信、移風易俗、抵制腐朽文化,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學文化素質。

三要培育典型特色。通過特色文化增強文化的生命力、影響力和吸引力,對現有的民間文化資源要保護好、發展好,對民間文化資源要系統挖掘、整理,按照“搶救保護、傳承創新、開發利用”的方針,加強對民間文化藝術的搶救工作,研究開發保護傳承屈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保護好高齡藝人,特別是在全省、全市有影響的民間藝人,對瀕臨失傳的民間藝術和傳統工藝,建立傳承機制。建立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爲抓手,原生態文化保護區爲基礎,優秀民間藝人和代表性傳承人爲重點,文化中心戶爲陣地,村文化室和農家書屋爲補充的多層次的原生態文化網絡體系。要積極開發具有當地傳統和特色的民間工藝項目,創新民間藝術和民俗表演項目,開發文化生態遊、農家樂等民俗旅遊項目,實施特色文化品牌戰略,培育一批文化名鎮、名村。

四是倡導自辦文化。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扶持民間文藝隊伍或個體辦的文化實體,支持農民自辦書社、演出隊,促進農民自辦文化的健康發展。力爭到2015年,全縣每個鄉鎮甚至行政村都有業餘文藝隊伍,最終以鄉鎮文化服務中心爲基礎,以民間文藝隊伍、個體辦的文化實體爲補充,逐步形成文化網絡,因地制宜地開展小型多樣的文化活動,豐富農民羣衆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創新文化體制。農村文化建設不僅要靠外部支持,而且也要通過對現有文化體制的改革創新形成良好的運作機制。

一要深化改革。縣級文化館、圖書館、電影公司、屈原藝術團等要進一步深化改革、創新機制,充分發揮其在農村文化中的主導作用。要不斷深化文化單位的勞動、人事、分配製度等方面的內部改革,建立健全適應市場的競爭、激勵、約束機制和崗位目標管理責任制。同時要理順鄉鎮文化站的管理體制,達到“管人、管錢、管事”的統一,人員編制進入縣級文化主管部門,將行政管理、人事管理納入文化主管部門統一管理;人員工資福利納入全額財政供給,解決其後顧之憂;活動經費按照有關政策列進縣財政預算的“盤子”,由縣財政按渠道撥付。縣級文化館、圖書館、藝術團等要進一步深化改革、創新機制,充分發揮其在活躍農村文化中的積極作用。

二是要多方支持。通過民辦公助,政策扶持,鼓勵農民自辦文化,開展各種面向農村、面向農民的文化經營活動,使農民羣衆成爲農村文化建設的主體。積極扶持熱心文化公益事業的農戶組建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戶、文化室、圖書室等;對於現有民間藝術團體。如皮影戲劇團、花鼓戲劇團、龍獅演出隊等,要大力支持其以市場運作方式,與旅遊景區、婚慶公司嫁結,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

三是要規範管理。堅持一手抓繁榮,一手抓管理的方針,大力加強農村文化市場管理,營造扶持健康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社會環境。成立文化市場執法大隊,充分發揮鄉鎮綜合文化站監管作用,健全農村文化市場管理體系,加強執法力量,加大監管力度,提高執法水平,整頓和規範市場秩序,嚴厲打擊違法違規活動,取締無證經營。重點加強對演出娛樂、電影放映、出版物印刷和銷售、網吧等方面管理,堅決打擊傳播色情、封建迷信等違法活動。

(四)建好文化隊伍。切實加強基層文化隊伍建設。發展農村文化事業,要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要穩定和發展專兼職結合的農村文化隊伍。每個鄉鎮綜合文化站(館)至少有一名專職幹部和相應的兼職幹部。穩定和發展專兼職結合的農村文化隊伍,逐步提高隊伍的整體素質,強化對鄉鎮和村級文體活動的組織指導,充分發揮農村基層文化組織的職能作用。

一要提高廣大文化工作者的素質。要經常組織文化工作者、文藝專職人員深入農村生產生活的第一線,從新農村建設的生動實踐積累生活、激發靈感,爲廣大農民羣衆奉獻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糧。

二要發揮好“文化協管員”的作用。村級文化協管員是最基層的專門從事文化管理的隊伍,要通過加強培訓和管理,充分發揮其組織、協調、輔導和開展農村文化活動的基礎性作用。

三要培養一批農民文化骨幹。每年舉辦若干期農村文體骨幹培訓班,不斷拓寬鄉鎮文化幹部的知識層面,提高文化幹部的專業水平和實際工作能力,着力打造一支思想正、作風硬、業務精、能力強的鄉鎮文化幹部隊伍,強化對鄉鎮和村級文體活動的組織指導,充分發揮農村基層文體部門的職能作用。要讓農民做農村文化的主角,注意發現、培育農民文化骨幹和帶頭人,變“送”文化爲“種”文化,特別是要發揮生在農村、長在農村、活躍在農村文化事業中的“鄉土藝術家”的作用,激發農村自身的文化活力,充分發揮民間藝人、文化能人、文化經紀人在活躍農村文化生活,傳承民族民間文化方面的積極作用。

鄉村文化建設調研報告3

農村文化建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三十年來,農村經濟快速發展,農民家庭經濟實力迅速增強,農村對精神文化活動的需求也不斷提升。儘管近年來各級政府對農村文化建設的投入逐年加大,但還是滿足不了農民脫貧致富之後對文化生活需求增長變化的需求。出現了農民口袋裏票子多了,而腦袋裏信仰少了的普遍現象。

我區農村地處城郊結合部,農民的思想更開放,見識更多,經濟條件更好,從而他們對文化生活的需求更多,要求更高。通過文化宣傳教育引導農民的任務也越重要,難度也越大,但中華民族的一些優良傳統隨着農村的發展卻在逐步消失,這與農村文化建設相對滯後不無關係。

如今農民對文化活動的需求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是文化生活與生產生活相結合的需求。

雖然我區農民可以接觸到很多文化活動內容,但是對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文化活動內容更感興趣,例如種植、養殖技術和勞動技能的輸送等。

二是對文化生活多樣性的需求。

除純粹的娛樂性文化活動外,我區農民對健身類的文化體育活動的需求也越來越多。很多農民也認識到天天打牌不是好事,但苦於缺少健身場所和設施的限制,其想要更豐富健康的業餘生活的要求難以得到滿足,使其只能陷於牌桌。

三是對講身邊人說身邊事的文藝節目的需求。

現在各類媒體宣傳的先進典型不少,但農民認爲那些人和事離自己太遠,無法引起其內心的共鳴,受教育程度不深。他們更感興趣的是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人和事。如果能以區直各部門每年評選的各類先進典型事蹟爲原材料,編排一些文藝節目送到農村則更易於與我區農民進行思想上的溝通、交流,得到他們的認可,宣傳教育效果也會更好。

目前我區農村文化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一、文化設施陳舊單一,文化陣地逐漸喪失。

現在各鄉級的文化設施主要有廣播站和室外體育場。廣播站多爲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產品,且多數陳舊、老化,室外體育場也僅有籃球場。由於缺少維護各種設施嚴重損壞。村級除近兩年個別村新添一些文體設施外,其餘村也僅有廣播,且由於設備老化基本癱瘓,鄉、村廣播這一曾經的宣傳主力逐漸喪失陣地。

二、文化工作人才缺乏,文化傳播鏈脫節。

鄉廣播站有站所事業編制,每鄉有1—3個,有的還超編1—2人,但真正幹文化工作的最多不過1人,且是兼職。文化站有文藝特長的人很少,更沒有相關培訓。真正具備文化工作素質和熱情的人是招不進、留不住。隨着取消農業稅,沒有了村提留,村級廣播員也因經費文體而流失。

三、文化工作經費不足,相關工作難以規模開展。

文化工作是一項費力費錢,需要長期堅持投入但見效緩慢的事業。由於以前經費投入不夠,農村從事文化工作的人員工資偏低,文化設施得不到更新補充,導致農村文化建設進程停滯甚至倒退。

1、大力扶持主流宣教媒介。

一是建好鄉村廣播站,恢復鄉、村兩級的主要宣傳渠道。堅持定時開機制度,宣傳黨和國家的政策,農業科技知識和商業信息,彌補現在羣衆現場開會難的缺失。

二是造一支高素質的文化隊伍,參與市場競爭送戲下村。

三是加強鄉鎮文化站建設。補充文化設施,公開招考一批文藝專業人員,財政給鄉鎮列支專項文化工作經費。

2、引導培育羣衆文藝團體。

一是發掘保護好傳統的文藝項目。如漁鼓、舞龍、舞獅等。

二是引導好農民的自主文體隊伍。如軍樂隊、腰鼓隊、秧歌隊、排球隊、歌舞團。

3、加速開闢一批農村文化活動場所。相關部門應大力爭取上級計劃,全面推開村級圖書室建設。科學規劃布點,建設一批農民文體活動場地,配齊籃球、排球等設施。各鄉鎮、村間開展文體賽事活動,營造氛圍,形成習慣,把農民從麻將桌前引向圖書室、體育場,這樣既鍛鍊了身體素質,提高村民素質,更有利於我國社會主義和諧事業的偉大進程。